- 相關推薦
淺談中國的教育之痛
回顧自己14年來所接收的教育,從學前班到中學再到大學,順著絕大多數人的成長路徑一路走到今天,越發感覺其中缺失了很多的東西。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是父母眼里的乖乖女,老師眼里的好學生。學習成績不錯,這一點在鄰居和親戚們眼里似乎很值得褒獎,無形中好像我確實該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可是我卻不知道這份驕傲和自豪的底氣來自哪里?僅憑那些光鮮的分數嗎?僅憑一個好學生的光環嗎?
越長大越明白,很多人得到這光鮮的成績,失去了什么。當很多好學生整日埋首書本時,他們缺失了人生成長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東西底蘊的積淀,個人興趣的挖掘和培養,獨立人格的培養,思想性的提高。
為了那些個光鮮亮麗的成績,我們錯失了一大段增加自己文化底蘊的時間。當小學乃至中學的教育里幾乎只有書本的時候,我們也只能順從地遵從被鉆進書本里大勢。也有個別老師會提倡大家多看點課外讀物,可是當課表和作業把一天天的時間分割的幾乎所剩無幾的時候,那些本該用于積淀自己文化底蘊的一部分時間也只能被無情地侵占了。等到進入大學,學習環境自由寬松了,我們又似乎習慣于專注于課本了,懶得去通過各種方式增加自己的底蘊了。成績不過能讓你光鮮一時,不能讓你光鮮一世。所謂底蘊的厚度決定人生的高度,只有一個人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支撐自己在這個世界站的更高,走的更遠。這種缺失,怎一個痛字了得!
另外文化底蘊的缺失也直接導致一個人獨立人格和思想性的缺失。注意這里的獨立不是指我們平常所說的生活上的獨立。生活上不獨立,意味著這個人將缺乏最起碼的生存能力;而一個人人格不獨立,那他就不能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在面臨抉擇的時候他勢必要面臨更多的人生的困惑,會很容易盲從、不能堅持自己的選擇,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中國的高三畢業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糾結和猶疑,中國的大學生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迷茫,恐怕與這一點難脫關系。這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無疑是很危險的。中國學生的現狀總體上是有知識,沒智慧,沒思想或者說思想性不高。一個人的知識再豐富,如果不能轉化為智慧或使自己的思想層次得到提升,那他也不過是一個華而不實的書櫥而已。書終究是死的,唯有智慧和思想才能給人生之路帶來光明和雨露,滋潤、助益自己的成長和未來發展。
為了那些個光鮮亮麗的成績,我們忽視了個人興趣的挖掘和培養,或者說我們被忽視了這一點。在應試教育的這一教育模式下,中國的學生的興趣傾向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完全沒有個人興趣和特長;一類是在環境的壓力下,被迫有了個人特長;第三類是真正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這一類人數最少。當整個教育體制只向分數、名次看齊時,出現這樣的情況實在不足為奇。這一點乍一看實在也沒什么重大關系,最起碼在升學考試前實在無關痛癢。可是殊不知這一點卻是關系日后未來發展和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第一,它是個人的一個亮點,很有可能就因為這一個亮點你引起了別人的注意。在同樣的機會面前,這一點無形中會給你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和籌碼;第二點,尤為重要。世事坎坷,人生不如意在所難免,另外很多人都要日復一日地面臨要么枯燥乏味,要么緊張壓抑的工作,這種情況下我們總需要為自己找到一個出口,傾倒陰霾的情緒,減輕生活的黯淡和乏味。而興趣和特長恰恰可以充當這一出口。當半數以上的中國學生都沒有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特長時,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的缺失和遺憾。
當然底蘊的積淀,個人興趣的挖掘和培養,獨立的人格的培養,思想性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算小學乃至中學階段缺失了,大學階段或以后也可以多少彌補些回來。可是對于一個人發展至關重要的十二年時間終究是再也無法挽回了。
成績好就一定等于有了一個好未來嗎?君不見有那么多成績優異、出類拔萃的學生到最后還是泯然眾人矣,一樣混跡于人世;君不見很多成績一般、學歷一般的學生日后卻出類拔萃,甚至影響了世界。像馬云,俞敏洪
寫到這不知不覺這篇文章的格調已經這么悲觀了,這里提醒大家一句:就算你對整個中國的教育體制已經絕望,切記不要對自己失望。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們還是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發展的。不能改變環境,就改變自己吧!在不影響成績的前提下,注重其他方面的塑造和培養,這絕非無關緊要。
天無絕人之路,世上總有路可走。
【淺談中國的教育之痛】相關文章:
淺談中國的教育06-11
淺談中國式的教育03-31
淺談漆畫之美12-20
淺談美國和中國大學教育差異06-07
文化與文化載體之淺談12-11
淺談魏晉藝術精神之美03-20
淺談教育的價值03-31
淺談中國服飾設計的演變03-16
淺談中國的風水文化02-25
淺談中國地貌的形成過程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