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成教育發展論文
導語:寫一篇論文非常不容易,但是寫完之后很有成就感。那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生成教育發展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摘要]在當前社會變遷和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之下,探討和實踐生成教育的理念具有特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生成教育的視野中,事物處于發生與消亡的過程之中,教育是生成的,人同樣是生成的,并且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教育生成的價值標準即在于人的文化生成。生成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有著多學科、多方面的思想來源和實踐基礎。
一、生成教育的緣起:背景與意義
生成教育的提出,基于現代教育的局限與困境。眾所周知,隨著人類社會、人類生活朝著制度化和科層化的方向發展,現代教育因其現實功利性而陷入現實性與理想性、實踐性與理論性等諸多矛盾之中,這使得教育本身日益發生異化,而愈來愈成為生活于其中的作為主體的人的不可承受之重。這一點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很多時候,學校教育忽視人特別是受教育者作為人的存在,教育內容遠離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動在既定的、劃一的和認知主義的軌道上循環重復,學校生活愈益呈現出阻抑智慧、束縛個性和消蝕樸素性靈的病態,學習生活不僅不能令學習者賞心悅目、興趣盎然乃至激情洋溢,反而越發束縛人的思想、壓抑人的智慧、剝奪人的權利、限制人的自由……教育過程變成了阻礙人性張揚與成長的過程。正是這樣的態勢催生了生成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生成教育理念對教育思想、觀念、制度、行為規范、行為過程、行為方式、評價諸方面進行全新的詮釋與解讀,表達一種向往未來、超越自我、關懷人的當下生活的訴求。這一自覺追求和堅定信仰,賦予教育中人以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生成教育旨在通過教育的生成實現人的生成,這種追求并不在于為人生確立一個具體目標并教導人們為這個目標不斷努力,而在于為人生建立一種信仰,即生命的體驗是人的自我生成的過程。這一過程及其結果,惟有通過主體的創造性在實踐過程中淋漓盡致的發揮,方能得以實現?傊,對生成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將為我們考察和解決現代教育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一套具有發展意義的理論系統、一種具有創新取向的實踐體系和一個具有方法論價值的分析框架。
在當下教育研究的話語系統中,“生成”是一個高頻和熱門詞語。然而,對相關文獻進行認真梳理、分析與概括后,我們發現言說者往往在不同層面、從不同角度使用這一概念,存在彼此交織而又互相矛盾的情況。有論者指出,目前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應用存在著泛化、淺化、偏化和窄化的現象。所謂“泛化”現象,如由于對“生成”內涵的認識含混不清,缺乏明晰的一致性看法,導致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亂和實踐中認識的混亂。所謂“淺化”現象,即對生成的理論基礎、內在機制、基本特征等,缺少深入、細致的分析與研究,理論基礎不實、認識淺層泛化。所謂“偏化”現象,即間接的相關研究多(如杜威、皮亞杰等),直接的“正面”研究少;實踐層面的研究多,理論層面的研究少(就“正面”的直接研究而言)。所謂“窄化”現象,主要表現在研究內容、研究視野和研究手段上。如內容尚存在許多研究空白點(如對生成的本質、機制的研究);視野不夠寬廣,未能從與此相關的多學科的角度展開深入的探索,如混沌理論、非線性科學等;方法較為單一,已有研究大都采用的是文獻研究法與案例分析法,缺乏課堂觀察、訪談調查等研究方法的運用,等等。[1]以上諸問題的存在,構成了對生成教育本質、理論基礎、內在機制、基本特征以及研究內容、視野和方法,做深入系統的研究的現實價值和理論意義。
概而言之,生成教育的理論價值,主要表現在能夠有效地推動以關系性思維、生成性思維和復雜性思維為特征的新教育思維的形成,為新課程背景下教育改革中的一系列現實問題的研究和解決,提供方法論指導。其實踐價值,則主要在于通過樹立并推廣一種生成的、演化的、歷史的教育觀、教學觀和人文發展觀,促成學校從觀念到行動的創新與變革,提升學校教育的理性層次、智慧水平和生命形態。
二、生成教育的含義:基本概念與核心理念
。ㄒ唬┥山逃幕靖拍
1.預成
在教育領域內,預成即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當下身心狀態和未來發展成就的假設和先定。一系列基于歷史經驗的人為假設和先定,造成了教育者對傳統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偏執乃至迷信——在預成論的教育觀下,教育就是遵循預先設計的、標準化的、可重復操作的程序和步驟,使學生獲得、掌握、記憶客觀知識;教育者循著以往的成功經驗和思想足跡,按照預設的規格、標準,通過傳遞歷史經驗的方式培養未來人才;教育的過程,也就是預設結果的實現過程。由于以機械論哲學為形而上學基礎,預成論教育哲學必然地使受教育者“物化”,失去其可能性的未來,從而喪失其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一理論的前設和旨歸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日益沖突,其所持的教育目的觀、過程觀及人才觀,應該在時代精神的框架下受到深度的檢視與批判。
2.養成
養成是一種著重情境熏陶和行動體驗的發展機制。養成教育延續和拓寬了教育的時空界域和主體擔當——由他主設計的“預成”開始轉向自主體驗和自我校正的“養成”,從而使得終身教育成為可能。因此,在行動中養成,在養成中發展,成為教育中人(包括教師和學生)發展和成熟的必由之路。
然而,養成機制仍不能體現教育的全部內涵。教育的促進人與文化雙重建構的價值取向,決定了人的發展終須依循生成之路——在養成機制形成的經驗、體驗、感悟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反思、辯護與合理性證明的過程,不斷形成新的意義,不斷建構新的自我,不斷創造新的生涯和歷史。這是一種在更大程度上張揚主體性的機制,是一條通向受教育者作為、成為可持續的自我發展主體的生涯發展之路。
3.生成
生成是對“本質先定、一切既成”的本質主義思維和近代科學主義世界觀的否定。此種世界觀把世界視為某種外在的、與人無關的、可精確計算的、本質既定的存在。人只是“這個客觀世界的偉大而又渺小的旁觀者”。而“現代生活世界觀所蘊含的則是‘一切將成’的生成性思維!盵2]在這種世界觀下,“宇宙是生成的”!吧墒怯钪孀畋举|的特征。有了生成的能力,才有無數新事物的產生!盵3]正如馬克思所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4]在哲學范疇中“生成”反映的是事物的發生、變化與消亡。在生成哲學中,它還指涉一種思維方式。在教學意義上,“生成”與“預成”相對;在心理學意義上,“生成”與“接受”相對;在教育的意義上,“生成”以“遺傳”“潛能”“準備”為基礎,與“成長”“發展”相應。
4.生成教育
生成教育,是以追求個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及真善美的統一為基本的價值取向,在主體的、對稱的、和諧的關系中,通過真實的實踐、交往、體驗與理解的機制,讓學生充滿生命活力、懂得生活意義、實現文化生成的教育。作為一種觀念、一種理想,生成教育是對教育理論的釋義與觀照;作為一種機制、一種思維方式,是對教育實踐的引導與規范。生成教育中的“生成”包含兩方面的意蘊:功能性教育本身的生成——具有某種特定功能取向的教育本身在一定條件下的發生和演化;教育的特定功能的現實生成——作為教育的對外影響和作用的特定的功能的發生與形成。
5.教育的生成
作為一種人為的存在,教育從根本上不是天然的、現成的,而是生成的、創造的。教育過程是人的現實的關系、心理、文化的建構過程,而不是某些活動的簡單疊加,或某種活動的單純重復。教育亦非簡單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把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所凝結的意義——即文化——內化為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在實踐中實現人格的生成。因此,教育的生成,在于強調一種歷史的或過程的、心理的或精神的、發生的或建構的、資源的或條件的、人為的或能動的教育意識、教育思想、教育行動、教育效應。一句話,即教育存在。
6.人的(文化)生成
人是文化的動物。馬克思認為,人及其世界并無先定本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而實踐是人的自我生成的自由活動,是一個創造性過程。[5]在經過認識論洗禮的現代哲學家們看來,實踐的過程及其結果不可能預設于先,未來不可能完全預存于現在。未來的不可預知性就意味著實踐過程及關系的創造性。而隨著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種潛在的創造性也就得以在實踐中獲得其現實性。我們認為,人與文化皆處于生成之中,人的生成與文化的生成是一體兩面的關系,整體地說就是人的文化生成。因而,兼有人為與為人雙重性質的教育亦具有生成性,生成的、過程的、實踐的、歷史的和文化的觀點,應該成為看待教育問題的基本觀點。沒有教育的真實發生和現實生成,就沒有人、教學與文化的一體生成。
。ǘ┥山逃暮诵睦砟
1.人與文化皆處于生成之中
不同于動物生命的線性成長,人的生命是創生的,每個生命都是鮮活獨特而新奇的,是生成的;一定社會的文化,無不隨著歷史的進程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變化而發展,沒有絕對封閉、停滯不前的文化,除非是已經消亡了的文化。人和文化總是現實地生成著的。
2.教育具有生成性,應以生成的眼光看待教育中的人和事
教育中的個體通過教學掌握社會歷史經驗,在此過程中合目的的主體化、個性化、社會化,即文化;文化通過教學而內化于個體,同樣合目的的個體化、個人化(或特殊化)、活化,即人化。人與文化互為手段與目的,通過教育這一中介,兩者更為有效地實現著相互同化、相互建構,促進著以具有特定社會文化特質與內涵為基本表征的新人的文化生成,即學生的“生命個體總體生成”。據此我們有理由提出,生成性實乃教育自在之屬性,惟有認識并把握這一屬性,才能真正實現教育自身的健康發展,繼而實現其所應有的社會職能。
3.教育的價值在于促進人與文化的雙重建構
“建構”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發展,它為人與文化的進步提供了動力。相應地,所謂的“雙重”,也就不只是文化對人的建構、使人的發展得到促進,還包括人對文化進化的推動?傊敶鐣䦟θ说奶貏e關注,使我們越來越深刻地看到,原本隱藏其中的教育活動對文化的創造性推動作用這一核心價值的實現,是以文化對具有創造性的人的建構為前提的。因此,人與文化的“雙重建構”,是教育中的一切現象的最終歸宿。
三、生成教育的探索:現實與未來
生成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有著哲學、心理學、教育人類學、教育哲學等多學科、多方面的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懷特海的過程哲學、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歷史理論、杜威的生活教育觀等所包含或體現出來的豐富的生成思想,特別是生成教育的思想,以及發生學的方法論,一方面為生成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提供了比較豐厚的可資借鑒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也為我們開展對生成教育的深入系統的研究,留下甚至可以說是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和創造發揮的空間。
教育史上有著豐富的體現生成理念的典型研究。如以往關于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的理論與實踐,在國內外歷來積累深厚;關于主體教育的實驗研究,對學生主體性的存在結構、影響條件與基本實現方式等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提出活動和交往是主體性發展的基本途徑;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關于課程和教學生成理論的研究,關于學習方式變革的探索,關于教師反思性教學的研究,特別是主要在操作層面上展開的“生成”與“預成”關系問題的討論和實踐,均直接關乎改革實踐的價值取向和操作策略;國內外關于合作學習、問題解決學習等問題的研究,以及對交往教學論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普遍重視學習情境的生成、學生學習素養的生成及師生良好教學關系的生成。這些研究和實踐,蘊含著大量的生成教育的經驗和理念。
對生成教育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就是要從多學科的視角出發,進一步整合提煉中外學者的相關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歷史積淀,借助“生成教育”這一全新的主題概念構建研究的理論框架,嘗試構建起一種具有時代特征和鮮明特色的新的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在理論層面,應該達成對生成教育、人的文化生成等基本概念、一般問題和基本原理的深刻解讀、系統表述與合理論證,建立起生成教育的基本理論體系;在實踐層面,應該展開生成教育的探索與行動,達到學生樂學、教師樂業的“雙樂境界”,即
學生:
學(會)——“素質與成績雙高”
會(學)——“成長和愉悅并進”
樂(學)——“意義跟生命同在”
教師:
敬(業)——“理解與尊重相依”
勤(業)——“責任和奉獻互動”
創(業)——“繼承同創新并舉”
樂(業)——“分享與體驗共存”
在研究內容方面,下列領域在當前是比較重要并值得深入探討的:
生成教育的重要理論問題:生成教育的理論基礎;生成教育的理論體系和重要范疇;課程與教學生成的基本理論問題;交往哲學視野下師生關系生成問題;生成教育的精神動力機制研究,等等。
生成教育的實踐形態和存在形式:多元學習方式和生成性教學方式;有效課堂及生成性課堂文化建設;校園內良好人際關系的生成研究;生成性校園文化建設;個人品德與和諧人格的生成研究;生涯教育視野中教師發展的內容、途徑和取向;生成教育視野中的智慧、情感、意志及其一體化問題,等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有關探索應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自身的優勢;課堂觀察、訪談調查等研究方法,以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中尋求真實教育問題的解決途徑;經驗總結法,以梳理匯總教師和學校的相關經驗,為理論分析與批判提供感性素材;個案研究法,以深度剖析生成教育的成功案例,在整體的意義上把握生成教育的精神實質。
總之,按照上述思路與框架,有關生成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在方法論上應該具有演繹與歸納統一、邏輯與歷史統一、理論與實踐統一、多學科視野與教育學立場統一的鮮明特點;在研究內容上應具有基礎性、整體性、本土性和現實性。前述基本的理論主張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檢驗和修正,形成系統的教學創新理論體系,在研究成果上方可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增添新的思想成分,并為形成整體化、本土化和創新型的基礎教育實踐體系提供新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李祎.生成性教學研究述評[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8):19-23.
[2]李文閣.生成性思維:現代哲學的思維方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0(6):45-53.
[3]金吾倫.生成哲學[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14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1.
[5]李文閣.馬克思的思維方式[J].教學與研究,2002(8):11-16.
【生成教育發展論文】相關文章:
生態發展體育教育論文12-03
高職教育的發展與學生和諧發展論文11-29
高校電子商務教育的發展論文01-21
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論文11-29
關于個性化發展體育教育的論文12-04
藝術教育中設計類教育問題及改革發展的論文11-13
音樂論文-加快發展音樂藝術教育之我見03-22
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科特點研究發展論文12-03
體育教育對青少年健康發展影響論文12-03
發揮音樂藝術教育的優勢促進兒童發展論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