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可持續發展論文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關于自然、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理論和戰略?沙掷m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碑敶,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
關于可持續發展論文1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1992)提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能力的關鍵……它也是組成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和道德意識、價值、態度、技能和行為的關鍵”。因此,可持續發展教育理應成為當今學前教育的重大任務之一。幼兒園教師應當面對挑戰,轉變觀念,在教育實踐中全面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作為上海市長寧區虹橋幼兒園嘗試構建的園本特色課程,科學教育課程的核心理念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要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本園成為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項目的實施者。我們課題組主要對科學教育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作了探索。
由于里約熱內盧(1992)聯合國地球峰會確定的可持續發展包含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這三個相互依賴、相互強化的支柱,因此我們課題組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過程中,也以這三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內容為核心。在以往的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培養幼兒“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已是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這與環境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目標基本一致。但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遠大于傳統科學教育的目標?沙掷m發展教育不僅包括環境領域的環保教育,而且涉及經濟領域的可持續消費觀念、社會領域的對差異的尊重以及平等和公正等。因此,如何在幼兒園科學教育中擴大內容的范圍,落實可持續發展教育三大領域的教育目標,成為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和理論,特別是了解除環境領域之外的經濟、社會兩大領域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概念和內容。隨后,根據世界學前教育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課題提出的關鍵概念,我們結合本園的教育現狀及幼兒的興趣和已有經驗,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
環境領域的目標是:(1)了解周圍的生活環境以及環境中相關資源的知識。(2)知道有些資源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要保護自然資源。(3)知道哪些現在或者以后可能影響他人生活質量的事情是不能做的。(4)盡自己所能做一些有利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事。
經濟領域的目標是:(1)了解商品的生產、使用和丟棄以及服務是可以減少的。(2)了解公共設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3)在活動中實踐和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
社會領域的目標是:(1)了解本地文化和其他地方的文化。(2)能喜歡上不同的文化。(3)能和來自外地的孩子做朋友。
目標確定之后,課題組的教師便開始確定教學內容,設計、實施教學活動。我們發現,在科學教育中實施環境領域和經濟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因此我們著重圍繞這兩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我們開展的科學教育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均以主題的形式展開,通過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圍繞同一主題的系列活動予以實施。以這種形式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可以讓幼兒園全體幼兒都接觸到較為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內容,從而逐步達成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這種跨年齡段的同主題教學實踐模式有助于幼兒深入了解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知識,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在其能力范圍內影響其自身生活和周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選擇主題時,我們課題組綜合考慮幼兒的生活經驗以及可能的興趣。在幼兒的生活經驗方面。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可生成科學教育以及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元素,幼兒園已經開展過或即將開展的主題活動內容,生活中能使幼兒感到好奇、產生探究愿望的事物,都是我們考慮的主題資源。在幼兒的興趣方面,幼兒向教師提出的問題,幼兒在教師預設的學習或游戲活動中特別感興趣的內容,幼兒在活動中希望繼續探究的內容,都成為我們選擇的主題資源。
在對主題資源有了初步的思考后,我們課題組第二步便明確了適合同時在三個年齡段開展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目前,我們主要圍繞環境領域和經濟領域,以幼兒經驗為依據選取了多個科學教育主題,包括磁鐵、聲音、空氣、玩具、水等,并且還在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之中。
我們發現,有很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教育內容都已經存在于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可持續發展教育早已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因此,在科學教育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可在已有的科學教育活動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做法。
幼兒都是具有主動學習能力的個體。因此,幼兒園在科學教育中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時應當讓幼兒在“做中學”,確定的教學內容應能促進幼兒思考,讓幼兒在操作的同時感受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特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育內容 我們確定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活動的主題是在三個年齡段同時實施的,因此我們在設計并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時必須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幼兒在認知理解、動手操作等方面的發展水平。
以“聲音”主題為例。聲音是孩子們熟悉的事物,因此以聲音為教學內容,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探索有關聲音的奧秘,是符合幼兒生活經驗的。我們在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分別開展了“響的聲音、輕的聲音”“好聽的聲音”“小小擬音員”三個活動,旨在幫助幼兒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了解聲音的特性,并且通過親身感受,知道為了使人們感覺舒適,應當盡量發出悅耳的聲音。
小班幼兒喜歡探究自己熟悉和可反復操作的事物。于是,教師讓小班幼兒搖晃塑料小瓶中的黃豆,發出不同音量的聲音,從而讓幼兒感受聲音的響度。同時,教師結合日常生活中各種熟悉的聲音,讓幼兒體會到太響的聲音、不好聽的聲音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中班幼兒喜歡探究多元的、有變化的事物。于是,教師提供了各種材料(如鋁罐、小米等),讓幼兒一一嘗試并感知不同容器和材料的組合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幫助幼兒了解生活中的聲音是多種多樣的。
大班幼兒有能力關注事物的功能,并且愿意嘗試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于是,教師提供了更多種類的材料,讓幼兒分組嘗試為生活中常見事物的視頻配音。幼兒在活動中了解到不同材料的組合可能會發出悅耳的聲音,也可能會發出刺耳的聲音;為了美好而愉快地生活,應盡自己的能力創造好聽的聲音。
以上“聲音”主題的活動實例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教育活動應當遵循幼兒的年齡特征,特別要注意幼兒的探究興趣及探究方式,且不同年齡階段的活動內容應當是連續的、系統的、逐步深入的。
2.根據幼兒真正感興趣的內容和方式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
幼兒的學習興趣也是在科學教育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時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重要方面。如果可持續發展教育只是一味地通過說教或灌輸的方式進行,必然會使幼兒覺得枯燥乏味。如何通過科學教育教學活動傳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幼兒樂于接受和學習,是我們重點研究的問題。
其一,呈現直觀形象的內容,喚起幼兒的經驗,并延伸出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例如,有關“水”的主題,我們在大班開展了“神奇的水”的活動。在活動的一個環節中,教師向幼兒呈現了塑料管(近似w形,固定在黑板上)以及珠子(在w形塑料管的第一個“谷底”),讓幼兒猜測用水能否把珠子沖出塑料管。面對幼兒的爭論,教師用水沖出了塑料管中的珠子。幼兒看到這一實驗結果都非常興奮。有些幼兒看到結果與自己預測的一致很得意,有些幼兒盡管看到結果與自己的預測不同,但也感受到了水的巨大力量。于是,有些幼兒自然地想到了自然界中水的強大力量,提到了潮汐、海嘯等自然現象,這為教師進一步落實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提供了條件。教師既可以延伸出有關如何避免與水有關的自然災害的內容,也可以延伸出如何利用水的巨大力量等有關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
其二,創設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環節,讓幼兒真正在活動中體會可持續發展理念,而不是被動接受。例如,在“磁鐵”主題中,教師創設了讓大班幼兒用磁鐵取出瓶中鐵制品的環節。教師把鐵制品裝飾成小動物,讓幼兒想辦法用磁鐵救出掉進洞里(瓶中)的小動物。幼兒在活動中通過動手動腦拯救小動物,有利于在現實生活中形成保護小動物的意識和行為。
其三,把幼兒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不讓可持續發展教育僅僅停留在集體教學活動中。例如,在“玩具”主題中,中班幼兒認識了電動玩具和發條玩具,教師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了解了電動玩具中的電池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在幼兒了解相關知識后,教師便在幼兒園里設置了廢電池收集箱,引導幼兒收集廢電池,不亂扔家里用過的廢電池。另外,教師還讓幼兒把自己已經不再愛玩的玩具帶到幼兒園來和其他小朋友交換,以減少對可用資源的丟棄。因此,可持續發展教育并不只停留在幼兒園活動中,還可以延伸到家庭乃至社區。
關于可持續發展論文2
從古至今,人類經歷了無數次生物性災害,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從我國春秋時期開始,一直到現在,蝗蟲災害就發生了多次,蝗蟲所到之處,莊稼被一掃而空,人們無糧可收。在1845年,愛爾蘭曾發生過馬鈴薯晚疫病,造成馬鈴薯大減產,甚至絕收?梢,生物災害是農業生產的大敵,我們只有把生物災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才有可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說到控制生物災害,那就離不開植物保護技術。
植物保護技術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包含很多知識,不僅可以對病蟲草害的發生進行預測預報,還可以采取相應的對策對要發生或者是已經發生的病蟲草害進行預防和治療,減少有害生物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失。
一、植物保護的防治方法
。ㄒ唬┺r業防治法
農業防治法是從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它不能直接消滅病蟲草鼠,而是通過改善農田環境和耕作制度等方法使病蟲草害無法生存和發生,但對農作物是沒有影響的。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農業防治法一直有著一定的地位,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二)物理防治法
物理防治法相對來說操作簡單,而且經濟安全。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新的應用技術誕生,這就要求植物保護人員學會更多新技術。比較古老的有捕殺法、誘殺法,還有利用高溫、低溫對害蟲進行消滅。新技術包括了高頻電流、超聲波以及紅寶石的光束等,它們對害蟲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
。ㄈ┗瘜W防治法
從人們開始使用化學防治法至今,它已經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有著防治范圍廣、見效快、效果顯著的特點,而且現在我們還可以利用機械大面積使用,節省了勞動力。但是化學農藥中的很多物質不易被分解,會造成高殘留,污染土壤和水源,而且時間久了,病、蟲、草害都會產生抗藥性,會導致防治效果越來越差。這些問題都會對我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所以我們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它的優缺點,然后正確地使用它,不能說為了發揮它的優點,而忽略了它給我們帶來的危害。
。ㄋ模┥锓乐畏
生物防治法是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謝產物來對病蟲草害進行防治的一種方法。它是近些年剛剛興起的一種防治法,它的優點在于對非標靶生物無害。這里的非標靶生物主要指的是人畜,而且生物防治法對環境沒有危害,因為生物防治法所用到的資源都來源于自然,最終又都回歸自然,是一種循環利用,所以被人們所認可,在植物保護技術中也逐漸被重視起來,也被人們認為是病蟲害防治的發展方向。
二、加強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突飛猛進,但是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很多問題就隨之而來:外來物種的侵害越來越嚴重;農民對化學農藥的誤用、錯用始終存在;化學農藥的高殘留問題一直無法徹底解決等。所以說如何正確地運用植物保護技術,把它的作用最大化,既要防治病蟲草鼠害,又要對我們的環境破壞小,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說它是我們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三、加強植物保護技術的運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ㄒ唬┨岣呷珖嗣竦奈幕,增加全民族的植物保護意識
有一句話說的好:“知識改變命運!蔽覀兌贾垃F今社會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應該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那農民種地更是離不開知識。對于植物保護技術的運用,不是說只有農民需要學習,我們其他國民就可以不用關注。農業能否可持續發展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農業發展不好,我們就解決不了溫飽問題,這是全民族的大事,所以必須要增強全民族的植物保護意識,讓每一個人都知道什么是植物保護及植物保護技術應該怎么去應用。
(二)科學使用化學農藥
化學農藥雖然有著見效快、省時省工、防治范圍廣等優點,但是它的缺點也比較突出,它的殘留較大,加上農民誤用、錯用農藥的現象經常發生,所以導致化學農藥對我們的環境危害較大,破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所以能否科學使用化學農藥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科學的使用化學農藥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對癥下藥;二是適時用藥;三是適量用藥;四是農藥混用;五是交替用藥。
(三)大力發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法與化學防治法相比,它有著針對性強、對人畜安全的優點,同時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小,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生物防治是一種循環利用,減少自然資源的損耗,所以應該大力提倡發展生物防治。
綜上所述,農業能否可持續發展已經不是農民自己的事了,而是關系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一件大事。所以作為一個植保人,我們不僅要學好,還要用好植物保護技術,并把植物保護的思想散發出去。只有全民族都認識到植物保護的重要性,有植物保護意識,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江弘.淺析植物保護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xx(31):125-126.
[2]杜愛華.遼西北設施農業發展中植物保護新問題初探[J].植物醫生,20xx(1):45-46.
關于可持續發展論文3
【摘要】傳統的農業發展只注重經濟效益,而現代農業的發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力爭實現人和自然界的和諧發展,保證農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人口眾多,使得過去中國的農業建設造成了大量的生態環境惡化現象產生,因此,在今后的農業發展的道路上,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本文將通過闡述現代化農業的含義,進行現代化農業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的分析,以期對現代化農業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現代化農業 可持續發展 研究
一、現代農業的含義。
現代農業是同傳統農業相比而言的,它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而產生的,F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是資本、物質和技術等幾個方面,通過工業化的生產手段和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通過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對農業進行一定的支持,在管理農業的過程中以科學經營理念為原則,從而轉變農業的增長方式。從具體上看,現代農業的含義包含四個方面:首先是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各類機械化的生產工具,其動力主要是石油和電能,除此之外,化學肥料和農藥也應該廣泛的應用其中。從總體上來看,現代農業的物質和能源都是由工業部門所提供的。其次,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進行農業生產指導時,通過對農業生產發展的變化規律進行觀察,然后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對自然進行利用和改造。第三,專業化、社會化以及區域生產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農業產品需求的變化,農業生產結構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林、牧、副、漁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不僅如此,農業還同工商業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而且,在市場化的經濟條件下,農業產品大大提高了其商品化的屬性。第四,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制度和農民生產方式,F在,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民通過合作的方式不斷擴大其農產品餓生產規模,隨之發生巨大變化的,還有農民的生活方式。
最初對現代農業的定義就是機械化農業。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現代農業的定義又增加了良種化化學化以及水利化三個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能源危機和生態危機的爆發,使得人們認識到,過去那種只注重技術和經濟的農業發展是不對的,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應該將生態效益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現代農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做好農業生態建設規劃工作。因為我國各地進行農業生產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條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在進行農業生產時所需要的技術支持以及生態模式也是各部相同的。那么,在進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要對各地的自然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環境進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對農業生產的配套技術、管理形式、產業規模以及區域協調等進行規劃,從而有效的推進生態建設的持續發展。
2、對現代農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和技術進行不斷的研究。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基礎。所以為了使這些技術能夠成為現代農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應該對與生態農業生產有關的理論和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創新。這些技術一定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生態農業模式的結構與功能、生物多樣性、生態農業安全和生態管理技術。
3、走市場化道路,將生態農業化、標準化、信息化以及現代化進行不斷推進。
多年的農業生產的經驗表明,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走上市場化道路,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巨大的生命力,否則,生態農業的發展將會失去動力。這樣看來,現代農業建設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一定要將市場作為其發展的導向,并且對生態農業的龍頭企業給予大力的支持,與此同時,構建出一條“科-農-工-貿”一體化的生態農業產業鏈,將各種不同的生產模式應用在現代農業生產之中,例如:“公司加農戶”模式、“公司加基地”模式。當前,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跟隨國際科技發展的潮流,進行各種不同的生態農業模式生產技術規程與標準的制定。
4、進行農業轉型,將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化的生態農業,并且通過大量生產健康食品為農民增收。未來能夠順利打通出口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通行證就是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因為,當前,全球人民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就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而健康安全的食品主要是通過現代的生態農業生產出來的。所以,現代農業應該鼓勵農民進行健康食品生產,生產那些具有市場前景并且具備健康特色的農產品,創建國際農業產品品牌,從而達到增收的目的。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將數量型增長轉變為質量型增長。第二,將單純的面向國內市場轉變為面向國際市場。第三,轉變為符合功能性的農業生產。第四,轉向規;蜆藴驶霓r業生產。
5、不斷對農業基礎化設施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進行完善。從總體上來看,農業一方面可以將農業產品作為生產原料提供給其他的產業,為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另一方面,他還將生態服務功能提供給所有人。所以,國家一定要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業生產建設中來,同時將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進行不斷的完善,將生態補償計劃考慮到農業生產中來,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的將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進行鞏固。
6、加強專業知識的推廣,健全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法律法律。現代化的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所有人的參與:農民、領導、科技人員都要參與到生產中來。所以,現代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就是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推廣有關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專業知識,并將其對農民進行培訓。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加農民對現代農業的了解。同時,健全的法律法規也能夠保障現代農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依法發展。
【結語】
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但是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農民和技術人員和國家管理者的重視,并且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地進行方法的總結。
參考文獻:
[1] 蔣和平. 以建設現代農業為重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 農業科研經濟管理. 20xx(04)
[2] 高潔. 農業機械化在社會主義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xx(02)
[3] 楊洪. 貴州土地整理如何促進現代農業建設[J]. 現代農業科學. 20xx(06)
[4] 劉志成,錢朝軍. 淺析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在建設現代農業中的作用[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xx(05)
[5] 簡宜欽. 淺論以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J]. 綠色科技. 20xx(08)
關于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論文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1992)提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能力的關鍵……它也是組成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和道德意識、價值、態度、技能和行為的關鍵”。因此,可持續發展教育理應成為當今學前教育的重大任務之一。幼兒園教師應當面對挑戰,轉變觀念,在教育實踐中全面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作為上海市長寧區虹橋幼兒園嘗試構建的園本特色課程,科學教育課程的核心理念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要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本園成為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項目的實施者。我們課題組主要對科學教育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作了探索。
由于里約熱內盧(1992)聯合國地球峰會確定的可持續發展包含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這三個相互依賴、相互強化的支柱,因此我們課題組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過程中,也以這三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內容為核心。在以往的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培養幼兒“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已是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這與環境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目標基本一致。但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遠大于傳統科學教育的目標?沙掷m發展教育不僅包括環境領域的環保教育,而且涉及經濟領域的可持續消費觀念、社會領域的對差異的尊重以及平等和公正等。因此,如何在幼兒園科學教育中擴大內容的范圍,落實可持續發展教育三大領域的教育目標,成為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和理論,特別是了解除環境領域之外的經濟、社會兩大領域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概念和內容。隨后,根據世界學前教育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課題提出的關鍵概念,我們結合本園的教育現狀及幼兒的興趣和已有經驗,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