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哲理人生論文
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間就預示著他的一切將會在這里發生,所有的理想 信念 追求也會隨著他的成長一步一步地走向盡頭——死亡。以下是教育哲理人生論文,歡迎閱讀。
陶淵明是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詩人,也是杰出的辭賦家與散文家,他開創了田園詩的先河,使我國古典詩歌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在當時浮躁而功利的社會,他有著自己獨到的哲學思想,用寧靜、平和的心態坦然面對生活,欣然回歸田園,放飛心靈。本文通過分析陶淵明的作品,探討其人生哲理、生活品位及遠大志向三個方面對現代人的參考價值,以陶淵明詩文為載體,引導藝校學生以正確的人生態度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惑,從而獲得心靈的灌溉與滋潤。
一、探討陶淵明的人生哲理,提升現代人的人格魅力。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陶淵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記》、《歸田園居》、《飲酒》、《歸去來兮辭》等,這些作品是作者生活的縮影與思想的真實寫照。陶淵明的人生歷程是其人生哲理形成的基礎。他出身破落仕宦家庭,自幼發憤讀書,立志報國。他出身低微,受人輕視,為官多年,看盡官場的**,因“質性自然”,不愿“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而解綬去職,過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在學習陶淵明作品的教學設計上,我采用以下步驟:(1)識記、理解;(2)賞析;(3)領悟;(4)反思。首先對當時晉宋易代的歷史背景進行相關的介紹,然后以藝術的手法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再對詩歌由淺入深進行具體分析,讓學生充分理解其蘊含的積極意義,最后是開展課堂討論,讓學生探究什么才是正確的人生觀,如何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授課后學生領悟到陶氏的人生哲理:做人要有高尚的人格,要以正確的人生態度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并執著地堅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陶淵明不屑名利與貪欲,崇尚高層次的精神追求!稓w園田居》中一句“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道出了作者對俗世名利的輕鄙,而“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更加強烈表達了他對自由、快樂的向往。另一作品《歸去來兮辭》則表明他與名利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歸隱后,他安貧樂道,忘懷得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盡情地謳歌自己的田園生活,由此可見他在黑暗的社會里仍然堅持著高潔的理想和志趣。他在《飲酒》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北磉_了他心中向往的正是悠然自得的生活及恬靜舒適的精神境界。當今社會,人們苦苦追求金錢、名譽、地位,往往卻得不到幸福。精神與物質孰輕孰重?陶淵明的人生哲理已經給出了答案,參透這一點,能夠幫助我們從世俗的所謂“成功”中解脫出來,尋找到生活的真諦。
歷史上,文人一般鄙視勞作,看不起農人,不屑與他們為伍。但陶淵明卻與眾不同,他處處關心、尊敬農人,稱贊他們淳樸、友善、辛勤的品質,并且以農家為友,關心農事,感同身受,真切體會他們的疾苦。他在《歸園田居》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泵鑼懥藙趧又D辛,收獲之不易。反觀現在有的學生過著“五谷不分,四體不勤”,“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父母長輩的付出熟視無睹,認為理所當然,毫無感恩之情。通過學習陶淵明的優良品質,學生能反思自己,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與付出,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以藝術和生活為載體,領悟陶淵明的生活品位,開發學生真善美的天性。
在導入新課時,我查找背景資料,選取陶淵明作品的精華,制作了精美的課件,讓學生們先“品詩文”。陶淵明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精神境界在其作品中多有體現,如《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及《桃花源記》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边@些貌似簡潔的詞句把大自然的面貌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山水田園是如此優美,社會風氣是如此和諧!傲直M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贝颂幍奈淖直硎龀錆M神秘感,讓學生緊緊跟誰著漁人前行探尋。又如:“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币粋句子就把隱世的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語言簡潔、凝練。“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弊x此句不禁令人感嘆時光匆匆流逝,世易時移。
接下來是讓學生選出最喜愛的作品“誦詩文”,大家結合自己的專業技能進行表演。學生對此很感興趣,現場氣氛非;钴S。有的以古箏或笛子伴奏,有的以古典舞伴舞,有的用和唱等方式襯托朗誦者的表演,很有創意,藝術地再現了作品的意蘊,互動很成功。藝術是相通的,詩與歌、歌與舞、詩與音樂的結合,激發了學生對藝術的熱愛,提高了學生對藝術的審美能力,培養了學生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藝術情感。
陶淵明熱愛勞動,珍惜糧食。他在《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中寫道:“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鞭r民就是這樣長年累月地勞動,默默耕耘,才能獲得果腹之物。食物是來之不易的,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多觀察社會,多參與勞動。為了檢測實踐效果,我布置了兩個作業:(1)撰寫勞動日記;(2)舉辦勞動攝影展。同學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有同學在日記中寫道:“從松土、播種、澆水、施肥、打蟲到采摘,我都參與了,真正體會到勞動的辛苦與收獲的樂趣!眲趧硬粌H鍛煉了他們的身體,而且增強了他們的意志,提高了他們的修養和素質。攝影展真實地記錄了他們的汗水和收獲。有的同學還在照片中配上陶淵明的名句,構圖非常精美。學生從五谷不分到初步了解多種農作物的生長規律,知道一些家禽的種類和飼養方法,還對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有了一些認識,課外收獲頗豐。
陶淵明坦誠待人,珍惜友誼。他為人質樸、淳厚,觀念上沒有等級之別、貧富之分。他在《雜詩》中寫道:“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睆闹形覀兛梢钥闯鏊麑ε笥训纳顡吹母星椤!短一ㄔ从洝分v通,村民知道漁人誤入桃花源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在陶淵明的理想社會里,村民待人真誠、慷慨,處處洋溢著平等、快樂。而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著競爭和壓力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因為有了電話、網絡看似近了,其實距離是越來越遠了,同事朋友之間少了關懷親密之情,倒是多了幾分戒備,更有甚者,爾虞我詐、鉤心斗角,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更別說是和陌生人?纯刺諟Y明,他在他生活的那個等級制度、門閥制度嚴格的封建社會里尚且能做到“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再看看我們,我們生活在一個積極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主義國家里,我們是怎么做的?那么,我們現代人的友誼可否也可以少些功利,少些世俗?如此一來,我們的人生豈不是更淳樸更快樂?
三、學習陶淵明樹立遠大的志向,積極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
陶淵明一生多有挫折,但他并不沉淪,始終保持奮發精神,努力爭取實現人生價值。他在《飲酒》中寫道:“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他以青松自喻,表現自己堅貞高潔的人格。我們在欽佩他這種不畏挫折、大膽追求理想的生活勇氣之余,要學會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堅定不移地向自己的人生目標進發。
社會是紛繁復雜的,如何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是每一個人都曾經思考的問題。我們且看陶淵明是如何看待的!稓w田園居》有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彼袥_破羈絆的勇氣,放棄為官的種種好處,重歸田園生活!兑凭印酚衷疲骸跋嗨紕t披衣,言笑無厭時!痹谌粘I钪校媛蕰邕_,從平凡中尋找天然的樂趣!叭松蝗缫馐司拧保覀冇鍪乱獙W會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以平和、超脫的心態去面對社會不公與現實的迷惘。藝術學校的學生平時的專業訓練和比賽任務非常緊張,比賽的失誤常常出現,競爭那么激烈,學生難免會浮躁。“寧靜致遠”,只有像陶淵明那樣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四、探討陶淵明作品的有效教學策略。
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著教學的成效。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和藝術學校學生的特點,我運用了下列幾種教學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老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課件,指導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方法。我校是一所綜合性的職業藝術學校,學生活潑好動,興趣廣泛,但古文基礎相對較差,理解能力欠缺。我在課程導入時用演示的方法,把陶淵明的生平、所處歷史背景、代表作簡明、清晰地呈現出來,使學生感興趣,邊看邊思考,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克服對文言文和古詩的恐懼。
2.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指的是老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參考書和課外讀物而獲得知識、發展其自學能力的方法。我根據學生能歌善舞、熟悉樂器、會表演的特點,開展了“誦詩文”的讀書活動,要求大家選取最喜愛的陶淵明作品,結合自己的專業并充分發揮藝術創意,進行朗誦表演,激發學生的職業潛能,為將來的發展打下文化基礎。
3.參觀法
參觀法指的是老師組織學生到農村、自然界、工廠等地進行觀察和研究,從而獲得課外的知識。它能使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擴大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得到熏陶和教育。撰寫勞動日記和舉辦勞動攝影展可使學生熱愛勞動、關心農事。
五、結語
學習陶潛詩文,可使學生進入更深層面的思考,從人性的角度發掘陶淵明作品的人生哲理及其對現實生活的意義。學生喜愛他的作品,就如暢游在美麗的山水田園間,領略一份純樸的農家風貌,體會作者的艱辛與喜悅,從而感恩自然,體察民生,懂得思考種種不平的現狀。這樣,學生的眼光就會從書本中從課堂中轉向社會轉向歷史,豐富自己的知識,充實自己的思想。正如現代教育學派代表人物美國的教育家杜威所主張的那樣:批判傳統的教育理論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主張,強調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的聯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三個命題是杜威教育理論的總綱領。作為藝術學校的老師,我們應結合學生的職業發展方向,探討有效的教學途徑,因材施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他們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
參考文獻:
[1]李驚濤.作為文學表象的愛與生[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
[2]吳彤.自然與文化——中國的詩畫與煉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04).
[3]張京援.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4]張宏.秦漢魏晉游仙游詩的淵源變化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03).
[5]海男.紫色筆記[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6]林之亭,朱梅福.西漢魏晉南北朝詩導讀.黃山書社,2010,(6).
【教育哲理人生論文】相關文章:
教育論文05-22
舞蹈教育論文03-15
[推薦]教育論文06-06
美育教育論文06-11
中醫教育論文11-30
賞識教育的論文06-29
教育論文【優選】06-17
教育論文(必備)10-21
關于教育論文11-08
小學教育論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