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議師德在高校教師工作中的價值與培育
論文關鍵詞:師德 高校教師 價值 培育 制度
論文摘要:師德屬于文化的范疇,指的是教師在工作中必須遵守的規范和要求。高校教師的師德在其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它是高校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提升學術水平的動力和塑造大學生品德的基礎。高校教師師德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一過程應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尊重高校教師在學校中的主體地位、健全制度以引導高校教師師德的建設、加強高校校園高尚師德氛圍的營造。
一、師德的內涵
教師這一職業的出現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表現。隨著人類職業的分化,社會就需要一系列的規范來調整不同職業者的工作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以保證整個社會的和諧運轉,文化與制度作為這其中兩種主要的機制便應運而生。文化與制度同屬于規范的范疇,在社會關系的調節上互相補充。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一是在表現形式上,制度屬于硬規范,文化屬于軟規范;二是在作用的依據上,制度依靠外在的強制,文化依靠內在的自覺。相對而言,文化是一個多義性的概念,人們對文化的定義數以百計,這些關于文化的定義可以分為廣義、中義和狹義等三個層次。廣義的文化觀包括物質、制度和精神等三個層面;中義的文化觀指的是制度與精神層面;狹義的文化觀念僅僅指精神層面。文化“若是無所不包,就什么都說明不了”。因此,本文持狹義的文化觀,認為文化僅僅包含著人們的觀念、態度和價值,“指一個社會中的價值觀、態度、信念、取向以及人們普遍持有的見解”。師德,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指教師在工作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要求。師德屬于文化的范疇,是人類文化在教師這一職業上的具體體現。
師德是一個性的概念,師德所包含的內容總是與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的,因而不同時代師德的內容會有所變化,有些內容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隱退,而有些新的內容卻會逐漸凸顯出來,但其中的一些素質卻是一脈相承、亙古不變的,這些內容便構成了師德最基本的內容。概而言之,師德最基本的內容包含著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師愛為魂:“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無私的關愛。這種關愛不是建立在期待學生知恩圖報的理性計算基礎之上,而純粹是一種情感的發生。它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第二,學高為師:教師的專業扎實、業務精通。知識的傳授是教師的一項主要職責,說“學術有專攻”,如果教師對知識的掌握在廣度與深度上達不到一定的高度,就無法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第三,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極大地影響著學生,教師在教學、科研等工作中要注重言傳身教,做到認真嚴謹、不偏不倚。我國唐代家、家、思想家韓愈提出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和著名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正是對師德極其精練的概括。
二、師德在高校教師工作中的價值
(一)師德是高校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
教學是教師的基本工作,良好的教學質量是學生專業知識進步的根本保證。提高高校教師教學質量的途徑主要是制度化的途徑,如學校定期開展對教師教案、多媒體課件的檢查;組織教學督導組到教室聽課;開展青年教師的教學競賽;組織學生每學期對教師的授課質量進行評分;等等。這些制度化的措施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無疑是有促進作用的,但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主要表現在:一是臨時性。臨時性是指這些制度化的措施并非一種經;呐e措,不可能實施到教師的每節課之中,如果一名教師缺乏師德的自我約束,那么,他可能會在檢查與評議前后注重課堂教學質量,但在這之外就疏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二是主觀性。主觀性指的是監督與評價主客體之間專業、水平的差異問題,如學校教學督導組專家與授課教師之間的專業差異問題,學生對教師授課質量評價的主體適格問題,如果因此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有失公允的話,會嚴重挫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三是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上述這些制度對教師的約束都是來自于其外部,但是人的理性并不是充分的,制度的設計者也并非具有完全的理性,即使是設計得最嚴密的制度也會留下真空,如果一個教師基于一種“理性人”的立場來開展他的教學工作,那么,制度化的措施對他的約束也是極其微弱的,他可能會在授課時采取“出工不出力”的消極策略。因此,提高高校教師教學質量的根本措施還在于培育高校教師高尚的師德,以師德實現對高校教師的自我約束。這種文化方面的“軟約束”不同于制度方面的“硬約束”,它依靠的教師的良心自覺,具有內在性和經常性,能夠實現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由“理性人”到“道德人”的轉變,促使教師本著教書育人的態度認真講好每一堂課。
(二)師德是高校教師提升學術水平的動力
學術水平是對高校教師專業知識方面的要求,只有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教師才能夠給學生更多專業方面的啟發,因此,高校教師學術水平的提高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大部分高校為提高教師學術水平往往會采取一些制度性的獎勵措施,如資助教師學術著作的出版、頒發科研配套獎金、評選科研突出標兵等,但是這些措施并不能夠保證每一位教師都在提高學術水平上下足工夫,現實中有的高校教師至退休時仍是初級職稱,有的高校教師晉升副教授職稱后就開始安于現狀長期無論文發表。上述這些制度化的激勵措施動力來自于外部,這種外在性的激勵可以引導一部分教師基于功利的考慮來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但在目前高校教師待遇還有待大力改善的前提下,仍會有許多教師主動游離于這些激勵措施之外去尋求替代性的生活資源,如到公司兼職、舉辦各類培訓班、參加營利性講座等,因此其作用也是有限的!暗赖率且环N不管外界事務如何變化,不管世人的褒貶,堅貞不拔地存在于內心的東西”。師德對提高高校教師的學術水平是一種文化性的激勵措施,這一措施排除了功利性的考量,完全是發軔于一種對學生專業進步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能促使高校教師抵御外界物質利益的誘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將主要時間與精力投入到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之中去。
(三)師德是高校教師塑造大學生品德的基礎
中國古代家司馬光認為:“夫德與才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接著他指出了德與才的關系,“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日本近代主要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也指出:“智慧與道德,恰如人的思想的兩部分,各有各的作用,所以不能說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如果不是兩者兼備,就不能算作完人!笨梢,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較高的道德水準。彌散性是文化的主要特性之一,文化的彌散性是說某一系統中個體之間的態度、觀念是相互影響的,這種彌散性一方面表現為同一系統中位于同一層級的個體在態度、觀念上互相影響,另一方面表現在同一系統不同層級的個體之間,高層次個體的態度和觀念對低層級個體的態度和觀念會產生極大的示范效應和引導作用,往往會成為低層次個體態度和觀念習得的一個重要來源。在高校中,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仍在成型的過程之中,對高校教師仍有較大的依賴,教師是他們大學生活接觸到的一個主要群體,往往會成為他們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因此,高校教師的師德對塑造大學生的道德品行是極其重要的,會對大學生道德品行特別是職業道德的養成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三、高校教師師德培育的途徑
(一)尊重高校教師在學校中的主體地位
任何都從屬于一定的主體,文化的建設應在尊重主體的前提下進行,提高高校教師的師德首先應尊重高校教師在高校事務中的主體地位、維護教師的尊嚴,這樣才能夠調動高校教師的師德進取心。尊重教師在高校中的主體地位,首先,要提高學校部門的服務意識。我國傳統是一個“官本位”和權力本位的社會,老百姓享有的權利是極其有限的,傳統具有持續性,這一傳統在我國當前仍有著極大的影響,在高校中表現為學校行政部門的“衙門化”,服務意識低下,普遍存在著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官僚主義作風嚴重,教師淪為行政部門的對象。在此背景下,即使高校教師在師德方面有著較高的追求,在遭此冷遇之后也難免會形成巨大的落差,這種落差必然會導致教師師德追求的消逝。其次,要逐步提高教師的待遇。師德屬于文化的范疇,是建立在其“基礎”之上的“上層”。中國古代思想家管子曾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高校教師師德的提高必須以他們基本的生活得到滿足為前提。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家馬斯洛認為人都有五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衣、食等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是實現其他高層次需要的基礎,因此,任何人不可能也不能夠在物質生活貧乏的狀況下還能夠去追求和保持高尚的師德。最后,要擴大教師在高校事務中的參與水平。大學無小事,教師作為高校的主體,對高校的事務應該享有廣泛的參與權。美國學家科恩將政治參與作為發展程度的衡量標準,認為一國民主的發展水平應該用該國政治參與的廣度、深度和范圍來衡量。民主的廣度指的是受政策影響的社會成員有多大比率參與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民主的深度是指參與者的參與是否充分,公共政策對參與者所表達的要求的吸收程度;民主的范圍則是指在哪些公共政策的形成過程中社會成員的意見起決定作用,以及對社會成員參與的權利有哪些限制?贫鞯挠^點對高校的發展無疑也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在高校事務的決策過程中,應該逐步提高決策過程中教師代表所占的比重;確實保證教師的參與是一種實質意義上的參與,而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意義上的參與,教師的意見在決策中應得到積極回應;逐步增加教師參與的學校事務的數量,為教師開放更多的參與渠道。擴大高校教師在學校事務中的參與水平,能夠提高他們作為高校主體的責任感與效能感,這種責任感與效能感是高校教師師德水平提高的重要精神動力。
(二)健全制度以引導高校教師師德的建設
文化是制度之母,但制度對文化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師德的培育一方面應該直接針對建設,另一方面也應該加強制度方面的建設,一所大學教師的師德只有在文化與制度的良性互動中才能夠得到升華。為此,我們應該加強師德的制度化建設,通過師德的制度化建設來引導高校良好師德的形成。這其中主要包括:第一,加強高校教師教學方面師德的制度化建設,包括規范教師在教學中對日常教學秩序的遵守,避免隨意調課、遲到、早退等現象的發生;授課中、著裝、儀態的規范;授課中使用的教案、多媒體課件的準備等。第二,加強高校教師科研方面師德的制度化建設。主要是通過建立健全高?蒲泄芾砗蛯W術不端行為的檢舉制度,嚴厲懲罰高校教師不端的科研行為,杜絕高校教師在科研中抄襲他人學術成果、剽竊他人實驗數據的現象。第三,加強高校教師其他方面師德的制度化建設。高校教師不僅承載著全社會知識進步的使命,還被賦予全社會道德楷模的角色,因此,應該建立健全制度,規范高校教師教學、科研之外的行為。這些制度建立和完善起來了,高校教師的行為就有章可循,久而久之,對這些制度的遵守就能夠內化為教師的一種心理和習慣,在教師中形成一種遵守師德的良好氛圍。
(三)加強高校校園高尚師德氛圍的營造
文化的變遷不同于制度的變遷,制度的變遷可以采取強制的方式在權力的主導下短時間內完成,而文化的變遷是主體對適應性的漸變過程,因此,師德的培育需要一個良好的氛圍。高?梢圆扇∫韵路矫娴拇胧﹣砑訌娊處煄煹路諊臓I造:第一,定期開展學校師德標兵的評選活動。通過制定一定的評選標準由學生和同行通過現場無記名投票或網絡投票等方式選出那些在工作中師德表現突出的教師,由學校給予隆重表彰,并號召全體教師向他們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在學校營造尊崇師德、提倡師德的良好氛圍。第二,定期舉行各種師德方面的儀式。儀式在文化的變遷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功能,儀式能夠在人們心目中強化其所蘊涵的理念。高?梢酝ㄟ^在教師節或學期的開學典禮等時間組織教師舉行師德方面的宣誓、簽署師德承諾書等方式來增強高校教師的師德意識。第三,重視學校師德方面符號的表達。符號是指具有某種代表意義的標志,符號是文化的載體,當一定的客體不斷面對這些符號時,文化可以以這些符號為介質深入客體的心目中。學?梢酝ㄟ^在學校教學大樓、、中心廣場等人流比較集中的地方懸掛師德標語、修筑學術大師的雕像等符號來加強尊重師德理念的表達。
參考文獻:
[1][美]塞繆爾·亨廷頓,文化的作用[C]//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的進步,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9.
[2][日]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M],北京編譯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79,77.
[3][美]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M],傅鏗,呂樂,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
[4][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3版[M],許金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8—29.
[5][美]科恩,論民主[M],聶崇信,朱秀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2,12—16.
【淺議師德在高校教師工作中的價值與培育】相關文章:
淺議如何培育公路行業團隊精神12-05
淺議民族地區旅游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培育03-21
基于科學史的核心價值觀培育03-21
淺議地名學在史地教學中的價值11-30
淺議圖書館治理工作中的規劃12-06
淺議民辦高校教師的情緒勞動12-04
試論高校教師勞動價值的實現03-19
淺議公允價值條件下上市公司融資決策03-18
關于激勵理論在高校教師激勵工作中的運用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