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激勵理論在高校教師激勵工作中的運用
論文關鍵詞:激勵理論;高校教師激勵;運用
論文摘要:在高校教師激勵工作中借鑒和運用激勵理論的有益成果,對于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具有重要意義。符合教師需要的激勵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的最佳途徑,把握教師動機的激勵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的關鍵所在,兼顧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的激勵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的重要基礎,關注教師公平感的激勵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的重要保證。
西方國家較早地開展了激勵問題的研究,形成了系統的激勵理論,并將這些激勵理論應用于資源之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借鑒和運用激勵西方激勵理論的有益成果,結合我國高校教師激勵工作實際,積極開展高校教師激勵工作,對于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有效落實人才強校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激勵理論在高校教師激勵工作中的運用問題作一些探討分析。
一、符合教師需要的激勵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的最佳途徑
需要是人們在缺乏某種東西時的一種主觀狀態,是人們對物質條件、精神生活條件的自覺反映,是以人腦的意識活動為基礎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與生俱來的內在要求,同時,它也是復雜的、多變的、千差萬別的。西方管家從研究人的需要層次出發,形成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五個逐級遞進的需要層次理論。西方國家的也是建立在需要層次理論基礎之上的。
我國現階段高校教師的需要層次是這五個需要層次的混合體。生理需要是高校教師的第一層次需要,包括對工資、健康的工作、各種福利待遇、獎金、住房福利、醫療待遇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是高校教師的第二層次需要,包括對人身安全、身心健康、職業穩定、老有所養方面的需要,當高校教師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后,安全需要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社會交往需要是高校教師的第三層次需要,主要表現為希望與他人進行社會交往,并在交往中建立各種感情,能得到別人的關心、支持和愛護,可以與別人進行情感交流,與別人共同分擔憂愁,共同分享喜悅。當教師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便希望得到友誼和愛情,希望受到集體的接納,得到集體的幫助。尊重需要是高校教師的第四層次需要,主要表現為教師自尊心較強,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希望得到激勵主體的重視,希望得到更高的職務崗位,希望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高校教師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就會更自信、更能激發潛能。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校教師的最高層次需要,主要表現為教師對自我價值實現或成就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一般已超越了自我,不是單純追求個人的得失,而是追求對社會的貢獻,為社會、為人類留下一些美好的、令人稱道的東西。自我實現的人具有洞察生活的能力,總是更有決心,更有一個清醒的是非觀。更為重要的是,自我實現的人更具有創造性。高校教師的上述五種需要是有層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是由低到高逐級遞增的。
我國現階段高校教師的需要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具有客觀的社會性。高校教師的需要是在與客觀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教師工作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離開了客觀現實性的需要是不可能實現的。二是具有層次性。高校教師的需要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一個需要的集合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交往需要是高校教師的低層次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是高校教師的高層次需要。高校教師的需要層次越高,對維持生存的純粹意義就越不迫切,對它們的滿足就能更長地推遲下去,因而高層次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追求高層次需要,代表了高校教師的一種健康趨勢,高層次需要的追求和滿足促成了更偉大、更堅定,以及更真實的個性。三是具有時間性。高校教師的需要有當前需要和長遠需要之分,當前需要往往表現得更為迫切,而長遠需要則更有價值。只有當前需要得到滿足,高校教師才會對長遠需要充滿信心;如果當前需要長時間得不到實現,長遠需要則減弱或消失。四是具有無限豐富性。隨著高校辦學水平的不斷提升,高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地位不斷提高,逐步擺脫了對物質的依賴,自身的全面發展具備了良好條件,從而能夠向更高層次需要發展并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五是具有能動性。高校教師的需要是通過自己的意識來實現的,能夠不斷地創造出自己的新的需要,而且能夠創造出滿足需要的方式。
界有句名言:根據人的需要進行管理是最好的管理。由此引申出:根據高校教師的需要進行激勵是最好的激勵。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的內在是:需要——動機——行為——目標。也就是說,高校激勵主體要帶領教師實現組織目標,工作的起點是根據教師的需要,由需要而激發動機、產生行為而實現目標,然后又產生新的需要,周而復始。最先進的激勵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激勵,只有與教師的需要相適應的激勵才是最有效的激勵。因此,符合教師需要的激勵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的最佳途徑。
二、把握教師動機的激勵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的關鍵所在
動機理論認為,動機是指引起個體行為、維持已經引起的行為并導致該行為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動機是行為的內動力,是行為的內在心理原因。動機支配著人的行為,行為反映著人的動機。沒有無動機的行為,也沒有無行為的動機。動機可以激發個體產生具體的行為,具有驅使個體產生某種行為活動的功能。動機可以使個體的行為導向特定的方向、預期目標。動機和行為結果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強化的。動機可因行為的良好結果而加強,從而使行為重復出現,并得到鞏固。因此,動機在激勵工作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必須深入了解教師的動機狀況。動機雖然是一種內部刺激,他人無法直接看到,但動機往往體現在行為之中,只要激勵主體能對高校教師的行為作系統的觀察與分析,便可推斷其動機。激勵主體主要從下列幾個方面了解高校教師的動機狀況:一是動機的強度。動機作為教師個體活動的動力因素,必然具有一定的強度。在同一時期,教師個體可能是多種動機并存,而這些不同性質的動機,可以對教師個體具有不同的意義,產生強度不同的推動力量。在同時存在的許多不同性質的動機中,決定個體行為并實際發揮支配作用的動機,便是當時行為活動的主導動機和優勢動機。二是動機的清晰度。動機的清晰度是指教師個體對可見到的或可預見到的某一特殊目標的意識程度?梢詮膬蓚方面來衡量教師動機的清晰度:一方面檢查教師個體選擇行為的自覺性。倘若動機清晰,則對行為的選擇是有意識的;反之,缺少自覺性,教師個體的行為選擇就表現為極大的習慣性、隨意性或者是無意識性。另一方面觀察教師的行為。由于語言是意識的直接體現,意識的真實性也往往通過語言來表現。三是動機的活動性。動機的活動性是指教師個體形成某種動機后,能對其行為發生推動作用,表現為對其行為的發動、加強、維持直至終止。動機是推動教師個體行為活動的直接動因。當教師個體出現某種較強的動機后,就會表現出一系列的活動,通過其行為活動,來達到最終目的。因此,具有清晰動機的教師個體較之動機模糊的教師個體具有較高的行為水平。四是動機的復雜性。動機的復雜性首先表現在它與行為之間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的關系。同一動機可產生不同行為,同一行為亦可由不同動機引起。動機活動中既然有優勢動機或主導動機的存在,就說明活動中同時伴有其他動機交雜。
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必須把握需要、動機、行為、目標之間的關系。行為模式是由動機支配的,而動機是由需要引起的。當高校教師產生某種需要的時候,總會伴隨著一種不安定或緊張的狀態,但在找到了滿足需要的目標以后,這種緊張的心理狀態就會轉化為動機,由動機引導行為去實現目標,目標實現,需要得到滿足。因此,需要是高校教師的積極性的基礎和源泉,動機則是推動高校教師產生行為的直接原因。高校教師激勵的關鍵在于,在深入分析教師需要、動機、行為、目標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根據教師激勵目標,刺激形成教師的強勢需要,運用激勵措施去引導教師產生符合實現激勵目標要求的強勢動機,最終有效實現激勵目標,如此周而復始、良性循環。
由此可見,動機是推動高校教師個體活動的內部動力。動機指明了高校教師個體行動的方向,以及該行動由什么引起,又如何保持不變的原因。因此,把握教師動機的激勵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的關鍵所在。
三、兼顧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的激勵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的重要基礎
雙因素理論認為,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對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共同發揮作用。導致人們滿意并持積極工作態度的,都屬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有成就、贊賞、工作本身、責任、進步、成長等,稱之為激勵因素。導致人們不滿意并對工作持消極態度的,都屬工作或工作關系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有學校政策與方式、激勵主體監督、與激勵主體的關系、工作環境、工資、與同事的關系、個人生活、與下級的關系、個人地位、安全等,稱之為保健因素。激勵因素是指能夠激發人們積極性的因素,但不一定能夠防止或消除所有人的不滿情緒。保健因素是指能夠防止和消除人們不滿情緒,但不一定能夠激發人們積極性的因素。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在對人們滿意和不滿意的影響上還有一些交叉,不過其影響的程度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在導致不滿的因素中,有69%是保健因素,31%是激勵因素;而在導致滿意的因素中,81%是激勵因素,只有19%是保健因素。
雙因素理論與需要層次理論具有相似之處。保健因素相當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交往需要等較低層次的需要:激勵因素則相當于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較高層次的需要。當然,這兩種理論的具體分析和解釋是不同的。雙因素理論告訴我們,滿足各種需要所引起的激勵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樣的。物質需求的滿足是必要的,沒有它會導致不滿,但是即使獲得滿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因此,激勵主體要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不僅要注意物質利益和工作條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人盡其才,各得其所,注意對高校教師進行精神鼓勵,給予表揚和認可,注意給高校教師以成長、發展、晉升的機會。隨著高校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高校教師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這種內在激勵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
雙因素理論還告訴我們:要防止和消除高校教師的不滿情緒,必須要改善保健因素;要使高校教師保持滿意態度并不斷提高工作熱情,必須要不斷強化激勵因素。研究同時表明,在激勵因素中,“成就”的激勵作用最強,但作用持續的時間短;“賞識”的激勵強度次之,但持續時間較長;“工作本身”(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的激勵強度占第三,但持續的時間更長;“責任”的激勵強度又次之,但持續的時間最長。保健因素作為一個整體,同激勵的強度是一樣的,但它們持續的時間一般都較短。因而,兼顧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的激勵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的重要基礎。
四、關注教師公平感的激勵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的重要保證
公平理論認為,公平也是一種激勵,人們的工作動機不僅受其所得到的絕對報酬的影響,即工作的實際收入的絕對值的影響,而且還要受到相對報酬的影響,也就是受到他人收入與自己收入相對比例關系的影響。為此,高校教師激勵主體應當關注兩類公平的關系式:一類表示教師個人投入與個人收入之間的平衡關系,即投入的勞動與所得的報酬之間的比值應該趨向平衡、合理;另一類則表示教師個人收入與他人收入之間的公平關系。如果教師感到自己獲得的報酬與自己的投入同他人獲得報酬與他人的投入的比值相等或大于他人時,就會感到滿意、公平;如果兩者的比值不相等時,則會感到不公平。
公平理論告訴我們,高校教師激勵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師個人對報酬結構是否覺得公平。如果教師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或者說自己的付出和所得與別人相比不如別人,那么盡管得到的很多,但仍然覺得不公。實踐表明,不公平感的產生絕大多數是由于教師比較后認為報酬分配不公或獎金制度不合理所造成的。另一種不公平的感覺,則是在少數情況下會由于經過比較認為別人的報酬過高而產生。顯然,這兩種不公平感是不一樣的。減少第一種不公平感是公平理論研究的重點,也是現階段高校教師分配制度改革的重點,更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的重要保證。
公平理論還告訴我們,每位教師既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付出的投入和所獲得的報酬收支比率同他人進行比較,又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付出的投入和所獲得的報酬的收支比率同自己過去進行比較。如果教師對自己的工資報酬作社會比較或比較的結果表明收支比率相等,便會感到自己受到了公平待遇,因而心情舒暢,也會積極努力地工作;如果認為收支比率不等,他便會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這種不公平感使他產生緊張和不安,從而影響他的行為動機,導致工作積極性下降。
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既要關注教師的公平感,還要關注教師對報酬的態度。管研究表明,教師在作出了成績后,得到兩類報酬:一是外在報酬,包括工資、地位、提升、安全感等,它往往滿足的是一些低層次的需要,且因多種原因往往不完全取決于教師個人成績;另一種報酬是內在報酬,即一個人由于工作成績良好而給予自己的報酬,如感到對社會作出了貢獻,對自我存在的意義及能力的肯定等,它對應的是一些高層次的需要的滿足,而且與工作成績是直接相關的。教師的“內在報酬”與“外在報酬”并不能決定教師是否“滿足”,在其間必然經過“所理解的公正報酬”來調節。也就是說,教師要把自己所得到的報酬同自己認為應該得到的報酬相比較。如果認為相符合,就會感到滿足,并激勵自己以后更好地努力。如果教師認為自己得到的報酬低于“所理解的公正報酬”,那么即使事實上得到的報酬量并不少,也會感到不滿足,甚至失落,從而影響以后的努力程度。
由此可見,高校教師激勵主體必須關注這樣一個事實:教師的公平感和滿意感將直接決定其進一步的努力。因此,關注教師公平感的激勵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激勵的重要保證。
【激勵理論在高校教師激勵工作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企業并購中的期權價值理論運用08-23
淺談人性假設理論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04-15
運用會話含義理論提高商務交際能力08-05
開放市場中利率平價理論的分析和運用05-12
知識型員工激勵方式初探05-03
供電所激勵管理改進途徑探索06-03
IVD行業銷售人員激勵研究碩士開題報告07-27
如何運用工作記憶理論來提高英語教學效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