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新課程下的化學教育的研究論文
一、如何實現從“教”向“不教”的轉化
1.激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愿意學才能主動學,主動學才能學會學。只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實現從“教”向“不教”的轉移。高中化學課堂如何讓學生愿意學習呢?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要改革傳統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善于通過生活化、趣味性的教學、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多用激勵性評價手段,激發學生對化學的積極性。蘇教版教材中“你知道嗎?”、“交流與討論”、“活動與探究”、“問題解決”、“化學史話”、“拓展視野”等,具有激趣的作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
還可以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聯系起來,讓學生都能親身體驗、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乙醇》中的氧化反應,設計這樣的小實驗:①蘸有高錳酸鉀和濃硫酸的混合物點燃酒精燈;②模擬交警檢測駕駛員是否飲酒或飲酒過量的過程:呼出含有乙醇蒸汽的氣體接觸到三氧化鉻(橙紅色),即被還原成綠色的硫酸鉻。這些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有了積極性,也就有了學習化學的內驅力,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開展積極的引導活動,讓學生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2.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引導
高中化學內容繁雜、知識零散、思維跨度大、記憶量多。如果學生沒有科學的方法,學習靠死記硬背,抓不住重點,容易越學越糊涂。因此,教師要積極及時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自主探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策略和技巧。比如合理分配時間,正確處理聽課和記筆記的關系,善于總結重點內容,摘錄要點,及時記下心得體會,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對比等。要讓學生區分好不同的知識應該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掌握好各類化學知識的學習規律。比如:教一些化合價口訣表、鹽類溶解性規律表記憶方法、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法、基本概念學習法、基本理論學習法等。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驗現象,弄清物質的結構、性質、用途、制法之間的聯系和規律性,對理論性內容耍注意有關概念、原理的產生過程和應用范圍等。
3.營造化學課堂思考與探究的情境
在化學學習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不加思考的“好問”學生,這種“好問”其實不值得鼓勵。自主學習最重要的是思維,而思維方法需要在探究、體驗中獲得。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創造探究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
問題引導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好方法,在教學中要善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思維。通過多問多思,使學生的思維經常處于“問題-思考-再提問-深層次思考”的過程,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教給學生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例如:在講解Fe(OH)2的制備和性質時,先告訴學生Fe(OH)2的顏色、狀態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和NaOH溶液的反應,讓學生仔細觀察,結果學生未能看到白色絮狀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綠色的沉淀。該現象立即引起學生思考。此時引導學生探索: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為何要將滴管插入試管里溶液底部,慢慢地擠出NaOH溶液?久置的NaOH溶液中會溶解了什么物質?當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分析得出FeSO4和Fe(OH)2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所氧化時,然后立即換一瓶經煮沸以除去氧氣的NaOH溶液重新實驗,結果先得到白色沉淀,過一會兒轉變為灰綠色,隨后逐漸變為紅褐色。這一現象又引起疑問:怎樣才能使生成的Fe(OH)2被氧化的速率減慢呢?結果經過學生一系列的思考、討論、比較以后,提出了多種制取Fe(OH)2的措施。
在課堂結束的時刻,還可以提出一些拓展性問題,把問題留給學生課后去思考,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問題并把問題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如:在“生命的基礎-蛋白質”后,學生問:“老師,蛋白質的變性都是化學變化嗎?如果是,那么雞蛋煮熟后還是蛋白質嗎?”這時,老師毫不猶豫地表揚了他:“你確實是一位很會思考的同學,這個問題問得挺好,看來課后我們可得好好討論一下!边@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討論,并把問題引向課后。
4.逐步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自主學習只有形成習慣,才能夠成為真正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如思維的習慣、做作業的習慣、預習的習慣、實踐的習慣等。
首先,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根據不同基礎制定學習目標。如:學習物質結構時.基本要求是了解1-18號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能用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原子和離子的結構。較高要求是了解多電子原子中核外電子分層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電子排布式表示常見元素(1-36號)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不斷實現自己的目標中增強自信心,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志向水平。
其次,讓學生逐步養成自己收集、選擇學習材料,確定學習任務、學習重點、學習要求、學習程序和學習方法的習慣。例如:在化學知識每一章結束之際,將知識進行分類歸納,獲得系統、網絡狀知識體系;定期寫學習心得,總結前一段時間的學習狀況課后及時復習、整理、歸納的好習慣。
在各種習慣中,最重要的是思維習慣。教師要教會學生對解題過程和思路進行總結和反思的習慣。比如:這道題鞏固了哪一個知識點?解題的思路是什么?有沒有更好的解法?
二、要正確處理好“教與不教”的關系
什么知識應該“教”,什么知識應該“不教”?這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學生身上是不同的。有的老師一味地講究少講、多讓學生自學,但由于脫離學生學習能力,很多知識老師沒有講、學生不會學,教學效果很差。所以,在教學中要科學把握教與不教的分寸。
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通過課前了解、課前預習、課堂反饋等,隨時了解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基礎。在此基礎上思考什么知識需要教?什么知識學生可以自己學?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學?一些難點知識通過學生合作探究,能夠解決多少?等等。
其次,要把教與不教融合起來,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賣關子”,把問題解決的機會留給學生;教師也要學會做“及時雨”,及時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點化,對學生一些易錯的、易混的、易漏的、不明白的地方進行精講,注重提高課堂效率。
高中化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化學反應與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通過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采用自主學習的形式,無論對知識的掌握還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都非常有益,在這方面還需要廣大教師不斷探索研究,更進一步地開展好自主學習。
【新課程下的化學教育的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新課程下標準下的化學教學論文11-20
中學化學教育研究論文11-10
新課程背景中化學實驗趣味化研究論文11-07
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數學教育論文05-24
新課程背景下的閱讀教學的策略教育論文12-05
化學實驗是否需要研究化學論文12-01
探討新課程改革下初中英語研究型論文11-12
新課程背景下的化學美育教學(一)03-08
新課程理念下詩歌教學的價值研究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