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物化學小論文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大家已經充分意識到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產生影響是非常深遠,而且好教學方法產生效果也能遠遠超出自己想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1傳統模式下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現狀
根據教學計劃,大多數高校開設生物化學實驗一般為36~54個學時,少數高校為72學時,在這么短時間內要完成如此龐大教學內容,傳統做法是每一個實驗頭尾工作由教師代替完成,教師在實驗前配制好實驗所需試劑,采集、培養、處理好實驗材料,準備各種儀器設備,學生只是掐頭去尾操作其中一段;為了節省時間,課堂上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灌輸實驗目、原理、操作步驟等,然后,按部就班,“照方抓藥”,按照思維定勢,不假思索就能順利得到預期實驗結果。這種程序化教學方法,嚴重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拓展,抑制了學生動手能力施展。不僅如此,開設大多是內容簡單、彼此孤立“靜態”實驗,各個實驗間缺乏內在聯系。由于缺乏學習興趣,部分學生不僅不動腦思考,而且根本不動手操作,缺乏主動性,喪失了通過實驗課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功能。為了突顯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必須改革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
2優化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策略
2.1定性與定量實驗相結合
作為一門實驗性學科,生物化學應該包含定性與定量實驗才是完整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就是運用物理、化學手段,對生物活性分子進行“質”分析,再通過歸納和演繹、抽象與概括、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獲得各種信息進行思維加工,由表及里、去偽存真,以了解生物大分子存在形式。定量實驗是以定性實驗為基礎研究活動,研究生物大分子性質、組成和影響因素之間數量關系,收集精確數據,然后進行統計分析。定性和定量結合研究有助于學生對生物大分子賦予意義基礎上產生正確認知和準確定位,認識生物分子運行、變化本質規律,揭示其結構與功能內在聯系。生物化學實驗內容包括對糖、脂質、氨基酸、蛋白質、酶、維生素、核酸、激素等生命分子研究,還包括物質代謝與生物氧化實驗,實驗方法涵蓋滴定、蒸餾、離心、分光光度比色、各種層析技術(薄層、凝膠、離子交換、親和層析)、色譜技術(氣相、高效液相色譜)、電泳、熒光、旋光法等。顯然,相比于大學一年級開設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已稍顯復雜,是一門從基礎實驗過渡到專業實驗專業基礎課。憑借這門課程學生初次認識到上述生物分子,依據循序漸進原則,在有限課時內選擇有代表性實驗內容。例如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關乎生物分子提取、分離、純化、鑒定等內容選作定性實驗,這些多為經典實驗,一般占25%;而定量測定多為綜合性實驗,內容涉及基本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應用,一般占65%;另有10%實驗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驗,內容多為探究性實驗。學生通過實驗,從特定性質洞察這些物質存在,從精確數據了解它們在生物體內相互制約、相互轉化過程,根據質和量統一促進學生對生物分子全面認識,培養學生嚴謹科學態度。
2.2驗證性與探究性實驗相結合
人們曾一度廣泛提倡要摒棄驗證性實驗,認為只有大量開設綜合性和創新性探究實驗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人才。這種做法是違背教學規律。探究性生物化學實驗是探索生物大分子未知性質,了解它們組成、生物轉化和變化特征,以及在機體內與其他分子聯系等一種實驗,受學生已知知識和技能限制。驗證性生物化學實驗是指為了驗證生物分子已被廣泛認識性質、概念、理論,通過演示再現其事實,強調其科學性。驗證性實驗可以把學生從懵懂狀態引入生化知識殿堂,有利于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知識,繼承研究方法,規范化、程序化訓練學生實驗技能,起到承上啟下作用。一些經典驗證性實驗甚至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驗證性實驗還可以發揮潛在作用,例如利用前人研究成果應用到一個確定問題上比探究如何獲得新成果要重要得多。所以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實驗教學同時不可隨意摒棄驗證性實驗。我們需要做是正確處理好繼承和發揚關系,把內容單一、彼此孤立實驗有機結合起來,設立系列實驗,實施層次化教學。例如,利用“3,5-二硝基水楊酸定糖法”測定馬鈴薯中還原糖含量是一個經典驗證性實驗,如果利用該法測定馬鈴薯中總糖含量就在原來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非還原糖水解過程,再依據其還原性測定總糖,這就成為一個綜合性實驗;如果利用該法比較幾個同學唾液淀粉酶活力,這就需要定義一個“酶活力單位”,掌握底物與酶專一性、溫度和pH對酶活性影響等知識基礎上,將糖和酶作用加以拓展。顯然,這個驗證性實驗很自然地過度到了探究性實驗,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探究性實驗就像這樣通過具體實驗來回答一個感興趣問題,激發學生好奇心,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再如根據三聚氰 胺事件、艾滋病、地溝油等時事關注熱點,探討相關研究工作、提出解決方案、設計創新實驗,引導學生跳出課本局限,拓展學生思維和知識面,并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果說驗證性實驗是傳授知識和方法,那么創新性探究實驗是傳播一種科研思想,甚至是一種科研精神和社會責任。
2.3“靜態”和“動態”實驗相結合
《生物化學》教科書由“靜態”和“動態”兩部分知識構成,所謂“動態”就是新陳代謝,簡稱代謝,是生物體表現其生命活動重要特征。作為實踐環節生物化學實驗,往往偏重于靜態部分內容,即對生物大分子定性定量研究方面訓練比較重視,而忽視了代謝調控部分研究。這也許是因為實驗課時不好掌握,實驗所需環境條件不易控制造成。然而,從知識完整性來考慮,這是片面,因為生物大分子在生命體內都不是孤立存在,彼此之間有著錯綜復雜關系,它們也不是靜止不變,不停地發生著化學變化,不斷得到自我更新。所以,在生物化學實驗內容中應該包含一定比例“動態”實驗,通過實驗使學生明白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物質基礎,其特殊運動體現著生命現象,生命是生物大分子存在形式,而且代謝使生物大分子以一定有序性處于穩定狀態中,一旦代謝紊亂,穩定生物分子體系就要向無序發展,機體就會病變。按照物質轉化方向,“動態”知識應該掌握兩對重要概念,即物質分解和合成代謝過程,能量釋放和供給過程。鑒于此,生物化學實驗要有放矢涉及這方面內容,以引導學生學會綜合思考問題。例如,以“肌糖原酵解作用”實驗為代表了解在缺氧條件下經過一系列酶促反應,最后轉變成乳酸,并供給組織能量;利用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檢測乳酸脫氫酶同功酶,可以作為某些代謝紊亂或炎癥疾病診斷依據之一。
2.4實驗“正結果”與“負結果”
傳統教學模式總是希望學生得到正確實驗結果,于是,實驗前總是給學生設計好各種操作流程,學生完全“照單抓藥”,無需多加思索就能夠獲得預計結果,毫無懸念,以至于學生提不起精神做實驗,也無以挖掘學生創新潛質。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甚至適當設置“陷阱”,使學生明確探究發現主題,然后設計實驗實施方案,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和實踐解決疑難問題,以提高學習興趣,促進知識融會貫通。例如在“2,6-二氯酚靛酚法測定維生素C含量”實驗中,故意選擇紫葡萄、沙棘、西紅柿等作為實驗材料,在它們提取液中含有色素類物質,給滴定終點觀察造成困難,這就要求學生自己去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有同學選用陶土或活性炭脫色,有同學選擇脂溶性溶劑(加1mL氯仿)萃取色素,這就很好地排除了對水相滴定終點干擾。為了解決由于白陶土或活性炭吸附,或者氯仿萃取對維生素C造成誤差,同學們進一步測定已知標準維生素C樣品回收率來校正未知樣品結果。一個普通驗證性實驗通過更換實驗材料調動起學生探究積極性,使得一個“負結果”實驗方法得以延伸和完善。此外,在實驗操作步驟中有意設置漏洞,留下一塊空白,在學生現有知識基礎上給予一定提示,同學們為了規避潛在風險,自覺地認真預習實驗項目,甚至查閱文獻資料,這種效果遠勝于硬性強調預習重要性。例如在“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實驗中,血清是一個混合蛋白質樣品,其中各種蛋白質等電點大多在pH4.0~7.3之間,在pH8.6緩沖液中均帶負電荷,在電場中都向正極移動。因此,點樣端應該置于電泳槽負極端。在以往教學中反復強調這一點,總有學生放反薄膜,F在我們只把原理講清楚,不強調具體怎么操作,那些放反薄膜同學勢必得不到實驗結果,這種失敗他將會牢牢記住,再給一次重做機會,獲得成功之后喜悅不言而喻。實踐表明,得到一個“負結果”所起作用遠大于順利地得到“正結果”,至少學生可以在失敗中引起警覺和反思,進而主動探求解決方案。
3結語
總之,傳統實驗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輕視啟發式和創新性培養,我們應該探索出更多更新更好實驗教學方法,進一步促進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利用定性和定量實驗方法揭示生物現象和本質,培養學生用嚴謹科學態度自覺探求未知知識,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以驗證性實驗作為起點,全面優化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有效整合教學方法,挖掘教學潛力,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使之努力成為既有實踐動手能力,又有創新科學思維和科研探究能力人才。
生物化學小論文 篇2
到了近代之后,西醫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是當時社會環境所需要的。而西方的生物化學在也得到了長遠的發展,對于后世生物化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同時還促進了醫學體系的形成。下面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早期的生物化學教學和研究活動
1915年前后,有些教會醫學校開始在有關課程中粗略地兼授一些生化知識,尚無單獨的生化課程。1917年,湖南湘雅醫學院出現正式教授的生化課。1919年協和醫學院將生理學、生理化學和藥理學組合成為一個系,由伊博恩負責,開始給本科生講授生化課。1921年,吳憲由美回國到協和工作,與Embrey和汪善英一起擔任生理化學的教學工作。1923年,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成立生理-生理化學科,當時同濟大學醫學院生理生化內容仍是合在一起講授的。在此前后華西大學醫牙學院也在生理學中介紹有關生化知識,同時還講授生化臨床檢驗。齊魯大學醫學院在相關課程中也講授一些生化知識?傊,在1924年之前。我國的生化科學剛剛傳入,生化教學處于探索、準備階段。
在這段時間內,國內也開展零星、初步的生化研究工作,主要限于食品的分析方面,如對皮蛋、荔枝、牛奶產品、大豆營養價值的研究等。
二、生物化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1924年,北京協和醫學院成立生物化學系,吳憲任系主任。吳憲為發展我國的生物化學事業,一方面廣為網羅人才,吸收了從美國留學歸來的生化專家林國鎬、周田、張昌穎等參加他主持的生化系,另一方面努力培養國內的年輕生物化學工作者。協和生化系成為當時國內生化教學和研究的中心,對我國醫學院校生物化學教學內容的改進、生化研究的深入和擴展以及生化人才的培養都起了帶頭作用,也標志著我國生物化學學科的形成。
1925年以后,隨著國內醫學教育事業和生物科學研究機構的逐漸發展和國外留學專家的歸來,我國生物化學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首先,國內許多醫學院校相繼成立了生物化學系(科);其次,各醫學院校的生化教學水平有了普遍提高,理論課與實驗課的內容基本上已接近當時美國的水平;再次,許多生物科學和醫學研究機構開始了多方面的生化研究工作,發表了許多研究論文和報告,取得了一些成就。
1931年,吳憲等在進行了一系列有關蛋白質變性研究的基礎上,較為全面地研究了影響蛋白質變性的因素及蛋白質變性的生化特性,提出了蛋白質變性學說。吳憲的學說至今仍為生化教科書所采用。吳憲是我國生物化學的奠人之一,也是國際生化某些領域的`開創者,他與Folin建立的血液系統分析法為臨床診斷提供了重要手段,在國際上被廣泛采用,為現代臨床化學奠定了基礎。
本世紀前40年是維生素研究的高潮時代,我國許多生化工作者對維生素的研究也很活躍,主要集中在分析各種食物和藥物中維生素的分布和含量上,王應睞、侯祥川、張昌穎等對維生素測定分析的方法也有研究和改進。這段時間里,國內生化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是食物化學和營養化學,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城里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大量研究成果和論文發表。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蛋白質在營養上的重要地位被認識的更加清楚,我國學者非常重視這方面的成就,并結合我國國情,對食物構成和膳食習慣等開展了許多研究工作。萬昕、吳憲等對素膳的營養價值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他們觀察了純素膳與葷索雜膳對大鼠生長、生殖、基礎代謝、抗病力及壽命的影響,證明素膳的營養價值略遜于葷素雜膳,對我國人民傳統的飲食習慣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營養缺乏性疾病是本世紀初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域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侯祥川對維生素A、D缺乏與疾病的關系(1929~1930),吳鼎與諸福棠研究了兒童和成人維生素A含量與疾病的關系(1940),還有蘇祖斐、楊愛德及侯祥川、楊恩孚等對維生素B缺乏病的研究,張昌穎、陳同度等對維生素D缺乏的研究等。
三、抗日戰爭時期及抗戰以后的生物化學
1937年蘆溝橋事變之后,接近戰區的政府所屬教育和科研機構紛紛內遷。暫時留在原址的英美資助的教育、科研單位也隨著戰爭的發展相繼被迫停辦。珍珠港事件之前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吳憲、周田等對抗體的分離、提取、抗體的化學本質、分布及補體各方面都開展了一些研究,為我國免疫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上海雷氏德醫學研究所的侯祥川、倪章琪等繼續進行維生素與疾病的研究。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學院與燕京大學被日軍封閉,隨之雷氏德研究所等機構也被日軍占領,至此淪陷區的生物化學和研究工作被迫中斷。
遷至后方的國立大學及醫學研究機構和當地的教學科研單位,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仍克服重重困難,維持著一般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成都華西大學醫學院成為當時后方生化教學研究中心之一。1943年,中大醫學院生化系遷至成都,重新建立了實驗室,創辦了第一個培養碩士研究生的生化研究所,還協助和接受培訓了其它學校的一些學生。
在重慶的上海醫學院、江蘇醫學院、復且大學生物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等教學研究機構也堅持了生化教學和研究工作。昆明市也是當時生化活動的中心之一,西南聯大清華生理實驗室繼續生化教學和研究工作,并創辦了英文生化簡報《BiochmicalBulletin》用土紙油印發行,共出刊63期,為促進生化研究,交流信息做出了貢獻。1938年,由中大醫學院鄭集發起生物化學報告會,促進了成都地區生化學術交流,后來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成都生化學會”(1943)是我國第一個地區性生化專業學術團體。在紙張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有一些刊載生化論文的期刊發行,如《中國化學會會志》、《實驗衛生》、《營養專報》等,有助于科學知識和研究成果的交流。
中央衛生實驗院是抗戰期后方推動戰時營養研究的中心。1941年中央衛生實驗院在重慶召開第一次全國營養會議,著重討論了戰時國人的營養問題和決策。會上一致同意成立中國營養學會,推定鄭集為籌備會負責人。1945年召開了第二次全國營養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了中國營養學會,萬昕任第一屆理事長,并出版《中國營養學雜志》。
1945年抗戰結束后,內遷各院校,科研機構相繼回遷原址,生物化學的教學和研究逐漸得以恢復。北京、上海先后成立了地區性的生化學會,上海生化學會出版了《生物化學》的刊物。隨著生化事業的恢復和發展,一些學者認為有必要組織全國性的組織,以協同發展,于是倡議成立中國生物化學學會,學會于1947年正式成立。我國近代生物化學的發展歷經坎坷,但經過生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國的生化學事業終于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為我國現代生物化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生物化學小論文 篇3
摘要:醫學生物化學課程因其研究對象是生物大分子,抽象難懂,號稱是“醫學基礎課的難點課”。而醫學生物化學又是醫學重要的基礎課,怎樣幫助本科生更好地學習這門課程,我們從教師、教學手段和教學環境等方面提出解決策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醫學生物化學主要探討生物大分子性質、功能和活動規律,知識點繁多并且抽象,特別是物質代謝的相互聯系與調控,過程錯綜繁雜,難以掌握規律,學生畏學厭學情緒普遍,多數學生學習效果不佳。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首要的問題是解決學生畏學厭學這個癥結。學生的畏學厭學固然有課程較難的客觀原因,但是老師的授課方法和技巧對于癥結的化解是非常重要的。“不一樣的將軍會有不一樣的士兵”,同樣,不一樣的老師會有不一樣的學生。大學老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導航員,不再是簡單的傳播知識者,而應該是學習動力和學習潛能的激發者,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者!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汲取知識過程中的愉悅感、成就感會給學習者帶來“學習是快樂的”心理暗示。因此,在困難的課程面前,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培養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要做到“主次分明、化繁為簡、形式多樣、平等交流”,善于幫助學生疏導和解決學習疑惑,激發學習主觀能動性。以下筆者結合近幾年教學體會,談一談如何提高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
一、精心備課、熟記課標與教材
課堂是教師的舞臺,課堂上的精彩需要老師精心備課,做到對授課內容爛熟于心。一堂精彩的授課,必須要做到“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要在課堂上做到這樣的駕馭自如,必須要精心備課。然而在這個多媒體授課時代,在多數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眼中,備課被純粹地理解成課件制作,將要講的內容全部放在ppt課件中,于是課堂上的感覺就是“老師跟著課件走”,而不是老師駕馭課件講課。因此,充分認識備課的重要性,把握好備課的要點要素,是上好每一次課的前提。備課過程中,應該力求做到精讀課標、深鉆教材、細研學生。根據教學大綱認真撰寫教案,要重點突出、主次得當、教學構思合理;深鉆教材,既要求做到熟記教學內容,還需要掌握教材編寫體系,理解各章節教學要求,做到“深入淺出”。深入就是教師要理解教材思想內容,適當拓展相關知識點和學科新進展;淺出,則是要求能用淺顯的語言把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表達出來,讓學生聽得明白,理解得順利。備課中,老師應該結合實際,合理構思教學情境、編排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備課中還應該注意因材施教,根據授課專業和學生特點進行備課,做到“眼中有學生”!渡锘瘜W》是醫學各專業學生必修的課程,不同專業所用的教材和教綱都不相同。因此這類通識課的備課和授課,更應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專業和課堂反應能力,實時調整教學方式和進度,使“教法適應學法”,這樣才有助于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教與學的統一。
二、活躍教學,創設和諧課堂
大學的教學,與中學階段的教學有本質的區別。中學教學注重結果,以提高成績為教學目的,以追求升學率為宗旨,教學的基本模式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學什么,是一種同化知識的學習機制。而大學的教學,注重過程,以能力培養、開發學生潛能為重點,以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為宗旨,是一種建構知識的學習機制。因此,在新的教學模式和繁多的課程面前,大多數大學生學習是吃力的,學習效率低下。這種情況在醫科院校更加明顯,學困生比例最高。因此,創設和諧課堂,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學習積極性。
1.啟發式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以及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動手、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教師授課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啟發式教學方法適合于剛開始上課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他們的聽課興趣。在教學中,介紹具體知識點之前,可以先以專業相關的臨床問題導出,提起大家的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帶著問題在課堂上有目的地尋找答案。學習糖代謝的生理意義時可以提出人長期不進食為什么會死亡?體內發生了哪些生物化學變化、生理病理變化?在學習脂肪代謝時,可以讓學生先想想,為什么減肥時不僅要控制脂肪的攝入還要控制糖類的攝入?使學生帶著問題在書中找尋答案解決問題。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自學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并同時體現了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2.想象教學法。生物化學許多原理比較深奧、難以理解,大多數同學幾乎都是死記硬背,如果在講課過程中采用想象法可以使同學們簡單、清晰、快速地掌握生澀的知識點。比如,在講授蛋白質分子結構時,將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和高級結構(二級、三級、四級結構)與一根繩子形象地聯系起來。一整條繩子可看作一個亞基,即蛋白質的三級結構,幾條繩子相互纏繞、相互作用則為蛋白質的四級結構。通過這種形象地講述,學生對蛋白質分子結構的抽象構型就變得形象化和具體化了。[1]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經過進位、轉肽、移位3步后,肽酰-tRNA就從A位點移動到了P位點,在講解時,可以把教師的身體比作核糖體,兩只腳比作兩個位點,左腳為A位點,右腳為P位點,左腳下(A位點)踩著一枚硬幣(肽酰-tRNA),教師往左移動一步,此時硬幣(肽酰-tRNA)就從左腳(A位點)移動到了右腳(P位點),這樣不僅快速地解決了這一抽象的過程,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原來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3.互動式教學法。輕松、和諧課堂氛圍是開展互動式教學必備的前提條件;邮浇虒W方式有:
。1)問題式教學方式?梢允墙處熥詥栕源,也可以是教師提問,一層一層地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還可以是學生提問,并讓其他同學運用理論知識一起討論并解決問題。
。2)主題討論式教學方式。在每章內容上課之前,老師精選一些和理論知識以及臨床密切相關的主題,讓同學分好組,每組不同問題,搜集相關資料,制成幻燈片,當本章內容結束后,讓學生上講臺來講解所選主題,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3)學生授課方式。選擇某些不是很難的章節,讓主講同學提前做好準備。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仔細閱讀教材,尋找相關輔助材料,認真準備,當他們上臺講課時,要以鼓勵和激勵為主,講完后及時作正面的積極評價。這種角色轉換的互動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三、網絡輔助,開展豐富的課外教學
隨著電腦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教學方式經歷了“粉筆教學-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的三級跳發展。網絡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方便地下載教學材料、參與論壇討論、進行學習自測;教師則可以發布教學通知與問卷調查、撰寫教學博客、開展網絡答疑、布置網絡作業、分享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顯然,網絡輔助教學增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與交流,教師成為了網絡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以幫助和服務學生學習為出發點,激活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此外,網絡平臺特殊的教學情境,讓一些平時羞于開口的學生或學困生有了從容表達和交流的機會。所以,網絡教學不但可以開展豐富的課外教學,還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意因素。情意因素屬于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興趣、情感、動機、意志和需要,情意因素的滿足會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產生“樂學、好學”的內驅力,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認知因素。我教研室《醫學生物化學》網絡平臺教學實踐表明:進行網絡教學后,學生學習情意明顯上升,知識面更為廣闊,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特別是臨床案例的分析能力明顯提高。網絡平臺教學,已經成為《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的第二課堂。該網絡課程因教學成效明顯,已經成為我校示范性網絡課程之一,同時網絡教學也成為了我校素質化教育的常規手段之一。
作為傳統的“難課”,《醫學生物化學》一直是醫學生基礎學科學習中薄弱的一環。要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困”因素,一方面要教師要遵從高等教育規律,及時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并努力提升教學能力,掌握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創設和諧課堂;另一方面教師要合理處理“粉筆教學-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的關系,協調好第一課堂與網絡第二課堂的關系,要多方面入手,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意因素,促進認知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朱葆.生物化學教學方法的幾點體會[J].生物學雜志,2009,26(1):89-90.
[2]龐小梅.怎樣提高生物化學課堂教學質量[J].大眾科技,2011,137(1):147-148.
[3]何幼鸞.淺談生物化學教學改革[J].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報,2008,4(2):81-84.
【生物化學小論文】相關文章:
生物化學論文06-07
生物化學研究論文05-20
(優)生物化學論文06-08
(精華)生物化學研究論文05-21
生物化學論文15篇[精華]06-09
生物化學論文參考文獻范例11-28
生物化學研究論文(通用10篇)03-16
生物化學研究論文(優選15篇)05-21
生物化學研究論文15篇(熱)05-21
生物化學研究論文15篇【精華】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