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論文15篇[精華]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化學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化學論文1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既是一門重要的生命科學基礎學科,又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是目前自然科學中進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領域,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然而受傳統的考試體系的影響,大多數院校的考核方式依然拘泥于傳統的期末一次性“終結考試”,一張試卷定成績,一次考試定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些學生應對這種考試是靠臨考前的死記硬背,即使能得到好成績,也僅僅是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而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卻沒有達到預定的教學計劃。傳統的考試體系形式單一,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荚圀w系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提高考試的質量,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荚圀w系的改革是提高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科研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等綜合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形成性考核體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滿足素質教育培養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質量。為滿足以“勝任能力”培養為核心目標的臨床醫學醫學生培養目標的教學改革要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考核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1形成性考核體系的構建
形成性考核體系的形式
1)階段性考試。當每個章節學習結束時,利用每個章節結束的最后一節課時間,對理論教學的內容進行閉卷測試。測試結束后教師給出正確答案,現場對學生答疑解惑,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教師審閱測試答卷后,將答卷反饋給學生,充分保障學生對成績評定情況的知情權,并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緊補正。
2)實驗教學多站式考試。實驗課不僅能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還能夠很好地煅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協作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習的重要環節。多站式實驗考試的目的在于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相關技能的掌握情況,由臨床班授課主講教師擔任主考,設四個考點,每個考點設監考教師兩名,負責考試過程及考場紀律;每個考點的考試項目滿分為5分,總計20分:第一站: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計和離心機使用第三站:電泳儀使用電泳加樣第四站:裝柱,層析柱上樣
3)理論教學期末考試。理論教學終結考試是在課程結束時進行,旨在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確定總體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荚嚨膬热萆婕吧锘瘜W與分子生物學的各方面知識,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問答題以及案例分析題等。
形成性考核體系的成績評價
1)形成性評價(教師評價)。形成性評價是相對傳統的總結性評價而言的。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對學習的態度等方面的'發展作出的評價,是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研究所作出的發展性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控制學習過程,使學生增加學習的自信心,獲得成就感,培養合作意識。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有效利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吉林省精品課程的平臺資源,建立生物化學師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變了只能在課堂上與教師見面、提問、交流的狀況。利用多種平臺,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反饋學生學習的評價,調整學生學習的狀態,更加有利于接下來課程的講授。
2)學生互評。小組討論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語言表達、人際交流和溝通協調能力,為今后的醫患交流打好基礎。利用理論或實驗教學的空閑時間,就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相關知識、話題進行分組討論,組長負責記錄討論的內容、過程和結論。討論結束后,組內成員相互評分,討論記錄和評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給授課教師。形成性考核體系的分值設置學生的結課評價成績由階段性考試成績(占20%)、實驗教學多站式考試成績(占20%)和理論教學期末考試(占60%)組成,形成性評價和學生互評不計入結課考核成績。
2考核體系改革的效果與體會
形成性考核體系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時間緊迫,緊張感加強,學習態度端正,興趣增強,能有意識地主動學習,利用課外時間搜集各種資源對課堂上的知識及時消化,隨時進行復習,靈活地將知識變成自己知識結構的一部分,對理論和實驗技能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形成性考核體系提高了學生的多項能力階段性考試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驗教學多站式考試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互評的小組討論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教師的形成性評價以及師生的溝通平臺使學生提高了交流溝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體系同時也激發著學生對專業問題的質疑與思考,訓練了科研思維及批判意識。形成性考核體系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形成性考核體系給教師帶來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體系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反復論證,不斷地摸索、創新、查漏補缺,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形成性考核體系促進教師自身成長與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階段性考核體系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在增強責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斷豐富自身知識,改進教學方法來滿足配合學生學習的需要。
3討論
形成性考核體系是一種“重過程,輕結果”的考試模式,它不僅重視理論教學,更加重視實驗教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采用這種以“階段性考試+實驗教學多站式考試+理論教學期末考試”的考核體系取代傳統的“一張試卷的終結性考試”定成績的考核制度,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技能的動手操作水平和團隊協作溝通等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己梭w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學質量監控的深層次變革,是形成新的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勇于開拓創新,又要科學分析,達到真正的教學考的統一,適應以“勝任能力”培養為核心目標的臨床醫學醫學生培養目標的教學改革要求,推動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生物化學論文2
運動生物化學是生物化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研究人體運動時體內的化學變化即物質代謝及其調節的特點與規律,研究運動引起體內分子水平適應性變化及其機理的一門學科[1]。實驗是運動生物化學的基本技術,也是推動學科發展的源動力。長期以來,運動生物化學理論課的教學都受到了廣泛關注,但由于存在實驗室條件等客觀因素的限制,致使運動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實驗課學時、實驗課教學內容等方面的不一致。實驗教學是運動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老師們一直在提高實驗課教學質量方面做著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基于學科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雙重考慮,作者就運動生物化學實驗教學進行改革與實踐,希望對改善教學質量,促進人才培養有所幫助。
1運動生物化學實驗課課程性質
實驗是生物化學的基礎,也是運動生物化學的基本技術。時代正在快速的發展與進步,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已經轉為具有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應順應這一需求,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多下功夫。運動生物化學的實驗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競技體育和全面健身的領域。正確而合理的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對于培養高等t體育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運動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目的及必要性分析
運動生物化學實驗課主要是學習一些常用指標的測試方法與應用方法,由于需要使用生化儀器和試劑等,所以傳統的運動生物化學實驗課都是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的,多為驗證性實驗。自20xx年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質量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在基礎課教學實驗室評估和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對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傳統的實驗教學對于學生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是有利的,但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則極為不利,而且也使該門課程的應用價值打了折扣。運動生物化學的教學模式應進行大膽的突破與創新,既要增強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又要使學生通過實驗課知道如何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運動實踐;既能夠彰顯學科特色,體現學科價值,又能夠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鉆研精神。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3運動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思路與方法
3.1基本思路
以5~8個人為一個小組,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并進行報告,闡述實驗的思路和可行性,經教師和全體學生討論后確定實驗方案;可以創設真實的運動情境,在運動場上進行測試,以獲取運動數據。這種實驗教學方法的優點是形式新穎、做到了與運動實際緊密結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實驗課,學生的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數據分析與解釋的能力、對于突發問題的解決能力都得到了鍛煉,而且這樣的實驗教學模式還鍛煉到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以及與他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這種實驗教學模式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運動生物化學學科的認識和了解,即知道了運動生物化學是做什么學問的,運動生物化學能夠解決哪些問題,展示了學科的特色與價值,學生會自覺投入時間、精力和熱情去進行運動生物化學的學習和探索。
運動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舉例:實驗為“血乳酸的測試與應用”,首先分組,之后是教師講授實驗目的、實驗所用儀器、講解并示范微量血的采集技術,闡述實驗的基本要求;留出一定時間,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實驗設計好之后,每個小組派一名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報告,然后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實驗的可行性,最后由教師進行補充和提醒。如果學生設計的是籃球、田徑等室外項目,應提示學生是否考慮到天氣因素,如果設計的是羽毛球、乒乓球等室內項目,應提示學生考慮到場地、器材等因素。對于出現的較難解釋的數據,教師應著重進行引導和講解,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并有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實驗態度。
3.2實驗考試
運動生物化學實驗考試是必要的,通過實驗考試可以提醒學生平時就用心做實驗,認真完成實驗報告,也能夠起到督促學生及時復習的作用。但考試不能流于形式,應使實驗考試成績占有期末總成績一定的比例,試題可以設置成操作技術和實驗知識問答兩組,學生抽簽決定考核項目,可依實驗步驟、細節、熟練程度等具體情況給分。運動生物化學實驗考試不僅對學生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同時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課程理論學習和在運動實踐中的應用[3]。
4小結
運動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對于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實驗教學模式應注意緊密聯系運動實際,突出課程特色,展示學科價值。實驗教學改革實踐表明,這種實驗教學模式對于全面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思維能力和科研能力是有效的。
生物化學論文3
[摘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是培養生物技術類專業的創新性人才的重要課程。文章從實驗項目、教學資源的利用、課程的考核方式、創新性師資隊伍的建設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以使此課程的教學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出具有創新性的實用型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技術已成為醫學、農業科學、環境科學、食品科學及生物化工、生物制藥等學科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而且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工業、農業、醫學和食品等很多領域。因此,作為生物技術專業類的學生除了學習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本理論外,還必須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技術。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技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將就如何提高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的教學質量進行一些探討。
一、調整實驗項目,不斷優化實驗內容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技術是從事各個學科研究、實踐的基礎,因此對這門實驗課教學的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要求完成一些驗證性實驗,更重要的是加強生化實驗技術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那么首先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就要調整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實驗項目,不斷優化實驗內容,除保留一些典型的、能訓練生化實驗基本技術的基礎性實驗外,加大綜合性實驗的比重,增加創新性實驗的項目。例如:選擇一些與生產、科研有著密切聯系的實驗項目,替代一些過時的`實驗;將一些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科研方面的新方法、新成果(如現代電泳技術、液相和氣相色譜技術、免疫化學技術、生物大分子提取技術等)轉化為生化實驗教學。
其次,還可以將教師的科研課題結合到綜合性實驗中,用新穎、前沿的實驗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實驗課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化技術的內涵和現實意義。[1]
二、合理利用資源,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是生物技術專業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兩門課程的實驗合起來的專門實驗技術課程,只有20個學時,而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理論課分別為56學時和40學時。實驗課學時偏少,不利于創新、實用型人才的培養,應將實驗技術課學時增加到40個學時。由于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實驗之間銜接性比較強,因此,在理論課后,應選擇相對集中的時間連續開設實驗課。為了實驗課教學效果的提高,合理利用實驗室的資源,應對具體的實驗采取不同的安排,一般情況下以兩人為一個實驗小組比較好,這能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驗的空間,減少相互間的干擾。同時應做好充分的實驗準備工作,在配制試劑、材料時多準備幾組,以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操作實驗的機會。而在實驗的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去學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積累實驗成功和失敗的經驗。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技能和方法,而且還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科研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綜合分析能力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明顯的增強。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實驗當中,有很多時間是在等待結果,在這個時間段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安排一些理論知識和操作知識的講解,將相關的實驗內容制作成課件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讓學生能夠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術、規范和技能,還能通過多媒體教學形象地掌握一些先進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另外,可以利用這個時間進行實驗的分析和總結,可以結合教師的具體的科研課題來介紹科研課題設計的基本思路,啟發學生的科研思考能力,還可將相關的科研實驗經驗和教訓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快速地積累相關的實驗經驗和教訓,可以使學生在做畢業設計或論文的課題時以及實驗操作過程中少走彎路,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并為將來從事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增加實驗室開放時間,培養具有創新性的實用型人才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是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實驗課程,它的內容和實驗項目很多,要在20個學時的實驗課堂上完全做完這些實驗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開放實驗室,使實驗室不受上課時間的限制,這需要更好地管理好實驗室,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來進行實驗的操作訓練,讓學生的創新思想、創新實驗有一個可以進行實踐操作的基地。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之成為社會急需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實用型人才。
四、增強實驗考核,不斷提高科研能力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課程的主旨就是要提高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科研工作能力。考核實驗成績是對學生所掌握的與實驗有關的理論知識、實驗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的評定,通過考核能夠促進學生重視實驗、認真操作實驗,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2]因此,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的課程組教師應當將社會需求、學校的現實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能準確、客觀地評價體系來考核和評價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專業實驗課程的學習,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能力素質。這個考核體系應包括學生的上課、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實驗分析及實驗拓展等幾個方面。通過學生上課的出勤率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督促學生重視實驗課;通過實驗操作的考核,規范實驗操作技能,這是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通過實驗報告的考核,使學生明白每個實驗項目的設計是一環緊扣一環的,必須是經過一系列的試驗后,才能得到最終的結果。通過實驗報告的考核,能過考察學生在實驗課中的操作與實驗結果以及學生的思考能力;通過實驗分析和討論,考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能動性,了解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拓展的考查,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
五、加強師資培訓,重視創新的師資隊伍
要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創新素質的學生,必須要有一支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師資隊伍才有可能做到。因此,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這門課程的師資力量的配備上,必須學校領導重視,安排具有創新能力,敢于創新的教授當任課程負責人,配備有能力的,具有創新精神的老、中、輕相結合的教師當任任課教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實驗室管理人員和教師進行深造,還可以派遣教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各種實驗室建設管理培訓班,提高本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重視他們的職稱評定,提高本實驗室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促進實驗教師的知識更新、與時俱進,能夠掌握本學科的發展前沿動態,促進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提高專業教學質量。
生物化學論文4
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和前沿學科,是利用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從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現象的本質,揭示生命物質的化學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生物化學的發展不僅對生命科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引領和促進作用,而且隨著學科交義的不斷深入,在化工等領域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為適應新的學科特點和社會需求,生物化學逐漸成為化工學科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課程。早在1993年,全國化學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就決定化學工程專業必須開設生物化學課程,教育部“而向21世紀化工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內容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研究課題組也將生物化學內容列入化工類專業必修課內容之一。
經過近20年的教學和實踐,生物化學為培養具有堅實生物化工理論基礎和廣博學術視野的交義型化工專業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教學過程中,廣大生物化學教師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等方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本文結合我校10多年的化工學科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
1存在的主要問題
1. 1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目的不明確
我校生物化學而向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精細化工、輕化工程等多個工科專業,多年來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一個普遍的現象是這些專業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表現在前幾次課出勤率都很高,但隨著課程的進行,出勤率開始下滑;即使是堅持下來的同學,許多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究其原因,很多同學反映對課程缺乏興趣。而缺乏興趣的根本原因是許多同學不知道為什么要學這門課程。首先,化工學科的學生在入學接受專業教育時,大多數教育專題以化工科核心課程為例進行相關前沿介紹,而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生物技術或方法在化工領域的應用。其次,由于生物化學課程一般在二年級開設,化工科學生的知識結構還是以傳統化工知識為主,學生從潛意識上就將該課程列為“異類”。因此不清楚為什么要開設這門“不相關”的課程,不清楚學習的口的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1.2課程內容的專業特色不突出
生物化學講授的內容微觀、抽象、繁雜,具有一雜、二多、三性的特點口。從物質化學組成的角度,主要包括糖、脂、蛋白質、核酸等四大類,每類根據分子大小不同有不同的類別。從生物分子功能的角度,有作為結構成分的,有作為能源的,有參與催化反應的,有作為遺傳物質的,有發揮調節作用的,并且不同類別之間又有重疊。從代謝角度看,有物質代謝,有能量代謝,有三大物質代謝,有合成代謝,有分解代謝。遺傳物質核酸的信息傳遞規律更是復雜,不勝其繁。教學信息量大,知識點分散,內在聯系少,涉及的理論與技術多,即便是生物學科的學生在有充分的學時保障的情況下,要想完全掌握也絕非易事,而化工科生物化學僅有32學時,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講完這些內容幾乎不可能,再說也沒有必要,畢競化工學科培養口標不同于生物專業,因此對教學內容必須進行優化配置,凸顯化工特色。
1.3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正確
我;W科的學生在學習生物化學課程之前,已經先修了大量專業課程,有好的化工基礎,初步建立了專業觀念和意識,但生物學科基礎往往處于高中階段水平。而生物化學的內容和知識結構與化工課程不同,學生往往習慣性地采用化工學科的思維模式和方法學習生物化學,結果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應,頗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覺。如何做好化工學科生物化學教學工作
由于以上問題的存在,學生們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普遍感到枯燥、抽象、雜亂、難點多,針對性不強,從考試情況看,大部分同學對應知應會的內容掌握不夠好。如何針對化工類專業學生的特點及課程要求,將生物化學的知識有重點地、高效地傳授給學生,使之能自覺在生物化學與化工學科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系,是生物化學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以上三個問題不是孤立的,學習口的的明確是學好生物化學的關鍵。明確了學習口的,才能培養起學習的興趣,建立學習的主動性。而課程專業特色的凸顯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學習興趣的培養也是有利的。因此做好化工學科生物化學的教學工作應從三方而入手。
2. 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的培養一是要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首先要認真備好、上好課程的第一課一緒論,這對學生認識到學習生物化學的重要性、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甚為關鍵。很多學生認為,緒論部分往往不在考試的范圍,因此對緒論部分的學習不夠重視,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一門課程的緒論一般是對課程的總體介紹,包括了研究內容、發展歷史、實際應用等,對課程的學習起到了指引、啟迪的作用。二是要找到生物化學與所學專業的交匯點、切入點,如糖一章中糖與生物乙醇的關系;脂類中油脂與生物柴油的關系,并可結合地溝油的利用現狀分析變廢為寶;化工領域的一個關鍵物質是催化劑,結合酶一章的學習闡述酶在化工生產中的優勢,更容易激發學習的興趣。生物化學教師應適當了解相關化工專業的課程、專業方向和應用領域,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用生物化學的知識和原理來解釋相關產品生產過程。化工學科學生將來大多要從事化工類產品的研制與開發工作,他們往往對相關產品生產的'生化原理更感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注意引入成功的生物化工案例以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三是要使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2. 1教學內容的優化配置
生物化學內容如此龐大,而課程時數又十分有限,因此教學內容必須遵守少而精的原則。工科院校中生物化學課程的建設應該以夯實基礎、而向應用為特色,在教學內容的優化配置上突出理論聯系實際。整個生物化學從內容上可分為靜態生物化學和動態生物化學兩大部分。前者主要包括糖、脂、蛋白質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后者包括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及代謝調節。這些內容相對繁瑣,而課堂教學只有32個學時,要在這么短時間內將生物化學所有的內容都傳授給學生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針對化工學科課程的設置特點以及學生的培養口標,確定重點課堂教學內容。蛋白質、酶、核酸和代謝等既是生物化學的特色內容,也和化工領域關系密切,應作為教學重點。其中蛋白質部分應突出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酶部分應強調其作用機制,代謝部分應以糖代謝的講述為主,這是聯系其他代謝的核心部分。至于核酸部分,可根據各具體情況,將遺傳信息的傳遞和DNA重組技術作為選講內容。在這些內容中,又以生物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為基礎,這種設置在浙江大學得到約60%的同學的認可。
2. 2教學策略的運用
合理的教學策略的運用有助于學生全而、系統地了解生物化學這座大廈,高效把握課程的核心內容?蚣苁脚c脈絡式的教、學方式可用于生物化學教學實踐,即首先要建立起課程的整體知識框架,把內容分為三大模塊:物質組成模塊,包括蛋白質、核酸和酶等生物大分子;代謝模塊;遺傳信息表達模塊圈。這如同大廈的主體結構,每一模塊又可分成若干小模塊。
如何將這些相對獨立的章節、繁雜的內容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實現融會貫通,就需要一條主線起到貫穿溝通的作用;瘜W反應方程式就是生物化學這座大廈里的“鋼筋”。生物化學畢競研究的是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而化工學科學生化學基礎又好,因此化學反應式是共通的語言,從化學反應的角度將生物分子與代謝途徑甚至網絡等不同模塊的知識聯系在一起。生物分子是化學反應方程式中的底物或產物,作為生物大分子又有其特殊之處,只有了解結構和功能的關系,才有助于解釋其在細胞中的作用。酶則是方程式中的催化劑,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這種蛋白質為什么具有催化功能,與常規催化劑比優勢在哪里。在動態生物化學部分,我們對代謝的學習其實就是對組成一條條代謝途徑的一個個化學反應的解析。細胞與一般的化學反應不同,反應間不是孤立的,往往前一個反應的產物,作為后一個反應的底物,以此類推,形成了某種物質的代謝途徑。而不同的代謝途徑間又可通過一個或幾個中間物質聯系在一起,從而交織形成代謝網絡。
當然,上好一門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有合適的教材,合理的課程設計,還應講究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技巧。但為什么學,學什么和怎么學都是必須優先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盧關貞,楊振平化工類生物化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探索.教育教學論壇,20xx (28) :201一203
[2]張根林,易麗娟,孫萍化工科特色生物化學教學體系的改革途徑探討.化工高等教育,20xx (4) :74 -77
[3]李科友,朱海創新理念,培養能力一生物化學教學之體會.微生物學通報,20xx,38(2):250一255
[4]歐陽立明,歐伶生物化學教學的戰略和戰術.微生物學通報,20xx,33(2):180一182
生物化學論文5
摘要:在生物化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體會到:教學內容的精心組織、結構評分的實施、教學文件的公開、習題的解答和良好課堂秩序的維持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生物化學 教學 體會
生物化學課是我校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這門課程的教學存在諸多困難。對授課教師來說,要求高、任務重。因為生物化學內容廣泛,涉及的學科眾多,要求教師知識面很廣并且隨時掌握學科發展的最新進展;而且該課程教學內容龐雜,但課堂教學時間極其有限。對學生來說,難度大、壓力重。因為該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而且該課程又是后續課程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的基礎,該門課程的知識掌握得不扎實,將嚴重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①。鑒于上述情形,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從教學內容的組織、結構評分的實施、教學文件的公開、習題的解答和課堂教學秩序的維持等方面進行了實踐和探索,在此擬談談在這些方面的一些體會,以就教于同仁。
1.教學內容的精心組織是課堂教學的關鍵
生物化學課作為專業基礎課,主要強調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即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的知識,因此教學內容的組織最為關鍵。實際教學中,我依據培養方案確定的目標,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從教材的基本內容出發,首先注意整體把握哪些內容需要重點講授,哪些內容只需一般介紹,同時使各章節內容有機地銜接起來。
生物化學與前導課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的聯系緊密,在組織教學內容時我特別注意將這些化學基礎知識融合到生物化學課中,使學生由熟知生,由已知到未知,能夠更快地接受生物化學的有關知識。生物化學又是學習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后續課程的基礎,但同時又與這些學科內容之間相互交融,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我特別注意將生物化學課與后續課程的知識相互銜接,根據不同專業的培養方案、后續課程的開設時間與學時,對生物化學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取舍與組織,為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每個教學年度的教學內容的修訂過程中,我都特別注意學習、參考最新出版的國內外教科書和最新發表的科學研究成果。這樣不僅可以從中吸收許多新知識,而且可以從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學習到對內容的組織和對重要問題的分析。
對于教學內容的取舍,我不僅自己了然于胸,而且還在第一節課時,就將生物化學課的授課目錄發給全班學生,讓學生通過授課目錄也了解課程的全部講授內容,從而可以根據授課目錄自學教師在課堂上不講授的內容,也可以提前預習課堂講授的內容,這樣自然強化了學生的聽課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2.結構評分的實施是課堂教學的先導
成績是學生學習收獲的體現,學生對成績的評定總是異常關注的,不同的成績評定方法指揮著學生的學習方法,從而對課堂教學產生重要影響。我在生物化學課的教學中采取了結構評分方法來評定學生的成績,即總成績由期末考試(60%)、課程論文(20%)、平時作業(20%)和提問糾錯加分四個部分組成。具體的做法是:課程論文兩篇,分別在教學進程過半時和課程結束時上交,全部批改并發給學生;平時作業5~7次,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安排,全部批改并發給學生。提問糾錯加分的規則是:學生每提出一個教師不能當場回答的問題加2~5分,每糾正教師或教材的一個觀點錯誤加10分,每找出教材中的一個印刷錯誤加1分。
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采取結構評分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行結構評分措施后,學生無論想取得好成績還是只想過關,僅僅在考試時臨時抱佛腳都是不行的,必須重視平時的學習。
采取結構評分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懷疑意識。結構評分的實施使學生的平時學習變得比較緊張,學生既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又要在課余仔細閱讀教材和大量的參考資料,總結所閱讀的內容并進行深入思考,這樣就使大學生活成為真正的“讀”大學,而不是考時“背”大學,平時“玩”大學,考后將知識“還”給老師。
3.教學文件的公開是建立師生信任的基礎
結構評分措施的實施使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占的比重增大,學生因此非常關心自己和同學的每次作業、每篇課程論文的得分以及提問糾錯加分的情況,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我的做法是:向學生公開教學文件,允許學生隨時查閱教師手中的成績冊,查看自己和別人的成績。授課結束時,我會把成績冊上的.所有內容向全班公布。這樣就使平時成績評定的任何環節都在學生的視線范圍內,避免了人情分,使學生對教師充分信任,同時也讓學生在監督過程中真切體會到了教師工作的巨大責任和公平公開的重要性,建立了師生之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良好關系。
4.習題的解答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解答習題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習題的練習,可以加強學生對課堂講授內容的消化和理解,加強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掌握和運用,也可以加強各章節內容之間的聯系與整合;通過習題的講評,可以使學生將自己的解答方式與教師的解答方式進行對照,了解學習上存在的問題,開闊學生的視野,訓練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同時也能有效地強化教學內容。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收集了國內外各種生物化學的習題和研究生的試題,并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將典型的習題和試題融合在平時的作業中,讓學生進行練習,以此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理解及解答問題的能力;將各類習題和試題融合在課堂講授的內容中,讓學生多接觸各類習題和試題,加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考研試題的解答主要放在平時的答疑中,滿足學生對考研題目的需求,提高學生的考研能力。事實證明,通過習題的練習、講解和答疑,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5.課堂秩序的維持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
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教學目的的實現,主要靠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和學生在課堂上的接受②。因此,良好的課堂秩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對教師來說,良好的課堂秩序能夠保證教師在授課時充滿激情、揮灑自如。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能遵守課堂紀律,也希望課堂秩序良好,保證自己的學習不受影響。
為了保證教學秩序良好,課堂上如果有學生長時間講話,我會讓他自報姓名,并在點名冊上進行記錄,然后再公開點名,以防冒名。實際上,一個學期也僅有2~3名學生因為這樣的方式被教師記錄在點名冊上。有時候學生會很抱歉地承認錯誤,并保證以后不會再次發生這樣的情況,并問及有沒有處罰的措施,這時我會打消他的顧慮,告訴他沒有任何懲罰的措施,僅僅是以這樣的方式認識他而已。個別學生也會這樣“威脅”教師:難道不怕在評教的時候給你打分很低嗎?在這樣的情形下,我會明確告訴被簽名的學生:我不在乎評教分數的高低,我只注意評教后面的建議或感想。這樣也就讓學生覺得我批評他時沒有“后顧之憂”而不敢忘乎所以了。實際上,學生的評教并不會因此而很差,因為大多數的學生是希望教師嚴格要求的,良好的課堂秩序也是他們學習的先決條件和有效保證。
綜上所述,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體會到: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教師多年知識和經驗積累的集中表現;實施結構評分是教學工作的良好開端,也可以有效地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公開教學文件保證了結構評分的公平和公正,也建立了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解答習題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維持良好的教學秩序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體現。
參考文獻:
①張廷華,生物化學課提問糾錯教學法的探討。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xx(2):36~39.
②王勤,講授《生物化學》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xx,(5):48~50.
生物化學論文6
說課是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形式,其教學、教研以及教學評價意義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認同[1]。它對提高教師課程教學大綱的理解能力、教材及教學參考資料的運用處理能力、教學方法手段的掌握能力,以及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及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2]。下面筆者對《生物化學》這門課程,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設計:課程大綱和定位、課程目標、學情分析、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與實施、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課程大綱和定位。
1、課程大綱。
本門課程以臨床醫學為例子,大綱要求臨床醫學的學生掌握一定的生化基礎知識,基本能應用基礎生化知識解釋某些疾病發病的機理、制定預防措施和治療措施等作為教學的要求,培養的是高職高專臨床型專門人才。
2、課程定位。
《生物化學》是研究人體化學組成及其代謝以及化學成分之間相互作用的學科,為重要的基礎學科,是所有醫藥類專業必修的課程之一,因此地位比較突出,該課程的作用表現在:闡明人體物質組成、分子結構及其功能,為臨床實踐操作提供理論指導依據,提高醫藥衛生人才理論和實踐水平,為學生持續發展打牢基礎。
本門課程現在教材存在種類繁多,版本較多,良莠不齊,教師難以選擇好教材,有的教材質量差,水平低等問題,給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不便。因此選擇周愛儒主編的教材為教學用書,以王鏡巖主編的《生物化學》;呂文華主編的臨床教材《生物化學》等用書為教師參考的材料,作為總的用書。
二、課程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樹立牢固的專業素養,在學習和實踐中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職業道德和為人類健康服務的奉獻精神,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課程內容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個層次。要求學生重點掌握各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及主要的代謝過程,相關的的基本理論知識及能夠解釋常見的遺傳病機制。
。2)能力目標 :掌握重要的臨床生化指標,具有生物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能,能運用生化基礎理論知識分析和解釋各種實驗現象及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分子水平上探討病因和發病機制。
(3)素質目標:具備嚴謹、認真、求實、科學的工作作風,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擁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
三、學情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3年制大專招收高中起點的學生,其中文科生缺乏化學知識,加之有些學生學習方法欠佳等,這些因素都制約著學習?傮w情況欠佳,學生絕大多數勤奮好學,但臨床醫學專業在課程設計時缺乏部分醫學基礎學科學習,導致本學科的學習難度增大。此外學科與專業的聯系緊密度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
2、心理狀態分析。
部分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對應激刺激不知所措,新到一所大學從各方面都不太適應,獨立學習和生活能力還存在一些問題。而醫學本身涉及生理衛生知識,故對學生應進行科學全面的分析與引導,培養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
3、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特點。
學生以女生為主,課堂紀律好,學習積極性高,態度端正,因此整體學習氛圍較好。
四、課程內容。
本課程為醫學院校的生物化學教材,主要介紹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以及某些與醫學相關的生物化學進展。全書分為四篇,一共23章。第一篇是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包括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核酸的結構與功能、酶。第二篇是物質代謝及其調節,包括糖代謝、脂類代謝、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謝、物質代謝的聯系與調節。第三篇是基因信息的傳遞,包括DNA的生物合成(復制)、RNA的生物合成(轉錄)、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翻譯)、基因表達調控、重組DNA與基因工程。第四篇是專題篇,包括細胞信號轉導;血液的生物化學肝的生物化學;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糖蛋白、蛋白聚糖與細胞外基質;癌基因、抑癌基因與生長因子;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分子生物學常用技術的原理與應用;基因組學與醫學等。前三篇為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第四篇根據需要選擇部分專題講授。
《生物化學》實驗課結合理論教學,運用生物化學理論知識分析實驗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與現象,訓練、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設了的實驗包括生物化學實驗基本操作、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酶的專一性、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pH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激活抑制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血糖測定、尿中異常成分的定性、酵母RNA分離及組分鑒定。
五、課程設計與實施。
1、課程設計理念。
根據課程標準選用教材,需與臨床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基本理論簡明扼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選取,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因此,我們選用了周愛儒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第6版《生物化學》作為理論部分教材;以我校自編的《生物化學實驗指導》作為實驗部分教材。緊扣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習與實踐結合為切入點,設計情景學習,以職業崗位應用為導向,調整教學內容,增加實踐教學,強化職業能力。最終目的是培養高素質技術型人才。
2、課程實施。
重點難點突出,理論聯系實際,系統分類歸納。教學內容選取具有針對性、適應性、發展性,對與專業關系疏離的內容進行精簡。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問題為中心,采用直觀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不同的教學方式,完成教學目標。
六、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課程是一門理論性、科學性較強的學科。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達到教、學、做一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及各項技能。多媒體教學法,講述法,討論法,案例模式教學法,直觀教學法等方法同步進行,靈活運用。如在講述各種大分子的代謝時,由于其代謝機制比較復雜,必須有較為扎實的化學基礎,才易于理解,可采用Flash詮釋DNA的復制、轉錄、翻譯作用機制,講授酶的抑制作用時,加入相關的致毒作用機制,加深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化教學手段、實驗設備、考核系統需不斷改進和提高。理論課內容多媒體課件還需要逐步完善,增加動畫演示,增加病例分析比例,進一步體現出本課程的專業特色。 逐步完善關于核酸內容的實驗課的整合。 臨床案例與生物化學有機結合起來。
本課程根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生物化學論文7
摘要:基于問題學習法(PBL)強調把學習置于問題中,讓學生根據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綜合分析和小組討論,包括如何有效獲取信息、如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生物化學是一門重要的交叉學科,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通過PBL這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以小組作為考核單位,并根據公平民主的原則讓小組對每位成員進行測評,這樣可以有效推動小組的學習。
關鍵詞:PBL;現代生物化學;小組學習
基于問題學習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問題為中心,進行開放性、探索性的學習,是目前國際醫學教育的主流教學方法之一[1]。PBL強調把學習置于真實的情境中,以問題為核心,讓學生根據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文獻查閱、綜合分析和小組討論,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知識。PBL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2]。這種學習方式依照現代教育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性地提出問題,并根據學生學習及資料準備情況對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最后進行評估和概括總結[3-4],F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除了知識水平和個人能力外,更注重團隊合作能力。以合作學習為基礎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合作的愿望,使學生學會合作的技巧[5]。小組是一種目的和任務比較單一的共同學習的合作組織形式,成立小組的目的就是要促進教學,要使小組成員在學習上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激勵。既然有小組學習方式,就有小組考試形式,且以每個小組的成績或評定等級作為每個小組成員的最終成績,或最終成績的一部分,同時小組成員要互相評定成績[6]。生物化學是介于生物與化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是用化學語言來揭示生命科學的內在規律,其內容抽象、復雜,且信息量大、更新快,學生普遍認為內容多、難度大,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學習方式僅靠死記硬背[7]。因此,生物化學被很多醫學院學生認為是學習進程的“攔路虎”之一。究其原因,一是與教學模式相關,教師通常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二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處于起步階段。生物化學課程通常于學生入學第一或第二學年開設,學生剛剛通過應試教育來到大學,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提高教學質量,這是在教學中需要始終關注的問題。因此,我們采用基于小組學習的PBL來推動生物化學的教學改革。
1PBL的實施
。1)小組內成員自由組合,5~6人一組,任何人不能指派和要求某位學生必須是哪一組的成員。小組人員少、規模小,無小組長和副組長,是一個簡單平等的或圓桌型的小組[8]。加入或開除小組成員應取得該小組其余成員的一致同意。
。2)每組使用PPT匯報對問題的分析情況,并接受其他學生的提問,然后進行討論。PBL進程中,小組的任務通常指在確定的時間內,按要求和標準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通常情況下,由教師提出問題,分配給各小組來完成。小組工作的過程是:統一任務和目標,制訂計劃和程序,集體討論和研究,發揮個人的特長和優勢,分工合作,互利互補,最后將形成的結論以PPT的形式展現出來。匯報后小組間互相測評,同時教師測評,確定優秀1個組,良好1~2個組,中等1~2個組,及格或不及格1個組,并作為小組表現分之一
。3)教師提問每個小組的成員,根據回答評分,這是小組表現分之二。
。4)各個小組獲得表現分之后,組內討論并對每位成員測評。每個小組中確定優秀1名,良好1~2名,中等1~2名,及格或不及格1名。小組表現分乘以等級系數即為個人得分。
2優點及不足
基于小組學習的PBL能夠充分利用小組學習的優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公平民主。小組學習是平等的學習方式,可以發揮每位組員的特長和作用。組員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大家一起商量討論。許多重要決定還可以通過舉手表決來裁定,比如小組內各位成員的測評,可根據每個人的貢獻,由小組成員投票決定。二是強化個性和獨立性。小組學習的方式為學生構建了一個創造性的自主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充分發揮了每個人的個性和獨立性[5]。如有的學生對計算機的使用非常熟悉,可以讓其制作小組演講的PPT;有的學生網絡搜索能力較強,可以讓其搜索相關文獻資料;有的學生組織能力較強,可以讓其承擔領導小組的責任;有的學生演講能力強,可以讓其上臺匯報。除了每位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重點負責某一方面外,還可以通過配合和當助手,在自己的弱項方面向同組的`學生學習,使自己的弱項逐漸改善,在多方面有所長進和提高,使小組成員的自信心和綜合能力得以增強。三是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團隊合作精神。由于每個人的成績都與小組的工作水平和共同努力有關,并且全班分成了不同的小組,無形中就有了競爭和比賽,各個小組都希望自己的小組是最好的。小組成員都了解自己的責任,清楚自己的任務,不拖后腿,抓緊時間努力工作,為小組的榮譽而戰。這種集體榮譽感和合作式競爭成為了開發學生潛力和創造性的強大推動力[8]。另外,在信息化時代,網絡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捷的學習渠道[9]。學生往往會利用網絡檢索來快速獲得知識。比如給定一個黃疸案例,學生可以依據“黃疸”這個關鍵詞迅速獲得黃疸的相關信息,比如黃疸是如何出現的、應該如何治療。在PBL教學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小組學習注重小組內學生的互動,而小組間學生的互動較少。生物化學PBL教學中所提的問題往往有固定的答案,如何使問題設計更加靈活,增強可討論性,在小組內及小組間引發辯論,并能使學生將問題辨識清楚,這將是PBL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學生往往注重表層的信息,在獲得大量的表層信息后,無法深入探討問題。以黃疸為例,當學生搜完黃疸的分類及特征后即認為問題解決。網絡搜索存在信息量大、信息質量差、信息價值低等問題[10]。同時,學生沒有進行過專業的文獻檢索培訓,無法在專業水平上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首先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包括文獻檢索能力、圖書館書籍資料查找能力等。PBL教學能夠有效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問題,但是學生往往會偏離討論主題,因此,教師需要適當引導,必要時介紹正確的分析方法或給出答案。教師的小結要避免變成又一堂以教師為主的理論授課,小結以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為主,為學生答疑解惑。
作者:杜冠魁 肖曼 蔡望偉 單位:海南醫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景福,鐘志賢.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模式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xx(11):18-22.
[2]楊建華.基于問題的學習(PBL)教學模式在開放教育中的應用[J].遠程教育雜志,20xx(5):48-51.
[3]徐文娟,楊承印.論基于問題式學習(PBL)的有效實施[J].教育學報,20xx,2(3):47-50.
[4]賈玉梅,崔瑛.以問題為中心學習PBL課程模式的優越性[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xx,21(1):32-33.
[5]陳爭,于璐.小組學習在日;瘜W教學中有效實施的策略[J].化學教育,20xx,28(3):28-30.
[6]吳紹春.小組學習是提高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與效果的有效途徑[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xx(2):33-36.
[7]馬曉藝,馬文平.生物化學教學中記憶能力的培養[J].衛生職業教育,20xx,25(20):64-65.
[8]曲智.對以PBL為基礎的小組學習的醫學教育、教師及學生的評價———國外醫學院,F狀的調查[J].日本醫學介紹,20xx,26(5):235-237.
[9]季翔,周衍安.后現代教育觀下的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探析[J].情報雜志,20xx,23(11):93-95.
[10]曾銳,張銀.互聯網信息超載對網絡學習的影響[J].中國遠程教育,20xx(11):16-18.
生物化學論文8
1打好基礎,強化“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訓練
生物化學實驗技術課程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在實驗開始前,由任課教師及實驗技術人員就實驗過程中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要點、難點做歸納與總結,形成試題冊,利用學生業余時間開展知識問答競賽,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掌握生物化學實驗理論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參與實驗的“主人翁”意識和主觀能動性。該實驗課程是生物技術、動物醫學等專業的基礎實驗課程,一般在大學第三學期開設,此時學生對生物化學實驗室里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及實驗試劑的配制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進行統一的培訓。儀器主要包括自動部分收集器、電泳儀、離心機、超凈工作臺、紫外分光光度計、記錄儀、水浴鍋、紫外分析儀等。實驗開始前,由實驗技術人員制訂儀器簡明操作手冊,并進行示范操作與講解,學生反復練習,在教師的指導下牢固掌握儀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為后續生物化學實驗的開展及將來的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重編實驗教材,優化教學內容
隨著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新的生物化學技術不斷涌現,使生物化學的理論知識、研究方法和內容不斷推陳出新;因此,對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院生物化學教研室組織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青年教師共同編寫了《生物化學實驗技術》,本書刪除了一些陳舊、過時的實驗,增加了一些與生物技術、動物醫學等專業應用緊密的新實驗。同時將本實驗室常規儀器設備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常用試劑的配制及保存,常用蛋白質等電點、分子量及常用生物化學詞匯及縮寫寫進本書,以方便學生日后的查閱與應用。傳統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多為一些基礎性、驗證性的簡單實驗,教學目的過于“單一化”、教學方式過于“程式化”,這種教學方法容易導致學生思維定勢、機械操作,實驗興趣不高,為此我院加大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加強實驗的系統性學習,建立了一個既能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又能提升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實驗教學體系。以“小牛血清免疫球蛋白分離、純化及鑒定”為主題,開展了如下實驗項目。
3改進實驗教學方法,突顯學生主體地位
3.1使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以往的實驗教學多是教師講解,學生模擬、驗證,被灌輸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雙向交流較少,學生積極性不高,無法滿足培養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因此,把學生放在一個主動學習的位置上是極為必要的。實驗開始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的各個環節,包括試劑的稱量、配制、高壓;實驗材料的包裝、滅菌;實驗儀器的調試、校正;預習報告的.書寫;實驗原理及操作重點環節的思考和討論等。通過主動參與實驗,既培養了學生“主人翁”意識,又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
3.2多媒體技術和虛擬實驗的建設與應用
多媒體技術能有效地將聲、色、動畫相結合,使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直觀、具體、動靜結合、色調鮮明,現已是一種普遍的教學手段。利用現有的教學設備資源制作多媒體課件、演示實驗動畫、教學視頻等,同時,利用網絡資源,搜集國內、外實驗課相關素材,開拓學生的視野。吉林大學網絡虛擬實驗建設項目完成的“雙向電泳實驗技術”等微實驗已應用到實驗課教學中,教學效果突出,虛擬仿真實驗打破了時間、空間的束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機會。
3.3舉辦生物化學實驗報告會
生物化學課程是專業基礎課和必修課,學時多,學分高,理論性及實踐性極強。學生通過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結合目前生物化學先進的技術熱點和研究內容,自選題目,獨立完成PPT;邀請生物化學教研室的教師,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匯報和交流,同時,教師給予相應的指導和總結。通過舉辦報告會,使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開闊了他們的視野,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4開放實驗室,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
實驗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鑒于課堂學習時間及資源的局限性,有必要將實驗室對外開放,鼓勵學生積極申請吉林大學“大學生開放性、創新性實驗項目”,創造條件讓學生將好的實驗項目和想法得以實施。例如豬脾臟胰蛋白酶的提取及鑒定;蚓激酶的提取、純化及檢測;胰蛋白酶比活力的測定方法比較;梅花鹿鹿茸多肽的提取及應用等實驗項目均得到了很好的開展,并順利完成了結題鑒定。實驗室的開放是實驗課計劃內學時的一個強有力的補充,使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和獨立完成實驗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科研思路。
5教學改革實施的效果分析
改革后的實驗教學內容不再是簡單的、單一的驗證實驗,而是一環扣一環的連貫性很強的綜合性實驗。多樣化的實驗內容提高了學生對生物化學實驗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深化了對生物大分子的性質、提取、純化及檢測等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學手段的改革使學生的實驗態度變被動為主動,增強了實踐過程中的責任感,培養了學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實驗室的開放使學生能夠合理安排時間,將科研設想得以實現,部分優秀的本科生順利完成了開放性創新實驗項目,撰寫研究論文并公開發表。通過對20xx級、20xx級和20xx級生物技術專業及動物醫學專業共約400名學生開展實驗教學效果滿意度調查結果表明:95%的學生滿意新的教學模式,5%的學生提出了新的建議和想法,在后續的實驗教學中有待進一步的改進。
6小結
近三年來,在生物化學實驗技術課程的教學活動中,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的更新,實驗室的開放等方面進行的改革與探索,取得了非常好的實踐效果,既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又提高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了生物化學實驗技術這門基礎實驗課。
生物化學論文9
一、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目標
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衛生事業發展需要,能在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從事臨床醫療和預防、保健工作,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技能臨床醫學專門人才。
二、生物化學學科特點
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和生命過程中化學變化規律的學科。作為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主干學科,它在醫學教育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較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在臨床疾病的診治方面,如抗菌藥、抗癌藥物的作用生化機理及體液中特定酶類的檢測支持疾病診斷等都離不開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在基礎研究方面,如蛋白質和核酸分離、純化、分析及鑒定等生化技術也已廣泛地應用于免疫學、組織學及藥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利用生化這門工具書去更好地學習及擴充醫學專業知識,我們生化教學工作的開展圍繞學生自身特點和生化的學科特點,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將生化知識學以致用的能力,通過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和建立合理評價體系以提高教學互動的實際效能。
三、生物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時不足
課時不足是大專院校課程存在的普遍現象。醫學生物化學教學周課時僅為3小節,且隨著新知識的不斷增加,各學科的教學課時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增強教學效果,為學生課后復習和自學提供條件才是一個積極的措施。
2.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反思
目前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和教改,幾乎都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進。“以教師為中心”,以滿堂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方式傳授書本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把學生看做是外部環境刺激的被動反應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知識的特點是:①學得不完整,知識點空泛,知識面脆弱;②惰性學習,無法在需要知識之時運用;③學法不靈活,無法在新的或類似的情境中遷移應用知識。因此,改變醫學生物化學傳統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其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提高醫學生物化學課程學習成績,是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一個十分有意義的課題。
四、教學內容設計的依據
1.職業助理醫師考試大綱要求
生物化學作是職業助理醫師考試筆試考試內容,所占的分值大約10分左右,所占的分值比例雖然不是很高,卻是教學的考試科目和職業助理醫師考試筆試考試內容,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理解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診斷學等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基礎,學生對生物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與理解存在很大的影響。通過對學生專業課程的考核成績與生物化學的考核成績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生物化學成績較好的學生相應的專業課程成績的平均分也高于生物化學成績平均分較低的學生的專業課程的考核成績。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也反映這部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能力要高于生物化學平均成績較低的學生。因此,對生物化學知識學習,不僅是學生參加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需求,更是學生進行進一步專業知識學習的知識結構基礎,怎樣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專業知識構建,有效地與學生專業特征相適應的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是進行教學內容設計的重要依據。
2.學生進行專業課程學習的知識要求
生物化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在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對專業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將專業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比如:疾病產生的內在機制、藥物作用原理、疾病診斷的依據和臨床檢驗數據的應用等都與生物化學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將生物化學知識與臨床專業課程的知識割裂開來,去學習和理解專業知識的內容,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內容的理解和學生在今后的臨床工作實踐專業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如何開展好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為學生在后續的專業學習和學生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專業素質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是進行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
五、教學思考
1.教學方法
。1)因材施教,優化完善教學內容。生物化學作為前沿科學,其進展快的特點,?频慕滩南鄬,所以在授課時,教師應選好教材,劃分知識點。此外,還要注意前沿知識的補充,如在學習遺傳信息的貯存與表達的基本過程的基礎上,提及學生可能聽說過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治療,由克隆羊多莉的來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其課后查閱相關文獻,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醫學生由于基礎薄弱,在學習中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和不自信的表現。所以我們的教學工作要善于從他們的優點去激發學習興趣,注意他們的弱點激起其主動學習的斗志。過去傳統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雖可保證教學的量但是沒法有效確保教學的質。由于缺乏活力,不利于培養創新開拓型高素質人才。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引導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對臨床疾病發生的生化機理組織討論中加深他們對疾病診治的理解;加強生化基本知識與專業課程的聯系。如在血糖調節的教學中,首先介紹糖尿病的'例子,引導學生講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癥狀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給予少許自由討論時間后讓學生充分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和初步的嘗試分析。其次引出用幻燈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機理動態的流程示意圖來解答問題并順便說明治療思路,使學生理解胰島素促進糖代謝作用,同時聯系生理學膠體滲透壓及水平衡的生理學相關內容與臨床診治的聯系,培養學生醫學理論知識到臨床實踐的遷移能力。最后用中常見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癥患者靜滴葡萄糖時為什么要加適量胰島素這個問題引發學生課后的思考,促進學生的自學。
。2)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形成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在生物化學教學中,有些概念和性質僅僅通過理論講解顯得很空洞,很難使學生深刻理會。而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結合直觀的實驗現象,就能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并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和總結,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學是生物化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標,但是單純的理論講解總顯得索然無味、力不從心。通過“唾液淀粉酶活力的測定”“蛋白酶活力的測定”“酶的抑制與激活”等實驗,使同學們對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測定有了清晰的認識。生物化學是一門內容極其豐富且發展迅猛的學科,也是生物、醫藥、農業、食品等眾多學科的專業基礎,這使得生物化學一方面容易引發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又比較難學。生物化學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需要大量的記憶,但是單純的死記硬背不僅無濟于事,還會抹殺生物化學的活力,使得理論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進行理解性記憶,并隨時進行歸納總結、融會貫通。生物化學實驗是加深理解專業知識的重要途徑,例如,在“蛋白質的兩性反應和等電點的測定”實驗中,通過觀察在加酸、加堿過程中,酪蛋白溶液酸堿度的變化和沉淀———溶解情況的變化,形象、直觀地展現出蛋白質的兩性解離過程,使同學們切實理解了蛋白質的兩性解離性質和等電點的概念;它能夠使抽象的生物化學理論以形象、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聯系臨床,提高學生興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使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變為具體的可觀察的畫面,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易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應用;此外,還可化繁為簡,便于記憶,提高學生信息處理和運用的能力,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和興趣,開闊視野,更好地引導學生,達到學而有效之目的。多媒體教學還可幫助學生學習和探究知識的教學過程,從而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學習和研究,有效地彌補教學時數的不足,緩解有限的教學時間和不斷增加的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
2.教學評價
針對生物化學教學特點,包括理論和實驗教學,應將生化課程期評總成績分解為平時成績、實驗報告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其中,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10%—20%,對一些在臨床工作中能夠運用到的知識點,在課前、課中、課后采用提問、討論或問卷的形式考評。比如為什么運動過后肌肉酸痛,一段時間過后又可恢復正常?人處于饑餓狀態體內物質代謝變化情況如何?為什么痛風癥患者不宜吃海鮮火鍋?讓學生嘗試用所學過的生化基礎知識來解釋臨床疾病的生化機理,以有效反饋學生對知識的分解歸納的掌握程度,保證課程教學的作用。實驗報告成績占總成績的30%—40%,學生通過做實驗及課后報告,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教師通過實驗報告作業的批改了解學生的生化基本理論與技術的聯系及應用。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60%~70%,教師考前的出題側重生化基本知識及其遷移應用的考核,考后注重學生的答卷分析,這樣方可達到良好的教學互動。
總之,高職臨床醫學專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基層臨床實際應用型專業人才,通過生化課程的教學改革,使學生獲得學習生物化學知識的思路和方法并將其應用于專業學習和臨床實際工作中,真正達到開展教學活動的目的。
生物化學論文10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生物化學學校課堂教學論文,我們來看看。
摘要:為了加強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程中糖類一章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中恰當的引入演示實驗,同時教師加以引導學生進行試驗設計,不但可直觀的展現糖類基本的化學性質,還可啟發學生思考,進而加深學生對糖類大分子的學習興趣,使枯燥乏味的生物化學學習變得形象生動,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物化學;糖類;實驗教學
生物化學的教學工作一般從糖類、蛋白質、核酸等物質的結構和理化性質開始講授,隨后再介紹這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同時,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分開,不但使教學工作相對枯燥難懂,而且學生也不易掌握生物化學的知識結構和重點內容。許多專家學者在課堂教學方法和理念上對生物化學的教學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創新[1-4],也有許多教學工作者在實驗教學方面進行了探討[5-7],為生物化學的教學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如何將生物化學的部分實驗合理的融入教學課堂,將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恰當的融為一體,此類教改文獻較少。本文以糖類教學過程為案例。
一構建糖類的知識結構體系
學習生物化學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有機化學》課程中關于糖類的.章節,對重要的單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糖類講授側重點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講述要為糖代謝的章節做好鋪墊,而糖代謝則是糖的化學的延伸。雖然課程設計上是先講完糖類、蛋白質、脂類、核酸、酶等物質的結構和理化性質后,再講述糖代謝、脂代謝、蛋白質代謝。但教師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學和糖代謝的關系。因此,圍繞糖類一章要為糖代謝章節服務的思路,重新構建《生物化學》中糖類的知識體系,做到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在講完糖的概念和分類后,由“最簡單的糖是什么”的問題導入,通過介紹甘油醛過渡到同分異構的講解,重點介紹D/L構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如果每延長一個碳,會增加多少同分異構體的同時,引出重要的單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針對性的介紹單糖的化學性質,為糖代謝做鋪墊。如葡萄糖半縮醛羥基上可發生酯化反應,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體內糖代謝的重要中間產物。在從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鍵轉變為學生所熟知的麥芽糖開始,講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紹多糖的化學性質。
二課堂教學中加入演示實驗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相結合可加深理解專業知識,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可將抽象的生物化學理論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這些化學現象背后的本質,從而產生認知沖突,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而在常規的教學過程中,往往理論和實驗分離,教師普遍認為演示實驗簡單,培養不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從而忽視演示實驗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然而,演示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效果在提高學生興趣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糖的演示實驗為例,課堂氣氛明顯活躍,學生對糖的一些化學性質比傳統的講授記憶更為深刻。如在講糖類的還原作用方面,教師在上課前可提前準備好斐林試劑和本尼迪特試劑、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麥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試管、加熱設備等。通過實驗,向5支試管中加入菲林試劑,再分別加入上述五種糖溶液(10g/L),置沸水中加熱數分鐘,取出冷卻后觀察顏色變化[8]。這樣可直觀的觀察不同的糖類顏色有何不同,讓學生思考造成這種顏色差異的原因。引出還原糖和非還原糖的概念。即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對糖官能團進行了直觀的講解。學生課堂反饋積極,可明顯感覺到老師與學生間的溝通和互動是有效的。
三啟發學生設計綜合性試驗
化學實驗通常分為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然而本科生教學過程中,很少涉及到綜合性實驗,由于教師培養學生創造精神方面缺乏主動性,加上學生自身知識水平所限,綜合性實驗在實施方面存在諸多困難。綜合性實驗帶有一定的綜合應用性質或部分設計性任務。它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化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所掌握的基礎理論、實驗技能以及各種檢測手和實驗方法,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確定實驗方法、選用配套儀器設備、獨立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并進行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寫出比較完整的實驗報告或學術論文[9]。為了進一步使學生熟悉和掌握糖的化學,在演示實驗的基礎上,詳細講解糖的化學性質及這些化學性質和什么官能團相關后,嘗試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加以完成。如還原糖因含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在堿性條件下,還原糖可與黃色的3,5-二硝基水楊酸(DNS)共熱,被氧化成糖酸和其他物質,3,5-二硝基水楊酸則被還原成棕紅色的3-氨基-5-硝基水楊酸。棕紅色的深淺和糖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計在540nm波長下測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查標準曲線,可求出樣品中還原糖的含量。由此,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結合糖類的化學性質,思考并設計其它的測定還原糖的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室中完成。不管實驗方案是否可行,實驗是否進行順利,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這樣的引導和啟發不但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設計實驗的能力,也使學生對糖的化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四總結
以實驗為導向,結合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不但使抽象的生物化學學習變得具象化,也容易引發學生興趣,通過自己設計實驗,增強學生成就感的同時,也鍛煉培養了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吳震洋 邱嵐 李麗 單位:銅仁學院
參考文獻
[1]宋威,鄭玉娟.思維導圖在生物化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價值[J].教育教學論壇.20xx,(28):258-259.
[2]楊志偉,張瑋瑋,陳志玲,等.生物化學探究式教學的設計和實施[J].生命的化學.20xx,33(01):105-108.
[3]李科友,朱海蘭.創新理念,培養能力—生物化學教學之體會[J].微生物學通報.20xx,38(02):250-255.
[4]朱素琴,季本華.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xx,37(08),1238-1242.
[5]舒樂新,苗戎,楊琳,等.改革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質量[J].實驗室科學.20xx,16(05):53-55.
[6]程馳.生物化學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xx,(24):242-244.
[7]史鋒,周楠迪,田亞平.淺談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在高校生物化學教學中的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xx,(21):247-248.
[8]魏群.基礎生物化學實驗[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9]朱立成,鄒小明,曾建忠,等.綜合性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基礎醫學教育.20xx,13(03):263-265.
生物化學論文11
【摘要】食品生物化學實驗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兩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和主干課程,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一直是實驗教學面對的最大挑戰。本文對過去傳統食品生物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近三年來實驗教學經驗,探索食品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為提高該課程的實驗教學質量提供參考,同時有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食品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模式;整體意識;創新能力
食品生物化學是生物化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營養學等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其基本理論常用于食品加工、保藏技術、食品改性等方向[1]。食品生物化學實驗課是食品生物化學理論課的配套課程,同時也是食品專業的主干課之一,內容涵蓋眾多經典的、常規的和現代的食品加工以及改性等的方法和技術。通過實驗的開展加可深學生對食品生物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學生食品科技創新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通過調查研究和自身三年來的上課經驗發現食品生物化學實驗開展還存在一些普遍問題:(1)教學方法過于一成不變,主要還是“填鴨式”模式,即學生在實驗教師的講解和簡單示范后進行實驗操作,課后進行實驗報告的簡單書寫。(2)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沒有體現出來,整體均有教師統籌安排、大包大攬,學生只是按照實驗講義上既定的實驗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學生過于注重最終結果的對與錯,從而忽視實驗過程中的原理。我們的學生只是完成了簡單的機械式操作,沒有去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做、有沒有更好的代替方法、怎么樣的結果才算合格。更重要的是,學生只是參與后續實驗的操作,沒有參與到實驗的準備和收尾中,沒有真正意義上地完成整個實驗,缺少整體意識,不能統籌把握整個實驗。這好比燒烤,只清楚把腌制好的肉放火上烤,切不知道如何腌制肉、如何快速點燃炭火、如何洗盤子更干凈等等。(3)評價體系過于單一,難以真實反映學生實際能力,同時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傳統的實驗課程的考核通常以實驗報告的好壞結合出勤進行考核,切缺失了重要的實驗過程操作情況和發散性的思考,對學生的學習很難起到促進和啟發的作用,更多的只是學習任務的完成。這些教學模式容易導致學生對實驗整體設計的思考缺失、忽視實驗過程的細節,同時缺乏對實驗的應用性和創新性的思考。為了更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教師更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及改進,以及授課內容的多向性和均衡性。啟發學生對實驗整體的宏觀把握和細節的重視。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谝陨戏治觯Y合懸念式教學法[2]、問題教學法[3]和3+1教學法[4]等等在食品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得到應用的方法,本教研組從20xx年開始對本校食品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基本模式進行改革嘗試,探索適用本校教學情況的實際教學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課前:實驗準備
實驗課前的準備內容較多:包括實驗清單的計算、實驗器材和實驗試劑的準備、實驗試劑的分裝。這些以往都由教師完成,本次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具體的實施過程主要為:(1)要求學生在課前五天左右完成實驗清單,并上交給授課教師(包括本實驗所涵蓋的所有器材和實驗試劑名稱、數量以及標明實驗試劑的配置方法等,示例見表1和表2);(2)實驗課前兩天公布實驗清單參考標準,要求同桌之間進行更改;(3)每大組學生按8-12人為一小組進行分組(一大組一般為24人),按順序每小組每次實驗提前一天到實驗室進行實驗準備,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包括器材的配齊和清洗、實驗試劑的配置和分裝等內容。實驗準備是完成整個實驗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前準備雖然不是上課時間,但是學生在這期間可以學到更多的細節和相關試劑配置的注意事項。比如在實驗一“糖的顏色反應及還原性檢驗”中試劑配置:(1)計算試劑用量時需要添加實驗過程中移液管潤洗損耗量以及試劑瓶瓶底殘留損耗量等;(2)定容時,要注意溶液必需在室溫下進行定容、轉移溶液需要注意玻璃棒的位置和燒杯殘留液體的轉移;(3)配置好試劑后必需用標簽紙標明試劑名稱、試劑配置時間以及配置人員姓名等;(4)一些見光易氧化或分解的試劑必需用棕色瓶密封分裝;(5)濃硫酸等強酸必需要配備耐酸堿手套,并放在離水源近的地方,一旁放好濕抹布等等。所有實驗項目結束后對本試驗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多數學生通過實驗準備這一環節中學到了很多。(1)在實驗試劑清單的計算中,學會了實驗試劑的配置不單單是簡單的理論計算,還需要添加相應的損耗量,達到實驗試劑夠用而不浪費的要求。(2)在實驗器材的準備過程中,發現器材的準備不但要清楚器材的名稱和數量,而且器材的規格更應該清楚,同時為了更加順利完成實驗,除了實驗講義中的每個器材要準備好,還需要準備一些輔助的材料,比如標簽紙、紙巾、藥匙等等,能有較好的全局觀。(3)在試劑的配置過程中熟悉了電子分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干燥器等設備的使用。(4)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鍛煉,從之前的三小時“混戰”、桌面混亂,到后續的兩小時快速有序、桌面整潔。不但提高了實驗準備效率,實驗操作也得到很大的進步。
2課中:講解和提問—理論聯系實際
實驗課是理論知識的加深、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體現,實驗前的講解和提問是完成實驗的`“磨刀功”,是考驗教師是否備課充分、學生是否做好課前預習的重要“試金石”。該環節不但要求教師清晰的講解本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和實驗相關注意事項等,而且還需要適當地舉一反三,并且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學生則需要提前熟悉相關實驗內容和實驗設備的使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能夠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實驗方法,適當的提問啟發和舉例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實驗二“卵磷脂的提取和鑒定”為例:首先,可以嘗試簡單地從卵磷脂的結構和物化特性出發講解,然后引導式提問“根據卵磷脂的物理化學性質可以如何提取雞蛋或大豆中的卵磷脂”,由于課前通知學生以記錄平時成績的方式要求進行備課,很快大部分學生都會想到根據相似相容原理的“有機溶劑提取法”,可以用“乙醚提取、丙酮精制”[5]。這時,給予學生表揚,同時給同學們普及卵磷脂的其他提取方法,比如“乙酸乙酯純化發”“超臨界CO2萃取法”和“無機鹽復合沉淀法”等,并作簡單陳述[6]。緊接著繼續提問“通過理論課程的學習,同學們都清楚純卵磷脂是白色粉末,但是卵磷脂容易發生氧化,顏色變深,如市場上購買的磷脂膠囊產品,有顏色微黃到深褐色的都有,然而顏色越淺的普遍要貴些,因此我們在提取卵磷脂的過程中應如何避免其發生氧化色變?”,學生們通過一番的談論得出:低溫和避免氧氣的接觸可以減少氧化反應的發生,因此可以采用低溫減壓濃縮或者同時沖入惰性氣體(比如氮氣)進行保護。當講解到實驗提取步驟的時候,再次進行提問“這次實驗最重要的步驟是分離提取,在我們食品工業中,用到的分離方法主要有哪些?分別在哪些領域應用比較多?”,這是個發散性問題,沒有唯一標準,要求學生去打破思維定勢,讓他們明白實驗講義中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方法,同時要求有多種方法擺在面前的時候應如何去選擇最優!半x心分離法—密度差別大或者固液分離”“膜分離法—滲透速率差比較大的物質”“濾袋或濾紙過濾—分子大小不一樣的物質”和“自然沉降—分子重量不一樣的物質”。除了講解和提問,學生實驗過程中的操作的規范性需要實時進行矯正,達到快速正確的完成實驗。通過課中的講解、提問和操作指導,學生們的普遍反映: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不再是一味地依葫蘆畫瓢的去完成實驗,能夠發散思維地去思考為什么這樣做、去探索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更快的解決問題。同時對實驗的操作也得到規范的訓練。這使得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
3課后:整理衛生、實驗報告的書寫
作為學生,從小就接受“講文明、講衛生、做事情要有頭有尾”,因此我們要求學生不但要把實驗又快又好地完成,而且要自覺清潔本組的器材、桌面和地面,廢棄的試劑、破損的玻璃器材和垃圾要按要求分類倒廢液桶和垃圾桶,清洗干凈的器材按要求擺放。這是養成學生獨立完成任務、自己事情自己干的良好習慣,因此整理工作的好壞也被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當中。實驗報告,以往都是強調按學校格式要求完成各部分書寫,格式和書面整潔程度已經得到很好的改善。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這次提出了新要求,在完成各部分的基礎上,要多完成兩項加分內容:“預習疑問”和“實驗建議和實驗感想”,這兩項不是必做題,但是做得好的學生,實驗報告可以適當加分!邦A習疑問”要求學生在預習實驗的時候將自己遇到不能解決或者存在疑惑的問題進行記錄,在實驗課講解的時候進行提出,讓學生和教師一塊進行討論解答,然后課后將討論的答案記錄在實驗報告中!皩嶒灲ㄗh和實驗感想”要求學生根據上一組完成的實驗進行考慮,完成該實驗有什么不一樣的收獲,或者對該實驗有什么更好的建議(包括實驗內容的建議和教師授課方式的建議)。在批改實驗報告的時候,初步統計發現有將近52%的同學有添加這兩項內容,近30%的學生比較有想法,能認真思考,寫的比較好,實驗報告成績得以提升。
4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考核是一種督促形式,良好的考核評價能夠使學生們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整個實驗過程中,我們把實驗考核評價環節分為兩大部分:實驗過程中的平時成績60%,實驗報告40%。其中實驗過程中平時成績包括:實驗清單的書寫20%,實驗準備情況10%,實驗提問5%,實驗操作20%,實驗衛生整理5%。實驗報告成績包括:實驗報告的預習情況10%、實驗報告的書寫規范和完整性10%、實驗結果和思考題的準確性20%?陀^公平的評價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我們實驗改革的關鍵之所在,評分點多,實施起來比較繁瑣、比較累,但是多元化的綜合評價體系能夠比較客觀、公正、全面的反應學生對食品生物化學實驗的整體學習情況。同時比較細的督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快就得到提升,,課堂紀律也得到很好的改善,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從而促進了食品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提升。
5結束語
經過近一年的食品生物化學實驗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新的食品生物化學實驗教學體系不但明顯地促進了實驗教學質量,還激發了學生對食品生化實驗課程的濃厚興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整體意識和創意能力,加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多角度地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促進了學生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的能力,為配合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改實驗教學改革值得進一步的探索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寧正祥.食品生物化學[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xx.
[2]馬寶全,佟淑敏,張寶珠.“懸念式”教學法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運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xx,9(23):105-106.
[3]丁大鵬,馬文麗,吳清華.問題教學法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xx,11(1):65-66.
[4]孫玉軍,王松華,馬玉涵,等.構建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新模式促進創新人才培養[J].安徽農學通報,20xx(23):188-189.
[5]陳南羽,封祿田.卵磷脂的應用與開發[J].化學工業與工程技術,1999,20(2):21-23.
[6]汪秋安,葉方圓.卵磷脂的開發與應用[J].廣西輕工業,1991(1):9-12.
生物化學論文12
20 世紀 60 年代,自從來自瑞典的生理學家Brǎnemark 教授發現鈦金屬與兔子胚骨的牢固結合以來,鈦金屬就因其良好的力學性能、生物相容性及耐腐蝕性能等優點,被廣泛用于骨科及口腔外科[1].但是,鈦金屬本身是一種生物惰性材料,需要對其進行表面改性,使其變成活性表面才能進一步促進鈦金屬作為種植體的應用前景。目前,對鈦金屬種植體的表面改性主要有兩種思路: 表面物理形貌改性和生物化學組成改性。物理形貌改性即改變其表面形貌、微觀結構、粗糙度等物理性質。生物化學組成改性,即改變鈦金屬體的表面成分,比如在鈦種植體表面引入一些微量元素、生物活性涂層( 羥基磷灰石、氧化鈦等) 和膠原蛋白等生物活性因子,提高種植體表面的生物活性[2 -3].研究表明,骨組織中的無機成分主要是羥基磷灰石,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4 -8].而膠原蛋白則是一種結晶纖維蛋白,是骨組織中最主要的有機成分。因此,將羥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HA) 、膠原蛋白直接制備于鈦種植體表面形成復合涂層,是提高鈦種植體臨床成功率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采用電化學沉積法[9 -10]在鈦基板表面制備仿細胞外基質涂層 HA/膠原蛋白復合涂層,研究礦化膠原涂層作為生物涂層材料的可行性。
1 材料與方法
1. 1 實驗材料
選用 2. 0 cm ×1. 0 cm ×0. 1 cm 的純鈦片 30 片( 溫州鈦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 ,用金相砂紙從 1 500 目到4 000 目將其表面磨平,再用無水乙醇和去離子水超聲條件下清洗干凈,去除其表面的油污。分為實驗組( 礦化膠原涂層) 、對照組( 純鈦片)兩組備用。
1. 2 電化學沉積法制備礦化膠原涂層
1. 2. 1 電解液的配置 將Ⅰ型膠原牛跟腱( 河北考力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酶解在 0. 005 mol/L 的醋酸溶液( 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中,得到0. 5 mg / mL 的膠原溶液; 體積比以 1 ∶ 1 ∶ 8 配置 80mmol / L Ca( NO3)2、160 mmol/L NH4H2PO4和膠原溶液電解液。1. 2. 2 電化學沉積過程 利用 Chi604c 電化學工作站( 上海辰華儀器有限公司) 作為沉積設備,實驗組采用雙電極電解沉積法,以鈦基板作工作電極,純鉑片作為陽極,兩電極間距固定值為 2 cm.整個電沉積過程中沉積溫度利用恒溫水浴 37 ℃反應容器進行控制。電壓設定為 2. 6 V,沉積時間為 30 min.
采用控制電位電解庫侖法進行電化學沉積,得到礦化膠原涂層。沉積結束后,可以觀察到礦化膠原涂層會逐漸附著在鈦金屬基板的表面上呈現凝膠形式,先用去離子水輕輕地沖洗涂層,洗去粘附其上的鈣離子等溶液中的離子,再將附有礦化膠原涂層的鈦金屬基板在空氣中水平地放置,使其自然干燥,最終制備獲得具有礦化膠原涂層表面附著的鈦金屬基板。
1. 3 生物學性能評價
1. 3. 1 礦化膠原涂層在模擬體液( simulated bodyfluid,SBF)泡在含有 7 mL 模擬體液的聚乙烯塑料離心管中。
然后將試管置于 37 ℃ 的恒溫箱中,分別震蕩浸泡3、7 d,取出并用去離子水沖洗,自然風干,其中隔天更換一次 SBF 溶液至7 mL.樣品置于 37 ℃的恒溫箱中保存,用于掃描電鏡( SEM) ( 日立公司,日本)觀察其表面礦化行為。
1. 3. 2 MTS 法檢測細胞粘附及增殖 用來做檢測的細胞采用從 ATCC 公司購買的 MC3T3 - e1 細胞,在 37 ℃、5% CO2濃度條件下,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和 1%抗生素( 青霉素和鏈霉素) 的 DMEM 培養基中于細胞培養箱中培養,每隔一天更換一次培養液,待細胞長滿培養瓶時,進行細胞傳代待用。采用MTS 法( Promega,Madison,WI,G358B) 測定活性細胞數量,實驗將 MC3T3 - e1 培養于礦化膠原組及空白鈦基板表面,24、72 h 后分析細胞粘附、增殖情況。具體步驟如下: 細胞以 2. 5 × 104個/cm2植入24 孔板,在每個孔中加入 0. 5 mL 培養液。對于培養 24 h 的樣品,先將培養液吸除,再用 PBS 將樣品清洗兩遍,然后加入 0. 5 mL 新的培養基和 50 μLMTS 液,將培養板轉移放置在 37 ℃ 的培養箱中培養4 h; 吸取120 μL 的培養液至96 孔板中,在 Model680 酶標儀 ( Bio - Rad,美國) 上測定吸光密度值( OD 值) ( 490 nm 波長處) .對于培養 72 h 的試樣,則直接在原培養液中加 50 μL MTS 液,將培養板轉移放置在 37 ℃的培養箱培養 4 h,然后吸取 120 μL至 96 孔板測定其 OD 值。
1. 3. 3 Western - Blotting 法檢測細胞分化 在放置1 cm × 1 cm 大小純 Ti 組、礦化膠原涂層組的 24 孔板中以密度為 2. 5 × 104個/cm2植入成骨前體細胞( MC3T3 - e1) ,每組試樣均為3 塊。分別培養1 周、2 周后,提取蛋白并變性,采用 SDS - 聚丙烯酸胺凝膠法跑電泳及轉膜,將偏二氟乙烯( polyvinylidene-fluoride,PVDF) 膜置于 5% 的脫脂奶粉中室溫封閉 2h,一抗( 分別為甘油醛 - 3 - 脫氫酶 GAPDH、堿性磷酸酶 ALP、膠原蛋白 COL -1) 4 ℃過夜作用,TBST搖床洗滌 4 ~5 次,加入適量二抗室溫孵育 1 h 并洗滌數次,顯色液顯色作用后,于曝光儀( Bio - Rad,美國) 內密閉曝光并分析數據。
2 結 果
2. 1 礦化膠原涂層在 SBF 中的行為
圖 1 顯示,通過在 SBF 中生物活性材料表面的礦化過程觀察可以初步預計其在實際植入體內過程中形成羥基磷灰石骨性結合的能力。圖 1 顯示,SBF 溶液中浸泡 3 d 后,膠原涂層原本致密的結構出現了礦化膠原束,涂層形貌上出現了一些微孔,這是由于有一部分涂層溶解導致; 而經過 7 d 的模擬體液浸泡之后,可以看到礦化膠原涂層發生了較為明顯的礦化。
2. 2 礦化膠原涂層對細胞粘附、增殖的影響
細胞培養 1 d 并用 PBS 去除未貼壁細胞后顯示: 實驗組 OD 值大于純 Ti 組,兩者有顯著性差異,這證明了礦化膠原涂層能促進植入初期細胞的附著; 對 72 h 細胞增殖培養后比較表明: 礦化膠原組OD 值大于純 Ti 組,兩者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了礦化膠原涂層能促進細胞的增殖( 圖 2) .
2. 3 礦化膠原涂層對細胞分化的影響
本實驗通過 Western - Blotting 法比較 1 周及 2周各礦化膠原涂層表面的成骨前體細胞的 ALP 及COL - 1 表達。其中培養 1 周后結果顯示: 礦化膠原涂層 ALP、COL -1 表達程度均高于純 Ti 涂層組,且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表明礦化膠原涂層能加速成骨前體細胞的分化進程; 對 2 周后細胞分化相關因子檢測表明: 礦化膠原涂層及純 Ti 組 ALP 表達水平基本無差異,而涂層組 COL - 1 表達水平均顯著高于純 Ti 組,但卻略低于一周組,涂層組已進入分化晚期,明顯優于純 Ti 組( 圖 3) .
3 討 論
隨著臨床應用的日益廣泛,如何通過對鈦金屬表面進行合適的改性,有利于細胞組織,尤其是成骨樣細胞在其表面的附著生長,從而促進骨整合,是當前提高鈦種植體臨床應用效率的研究熱點。因為羥基磷灰石的結構成分與天然骨組織十分類似,被包埋在含有鈣鹽的基質中,使骨組織表現出良好的韌性,所以將其植入體內后會與周圍的生物環境發生融合作用,且其表面會重新沉積一層類骨磷灰石。
新生骨既可以在羥基磷灰石表面生長,也可以在周圍骨組織表面生長,形成雙向生長。這種雙向生長可以促進植入體與骨組織間形成直接的化學鍵合,有利于植入體的骨結合。Wang 等[12]研究表明 TiO2生物活性層能有效促進 HA/膠原復合涂層的制備。
同時,在鈦種植體表面制備 HA/膠原復合涂層,可以顯著提高其生物活性,賦予其豐富的生物信號,增強其誘導和促進骨組織生長的功能。
研究表明,在體內環境中由于成骨細胞自身就能夠分泌膠原蛋白,并與其他細胞協同作用,使膠原蛋白自組裝形成有序的骨組織雛形。隨后,羥基磷灰石等無機鹽沉積上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礦化過程,最終形成新的`骨組織。由于骨組織的細胞外基質主要由膠原蛋白等有機成分和羥基磷灰石等無機成分構成,在鈦種植體表面構建出羥基磷灰石/膠原蛋白( 礦化) 復合涂層,肯定能促進骨細胞的吸附、生長以及增殖,而且還可以增加其承載生物活性因子和藥物的能力[13 -16].如果在鈦金屬植入體表面直接引入羥基磷灰石礦化的膠原蛋白,就可以顯著促進成骨細胞的生物活性表達,從而大大的提高其骨結合的效率與效果。
本文以能夠促進骨修復及種植體骨整合為最終目的,從醫用鈦金屬、生物活性高分子膠原蛋白、生物活性陶瓷羥基磷灰石出發,采用電化學沉積的方法在具有多孔氧化層的鈦基板上沉積了膠原與羥基磷灰石的準三維礦化膠原涂層,制備了一種同時具備三類生物材料優勢的生物活性涂層。這種多孔的礦化膠原涂層不僅在成分上有利于成骨細胞的生物活性表達,而且給細胞之間提供了相互連接的空間。
這對細胞之間相互協同作用的通道表達非常重要,也是該礦化膠原涂層表現出相對于純鈦金屬顯著更好的生物活性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體外模擬環境驗證基于該礦化膠原涂層的鈦種植體將大大加速植入體表面礦化進程; 體外細胞實驗也證實了礦化膠原涂層能顯著提高鈦植入體的生物活性,成骨前體細胞粘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并促進了細胞增殖; 同時,通過比較不同礦化涂層及純 Ti 對于成骨前體細胞分化的促進作用,表明礦化的膠原涂層可加速細胞分化進程。在模擬液 SBF 中,礦化膠原涂層能穩定存在并發生進一步礦化,此礦化層同羥基磷灰石晶相類似,故將促進種植體表面骨整合水平,改善植入體生物活性。體外細胞實驗表明礦化膠原涂層能加速成骨前體細胞的附著并促進其增殖; 同時,礦化膠原涂均能顯著加速成骨前體細胞的分化,其更快地表達成骨分化初期細胞因子 ALP 及晚期指標 COL - 1 蛋白。故推測涂層組富含膠原類蛋白,可被細胞外基質所識別,加速細胞的粘附及增殖,對于涂層組更快地進入細胞初期分化進程,原因可能在于其更快地達到了細胞間相互接觸的狀態。
綜上所述,礦化膠原涂層所具有的獨特空間準三維結構提供了有利于細胞的初期吸附表面粗糙度,而且其相互連通的孔洞結構也有利細胞之間發揮協同的作用,有利于細胞的增殖和后續功能的表達。進一步來說,其兼具無機磷酸鈣和有機膠原的活性基團,對后期誘導成骨細胞分化乃至礦化至關重要。筆者認為,礦化膠原涂層在大大提高植入體材料表面生物活性的同時,若能進一步發揮一個平臺載體的作用,裝載如抗菌藥物或基因、生長因子等特定的藥物,將會有利于其應用的更加廣泛。
生物化學論文13
1樹立“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理念
現代高職教育的宗旨是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高職生物化學課程的定位要緊扣這一宗旨,樹立“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理念,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兼顧學生職業素質、團隊素質、人文素養的培育[2]。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生物化學主要闡述生物大分子的化學組成和分子結構以及在體內的代謝變化。通過本課程教學使學生理解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生物化學的主要概念和規律,了解近代生物化學的主要成果;寓綜合職業能力與全面素質的培養于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能力、運用所學的生物化學知識解釋、分析和動手解決有關實際問題的能力。
2構建高職食品類專業特色的生物化學課程標準體系
生物化學課程在食品科學系食品類專業主要涉及生物技術、食品加工、食品營養與檢測3個專業。這些專業的主要就業崗位包括食品、藥品、酶制劑生產企業等的生產崗位、質量管理崗位、檢驗檢測崗位等。生物化學課程的基礎內容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不同專業對生物化學課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術專業主要向學生傳授生物體的化學組成、結構及功能;物質代謝及其調控;遺傳信息的貯存、傳遞與表達;細胞間信息傳遞等生命科學內容。食品加工專業則側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應、生物轉化、大分子物質代謝等內容,其中物質代謝是講解的重點。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重點在于對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測定、對被測物的定性、定量及分離、提純,包括對一些儀器如分光光度計、電泳儀、層析儀等的使用。
3課程設計
3.1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
教學大綱是培養計劃的具體表現形式,食品科學系每學年對食品類各專業市場需求和崗位變化進行調研,及時對食品類專業進行論證、調整,以此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包括教學目標、任務、內容、體系、范圍、進度、教學方法、考核與評價體系等。在制定生物化學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時,以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宗旨,結合現代生命科學發展方向,將職業道德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中,加強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養成教育。教材內容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并注意及時跟蹤先進技術的發展。更新教學設施和儀器設備,保證學生有足夠時間的、高質量的實際動手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滿足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同時,根據各專業生物化學課程標準的不同,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學時由原先68學時壓縮為64學時,將實驗課時由原先24學時提高至32學時;食品加工技術保持68學時課時提高總數,縮減理論課時,實驗課時由原先24學時提高至32學時;生物技術及應用(含生物制藥方向)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學時由原先68學時提高至72學時,整合實驗項目增加綜合性試驗,壓縮4學時理論課并增加4學時實驗課時,由原先24學時提高至32學時。
3.2根據教學側重點,選擇滿足專業需求的教材
根據專業對生物化學知識和技能需求的差異,有側重點地選擇不同專業的生物化學教材。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以檢測為主,選擇十一五高職高專規劃教材、榮瑞芬主編的《生物化學》,重點介紹食品中糖、蛋白質、脂肪、核酸、維生素與酶類等營養元素的理化性質、結構與功能等相互關系,并對其生物代謝過程和色香味化學進行了介紹,理論部分強化靜態生化內容,簡化動態生化內容,突出支撐檢測技術應用的知識點,實驗技術選擇適合產品分析檢測用的基本技能和技術,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食品加工技術選用農業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劉靖主編的食品類《生物化學》,強化食品加工過程中物質食品加工中的變化及運用,了解生物氧化和代謝過程對食品質量的影響;生物技術及應用(含生物制藥方向)專業選擇高等職業教育教材、夏未銘主編的《生物化學》,結合生物科學的發展和高職生物技術與生物制藥的實際需要,重點介紹糖類、蛋白質、脂肪、核酸、維生素與酶類等結構、生物學功能、代謝規律、相互關系和特點及主要臟器的生物化學等知識點,掌握蛋白質的理化檢測、酶的特性研究、脂肪轉化糖等物質間相互轉化的實驗技能,熟練實驗分光光度計、電泳儀、層析儀等儀器設備[6-7]。
3.3設計優化實踐教學內容
根據高職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崗位需求和前后續課程的銜接要求[8],食品科學系通過對相關用人單位、工作崗位的深入研究和調查,在確定實踐教學內容時,減少了驗證性演示實驗,重點突出了生物物質的提取、分析檢驗、代謝加工等內容,并參照公共營養師、食品檢驗工、化學檢驗工等職業技能的要求,在理化分析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將課程的實踐教學與考工考證相結合,重點放在專業必備技能熟練及常規理化分析儀器使用上,課程實踐教學內容涉及的技能包括生化基本檢測技術、分光光度技術、電泳技術層析技術、比色分析技術、酶活力測定、酵母提取技術等。
3.4探索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課程模塊化教學設計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專業改革,食品科學系生物化學教學改革建設過程中,結合食品加工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的崗位需求調查,認真研究課程教學內容,分析職業崗位的知識和技能構成,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分為生命科學基本營養素模塊、生命體中的能量變化模塊、生命體中營養素的代謝模塊、生物化學實驗模塊等,結合各專業技能需要,合理設計安排教學內容。同時,根據專業要求和特點,在實踐教學內容中加入了專業針對性較強的生物質提取分析純化等的操作訓練。并且,將實踐教學內容分為基礎模塊和綜合性實驗模塊,基礎模塊是不同專業共選的內容,綜合性實驗模塊則是整合實驗內容,開設出融合多種技能的大實驗(如將單純的酶特性的驗證實驗,整合成酶的發酵生產、提取、分離、提純、性質檢測和生產應用等技能融合的大實驗),供不同專業根據專業特點選擇的內容,整合從而使同一課程體現不同的專業特色。
4增強教師自身素質,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面對日新月異的生命科學,生物化學知識也在不斷更新。這要求生物化學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才能保證教學高質量。教師要不斷增強自身生命科學知識儲備,教師的學術水平直接決定其專業教學質量,而教師專業知識積累則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教師要上好生物化學這門課,就要吃透各專業生物化學重點和難點,自身要有扎實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食品加工、食品營養分析與檢測等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時刻關注生命科學發展,及時補充和更新各學科生物化學關注的方向,比如僅生物化學檢測技術,不斷在更新、提高。即使是最新版本的教材內容與企事業單位實際的檢測手段和技術也存在一定的距離,如果教師照本宣科,教學就會嚴重脫離學科發展前沿。因而,注重高技能素質人才培養的高職高專教師要站在專業科學前沿,關注本學科研究進展,準確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理論和實踐、經典與前沿的融合,努力使動物生化課程變得興趣盎然,而不是枯燥無味[9]。教師只有勤于積累,不斷充實自己,厚積而薄發,切實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做一名稱職的、讓學生敬佩的生物化學專業教師。
5改革教學手段與方法
傳統的生物化學授課方式是填鴨式的教師授課,學生被動聽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時間越久,不但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能力的培養,也使教師逐漸失去授課的積極性。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來,才能使教師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成效顯著[10]。同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掌握現代教學多媒體技術,把聲、像、影等技術融合到教學手段中,以生動的語言和多彩的畫面最大限度地展示生物分子的立體結構和化學變化過程,將繁冗的生物化學知識變抽象為直觀,變復雜為簡明,變枯燥為生動,形象直觀地掌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為此,食品科學系教師在生物化學的授課模式上結合多媒體技術采用了啟發式、“寓學于做,做學結合”的發現式教學模式。
5.1啟發式教學的應用
在生物化學教學中,應用啟發式教學,是利用生命科學的知識,引導學生按照認識事物、掌握知識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引導探究,層層深入,直至學生能動地領會和掌握知識技能的方法。在講授課程時,盡量將所講授的內容與生命活動、食品科學、營養與健康等方面的知識聯系起來,通過學生已感知的、感興趣、最常見的實際問題。如講述“糖的代謝:糖酵解”時,提問學生“為什么人在劇烈運動后會感到肌肉酸痛”以引起學生學習糖酵解的興趣;講述“維生素與輔酶”時,提出“為什么有人會得夜盲癥”;講述“生物氧化”時,提出“為什么一氧化碳會致人窒息”等,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濃厚興趣。通過這些問題的導入,讓學生感受生物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學習生物化學不再是空洞知識,而是生活中時常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做到學而有用、學而有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5.2“寓學于做,做學結合”的發現式教學
發現式學習是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知識為主要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11]。在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食品科學系教師引入“寓學于做,做學結合”的發現式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體驗來發現知識的產生。如在講蛋白質的沉淀作用和變性作用差異時,先設計實驗安排學生實驗,觀察蛋白質的變化現象,仔細地總結實驗結果,在“做”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用于蛋白質沉淀和蛋白質變性的方法,理解蛋白質沉淀和變性的聯系和區別。因此,這一“做學結合”,“做”中“學”的教學模式的應用,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擺脫枯燥難懂的書本知識,將被動接受的消極態度轉變為主動探索總結獲取知識的積極態度,提高了學生對《生物化學》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效率。
生物化學論文14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地不斷發展,為了適應這種發展現狀,我國教育部門提出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然而,生物化學這門課程作為生命科學以及相關專業學習中的重要基礎課程,它對于培養合格的應用型生物化學方面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探究意義。本文結合現階段生物化學課程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適當的改善措施,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優化教育內容、改善教學方式、及時反饋教學效果,為生物科技發展培養更多相關專業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生物化學;課程改革
21世紀生物科技發展相當迅速,生物科技的發展少不了對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習。生物化學既是生命科學的基礎課程,也是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它是通過化學理論、化學結構及化學變化在分子水平對生物體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生物化學是很多生命科學相關專業必學的專業課程,比如生物工程、制藥工程、醫學、環境科學等等。由于生物化學這門學科知識復雜、深度難度大、理論深奧、內容抽象,導致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下降。生物化學作為一門其他專業課程學習前的基礎課程,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到扎實的理論基礎,還可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因此,要尋找新的教學理念來改變傳統的生物化學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就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生物化學課改中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
一、現階段生物化學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復雜,知識深奧。生物化學這門學科涉及到的內容和知識面都非常多,而且有很多生僻的醫學名詞,在解釋過程中要運用一些復雜的醫學術語,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吃力,加大了學習難度。生物化學中機體出現的大部分化學反應都是非常復雜的,甚至還有一些連鎖反應,并且參加機體內部反應的物質都是一些生物大分子,要考慮的因素相對較多。許多機體內部的化學反應都不是一步就可以完成的,有些反應甚至需要十幾個新陳代謝完成,新陳代謝也不是單獨反應的還涉及到各部分機體之間的聯系,這就大大地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一些老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講得也非?欤芏嘀R還沒理解就過去了,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同學更是一頭霧水。(二)教學理念不足,教學內容單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往往還采用以前老式的教學理念。雖然已經實施了新課程的改革,但由于生物化學這門學科的性質,很多老師在授課時還是填鴨式和宣講式,不斷地給學生灌輸復雜的理論知識,甚至是拿著書本照抄照念,這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這些都會導致學生被動學習,成為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同時也完全違背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雖然作為一門理科學科需要做一些實驗,但生物化學學科的實驗部分也是非常單一的,大多數實驗沒有什么探究的價值,只是簡單的證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完全脫節,學生無法將所學習的東西運用到今后的工作與生活當中。(三)學生學習積極性差,學習能力差。經過從小學到高中的傳統式教育,大部分學生都存在依賴學習的習慣,無法主動地去學習、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到了大學這種習慣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甚至影響他們未來的就業。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相關專業所學的基礎課,要想把專業學好就必須學好這門課程,為以后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生物化學這門學科的學習,如果僅僅只依賴老師課上講的是完全不能很好地掌握這門課程的。在學習這門學科的同時,要將其理論知識結合生活以及未來的工作,這樣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習。
二、生物化學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優化教學內容。在生物化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條理清晰、講解要簡明易懂并且邏輯要連貫緊密。應該突破傳統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限制,需要多方面的教學,讓學生對生物化學更加了解,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突出教學重難點,還需要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充分地把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在教學中,需要把所學的知識有效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心中有一個整體的框架,通過對不同知識內在聯系的了解,使得學生更深入的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在教學內容上,不要只是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應該聯系生活上的一些實際問題,這樣就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改善教學方式。在教學方式上,要突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加重視老師對知識技能的傳授,注重理論輕實踐,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嚴重阻礙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抑制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應該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主學習。還需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一樣的教學方式。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采用啟發式教學,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使得學生能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通過利用歸納教學法,可以把一些復雜的難記憶的知識,通過總結歸納分析讓學生更清晰深刻的記憶。(三)及時反饋學習效果。及時的反饋學習效果,在生物化學的教學上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生在哪些方面掌握不足的情況,這樣能更好地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指導。通過對學習效果的了解,老師也能更好地發現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不足,為教學過程及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參考。在對學習效果的反饋中,可以加深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這些交流老師可以更好的了解學生,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采取因材施教,通過學生對老師的一些建議,可以讓教學方式方法更適應學生的學習。在反饋過程中,可以通過提問、課堂小作業等方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這些反饋可以使得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結語
為了適應社會對于綜合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人才的需求,我國致力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所謂的應用型人才就是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應用到所從事的學習和工作中,并且能夠熟練掌握社會實踐、社會生產以及一些社會活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它是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而生物化學作為生命科學的一門重要基礎課,它對于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專業能力強的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所以本文就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生物化學課改中的探索進行了分析,由此可知,生物化學這門課程需要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背景下,進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改善、及時反饋教學效果,以此來培養學生掌握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長俊,周盛梅,朱紅薇,馮德明,李朝峰.專題微課生物化學教學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嘉興學院學報,20xx,27(4):141~144
。2]孫若東,及長虹.通過課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檢驗專業生物化學檢驗課程為例[J].中國醫療前沿,20xx,8(20):110~111
。3]胡曉倩,于海東,董麗麗,畢淑峰.以地方性應用型建設為契機全面推進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31(24):233~236
。4]李敏艷,房宇,王伯平,馬慧玲.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生物化學教學改革初探[J].廣州化工,20xx,44(9):194~195
。5]徐燕.基于轉化醫學理念的高職醫學院校生物化學教學改革初探[J].生命的化學,20xx,36(4):568~570
[6]何志新.高中生物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高效課堂[J].經貿實踐,20xx,21:271
生物化學論文15
到了近代之后,西醫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是當時社會環境所需要的。而西方的生物化學在也得到了長遠的發展,對于后世生物化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同時還促進了醫學體系的形成。下面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早期的生物化學教學和研究活動
1915年前后,有些教會醫學校開始在有關課程中粗略地兼授一些生化知識,尚無單獨的生化課程。1917年,湖南湘雅醫學院出現正式教授的生化課。1919年協和醫學院將生理學、生理化學和藥理學組合成為一個系,由伊博恩負責,開始給本科生講授生化課。1921年,吳憲由美回國到協和工作,與Embrey和汪善英一起擔任生理化學的教學工作。1923年,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成立生理-生理化學科,當時同濟大學醫學院生理生化內容仍是合在一起講授的。在此前后華西大學醫牙學院也在生理學中介紹有關生化知識,同時還講授生化臨床檢驗。齊魯大學醫學院在相關課程中也講授一些生化知識。總之,在1924年之前。我國的生化科學剛剛傳入,生化教學處于探索、準備階段。
在這段時間內,國內也開展零星、初步的生化研究工作,主要限于食品的分析方面,如對皮蛋、荔枝、牛奶產品、大豆營養價值的研究等。
二、生物化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1924年,北京協和醫學院成立生物化學系,吳憲任系主任。吳憲為發展我國的生物化學事業,一方面廣為網羅人才,吸收了從美國留學歸來的生化專家林國鎬、周田、張昌穎等參加他主持的生化系,另一方面努力培養國內的年輕生物化學工作者。協和生化系成為當時國內生化教學和研究的中心,對我國醫學院校生物化學教學內容的改進、生化研究的深入和擴展以及生化人才的培養都起了帶頭作用,也標志著我國生物化學學科的形成。
1925年以后,隨著國內醫學教育事業和生物科學研究機構的逐漸發展和國外留學專家的歸來,我國生物化學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首先,國內許多醫學院校相繼成立了生物化學系(科);其次,各醫學院校的生化教學水平有了普遍提高,理論課與實驗課的內容基本上已接近當時美國的水平;再次,許多生物科學和醫學研究機構開始了多方面的生化研究工作,發表了許多研究論文和報告,取得了一些成就。
1931年,吳憲等在進行了一系列有關蛋白質變性研究的基礎上,較為全面地研究了影響蛋白質變性的因素及蛋白質變性的生化特性,提出了蛋白質變性學說。吳憲的學說至今仍為生化教科書所采用。吳憲是我國生物化學的奠人之一,也是國際生化某些領域的開創者,他與Folin建立的血液系統分析法為臨床診斷提供了重要手段,在國際上被廣泛采用,為現代臨床化學奠定了基礎。
本世紀前40年是維生素研究的高潮時代,我國許多生化工作者對維生素的研究也很活躍,主要集中在分析各種食物和藥物中維生素的分布和含量上,王應睞、侯祥川、張昌穎等對維生素測定分析的方法也有研究和改進。這段時間里,國內生化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是食物化學和營養化學,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城里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大量研究成果和論文發表。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蛋白質在營養上的重要地位被認識的更加清楚,我國學者非常重視這方面的成就,并結合我國國情,對食物構成和膳食習慣等開展了許多研究工作。萬昕、吳憲等對素膳的營養價值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他們觀察了純素膳與葷索雜膳對大鼠生長、生殖、基礎代謝、抗病力及壽命的影響,證明素膳的營養價值略遜于葷素雜膳,對我國人民傳統的飲食習慣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營養缺乏性疾病是本世紀初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域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侯祥川對維生素A、D缺乏與疾病的關系(1929~1930),吳鼎與諸福棠研究了兒童和成人維生素A含量與疾病的關系(1940),還有蘇祖斐、楊愛德及侯祥川、楊恩孚等對維生素B缺乏病的研究,張昌穎、陳同度等對維生素D缺乏的研究等。
三、抗日戰爭時期及抗戰以后的生物化學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接近戰區的政府所屬教育和科研機構紛紛內遷。暫時留在原址的英美資助的教育、科研單位也隨著戰爭的發展相繼被迫停辦。珍珠港事件之前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吳憲、周田等對抗體的分離、提取、抗體的化學本質、分布及補體各方面都開展了一些研究,為我國免疫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上海雷氏德醫學研究所的侯祥川、倪章琪等繼續進行維生素與疾病的研究。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學院與燕京大學被日軍封閉,隨之雷氏德研究所等機構也被日軍占領,至此淪陷區的生物化學和研究工作被迫中斷。
遷至后方的國立大學及醫學研究機構和當地的教學科研單位,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仍克服重重困難,維持著一般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成都華西大學醫學院成為當時后方生化教學研究中心之一。1943年,中大醫學院生化系遷至成都,重新建立了實驗室,創辦了第一個培養碩士研究生的生化研究所,還協助和接受培訓了其它學校的一些學生。
在重慶的上海醫學院、江蘇醫學院、復且大學生物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等教學研究機構也堅持了生化教學和研究工作。昆明市也是當時生化活動的中心之一,西南聯大清華生理實驗室繼續生化教學和研究工作,并創辦了英文生化簡報《BiochmicalBulletin》用土紙油印發行,共出刊63期,為促進生化研究,交流信息做出了貢獻。1938年,由中大醫學院鄭集發起生物化學報告會,促進了成都地區生化學術交流,后來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成都生化學會”(1943)是我國第一個地區性生化專業學術團體。在紙張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有一些刊載生化論文的期刊發行,如《中國化學會會志》、《實驗衛生》、《營養專報》等,有助于科學知識和研究成果的交流。
中央衛生實驗院是抗戰期后方推動戰時營養研究的中心。1941年中央衛生實驗院在重慶召開第一次全國營養會議,著重討論了戰時國人的營養問題和決策。會上一致同意成立中國營養學會,推定鄭集為籌備會負責人。1945年召開了第二次全國營養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了中國營養學會,萬昕任第一屆理事長,并出版《中國營養學雜志》。
1945年抗戰結束后,內遷各院校,科研機構相繼回遷原址,生物化學的教學和研究逐漸得以恢復。北京、上海先后成立了地區性的生化學會,上海生化學會出版了《生物化學》的刊物。隨著生化事業的恢復和發展,一些學者認為有必要組織全國性的組織,以協同發展,于是倡議成立中國生物化學學會,學會于1947年正式成立。我國近代生物化學的發展歷經坎坷,但經過生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國的生化學事業終于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為我國現代生物化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生物化學論文】相關文章:
生物化學論文06-07
生物化學研究論文05-20
(優)生物化學論文06-08
(精華)生物化學研究論文05-21
生物化學論文參考文獻范例11-28
生物化學研究論文15篇(精)05-21
生物化學研究論文(優選15篇)05-21
生物化學研究論文15篇【精華】05-21
生物化學研究論文15篇(熱)05-21
生物化學研究論文(通用10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