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民事訴訟契約的存在根據
論民事訴訟契約的存在根據
(一)處分原則的體現
處分原則又稱處分權原則,是民事訴訟中的一項基本原則。它是指在民事訴訟中,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置其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當事人處分的權利對象包括兩大類[1]:民事實體權利與訴訟權利。對民事實體權利的處分主要體現為當事人確定、變更、放棄、承認訴訟請求,達成調解協議等。對訴訟權利的處分主要體現在是否行使起訴權、上訴權、反訴權、再審申請權、申請執行權、撤回起訴權等。訴訟契約是當事人之間就訴訟事項達成的一致意思表示,最能體現當事人對權利的處分。通過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可以有效地解決許多訴訟問題,有利減少訴訟成本,使糾紛以及其他程序事項能夠更加靈活地得到解決。
(二)實現訴訟目的的需要
對民事訴訟目的論述最充分和影響最大的學說主要有以下四種:私法權利保護說、私法秩序維持說、糾紛解決說、程序保障說。[2]盡管目前對民事訴訟目的存在眾多學說和爭議,我國的民事審判方式實際可看作是“糾紛解決說”的,這體現在調解主導的民事審判權運作方式上。該說認為解決糾紛是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而作為民事訴訟結果最終承受者的當事人,訴訟與其利益密切相關,他們都會致力于盡快地解決糾紛,并希望解決結果對自己是有利的,因此在訴訟中允許當事人協商達成某種合意,將會減少某些不必要的程序,提高訴訟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當事人之間的合意足以解決已經形成的糾紛和沖突,實現了民事訴訟目的。
(三)公法與私法的相互滲透
訴訟契約在開始并不為學者普遍接受,最大的障礙是民事訴訟法的公法屬性。公私法劃分源于羅馬法,根據這種標準,民法是典型的私法,而民事訴訟法理所當然被劃入公法范疇。私法的性質決定其奉行意思自治原則,充分承認當事人的自主和處分;而公法的性質決定了其以強制性為原則,反對當事人的自由處分。契約是傳統的私法范疇,而作為公法的民事訴訟法自然被認為是與契約不相容的。但是近現代以來,公法與私法相互交融,在私法中引入某些公法條款,在公法領域也有私法的滲透和體現,具有一定的私法因素,最典型的就是契約向公法滲透。因此我們不能把公私法劃分看作是一個絕對化的標準,民事訴訟契約實質上的存在反映了私法自治的特性和私法的精神,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在民事訴訟領域的體現。
【論民事訴訟契約的存在根據】相關文章:
論盧梭的社會契約論03-24
論莫扎特-根據莫扎特的書信03-20
論契約自由與格式條款03-18
我國有關民事訴訟契約的規定及不足07-12
論民事訴訟證據的采信03-23
民事訴訟的思維方式-認識論抑或證明論03-19
論信息存在的復雜性03-25
論內部審計風險的存在及防范12-09
論民事訴訟中的程序公正03-06
論民事訴訟中的證據材料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