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學地理教學改革合作探究的方式論文
教學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個體潛在的內在學習動因,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個體最大的創造力。筆者以地理學科教學為載體,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內在學習動因,進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個亙古至今的終極目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導的使學生學會學習,就是這種目標的具體化。
1.緊扣課標要求,精心設計教案和學案
這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初中新課程改革一大特色是原則性的課標、多版本的教材,它給老師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同時也給老師帶來選擇的難度,需要教師付出更多創造性的勞動。在設計學案的時候,教師應該結合課標,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相關地理原理與規律,明確其所要求達到的要求,然后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順著學生的思路來設計教學,理清層次,使學生的學習始終是處于有序的狀態。注意改革教材內容,改進問題情境的呈現方式,促進知識的遷移。學習任務與目標的設計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它通過影響學習任務的完成來影響學生的'學習心理,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現有的知識水平來精心設計問題,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和發現問題,進而打破定勢思維,培養創新思維。
2. 讓學生開展有意義的質疑、分析及合作探究活動
新課程改革后,出現了多個版本的教材,同一個課標,不同版本上的案例并不相同,其所表述的地理事實本身也并不需要學生死記硬背。教學的重點應該是使學生在案例學習過程中,掌握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能遷移運用。因此,教師有必要對教材中提供的案例進行重新整合,使學生能圍繞其開展有意義的質疑、分析及合作探究活動。通過比較各版本教材案例或身邊鄉土典型事例和事件以及課堂上學生提出的疑問,選擇確定最適合所教學生探究的案例生成教學內容。教學中,不回避問題,應根據學生合作學習的情況調整教學的內容和進度。把教材中的案例進行重整后,配以相應的、具有梯度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展開討論與探究,有利于學生從典型案例所提供的信息中提取有普遍性的地理原理與規律,并運用這些原理和規律去分析、解決新問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教學目標。
3.提高教師素質
教育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提高教師的素質應該是首要的。素質包括專業素質和道德素質,就初中地理教學來說,教師個人的地理知識水平的深度和廣度應該達到一定的級別才有資格進行教學工作。在講課時,照本宣科,完全沒有個人見解和清晰而透徹的講解,對學生來說,本來就有點晦澀難懂地理課本,他們會徹底失去信心。所以,還要對教師進行考核,對最新地理知識的地理事件的接受和學習程度,地理是一個時刻變化著個的學科,不斷有地理現象出現,也有一些舊的地址的消失,比如說長江三峽現在只是一段過去的美麗記憶了,而三峽大壩的投入使用,又是新的地理事件。學生需要緊跟時代的脈搏,掌握這些不斷變化著的知識內容,這叫需要知識的傳授者能較快的學會這些知識并交給學生。教師的道德素質可以說是一個教師人格魅力的靈魂所在,而人格魅力也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對教師的思想教育也不可以放松,使得教師成為當之無愧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4.如何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
4.1 選擇適宜探究式教學的地理內容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有效地開展探究式教學,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有些知識內容,用探究的方式效率太低,效果不一定很好。那么,哪些類型的地理知識內容適合用探究式教學呢?以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廣義知識觀來考察,可把地理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三類。陳述性知識是有關世界“是什么”的知識,如地理名稱、概念、事實等。這類地理知識通過聽講或閱讀就可以為學生記憶或掌握,不適合也不需要學生去探究或發現,如我國的“疆域和面積”。程序性知識又稱為操作性知識,回答“怎么做”的問題,如有關操作、程度、步驟、方法等方面的知識,涉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等。策略性知識是回答“為什么”的問題,即地理知識產生和發展過程的知識,主要涉及對地理概念、規律、原理的理解和應用。在上述知識中,單靠老師的講解很難為學生掌握,只能通過學習者親身的參與、探究或實踐才能逐漸被體驗或內化。如“月相的變化規律”、“氣壓帶、風帶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地球公轉與四季的形成”這類知識是內隱的、個人化的知識,通過學生的觀察、記錄、探究,獲得親身體驗,才能為學生所掌握。這種從實踐中獲得的地理知識,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因此,這類地理知識更適合通過自主探究來實現。
4.2 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的方法
地理課堂探究式教學并不神秘,仍需要依托相應的地理課程載體,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創設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情景。學習是圍繞“發問”開始的。創設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問題情景易于激發和維持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積極進行發散思維。問題情景可以來自教師獨立的開發,也可以應用新教材中已有的閱讀材料等。二是任務驅動式教學組織。將地理課堂教學內容轉化為具體的地理學習任務,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基于一定的問題情景,調動認知的積極性,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學習課程內容。如在中國地理有關長江的教學中,有教師將長江的支流湖泊、所跨地形區、沿岸景觀等一系列教學內容,設計成對長江的考察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考察長江的支流湖泊、地形和景觀等,“考察”完畢,小組派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內容、查閱相關地圖以及與組內同學的交流,自己去了解長江的這些情況,在組內形成統一意見后,派代表上講臺交流。這一探究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全面提高每一個中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是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離不開探究式教學。因此,地理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將探究式教學引入日常的中學地理教學,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地理問題,培養地理學習能力,從而給中學地理教學帶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初級中學社會第一冊及參考.
[2] 小學教師之友——地理卷.
[3]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9年第7-8期.
[4] 《上海教育》,2001年第6期.
【談中學地理教學改革合作探究的方式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