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地理學習困難論述論文
《高中地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調查———以高一學生為例》,該論文側重于研究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學習障礙,學生群體里的個體是有差異的,其成績有好有差,對于各個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有濃厚有淡薄,教師的教學方法可能只適合某一部分人,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成績不理想甚至很差。
《高中地理空間概含學習困難的成因與對策》;《地理學困生學習動機影響因素與激發策略研究》;《學習困難生的學習策略研究》。這些論文大多是從學生的認知領域和學習動機等心理層次來研究并闡述學生的地理的學習障礙以及應對策略。這些的論文大多不關注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聽課、學習狀態,對于每一節45分鐘的地理課堂來說,教師講授或開展的都是知識上的重點與難點,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認真學習,直接導致其在地理學科的學習上障礙重重。目前在中學地理學科上的學生學習困難的研究不夠深入,理論上也不夠完善。
我國學者關于LICC理論的研究基本日趨完善。漸漸地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也成為一個比教好的教育研究方法。
代表性的有陳瑤編著的《課堂觀察指導》一書。《課堂觀察20問答》;《論課堂觀察LICC范式:一種專業的聽評課》;《聽評課:一種新的范式》;《論指向教學改進的課堂觀察LICC模式》;《論課堂觀察LICC模式的專業性》;《課堂觀察法》。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陳瑤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再創新,其中崔允漷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課堂觀察,將其定義為一種專業的聽評課。這些論文都從理論的方面奠定了基礎!墩n堂觀察框架與工具》;《基于科學方法論指導下的課堂觀察》;《基于實證的課堂觀察與教學改進研究》。這些論文從新的角度發展了LICC理論,將科學方法論和實證主義的思想和研究系統引入到LICC理論當中來。通過實證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不同維度、不同視角、不同目的的`記錄、分析和研究,可以有效反思課堂中“教”與“學”行為的意義與效率,并可以據此提出改進“教”與“學”行為的方式與策略,促進課堂教學發生積極變化。
有關學生學習困難的研究,一般以1896年美國醫學教育家摩根的研究為起始,由此可見,學生學習困難的研究由來已久。20世紀60年代,柯克首先用學習困難學生一詞來描述智力正常而在課程學習上有困難學生。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ernardWeiner)的歸因理論以成敗行為的認知成分為中心,從而建立了一個歸因模型。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教育學者巴班斯基的同心圓理論認為,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學習的可能性和教學的、發展的、教育的社會條件。20世紀80年代,日本佐野良五郎的雙因素理論認為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由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國外關于學生學習困難的歸因大多關注學生本身的因素,像生理因素,心理上的認知偏差,人格角色偏差等方面。他們關注的是心理學的角度,從心理學的研究機制去歸因,不考慮學生學習困難的客觀因素。
國外學者關于LICC理論的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1)探索階段。這一階段觀察僅僅是被作為一種方法被引入教育教學領域,過程也是純粹的觀察和歸納,缺乏邏輯上的系統性和內容上的全面性。
(2)工具發展階段。這一階段進入了科學實證主義的研究階段,出現了很多定量化、系統化的研究方法。單向窗、攝像機等設備也使得課堂觀察的手段更加豐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3)擴展研究階段。這一階段對教育研究方法的深度和廣度不斷發展,課堂觀察越來越成熟,逐步走向科學化、系統化,觀察的方法豐富,方法和手段上能夠做到優勢互補。綜上所述,國內外的學者都有關于學習困難的研究,但是國外的學者比較少有關注地理學科的學習困難研究。并且,在學習困難的研究領域,國內學者沒有國外學者做的系統全面。但是就目前而言,還沒有應用課堂觀察理論指導并研究中學生地理學習障礙的先例。
【高中生地理學習困難論述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