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教學論文
教學論文是教師教學經驗和教學研究成果在寫作上的表現,簡單的說,就是教師將平時教學中的一些經驗或研究進行了總結,并綜合運用綜合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討論。一般情況下,教學論文沒有固定的結構格式,這是由于教學及研究的課題不同,研究過程和方法的不同,邏輯推理及其研究成果的不同,各種教學論文的寫作形式也不盡相同。
中學地理教學論文1
地圖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的主要途徑,使用地圖也是學生應掌握的最基本的地理能力。地理圖象印證文字內容,文字描述圖象。圖象知識的講授,也就是地理知識的傳授過程,掌握了圖象知識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內容,教學中要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把地理知識落實在地圖上,邊講解邊引導學生看圖,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這樣,才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建立空間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運用地圖進行教學,把地理知識落實在地圖上,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許多較為抽象的地理知識;有利于學生認識地理事象的分布、演變規律;有利于學生建立地理事象的空間概念;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地理基本技能的培養訓練和發展學生能力。
一、地理地圖能直觀地顯示地理事物的形象
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會遇到地理事物的形象問題,既“什么樣的”。教學地圖可以將地理事物真實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比任何語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學生接受。更重要的是,地理課不同于語文課或美術課,他的目的不是形成對某一地理客觀事物或景觀的想象的或創意的圖景,而是認識地理事物的真實面貌,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的概念總結。
二、地理地圖能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視覺刺激產生的興趣比起聽覺刺激和觸覺刺激產生的興趣來得更快。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利用地圖創設適宜學生探究的情境,引起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動,使學生產生期盼解決問題的強烈動機,激發探究興趣。例如,在講地球自轉及公轉意義的時候,讓學生用手電筒光照射地球儀,同時撥動地球儀,地球儀表面會出現什么現象?整體移動地球儀模擬地球公轉又會出現什么現象?等同學們頓時興趣盎然,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同時也就把地球自轉及公轉意義這個教材中的難點給突破了。
三、地理地圖能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進行地理空間分布知識的教學,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教學地圖,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例如:普通地圖本身是平面的,但其顏色、符號和注記卻表示著地理事物的立體形象特征,經過形象思維可以從地圖的二維平面中想象出地理事物的三維形象,如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可以通過國界、山峰符號和國名注記確定珠穆朗瑪峰的位置,通過顏色和數字注記確定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教學地圖也有利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綜合發展,因為地圖是形象的,但地圖上的各種符號是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抽象,某種意義上說地圖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經常閱讀地圖,綜合各種地理要素歸納地理特征和地理演變過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維又利于抽象思維。
四、地理地圖能活躍課堂氣氛
在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充分發揮地圖形象生動的特點,以地圖為重要媒介,設計有情趣的課堂學習活動,容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地球公轉的方向和周期時,就讓一個同學來扮演太陽,另一個同學來扮演地球并圍繞太陽公轉,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地球轉的是否正確。在講到等高線時,就仿照軍事中的沙盤的制作,通過等高線圖來制作沙盤,通過沙盤來劃等高線圖等。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同時,在教學中我們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讀圖訓練:
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常常是課文數頁的內容,但按照一定的法則,就可把它們表現在地圖上。所以說,運用地圖(包括插圖等)可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學會讀圖,就可使地理知識的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讀圖能力的提高取決于讀圖訓練。讀圖訓練一般可分為相互聯系,交叉進行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文字語言向形象化語言的轉化。初學讀圖時,理解課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圖的能力,往往習慣于讀書而不習慣于讀圖。因此,開始讀圖時應從文到圖,把課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圍、大小、形狀、高低、水系、城鎮、交通線等,在地圖上找出來;即把文字知識落實在地圖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觀念。這是依靠課文輔助讀圖的過程。
第二步,地圖、課文相互轉化。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運用地圖默述課文內容,借助地圖回憶思考、表述地理知識。這是從圖到文,圖文相互轉化的過程。開始可分題(如,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農業、工業、交通、城市等)默述。不夠熟悉時,再復習課文,直到能完全熟練地看圖敘述為止。然后,再根據各種專業地圖(如,政區圖、工農業圖等)來綜合敘述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
第三步,獨立運用地圖,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特征。先分析各自然要素、經濟部門和城市特點,闡明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描述這個地區的地理特征;再對照課文,檢查是否有錯誤和遺漏,是否抓住了重點和特點,并檢查失誤的原因,然后進行修正和補充。經過圖文結合的反復訓練,形成圖文統一的、系統的、完整的、鞏固的地理知識。
綜上所述,讀圖訓練的步驟,或者說是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法則,可以概括為:左圖右書,邊看(書)邊讀(圖),圖文結合。要反復讀圖,使地理知識轉化成形象化的地圖,然后再讓地理知識重現,即讓地圖“活化”。讀圖是使文字語言與地圖形象化語言相互轉化的過程。這是一個學習地理的非常重要的過程。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在讀課文時,腦海里浮現出一幅幅“有血有肉”,有骨架的活生生的地圖;讀圖時,腦際中呈現出有條有理、準確生動、豐富多彩的課文內容。通過讀圖訓練,使讀圖能力達到看深看透、看穿看破的境界。所謂“深”、“透”是指不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要透過現象看到實質。所謂“穿”、“破”是指不是孤立地看各種地理要素,而是把它們看作是互相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地理綜合體。
中學地理教學論文2
1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
為了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地理教學要以人為本,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和核心,探尋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方法。傳統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給所有學生一起講課,時時有針對性地輔導某些成績好的學生,經常讓他們在課堂回答問題。對于那些地理基礎知識差并且學習成績欠佳的學生就比較抵觸,教師認為輔導這些學生是在浪費教學時間。久而久之,這些基礎差的學生便會失去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自信,整個課堂就成為教師和幾個好學生的舞臺。因此,為了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將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根據教學目標有彈性地、分層次地、為每個學生設置單獨的個人目標,上課過程中要顧及每一個學生。比如在講授中國的地理差異時,可以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讓所有人都參與到討論中去,并且最后由各組代表發言。這樣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增強了學習動力和自覺性,能夠有效提升地理教學成效。
2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學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提高中學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改進教學理念,由傳授學生知識,變為傳授學生學習方法,由學生自主學習,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2.1教會學生學以致用
將學習得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與實踐,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學習印象,還能牢記知識內容。比如地理教學中會講述風的成因,風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地溫差的存在,從而引起冷熱空氣流動造成。學生在學習相關理論后,可以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風進行成因解釋,不僅用到了所學知識,也向別人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增強了學習動力。
2.2引導學生注意地理知識的積累
地理教學忌好高騖遠,教師要從基礎出發,一點一點教學,并且注意教會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積累,可以用小筆記本或卡片將學習的知識記下,放在口袋或者貼在桌面,時常復習,積累知識。
3改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傳統師生關系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占據絕對的主動權和優勢地位,學生被動學習,并且容易經常受到教師的批評。在新的課改背景下,為了提高中學地理教學有效性,需要改變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要認識到,教學是學生和教師的雙邊活動,教師和學生要相互尊重,要學會換位思考。教師要改變傳統“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多想辦法,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探究,鼓勵學生課堂發言,允許學生在適當的時間發表自己對地理或者其他問題的看法和言論。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朋友關系,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對于違反課堂教學紀律的學生要妥善處理,盡量避免傳統粗暴的處理方式,要從朋友的角度出發和學生進行交流,在課堂內外創建和諧、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進而提高課堂實效。
4結語
綜上所述,中學地理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對于本文提出的提高中學地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實際靈活變換運用。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教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關鍵在教師,雖然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但是教師在教學中起到的作用更大。只有教師不斷提升自己,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學有所得,才能真正提高中學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李曉華 單位:勉縣周家山鎮初級中學
中學地理教學論文3
1.學生分層
要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必須要對學生進行充分了解。因此在擬定教學計劃以及備課的時候,要根據學生各方面的差異,來對學生的層次進行全面的分析,并將學生分成幾個層次進行分層次教學,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一般情況下分成以下幾個層次:A層次,學習勤奮,基礎扎實,上進心強,智力高,成績優異且穩定;B層次:基礎相對來說不夠扎實,智力較高,學習不夠勤奮,成績中上但不穩定;C層次,基礎較差,自覺性差,學習成績差。班級內部的分層就是讓同層次的學生坐在同一個區域,這樣在分組討論的時候就可以根據不同的層次來討論不同的內容,而年級的分層就是根據學生的層次來進行分班,便于教師的教學和管理。
2.教學分層
。1)分層備課。教師應該根據學
生的層次來進行不同內容的備課,例如,基本內容:較簡單、全體學生都可掌握的教學內容,對于基本技能的訓練以及基礎知識的掌握,應當比較重視,各層次的學生都需要進行學習。中等內容:大部分學生可以掌握的相對基本內容較復雜的教學內容,在綜合性方面有一定提高,C層次的學生可以不掌握,A、B層次的學生則必須掌握。進階內容:只有少部分學生可以掌握的教學內容,最為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知識遷移,在創造力方面也比較重視,A層次的學生需要掌握。
。2)分層授課。在根據大綱要求
進行分層次教學的時候,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的內容要有所差異,如在學習“洋流”時,C層次:洋流是什么?B層次:地理環境是怎樣被洋流所影響的?A層次:一個游客在悉尼的海域游泳,他的游泳圈不慎丟失在海中,在一段時間之后,他的游泳圈被洛杉磯海域的人撿到了,請問游泳圈經過了哪些洋流?對于有些較難的、各層次學生都需要掌握的知識,可以用分解和鋪墊等方法,將一個大的問題分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在不斷解決小問題的同時,漸漸能夠加強對知識的認識以及運用,從而解決大問題。
3.分層作業
。1)書面作業。在每次教學之后,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作業也應該有所不同。作業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第一是必做題,難度較低,主要針對基礎知識和基礎技巧;第二是選做題,難度較高,需要知識掌握程度較高才能夠完成,這類作業A層次的學生必須全做,其他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情況來選做;第三是思考題,難度又有所提升,A層次的學生需要進行反復的思考才可以解決。這樣就能夠根據學生的層次來培養學生對于知識的有效利用的能力。
。2)實踐作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上教的知識,布置一些實踐作業,如校園白色污染情況報告等。讓學生可以通過調查,既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又可以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一舉兩得。
使用分層次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關心,也能夠在學習上得到更好的幫助,從而提高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地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作用論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作用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地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作用論文 篇1
地理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自然和社會的地理現象以及人地之間的關系,而地圖是地理學的特殊語言,它可以直觀地呈現所教的地理知識,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因此,為了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學任務,教師要高度重視地圖教學法,讓它成為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地圖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
地圖種類很多,就內容而言分為兩大類: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自然地圖包括: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圖等;社會經濟地圖包括:農業、工業、居民、交通圖等等。
地圖作為地理知識的載體,可以直觀地將其包藏的地理知識、地理特點和地理規律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地圖在地理教材中的作用是地理教材區別于其他教材的標志,而且貫穿整個地理教材。新課改之前地理教材中圖像和文字的比例就高達1:4,從當前的地理改革發展趨勢看,地理知識更加圖像化了。因此地圖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值得師生高度重視。
二、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地圖作為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地理教學的主要手段,在地理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專家認為,中學生在課堂保持高度注意的時間很短,地理課堂的教學內容知識性較強,枯燥乏味,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論性強,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但是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教師語言的藝術性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地球儀、各種地理掛圖、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把學生帶入一定的情景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出示有關地圖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出示過程中,教師的展示、地圖的顏色曲線等都可以引發他們的興趣。教師也可以不出示地圖,而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空間印象,使形象直觀的地理圖片代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談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思維的培養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談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思維的培養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談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思維的培養論文 篇1
每改學生試卷,常常發現學生的問題解答中有這樣一些錯誤:
(1)因果顛倒,主次不分;
。2)語言不準確,表述不透徹;
。3)要點不全面,不完整。出現這些錯誤跟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解題經驗、智力等有關,更與學生的思維品質有關。如果學生思維混亂,抓不住問題的關鍵,思維面狹窄,表達出來的思想當然不嚴密、不完整、不深刻,解答題目必然會出現上述錯誤。為此教學中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具有邏輯性、深刻性、廣闊性等優良品質。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些思維品質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抽象概念,這些概念都具備這樣一些特征:
。1)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
。2)具有嚴密的邏輯性;
。3)表述精煉準確、完整。而概念的形成首先需要人們分析事物的現象、現象的各個環節、各環節之間的內在關系,認識事物的主要屬性,再比較、分析、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并據此把同類事物聯合起來,經過這種由現象到本質,由具體到一般的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活動,最后才能得出正確的概念。如果僅用直講法將教材中的概念直接灌給學生,不僅使學生難記,也很難形成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較高的思維能力。教者應該根據大綱要求和課時的安排,在講授概念時,注意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著意養成學生按事物內在關系進行思維的習慣,提高抽象概括事物本質屬性的能力,也就是從中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
中學地理教學論文
教無定法,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法多樣,老師要盡可發揮個人特長,大膽創新,積極嘗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中學地理教學論文,歡迎閱讀。
摘要:發展地理思維能力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對目前進行正在進行的新課改而言,注重探究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過程。地理學科因其學科的特殊性,許多高中學生比較難以適應,部分學生對地理甚至產生懼怕心理,因此對學生尤其是高三學生來說,加強對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分析高三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欠缺的角度, 嘗試探討如何更好的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關鍵詞:生活實際 地理思維 欠缺
1、 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現
在地理學習中,許多學生往往表現出一些共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造成了這些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地理學不好,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對地理學科的認識不夠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這樣表述地理學科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學科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第二、地域性。這兩種特性決定了對高中地理思維需要轉化,對地理問題的認識需要全方位考慮,但長期以來,許多學生特別是文科學生僅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對地理知識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長期以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獲取依賴死記硬背,依賴于對地理結論的掌握,忽視對地理原理的探究,從而造成學生在遇到一些新的問題束手無策。比如對地方時的分析,教材中僅僅提到偏東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沒有涉及到偏東的地方到底可以定為幾點鐘,所以導致許多學生僅僅局限于會計算時間,而我們許多老師開展教學的時候也沒有特意分析時間是怎么定出來的,從而產生學生在思維能力上的障礙,做一些普通一點的題目不難,但對較難的題目就開始頭腦迷糊起來了。
中學地理教學中素質教育問題及創新方法論文
素質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教育環境、學生特點上實施積極地影響,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促進社會意識向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內化。簡單來說,素質教育就是促進每個學生在其認知范圍內得到自由的、主動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素質教育實施的情況下,中學地理教育教學需要不斷地創新與變革,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個基礎教育的教學改革奠定基礎。
一、素質教育中中學地理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素質教育往往淪為知識教育的附屬品。在中學地理教育教學中,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僅僅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忽視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素養的培養,素質教育被完全的忽視,素質教育淪為知識傳授的附屬品。雖然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被放在首要的位置,但是教學的效果卻得不到顯著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習素養的培養基本形同虛設。素質教育中的中學地理教育,需要強調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注重學生知識技能、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的綜合發展,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提高。
2. 教學中過于注重感性的地理知識的傳授。在當前的中學地理教育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注重某一章節的講述,不注重系統知識的構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需要注重某個知識在整個課文中、整個單元中、整個書本中所占的位置,需要注重引導學生注重知識的構建,而不是將學習停留在膚淺的表面,教師需要注重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注重引導學生形成知識學習的系統。
研究中學地理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融合策略論文
摘要:生命教育的源頭始于美國。西方許多發達國家隨之在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至 20 世紀末已基本普及。20 世紀 90 年代生命教育引入我國,并逐漸成為探討與研究的熱點。學科滲透生命教育是實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地理學科具有滲透生命教育的獨特優勢,且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和實際意義。
關鍵詞:生命教育;中學地理;地理教學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1.生命教育的內涵
對于生命教育,國內教育理論界在這個概念的詮釋上一直沒有達成共識。關于生命教育的概念表述有很多種,專家學者紛紛從多個角度闡釋生命教育。一種類型的定義可以認為對生命教育的理解是:通過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有關生命的知識,提高自身對生命的認識,提高生存技能,挖掘生命的價值,并對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態度。還有一種類型的定義是將生命教育詮釋成一種教育的手段,教育的觀念。本文主要指前者。
2.生命教育的意義
生命教育自身所具備的價值和進行生命教育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包括:在物質生命層面,生命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使其產生珍惜生命的觀念,同時盡可能地提供給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教育,諸如動手能力、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訓練等,為其個體生命的保存和發展提供保障。在精神層面,對其進行生命價值升華教育,提高生命的質量,為其建立積極的人生提供引導。這正是生命教育的最通俗意義。也就是說,生命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生存,更要引導學生理解生活、思考生命的意義從而去追求幸福生活。
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論文
在高中地理的教材當中,有很多的圖像:大氣層的圖像,云雨形成的圖像,各種直觀、綜合的圖形無時無刻都在向我們傳達著神秘的大自然和世界的奧秘,地理圖像也是地理學科的重要語言,是地理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征。在高中地理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看圖能力尤為重要。因此,高中教師應當大力培養提高學生看圖和讀圖的能力,為學好地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正確認識讀圖的重要性
運用圖形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樹立起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在獲取新知識的基礎上加深以往所學的基本概念。比如說,如果地理課本上沒有圖像,或者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不使用任何有關圖形的教學模式,那么這些內容在學生的腦海中就是一個死記硬背的模塊,學生無法激發起學習興趣,更難以理解一些特殊的名詞概念,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而有些學生雖然能夠看懂圖形,但是缺乏發散性的思維,因此在理解的基礎上有點困難,不能夠運用已有的圖形去推導具體的名詞和概念。因此,教師應當把圖形和書本上的內容進行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判斷問題的能力,進行有效引導和鼓勵,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趣味性和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得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方法
1.塑造良好的讀圖環境。學習當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較為重要的。在高中地理學科的學習上,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一個較好的學圖環境,我們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去塑造不同的學習環境。比如說,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立體的教學模具、地圖等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地理的濃烈氛圍,通過對圖形的了解進而辨別學習的內容,學生在看圖的過程當中,無形中就對整個知識體系有著具體、大致的了解,方便學生形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模式,也能夠解釋很多教師運用口頭語言難以解釋的問題,消除了知識上的盲點,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加簡潔、明了地學習,形成一個清晰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效率。
關于有關地理教學中學生問題的意識培養的論文
摘要:地理教學中,如何達到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如何讓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興趣,而且又能夠達到現在新課程提出的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地理教學;問題意識;素質教育
1以學生為本,提倡學生主動提問
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教師為了自己的教學需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需要,整個課堂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只需按照教師的要求來就可以了,造成學生認為教師都是對的,沒有必要質疑老師,懶于思考和提問。為了在應試教育里提高分數,很多地理老師準備了許多的標準答案,讓學生進行重復的認知和記憶,所以造成學生的學習中,只有教師給出的標準答案,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考和創造,長期以往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是很不利的。對于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當然我們也需要教授,但是不能照本宣科地進行課堂教學,應該進行開放式教學,提倡以學生為本,教學備課都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備課要備學生,教學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開放式的課堂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只有學生主動提問了,這節課才是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課。
2培養學生地理興趣,提倡學生樂于提問
在我們的中學科目中,地理一向被師生當做附屬科目,而且它的分數占高考分數很少,中考中甚至沒有地理分數,因此地理都被學生放置一旁,甚至不學不問,加上有些地理老師課堂教學的原因,學生基本上沒有地理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們地理老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當學生對地理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樂于在地理課堂當中產生問題意識,才會勤于向老師和同學就地理學習問題進行提問。特別是多利用周圍日常生活當中和社會熱點結合地理教學進行舉例和分析,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的共鳴,覺得地理學習是很實用的一門學科。這樣有了興趣提問就多了。在我們的地理教學當中,引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方式方法很多,比如開展地理活動,設問地理情景等。中學生的好奇心強,關鍵在于教師的激發、引導和強化。地理課程涉及的內容很廣,包含許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如宇宙揭秘(宇宙大爆炸、外星人、飛碟等),神奇的地轉偏向力(形成許多奇異的現象),“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浪漫愛情傳說(月相知識)等。地理教師平時要積累這些素材,一有機會就與所講授內容有機聯系,使地理課堂妙趣橫生。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地理的趣味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對地理問題就會樂于提問。
RS遙感技術的中學地理教學應用論文
【摘要】遙感是遠距離的利用傳感器對目標物體、信息進行探測接收,對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明確物體的屬性以及分布特點,能夠快速、短時間的獲取大范圍的數據信息,受到的限制性條件比較少,獲得信息量是較大的。
【關鍵詞】RS技術;中學地理;教學;應用
RS技術是遙感技術,這是一種綜合性的監測和探測技術,能夠準確的對地球表面輻射的信息進行探測,遙感信息能夠更加客觀、準確,將地表的真實景觀客觀的反應出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應用RS技術能夠營造好的教學環境氛圍,使地理教學內容得以豐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一、中學地理教學中RS技術應用的意義
1.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
中學地理課程內容涉及的知識多、范圍廣,地理事物是比較復雜的,地理現象之間存在復雜的內在關系。而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活動范圍不大,與地理事物、現象接觸不多[1],學習地理知識只是依據書本上的文字描述進行,并通過學生的想象學習地理知識,由于學生對地理知識并不了解,學習時會比較茫然,地理內容相對枯燥,因此學生對地理學習會存在排斥心理,中學地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將RS技術應用到中學地理教學中,將地理事物通過計算機等手段進行展示,使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理解自然地理條件,也使學生的思考以及想象能力得到強化,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地理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通過遙感技術能夠讓學生感受從天空甚至太空俯瞰不同地區地形地貌,對地球地表事物進行實時觀測。
中學地理教學生活化實踐論文
摘要:生活化的地理教學,使所學內容親切、形象,便于理解運用,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探究中學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策略、實踐時注意事項和面臨的問題等內容。
關鍵詞:中學地理;生活化;教學實踐
一、中學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
(一)教學素材生活化。中學地理教材和教參是專業化、體系化的,并且由于它的理論性和知識性很強,也造成學生在接受知識時產生一定的困難甚至厭懼感。同時,教材只是教與學的工具,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為化解教材知識中概念理解困難、原理規律枯燥、難懂的問題,可將教學素材生活化。因此在課程準備上,將課本教學素材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經驗、社會生活中的新聞熱點和重大事件、鄉土地理等方面聯系起來,讓教學素材引出學生生活現象,將教學知識形象化、生活化,將趣味性與實用性結合,激發學生興趣,讓其主動學習。如在學習高中必修二城市功能區中商業區區位選擇時,筆者是這樣做的:讓學生說出重慶的中心商務區——解放碑位置特征,位于市中心人口流動量非常多,市場需求量非常大。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后,教師立即追問,重慶市新搬遷至南岸區長生鎮的朝天門綜合批發市場的布局又說明了什么呢?同學們納悶了,筆者提醒大家考慮該市場主要針對的消費者是批發商,所以它處在內環快速干道附近,便于大量貨物的進出。學生恍然大悟。這樣學生對本節課中的商業區布局的位置、形狀和區位條件更容易掌握,市場最優原則和交通最優原則就能理解的透徹。
中學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論文
摘要:為了有效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文章從藝術性的導入,精選地理教學中的趣味點,“互聯網+教學”三個方面探討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地理教學;學習興趣;“互聯網+”
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好地理,就需要我們抓住學生的心,即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是學生探求知識以及入門的向導。學生對地理學習感興趣,那么學生就會在生活中不斷自主探索地理問題,從而讓課堂與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習地理更具趣味性,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達到良性循環。
一、藝術性的導入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其本質上是一門藝術。由于受中考、高考考試制度的導向、課堂時間安排、思想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初中學生不重視地理課,對地理課的學習提不起興趣。而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導入,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很大程度上能夠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序的課堂導入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從課堂外轉移到課堂上。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具有吸引力的知識和生活中能夠感知到的相關材料,將其加工成生動、帶有懸念的新課導入,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對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對新知識的探究方面,引導學生進入生活中的地理空間,直到化解懸念、解決問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的“南北氣溫的差異”時,導入就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從旅游的角度出發,給出相關地點,讓去過或者知道這些地方的學生來談談見聞感受;也可以直接給出南北方同一時間不同景觀(具代表性的)的照片或者視頻,讓學生們辨認這是哪里的場景,為什么會不一樣?學生們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然后從地圖中獲取知識解決問題。這樣既讓學生足不出戶就了解了南北方的氣溫和景觀差異,開闊其視野,也促使學生能夠有目的地去學習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