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證明人之初性本善
西班牙《趣味》月刊2013年12月號發表題為《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文章稱,當孩子淘氣時,人們總會笑稱他們是“小惡魔”。人們總認為孩子容易學壞的根源在于一種傳統的觀念——我們文化深處的一種觀點認為孩子如果缺乏成人的管教就會出現野蠻的行徑。不過最近的一些心理學分析卻提出,與流行觀點不同的是,兒童在很早期的時候就擁有很強的辨明善惡的能力。他們不僅知道其中的區別,還會更趨向于選擇善。
報道稱,美國和加拿大很多高校的研究人員不斷通過試驗證明4至6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夠明顯偏向那些行為端正者。事實上,試驗結果基本上接近100%。這使得科學家們得出結論認為道德感是與生俱來的,也許是以某種方式扎根在我們的基因庫里。也就是說,我們變成好人并不僅僅因為父母的教育,更因為人性本善。
也許有人會問,在這樣還沒有學會說話也無法交流想法的幼年如何得出試驗結論?嬰兒的確無法說出心聲,但我們仍可以從他們的喜好中得到答案。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將他們的實驗室搬到了托兒所,他們的很多研究對象甚至還不會爬行。研究人員會向他們播放一個有趣的木偶劇,內容包含了一些道德難題,當然并不至于到分辨《小紅帽》里大灰狼的詭計或是區分三只小豬的不同個性那么復雜的程度。
報道指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基莉·哈姆林及其團隊創建的這一木偶場景實驗的結果表明,87.5%的10個月大嬰兒會在呈現不同性格的木偶中選擇最為善良的那個,而100%的6個月大嬰兒都毫不猶豫地回避選擇那個表現出不誠實行為的木偶。
報道稱,語言障礙在很多年中都曾是研究人員在該領域無法取得進展的主要原因,直到上世紀80年代,心理學家們才找到了一種能夠理解兒童思維的最簡單的方法:注意他們在觀察什么,什么物體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以及持續多長時間。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保羅·布盧姆認為“眼睛是嬰兒心靈的窗戶”。
這一方法在木偶場景實驗中被用在了年齡更小的研究對象身上。研究人員將表現出不同性格的木偶放置在僅3個月大的嬰兒面前各30秒,結果表明,這些還不會抓取物體的嬰兒不約而同地在最善良的木偶身上目光停留時間最長,而對“壞”木偶則表現出忽視的態度。
科學家們目前面臨的挑戰是找出這種遠遠早于父母和學校進行道德和宗教教育之前的喜好的根源所在。存在的可能性有兩種:比較唬人的一種說法是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道德辨別能力。另一種更為研究人員所接受的觀點是我們基因中攜帶的并非是一架正義的天平,而是一種很快學會趨向于正確行為的能力。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文·平克在其所著《喚醒人性中的天使》一書中指出,人類的基因中擁有趨向“善解人意、自制、理性和公正”的特性。因此所謂的“天使”存在于我們的遺傳天性中,但并不能直接影響人的行為,只是在大腦中產生作用,真正決定我們所作所為的是大腦的運轉。
【科學證明人之初性本善】相關文章: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第一講人之初,性本善08-14
?茖W院實習證明09-01
人之初三字經08-17
《三字經》人之初教學設計10-01
農村低保貧困證明-證明10-29
科學勵志名言02-22
暑假科學作業08-10
科學研修日志10-23
科學健身方法10-05
如何科學健身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