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心理學與生活在線閱讀

        時間:2022-10-17 11:16:42 心理學與生活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心理學與生活在線閱讀

          心理學與生活包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和獨特教學方法的成熟教材,原書中所有元素-比如由600余條詞匯及解釋組成的“專業術語表”,極具價值的2000余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的“人名和主題索引”等等。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心理學與生活在線閱讀,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學與生活在線閱讀

          《心理學與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為美國心理學家Floyd L. Ruch撰寫的一部心理學教科書著作。此書歷經十九次改版,在第八版(1971年)時菲利普·津巴多加入改版,最新版本則由津巴多及理查德·格里格合作撰寫。

          《心理學與生活》是一本優秀的、經典的心理學教科書,不僅在美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心理學界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是心理學基礎教材中第一品牌書、被美國ETS(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推薦為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里的"普通心理學"(General Psychology)課程選用的經典教材。

          作為一本包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和獨特教學方法的成熟教材,原書中所有元素——如由600余條詞匯及解釋組成的"專業術語表",2000余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的"人名和主題索引"等等,對于教學、研究和學習都十分寶貴,此中譯本完整地翻譯和保留了這些資料。

          第一章、生活中的心理學

          一、心理學為何獨具特色

          1、定義

          心理學(psychology):關于個體的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的研究。

          科學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包括一套用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有序步驟。這種方法用客觀收集到的信息作為得出結論的事實基礎。(另定義見第二章)

          行為(behavior):機體適應環境的方式。

          2、心理學的目標

          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

         。1)描述發生的事情

          行為數據(behavioral data):是關于機體的行為和行為發生時環境的觀察報告。選擇一個適宜的分析水平。按照事實的本相去收集它們

         。2)解釋發生的事情

          通常承認大多數行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響,行為的這些內部決定因素叫做機體變量(organismic variables)。也稱秉性變量(dispositional variables)。

          對行為的外部影響是環境變量(environmental)或情境變量(situational)。

         。3)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

          心理學中的預測量是對一個特定的行為將要發生的可能性和一種特定的關系將被發現的可能性的陳述。通常依據它們能多好地做出精確且全面的預測來判斷它們的優劣。

          科學的預測也必須被足夠精確地加以敘述,指出是什么樣的機制把那些事件與特定的預測物聯系起來。說明在什么樣的條件下行為將會改變。

          二、現代心理學的發展

          1、心理學的歷史根基

          (1)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心理的內容

          科學方法、精確的度量以及數據的統計方法的強調,是馮特心理學的傳統特色。

          內省法,即由個體系統地檢查自己有關特定感官經驗的思維和感覺。

          結構主義即心理和行為的結構的研究。

          所有的人類精神經驗都可以作為基本成分的聯合來理解。這個觀點的目標是通過分析感覺的構成因素以及其他組成個體精神生活的體驗,來揭示人類心理的潛在結構。

          (2)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有目的的心理

          意識是流動的,是與環境持續互相作用的心理活動的內容,重要的是心理過程的行為和機能,而不是心理的機能。

          對那些使機體適應環境和有效地發生功能的、習得的習慣,賦予了基本的重要性。

          2、當代心理學的觀點

         。1)生物學的觀點(biological perspective)

          引導心理學家在基因、大腦、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中尋找行為的原因。

          心理現象與社會現象能夠最終依據生物化學過程加以理解:即使最復雜的現象,也能夠通過被分析或簡化為更小更具體的單位來理解。行為是被軀體結構和遺傳過程所決定的。經驗可以通過改變內部的生物結構和過程來改變行為。

         。2)心理動力學觀點(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

          人的行為是從繼承來的本能和生物驅力中產生的,而且試圖解決個人需要和社會要求之間的沖突。行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緊張度。

         。3)行為主義觀點(behaviorist perspective)

          尋求理解理解特定的環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類型的行為。首先,行為主義者分析先行的環境條件。其次,他們把行為反應研究的主要對象看作是理解、預測和控制行為。最后,他們查看跟隨反應出現的可觀察到的結果。

          它對嚴格的實驗和仔細定義的變量的強調,影響了心理學的大多數領域,其原則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人類。

         。4)人本主義觀點(humanistic perspective)

          人們是先天良好而且具有選擇能力的有能動性的動物。人類主要任務是使自身的潛能得到不斷發展。

          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在人們的生命歷程中尋找行為模式;關注個體所體驗到的主觀世界;試圖研究整體的人,將一種整體的觀點運用于人類心理學。

         。5)認知的觀點(cognitive perspective)

          中心是人的思維以及所有的認識過程——注意、思考、記憶和理解。

          行為只是部分地由先前的環境事件和過去的行為結果所決定。一些最重要的行為是從全新的思維方式中產生的,而并非是從過去使用過的可預測的方式中產生。想象與過去和現在完全不同的選擇和可能性的能力,使人們能夠朝著超越當下環境的將來而工作。

          (6)進化論觀點(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心理能力和身體能力一樣,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進化以達成特定的適應性目標。把極長的進化過程作為中心解釋原則。

         。7)文化觀點(cultural perspective)

          研究行為的原因和結果中的跨文化差異

          確定研究者發展出的理論是否適用于所有人,還是只適用于一個更小的特定人群。

          第二章、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發現的背景

          發現的背景(context of discovery):是研究的開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觀察、信念、信息和一般的知識,人們形成一個新的觀點或者對于某種現象形成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方法。

          理論(theory):是一個組織起來的概念集合,可以用來解釋一種現象或一系列現象。決定論的假設,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結果,或者說是由其所決定的。

          大多數心理學理論有一個一般的核心,即決定論(determinism)假設,認為,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結果,或者說是有其所決定的。

          假設(hypothesis)是對原因和結果關系的試探性的、可以檢驗的闡述。

          二、驗證的背景:客觀性的保障

          驗證的背景(context of justification)是把證據拿來驗證假設的研究階段。

          科學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是通過將錯誤降低到最小,提出可靠的歸納等方法來收集和解釋證據的一般的程序集合。

          1、觀察者偏見和操作定義

          觀察者偏見(observer bias)是由于觀察者個人的動機和預期導致的錯誤。

          標準化(standardization)意味著在數據的收集階段使用統一的、一致的程序。

          對概念含義進行標準化的策略我們稱為操作化。

          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以測量它或決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來界定一個概念,在一個實驗內使含義標準化。

          變量(variable)是一些在量和質上變化的因素。

          在實驗中,其值相對于情境中其他變量而言獨立自由變化的刺激條件叫自變量(independent variable)。

          其值是一個或更多自變量變動的結果的變量被稱為因變量(dependent variable),他們依賴于刺激條件的變化。

          2、實驗法:另一個可選擇的解釋和控制的必要

          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s):操作一個自變量來觀察其在因變量上產生的效果。這種方法的目的在于明確一種強烈的因果關系。

         。1)客觀性的挑戰

          當一些不是實驗者有意引入到實驗情境中的因素確實影響了被試的行為,并對數據的解釋增加混亂的時候,我們稱這些因素為混淆變量(confounding variable)。

          當研究者或觀察者向被試暗示他所預期發現的行為,并因此引導出期望的反應時,非有意的期望效應(expectancy effects)就發生了。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效應。

          當沒有任何一種實驗操作時,參加實驗的被試也改變了他們的行為,這時,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就產生了。當行為反應受到個人對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預期的影響,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產生某種反應程序的影響時,安慰劑效應就發生了。

         。2)補救措施

          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dures)——它是一些力圖使所有變量和條件保持恒定的方法。

          雙盲控制(double—blind control):實驗助手和被試都不知道哪一名被試進行了哪項處理來消除偏見。

          安慰劑控制:不進行任何處理的實驗條件, 屬于控制的一般范疇,以使實驗者確保他們自己正在進行恰當的比較。

          被試間設計(between—subjects designs):被試被隨機地分配到實驗條件和控制條件,來接受不同的程序。

          樣本(sample)總體(population)

          如果一個樣本在諸如男女性別、種族等方面的分布都與總體的特征非常匹配,這個樣本就是總體的一個代表性樣本(representative sample)。

          被試內設計(within—subjects design):用每一個被試作為他自己的參照。

          A—B—A設計,被試首先經歷基線情境(A),然后進行實驗處理(B),最后再回到基線(A)。

          3、相關法

          相關法(correlational methods):當力圖決定兩個變量、特質或者屬性關聯到什么程度時使用的方法。

          兩個變量之間相關的精確程度,稱為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相關可能反映一部分因果關系,或者根本就不反映因果關系。

          三、心理測量

          1、獲得信度和效度

          信度(reliability):指心理測驗或實驗研究得到的行為數據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結果具有可信性指在相似的測驗條件下該結果具有可重復性。

          效度(validity):指研究或測驗得到的信息精確地測量了研究者想要測量的心理變量或品質。一個有效的實驗意味著研究者能把研究結果概括到更大的范圍。

          自我報告法(self—report measures)是口頭報告(寫或說)研究者提出的問題。包括問卷法和訪談法

          開放式問題指能自由組織言語回答問題

          2、行為測量和觀察

          行為測量(behavioral measures):是研究外顯行為和可觀察、可記錄的反應的方法。

          觀察是一種研究人們做什么的主要方法。研究者可有計劃、準確和系統地進行觀察。

          對于直接的觀察,研究的行為是清晰可見的、外顯的、可記錄的。直接觀察經常存在技術上的爭議。在自然觀察中,不改變或干擾自然環境,研究者能觀察到一些自然情況下發生的行為。

          個案研究(case study):對特殊個體進行透徹分析有助于理解人類經驗的普遍特性。

          四、人類和動物研究中的道德問題

          事后解說(debriefing):給被試一份詳細的事后解說,在這份報告中研究者提供盡可能多的有關這個研究的信息,并且確保被試沒有疑惑、沒有心煩、沒有尷尬。

          五、分析數據

          描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在客觀的、同一的方法基礎上使用數學程序描述數字數據的不同方面。

          推論統計(inferential statistics):利用概率論做出可靠的推論:什么樣的結果可能僅僅是由于隨機變異而產生的。

          1、描述統計

          頻次分布(frequency distribution)狀態——總結每類分數出現的頻次。

          只用一個有代表性的分數來作為通過對組被試的測量所獲得的多數典型分數的指標被稱為集中趨勢的度量(measure of central tendency)。

          眾數(mode)是一個比其他數出現次數都要多的數值。

          中數(mediam):它將一組數據中高分的一半與低分的另一半區分開來。高出中數分數的數量與低于它分數的數量相等。當分數的個數為奇數時,中數是位于數據分布中間的那個分數;當分數的個數為偶數時,研究者常常以最中間的兩個分數的平均值作為中數。

          平均數(mean)M=(Σx)/N

          離散性的度量(measures of variability):是描述圍繞在某些集中趨勢度量周圍的分數分布情況的統計量

          全距(range),即頻率分布中最高值與最低值之間的差值。

          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代表著所有分數與其平均數之間的平均差值。

          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它是關于兩個變量之間相關程度和性質的一個度量。

          2、推論統計

          正態曲線(normal carve):曲線是左右對稱的,呈鐘型單峰, 平均數等于中數也等于眾數,特定的分數在曲線下的面積成一定的比例。

          當由隨機因素導致的概率不足5%,顯著差異(significant difference)是指符合這一標準的差異。

          第三章、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一、遺傳和行為

          1、進化與自然選擇

          動物種屬的變化是自然過程作用的結果,表現為動物對自然的適應和自然對不適應動物的淘汰的過程,這個過程稱為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特殊環境不變,基因型(genotype)就決定了動物的生理發育和行為發展。

          動物的外表行為表現和具有的行為模式被稱之為它的表型(phenotype)。其表型可能已經與環境發生了作用。

          基因決定了環境因素影響遺傳表型效應的范圍。

          2、人類基因型的變異

          父母給了你一部分天賦中包含你父母、祖父母以及你家族中幾代先輩的特性,結果對你的個體發育和發展打下了特殊的生物學烙印并確定了發育時程表。研究遺傳(heredity)機制的學科,即個體從其祖輩繼承體質和心理特質的研究,被稱為遺傳學(genetics)。

          在你的每個細胞核內都存在著稱之為DNA的遺傳物質。DNA組成很小的單元,稱之為基因(genes);蜇撦d著蛋白質合成的密碼。這些蛋白質調節著身體的生理過程并表達表征特征:身體解剖特點、體力、智力和一些行為模式。

          性染色體(sex chromosomes):是含有決定男性或女性體質特征的基因密碼的染色體。

          人類行為遺傳學(human behavior genetics):研究把心理學和遺傳學統一起來,探索遺傳和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

          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試圖回答關于多種行為模式的問題,這一領域主要用進化論觀點,解釋人類和其他動物物種的社會行為或社會體系。

          社會生物學關注特殊環境內的人種變異,行為遺傳學強調人類行為類型的變異。

          二、生物學和行為

          腦研究的歷史上一個最重要的設想由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提出。

          1906年,謝林頓(Charles Sherrington)爵士在脊髓水平上實現的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之間的直接聯系形成了反射活動,也提出了神經系統存在興奮和抑制(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processes)的過程的概念。

          卡扎爾(Cajal)發現相鄰神經元之間存在物理間隙,赫布(Donald Hebb)設想人腦不是一塊組織,而是一個高度整合的結構系列。

          神經科學(neuroscience)

          1、對腦的竊聽

         。1)對腦的干預

          布洛卡區(Broca’s area):表達中樞。

          一些技術用于損傷腦局部區的組織,如手術切除、切斷這些區的神經聯系、或者通過應用短暫高熱或冷以及電等手段損毀這些腦區。

          黑斯(Walter Hess)首先使用電刺激探查腦的深部結構。

         。2)記錄和反映腦活動

          電極記錄腦的電活動對環境刺激的反應來描繪腦功能。

          記錄單個細胞的電活動能說明對環境刺激個別腦細胞的活動變化。

          頭皮上放一些電極,記錄大范圍整合性電活動模式,可以提供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或者是放大了的腦活動記錄。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PET scans)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2、神經系統

          由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和外周神經系統組成(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 PNS)。

          CNS由腦和脊髓內的全部神經元組成;PNS由聯系CNS和身體的全部神經元及其神經纖維組成。

          CNS的工作在于整合和調諧全身的功能。加工全部傳入的神經信息,向身體不同部分發出命令。脊髓是將腦與PNS聯系起來的神經元干線。脊髓協調身體左、右側活動并負責不需腦參與的快速簡單動作反射。

          軀體神經系統(somatic nervous system,SNS),外周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調節身體骨骼肌的動作。

          自主神經系統(automatic nervous system,ANS),外周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它維持機體的基本生命過程。進一步分成交感(sympathetic)和副交感(parasympathetic)神經系統,交感神經支配應付緊急情況的反應;副交感神經監測身體內部功能常規活動。

          3、腦結構和它的功能

          人腦結構最深層稱腦干的結構主要與自主過程,如心率、呼吸、吞咽和消化等功能有關。邊緣系統,它與動機、情感和記憶過程有關。大腦及其表層即大腦皮層整合感覺信息,協調你的運動,促成抽象思維和推理。

         。1)腦干、丘腦和小腦

          腦干(brain stem),綜合調節機體內部狀態的腦結構。延髓(medulla)位于脊髓的最上端,是呼吸、血壓和心搏調節中樞。

          橋腦(pons)提供傳入纖維到其他腦干結構和小腦之中。網狀結構(reticular formation)它喚醒大腦皮層去注意新刺激,甚至在睡眠中也保持警覺。

          丘腦(thalamus)的長纖維束、傳往的感覺信息可通過丘腦到達大腦皮層適當區,并在那里進一步加工。

          小腦(cerebellum)調協著身體的運動,控制姿勢并維持平衡。

          腦干、丘腦和小腦:主要與其他基本生命過程有關,包括呼吸、脈博、喚醒、運動、平衡和感覺信息的簡單加工。

         。2)邊緣系統

          與動機、情緒狀態和記憶過程相關。它也參與體溫、血壓和血糖水平的調節并執行其他體內環境的調節活動。由海馬、杏仁核和下丘腦組成。

          海馬(hippocampus)在外顯記憶獲得中具有重要作用。外顯記憶是一類對提取自己覺知的過程。

          海馬的損傷并不妨礙獲得意識覺知之外的內隱記憶。

          杏仁核(amygdala)在情緒控制和情緒記憶形成中具有一定作用。

          下丘腦(hypothalamus)調節動機行為,包括攝食、飲水、體溫調節和性喚醒。下丘腦維持著身體內部平衡或內穩態。

          (3)大腦

          大腦(cerebrum)的作用是調節腦的高級認知功能和情緒功能。大腦的外表面由數十億細胞組成,形成1/10英寸厚度的薄層組織,稱為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大腦分成左右對稱的兩半,稱為大腦兩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s)。

          胼胝體(corpus callosum),它在兩半球之間發送和傳遞信息。

          額葉(frontal lobe)具有運動控制和進行認知活動的功能。

          頂葉(parieta lobe)負責觸覺、痛覺和溫度覺,位于中央溝之后。

          枕葉(occipital lobe)是視覺信息到達的部位,位于后頭部。

          顳葉(temporal lobe)負責聽覺過程,位于外側裂下部,即每個大腦半球的側面。

          身體隨意肌首位與中央購置前的額葉運動區皮層(motor cortex)的控制,產生隨意動作。腦一側發出的命令傳向身體對側的肌肉。身體下部如腳趾的肌肉受運動區皮層頂部神經元的控制。身體上部比下部從皮層得到更精細的運動指令。

          兩半球的大腦皮層均含四葉。

          軀體感覺皮層(somatosensory cortex):位于中央溝之后,這一皮層區處理溫度、觸覺、軀體、位置和疼痛的信息。感覺皮層的上部與身體下部相關,下部皮層與身體上部相關。最大的感覺皮層區與唇、舌、大拇指和食指的感覺相關。右半球感覺皮層接受身體左側的感覺信息,左半球感覺皮層接受身體右側的感覺信息。

          聽皮層(auditory cortex)位于兩側顳葉,每側半球的聽皮層都從兩只耳朵接受聽覺信息。

          視皮層(visual coertex)中最大區接受眼后部視網膜中心區的傳入信息,這里傳遞的視覺細節信息量較大。

          大部分皮層的功能與解釋和整合信息有關。

          聯絡區皮層(associate cortex)使你將不同感覺模式的信息結合起來,用于籌劃對外界刺激做出適當反應。

          角回,在那里對詞的視覺編碼與聽覺編碼加以比較。

          4、半球功能一側化

          當一側腦半球完成這些功能時具有主要作用,則認為這就是功能一側化。

          對于多數人,言語是左半球的功能。所以作半球可以把看到的信息表達出來,有半球則不能。(割裂腦實驗研究)

          加工同樣信息時,左半球傾向于分析式風格,一點一點地處理。右半球傾向于全息式風格,從整體模式上處理信息。

          左利手者語言優勢半球為右側或者均衡地存在于兩半球。

          男性大腦最大的激活區位于左半球,而女性大腦激活區大都位于左、右兩半球。

          5、內分泌系統

          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輔助神經系統的工作。

          激素(hormones)影響身體的生長。

          它們啟動、維持和終止性特征和副性征;

          影響喚醒和覺知的水平;

          作為情緒變化的基礎,調節代謝以及身體利用其能量儲存的速率;

          內分泌系統幫助機體戰勝感染和疾病,促進要體的生存。促進物種生存和延續發展。

          激素對身體化學調節程序的作用,只能在遺傳上早已確定的反應部位上發生。

          下丘腦是內分泌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間的中轉站。

          腦垂體(pituitary)它產生約10種不同的激素,進一步影響其它內分泌腺以及影響生長的激素。沒有這種生長激素會導致侏儒癥,它的過量造成巨人癥。

          男性腦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刺激睪丸分泌睪丸酮,由睪丸酮刺激精子的產生。腦垂體也促進雄性副性征的發育,增加雄性個體的攻擊性和性欲望。雌性的腦垂體激素刺激雌性激素(estrogen)的產生,雌激素是雌性激素鏈反應的基礎,它促使女人的卵巢釋放孕激素使雌性個體懷孕。

          腦垂由下丘腦控制。

          三、神經系統的活動

          1、神經元

          神經元(neuron)是這樣一種細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傳遞信息到體內其他細胞。

          初級視皮層主動地參與了視覺表象的形成。

          接收傳入信號的部分是一些樹突(dentrites),是接受從感受器或其他神經元發出的刺激。胞體(soma),以維持細胞的生命。從樹突接受的刺激被稱為軸突(axon)的纖維將所接受的刺激傳遞出去。

          終扣(terminal buttons),神經元能刺激附近的腺體、肌肉或其他神經元。神經元一般只沿一個方向傳遞信息:從樹突通過胞體沿軸突傳到終扣。

          感覺神經元(sensory neurons)從感受器細胞,將信息傳向中樞神經系統。運動神經元(motor neurons)從中樞神經系統將信息攜帶到肌肉和腺體。腦內的大部分神經元是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s),它們從感覺神經元將信息傳遞到其他中間神經元或運動神經元。

          膠質細胞(glial cells):

          它們是支持神經元分布的網架。

          幫助新生的神經元找到自己在腦內的適當位置。是腦內環境清理作用。

          絕緣作用,膠質細胞形成一層絕緣外套稱之為髓鞘(myelin sheath),增加了神經信號傳導速度。

          是保護腦使血液內的有害物質無法到達腦細胞的精細結構,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構成了血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通過其影響神經沖動傳遞所必需的離子濃度,而對神經信息交流產生更重要的作用。

          2、動作電位

          神經元內液對于外液而言,具有相對的負電壓70毫伏,這一輕微的極化電位稱之為靜息電位(resting potential),它提供了神經細胞產生動作電位的背景。

          離子通道(ion channels):離子通道是細胞膜上可興奮的部分,它能選擇性地允許一定離子流入和流出。抑制性傳入引起離子通道努力工作,以維持細胞內的負電荷,因此使細胞難于發放。興奮性傳入引起離子通道的變化,允許鈉離子流入細胞內,導致細胞發放。

          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當興奮性傳入對于抑制性傳入足夠強而達到去極化,當細胞內從—70毫伏變到—55毫伏時,動作電位就開始了。神經元內部對外部變為相對正電位,說明神經元完全去極化了。

          動作電位遵從全或無規律(all—or—none law):動作電位的大小不受閾上刺激強度變化的影響,一旦興奮性傳入總和達到閾值,動作電位就會產生,如果未達到閾值水平,就沒有動作電位出現。動作電位大小沿軸突全長傳播時并不減弱。

          朗飛氏節(Nodes of Ranvier):由髓鞘軸突的神經元內,動作電位從一個節向下一個節跳躍式傳遞,這樣既節省時間,又節省在軸突上個電離子通道開、閉所需的能量。

          多結節硬化癥(multiple sclerosis , MS)是一種由于髓鞘退化而引起的嚴重障礙,復視、顫抖,甚至麻痹。

          電位傳過一個軸突節段后,神經元的這部分就進入不應期(refractory period),絕對不應期時,下一個刺激無論多么強,都不能引起另一個動作電位的產生;相對不應期使神經元只對強的刺激發放沖動。

          不應期的部分作用在于保證動作電位只沿軸突向下傳播,它不能反向傳播。

          3、突觸傳遞

          突觸(synapse)包括:

          突觸前膜:發送信息的神經元的終扣。

          突觸后膜:接受信息神經元的數突或胞體的表面。

          和兩者之間的間隙

          突觸傳遞(synaptic transmission)始于動作電位到達終扣引發出一個小泡,稱之為突觸囊泡,它逐漸前移并把自己固定在終扣的膜下,囊泡內是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s)——能引起其他神經元興奮的化學物質。

          神經遞質與鑲嵌在突觸后膜內的受體分子的結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不能有其他遞質或化學分子附著到受體分子上;

          第二,神經遞質的形狀必須與受體分子形狀匹配。

          同樣一種遞質在一種突觸中可以產生興奮作用,而在另一種突觸中卻產生抑制作用。

          4、神經遞質及其功能

         。1)乙酰膽堿(acetylcholine)

          阿爾茨海默。ˋlzheimer’s dosease):記憶喪失是由于分泌乙酰膽堿的神經元退行性變化所造成。在神經和肌肉結點上,乙酰膽堿也是一種興奮性遞質,它引起肌肉收縮。

         。2)GABA

          GABA(gamma—aminobutyric acid)是γ—氨基丁酸的縮寫,是最普通的腦內抑制性遞質。全腦1/3的突觸以其作為遞質。對GABA敏感的神經元特別集中于丘腦、下丘腦和枕葉皮層等腦結構中。

          焦慮癥通常用苯二氮雜卓類,如安定或Xanax可以提高GABA的活性。

          (3)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安

          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包括兩類重要的神經遞質:多巴胺(dopamine)和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去甲腎上腺素顯然與抑郁癥有關,增加腦內這種遞質含量的藥物,可以提高情感狀態,減輕抑郁。相反,精神分裂癥病人腦內多巴胺高于正常水平。

          帕金森氏癥,這是一種運動功能的進行性重大疾病,由腦內制造多巴胺的神經元退行病變引起。

          5—羥色胺(serotonin)的神經元都位于腦干,這一結構與喚醒水平和很多自主神經過程有關。致幻藥LSD,即麥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抑制5—羥色胺神經元而產生幻覺效應。

          許多抗抑郁藥物如Prozac由于妨礙5—羥色胺從突觸間隙移出,而增強其作用。

         。4)內啡呔

          內啡肽(endophins)是一組神經調質類的化學物質。神經調質(nenromodulator)是能夠改變或調節突觸后神經元功能的物質。在情緒性行為和疼痛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和一氧化氮可以發揮神經遞質作用。

          第四章、感覺

          感覺(sensation)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中的結構——所產生的表示身體內外經驗的神經沖動的過程。

          一、關于世界的感覺知識

          1、心理物理學

          心理物理學(psychophysics)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行為和體驗的關系。

          (1)絕對閾限和感覺適應

          絕對閾限(absolute threshould)——產生感覺體驗需要的最小的物理刺激量

          心理測量函數(psychometric function)表示每一種刺激強度下刺激被覺察到的百分數。

          絕對閾限的操作定義是:有一半次數能夠覺察到感覺信號的刺激水平。

          感覺適應(sensory adaptation)是指感覺系統對持續作用的刺激輸入的反應逐漸減小的現象。

         。2)反應偏差和信號檢測論

          反應偏差(response bias)即由一些與刺激的感覺特性無關的因素所引起的觀察者以特定方式進行反應而產生的系統趨勢。

          信號檢測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 , SDT)是針對反應偏差問題的一種系統研究方法,信號檢測論并不嚴格地關注感覺過程,而是強調刺激事件出現與否的決策判斷過程。SDT則區分出感覺覺察的兩個獨立的過程:最初的感覺過程,反映觀察者對刺激強度的感受性;隨后獨立的決策過程,反映觀察者的反應偏差。

          根據是否有信號出現和觀察者的反應是否正確,可以區分四種反應:擊中、漏報、虛報、正確否定。

          檢測矩陣稱為權衡矩陣。

          代價高于刺激沒有出現時你說是(虛報)的代價,你將更多地采用是策略。

          差別閾限(difference threshold),能識別出的兩個刺激之間的最小物理差異。

          差別閾限操作定義是:有一半次數覺察出差異的刺激值。差別閾限值也被稱為最小可覺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 JND)。

          JND隨標準刺激小棒長度的增加而增加。把這種關系稱為韋伯定律:刺激之間的JND與標準刺激強度比值是恒定的。

          △I/I=k,I表示標準刺激強度;△I表示產生JND的增量。K是某種刺激的比值,稱為韋伯常數。

          2、從物理事件到心理事件

          感覺生理學(sensory physiology):研究物理事件到中樞事件的轉換機制。這個研究領域的目的是為了揭示從物理能量到感覺體驗之間一系列事件鏈條中樞水平的變化。我們把從一種物理能量形式(如光)到另一種形式(如神經沖動)的轉化稱為換能(transduction)。

          信息傳遞過程:

          特異性的感覺器覺察環境刺激——感受器把感覺信號的物理形式轉換為能夠被神經系統加工的細胞信號——細胞信號向更高水平的神經細胞提供信息——神經細胞通過不同的覺察器整合信息。

          信號傳入感覺系統的程度越深,信息就被整合為更加復雜的編碼冰上傳到特定的感覺區和聯合皮質。

          二、視覺系統

          1、人眼

          角膜(眼前前面透明的凸起)——眼前房——瞳孔(不透明虹膜上的開口)——晶體狀(通過改變形狀聚焦物體,變薄聚焦遠處物體和變厚聚焦近處物體)——玻璃體液——視網膜。

          2、瞳孔和晶狀體

          虹膜使得瞳孔舒張和收縮以控制進入眼球的光線量。

          晶狀體倒置客體,在視網膜上形成倒置的圖像。

          睫狀肌可以改變晶體狀的厚度,光學特性稱為調節(accommodation)。

          近點——能夠清晰聚焦的最近點

          3、視網膜

          把光波轉換為神經信號是在視網膜完成的。

          具體由錐體和桿體細胞完成的。這些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s)在連接外部世界和神經過程的內部世界之間的神經系統中的位置是特異性的。

          黑暗中時,有1.2億個桿體細胞(rods)在活動。

          桿體細胞有700萬個錐體細胞(cones)對白天的顏色和光線起作用。

          暗適應(dark adaptation)過程——從光亮處到光暗處眼睛感受性逐漸提高的過程。

          中央凹(fovea),只有錐體細胞,沒有桿體細胞。中央凹是視覺最敏銳的區域——對顏色和空間細節的檢測部都十分準確。

          雙極細胞(bipolar cells)是一種神經細胞,它整合感受器的神經沖動,并傳遞到神經節細胞。

          每一個神經節細胞(ganglion cell)都將整合一個或多個雙極細胞的沖動,雙極細胞的軸突形成視神經。

          水平細胞(horizontal cells)和無軸突細胞(amacrine cells)整合視網膜上的信息,水平細胞把感受器連接起來,無軸突細胞則負責雙極細胞之間和神經節細胞之間的連接。

          存在視神經離開視網膜的區域,這個區域稱為視盤或盲點(blind point),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條件下才能感覺到看不見東西,原因:一只眼睛的感受器可以加工另一只眼睛沒有看到的信息;其次,大腦可以從盲點的周圍區域獲得相應的感覺信息。

          4、傳向大腦的神經通路

          大多數視覺信息的最后目的地是大腦枕葉稱為初級視皮質(visual cortex)的區域。

          大量神經節細胞的軸突形成每條視神經(optic nerve)在視交叉處匯合,每一條視神經的軸突在視交叉處又分為兩束。

          這兩束神經纖維,每一束都包括來自兩只眼睛的軸突,重新命名為視束。視覺分析可以分為兩個通路,客體識別——客體看起來像什么——和位置識別——客體的位置。

          盲視:在不能對客體進行有意識視覺覺察時,他的行為也是由視覺指導的。

          當皮層損傷時,仍然完好的皮層下結構可以對這些任務進行一定水平的視覺分析,但這是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的。表明準確的視覺行為是可以獨立于意識而存在。

          5、顏色視覺

         。1)波長和色調

          用于辨別電磁能量的種類(包括光)的物理特性就是波長。

          可見光的波長為400納米到700納米。特定物理波長的光線產生特定的顏色感覺。

          用一個和視網膜直接相連的微型芯片來代替因疾病而失效的桿體細胞和錐體細胞的功能,提供一種電刺激模式,代替來自于失效的桿體細胞和錐體細胞的輸入。這個系統稱多單元人造視網膜芯片集(multiple—unit artificial retina chipset , MARC)。

          所有的顏色體驗都可以從三個維度來描述:色調、飽和度和明度。

          色調(hue)對光線顏色的不同性質的體驗。

          飽和度(saturation)是顏色感覺的純度和亮度。純色有最大的飽和度;柔和的、渾濁的和淺淡的顏色的飽和度居中,灰色的飽和度為0。

          明度(brightness)是對光的強度的描述。

          各種波長的適當混合交產生白光,稱為加法顏色混合(additive color micture)。

          色環上經過中心相互對應的兩種波長,稱為互補色(complementary color),混合后產生白光的感覺。

          負后像,后像之所以稱為負性的,是因為這種視覺后效的顏色是和原來的顏色相反的。長時間地注視任何一種顏色后,會使光感受器產生疲勞,這時再看一個白色表面,就會看到原來顏色的互補色。

          減法顏色混合:沒有被吸收的波長,也就是被反射的波長,就是所知覺到的蠟筆混合物的顏色。

          色盲就是部分或完全不能分辨顏色。在觀察綠、黃、黑三色旗時不能產生負后像。

         。2)顏色視覺的理論

          揚爵士(sir Thomas Young):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種類型的顏色感受器,產生心理上的基本感覺:紅、綠和藍。其他的顏色都是由這三種顏色相加或者相減混合得到的。

          赫爾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修正和擴展,形成楊—赫爾姆霍茲三原色理論(trichromatic theory),這一理論可以解釋顏色感覺和色盲,但無法解釋視覺后效以及為什么色盲者不能區分成對的顏色。

          海林(Ewald Hering)拮抗加工理論(opponent—process theory),所有的視覺體驗產生于三個基本系統,每個系統包含兩種拮抗的成分.產生互補色的視覺后效是因為系統中的一個成分疲勞了,因此增加了它的拮抗成分的相對作用。色盲的類型成對地出現,是因為顏色系統實際上是由相對立的成對顏色構成的,而不是由單一的基本顏色構成的。

          這些理論描繪了兩個不同的加工階段,這些階段與視覺系統中連續的生理結構相對應。我們了解到確實存在著兩三種錐體細胞,每一種錐體細胞對特定范圍的波長起反應,它們對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最敏感。(藍細胞)對波長為435納米;(綠細胞)對535納米;(紅細胞)對570納米,證實了赫爾姆霍茲的預測:顏色視覺依賴于三種顏色感受器,色盲者缺少一種或者多種錐體感受器。

          拮抗加工理論以及赫爾維奇和詹姆士認為每個顏色對的兩個成分是通過神經抑制而實現其對立作用(拮抗)的。一些神經節細胞接受來自紅光的興奮性輸入和來自綠光的抑制性輸入。系統內的其他細胞的興奮和抑制是相對立的過程。而視網膜的神經節細胞綜合三種錐體細胞的輸出結果,這兩種神經節細胞聯系起來形成了紅/綠的拮抗加工系統的生理基礎。神經節細胞組成了藍/黃拮抗系統。黑/白拮抗系統影響我們知覺顏色的飽和度和明度。

          6、復雜的視覺分析

          感受野(receptive field)是指接受刺激的視覺區域。視覺通路上細胞的感受野就是接受刺激的視野區域。視網膜上神經節細胞的感受野是同心圓。

          視網膜神經細胞的感受野有兩種:

          一種是,在中央區的刺激可以引起細胞的興奮,而在周圍區域的刺激能抑制該細胞。

          另一種是,和前一種細胞有相反的興奮——抑制模式,抑制的中央區和興奮的周圍區域。

          刺激對比可以引起神經節細胞的最大興奮。

          休貝爾(David Hubel)和威塞爾(Torsten Wiesel)對視皮層細胞感受野研究,發現細胞的組織方式,即對最可能引起他們放電的視覺細胞是有比較嚴格的限制的,如一種皮層細胞稱簡單細胞,對它們“偏好”朝向的小棒有最強的反應;復雜細胞也有偏好,但小棒必須運動。超復雜細胞要求運動的小棒有特定的長度或者特定的運動角度。

          人們對世界的知覺經常是外部信息(進入眼睛中的光波)和競爭信息的內部資源,兩者的聯合表征。

          三、 聽覺

          1、物理聲音

          頻率是指在給定時間內波的周期循環次數。振幅是指專用波強度的物理特性。

          2、聲音的心理維度

         。1)音高

          音高(pitch)是指聲音的高低,是由聲音的頻率決定的;敏感的純音范圍是從20赫茲的低頻到2000赫茲的高頻。

          在頻率很低的時候,頻率只要增加一點點,就能引起音高的顯著增高。在頻率較高時,你需要將頻率提高很多才能夠感覺到音高的差異。

          (2)響度

          響度(loudness)或者物理強度是由振幅決定的;振幅大的聲波會給人大聲的感覺。

         。3)音色

          聲音的音色(timbre)反映了復雜聲波的成分。

          純音只有一個頻率和振幅。

          在復雜音調中,聽到的聲音的最低頻率被稱為基音,較高的頻率被稱為泛音或者和弦,它們是基音的簡單倍數。

          噪音是沒有清晰的和基因頻率與泛音的簡單結構,噪音包含互相之間沒有系統關系的多種頻率,因為沒有基音所以感覺不到音調。

          3、聽覺的生理基礎

         。1) 聽覺系統

          聲音的四個基本能量的轉換:

          空氣中的聲波必須在耳蝸中的轉換為流動波;

          然后流動波導致基底膜的機械振動;

          這些振動必須轉換成電脈沖;

          電脈沖必須傳入聽皮層。

          耳蝸(cochlea)是充滿液體的螺旋管,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位于中央并貫穿始終。當鐙骨振動位于耳蝸底部的卵圓窗時,耳蝸中的液體使得基膜以波浪的方式運動。(稱海浪波)

          基底膜的波浪形運動使得與基底膜相連的毛細胞彎曲。當毛細胞彎曲時,它們刺激神經末梢,將基底膜的物理振動轉換為神經活動。

          神經沖動通過聽神經(auditory nerve)的纖維束離開耳蝸。這些神經纖維與腦干的耳蝸核相遇。

          從一只耳朵來的刺激傳遞到兩側的大腦。

          傳導性耳聾,是由于空氣振動傳導到耳蝸時出現問題而引起的。

          神經性耳聾,是耳中產生神經沖動或傳導到聽皮層的一種神經機制的損傷。

          (2)音調知覺理論

          地點說(place theory)赫爾姆霍茲于1800年提出。貝克西修正。

          不同的頻率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上產生它們最大的運動。對高頻率的音調來說,聲波產生的最大運動區域位于耳蝸底部,也就是卵圓窗和正圓窗所在的位置。低頻率的音調來說,最大運動區域在相反的一端。音調的知覺取決于基底膜上發生最大刺激的具體位置。

          頻率說(frequency theory),通過基底膜振動的頻率來解釋音調;啄さ恼饎訉⒁鹜瑯宇l率的神經放電,神經放電的頻率就是音調的神經編碼。無法解釋高頻音的產生。

          齊射原理(volley principle),齊射原理可以解釋高頻音的產生。一些神經元通過聯合的活動形式,或者稱為齊射,在刺激音調為乃至更高頻率的時候放電。

          頻率可以說更好地解釋低于5000Hz的頻率的聲音編碼。地點說可以很好地解釋1000Hz以上的音調知覺。在1000Hz和5000Hz之間,兩種理論都可以應用。

         。3)聲音定位

          回音定位法——發出的高音調聲波試探物體,并獲得關于物體的距離、位置、大小、結構和運動的反饋。運用聲音來判定物體的空間位置是基于兩種機制來實現的:對到達每只耳朵的聲音相對時間和相對強度的測量。

          聽覺系統的神經元會在兩耳之間產生特定時間延遲的時候特異性地放電。大腦運用這種到達時間的不對稱性信息來對空間中的聲音源做出精確的估計。

          強度差取決于相對頭而言的音調波長的相對大小。波長大、頻率低的聲音事實上沒有表現出強度差異,而波長小、高頻率的聲音則表現出可測量的強度差異。當聲音到達兩只耳朵時,大腦再次利用特異性細胞來探測細胞差異。

          四、其他感覺

          1、嗅覺

          有8個物質分子就可以發起一個神經沖動,不過至少要刺激40個神經末梢才能聞到那個物質的氣味。

          神經沖動將嗅覺信息傳遞到大腦中前額葉下部的嗅球(olfactory bulb)。

          氣味刺激產生嗅覺的過程開始于化學物質流入嗅神經元的離子通道。

          信息素(pheromones)是特定物種內一種用來傳遞性感受性、危險、領地分界和食物源等信息的化學物質。

          人類也能夠分泌和感受信息素類物質的能力。

          2、味覺

          吃飯的時候,味覺和嗅覺常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共同起作用。

          單個感受細胞對于四種基本味覺:甜、酸、苦和咸中的某一個反應強烈。Umami是對于味精的味道感覺。

          特定的味蕾產生反應,形成混合的甜、酸、苦、咸等滋味。

          3、觸覺和膚覺

          皮膚包含產生壓力、溫暖和寒冷感覺的神經末梢。這些感覺被稱為膚覺(cutaneous senses)。

          在身體的表層分布著眾多類型的感受器細胞。每一種感受器對與皮膚接觸的不同類型的刺激產生反應。當摩擦皮膚時,邁斯納小體對此最為敏感;當一個小物體持續按壓皮膚時,梅克爾觸盤的反應最劇烈。我們具有獨立的感受溫和冷的感受器。

          身體不同部分的皮膚對壓力敏感性的變化非常大。身體不同部分皮膚感受性的差異,不僅與這些部位皮膚中神經末梢分布的密度有關,而且與負責這些部位的感覺皮層區域的大小有關。

          那些引起性沖動感覺的皮膚區域被稱作性感區(erogenous zones)。對于喚醒潛能不同的個體而言,對觸覺敏感的性感區域是不同的,這依賴于對這個區域感受器的聯想和集中注意的了解。

          4、前庭覺和動覺

          前庭覺(vestibular sense)告訴頭部——是如何根據重力作用確定方向的。這些信息的感受器是位于內耳中充滿液體的導管和囊中的小纖毛。球囊和小囊負責直線上的加速和減速運動。三個導管被稱作半規管,它們是相互垂直的,因此能夠告訴你在任何方向上的運動。

          來自視覺系統和前庭系統的信息相互沖突時,就會發生運動性疾病。

          動覺(kinesthetic sense)為我們提供運動過程中身體狀態的反饋信息。

          運動信息的來源:位于關節中的感受器和位于肌肉和腱中的感受器。

          關節中的感受器對伴隨不同肢體位置和關節運動的壓力變化起反應。

          肌肉和腱中的感受器對伴隨肌肉收縮和舒張時的張力變化起反應。

          5、痛覺

          痛覺(pain)是身體對有害刺激的反應。

          (1)痛覺的機制

          傷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是由外部有害刺激引起的負性感覺。

          神經痛(neuropathic pain)是由神經的不正常功能或過度激活造成的。

          疼痛刺激反應有特定感受器。

          外周神經纖維通過兩條路將痛覺信號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

          1、神經纖維外部包裹髓磷脂的快速傳導路徑。

          2、神經纖維外部沒有包裹髓磷脂的慢速的、小的傳導路徑。

          (2)痛覺心理學

          經受疼痛程度的判斷過程中,你的情緒反應、背景因素和你對情景的解釋與實際的物理刺激一樣重要。

          約有10%的截肢者報告,他們感到斷肢處嚴重的和慢性的疼痛,但這些肢體已經不存在了,這就是幻肢現象(phantom limb phenomenon)。

          對疼痛的感受會受到疼痛所發生情景和習得的反應習慣的影響。

          味蕾與傷害性疼痛纖維是相連的,因此能夠刺激味蕾感受器的相同的化學物質也會刺激相連的痛覺纖維。

          調節疼痛的門控理論(gate—control theory),由梅爾扎克提出:脊髓中的細胞像門一樣切斷和阻止一些痛覺信號進入大腦,而允許其他信號進入。大腦和皮膚中的感受器向脊髓發送開還是閉門的信息。改進后成為痛覺神經矩陣理論,認為人們經常會在沒有物理刺激的情況下感到疼痛,此時經歷的疼痛全部來自于大腦。

          第五章、知覺

          知覺(perception)是一系列組織并解釋外界客體和事件產生的感覺信息的加工過程。

          知覺的作用是使得感覺有意義。知覺加工從連續變化、并且經常是沒有秩序的感覺輸入中,提取信息并把它們組織成穩定且有序的知覺。

          知覺對象是指被知覺到的東西——知覺加工的現象的或經驗的結果。它不是物理的客體或它在感受器的圖像,而是知覺活動的心理產物。

        【心理學與生活在線閱讀】相關文章:

        心理學與生活閱讀06-24

        在線看心理學書籍02-23

        故事會笑話在線閱讀(精選24則)02-27

        英語文章小意達的花兒在線閱讀03-26

        心理學與生活03-26

        放棄我抓緊我小說完整版在線閱讀07-20

        杭州生活補貼親清在線平臺申請指南11-10

        心理學書籍情緒的解析免費閱讀06-06

        心理學與生活心得11-03

        心理學與生活考試01-1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