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通用22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那么,怎么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1
內容摘要:大學是培養人才的一個搖籃,其中培養大學生的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正是當代社會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以忽視的一課。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探索人生、掌握專業知識、認知社會的階段,其人際交往的質量直接影響了他們在校的生活、學習。然而,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系,就需要克服影響其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障礙,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與原則,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挑戰與競爭的時代,借助與學習他人的智慧來完成自身人生的奮斗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心理健康
一 引言
人際交往指的是個體同身邊人之間的一種行為與心理的溝通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人們彼此的交流各種情感、思想、意見、態度和觀點,并且帶著很強烈的目的性。而人際交往過程又存在著主觀性、復雜性、實踐性、互動性、社會性等特點。
當今大學生群體屬于一個心理幼稚并且又擔負著巨大壓力的群體。面對來自于社會、環境、學校與個人等方面的各種壓力,有的學生可以建立某一程度的社會守常與社會平衡,保持一種較平衡的心理狀態。
然而也有一些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往往不知所措,表現出失落、茫然與壓抑,常被無名煩惱所困擾,或者因為無端的恐懼而變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導致了人格錯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潰等。盡管這一些學生在大學生之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但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幾年這一比例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在當今社會是一個不可以忽視的問題。
二 心理健康的標準
簡單的來講,沒有不適應的癥狀,便是心理健康。對當代的中國大學生來說,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能夠歸納為以下幾條適合標準。
1.性格健全。對外界、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態度符合社會規范,協調穩定,具備了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有一定的自制、自控能力。熱愛學習,積極的參與社會活動,能夠從社會和學習活動中獲取滿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觀察、思維、記憶、操作和想象等綜合能力上達到一定水平,能夠勝任大學學習、生活與工作,并且能夠表現出較積極的創造性。
3.自己意識統一。能夠了解并且接納自己,即能夠正確地認識、要求和評價自己,承認并且喜愛自身的本色。對于自身的長處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高傲;對于自身的缺點不回避,且不自卑。能夠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信仰的支配之下,認清自身人生的意義,形成切合實際的抱負與高尚的理想。
4.情緒穩定協調。能夠穩定、持續地保持愉悅的情緒,自信的心境,有著充分的幸福感與安全感,充滿著生活的樂趣與生命的活力。能夠保持心理的協調與平衡,不為消極情緒所困擾,能夠甩掉精神包袱,排除心理障礙。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身的智慧與勤奮去取得成就,從而獲取成功的喜悅。
5.人際關系和諧。樂于與他人交往,能夠用尊敬、友愛、信任、諒解、寬容等積極的態度同他人相處,既熱情于給予他人的愛與友情,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愛與友誼。對人真誠、忍讓、寬容、和善,喜愛集體活動,歸屬進一定的集體中,并且在集體生活之中尋找樂趣。
6.行為表現得體大方。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行為表現及心理特點。行為表現符合其自身年齡特點,是其心理健康的標志。青年學生應當開朗、活撥,步伐矯健并充滿活力。然而老氣橫秋與委靡不振,并不符合其年齡的特點,屬于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三 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調適
1.害羞的心理調適
具備害羞心理的大學生需要正確認識到自身不正常的心理問題。對于害羞心理障礙治療應當以心理治療為主,可以采用暗示療法、行為療法,并且結合了有效的社交與技能訓練來消除和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增強自信,多去參加集體活動,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避免和預防害羞心理的產生。
2.自卑的心理調適
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到自卑心理,逐步形成出正確的自我認識。當大學生因人際交往的不利而陷入自卑時,可以通過參加活動、傾訴、聽音樂等方法來擺脫不良的心境。因為這一種方式一方面發泄了自身的不良情緒,同時也或多或少增加自身人際交往的機會,無形之中培養了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在校的大學生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只有這樣,克服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自卑心理的各種措施才能夠得以暢通無阻,發揮出最大作用。
3.戒備的心理調試
大學生應當對于戒備心理存在著正確認識,不需要顧慮重重,產生交往恐懼。應當培養自信心,只有充滿了信心地去與人交往,才不會對于交往充滿了恐懼。當大學生發現自身出現了不適當的心理戒備時,要迅速地克制自己,要告訴自己,無端懷疑是不合適的,會給自身的人際關系帶來不好的影響。大學生在有一些時間需要適當地進行自我暴露,消除自身封閉心理,坦誠地同交往對象透露出自己的一些秘密,能夠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也能夠使得自身的心理戒備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緩解。
4.孤獨的心理調適
大學生需要克服其孤獨心理,首先就要做到開放自己,多與外界進行交流,以誠相待。其次,要大膽的交往不怕挫折,善于在交往的挫折中、過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增強其交往能力。再次,大學生需要加強并培養自身的愛好與興趣,有了愛好便有了追求,也就不會感受到孤獨。最后,大學生應當盡量去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緒,由于自卑導致的孤獨狀態,就像作繭自縛,不沖破這一層繭,就很難走出孤獨。
此外,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常見問題還有完美心理、嫉妒心理等。
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之中出現了一些缺點、還有一些做的不夠到位的地方都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應當以包容、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對方的不足,即使是要指出,也應通過真誠溝通,而不是大加指責。
四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1.學校方面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學校是對于學生實施教育的主要場所,只有注重了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人際交往的教育才可以真正發揮作用。大學生人際交往在教育訓練方法上主要包括了個體輔導、團體活動訓練、案例討論以及研究。
、賯體輔導。個體輔導指的是針對了學生個體所存在的交往問題實施個別指導,以求改善他們交往的現狀,促進他們的交往能力向健康發展的方法。
、诎咐懻摵脱芯。案例討論和研究是在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課堂教學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對于學生實施交往能力訓練的主要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根據教學的目的,采用案例討論和研究來組織學生實施研究、學習的方法。
、蹐F體活動訓練。團體活動訓練特點主要是適用于有著共同交往問題或者是有著共同的心理困擾的人,而成長之中的大學生的確有著共同的心理問題及交往問題。團體活動訓練的主要優點在于了團體成員的互動,形式多樣、實踐性強、適用而廣、生動有趣。隨著人際交往的教育所需的逐步增強,這種方式也必會成為高校生人際交往訓練過程中的主要方式。
2.大學生自身對于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偬岣哒J識。大學生應當正確地去認識自己,以樂觀、積極的心態而且對于交往過程之中的問題;從客觀的角度來出發去評價他人,充分地尊重他人和肯定他人;以積極樂觀的觀念來看待人際交往,贏得他人的友誼和熱情;學會理解和包容,維持交往環境的融洽與和諧。
、谡莆丈缃坏募记伞4髮W生應當樹立良好自身形象,掌握體態語言和行為規范,與人溝通交往需要講究談話和語言藝術,善于去傾聽對方的談話,做到真誠、虛心和耐心。還有就是大學生需增強人際交往吸引力,形成優良的人際關系,把握好對象的特點,靈活應對,有的放矢,擴大其交際圈。
五 結語
總之,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系,就需要克服影響著人際交往的障礙。做到加強修養,平等待人,融人集體,培養風度,以誠相待。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著挑戰與競爭的時代之中借助和學習他人的智慧并完成自身人生的超越。
參考文獻:
1.王寧.大學生人際交往挫折應對與心理健康[J].法制與社會.2008, (1):259-260.
2.劉文、韓靜、張麗娜.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8,(3):71-72.
3.吳智茹.大學生心理健康維護與促進[J].職業規劃.2010,(6):61-62.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2
【摘要】目的 探討人際交往團體訓練對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 平的影響。方法 選取15名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干預訓練,采用羞怯量表、 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SAD)、交流恐懼自陳量表(PRCA-24)、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評 估。
結果 實驗組在SCL-90總分及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恐怖3個因子分上 ,訓練后比訓練前有顯著下降(P<0.05),而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實驗 組訓練后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P<0.05)、交流恐懼量表、羞怯量表得分 顯著低于訓練前(P<0.01),對照組沒有顯著變化;訓練后實驗組在社交 回避與苦惱、交流恐懼(P<0.01)、羞怯量表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訓練前沒有顯著差異。
結論 通過人際交往團體心 理訓練,能夠改善大學生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恐怖等因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對大學 生人際交往的社交回避與苦惱、交流恐懼、羞怯等能夠產生積極的改善作用;人際交往訓練 有助于改善被訓練者的主觀感受,對人際交往產生積極的期待。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團體心理咨詢;人際交往訓練
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人際交往的困惑與障礙,常常干擾他們的正常學習與生活,嚴重的還會 造成焦慮、恐懼、緊張,甚至記憶力下降、失眠等不適現象[1]。調查表明,由人 際關系不良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成為當代大學生的首要心理問題,人際交往障礙也是影響大學 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2]。
許多研究證實,對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團體心理 訓練,不僅可以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自 信心[3-6]。本研 究通過實驗證實人際交往團體訓練對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及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 積極作用,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綏化某大學二年級學生為主,通過招募,學生自愿參加,并對招募的所 有研究對象進行量表測量,得分作為前測結果。對測量中得分超過平均分的研究對象經過面 談后篩選,隨機選取15名被試作為實驗組,其中文科9名,理科6名;男生5名,女生10名。 選取15名學生為對照組,其中男生4名,女生11名,對照組學生未參加團體心理訓練。所有 被試總體特征為身體健康,精神狀態良好,無明顯心理障礙,有提高自身交往能力的愿望, 愿意將課程堅持下來,并與實驗組成員簽訂了團體心理訓練活動協議。
1.2 研究工具 采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汪向東等,1999)中的4個量表進行評估。
、 Cheek1983年修訂的羞怯量表,共13個條目,5級評定記分,“非常不符”記1分,“非常相 符”記5分,分數越高,說明羞怯程度越高。量表的Cronbach α=0.90,該量表的內部一致 性信度為0.81[10]。
、谏缃换乇芘c苦惱量表(SAD),由Watson及Friend編制,量表 含28個題 目,其中14條用于評價社交回避,14條用于評定社交苦惱;本研究把計分方法改為5級評定 記分,“非常不符”記1分,“非常相符”記5分,得分越高,說明社交回避與苦惱程度越高 。采用5級計分時,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0[10]。
、跰cCroskev 1982修訂 的交流恐 懼自陳量表(PRCA-24),含24個題目,4個分量表。采用5級評定,“非常同意”記5分,“非 常不同意”記1分,分數越高,說明交流恐懼越嚴重。本量表總分的α系數超過0.90,分量 表的α系數超過0.75,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5。
、馨Y狀自評量表(SCL-90),由Derogatis 1973年編制的。此表90包括個項目,共9個因子 ,用以評定心理健康狀況[10]。
2.3 統計處理 所有統計數據用SPSS 11.5 for windows軟件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訓練前、后SCL-90得分結果比較與分析 見表1。
由表1,實驗組在SCL-90總分及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恐怖3個因子分上,訓練后比訓練前有 顯著下降,差異達到顯著程度(P<0.05);而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 偏執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分訓練后比訓練前雖然有下降,但沒有達到顯著程度(P>0.05)。
由表2,對照組SCL-90前后測得分,后測得分雖然比前略測低,但沒有顯著差異(P >0.05)。
2.2 訓練前、后社交回避及苦惱、交流恐懼量表及羞怯量表得分結果比較 見表3。
由表3可見,實驗組經過8周的人際交往訓練后,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得分顯著低于訓練前( P<0.05),交流恐懼、羞怯兩個量表得分極顯著低于訓練前,說明人際交 往團體訓練對克 服社交回避、交流恐懼、羞怯效果顯著;對照組社交回避與苦惱、交流恐懼、羞怯3個量表 前后測得分沒有顯著差異(P>0.05)。
由表4可見,實驗組、對照組社交回避與苦惱、交流恐懼、羞怯3個量表前測得分沒有顯著差 異(P>0.05);訓練后實驗組在社交回避與苦惱、交流恐懼兩個量表得分 極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羞怯量表得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 著(P<0.05),說明人際交往團體訓練對實驗組被試克服社交回避、交流 恐懼及羞怯等交往品質效果顯著。
2.3 實驗組團體成員對活動的觀點及分析 針對團體成員活動狀況進行了調查,設計了調 查問卷,包括目標達成、團體凝聚力、團體滿意程度、對團體成員了解、成員人際交往改善 狀況、對自己的了解、對周圍人的影響、是否喜歡團體等,結果顯示,從實驗組團體成員對 活動的意見反饋的結果來看,團體的目標達成比較有效和非常有效占85.72%;團體成員對活 動的滿意程度中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共占95.24%;成員的人際交往改善狀況程度,認為改善 很多和非常多的共占85.71%;其它如團體的凝聚力、團體成員對自己和對他人的了解程 度, 對團體的喜歡程度等指標表明,人際交往訓練是有效的,對成員人際關系的改善,對提高大 學生的心理素質起到了一定作用,團體活動達到了預期效果。
3 討 論
3.1 人際交往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因素,有文化背景因素、社 會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等等。孫時進、官銳園等研究表明,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可改善大 學生的自信心和人格的某些方面。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通過團體心理訓練,對大學生人際交 往的社交回避與苦惱、交流恐懼、羞怯等產生積極改善作用。通過訓練,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水平在認識及情感層面上都發生了積極變化,羞怯、恐懼等品質得到了明顯改善,這種變化 可以有效地應用于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促使他們的行為有所改變,因此人際交往團體訓練對 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是有積極意義的。
3.2 量表測量的結果也顯示,實驗組癥狀自評量表(SCL-90)前后測結果的比較,人際關系 不良的大學生原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佳的狀態,在訓練后得到了明顯改善,測量總分和人際 敏感、恐怖、強迫3個因子分訓練后有顯著提高,(P<0.05),這說明人 際交 往團體心理訓練能夠幫助大學生適應人際環境,化解不良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這一結 論與其它研究者大體一致。但是人際交往訓練對心理健康的哪些因子有影響,一些研究者得 出的結論存在差異。
云南師大的尚云等[8]研究認為,用癥狀自評量表(SC L-90)前后測比較,人際關系敏感和焦慮兩個因子有顯著改善(P<0.05),而 在敵對因子上有極顯著改善(P<0.01);河海大學的陳華[9]研究認 為,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訓練前后測,10個因子中,除軀體化、敵對,人際關系3 個因子外,其它都有顯著改變(P<0.05);天津中醫學院的李力生[10 ]研究認為,除偏執因子外,其它因子都有顯著改變,在抑郁因子上有極顯著改變。
分析 其原因,我們認為一是在被試的選取上,所選擇的被試團體大小不同,有些是采用大團體, 如尚云等人的研究(49人團體);有些團體的人數則較少。樣本容量大小對研究結果 會產生重要影響,樣本容量大,在統計學上或許有一定意義,要比小樣本更可靠一些,但也 存在團體人數過多使得訓練效果達不到預期目的。
目前團體心理咨詢的理論認為,訓練團體人數不宜超過15人,團體人數過多,訓練過程中就 會存在團體內部互動效果較差,會影響到訓練效果。二是不同的研究者所選取的被試團體在 訓練前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同,其中有的心理問題比較突出,達到了心理障礙的程度,也有的 并不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但主觀上認為自己自信心不強,想提高交往能力,改善人際關系 水平,來參加團體心理訓練,這樣在訓練結果上就會出現差異。
本研究被試的選擇側重于對 人際關系改善問題,不存在明顯的心理障礙,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也是以訓練后心理 健康狀況的改善程度是否達到顯著為研究目的。因此實驗組在訓練前后用癥狀自評量表(SCL -90)進行測量并沒有出現許多因子都達到差異顯著性水平的程度。
4 結 論
研究結果表明:通過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訓練,能夠改善大學生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恐怖等 因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通過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訓練,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社交回避與 苦惱、交流恐懼、羞怯等能夠產生積極的改善作用;人際交往訓練有助于改善被訓練者的主 觀感受,對人際交往產生積極的期待。
5 參考文獻
。1]鄭安云,高新鎖,令狐培選.大學生人際交往小組輔導的理論與實踐.西北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3(2):149-151
。2]邢秀茶,王欣.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長期效果的研究.心理發 展與教育,2003,(2):74-79
。3]王瑤,李永鑫.小組輔導提高大學生自信心的實驗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 ,17(4):235
[4]王瑤.小組輔導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水平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4,27(5):12 54-1256
。5]孫時進,范新河,劉偉.團體心理咨詢對提高大學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心理科學 ,2000,23(1):77-79
。6]裴利華.團體輔導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 20(8):527-530
。7]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北京: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1999:31-35,232-248
[8]尚云,李輝,高俊.人際交往團體輔導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國健康 心理學雜志,2005,13(5):369-371
。9]陳華.團體心理輔導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實踐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4,12(6):455-457
。10]李力生.團體咨詢輔以個體咨詢對提高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健康 心理學雜志,2004,12(1):78-80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3
【摘 要】大學生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需要,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應該在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中發揮主導作用。本文從高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
近些年,大學生就業總是新聞媒體的熱門話題。他們能否順利地走上社會,的確為全社會所關注。各高校舉行的校園招聘會上,一些企業負責人表示,在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上,除去宏觀形勢、大學生擇業心態等因素外,大學生的交際與溝通能力越來越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主要動力,因而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看重求職者的綜合素質,而大學生的能力則成為用人單位關注的重點,特別是人際交往能力。面對用人單位開出的招聘條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受到了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涵義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系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系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系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分為三種:表達理解能力:表達理解能力意味著一個人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思想表現出來,還要讓他人能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達。一個人的表達能力,也能直接地證明其社會適應的程度。人際融合能力:表明了一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人的可信及可愛,它和人的個性有極大的關系,但又不完全由它決定,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意味。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獨生子女的一大弱點是依賴性強,獨立性解決問題能力差,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交往能力不盡如人意。
2人際交往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響,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社會閱歷淺,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別力,受到不良思想、行為的侵蝕。如:抽煙、酗酒、打架、賭博、沉迷網絡等等,F代大學生面臨著各方面的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經濟壓力等,沒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沒有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和渠道,就無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撐系統,這可能導致兩種情況: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和加重;二是由于長期情緒、壓力無法排解,沒有形成正確的疏導渠道,而使心理疾病產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團體,不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小團體一般都具有封閉性和排外性,思維固化性。在團體內的人已經形成了較為統一的習慣和方式,對外來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抵觸性,直接導致了思維的固化性。關心團體內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無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溝通交流渠道。這種小團體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障礙。如老鄉會。人際交往的復雜性。人際交往具有泛指意義,它不僅僅指學校、同學之間的交往。我們的校園同樣不是封閉的,人際交往還包括與社會人員的交往和網絡交往。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社會閱歷淺,容易被社會人員利用,陷入網絡陷阱。
3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3.1年級不同表現不同
大一是適應階段,也是過渡階段。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有著不同于中學生又有別于大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他們剛剛從競爭激烈的入學考試中掙脫出來,滿腔熱情,對未來充滿希望,特別是面對來自五湖四海、個性迥異的同齡人,更讓他們興奮、好奇。交往的范圍比較廣,認識了許多新朋友。
二年級經歷了一年級的大學生活,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進一步的轉變,通過一年的接觸大家逐漸相互了解,交往范圍縮小,學習開始繁忙起來,大都有針對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學習壓力相對小一些,并已習慣了大學及所在城市的生活,這個時期會更多地接觸與了解社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社交范圍。而進入大四,面臨就業、考研等各種壓力,很多人都在為自己的將來而忙碌,人際交往的.意愿和行動會少一些。
3.2性別不同表現不同
不同性別大學生人際交往綜合能力有顯著性差異。在對人和人際交往的認知和評價取向、人際交往的社會退縮取向、對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維度上,在對交往的自我評估、交往的外傾性、交往的坦誠性等特征上存在顯著差異,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這表明,男性大學生在交往上可能顯得更封閉些。
對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各維度和特征的比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問題要多于女生。這種性別間的差異原因有很多,出現這一結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礎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還與男女生回答問卷的真實性程度有關系。在使用問卷法時,當問卷觸及到的敏感問題,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誠,少一些掩蓋性。此外,男女性別角色的社會期望不同,社會與傳統文化對兩性性別角色及行為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看法或觀念,認為男性應當堅強,要有責任、敢擔當。
這種性別角色偏見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時,常常選擇壓抑自己的內心痛苦,不愿意敞開心扉與他人談論自己的情感問題,更不愿意向他人尋求幫助,以維護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則被容許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時,往往會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并善于通過傾訴等方式來宣泄被壓抑的情緒,來緩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礙。
3.3專業不同表現不同
不同專業大學生人際交往綜合能力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王軍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傾性、交往的互助性、對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異,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于文科生。應當說,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和所學專業特點有關。理科學生平時得到的大多屬邏輯推理訓練,思維嚴謹。
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會比文科生更明確,更理性,對于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就會主動去追求,因此,也表現出一定的外傾性。由于理科專業的性質,有很多實踐性的知識(比如實驗)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現了較好的互助性。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情緒失調上存在差異,文科生的問題要多于理科生。文科生由于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對生活、文化的體悟比較深刻,與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緒體驗,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緒更容易失調。
4結束語
很多專家都把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看作是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個人的人際關系滿意程度與穩定程度狀況,除了受其人格的影響外,直接由人際交往能力制約。但是以往研究都是關于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及人際的作用、原則和技巧等方面,很少有人從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這個角度對心理健康進行研究?梢姡接懘髮W生人際交往能力是否影響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巧香.論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2]周曉虹.大學教育與管理心理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4
摘要:杰出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障,但在現實日子中,不少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呈現一系列的心思疑問,嚴峻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日子和作業。如何對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輔導,協助他們優化人際關系,調適其心思疑問,就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字: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 ;對策
一、人際交往及其效果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系,是指人運用言語或非言語符號交換意見、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和需要的進程。杰出的人際關系不光可以穩定情緒,給人以安全感,還有助于個別自我意識的深化發展。關于大學生而言,維護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只是大學日子學習的需要,也是將來走向社會的需要,它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人的全面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際交往適應才干是大學生社會化適應才干的歸納體現。
二、今世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特點
1.自卑心思。自卑是一種過低的自我評估。自卑的淺層感觸是他人瞧不起自個,而深層的體會是自個瞧不起自個。自卑的人失望、郁悶、孤僻,簡單消沉地評估自個,總覺得自個在容貌、身材、常識、才干、談鋒乃至穿著等方面不如他人,低人一等 ,假如遇遭到他人的的嘲笑與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辱負重。為了到達在交往中的“完美”,不敢進入新的交往,將社交圈子束縛在狹小的范圍以內,形成了人際交往隔閡的局勢。
2.自傲心思。自傲者在人際交往中通常變現為傲氣輕狂、高高在上、自命不凡,視他人為下級、被教學者。在與他人處事中,過于信賴自個,而不信賴他人,只關懷自個的需要,很少思考對方的需要,有時常常成心使對方墮入出丑、為難、為難地步。自傲的人自以為是、咄咄逼人,傲視一切,然后禁錮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3.羞怯心思。害臊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思現象,年輕人面臨新環境的交往活動,常常體現出害臊、膽怯、拘束不自然。當他們在陌生人面前,或是在世人面前說話時感到嚴重,語無倫次,言不盡意,然后他們的舉動見人臉紅,手足無措。因為害臊者在人際交往中過多束縛自個的言行,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個的情感,常形成交往兩邊的不了解或誤解,且無法與人交流,繼而阻礙杰出人際關系的形成。
4.猜忌心思。猜忌心是在交往中因為片面推測而發生的對他人不信賴的復雜情感體會,體現為對他人 的言行敏感,總以為他人在談論自個,瞧不起自個,而對他人老是持不信賴的情緒,不愿講真話,戴著假面具與人交往。猜忌是大學生展開交往的大敵,它不只會使大學生之間關系松懈,也會使同窗好友因猜疑作怪而發生裂縫,使人際交往墮入消沉被迫的窘境。
5.妒忌心思。妒忌是在人際交往中,發現自個的才干、學習 、聲譽等方面不如對方而發生的一種不悅、自慚、仇恨乃至帶有破壞性的做法。妒忌心思是一種消沉的心思品質,變現為對他人的長處成果心懷不滿,抱以嫉恨,總期望他人落后于自個,乃至采納不合法的做法給他人形成損傷。妒忌會吞噬人的理智,形成品格歪曲,通常是以恨人開端,以害己告終。
三、對于今世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疑問的對策
1.規矩人際關系的知道。首要,要準確知道自己。經過與社會上和自個位置 、條件相類似的人相比來知道自個,在對比中認清自個的優勢和下風,長處和矮處,到達揚長避短,完善自個的目的。其次,要承認特性。大學生應當知道到,不一樣的人的特性是千差萬別的,互相相處中發生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能盼望得到每個人的認同,與每一個人都成為好兄弟,但要尊敬這種不一樣,以一種寬恕的情緒對待他人。準確的社會認知觀的形成,有利于增強自傲心,消除自卑、孤僻等消沉心思。
2.遵從人際交往的準則。首要,對等準則。在中國社會,無論是公事仍是私交,都沒有凹凸貴賤之分,都要以兄弟的身份進行交往,切忌因經驗缺乏、經濟條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為自個年輕優異而得意忘形。其次,真摯準則。真摯是一種對人腳踏實地的情緒,是待人誠心誠意的友善表明,真摯的心能使交往兩邊志同道合,互相肝膽相照,能使交往者的友誼地久天長 。虛偽是交往的大敵,大話、詐騙、玩弄、自私是就義友誼的惡魔,有必要堅決拋棄。最終,寬恕準則,體現對非準則性疑問不錙銖必較,可以以德報怨、寬恕大度。
3.培育人際交往的品質。一是自傲,在人際交往中自傲的人老是不亢不卑,落落大方,談吐沉著;自傲者決非顧影自憐,盲目狷介,而是對自個的缺乏有所知道,并長于聽他人的勸告與協助,勇于改正自個的過錯。二是信賴,信賴即是信賴他人的.真摯,從活躍的視點去了解他人的動機和言行,而不是口是心非。三是熱心,熱心能給人以溫暖與安全,促進人的彼此了解,融化冷酷的心靈,交流人們的情感。
4. 把握人際交往的技術。一是學會協助他人。以彼此協助為開端的人際關系不只使杰出的人際關系簡單建立,并且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思間隔。當人遇到困難波折時,哪怕是他人一個真摯的笑臉,一個別貼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言語,都能讓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奮。二是學會適度贊揚。贊許他人要講究尺度和方法,不能太夸張夸大其詞,要長于調查和發現他人的長處,說出對方的可贊之處。三是學會詼諧。詼諧是美德和才智的結晶,是常識和才干的展示,大學生要學會詼諧,注意培育自個敏銳的調查力、豐厚的想象力、靈敏的應變力。
參考文獻:
[1]崔艷俠.今世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及才干培育[J].遼寧教學行政學院學報,2011(3).
[2]倪嘉波.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疑問的成因及對策[J].教學探究,2008(2).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5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使用日趨廣泛,微信作為手機必備的一種APP軟件,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微信轉變了傳統的社交格局,對人們的日常社交方法帶來巨大的影響,絕大多數大學生采用微信實現社會人際傳播,其對人際關系的好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微信和人際交往的相關概念進行分析,詳細闡述了當代大學生的微信使用現狀,旨在探討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
一、概述
。ㄒ唬┪⑿。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重磅推出的一款通信軟件,支持短信、語音、圖片、視頻的實時發送,通過二維碼、QQ、搖一搖等添加微信好友,支持多人群聊和查看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用戶,可使用漂流瓶、QQ同步助手、QQ郵箱、語音記事本、實時對講、朋友圈等功能。
。1]微信之所以倍受青睞,源于其獨特的優勢。微信各項功能設置十分人性化,可直接通過QQ賬戶登錄,可自主搜索已開通微信賬號的好友并直接添加,有效擴大了大學生的社交范圍。微信不收取任何通信費用,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為大學生提供了便利。
(二)人際交往。交往即為兩個或多個人相互交流的具有評價性或認識性的相互過程,簡單來說,即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各類信息情報的相互傳遞和相互作用的重要過程。交往具有兩大特征,其著重強調了信息溝通。在雙方交流的過程中,信息發送者即為主體,所發出的信息被及時傳遞到接收對象,影響信息接收者的行為或觀念,進而實現交往雙方的相互影響和交流。
二、微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征
。ㄒ唬嫿ㄕ鎸嵉娜穗H網絡溝通平臺。在現實世界中,大學生的交往活動一般都局限在某一特定區域或時間段,而微信能構建即時便捷的人際交流平臺,實現與好友用戶之間的一對一雙向傳播。好友來源通常為騰訊QQ好友、手機通信錄及部分陌生人賬號,用戶身份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因此,人際網絡溝通平臺的真實性得到了良好保障。[2]
。ǘ┐蛟於嘣拇蟊妭鞑テ脚_。在傳統的網絡溝通平臺中,用戶更新個人信息容易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如地域、時間等。而在微信平臺中,除了普通的`文字信息以外,用戶還能選擇多種新興多媒體手段,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感受,因此,使用微信的用戶都可成為大眾傳播者,從而打造多元化大眾傳播平臺。
。ㄈ┙煌袨楦又苯。采用微信平臺交往不受年齡、身份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無需特定人或物作為交往媒介。在微信平臺中,可實現多人交流或“點對點”交流,進行多種元素相結合的交流方式,不需要面對無聲的交流,交往行為更加趨于直接化。
。ㄋ模┙煌P系平等。在現實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人們容易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無法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交往平等。而在微信平臺中,日常交往規則被淡化,人人都能平等地參與到網絡交流中,實現交往關系的平等。
。ㄎ澹┙煌庾R自主。在微信平臺中,人際交往屬于開放、個性、多元、自由的系統,任何交往角色都擁有決定權與話語權。交流行為人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交往方式、交往對象等,并且利用微信平臺的交互功能,使用、分享和制造各種信息資源。
三、當代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
本研究主要選取某大學586名在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取問卷等形式對大學生使用微信的行為進行調查研究,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分析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其中收回問卷586份,有效問卷581份。
微信一經發布就成為一種熱潮,受到了大學生的大力追捧。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微信正在使用率達77.7%,微信曾經使用率達17.1%,未曾使用率為5.2%;使用微信超過半年以上的大學生超過70%;超過50%的學生經常登錄微信接收信息。[3]可見,在大學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數較多,且使用時間較長,頻率較高。在微信好友的調查中顯示,大學生的微信好友主要是朋友和同學,父母及親人所占比例較少。
四、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微信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一方面,微信給大學生的相互交流帶來了便利,打破了大學生實際交往中時間、空間上的局限性,信息可實時傳送到信息接收者的手機上。微信增加的實時對講功能更加便捷,無需支付通信費用,便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微信好友全面轉移了大學生的人脈資源,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其社交網絡,給不善于交往的學生提供了平臺。
2.微信更好地滿足了大學生的情感訴求。微信與社會人性化、社會粘性化相符合。微信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大學生通過微信可以擺脫現實束縛,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方式構建人際關系。大學生可以通過深層次的交流和溝通,使心理狀態得到放松。
3.微信中的虛擬社區可以增強歸屬感。微信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各項信息的快速傳播,集中社會人脈資源,通過聚集故舊和新朋,逐步形成網絡群體。微信使用個體可以通過朋友圈分享和獲取各項信息,形成社區化和虛擬化的人際傳播模式,個體通過信息傳播來保證人際交往的社區化發展。
4.朋友圈可增強人際交往的嚴謹性。朋友圈是一種新型的虛擬社區,朋友圈成員應通過嚴格的身份審核,才能查看同一圈子內部、各成員所發布的觀點和信息,分享和記錄生活體驗。其將人際交往關系由線下拓展到線上,需得到用戶同意,陌生人才能查看各項信息,確保了朋友圈的感情牢固性和嚴謹性。
。ǘ┫麡O影響
1.使大學生與現實脫節。微信在為大學生帶來便捷性的體驗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大學生使用微信擴展人際關系,必然會占用大量的人際交往時間,淡化了現實生活與個體之間的直接聯系,造成個體傳統意義上的人際關系逐漸淡化和松弛。微信是基于高新科技手段,實現現實人際關系的轉移,在媒體空間中,人類淡化了對真相的追尋,部分大學生寧愿相信虛擬網絡,而忽視客觀事實,導致其與現實生活脫節。
2.造成個人隱私的暴露。女大學生更傾向于與陌生人交流,導致其容易輕信他人,極易上當或受騙。微信雖然有隱私設置功能,可以針對好友開放,但在其開發初期,對于隱私的保護還存在諸多問題,犯罪分子可以通過“搖一搖”開展詐騙活動,給大學生的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
3.使不道德行為增加。許多大學生會偶爾或經常通過微信中的“搖一搖”功能與陌生人交流,這樣就有更多的機會將現實中受到擠壓的一面或不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微信交友平臺中。由于沒有社會道德的束縛,許多人在微信交友平臺上僅憑自己的喜好發表言論,監督體制無法體現其應有效用。在微信平臺上,大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會有所下降。
微信在有效降低人際交往成本的同時,迅速增進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為朋友間的相互聯系提供了便利。微信雖然具有較強的便利性,卻極易產生社交依賴,且部分不良信息的傳播還會破壞社會風氣。因此,大學生應該正確、適度地使用微信,注重保護個人隱私,避免給自身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參考文獻]
。1]劉小瑋.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4.
。2]溫如燕.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4.
[3]郭燕榮,麻文斌.試析微信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以蘭州大學在校生為個案的實證研究[J].社科縱橫,2014(6).
[4]田芳.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2(36).
。5]徐靜.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3(2).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6
[摘要]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這一問題上有很大變化,因此加強大學生對網絡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應該積極尋求大學生交往障礙中存在的問題,在肯定網絡積極作用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來尋求消除網絡環境下當代大學生交往障礙的舉措。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人際交往
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邁向社會以后能否適應社會的重要因素,人際心理學和人際交往能力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主要取決于自身的心理。惡性的人際交往關系、不健康的人際交往心理和弱化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阻礙當
代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F在的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人際交往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對大學生交往的范圍產生了制約因素,包括三方的心理因素:感情因素、學習因素和人際關系因素。
一、網絡環境下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心理成因
。ㄒ唬┚W絡擴大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的認知偏差空間
首先,由于網絡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基于網絡的“人—機”交往方式的一種間接交往,這種交往方式喪失了大學生在“人—人”交往方式下面對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運用的手勢、表情、眼神等體態語言的交往形式。誠然,視頻、音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某種程度上的體態語言,但畢竟是非常有限的。其次,通過網線在實現心靈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的同時也會由于這種交往形式的隱匿性而導致對人們社會人際關系真正理解的缺失而造成對人際認知的不全面性。大學生的網絡人際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導致“網絡交往主體的自我認同困難”這一后果。
。ǘ┚W絡加速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的人格分裂傾向
首先,網絡在大學生生存的自我同一性方面存在問題,在網絡這個大環境下不利于大學生獨立性格的形成,也僅僅只能是網絡世界里的“普通人”,因此,隨著網絡的發展,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一定的性格分裂體征。其次,網絡使大學生的性格更加復雜,變化相對缺乏穩定性,一個在網絡世界里可以高談闊論暢談人生的大學生極有可能在現實世界里卻是無比空虛與孤獨,這種由心理鴻溝形成的強烈反差,必然對大學生的性格產生負面影響。
當代大學生在網上交流都是打字交流,而不是面對面的談話,導致大學生的思維能力驟降。學生在網絡世界里滿足于聲音、圖像等感官的直接刺激而缺少深度的理性思考,從而弱化了其信息接受、處理、反饋的能力而表現出個體交往能力的下降趨勢的一個指標系數,不但沒有得到提升,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制約了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正常交往能力,降低了和正常人交往的能力。
(三)網絡強化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的障礙固化趨勢
網絡人際交往由于其交談的內容和形式大多是通過屏幕上的字母和語句來完成,由此產生的虛假信息、篡改數據文化、網上盜竊、病毒的傳播等犯罪和不道德行為使學生產生懷疑、恐懼、防范等心理。雖然在與各種人打交道時采用浪漫和幽默的方式,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溝通不暢。網絡為大學生創造溫暖的虛擬空間時,阻止了真正的情感精神活動,導致他們心理交流存在障礙。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克服舉措
。ㄒ唬┏浞挚隙、全面把握網絡的積極作用
就當代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產生的心理障礙這一問題,我們必須要引導大學生正確運用網絡,傳播網絡的積極作用,并且把網絡的好處充分地宣揚給大學生群體,使大學生在網絡的環境下也可以克服心理障礙,充分把握網絡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優勢,使網絡環境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
由于大學生群體的自由時間比較充足,且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選擇的權利較多,也可以集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優勢,當大學生群體在網絡上與人溝通的時候不但可以拋棄物理世界的一維性,還可以彌補不可逆性的不足,進而使大學生有更多的人際交往的時間。
。ǘ┓e極探索、客觀認識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要想克服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就必須積極地探索網絡世界環境,并公正客觀地了解網絡環境。客觀認識網絡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充分地利用網絡技術來正確處理和努力化解當代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各種問題和矛盾。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訴求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是全方位的,其身心健康有其固有的規律;此外,網絡世界不但可以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與此同時還能給網絡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徑,基于此,對網絡環境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探討是非常重要的。
。ㄈ┯袡C結合、辯證理解虛實世界的高度統一
為了有效克服網絡給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所導致的心理障礙,我們就必須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有機結合起來,把物質和虛幻的精神空間聯系起來,并為構建當代大學生網絡環境下的人際交往奠定基礎。
網絡是在現代最發達的技術,大學生是社會上的特殊群體,必須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他們,并給大學生這一群體構筑健康的有高度統一思想的網絡環境,使大學生在網絡的環境下也可以和他人和平相處、與社會協調一致。就安身立命這個角度而言,應該積極地處理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各種心理問題,給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營造舒適的、易于溝通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余暉.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其教育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0(10):142.
[2]張翠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改善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198.
[3]孔治國.大學生常見人際關系障礙及其調適[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0,24(1):61.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7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闡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時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具體措施,積極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境,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人才的培養方向。當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適應社會,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究其原因,與教育過程不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從不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因一些小小的失誤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玩世不恭萬念俱灰;逃避群體自我封閉。等等都是心理問題的反映。
大量調查表明,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
所以、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現代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
1.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新生入學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上大學前,不少學生沒有遠離家門,飲食起居由父母包辦,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而進入大學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顧,有的學生因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學生因開支無計劃而出現“經濟危機”;有的學生因缺乏集體生活的習慣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不知道也不會關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飲食方面的差異以及氣候,語言環境與作息時間的變化等。大學新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郁郁寡歡,致使有的學生出現煩躁,緊張不安等焦慮情緒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癥狀。
2.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3.擇業的難題
隨著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斷變化,市場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而畢業生自身的素質,性別、專業以及社會關系等又制約著擇業的自主權,對于少數大學生來說,甚至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一變化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適應力弱的大學畢業生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謶帧⒔箲]、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心緒抑郁,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
四、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特別是要針對大一新生的心理特點,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的心理衛生教育,通過講解,參觀,組織專題報告會,黨團活動,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校,愛集體的心理品質和情感,樹立勤奮好學,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人生價值觀,為大學學習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礎,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
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的培養,而忽視心理素質教育,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系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系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己,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孫志強.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2]陶明達.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和思考[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0.
[3]陳國海.大學生心理與訓練[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8
【摘要】
良好的人際交往潛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應對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強大的社會心理壓力,如何認識和正確處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具有及其重要的好處,人際交往障礙會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情緒、健康等各個方面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通過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分析,說明了大學生如何持續和提高良好人際關系交往和溝通潛力。同時構成一種團結友愛、朝氣蓬勃的人際交往環境,也將有利于大學生構成和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
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生活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于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的好壞往往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潛力的綜合體現。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社會交往。對于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基本資料之一。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以及和學校之間等錯綜復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系統。培養良好的人際效潛力,不僅僅是大學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一個沒有交際潛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壯闊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學生,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為復雜,更為廣泛,獨立性更強,更具社會性。個體開始獨立地步入了準社會群體的交際圈。大學生們開始嘗試獨立的人際交往,并試圖發展這方面的潛力。而且,交往潛力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心目中衡量個人潛力的一項重要標準。大學生處于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他們心理正常發展、個性持續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然而,并不是每個大學生都能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在這一過程中,有相當數量的人會產生各種問題。認知、情緒及人格因素,都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建立。一旦在這一過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現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悶與焦慮之中,或因企圖對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產生心理問題。
一、大學生人際關系不適的表現
有關調查證明,大學生心理問題中,關于人際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統計中,戀愛煩惱占據首位。交際煩惱超過戀愛困擾。仔細分析,大學生人際關系中的困惑、不適能夠分為以下5類狀況:
第一類:缺少知心朋友。
這類大學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際關系也不錯,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腸、肝膽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為此,有時不免感到孤獨和無奈。
第二類:與個別人難以相交。
這類大學生與多數人交往良好,但與個別人交往不良,他們可能是室友、同學或父母等與自己關系比較近的人,由于與這些人相處不好,常會影響情緒,成為一塊“心病”。
第三類:與他人交往平淡。
這類大學生能與他人交往,但總感到與人相處的質量不高,缺乏影響力,沒有關系比較密切的朋友,多屬點頭之交,沒有人值得他牽掛,也沒有人會想念他,他們難以持續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這類同學多會感到空虛、迷茫、失落。某高校06級一學生,因同學關系不好,倍感孤獨、壓抑,最后離校出走。在離學校較近的幾個中小城市闖蕩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學校,在校園中與接到通知后星夜趕到學校的陳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時,悲喜交加的陳某父子應對的,除了學校因陳某不假離校、曠課50多個學時而給予的勒令退學處分和校方師生的同情之外,誰也無力給予陳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類:感到交往有困難。
這類大學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潛力有限、方法欠妥或個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礙等原因,致使交往不盡人意,很少有成功的體驗,他們往往感到苦惱,很期望改變社交狀況。大一年級女生小張,她在家里一向養尊處優,家務活全部由父母包辦,自理潛力不強。進入大學后,緊張的學習使她覺得不安。她開始獨來獨往,漸漸地,她有種異樣的感覺,好像全寢室同學都看不起她,打開水也要她去,掃地也叫她,她覺得自己成了別人“差使”的對象,越發悶悶不樂,上課也毫無興趣,成績一落千丈。
第五類:社交恐懼癥。
這類大學生對人際交往個性敏感、害怕,極力回避與人接觸,不得不交往時則緊張、恐怖、心跳加快、面紅耳赤,難以自制,總是處于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成了別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總擔心自己會出現錯誤而被別人嘲笑,總處于一種莫名的心理壓力之下。與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場所出現,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任務。
社交恐怖癥是十分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種心理障礙。許多一般人能夠輕而易舉辦到的事,社交恐怖癥患者卻望而生畏;颊呖赡軙J為自己是個乏味的人,并認為別人也會那樣想。于是患者就會變得過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攪別人。而這樣做,會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慮和抑郁,從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癥狀進一步惡化。許多患者改變他們的生活,來適應自己的癥狀。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不得不錯過許多有好處的活動。
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存在的問題
在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中,由于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會出現人際交往和溝通不暢的狀況,影響其身心健康和學習進步。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困難成為大學生活中的一個普遍問題。看看上面那個調查,同學們在回答“通過擇業你感到自己個性欠缺的素質是什么”時,選取人際交往潛力的比例最高達34.8%,位列首位。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中存在問題重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自我中心型。
在與別人交往時,“我”字優先,只顧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而不思考別人。在與他人相處時,不顧場合,不思考別人的情緒,自己高興時,就高談闊論,眉飛色舞,手舞足蹈;不高興時,就郁郁寡歡,誰都不理,或是亂發脾氣,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
2、自我封閉型。
這種類型有兩種狀況,一種是不愿讓別人了解自己,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往往持一種孤傲處世的態度,只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在心理上人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閉起來;另一種狀況是雖然愿意與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卻無法讓別人了解自己。這樣的人一般性格內向孤僻,構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在我們隊里也存在著這樣的學員,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不喜歡與他人接觸,做什么都一個人,很難融合到大群眾中,產生一種圾不和諧的狀況。
3、社會功利型。
任何人在交往過程中都有這樣那樣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過交往得到提高,進步的愿望,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過多過重地思考交往中的個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夠實現和達成,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錯誤思想腐蝕拉攏,使個人交往帶上及其濃厚的功利色彩。
在我們學員隊中,也有部分學員把市場經濟通行的“等價交換原則”用于人際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實現個人目的;或“唯利是圖”;大利多交,小利少交,無利不交,冷落不能給自己“實惠”的人,濫交亂捧能給自己“實惠”的人。個別學員把個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榮譽、成績都屬于自己,別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隊與分隊之間,甚至區隊與瞿之間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對于本分隊本區隊的工作都盡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隊區隊有困難的時候不愿伸手幫忙一下,期望自己所在分隊,區隊成為一枝獨秀。
4、猜疑妒忌型。
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現是,以一種假想目標為出發點進行封閉性思考,對人缺乏信任,胡亂猜忌,說風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際關系和諧的蛀蟲。另外,心理學認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這是常事,必須的嫉妒心,能夠激發人奮發向上的積極性。而一旦這種
嫉妒心限度就會走向反面,影響人與人之間正常的關系。在我們平時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現為對他人的成績、進步不予承認甚至貶低;自己取得了成績,獲得了榮譽就沾沾自喜,但同時又焦慮不安,對他人過分堤防,害怕他人趕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為。嫉妒心,嫉的是賢,妒的是能,這就是所謂的“嫉賢妒能”。
如若自己不能夠很好的調節心態,發展到極端就會產生同歸于盡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別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夠坐在那里的,大家都是通過高考這擁擠的羊腸小道的幸運者,一帆風順,優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進入大學校園狀況就不一樣了,中學的優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學員不能夠持續優秀,學業上優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產生忌妒心理。輕者出現內向,躲避,重者出現精神妄想,自殺甚至犯罪等。
5、江湖義氣型。
有些學生熱衷于江湖義氣,對所謂的江湖好漢,義士崇拜得五體投地,與其他同學稱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軍紀,國法,群眾利益,不惜為哥們兩肋插刀,大有豪氣沖天的勇者風范。而實際上,這是對革命同志關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是維護個人和小團體私利的宗派團伙意識,與以革命原則為基礎的同志友誼有著本質的區別。在平時交往中,我們必須不能搞小團體,小圈子,應當堅持團結合作,珍惜互相之間的情誼,這樣才能做到“人伴賢良智更高”。
6、人際交往復雜困惑迷茫
這是很多大學生的心靈寫照,熟悉了周圍的環境,認識了周圍的同學,才發現校園的生活并不想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樣單純了,人們說校園就是個亞社會,每一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并不簡單,大學校園匯集著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學,風俗習慣、觀點看法難免不一樣,正是這些風俗習慣和觀點看法的不同,使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著小摩擦,總是不能風平浪靜。調查顯示,有78.8%在校同學都反映人際關系復雜難處,其中宿舍關系就占45%,人際交往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一天都在為人際關系發愁,你說能不郁悶嗎?
7、面子問題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面子更是大學生的一大怪癖,大學生的許多人際沖突,都是發生在沒有什么原則問題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無意的碰撞、不經意的言語傷害、或區區小利等等,本來只要打個招呼、說聲道歉,也就沒事了,但雙方都“賭氣”,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遜,結果爭吵起來。更有甚者,一個不讓,一個拔拳相向,頭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雙方都在用不適當的方法維護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誰先道歉就傷了面子,誰在威脅面前低了頭,誰就孬種、于是層層升級,以杯具而告終。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存在問題的原因。
其實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分析起來大體上有以下幾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此刻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總是怕孩子吃虧,慢慢的就養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長本身人際關系就不好,由于長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與人交往。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從他們那里學來的,所以有時候,做家長的應當讓孩子理解一些挫折教育和吃虧教育,這樣才會讓他們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會感知社會。真正的去為人處世。
2、學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小學校,包括有的大學把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潛力還有很多時候,有的學校把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學生在面試的時候面紅耳赤,羞羞答答,這是學校教育的失誤,其實學校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如何做人,以及怎樣應對和接觸社會,時刻讓同學們明白,雖然他們不能改變一個社會,但他們必須要適應這個社會。
3、社會的影響;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名為《雷鋒出國了》的文章,上面寫到了此刻我們社會人情的冷漠,也正是這樣的社會陰暗面影響著我們的同學們,他們從不敢相信人到不愿相信人,所以我們要在社會上大力宣傳人性的回歸,讓社會充滿愛,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的學生還有不熱愛與人交往的理由嗎?
4、自私自利的個人思想;
如今像你們這樣的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盼,對自家“獨苗”的呵護,成為培育“一切為我”的溫床。當你們計如大學校園,獨立地過群眾生活,與同學相處時,一些同學自小養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無余。
5、素質教育的匱乏;
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仍處于應試教育階段,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效應就是一些家長、學生、老師更多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分數。卻忽視了無法用分數衡量的內在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人際交往與溝通潛力這個作為社會人務必具備的素質。
6、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另一方面也助長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脹,這種思想意識也影響了大學生的處世理念和行為方式。
四、大學生如何持續和提高良好人際關系交往和溝通潛力
每個成長中的大學生,都期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際關系氣氛中,如何提高個人的人際魅力,持續良好的人際關系狀態,這是每個大學生值得思考的問題,調查結果也證明,那些對大學生活感到滿意度低的學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際關系不適。對在校大學生,就從品性格、潛力、學識、體態、交際手段與社會經驗等方面鍛煉自己,使自己能夠適應大學生活。
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潛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社會交往實踐中學習,鍛煉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務一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也有它內在的規律性,即依據必須的交往原則。只有遵循了正確的交往原則才能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創造更好的人際交往的藝術。
(一)掌握良好人際關系的原則
1、正直原則。
主要是指正確、健康的人際交往潛力,營造互幫互學、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人際關系氛圍。決不能搞拉幫結派,酒肉朋友,無原則、不健康的人際交往。
2、平等原則。
主要是指交往的雙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持續他人自我尊嚴兩個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誼的基礎,是兩心相通的橋梁。交往務必平等,平等才能深交,這是人際交往成功的前提。社會主義人際關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貫徹平等原則,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別人的合法權益,尊重別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取決雙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誠信原則。
指在人際交往中,以誠相待、信守諾言。在與人交往時,一方面要真誠待人,既不當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誹謗人,要做到肝膽相照,襟懷坦蕩。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諾事情要盡量做到,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擁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誼。馬克思以前把真誠、理智的友誼贊譽為“人生的無價之寶”。古人也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心誠則靈”。其誠是換取友誼的鑰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寫道:“只有拋掉虛偽,以誠相見的人際關系,才識最有力、最完美、最崇高的”。
4、寬容原則。
在與人相處時,應當嚴于律己,寬容待人,理解對方的差異。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交往中,對別人要有寬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計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讓人,最終將會成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寬容之心,還須以誠換誠,以情換情,以心換心,善于展再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對方,回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5、換位原則。
在交往中,要善于從對方的角度認知對方的思想觀念和處事方式,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的情感和發現對方處理問題的獨特個性方式等,從而真正理解對方,找到最恰當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6、互補互助交互原則。
這個原則是大學生人際關系處理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人際交往的一項基本原則理由玉大學生在經濟生活上還沒有獨立,依然出在以學為主的學生時代,因此互補性原則主要體此刻精神領域。包括大學生氣質、性格、個性特征的資料。往往我們會發現不同氣質、性格和潛力的人能夠相處配合的較好,而潛力十分強的兩個人倒并不必須配合相處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交往過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從心理學上講,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個體都期望別人能承認自己的價值,支持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由于這種尋求自我價值被確認和情緒安全感的傾向,在社會交往中,更重視自己的自我表現,注意吸引別人的注意,期望別人能接納自己,喜歡自己。阿倫森的研究證明,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相互支持。對于真心接納我們,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更愿意接納對方,愿意同他們交往并建立和維持關系。
福阿夫婦1975年研究證明,任何人都有著保護自己心理平衡的穩定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關系持續某種適當性、合理性,并依此對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得以解釋。這樣,當別人對我們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納和支持時,我們也感到就應對別人報以相應的友好,這種“就應”的意識會使我們產生一種心理壓力,接納別人,否則我們的行為就顯得不合理。與此同時,如果我們的友好的行動別人接納后,我們也期望別人作出相應的回答,如果別人的行動偏離了我們的期望,我們會認為別人不通情理,從而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對對方產生心理排斥。我國古人所說“愛人者,人恒愛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學基礎的。
7、功利作用原則
心理學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人們期望交換對自己來說是值得的,期望在交換過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換是沒有理由去實施的,不值得交換的關系也沒有理由維持,所以人們的一切交往行動及一切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維持都是根據必須的價值觀進行選取的結果。對于那些對自己來說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際關系,人們傾向于建立和持續,對自己來說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們就傾向于逃避、疏遠或終止。
我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隨著人們的價值觀傾向不同,人際交往中存在著不同的社會交換機制。對重內在情感價值的人而言,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個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顯的重情誼、輕物質的傾向,與別人的交換傾向于增值交換過程。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感到欠別人的情份,因此在回報時,往往也超出別人的期望,這種過程的循環往復,就導致了交往雙方都感到得大于失。與此同時,對重外在物質利益的人而言,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重物質利益意識多于個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傾向于用物質來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際交往中處于減值交換。
8、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自我價值
指個人對自身價值的意識與評判;自我價值保護指人為了持續自我價值的確立,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一種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傾向。人在任何時期的自我價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總和。自我價值支持的變化無非來自兩方面,一是貼合人們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與人們的期望相反,使人們面臨自我價值威脅,因而務必進行自我價值保護的消極變化,即自我價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臨新的攻擊。
個性是我們面臨肯定的人轉向否定時,我們面臨兩種選。阂皇浅姓J別人轉變的合理性,否定我們自己,貶低自我價值;二是進行自我價值保護,盡可能維護自我價值的不變,降低所失去的自我價值對自己的重要性。許多研究證明,自我價值否定是十分痛苦的,因此當面臨自我價值威脅時的優先反應不是否定自身,而是盡可能保護自己。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顆寬容的心,需要真誠,需要用心交往的主動性,塑造很好的個人形象,善用各種交際手段,克服社會知覺中的偏見。
1、克服社會知覺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關系到人際交際能否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暈輪效應
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有一些潛在的,得之于各種途徑的觀念,并常常以此來評價和決定他人,因為這樣做所耗費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說,它最省事。但是,圖省事往往會造成一些認知偏差。什么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農民老實本分。這些說法雖與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絕不是個個如此,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人如其面,各個不同,不能用概念來衡量人,把人簡單化。
某人的一種優點、優勢放大變成了籠罩全身的“光環”,甚至原先的缺點也被掩蓋或者蒙上了一層奪目的光彩。這種對他人認知的最大失誤就在于以偏蓋全。“借一斑而窺全豹”并不總是適合于一切人和事,個別和局部并不必須能反映全部和整體。在人的諸多行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個好的或不好的、就斷定他是好人、壞人,無疑是幼稚的。恰當地、全面地認知他人,就要克服說好全好,說壞全壞的絕對化方法。
首應效應
我們通常所說的印象實際上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社會心理學中,由于第一印象的構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之后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應效應(primaryeffect),也稱為最初印象。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對人知覺時構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會成為一種基本印象而影響對他人各方面的評價。俗話說,先入為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很重視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該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較短時間的接觸,又無以往的經驗作參照,主觀性、片面性較強。
所以,必須要注意其消極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盤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敖鹩衿渫,敗絮其中”,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要練就一番通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在長期的相處中全面、正確認識和了解他人。如一位大學生剛入大學出色的自我介紹在同學的頭腦中留下強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現不如以前,學生認為不是潛力問題,而是不夠盡力;相反,有的同學在尋求職業時留下很不稱職的第一印象,那么要轉變需要很多長時間。人們已習慣于用先入為主的最初印象軌道解釋一些心理問題。
近因效應
某人剛犯了一個大錯誤,于是就有人發現,他從來就不是好人。這是近因效應在作怪。在較為長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優勢,這是一種心理慣性。由于這種慣性的作用,人們往往會以最近的印象來評價人。與首應效應相比,在總的印象構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先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人。
刻板效應
有些人習慣于機械地將交往對象歸于某一類人,不管他是否表現出該類人的特征,都認為他是該類人的代表,而總是將對該類人的評價強加于他,從而影響正確認知,個性是當這類評價帶有偏見時,會損害人際關系。如有的大學生認為南方人小氣、自私,家庭社會地位高的學生傲氣、不好相處等,這種刻板印象容易構成先入為主的定勢效應,妨礙大學生正常人際關系的構成。
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人們頭腦中存在的某種固定化的意識,影響人們對人和事物的認知和評價。當我們與他人接觸時,常常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有準備的心理狀態,作一種固定了的觀念或傾向進行評判。
投射效應
人際關系中的投射效應,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與人交往時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討人喜歡、不為人理解的觀念、性格、態度或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是如此,以掩蓋自己不受人歡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總認為別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認為別人對自己也應不小氣,由于投射作用的影響,人際交往中很容易產生誤解。
為什么有的人不能從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人是社會的動物,人際交往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種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過分留心、處處算計、總怕吃虧上當,這當然得不到快樂。能夠說,這樣的人還沒有領悟人際交往的真正內涵,因此他無法體驗到交往中的快樂。倆人互相交換一個蘋果,還是一人一個蘋果,倆人互相交換一個主意,一人就有了兩個主意,這個例子是交往露內涵的`一個體現。此外,交往的好處還在于增大個人的心理空間,減少彼此的心理距離,建立“我們感”。這些都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社會需求。
消極的情緒,如不快、痛苦、憤怒、失望等,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這點不言而喻。這些消極情緒的產生,可能來自某種壓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種喪失。每個人都要學會在生活中對付這些不良情緒,這也是個人成長的一種重要表現。
現代社會主張個性獨立,人際交往也日益復雜,如果說在一些場合,或和某些人的臨時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應酬,那么,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誠相見、表達真實的自己!八燎鍎t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人們并不喜歡那些假扮的圣人。當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著明顯的缺點,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審視、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領悟人生,這是人際交往的內涵之所在。
2、建立健康的人際交往模式
適度的自我價值感是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基礎。自我價值感來源于對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而存在有的固有價值的認識。任何一個個體都是無法完全被代替的,都有其獨特性,有其獨特的創造性潛能。伴隨這種價值感而來的是對他人的獨特性價值的理解以及對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這種適度的自我價值感直接影響到人際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增進個人魅力
社會交往中,個體的知識水平與涵養直接影響著交往的效果,良好的個人形象應從點滴開始,從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優化個人的社交形象。
提高心理素質。人與人的交往,是思想、潛力與知識及心理的整體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會影響人際關系的質量。有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懼、膽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獨、封閉、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加強自我訓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用心的態度進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際魅力。每個個體都有其內在的人際魅力,他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在社交生活中的體現。這就要求在校的大學生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儀表到談吐,從形象到學識,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學研究證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隨著交往的深入,學識更占主導地位。個性是大學生的個性培養,拓展自己的內涵。
4、培養主動真誠交往的態度
大學生對外在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對內在自己的反省潛力卻有待發展。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往往覺得別人不關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卻很少反省自身,問問自己對別人怎樣。這種單向性思維容易導致交往中一廂情愿的傾向,并容易對挫折做出錯誤的歸因。
人際交往本質上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但許多時候互動鏈的運行需要有人激發。事實上,許多交際成功的人往往會主動激發,開啟人際互動鏈。即他們往往首先向別人發出友好的信號,主動關心別人,主動幫忙別人,主動與人打招呼……正像我們前面提到的那樣,“我敬人,人自會敬我”,他們以此打開了人際交往的局面。
大學生們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個問題是:我怎樣對待我自己是相信自己必須能成功,還是擔心自己會失敗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和別人一樣,還是比別人差一個人對待自己的態度也大大影響著其人際關系的成功與失敗。
許多時候,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以及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相應的態度和方式對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際關系首先是改變自己,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別人。對大學生而言,思維已近成熟,所以從反省自我開端,從具體行動起步,乃不失為上策。有人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對一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來說,都需要有豐富的人際關系,并在這個世界上幫忙與被幫忙、同情與被同情、愛與被愛、共享歡樂與承受痛苦。在社會交往中,那些主動去接納別人的人,在人際關系上較為自信。主動交往的稀少源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擔心遭到拒絕,擔心別人不會象自己期望的那樣理解、應答,從而使自己處于窘迫的局面,傷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實上,問題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嚴重,因為人際關系中,雙方都需要適應,需要人際關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們在人際關系方面有許多誤解,如先同別人打招呼,在別人看來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圓滑”,“我如此麻煩別人,別人會認為我無能,會厭惡我”等等。
主動交往個性是當面臨人際危機時,主動解釋,消除誤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十分重要。大學生人際和諧的表現之一是樂于與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則構成不同程度的封閉心理,阻礙其正常人際關系的構成。有的是因為性格內向,被人誤認為封閉;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為緊張的學習,始終處于疲倦狀態,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漲的熱情,只要緊張氣氛松弛了,他們的熱情一般能很快調動起來;有的則是因為心靈上的創傷所致。
如過去曾赤誠待人,結果卻遭致欺騙、暗算,因此對人漸存戒心,不輕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學業、情感屢屢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對生活的追求。
主動而熱情地待人心理學家發現,熱情是最能打動人、對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質之一。一個充滿熱情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良性情緒傳染給別人。一個面帶微笑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接納。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煩惱的事,但我們不應被它們所奴役,而應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學會愉快地應對生活能夠從行動入手,讓自己高興地去做事,以微笑去待人要熱情待人還須從心里對他感興趣,真心喜歡他人。“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他的一生中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自于這種人。”
“只要你對別人真心感興趣,在兩個月之內,你所得到的朋友,就會比一個要別人對他(她)感興趣的人,在兩年內所交的朋友還要多!
運用用心暗示能夠減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經常在心里默默對自己說:“我是受歡迎的人!”每一天早晨醒來,都要充滿信心地默誦這句話。除言語暗示外,還可運用形象暗示。在頭腦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良好的交際者,直到這種形象在頭腦中能夠栩栩如生地浮現出來并根深蒂固。這就是西方心理學中有名的想象方法。
把每個人都看成重要人物自尊得以維護,自我價值得到承認,這是許多人最強烈的心理欲求。我們只有在交往中注意到這一點,才能對應自如。的確,每個人都是重要的,當我們把自己看得十分重要時,也應將心比心把別人也看成重要的。據此,在交往中,我們應注意:
。1)讓他人保住面子如果一個人習慣于通過挑別人的毛病和漏洞來顯示自己的聰明,那將是最愚蠢的,必將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人人都有毛病和缺點,所以找起來并不難。但被人暴露自己的“小”,這是許多人所反感的,因為這威脅到了他的自尊。
。2)不要試圖通過爭論使人發生改變同學之間常常爭論,若是為探討問題,這是有益的,但試圖以此改變對方,則往往會適得其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把某種觀點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當你反駁他的觀點時,便或輕或重地對他的自尊造成了威脅。所以爭論雙方很難單純地就問題展開爭論,其間往往滲入了保衛尊嚴的情感。
這種情感促使雙方把爭論的勝負而不是解決問題看成最重要的。所以贏的一方常常難以抑制自己的洋洋得意,他把這看成是自己尊嚴的勝利,自己有潛力的明證。而輸的一方則會覺得自尊受到傷害,他對勝方很難不產生怨恨。從而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許多爭論到最后會演變成為人身攻擊,或變成了僅僅比嗓門高低的游戲。所以爭論對人際交往常常是一種干擾因素。
主動發現和贊賞別人的優點。每個人都有其不足,每個人也都有其所長。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沖力是“做個重要人物的欲望”;
“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心理學家認為,贊揚能釋放一個人身上的能量,調動人的積極性。“贊揚能使羸弱的身體變得強壯,能給恐怖的內心以平靜與依靠,能讓受傷的神經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給身處逆境的人以務求成功的決心”。真心真意,適時適度地表示你對別人的贊揚,贊揚要對人也對事,能夠增進彼此的吸引力。
最有效的贊賞是贊揚他人身上那些并不是顯而易見的長處和優點。如果你贊賞一個領導潛力強,他也會高興,但若是贊賞他有風度或是很會教育子女,他必須會更高興。如果你贊賞一個容貌出眾的女孩子漂亮,可能不會引起太大的反響,因為她對這一點很自信;如果你說她性格很好或聰明,她可能會更為高興。
5、鍛煉提高人際交往潛力技巧
加強和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講有四種:
。1)、善于結交。
在人際交往中,結交的過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親密接觸三個階段。善于結交是指能夠巧妙地引起對方注意,并主動制造機會,自然地與對方進行初步接觸,進而持續進一步接觸的過程。
。2)、善于表達。
常言道: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談話是溝通信息,獲得間接經驗的好形勢,也是表達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手段,善于表達,要求表達的資料要清楚明確,表達的方式要恰當,幽默和風趣,是對方感到簡單愉快。自我表露真正能夠深入下去的交談必然是雙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項就應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關于自己的信息——怎樣想,有什么感受,對他人的自發信息如何反應等。然而,許多人卻不能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而給交往制造了障礙。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時機,否則就可能犯滔滔不絕、只顧自己之大忌。一般而言,談自己的適宜時機之一是有人邀請你談談自己的時候。這時,如果你能適度地展開自己會引起大家的興趣和好感。另一種時機是當他人談的狀況和感受與你自己比較一致時,即“我也……”的技巧。人們總是喜歡那些經歷和看法與自己一致的人,因為贊成自己的人實際上是在肯定我們的價值和自信。所以,“我也一樣”,“我也喜歡這個”,“我有過和你同樣的經歷”之類的表白往往能激發對方用心的反應,使談話氣氛熱乎起來。
。3)、善于傾聽。
傾聽的目的一方面是o對方創作表達的機會,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對方,以便進一步與其交往和溝通。學會提高傾聽的藝術,首先要靜聽他人的談話,不要貿然打斷對方的話題,也不要時時插話,影響他人的談話思路,或弄不清談話的是指就斷然下結論。其次,要鼓勵對方講下去,能夠用簡單的贊同、復述、評論接話等方法引導他人講下去。另外,不要做無關的動作,如心不在焉、東張西望、愛聽不停、不慎耐煩、不時看表、目光游離不定等動作。這些既影響對方講話的興趣,又是一種十分無禮的行為。記住,鼓勵他人談論他們自己、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成就,是贏得友誼的有力品質。
。4)、善于處理各類矛盾。
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問題,就是要求一個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能夠打破僵局,或者能夠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持續良好的人際關系,創造深入交往的氛圍。從贊揚和誠心的感謝入手。在此之前,我們已深知贊揚和感謝的作用,它能夠提高對方的自信和自尊,從而在感情上接納我們。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誠懇地提出批評,對方往往更容易理解。就應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誠但不輕率,謙虛但不虛偽,謹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練但不圓滑,勇敢但不魯莽,隨和但不懦弱。
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努力朝這些方向前進,我們就會發現,一切正在悄然改變:朋友之間的不快蕩然無存,能夠暢所欲言的知音越來越多;親友間深摯互愛;你便會過得充實愉快,會覺得人際交往是一件自然與簡單的事,從而對學習生活持以樂觀的態度,對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學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滿信心。
大學生處于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們心理正常發展、持續個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個人生命的主宰其實就是自己,關鍵是你要有所改變,要有強烈成功的愿望,針對自己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以用心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相信就必須會找到適宜的方法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潛力,逐漸學會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郭麗《大學生人際交往個案解析》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3】蘇厚重《大學生人際關系原理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4】凡禹《人際交往的藝術》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5】蘇連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分析》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3月
【6】汪漢榮龍健飛王緒朗《淺談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影響因素及其消除對策》經濟師02期
【7】賈玉霞《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咸陽師范學院學報
【8】許蘇明《論社會交換行為的類型及其制約因素》南京大學學報3月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9
關鍵詞:
大學生,人際關系,策略和思考
1.大學生人際交往重要性
人際關系是指人們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符號交換意見、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和需要的過程中,通過交流而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反映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大學生作為完整的社會個體,需要具有豐富的人際交往關系,包括校內與教職員工,同學間的交往關系和校外與社會成員、群體間的交往關系。
人際交往關系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義。美國著名成人教育學家戴爾?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85%靠人際交往和相互關系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把愛與歸屬的需要,納入其需要層次理論并放在重要位置,突顯的便是人際交往與和諧的關系。
2008年,山東大學社會學系在高校畢業生招聘會現場做了1500份問卷調查,顯示出用人單位最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特別是人際交往能力。在當代亞洲成功學權威陳安之的成功公式“成功=知識(30%)+人脈(70%)”中,人際關系(即人脈)也占了70%。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社會化進程;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和完善;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現代人才觀的要求。
2.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現狀
大學生朝氣蓬勃、思想活躍、興趣廣泛策略和思考,喜歡接觸新的事物,孤獨,脆弱,競爭,煩惱,奮爭,責任似乎成了90后大學生的代言詞,他們思維獨立自信,但過于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經濟獨立意識差,心理抗挫能力弱;他們運用網絡溝通信息,但是內心較為空虛。他們置身于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中,渴望通過人際交往認識世界、獲得友誼、滿足自身各方面發展的需要。但一些大學生并不擅長與人交往,甚至因人際關系不良導致心理扭曲,繼而引發嚴重行為問題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正如一些報道指出的那樣,近年來大學生因不會人際交往和溝通導致心理問題,進而走向自殺的人數逐年上升,因人際關系不協調而引起的犯罪現象也逐年增加。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大研究熱點。
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對大學生的發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大學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是社會化過程的一個里程碑,是走入社會前的最后準備。一項針對當前大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調查顯示,有41.98%的學生認為人際交往能力訓練對找工作有特別的幫助;有高達34.8%的人通過擇業,感到人際交往能力是自己特別欠缺的素質。上述表明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問題不容忽視,所以將良好人際關系的培養作為90后大學生的必修課勢在必行!
3.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策略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認為大學生人際交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自我中心、自我封閉、控制他人的愿望、討好與敬畏心理,反抗與嫉妒心理、懷有偏見、過分自卑、過分期待、性情孤僻、敵對與猜疑.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因素,除了上述心理因素外,還包括社會、家庭、教育觀念等帶給大學生的影響。另外,應試教育、家庭教養方式、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以及高校管理上的疏忽等也影響著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
。1)正確認識自己策略和思考,改善不足
無論是80后還是90后的大學生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他們的社會化程度較低、基本的人際交往(基本的社交禮儀等)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等缺失。這些問題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多處于學生的交際范圍之內,與社會上其他人交流機會相對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當代的他們并沒有完全的認識自己,或者說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缺點但是并不改正。
他們過分自信,總覺得自己想法多,理想大,孤傲、自尊心強,不愿意去理解接受別人。有些人的想法過于偏激,缺乏坦誠,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正確認識自己,不能夠做到取長補短。而且網絡化程度的加強也影響著他們,虛擬世界中的交際也在他們的人際關系中占了相當的比重。這種網絡化的交流為大學生現實生活中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豎了一道無形的屏障。網絡一定程度上讓他們規避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或者說是一定程度上過于擴大了自己的優點,缺點卻被忽視了。
所以,不管作為學校還是家長都應鼓勵他們多在現實世界中交流,讓其在現實交流中去更多的認識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只有擺正了良好的與人交往的心態,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劣,積極給予,用真誠、坦誠和赤誠之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適當的人際交往策略去處理人際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2)提升自己,培養自己的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
他們處在信息交通發達的時代,網絡、電視等便捷的信息接收渠道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們關心國家政治,經濟,想法頗多,但是部分與現實差距相當大。作為教育者應該努力讓學生學會如何去抓住現在,更好的把握將來。
要在大學階段策略和思考,自由時間更多的時間里去合理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不管是專業素養還是人文素養的提升論文參考文獻格式。良好的專業素質的建立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讓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充分的自信,愿意主動與人交流。如果把人際交往比喻為運動的齒輪,那么良好人文素養就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人文素養的提升有助于他們更多的懂得寬容、理解,懂得去付出,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文素質有利于他們去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散發更多的人格魅力,提高人際交往的成功率和吸引力!
。3)提高人際關系的重視度
要有效地提高人際交往,鼓勵學生參與更多的人際交往,不僅需要學生本人的重視,更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重視。人際交往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早已不容忽視,可是現在社會對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培養的重視度并不是很高,多數學生都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建立人際關系,他們缺乏有力的引導和教育,不能妥善處理人際交往中林林總總的問題。
作為高校有著不容忽視的責任,要努力培養好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他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提高他們事業的成功率,而且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良好心態的建立和壓力的舒緩。學校開設相應的課程并提供各種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和了解人際關系處理方法。作為學生要把人際關系作為大學里的必修課,主動去了解、掌握人際關系的技巧和注意事項,有目的的去培養自己人際關系素質,敞開心扉,取長補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發揮己長,用人格魅力吸引別人策略和思考,從而能更好的建立起牢靠的人際關系網。
作為家庭,是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也應該擔起大學生人及往的重要角色,有目的的去培養他們,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質,積極樂觀的心態,善于理解、寬容的個性以及懂得犧牲的品質。社會上的每一個人也應該為良好人際關系的培養和建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營造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交往氛圍,讓真誠、互助、友愛在社會上廣泛傳播。
每個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改善人際關系,加強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義。總之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是當前的熱點問題,大學生人際關系具有時代性,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展望未來關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實證和理論研究,將從更新的視角和更廣闊的視野、采用更先進的方法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淺談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與對策[EB/OL].(2008-12-22).百度網.
[2]陳龍圖.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構建策略探討[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5.
[3]王春玥,李楠.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綜述[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
[4]安洪鵬.大學生人際關系取向調查[J]. 法制與社會,2009,3.
[5]莫興文.淺談人際關系的建立[J]. 科技信息,2007,11.
[6]鐘維悅.淺談如何構建和諧的大學生人際關系[J].中國商界,2010,7.
[7]鄭杭生.和諧社會與社會學[N].人民日報,2004.
[8]戴爾?卡耐基.人性的弱點[M].機械出版社,2004.
[9]黃乾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及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J].教書育人,2007.
[10]李燕冰,駱風.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生活素質的影響[J]. 廣州大學學報,2004,4.
[11]哈貝馬斯.張博樹,譯.交往與社會進化[M]. 重慶出版社,1989.
[12]卜長莉.人際和諧與社會和諧發展[J]. 學習與探索,2005,6.
[13]樊富抿,張翔.人際沖突與沖突管理研究綜述[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14]王宏維.加強道德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人際和諧關系[J]. 廣東社會科學,2003,6.
[15]張林英,姜雪麗.論人際和諧與人際關系道德[J]. 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5.
[16]全國十三院校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10
關鍵詞:
大學生;人際關系;社會學習理論
目前在校大學生多數為90后,因為成長環境、獨生子女生活習慣、性格差異等因素造成的人際隱患有不少,宿舍矛盾普遍,時刻困擾著大學生。從清華、北大的鉈鹽中毒案件到揚州大學秋水仙堿投毒事件,再到復旦投毒案件。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擔憂,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人際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叭穗H關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就是人們在共同的活動中彼此為了滿足各種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相互間的心理關系,主要表現為心理距離的遠近、個體對他人的心里傾向和相應的行為表現等。 [[1]韋有華.人格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3-214.][1]人際交往是人的一種本能行為,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問題類型及原因探析
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結合多年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經驗,把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問題分為缺少知心朋友、與他人交往平淡、與個別人難以相交、感到交往有困難和社交恐懼癥五種。
。ㄒ唬┤鄙僦呐笥
缺少知心朋友這一類型的大學生通常可以和其他同學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但總是感覺缺乏可以真誠交心的朋友,有時候會感覺很孤單或者周圍的同學都不理解自己。會有這種感覺是由于一方面某些學生的交友范圍過大朋友數量過多而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深入的交往;另一方面是有些學生一心只忙學習或者大學期間做的兼職過多或擔任學生干部工作過多,缺乏與周圍同學的深入交流。
(二)與他人交往平淡
與他人交往平淡類的大學生一般可以和他人正常交往,但是心里總會感覺交往質量低,自身沒有影響力,缺少可以交心的朋友,因此,他們通常難以和其他同學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這類問題與第一種有相識之處但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有一些區別,相對于第一種這類問題相對嚴重,與他人關系的密切程度也低于第一種。這類同學由于性格內向不愛說話或者沉迷于自己的個人網絡世界里等方面而造成與他人交往平淡。
(三)與個別人難以相交
這類學生表現為與大多數交往良好但與個別同學交往不良,對象可能是同學、室友、或者周圍比較近的人,由于與個別同學處理不好關系往往會影響情緒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這類情況是由于與個別同學性格不和或雙方在工作、學習等方面存在利益沖突;另外在某些方面對過于優秀同學產生嫉妒的心理也會造成與個別人難以相交。
。ㄋ模└械浇煌欣щy
交往有困難的大學生往往性格比較內向,不喜歡和他人交往。他們的問題就相對比較嚴重,產生問題的具體原因有缺乏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個性方面存在缺陷,有交往心理障礙自卑、戒備、羞怯等心理。
。ㄎ澹┥缃豢謶职Y
社交恐懼癥是一種嚴重的社交困難問題,這類大學生與人交往非常敏感、內心害怕,極力避免和他人交流,必須交往時則內心恐懼、緊張、心跳加速,總是處于不安焦慮的狀態。[[2] 孫宏艷,交往的天敵青春期社交恐懼癥[J].中國青年研究,2003(6):10—11.][2]社交恐懼癥的產生有心理、家庭、社會、思維和性格方面的原因。其一心理方面,有社交恐懼癥的`患者害怕被別人拒絕、對自己的長相沒有信心。
其二家庭方面,家長長期限制孩子的自由,使孩子無法接觸到外界的事務,處于被壓迫的狀態, 心靈從而慢慢變得扭曲,或者是由于父母工作等原因家庭搬遷次數較頻繁,父母從小沒有時間教他們社會交往的方法;其三是社會原因,自身居住的社會環境比較惡劣與人交往時受過巨大的心靈打擊,從此不敢與人交往。其四是思維方式和性格的原因,不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自身性格害怕做事出現問題,擔心和人交往時會被看出自身的某些缺點也會產生社交恐懼。
二、社會學習理論視角下大學生提高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類的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認為學習者的行為受其觀察學習及榜樣示范的影響,主要是解釋人如何在社會環境中學習,形成和發展自己的個性。這一理論主要由自己、認知調節、觀察學習及三元交互強化三大部分構成。[[3]涂鋼鵬.社會學習理論視域下的我國學校德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8):14.][3]
。ㄒ唬┱_自我、認知調節,防止認知偏差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行為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影響之間復雜互動的產物,理論的焦點集中于認知過程對學習的影響,強調行為受認知的調節和自我調節[[4]韓曉燕,朱晨海.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2.][4],因此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應該克服人際交往中的偏見和認知偏差。
首先防止首因效應,首因效應一旦產生很難改變,以個人的第一印象去主觀臆測他人通常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其次避免刻板效應,刻板效應往往比較膚淺具有很大的猜測性,如果把它帶入人際交往過程中自然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摩擦;最后防止泛化心理,在交往中對他人整體的印象直接關系著對此人具體的認識和評價。人際交往中泛化心理使大學生不能全面、客觀的認識交往對象,所以有時候在人際交往中會對交往對象的產生強烈反差,從而對人際交往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大學生應該客觀的認識交往對象,防止產生認知偏差,以正確的認知為基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ǘ⿵娬{觀察學習,塑造榜樣作用
社會學習理論既承認直接經驗的學習,更強調觀察學習的重要性,認為許多行為模式都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及后果而學來的,特別強調模式對激發特定行為的重要性[][4]。人的行為可以通過觀察學習過程獲得,但是獲得什么樣的行為以及行為的表現如何,則有賴于榜樣的作用。
對此首先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應該重視榜樣的作用,電視媒體可以制作一些有影響力人物是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節目; 其次學校教育可以開設人際關系的課程,教授一些名人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老師一直都是同學遵從的對象,因此老師要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給出一些具體的指導;最后家庭方面要注意從小就給孩子做好模范帶頭的作用,注意孩子的擇友傾向;大學生受朋輩群體的影響非常巨大,朋友的人際關系處理得好與壞對自身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大學生要注意選擇自己的朋友。
。ㄈ┳⒅厝换娀,針對行為直接強化
社會學習理論注重三種強化因素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對學習的影響[][4]。一方面直接強化指外界因素對學習者的行為直接進行干預,學校和家長可以對學生的人際交往行為適時進行強化,當他們的人際交往處理比較好時進行獎勵強化,增強他們交際的信心。另一方面替代性強化是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強化,家庭、學?梢越M織有社交困難的學生進行團體輔導,通過對其同伴表現突出者的行為進行強化從而使其社交行為得到強化;最后自我強化主要依賴于社會傳遞的結果。社會可以明確設立一些社交行為標準,大學生以此為基礎對其社交行為進行自我評價,從而明確自己的社會交往的良好程度。
三、結語
社會學習理論的三個部分是相互交織、相互融合的,它不是一一對應的解決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各個類型,而是解決各類型人際交往問題都需要社會學習理論的三個方面共同作用。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每個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適應現代多元化社會的要求。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弄潮兒,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為將來走向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韋有華.人格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3-214.
[2] 孫宏艷,交往的天敵青春期社交恐懼癥[J].中國青年研究,2003(6):10—11.
[3]涂鋼鵬.社會學習理論視域下的我國學校德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11
【摘 要】
當代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對于大學生以后心理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由于大學生本身的性質較為特殊,因此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的關系也較為復雜。從廣義的概念來說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與所有和他有接觸的人之間的人際關系,但是從狹義的概念來說,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僅僅是指在大學校園中接觸較為親密的人。
【關鍵詞】
大學生;人際關系;心理健康
大學期間,學生們本身處于一個較為特殊的成長階段,這期間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因素比較多,有積極的影響,有消極的影響。這就需要對大學生人際關系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夠正確的輔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得大學生能有一個較為良好的環境,促使他們在大學期間心理發展階段有一個較為健康的發展環境。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的行為對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好的環境能夠使得大學生們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狀態,不好的心理健康只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在生活中做出較為極端的選擇進而對社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因此,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環境的分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大學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中的主要家庭成員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員是大學生最親近的人,家庭成員和大學生之間具有血緣關系,這種關系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因此,大學生對家庭成員的信任度也是最高的,家庭的生活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家庭成員的一些行為方式直接在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
如果一個家庭成員在生活中有一些不良的行為方式,比如說父母經常在大學生面前吵架,父母和大學生之間的矛盾不及時溝通等,這樣只會使得大學生的心理有陰影,要是不能夠采取方式幫助他們,他們會有極大的心理障礙,這樣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消極的影響。如果大學生有一個較為良好的家庭環境影響,這樣可以讓大學生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理,對以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二)大學生的教師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大學生在剛剛進入大學的校園中的時候,第一個接觸的長輩應該就是老師了,在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和新的生活環境,大學生更依賴于教師們的講解,教師們給大學生的印象對大學生以后的生活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對于大學生以前遇見的教師們來說,大學的老師的管理比較疏松,大學生不經常見到老師,老師們一般只會對特殊的學生主動進行溝通,對他們進行一些心里上面的教育。除此之外,大學生一般不會主動和老師之間進行溝通。因此,大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一定的溝通,在大學生心理遇見問題的時候不能夠及時的幫助他們疏散不良的心情進而使他們能夠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大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是需要老師和大學生們共同主動努力才能夠有成果的。
(三)大學生周圍的`同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大學生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是大學人際關系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大學這個特殊的階段中,家長和教師只是大學生活中的小部分,大學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和同學在交往。同學之間更加容易建立起密切的關系,密切的同學關系能夠使得大學生們形成比較穩定的交往和心理依附關系。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
(一)加強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
在進入大學之后,學生和家長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上的不平衡,情緒變化對另一方有偏見。一方面,父母經常把情感上的負擔寄托給孩子,并給予很高期望。另一方面,大學生希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一方面他們必須離開他們家庭所在地,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迫使他們去學習獨立面對各種問題;另一方面,盡管他們想要獨立,但由于外部世界和許多的限制,他們不能完全獨立。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關系,需要大學生與父母調整和適應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需要彼此之間更多理解和信任,建立一個和諧的家庭關系,有利于自身的健康發展。
(二)提高教師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的措施
但由于大學教育的特殊性,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比較分散,導致大學教師傾向于關注教知識,忽視了意識形態方面的溝通,組織咨詢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適當召開大多數學生干部會議,然后讓他們傳遞信息給大部分學生。師生之間的理解可以在對話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人文價值交換,改變過于強調書本知識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科學思維、注意和所有的學生交流,經常去了解大部分學生的情況,真的做“學生導向”逐步發展人文精神,建立一個好老師形象,對學生起到好的影響.
三、結語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輔導,使大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以后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能夠擁有一個好的素質,幫助社會建立和諧發展的文明環境;一方面又能夠自主發揮自己的個性,使得社會產生新的資源,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促進社會上面新能源的踴躍出現。若大學生的心理存在著一定的隱患問題,進入社會后,很可能會做出極端的事情,影響社會文明的發展。由此可得,輔導大學生使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于以后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建立一個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對于輔助大學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可以促進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夠達到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宋娟,孫艷平.論心理健康與創造力的關系[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xx(07).
[2] 張建梅.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和人際主觀因素研究[J].傳承,20xx(28).
[3] 田代亮.高職大學生人際關系、人格特質、應對方式及其關系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20xx(05).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12
【摘要】
目的:本文著重于初探大學生情緒調節方式與人際交往的研究。方法:選取712名蘇州大學本科生,分別接受情緒調節方式量表、人際交往能力量表的評定。
結果:大學生對于不同的情緒,調節方式有很大差異,男生偏向重視調節,女生則無明顯偏向。針對悲傷和害羞兩種情緒的調節方式對人際交往能力有較大的影響,對于害羞進行維持調節的大學生比那些運用重視調節的大學生更易獲得較好的人際關系,其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概率是重視調節學生的1.74倍。
結論:當下大學生對于害羞、悲傷等情緒的忽視調節欠妥,對于悲傷、害羞、憤怒等負面情緒,建議大學生采取正確的宣泄以及積極的調節方式。有效的情緒調節能幫助個體獲得良好的情緒和人際溝通技巧,更好地滿足社會和環境的需求。
【關鍵詞】
情緒調節; 人際交往; 學生
情緒人人都有,但未必人人了解,也未必人人都能調控。日常生活中,因情緒失控造成的悲劇和失誤比比皆是,再加上生存壓力產生的催化劑,好情緒、好心情著實難覓。情緒是個體對重要的機遇或事件作出適應的生物反應傾向:一般認為,情緒包括基本情緒和復雜情緒[1]。Lzard[2]指出有8~11種基本情緒,如快樂、驚奇、憤怒、悲傷、恐懼、厭惡、興趣、羞澀、羞愧、蔑視、內疚等。情緒調節最早出現于發展心理學領域,根據調節的努力程度,情緒調節可分為重視調節、忽視調節和維持調節[3-5]。重視調節指對情緒進行積極的干預,努力使某些情緒增強。
這種調節在臨床上常被采用,如對抑郁或情緒淡漠癥的患者進行增強調節,使其調整到積極的情緒狀態;忽視調節主要指對強度過高的情緒,尤其是負性情緒所進行的調整和修正,如降低狂躁患者的狂躁強度,使之恢復平靜;維持調節主要指人們主動的維持和培養對自己有益的正情緒,如興趣、快樂等,使這些情緒維持在一定的程度或范圍。
能力按照功能劃分可分為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其中,人際交往能力已成為人的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6]。依據文獻[7]所述,本文將人際交往能力定義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個體為了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表現出有效和適宜的交往行為所具備的能力特質。大學生不同的情緒調節方式對人際交往有影響,尤其對大學生個體健康化人才發展起較大作用[8-9]。本文將著重研究三種情緒調節方式,分別為情緒忽視(簡稱忽視)、情緒重視(簡稱重視)、情緒維持(簡稱維持)。從主動交往、廣交朋友、沖突解決、情感支持、語言表達五個維度測量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展開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被調查者為蘇州大學各個校區本科生共712名,包括文史類207名、理工類100名、藝術類14名、醫學類391名。其中男228名,女484名,年齡18~22歲,平均20歲。
1.2 方法
1.2.1 情緒調節方式問卷 這是一個自編問卷,用于測量生活中對10種基本情緒(內疚、害羞、快樂、厭惡、痛苦、興趣、悲傷、憤怒、恐懼、羞愧)進行的減弱型調節、維持型調節、重視型調節。調節頻率用“1-從不這樣,2-極少這樣,3-有時這樣,4-經常這樣,5-總是這樣”表示。
1.2.2 數據轉換 將每種情緒在三種調節方式的使用程度相加,得到10種基本情緒的調節量,根據調節調節量的大小,將各個情緒的調節分為忽視、維持、重視三種方式。
1.2.3 人際交往能力評價方法 人際交往能力量表采用Buhrmester D,Furman W,Wittenberg M(1988)的人際關系能力問卷(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ICQ)[10],結合中國當代大學生心理特征,進行文獻綜述、訪談即開放式問卷調查,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問卷由主動交往、廣交朋友、沖突解決、情感支持、語言表達五個維度構成。數據轉換:將各項目評分相加,得到人際交往能力水平的平均數,大于等于3分表示人際交往能力良好。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AS 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大學生對10種情緒的調節方式 由表1可見,對于不同的情緒,其調節方式也有很大差異。例如對快樂的`維持調節明顯高于忽視調節,對興趣的重視調節最顯著,而對厭惡情緒普遍采用的是忽視調節,對內疚的調節則三種方式差距不大。
2.2 三種情緒調節方式的性別差別比較 由表2可見,對于內疚、快樂、憤怒和痛苦四種情緒的調節方式,在男女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男生的情緒調節方式偏向于重視型,女生則比較偏向于維持調節和忽視調節。
2.3 不同情緒調節方式與人際交往能力的關系以及交際能力良好(≥3分)的logistic回歸結果 表3反映了人際交往能力好的大學生的情緒調節方式是否有差別,用 字2分析得出結果顯示:在10種情緒中,害羞和悲傷兩種情緒的調節方式對人際交往能力產生了影響,對害羞和悲傷采取不同調節方式的學生在人際交往能力得分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5)。不同情緒調節方式的交際能力良好(≥3分)的logistic回歸結果反應了對于害羞進行維持調節的大學生比那些運用重視調節的大學生更易獲得較好的人際關系,其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概率是重視調節學生的1.74倍,而對于悲傷和羞愧的忽視調節比重視調節更難獲得良好的交際能力。
3 討論
情緒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情緒聯系著個人情境,反映著人們的生活目標、信念以及對世界的認知。大學生自身發展需要有良好的情緒狀態、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適當的情緒調節方式[11]。本文初步探索了情緒調節方式和人際交往之間的關系。
3.1 情緒與情緒調節方式 情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它具有鮮明的生理基礎。Lazarus[12]情緒狀態標志著個體適應環境時的生物性動力狀態,每一種情緒都代表著某種適應動力。情緒調節發生與情緒感受過程之中,情緒調節就是在感受情緒時忽視、重視、宣泄的傾向。良好的調節能更好實現情緒的適應功能。
按照Gross[13]的情緒同感模式,人們在感受和表達情緒時,總是要考慮情緒發生的原因、情緒表達的時間、地點及形式的適當性,所以,在情緒感受過程中調節也同時發生。從10種情緒的調節方式來看大學生對于快樂的維持調節明顯高于忽視調節,對憤怒的忽視調節明顯多于重視調節。另外,對恐懼、厭惡、羞愧等情緒,大部分人會采取措施進行調節,但是分重視忽視兩種選擇不一,對內疚的調節則三種方式差距不大。
3.2 性別差異 情緒調節方式與個體內部情緒相關模式有著密切關系,這些個體內部情緒相關模式涉及由生理、文化及學習決定的許多個體差異,性別差異包含著復雜的生理、文化及學習因素,就成為情緒研究的重要變量[14]。本研究表明,情緒調節方式中都存在著一定的性別差異:男生對于情緒的調節多采用重視的調節方式,女生則傾向于選擇重視與忽視調節方式。
3.3 人際交往能力與情緒調節方式 人際交往能力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個體為了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表現出有效和適宜的交往行為所具備的能力特質。在人際交往能力與情緒調節方式的表格中顯示了在10種情緒中悲傷、害羞兩種情緒的調節方式對人際交往能力產生了影響,對于悲傷、羞愧進行重視調節的大學生更易獲得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而對于害羞,則是采取維持調節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較好。
綜上所述,合理的情緒調節方式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處理自身發展、社會交往等問題。而當下大學生對于害羞、悲傷等情緒的忽視調節欠妥,對于悲傷、害羞、憤怒等負面情緒,建議大學生采取正確的宣泄以及積極的調節方式。有效的情緒調節能幫助個體獲得良好的情緒和人際溝通技巧,更好地滿足社會和環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Gross J J,Levenson R W.Emotional suppression:physiology,self-report,and expressive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1993,64(6):970.
[2] Lzard C E.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s[M].New York:Plenum,1991:27-57.
[3]李梅,盧家楣.不同人際關系群體情緒調節方式的比較[J].心理學報,20xx,37(4):517-523.
[4]方平,李改,劉金秀.大學生情緒調節方式的調查與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xx,19(5):60-65.
[5]李璇,侯志瑾,黃敏兒.社交焦慮大學生元情緒評價,情緒調節方式的探索及指導[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xx,19(2):231-233.
[6]王翔南,程一波,周玲娟.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的構建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xx,8(22):63-66.
[7]黃敏兒,郭德俊.大學生情緒調節方式與抑郁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xx,15(6):438-441.
[8]王慧,孟婷婷,陳仙.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xx,28(11):1031-1032.
[9]劉佰橋.人際交往訓練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xx,16(5):489-491.
[10]方翰青,繆寧陵.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調查分析[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7(5):69-73.
[11]展寧寧.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與人際關系困擾及生活滿意度的關系[J].石家莊學院學報,20xx,12(6):115-120.
[12] Lazarus R S.On the primacy of cogni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9(2):124-129.
[13] Gross J J.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grative review[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3):271.
[14]齊原.大學生情緒調節的現狀研究[J].出國與就業:就業教育,20xx(14):193.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13
摘 要:
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以及工作方面,大學宿舍成員之間都會形成各種交往關系,而這類人際關系和諧與否,將對其中宿舍成員的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近年來,大量因宿舍人際關系不和諧所引致的傷害事件不絕于耳,且這類危害還將對大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困惑與精神壓力,甚至引發后續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鑒于此,本文將就當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現狀展開論述,分析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主要原因,并藉此提出協調宿舍人際關系和大學心理健康的實踐措施,以期對促進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和諧和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 學生宿舍 宿舍文化 文明意識
1 引言
大學生群體對現實世界以及現代社會中各種關系的認知尚處于塑成期,心理健康容易受到人際關系的影響而產生波動。因此,在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形成和維系過程中,大學宿舍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僅是大學生各種人際關系形成的重要場所,其中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否也將直接牽涉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故對如何維系大學宿舍人際關系等相關問題展開探討研究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2 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現狀分析
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了幾類,而根據其需求層次理論結合實際分析,大學宿舍人際關系實現了和諧,即滿足了第四層次的需要――感情和歸屬的需要。由此可見,和諧的宿舍人際關系可以讓大學生對宿舍產生一種歸屬感,并賦予宿舍特殊的感情。近年來,大學生宿舍沖突事件接連發生,其社會影響不禁讓我們為之咋舌,這不得不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根據相關學者今年對國內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問題的研究調查報告顯示,有六成大學生認為與室友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能夠共同分享喜悅與悲傷;有三成大學生曾經嫉妒過室友,而在這些大學生中,對嫉妒心理的處理方式也不同,其中四成學生會將嫉妒隱藏起來,不會體現在外在行為上,另有五成學生則會由于嫉妒而公然頂撞室友或者產生沖突。由此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時下大學宿舍人際關系現狀不容樂觀,同時,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個體差異也使得大學宿舍人際關系并不如想象中的和諧,且其中的`事件亦容易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引發部分更嚴重的現象。
3 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因素
3.1個體間的差異
大學宿舍成員來自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經歷,以及不同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以及作息時間,比如,有些學生不注意生活細節而對其他同學造成了困擾,如若不能互相理解包容,時間久了就會彼此之間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引致各類沖突的出現。
3.2心理上的差異
大學生多處在各種價值觀念的形成與認知階段,無法妥善處理自身個性中所帶有的自我中心主義、個人主義、自卑與自傲、謙虛與嫉妒、猜忌與閉鎖等心理特點,從而較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行為具有明顯的沖動性。加上多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個性中的獨立自己思想根深蒂固,團體生活使其產生各種不適應的癥狀,從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人際關系的和諧。
3.3知識技能差異
部分學生從未獨自生活,生活太過依賴他人,在處理各種人際問題時往往只憑直覺、情緒和經驗,不具備為人處世方面的基本技巧,從而時常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爭執,破壞人際關系的和諧性。
4 促進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和諧發展的策略
4.1以宿舍人際為主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開展以人際為主題的心理健康專題講座,鼓勵學生將自身遇到的人際方面的問題講出來,讓大家共同討論并及時解決。同時,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立,使其成為每位“新”同學必須認真修讀的一門課程,充分利用學校心理教育資源,有針對性的對大學生人際關系認知和處理能力展開培養和訓練,使之形成堅強、理解和包容的心理品質,此外,可以借助專業心理專家的協作,加強學生對于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視程度,使其在發現自身問題后能主動去尋找方法及時“對癥下藥”。
4.2積極宣傳寢室文化,樹立宿舍文明意識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意識到宿舍文化的重要性,但能夠將建議和措施落到實處的卻少之甚少,由此,寢室文化在校園中、在塑造健康心理時、在形成和諧人際關系時并沒有產生實質上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加強寢室文化建設必須摒棄口號化的作風,堅決執行制度化、規范化、道德化,要切實將這種良好的文化氣氛保持下去,使之成為激勵學生努力生活、努力學習的后備力量。同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更為豐富的寢室文化評比活動,設置月度和年度最佳寢室等稱號,給予應有的獎勵激勵,使得宿舍成員從此自覺自愿地為寢室文化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并以此形成一種意識:“宿舍是我家,我愛我家”,從而對宿舍逐漸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藉此進一步提高宿舍人員間的和諧度。
5 結語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深化發展的需要,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不僅要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基礎,也要具有能夠適應社會生存、人際交往的基本技能。希望本文上述研究能夠對提升大學宿舍人際關系以及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等工作的開展有所啟示,促使大學生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方面都能成為引領社會前進的動力所在。
參考文獻:
[1]郭梅華,陳虹,黃偉東.大學生宿舍人際和諧度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xx(04).
[2]孫東媛.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實證研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xx(01).
[3]姚福清,蘭倩.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問題及應對策略[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xx(01).
[4]劉春雷,李鐵鑌.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影響因素及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01).
[5]衣慶泳.大學生寢室人際交往問題的教育對話[J].大連大學學報,20xx(05).
[6]蔣和豐,李化樹.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問題研究文獻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24).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14
摘 要:
為探討大學生情緒智力和人際關系的內在聯系,用《情緒智力量表》和《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人際關系整體上有顯著的正相關。
關鍵詞:
大學生;情緒智力;人際關系;顯著的正相關
1.問題的提出
情緒智力主要是指個體在加工和處理情緒信息和情緒性問題的一種能力[1]。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某種交往方式產生相互影響而形成的比較穩定而直接的心理關系[2]。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但是現階段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并不理想。因此,探討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人際關系之間的關系就非常必要。
2.研究方法
2.1研究被試 以班級為單位,用整群隨機抽樣法選取鄭州大學在校大學生,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425份,回收率94.44%,剔除問卷45份,有效問卷共405份,有效率90.00%。
2.2研究工具
2.2.1《情緒智力量表》。采用Schutle等人[3]編制的情緒智力量表(EIS)來考察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特征。
2.2.2 《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采用鄭日昌等人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分數越高,說明人際關系行為困擾越嚴重。
2.3 施測過程 測量過程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測試,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按指導語的要求填寫問卷。全部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
3.結果
3.1大學生的情緒智力、人際關系在人口統計學上的特點
3.1.1不同性別大學生的情緒智力、人際關系得分的差異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鄭州大學大學生情緒智力和人際關系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情緒智力和人際關系上以及在各個維度上的得分均無顯著性差異。
3.1.2不同年級大學生的情緒智力、人際關系得分的差異比較
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不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和人際關系得分進行比較。結果表明,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知覺情緒、調控情緒和情緒智力總分上差異顯著,而在理解情緒和運用情緒維度上差異不顯著。在與人交談、交際交友和人際交往總分上差異顯著,而在待人接物和與異性交往方面差異不顯著。結果見表1
3.1.3 獨生與非獨生大學生的情緒智力,人際交往得分的差異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獨生與非獨生大學生情緒智力和人際關系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除在理解情緒的能力方面的差異顯著外,他們在其他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結果見表2
3.2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相關分析得出結果:情緒智力在與人交談維度上,與情緒智力各個維度和情緒智力總分有顯著相關,人際關系總分與知覺情緒、運用情緒和情緒智力總分上顯著相關。具體結果見表3.
4.結論
性別對情緒智力和人際關系四個維度和總分沒有顯著性差異。年級在情緒智力和人際關系總分上差異顯著,對各個維度的影響不平衡。除在理解情緒的能力方面的得分差異顯著外,獨生和非獨生子女在其他方面的得分都不顯著。情緒智力和人際關系總體上呈顯著的正相關。
參考文獻
[1] 許遠理.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構建與實證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xx.
[2] 時榮華.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314-315.
[3] Schutt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8,6(25):167-177.
[4] 陳偉偉.大學生情緒智力的初步研究[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xx,11(1):107-112.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15
【摘要】:
人是社會性動物,正如馬克思所言:“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贝髮W生的人際關系比較復雜,可以從大學生的整體來研究他們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是相對于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而言,他們對人際關系有不同的觀念與看法,影響人際交往的主要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響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有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經濟因素,要解決這些障礙,就要從這幾個因素分析,另辟奚徑,不僅有賴于教育觀念的轉變,更依賴于教育教學活動模式的變革。還要加強人際關系的理論學習,轉變觀念;注重人際交往的技能培養,重塑個性。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其今后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關鍵詞】:
大學生 人際交往 人際關系 心理
引言: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現今社會人才的競爭壓力的日益增強,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適應能力,產生了種種心理困擾。其主要群體是大學新生,剛剛進入新的學習生活環境,產生了各種心理不適應的感覺和問題。根據近四年的工作經驗,發現大約25%學生存在著心理問題,或者一直在困擾和痛苦之中煎熬,大約15%的學生需要心理咨詢,或者是老師長輩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種社會關系之中,如何理順好這些關系、如何提高生活質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問題。
大學生進入學校的那一刻就已決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重任。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他們健康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他們順利走入社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奉獻力量。如果不善于處理好人際關系,不僅自己的全面發展實現不了,而且難以承擔祖國所賦予的歷史責任。因此,得重視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心理。
一、人際交往的定義及其心理因素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系。人際交往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反映著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從動態講,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溝通與物質交換的范圍;從靜態講,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系。
據估計,大學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時間中有70%左右用于人際交往。有的人對成功人士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為85%的成功人士與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關。因此,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著重要作用。
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認知、動機、情感、態度與行為等。認知是個體對人際關系的知覺狀態,是人際關系的前提。人與人的交往首先是感知、識別、理解開始的,彼此之間不相識、不相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際關系。認知包括個體對自己與他人、他人與自己關系的了解與把握,它使個體能夠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針對性的調節與他人的關系。動機在人際關系中有著引發、指向和強化功能。人與人的交往總是緣于某種需要,愿望與誘因。情感是人際關系的重要調節因素,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體驗,如滿意與不滿意、喜愛與厭惡等,人們正是根據自身情感體驗不斷調整人際關系。
情感直接關涉著交往雙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滿足程度,即心理距離。可以說,情感是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當作判斷人際關系狀態的決定性指標。態度是人際交往的重要變量,每時每刻都在表現某種態度,態度直接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建立、形成與發展,例如態度與偏見、歧視的相關直接影響著人們的人際交往。
二、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因素
在大學生之間有某些因素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它們一般是個體自身難以選擇和避免的,稱為客觀因素;還有某些因素特異性地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即個體的心理感受起了決定性作用,稱為主觀因素。
(一)客觀因素。
1.時空接近。大學生人際關系形成和存在的根本條件就是大學生個體的時空接近。只要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時空充分接近,他們之間就必然產生人際關系,那些時空接近而素無往來的大學生之間并非沒有人際關系,只是人際關系較為疏遠;少有交往卻相安無事,說明他們之間的人際相處很好。時空接近,是大學生彼此了解和認識的前提,也是人際吸引或人際互斥的基礎。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時空接近可能成為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必要條件,也可能成為產生人際關系障礙的客觀原因。
2.態度相似。雖然態度是個體內部心理方面的,但個體之間的態度相似與否則是客觀的。態度相似,個體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觀念和意趣,容易相處和交流;態度迥異,個體之間難以找到共同的話題,相處、交往多有沖撞,如不注意調整自己的行為,往往使人際關系失諧。
(二)主觀因素。
1.人際安全。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能否適應,關鍵在于個體感受到的人際安全的程度。所謂人際安全是指個體在人際相處和交往中對自身狀況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體驗。訴說人際關系不好的大學生往往人際安全得不到保證,感到自己被別人欺負、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擔心自己的弱點或劣勢會暴露出來,因此,在特定的環境及人際關系中條件性地局促不安,擔心別人詢問自己,也不敢主動與別人交往。大學生在感受不到人際安全的情境中,將會自我防御性地退縮或回避。
2.人際期望。人際期望就是個體對人際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心理、行為的預期和愿望。這些預期純粹是個體的主觀意愿,實際上是一種投射心理。人際情境制約人際期望的內容,個體對老師的期望和對同學的期望是不一樣的;人際距離決定人際期望的價值,人際距離越近,個體的人際期望價值越高。大學生在不同的人際關系中有不同內容、不同價值的期望,雖然人際期望常常是自發的、內在的和無意識的。人際期望與個體的人際關系狀況密切相關,幾乎所有人際關系不良都是個體人際期望造成的。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障礙
人際交往障礙是指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與別人進行必要的交流與溝通,個體為此感到苦惱,明顯影響個體正常生活的一類現象。這種障礙不但影響個體的人際狀況,而且使個體的整個精神方面都受到消極影響,產生自卑、孤獨、自負等情感。交往障礙的不利后果是使個體形成條件性的交往不能。由于大學生個人心理健康不同,人際關系所受到的影響因素不同,從而表現出不同的障礙。
(一)、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表現突出而常見,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點所決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識迅速增強,開始了主動交往,但其社會閱歷有限,客觀環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了解人的整體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際交往中常又帶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據此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知己,一旦理想與現實不符,則交往產生障礙,心理出現創傷。
另一個是以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的目的在于滿足交往雙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諒互讓,以誠相見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而有的大學生卻常常忽視平等、互助這樣的基本交往原則,常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自吹自擂、裝腔作勢、盛氣凌人、自私自利,從不考慮對方的需要,這樣的交往必定以失敗而告終。
[參考文獻]:
[1]趙德華.當代中國人際關系的文化嫂變[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xx(5).
[2]吳婭丹、賴素瑩.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中國人際關系研究[J].蘭州學刊,20xx(3).
[3]黃希庭.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4]張治庫《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障礙及對策》,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1期
[5]羅建華、梁斌《試析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羅建華梁斌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xx年第3期
[6]姚曉燕 《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障礙問題研究》,甘肅高師學報 第8卷第1期(20xx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16
關健詞
社會心理學 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密切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能消除大學生孤獨感,緩解心理壓力,培養其自信心,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對于大學生的抑郁、焦慮情緒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從廣義上講是指大學生和與之有關的一切人之間通過交往而形成的心理關系,從狹義上講是指大學生在上學期間和周圍的人之間通過交往而形成的心理關系。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對象僅指與交往主體具有互動并產生了某種實際聯系的人,如同學、親友、老師等,只有互動才能滿足雙方的心理需要,才屬于通常意義的人際關系探討的范疇。
一、 社會心理學理論與傳統心理學上人際關系研究
社會心理學是一個發展歷史只有不到百年的學科,關于其研究的范圍莫衷一是。如果將有代表性的西方學者對社會心理學的定義加以歸納整理,可以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歸為四類:
一是社會互動或曰社會交互作用;二人際關系;三社會影響;四社會化。從而決定了社會心理學對人際關系的研究是從人際交往的主體所處的社會情境,及其與交往對象的互動入手的。社會心理學就其對社會個體和社會群體的行為分析研究而言,它自然無法脫離社會科學的合作,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本身就是一門社會科學。
而絕大多數大學里,都將心理學置于自然科學的領域,而不是社會科學領域。傳統的心理學對人際關系的研究是從個體本身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出發來探討此問題的。社會心理學與其相比更加關注群體和社會情境,更多的從“另一個人或另幾個人施以的刺激”來看待人際關系的,或是更強調不同群體中的人際互動,是關于社會互動的研究,一般情況下它反而忽略了社會背景中的個人社會心理學視人的行為為社會行為,即一切行為都是針對他人的,我們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并通過自己的社會認知作出判斷,進而調整相應的后續行為以適應所處的特定情境?梢,與傳統心理學相比,社會心理學更強調互動和情境的因素,而互動與情境更加適合人際交往的外在形式,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對人際關系的改善研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 、社會心理學理論中人際關系改善的理論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際溝通和互動、人際吸引、群體動力等理論對于人際關系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在人際溝通及社會學習理論方面。社會心理學認為,溝通是人際交往的基本過程,是人際交往的最初形式,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感情的基礎,沒有溝通則無人際關系的開始,亦無人際關系的改善。溝通能力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溝通能力的提高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前提。
可以多種形式開設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課程,通過大學生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必修課等傳遞給大學新生,改變其對于人際關系的認知結構,影響其社會態度,最終達到改善其人際關系的目的。
研究表明,社會交往個人對人際關系的認知、期望以及人的移情能力等,對于人際關系影響較大,在這方面,傳統心理學一直比較關注。社會心理學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人際關系的`心理學技術,這些技術都是試圖改變人們的自我意識水平、移情能力或社交能力,并通過這種途徑使人們的人際關系狀況得到改善。
改善人際關系的心理學技術有兩大類。一類是綜合性的方法,可以同時改善人們的自我意識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技能。這類方法主要有敏感性訓練和角色扮演等。第二類方法主要有意識訓練法,移情練習和社交能力訓練等,這類方法的通常作用,是專門改善人們某一方面的能力或技能。相對于后一種方法而言,綜合性的方法是社會心理學的關注重點。在這種方法中,敏感性訓練和角色扮演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
敏感性訓練是一種從團體心理療法發展起來的團體訓練技術,即對正常人在群體中的人際技能及其有效性獲得反饋的方法,它有各種形式,開展最普遍的是訓練團體或稱t-小組。角色扮演通過一種直接擺脫既定角色關系束縛或設定某種特別的角色要求的個體訓練技術,使參與者體會到不同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實感受,從而達到改善人際交往能力的目的。它通過讓別人充當或扮演某種角色,站在一個新的立場去體驗、了解和領會別人的內心世界,理解自己反應的適當性,由此來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識水平、移情能力,并改變其過去的行為方式,使之更適合于自己的社會角色,從而獲得新的社交技能。
。ǘ┥鐣睦韺W從情境的角度出發,研究了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客觀因素。
影響大學新生人際關系的原因既有學生個人自身的原因,被稱為主觀因素,也有學生自身難以選擇和避免的原因,稱為客觀因素。社會心理學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客觀因素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人際交往的頻率。2.態度相似性。3.時空接近性。
依據上述理論,大學生人際關系改善可采取一些能夠增近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時空性,提高交往的頻率的活動,大學生亦可通過各種活動,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興趣,從而能與周圍的人有更多的相似性,最終達到改善人際關系的目的。體育課為大學生發展人際交往提供了必要場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進行交流與交往;而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文化氛圍及各項活動,它對大學生的社會態度和社會認知、行為方式等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使學生逐步掌握人際關系的技巧,逐步發展人際網絡。
。ㄈ┰谌后w動力研究方面。社會心理學認為群體情境可能會使人失去自我知覺能力,并導致個體喪失自我和自我約束。在相關改善人際關系的方法中,團體心理輔導在降低人際交往焦慮,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水平方面,影響效果明顯較好。團體輔導效果較好的原因在于參與的個體在群體的影響下,會按照輔導者的要求,或遵循其它參與者的行為,積極溝通和互動,改善了溝通技巧,在活動中提高了人際交往的時空性、增加了人際交往的頻率,促進了活動參與者的相互交往,增加了接觸、交往和互動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6頁。
【2】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頁。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17
摘要:網絡在大學校園已經普及,網絡文化已經成為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它給大學生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本文著眼于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分別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個方面做了一些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網絡文化;人際交往;大學生
網絡文化是隨著網絡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促進人類進入了網絡時代,而網絡的發展更進一步促使了網絡文化的產生!熬W絡文化”(Internet Culture)屬于文化的范疇,是一種新型的文化。網絡文化的形成打破了時空的阻隔和地域的限制,開創了一個新的文化交流時代。它沖擊著社會的各個角落,當代大學生首當其沖的受到著影響,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給他們的人際交往帶來了影響。
一、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
1、使大學生人際交往更自由
網絡文化是一種虛擬的環境,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一書中有一幅著名的漫畫,一條狗對另一條正在上網的狗介紹經驗說:“在因特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首先,網絡文化影響下,大學生能夠隨心所欲的結交朋友,只要興趣相投,就可以成為朋友。另一方面,大學生是思想活躍,網絡文化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生存空間,使大學生人際交往更為自由。
2、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廣泛
網絡文化是一種動態文化,各種各樣的信息在網上匯集和更新,使其成為一個信息量大、內涵豐富的世界。網絡文化以其豐富的資源吸引著大學生,成為其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和聯系朋友的重要渠道。網絡文化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獲取信息的最佳平臺,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的開放場所,而且這種交流與溝通是普遍的,因此,網絡文化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具有了空前的廣泛性。
3、使大學生人際交往更加自主
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臺,在網絡文化影響下,大學生人際交往更具有主動性。網絡文化具有平等性,每一個人都有諸多的選擇權,可以選擇參與各種各樣的論壇,選擇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并且能夠發表各種言論。網絡人際交往是一種全新的信息交流形式,大學生可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4、使大學生的交往更加便捷
網絡文化為大學生的交往提供了許多便捷的渠道,如QQ、微博等,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進行交流和溝通。在網絡文化中,人人都可以是中心,只要雙方愿意,無需任何其他的中介就可以實現交往,非常便捷,滿足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需要。
二、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1、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隨意性增強
網絡文化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可以建立各式各樣的虛擬身份,進行交往。這種虛擬的.交往有可能使人們更容易態意而為,拋棄現實生活中約束自己的道德律和理想信念。大學生在網絡中過度的追求“自由”,人際交往變得過于自由放縱,在這基礎上,大學生在網絡中的人際交往就變得不那么認真負責。這會影響到網絡文化的正常和健康的發展。
2、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缺失
網絡文化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在網絡上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瀏覽各種各樣的信息,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信息量的增加很容易導致大學生迷失人際交往的目標和方向,影響其人際交往的能力,進而影響其人際關系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缺失。
3、使大學生人際交往誠信度降低
網絡行為的主體是“虛擬之我”,對象也是虛擬的,這就使得大學生認為“網上結交的朋友是不可信的”,在網絡上,缺少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監督和約束,大學生的個人行為往往有一定的虛假性,甚至是欺騙性。久而久之,導致了大學生對網絡人際關系的信任度降低,也必然導致大學生自身的誠信度降低,大學生發布信息的可靠性降低。
4、使大學生自我約束能力降低
網絡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世界,它在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同時,也使其人際交往的自我約束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發生弱化。對于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有些大學生不能抵制誘惑,過多時間的漫游在網絡里,在很長一段時間后中止網上活動,往往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感,進而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
綜上所述,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人際交往應遵循平等性、誠信性、有益性等原則,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建立健康的人際交往方式,以實現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而消除其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周柏林,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初探,株洲工學院學報,2003,17(1):56-58.
[2]鐘曉媚,網絡文化的特征及影響,探求,2003(8),62-63.
[3]嚴薇,大學生網上問題行為心理分析,高校理論戰線,2002(3),25-27.
[4]譚金蓉,論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11),85-87.
[5]張堅強,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2004,4(2),77-81.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18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智能化移動終端設備也迅速普及,幾乎成為了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伴侶”,而移動互聯網絡不斷升級加速,無線網絡的逐步覆蓋,海量應用程序的洶涌來襲,更是讓人們充分體驗到科技進步給自己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與樂趣。但是當你漫步在校園里,卻會發現如今在食堂、在寢室、在操場、在衛生間,乃至在圖書館、在自習室、在教室,幾乎校園里各個角落,隨時隨地都有學生低著頭,目不轉睛地盯著手里拿著的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指尖飛舞,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手中發亮的方寸屏幕,無暇顧及周圍世界,凡此種種,不禁讓人重新審視那些智能電子產品,而那些人就是當今時代的“低頭族”,英文譯之為:“phubbing”指的就是整日沉迷于手機而冷落了現實世界的人群。
一、手機對大學生影響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手機網絡也日益成為新興的網絡陣地。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6月,我國成為世界上使用互聯網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5.27億,較2013年底增加約269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占比提升83.4%,手機成為我國網民第一大上網終端。報告同時指出,大學生是所有青少年上網人群中使用手機上網比例最高的,約97.4%的大學生都使用手機來上網。以上數據顯示,手機的使用己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其個人的發展。
。ǘ┭芯恳饬x
1、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情感生活的影響
大學生有非常充足的精力和豐富的情感,經過緊張的學習后他們需要為自己減壓,此時人際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經過人際交往活動,大學生可以獲得友情,可以融入集體的生活中,更加關心自己身邊的人,從而也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因此,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2、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個人情緒的影響
年齡在18―24歲左右的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及心理都漸趨成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大學生的發展也容易受消極因素的影響,一些不好的情緒,如憤怒、焦慮、緊張等都會給其成長帶來不良影響。實踐證明,健康積極的人際關系對疏導和調節大學生不良情緒具有重要意義。
3、社會的發展要求大學生要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當代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之一,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幫助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促進社會和其個人的積極發展。同時,大學生可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更好的認識自己和了解他人。通過與他人的接觸,大學生可以更好的認識彼此,大家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二、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現狀分析
。ㄒ唬┱{查問卷設計
1、調查問卷的構成及設計目的
。1)問卷的構成。本次調查問卷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自行編制,在發放、收回的基礎上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綜合分析。調查對象即本文主體――大學生。本次問卷主要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論文主體即在校大學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對分析大學生的性別、年級進行分析,了解各個不同年級和男女使用手機的比例和基本信息特征,進而了解整個樣本的特征。第二部分是本次問卷的重點,主要內容是問題的選擇,通過對在校生手機使用過程娛樂、通訊及人際交往行為的使用頻率的調查,分析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范圍、方式和特征。進而分析手機對大學生人際圈的影響的認識。
。2)問卷設計的目的。通過對大學生的調查,分析手機對其的.影響和大學生對這些影響的認識,在了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的同時分析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的影響及其影響因素,從而對進一步發揮手機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積極影響提出相應的對策。
2、數據收集及樣本特征分析
。1)數據收集本次問卷主要采取現實隨機發放的途徑,在蘭州財經大學和平校區圖書館進行。共發放160份,回收157份,有效問卷153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5.6%,覆蓋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
。2)樣本特征整理分析樣本后發現,受訪者年級、性別比例分布均勻,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有利于對整體在校大學生的研究。
。ǘ┦謾C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顯然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經常使用的幾種重要工具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其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如下:
1、消除了空間的限制,有利于遠距離情感維系
81.1%的在校生認為手機交流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比面對面交流更方便。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社交軟件,能在第一時間與好友分享信息,交流感情。由于經常通過電話、短信聯系,通過社交軟件查看朋友圈等,即使相隔多年沒有碰面的老友也不會感到生疏,仿佛彼此剛剛交流過一樣。
2、利于消除近距離的交往困境
鑒于大學生的特殊年齡階段和心理發育特征,他們對于良好人際交往技巧的了解不夠充分,實踐過程中更是缺乏經驗,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人際交往的困境。問卷數據顯示,56.2%的大學生使用手機交流是為了避免尷尬。正處于人際交往困境的雙方,對于面對面的直接交往產生排斥時,以手機為媒介的間接交往在此時是化解近距離人際交往困境的最佳選擇。是維護彼此尊嚴,增進彼此了解,解決交往矛盾,促進大學生更深層次交往的一種好方法。
(三)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1、出現嚴重的偽親密性、人情淡漠化現象
自從手機介入人際交往之后,交往主體間見面的時間變少了,交心的機會也隨之減少。手機的便捷取代了面對面交談,問候短信代替了真心的祝福,也隔斷了情感的交流。在方便的遠程交流的同時加劇了大學生的交往負擔,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情味銳減。
2、手機依賴成癮,忽視甚至逃避現實中的人際交往
享受到了手機所帶來的便捷后,有的人幾乎一天24小時和手機捆綁在了一起,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上廁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機相伴,這種現象在大學校園中更是常見。有上述行為的同學被稱為“校園低頭族”。手機作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工具,確實表現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手機同時也集娛樂、游戲等一些附加功能于一身,無形中加重了大學生與手機的粘性。
3、沉迷于虛擬世界,現實人際交往能力減退
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溺在手機的便捷與多媒體功能不能自拔。其主動的人際交往減少,甚至逃避現實,出現輕微的“社交恐懼”,缺乏人際交往的熱情,使其人際交往得不到健康發展,甚至影響以后進入社會的人際交往。
。ㄋ模┡囵B大學生自身素質,減少手機的使用
大學生對手機的使用頻率相當高,因而減少手機的使用是解決其負面影響的關鍵之一。這就需要大學生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對手機網絡、流量等手機使用內容進行適當的控制,加強自身網絡防范意識,減少不必要的手機使用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防止自己整日使用手機,過度依賴手機。不要把時間都用在手機的使用上,應多與他人進行面對面交流溝通,在必需的時候使用手機,使其能夠真正發揮其積極作用,促進大學生群體自身的健康發展,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手機媒體的傳播學思考[J]。北京。國際新聞界。2006.7.
[3]朱海松。無線營銷-第五媒體的互動適應性[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6.
[4]佟西原。手機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3.
[5]李旦。碎片化語境下手機媒體的機遇和隱憂[J]。2011.23.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19
摘要:由于種種原因,當代中學生容易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中以社交問題所占比例最大。當今的中國正處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社交能力的強弱已稱為衡量一個現代人素質的重要標準之一,中學生的人際交往倍受人們關注。中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作為主題能力的表征,通過社會實踐,將會在社會文化生活中推進人際關系的高尚、純潔、和諧。
關鍵詞:人際關系;同輩群體;非正式群體
一、中學生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ㄒ唬┘炔恢艘膊恢海簩ψ约汉退诵睦硖卣骱托睦砻婷踩狈α私。
(二)害羞:指在交往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礙了人際關系的正常發展。害羞的形成主要在后天。
。ㄈ┕缕В翰浑S和、不合群,一種屬于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另一種屬于有特殊的行為習慣,別人難以接納,不愿意接受他,即怪癖。
。ㄋ模┳员埃喝狈ψ孕牛诮煌顒又斜憩F為想象成功的經驗少,想象失敗的體驗多。這種心理在與權威、長者、名人交往時表現得尤為突出。
。ㄎ澹┙巧讨航巧且粋社會學名詞,它是指一個人根據社會的輿論、規范和約定俗成的習慣,所表現出的思維、行為方式。一個人在生活中扮演著許多不斷變化的角色,也就是說,人們在社會里的身份是不斷變化的,你的行為特點也得有相應的變化。如果一個人不知變通,固著一種角色,就是角色固著。
。┻^慮:在交往過程中,尤其是在與陌生人交往時,持有適當的戒備心理是完全應該的。但如果把天下人都看成是可以的人加以提防,就會嚴重阻礙交往的發展。過去有句古話叫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過慮的另一種表現是求知交,而不愿廣泛結友。這就必然局限了自然的交往面。
。ㄆ撸┓忾]:在交往活動中,封閉的人試圖把自己關在一統天地里,本著“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則,心里有個頑強的想法,我不想占你便宜,你也別想借我的光。封閉的另一個原因是擔憂公開了自己的思想觀念、身世經歷后,人家就會疏遠自己。
(八)干涉癖:是愛打聽、傳播和干預別人的私事和秘密。這種人在國外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來形容,叫meddlesome,意思是好管閑事的。
。ň牛⿵娖锐保河袃深,一類是將自己喜愛的東西強加與人,把自己的喜好看作別人的喜好,把自己的意見看作最好的意見,而且十分熱情。一類是將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凹核挥鹗┯谌恕薄ⅰ凹核鹗┯谌恕。
(十)嫉妒:也許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緒。人總是有一種要求成功的愿望,也有一種超過別人的沖動。
二、對策
。ㄒ唬┬纬芍袑W生良好人際關系的條件
人際關系的形成,離不開社會的具體環境,離不開活生生的人。中學生人際關系是建立在特定的內部與外部環境和心理環境基礎上的。就環境來說,有家庭與學校構成的內部環境,也有社會與自然構成的外部環境。家庭環境往往是中學生人際關系形成的出發點。一個人自小生活在和睦、高尚、充滿人性和摯愛的家庭環境里接受父母、兄妹的良好教育和情感培育,對其進入中學之后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影響極大。
不僅如此,和睦、高尚、充滿人文精神的家庭還是中學生恢復心理平衡、獲得感情補償、校正人際關系中出現的不良傾向的“血緣”基地。升人中學后,學校是中學生學習、生活的直接環境。從客觀方面看。學校領導、教師、員工要為中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創設各種有利條件,建立起優良的校風、學風,為中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和交際的物質場所和精神場所。而從主觀方面講,中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學校創設的條件,并與學校一起創造條件,自覺地、能動地去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ǘ┬纬芍袑W生良好人際關系的途徑
1、傳統上,群體活動的途徑特別受到重視。
譬如集體參觀學習、聽報告,是黨員或團員還要通過組織生活,集體參加校園的文化活動(文化講座、詩歌朗誦、音樂欣賞、書法比賽、課外體育活動、新年晚會、辦墻報、黑板報等)。大學生參加群體活動,為了實現共同的奮斗目標,結合在一起,相互幫助,共同努力,不僅使自己受到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而且在同學關系、師生關系上增進了了解,產生了感情、建立了友誼。大學生參加群體活動。便有機會與他人一起參與現實生活的變革,并從中獲得對人生價值的真切的理解、對時代文化精神的體認。現代高等學校內組織的活動,在其精神實質上展示了與以往時代不同的特征。
2、參加社會實踐是當今學生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
中學生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群體交往的特點主要使其人際關系富有社會性。社會性的人際交往不僅擴大了中學生交往的時空范圍,加強了他們對良好人際關系的理解與體驗,而且亦使其自身發生著變革,從而造成新的力量,新的觀念。如果說,人類個體早期的智力發展和身心水平一開始所受制子群體活動的話,那么越往后,主體能力的發展則越依賴于群體活動的各種文化實踐活動的擴大、豐富和深化。只有當人的群體活動、群體意識形成了,人才開始了真正的社會文化生活,并使人在群體活動中增進了解與理解。
3、中學生的個體交往活動在其人際關系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視。
過去我們往往過分地強調中學生人際關系中的群體交往方式的意義,而過分地限制個體交往活動。把中學生個體與其周圍的同學、老師之間的交往限定在“嚴格”的范圍內。認為個體交往多了就會影響集體活動的凝聚力。個體交往能對群體交往起消解作用,從而把個體交往看成是“小圈子”, “意氣之交”。這是非常片面的。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形成中,個體與群體二者互補,缺一則不正常。
4、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際交往總是從首次印象開始的,第一印象常常鮮明、強烈而且影響深遠。第一印象在以后的交往中常常起定勢作用,如果一個人給人留下的是誠懇、熱情、大方的印象,自然受人喜愛,別人也愿意與之繼續多交往。相反,如果留下的是虛偽、冷漠、呆板的印象,別人當然不會愿意接近。
良好的第一印象的確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注意儀表。在公共場所中人們總是趨近外表美麗、英俊、衣著整潔、儀表大方的人,并且常常有意無意中還會把一個人的儀表風度同他相應的身份、修養、品德連在一起,外表有魅力的人給人較好的印象,人們對之評價較高,也較有興趣,這是因為美是人人向往的。第二注意言語表情。語言不俗、內容豐富有趣總能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反之夸夸其談、氣味平庸,使人厭惡。第三注意舉止。舉止得體、優雅、瀟灑,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氣質和修養,能增強人際吸引;反之,如果過分拘謹、輕浮、粗魯則使人遠離?傊,無論在求職、交友、戀愛,還是在課堂、集會等公共場所都應注意使自己個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這是以后長期交往的良好開端。
參考文獻:
[1]穆懷中《青年人際關系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
[2]時蓉華主編《現代社會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20
[摘要]大學生人際交往對其大學學習、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關系到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對其在未來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處理也具有重要的影響。當前,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一些障礙和不足,這與大學生社會需求、認知程度和性格特點有關。應當從提升大學生全面素質出發,加強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教育和引導,促進他們人際關系的協調。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問題 歸因 教育引導
高校在人才培養中,既要重視大學生學習、學業,也要重視他們的思想道德、人格的發展,關注他們的素質的全面培養。在大學生素質結構中,人際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學生社會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是大學生個性品質和社會生活能力的重要標志。大學時期正是學生個性心理品質趨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應根據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實際,尤其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采取應對的教育和培養策略,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一、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障礙和不足
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群體,其特定的學習生活經歷、年齡特點,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特定的交往動機、心理狀態、情感需求,這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呈現出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甚至是功利性,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一些方面的障礙和不足。
1.人際交往中的自我封閉。大學生生活在現代生活條件中,環境較為優越,大部分好奇心強,待人熱情,愿意與人接觸,樂于與人溝通,交往大方,交際面廣。然而,也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卻表現為另一種狀態,即不愿與人接觸、交往,將自己封閉起來。這些學生往往來自于較為封閉的家庭中,自小生活圈子小,接觸面小,缺乏人際交往的實踐,在與人接觸時往往膽怯、緊張,不知所措,羞于啟口。在學;顒又,他們不愿意“表現”自己、“突出”自己。也有些學生自小由于缺乏親人的關愛,缺失家庭的溫暖,使得心理上造成了創傷,導致他們自閉、自卑和孤獨的心理。他們沒有體驗過人際交往中相互信任、彼此鼓勵、互動交流的快樂,因此在心理上對外部世界的感覺是冷漠的,雖然愿意嘗試與他人交往,但又害怕遭到拒絕,這些學生往往在與人接觸初期惴惴不安、心理焦慮、情緒緊張,也有的不愿意與人接觸,不愿意與人溝通,我行我素、獨來獨往,將自己封閉起來。
2.人際交往中的功利追求。當今大學生之間的交往大多都建立在共同的性格、興趣、愛好、志向和地緣關系上,大學生之間的交往大多是真誠、健康的,他們因為共同的大學生活而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鼓勵,是一種建立在純潔情感基礎上的同學之間的友誼。然而,也有一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功利化追求的傾向。受“金錢至上”的影響,往往表現出與同學間、老師間的感情淡漠,在謀求入黨、評優、評定獎學金等方面的利益時,有的學生從搞好“群眾關系”出發,刻意與他人、老師拉關系,一旦獲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就表現出對人的冷漠。
3.人際交往中的嫉妒情緒。大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是友愛、寬容、平和的,他們以同學取得好的成績而感到驕傲,以同學表現突出而感到光榮。但也有一些學生對優秀學生產生嫉妒心理,本來平常關系很要好的同學,但當對方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自己時,就產生心理的落差,不能承受,由此與這些同學關系疏遠、排斥,甚至施以挖苦、譏諷、打擊報復的態度。這些同學在同學關系中表現出對人尖刻,不能寬容人、理解人,往往造成同學關系緊張。
4.人際交往中的層面單純。中國有句古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因為“志同”而“道合”。大學生因某種共同的聯系而在一起相互交往。這些志同道合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容易形成同學間的友誼。但這種交往的層面是單純的,也存在負面作用,如人際交往中的“志同道合”的另一方就是“臭味相投”。一些人因不好的習慣、不良的嗜好、目標,而走在了一起,這將越發強化其不良的思想、道德發展,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這種人際交往層面的單純性也使人際交往的社會作用受到限制,因為人只有與自己不同類型,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經歷、學識的人交流,才有機會相互學習,相互取長補短,互相進步。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障礙和不足受各種因素制約
人際交往是一種個性品質的表現,受個體遺傳素質的影響,也受后天教育和培養的作用。從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社會需求來看,其人際關系中存在的障礙和不足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1.目的的指向性不同導致對人際交往的影響。從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來看,要維系社會關系的存在,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假如沒有人際交往,人類社會也就不復存在了。處于社會生活的人,人際交往首先是為了生存,使自己維系與社會的關系,也就是說是為了安全的需要,進而為了實現自身發展和精神的滿足。因此,必須承認人際交往存在的目的性。這種目的性在大學生身上有諸多表現。首先,大學生為了不脫離與同學的關系,或多或少地要與他們進行交往,以獲知學校的信息,了解學校的動態,保持自己應對周圍學習環境的變化,而在其中有些心理自卑的學生,其人際交往必然是少量的、不足的,因而他們在發展上也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可以說人際交往是大學生最基本的需求。其次,由于個體差異的不同,有的大學生需求強烈,希望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因此這些學生人際交往的主動性較強,而帶有一些功利目的學生,更是在人際交往面向的人群和精力投入上顯現出與其他同學的不同,這也導致部分學生人際關系的畸形化發展。而存在嫉妒心理的學生,其原因在于社會交往中對情感需求強烈,希望他人對自己有較好的評價,但當他人超過自己時,就容易產生心理失衡現象。
2.認知結構的缺失對人際交往造成的影響。由于每個人的社會經歷不同,積累的知識不同,因此他們在對外部世界進行觀察、分析時,就有不同的視角,有些人由于視野的狹窄,認知結構的缺失,會造成對事物的認識存在偏頗。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會具有不同的影響。大學生正處于知識學習和視野開闊時期,其認知結構是不完善的,思維和認知被限定在了較小的圈子內,其在人際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種種缺失。在很多情況下,大學生由于認識的不足,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常常出現脫離實際,主觀臆斷,具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因而容易造成與其他同學關系判斷的失誤,引起同學間的誤會和關系緊張。
3.個體成才背景的差異導致對人際交往的影響。社會是千差萬別的,大學生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很多不同性格、愛好,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成長環境和經濟條件的學生,他們在價值觀念、道德情感、為人處世、表達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多的不同,這些都影響大學生之間的相互認同、互相交往。一些來自經濟條件較好家庭的學生可能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落落大方、熱情豪放,但有的學生也因此表現出孤傲、盛氣凌人;另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可能在人際交往中出現拘謹甚至自卑的心理。但無論哪種情況,都有可能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
4.個體性格差異對人際交往的影響。應當承認,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個體的差異,這對人際交往必然會造成影響。尤其在性格差異方面,性格活潑開朗的人與人交往能夠在短時間內拉近與人的距離,但有時可能出現脾氣急躁,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或沖突;而性格內向的人,往往不善言談,對人冷漠,不利于建立相互了解、彼此順暢溝通的關系。有些人的情緒容易激動,在很多方面容易引起矛盾沖突,而有的人自私、嫉妒、自以為是,這些都容易造成人際交往中的矛盾與障礙。
三、從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出發,加強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教育引導
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其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關系其在校期間的全面發展,也對其未來步入社會后的人際關系處理具有深刻的影響。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教育和引導,促進他們形成和諧、友愛、包容、互助、健康向上的人際關系。
1.重視大學生全面素養的培養,提高其人際交往的人格魅力。大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成功與否,受大學生人格魅力的影響。而人格魅力又來源于大學生的全面素質,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密切相關,與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知識掌握、能力體現緊緊相連。這就要求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平臺,增強對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他們的人格魅力。
2.提高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認識,端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動機。雖然在人際交往中要承認交往的目的性,但作為高校要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關系導向,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建立在增進友誼、相互學習、彼此進步上。因此,大學生交往中要杜絕功利主義,拋棄庸俗的人際關系觀念,端正人際交往的動機。
3.增強大學生的自信,鼓勵大學生主動交往。增強大學生的自信有利于大學生在交往中突破心理障礙,大膽交往,更容易取得交往的成功。而鼓勵大學生在交往中積極主動也是使大學生爭取交往的主動權,獲得交往成功的關鍵。因此,要通過大學生素質的提高、交往技能的訓練來增強大學生的交往自信,通過自信心的增強來促使大學生主動交往,使大學生在主動交往中,突破自我、突破僵局,主動出擊。
4.教育學生懂得做事“講分寸”,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掌握“適度”原則。距離產生美。在某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要保持必要的距離,給對方留有自己的空間。在人際交往中,語言、行為要文明、有度,接觸的頻率應適當。同樣,在交往范圍上也要適度,既不能與什么人都交往,導致自顧不暇,也不能對什么人都非常謹慎,排斥與他人的交往。
5.教育學生有容人之量,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學會寬容理解。在現實社會關系中,由于人與人之間存在差別,因此在人際交往中,難以避免產生人際關系的摩擦或造成矛盾。作為大學生要有容人之量,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態度,正確看待對方的異常情緒,學會包容、忍讓。要引導學生以寬闊的胸懷處理人際關系中的矛盾沖突。特別是當對方情緒激動,或事出有因時做出不恰當舉動時,要有涵養,用包容贏得友誼,以關懷取得對方的認同。
6.教育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確立自己正確的交往角色。一個人認識他人不易,但在某種程度上認識自我更難。對自我的認識和正確的評價,有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保持良好的情緒處理人際關系。同時,大學生通過對自己的優勢、劣勢的理性認識,有利于在人際交往中把握自己的角色,恰當地表達自己,從而更容易取得交往對方的認同。
[參考文獻]
[1]陳慶國。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調查與培養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
[2]李軍,張殳。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探討[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
[3]李燕冰,駱風。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生活素質的影響――廣東六所高校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7).
[4]秦海燕。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0(4).
[5]溫永慧。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人際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7(5).
[6]鄭銳華。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3).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21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對策研究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系,指通過各種交流方式以交換彼此思想信息的過程,是人們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內容。在人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人的關系是的社會關系的關鍵,個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會關系中,而是建立各種各樣的連結關系,如血緣關系、戰友關系、雇傭關系、醫患關系等;大學生所處的人際關系有親屬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朋友關系等。因此,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的產物,處于社會關系網中的人必然要面對人際交往這個問題。大學生處于人生的轉型時期,面對求職就業等問題,越來越感覺到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學生肩負社會歷史使命,更要重視人際交往問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性
。ㄒ唬┤穗H交往是維護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需要。研究表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能夠預測心理健康水平,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越強,越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從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社交需求對個體發展有重要影響,包括友誼、愛情及隸屬關系等。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心理心態也有利于大學生人際交往,如:自信樂觀、寬容大度、誠信友愛等高尚品質有利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成功與快樂。
。ǘ┤穗H交往是大學生獲得信息資源的重要途徑。首先,通過人際交往本身所獲得的人力資源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中得以體現,還可作為一種無形資產為長遠發展提供支持。其次,人際交往作為一種獲取信息的方式,無論是符號語言交流方式還是肢體語言交流方式,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信息互動與資源共享,使人際交往成為大學生獲取間接性、經驗性知識的有效途徑和開拓思想的重要條件。
。ㄈ┤穗H交往是大學生自我發展和社會建設的有效方式。首先,大學生通過人際交往與溝通,從對方的評價中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更客觀地進行自我認知,有效地進行自我完善,促進個體成長成才。其次,人際交往不僅對自身發展有重要影響,對社會建設和發展也十分重要。良好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的安定有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增強群體凝聚力,集全社會合力共創和諧社會。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
當前的高等教育主要工作是大學生的理論教學,在培養21世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型人才時,更多地是以智商和學習成績論優劣,而忽視了大學生情商培養與綜合素質提高。少有專門的課程教育大學生學習如何與人交流與溝通、如何待人接物,根據各種社會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人際交能力位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學生人際交往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
。ㄒ唬﹤體差異問題
內在的,自卑、怯懦、猜疑、逆反、排他、做戲、貪財、冷漠等各種心理因素都會導致人際交往問題。有自卑心理的人,自認為出生貧寒、社會地位低下,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主動性,感到失落、壓抑、苦悶,待人冷漠、自閉自棄、表達不得體,導致人際交往障礙;有怯懦心理的膽小怕事、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人存在的心理;有猜疑心理的人喜歡捕風捉影,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物,對人沒有信任感;有逆反心理的.人喜歡標新立異,與人對立,有時會顛倒是非,常使人感到厭惡;有排他心理的人喜歡坐井觀天,不愿接受新事物,思想固執,心胸狹窄;有做戲心理的人把交朋友當做演戲,喜歡吹牛,難以找到真正的朋友;貪財心理的人認為交朋友就是互相利用,只占便宜不愿吃虧;有冷漠心理的人對事情漠不關心,表情孤傲,往往使他們失去很多朋友,面臨人際交往困擾。
外在的,大學生交往范圍狹窄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問題的重要原因。首先,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區域劃分范圍較小。由于學校管理、教學方法等諸多原因使大學生與社會接觸較少,所以人際關系較單一,主要接觸人群為師生、同學;接觸中心為寢室或者班級。其次,大部分大學生缺少學生會、社團等實踐活動經驗,接觸的人情與事情少,人際交往能力得不到實踐鍛煉而越變越差。再次,部分大學生為發泄學習、工作、交往中的不滿與壓力,過分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結果使得他們的人際交往的時空范圍縮小。男生沉迷于打游戲、,女生沉迷于網絡購物、看電影,在虛幻的世界中他們顯得更加自信。
(二)家庭環境問題
橫向的方面,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現代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同齡伙伴之間的游戲與打鬧,孩童時期的人際觀念意識較少;除了學習交流外,其它交流甚少,進入大學自主管理后,在學習之余不知道怎么與同學相處。
縱向的方面,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溺愛、包辦、使孩子變得任性、缺乏集體榮譽感、對他人漠不關心;父母的言傳身教如不誠信、膽小怕事、過分批評指責等也會使孩子變得自卑、怯懦、不講信用等。富裕家庭的大學生容易孤傲,貧困家庭的大學容易自卑。
(三)學校教育問題
高校注重科學教育與理論教學,學生的人文素質較低,不懂倫理道德、交往禮儀、公共關系等,理論知識不能與具體實踐有機結合,人際交往相當于紙上談兵。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缺乏,接觸僅限于課堂,課后形同陌生人,大學輔導員事務繁多也難以顧及到學生的交往問題,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大多需要成年人的引導,在人際交往中才能少走彎路。
。ㄋ模┥鐣h境問題
社會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存在誤解,有的認為大學生是高材生,什么都會,殊不知校園象牙塔里的大學生為人處事能力較差;各種社會宣傳教育與監管也忽視了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及身心健康的關注,大學生沉迷網絡,逃避現實,卻往往陷入網絡騙局;在求職就業過程中大學生缺少溝通協調能力,處處碰壁,但很少有企業愿意錄用并培養這樣的大學生。
三、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對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將我們與他人的交往過程看成我們在玩的各種游戲。”在人與人溝通與交往中需要遵循游戲規則,透析人的內心世界,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分析人際關系的外在行為表現和內在心理關系,掌握大學生人際關系發展規律,改善大學人際交往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一)明確要遵循的原則:第一、平等原則。同學之間人人平等,對待生活充滿自信,不因家庭貧富論地位高低與親疏遠近。第二、相容原則。同學之間和睦相處、寬容以待、求同存異,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學會處理人際交往中的合作與沖突。第三、互利原則!凹嫦鄲,交相利!庇紫嘣f:“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笨梢娫谌穗H交往中,應該互相了解并尊重對方的價值取向,從社會交換理論角度看,人與人之間在分配上的公平并創造“雙贏”的局面,更有利于維持和改善人際關。第四、信用原則。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通行證。第五、寬容原則。同學之間難免有摩擦,心胸寬廣,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ǘ┙⒑屯晟葡嚓P措施
1.大學生自身應該采取的措施
第一、在人際交往學會傾訴與傾聽。善于發泄內心的苦悶以緩解心理壓力,聆聽他人的報怨與困擾,體會同學之間的關懷,增強同學之間的友誼。第二、舉止文明大方。作為知識分子,應該言行得體,談吐自信。第三、培養幽默感。幽默風趣、活潑開朗的性格,往往在人際交往中給人以良好印象。印象管理是社會交往的一個基本事實,所有人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進行著印象管理,希望迎得人際交往的成功。第四、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鍛煉中,善交友,交益友,掌握建立人際關系的方法。明確良好人際關系的發展過程:注意-接觸-融合;重視人際關系的惡化過程:冷漠-疏遠-終止。
2.家庭應該采取的措施
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跟家長接觸較多,因此家庭在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中是基礎性的,父母應當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待人接物行為;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父母應該多跟孩子聯系,關注孩子的獨立生活情況與人際交往人群。
3.高校應該采取的措施
。1)發揮高校輔導員的主導作用。首先,通過個性化培養,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次,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如開展《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人際交往的講座、討論沙龍、主題班會等,增進師生感情與同學友誼。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健康發展。
。2)建立心理咨詢中心。在非醫學類院校,建立心理咨詢中心十分有必要。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大多是由心理問題產生的。通過幾年來發生的大學校園傷害事件看,大多數品學兼優的高才生最易產生心理問題,也更應該得到學校的重視。
。3)建立和諧的校園文化。高校的校園文化,是指學校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多彩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4.社會應該采取的措施
社會宣傳、公共輿論等易對大學生的交往心理造成影響,社會可提供更多的適合大學生交往的平臺,如大型圖書館討論區、英語角等,拓寬大學生交流視野;組織大學生集體旅游活動、參與企業活動等,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建立專業的心理咨詢中心,給大學生解決心理、求職和交往等問題,為大學生人際交往掃清障礙;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獲取信息資源但不沉溺網絡、聊天交友但不上當受騙。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是當前大學生面臨的重要難題,要從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各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解決,但最重要的要從大學生自身找原因,克服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法。
〔參 考 文 獻〕
〔1〕張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秦海燕.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社會,2010,(02).
〔2〕李軍,張殳.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探討〔J〕.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1).
〔3〕倪嘉波. 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的成因〔J〕.教育探索,2008,(02).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 22
關鍵詞: 高職院校 《人際交往心理學》 課堂教學方法
《人際交往心理學》作為高職院校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又是一門心理課,該課程的教學關鍵是既要符合高職院校專業的特點,又要遵循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堅持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相結合的原則,努力使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因此,我努力改進課堂教學,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促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把課堂中學到的理念與理論運用到生活中,建設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分析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明確《人際交往心理學》教學目標。
大量調查表現,與本科院校對比,高職學生的本身素質相對來說普遍較低,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許多高職教師反映,由于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呈兩極分化,對于一部分高考分數只有200多分的學生來說,圍繞一個很簡單的理科原理講解好幾遍,還是接受不了,感覺迷茫,上課根本就聽不進去,只好神游天外,或見周公,或聊天傳紙條。而一部分基礎扎實的學生感覺知識過于簡單,不用學也明白,也沒有興趣聽課。這就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只有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度穗H交往心理學》作為一門純理論的學科,相比思政法律等枯燥的必修學科來說,能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至少這門學科還算是比較新鮮的,高職學生以前都未接觸過。所以這門課的教學目標不應僅僅是幫助大學生的了解人際關系特點,掌握人際交往的作用,理解大學生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學會增進人際交往,優化人際關系,更應該促使大學生認識自我,學會接納自我、認識他人,學會寬恕他人,并能建立心理信念。
二、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奠定學生良好的理論基礎。
(一)課堂講授法
一般來說,講授法用于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重點與難點,理解事實、概念、定義、與基本原理,通過點撥、歸納、總結和概括促進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等等。如在《人際交往心理學的概述》一節教學中就可采用此法:先講解什么是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兩者有何區別和聯系,人際交往的重要性,高職生人際交往的特點、原則、類型、結構、內在動力及心理效應。這樣,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會明確人際交往心理學研究對象和學習意義,掌握人際交往的特點和人際交往的結構,了解本門課程的學科性質和研究方法。當然,在使用講授法的同時,應盡可能地結合使用輔助教學工具和儀器,適時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ǘ┌咐治龇
一般來說,選擇的案例宜典型、生動,這樣才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能使他們從感性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極大地激發學習熱情。如在《人際溝通》一節教學中,就可采用此法:事先,我讓學生準備了一個真實的案例――美國某航空公司的阿維安卡52航班毀于空難,機上73名人員全部遇難。通過師生共同分析、討論、總結,學生很快就掌握了人與人言語溝通的心理與障礙及學會傾聽,如何增強非言語溝通的效果。
。ㄈ┣榫澳M法
情景模擬用不同人際交往的活動場景,引導學生共同探求如何增強人際吸引與增加人際魅力,幫助學生形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方法與技巧。此方法能較好地使生活情景化、生活化,將人際交往沖突中的現實問題通過最客觀與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學生能進行思考與反省,更好地發現人際交往中存在的情緒問題。情景模擬的形象性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如在《人際交往的沖突》一節的教學中,高職學生模擬寢室里可能出現的各種風波,如“生活習慣難相容”,“金錢問題傷感情”“公共責任誰來負”“隱私問題”等許多典型生活情景,了解人際沖突的原因、作用、類型、歷程,通過教師的講解和自己的觀察,能很好地掌握處理人際沖突的八個方法。
(四)心理小測試
運用此法,教師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并能讓學生對自己的知識與能力進行深刻的反思。此法還能激發學生的內心探索欲望,能更加正確地認識自己,克服人際關系的心理障礙,獲得人際關系的技巧。如在《人際溝通》與《人際吸引》一節的教學中,我在講述人際溝通與人際吸引的定義與原理后,提出一起做小測試:“你是否受人歡迎?”“你是否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比缓笠龑W生從不同角度來探討受人歡迎的人有哪些良好的人格和個性特征,再由學生歸納人際溝通的技巧與注意事項。
。ㄎ澹﹫F體輔導活動
通過團體輔導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結識新朋友的方法,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激發學生愿意結識新朋友,并在結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為目標。如在《人際合作》《人際技巧》一節中,我策劃了“有緣千里來相會”“解手鏈”“心有千千結”“心心相印”等一系列活動,促使學生在團體人際相互作用下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展自我,并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從而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發展良好的人際適應,最終更完善地發展與成長。
。┒嗝襟w播放法
通過播放人際交往有關的視頻或心理電影,幫助學生克服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如在《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一節中,我播放了心理訪談中的《難斷母子情》《成長的煩惱》,指導學生學習走出父母模式的陰影。還播放了《為什么不理我》《胖妞不胖》,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促使自卑的學生走出心理陰影。在《人際吸引》一節中,播放了心理訪談中的《高考人生》,幫助學生克服嫉妒、羞怯、自負、敏感等不良的人格特質。在《社交恐怖癥》一節中,通過觀看視頻《催眠術與社交恐怖癥》,學生了解了咨詢師如何通過催眠幫助社交恐怖癥的人克服曾經的心靈傷害對潛意識的影響。還觀看了心理電影《驕陽似我》中的片斷,了解了精神分析法對自我探索的重大作用。
(七)討論法
討論法,即指在教師指導下,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由全班或小組成員各自發表意見,集思廣益,獲取新知的教學方法。討論前,教師要根據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提出值得討論的主題,此主題要有效度、難度、新穎度和熱度,并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資料,認真準備和討論的具體要求,并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或參考材料,或進行調查訪問,認真做好討論意見準備。討論時,既要抓住時機,分配好討論的角色,安排好討論程序,又要善于啟發引導,鼓勵學生抓住問題的中心大膽地發表意見,把討論引向深入。討論結束時,要善于利用討論的結論,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討論中的不同意見,提出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在《人際印象》一節的教學中,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八組,分別討論人際印象的四個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每組各派一名代表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全班同學宣布討論結果,學生不僅興趣高漲,而且學習效果特別顯著。
實踐表明,在《人際交往心理學》的課堂教學中注重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能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更能幫助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克服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韓小祥.團體心理輔導技術在大學生交際心理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4).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1-12
人際交往論文(通用23篇)02-14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精選20篇)04-26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000字03-14
人際交往的藝術論文(精選6篇)10-10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通用56篇)05-24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論文(精選40篇)06-1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5篇02-28
心理健康日之人際交往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