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浮力說課稿
《浮力》是小學科學課的一個單元內容,那么作為小學科學老師,我們應該怎么開展這節課的教學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小學科學浮力說課稿,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浮力》。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先來說,【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沉和浮》第五課的內容,屬于“物質世界”領域→“運動與力”范疇→“常見的力”部分。
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曾在上學期“運動和力”單元學習過重力、拉力等,認識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對重力和拉力進行了測量。
學生本單元在前4課的學習中,了解了物體的材料、重量、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
本課通過研究物體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時結論的得出又為后續學習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響及其原因,改變液體的濃度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以及初中進一步學習浮力的計算奠定基礎?梢姳菊n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本課內容對學生今后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2.教材分析:
本課一節典型的實驗探究課,通過“感受浮力”,使學生認識到當一個物體放入水中時,它就受到了水對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通過“研究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用實驗探究浮在水面的物體、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測量方法。又通過“測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從浮力和重力的關系,分析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接下來說,【學情分析】
對本課要開展的探究活動來說,學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在五年級上冊“運動和力”單元學習的基礎上,對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他們往往認為,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重力等于0。不知道該如何測量浮力的大小。學生已有的經驗不能解釋為什么物體在水里會上浮。
但是五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多的科學學習,他們對于探究過程有初步的了解,喜歡用探究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因而我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和基礎進一步指導他們完成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訓練以及探究方法的培養,讓他們從事物表面興趣發展為對科學探究持久的興趣,讓他們體驗到探究中思考與發現的樂趣。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理解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找到浮力與重力的關系,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是可以測量的,向上的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2.學會用科學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解決科學問題。
依據教學內容,我制定了本課的重點:
【教學重點】
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根據教學內容并結合學情分析,我將本課的難點確定為:
【教學難點】
學會用彈簧測力計科學測量物體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通過測量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與排開水量的關系,得出: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為了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動,需要進行如下準備:
【材料準備】
教學具:一個水槽、一個彈簧測力計、三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一個塑料量杯、一個小滑輪、一個吸盤式粘鉤、漁線、記錄單、水。
需要說明的是,教材中測量泡沫塑料塊“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我發現學生難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體積,因此課前在泡沫塑料塊上做好標記,改為“測量同一個泡沫塑料塊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種狀況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實驗的目的性和準確性。
【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感受浮力。(認識什么叫浮力,感受浮力,總結浮力的概念)
1、感受浮力
。1)上課伊始,我提出問題:“學習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誰能說一說什么樣的東西容易。渴裁礃拥臇|西沉?”(輕、體積大)
讓學生復習以前的沉浮知識,以此來引出新問題。
。2)然后我出示一塊泡沫塑料塊,問學生“根據以往經驗,這個泡沫塑料塊,會沉還是會?”(預測)
“它會浮,為什么?”(很輕)
同學說它輕,我接著問“輕,有沒有重量?”
“它在空氣中如果下落會受到什么力?”(重力)
“放到水中,除了受到重力,還受到什么力?”(浮力)〖引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
(3)引導學生親手感受。“用手壓一壓,感受一下這個力。說說手有什么感覺?”〖力看不到,必須感受。你能看到浮力嗎?有什么辦法感受到它的存在?〗
這樣設計是為了……〖設計意圖:讓學生親自感受浮力,并且描述體驗的感覺。使學生認識到物體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通過親自動手,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
2、通過幾個問題,總結浮力的概念
。1)當學生感受了浮力之后,請學生說說“這個力的方向是?這個力與平常的力有什么不同?”(垂直向上)
。2)把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景鍟n題:浮力】
。3)接著讓學生把感受的浮力在圖中標出來!按藭r的泡沫塑料塊一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能不能把它們畫下來嗎?”〖讓學生的隱性思維顯現出來,充分暴露他們的思維。〗
師生共同對學生的畫圖進行評價。(表示力的箭頭從物體的重心出發,重心是物體對角線的交叉點)
。4)分析浮力與重力的關系。
提出問題“浮力與重力有什么不同?”(方向相反)
“浮力與重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上時,重力并沒有消失,而是與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時,浮力=重力!薄景鍟
接著聯系生活,“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在體育活動中?”
〖設計意圖:對于浮力與重力的關系,我通過親自感受浮力、用圖示的方法畫出浮力與重力的關系,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由于學生沒有學習過力的三要素,因此對于靜止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浮力與重力大小相等有一定的認知困難,我通過打比方,把泡沫塑料塊的這種狀態比喻成拔河中的僵持狀態,雙方的力量均等。引導學生用具體形象的認識,理解浮力、重力的關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進入第二個環節,研究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1、提出問題
學生在五年級上學期學習過測量力的方法,結合今天的教學內容,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看到浮力是一種向上的力,有辦法測量嗎?”隨著問題的提出,把學生自然而然的帶入第二個環節。
2、討論測量方法
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提出了多種方法。
。1)引導學生從科學性和可行性兩個方面,對他們提出的多種方法進行評價、篩選。
。2)如果學生沒有找到科學、可行的方法,我出示幾種實驗材料讓學生設計出測量向上的浮力的方法!紡椈蓽y力計只能測量向下的力,泡沫塑料塊浮在水中,需要把向下的力進行轉換,最好能借助一個儀器朝上拉——小滑輪!
課本中介紹的實驗裝置由于橡皮泥遇水后吸附力不夠強,實驗失敗率較高。在多次實踐后,我對教具進行了改進。準備一只透明的塑料量杯,在底部吸附粘鉤,在上面裝上小滑輪。利用一根線穿過小滑輪,一端系住泡沫塑料塊,一端掛在彈簧測力計的鉤上,就可以測量拉力了。
。3)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組裝一遍實驗材料,講清實驗過程中如何測量泡沫塑料塊的拉力。
提問“應用了什么道理?”(改變力的方向)
〖設計意圖:怎樣測量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這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對測量向下的力有一定的基礎,但測量向上的力在理解上有困難。這樣挑戰性的操作,需要學生動一定的腦筋,也需要教師的扶持與引導。因此我采取在提出問題以后,啟發學生在科學性上找出解決問題方法,出示材料(可行性)解決實驗設計這個教學難點!
接下面來說第三個環節,測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測量同一個泡沫塑料塊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種狀況時的排開水量、浮力大小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有什么特點,和記錄單上的項目有什么聯系?”
〖設計意圖:教材中測量泡沫塑料塊“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我發現學生難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體積,因此課前在泡沫塑料塊上做好標記,改為“測量同一個泡沫塑料塊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種狀況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實驗的目的性和準確性。〗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排開的水越多, 越大。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清楚地分析、對比數據,我對教材中的表格進行了改進,使學生能通過數據得出:排開的水量和浮力大小的關系!
(3)提問“在測量力的同時,當我們把泡沫塑料塊浸入水中,還能觀察到什么現象?”(水面上升)
接著問“水面上升與浮力有什么關系?”
師生討論需要提前測量:①泡沫塑料塊未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②未放入泡沫塑料塊時,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觀察刻度時,視線應與水面持平)
〖明確實驗目的:①測量力的大。ɡΓ。②看水面上升了多少(放入泡沫塑料塊后,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
(4)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進行討論,并且請學生演示規范的測量方法。
a.水平記錄水位線。
b.線不要與物體蹭。
c.測力計鉤和環不能相蹭。
〖設計意圖: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便于學生能科學有效地完成實驗,提高動手做實驗的水平!
(5)學生根據討論好的方法分別測量三種狀況,并且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教師巡回指導,并幫助出現困難的小組。
(6)收集數據,比較排開的水量,解釋浮力大小產生的原因。
“從上面數據中,你們知道了什么?還發現了什么?”通過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板書: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7)分析數據,討論浮力的計算方法。
接著,組織學生討論:“彈簧測力計上的拉力,是不是等于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
還有?(重力)
〖設計意圖:通過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浮力、重力和拉力三者之間的關系!
活動二:測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測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塊全部浸入水中時的排開水量、浮力大小
通過前面的活動,學生已經發現同一個泡沫塑料塊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那么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全部把它們浸入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相同嗎?有了先前活動的鋪墊,這個問題的推測與實驗解釋是沒有難度的。所以,我先出示三個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讓學生推測它們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哪個大、哪個。繉W生通過推測引起興趣,再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得到數據經過分析得出結論:大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排開的水量也最大;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小,排開的水量也最;說明不同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與排開的水量有關。
2、比較排開的水量,解釋浮力大小產生的原因
。1)學生將測量記錄的數據填入表格,對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水量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規律?偨Y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與浸入水中的體積大小與浮力的關系。
。2)引導學生把前后兩個測量活動中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排開的水量)有怎樣的關系?
A、泡沫塑料塊排開水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數據、分析數據,從數據中得出有用的結論,完善學生的科學概念。〗
最后是第四個環節,聯系生活,拓展應用
提出問題:“一個人游泳時,仰泳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大,還是他潛水時受到的浮力大?”
“30萬噸的油輪與小貨船相比,哪個載重多?哪個浮力大?”
〖設計意圖:學生思考相互討論,深入理解將本課學習內容與生活實踐相聯系,讓學生體會: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小學科學浮力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02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02
小學科學說課稿(集錦15篇)11-24
小學科學說課稿(精選15篇)11-24
小學科學說課稿(集合15篇)11-24
小學科學說課稿通用15篇11-02
小學科學說課稿合集15篇11-02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11-04
小學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說課稿范文12-01
壓強和浮力經典習題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