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科學說課稿1
一、 教材分析
這一課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溶解》單元第2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內容后,所要學習的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主要安排了兩項活動:一、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學生通過對高錳酸鉀在水中溶解現象的觀察,再進行相互討論交流,從而使學生對物質的溶解過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對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現象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狀態的異同,從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的表達交流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為下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學情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通過前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獲得了對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認識;而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也使學生積累了一些對溶解現象的感性認識。但從認知心理學來看,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好奇心很強,積極性也很高,但表達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較差,因此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加強引導。
根據科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茖W概念: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將物質從溶液分 離出來。
2。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并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不同狀態,發現溶解與不溶解的主要區別和特征。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到細致的觀察、比較的重要性。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標中,我以描述高錳酸鉀、食鹽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為本課教學重點,以比較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里的變化的異同為教學難點。
三、 教法與學法
為體現新課標“以學生為本”、“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在本節課,我將用開放的教法來引導學法的開放。在教法上,我將采用創設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實驗觀察和比較過程中形成對溶解的直觀認識,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學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真正體會到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其次是交流討論法,通過學生對原有認知及現有結論的交流,使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發現認知沖突,從而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學準備
為每小組準備:一杯水、一支攪拌棒、少量高錳酸鉀、藥匙、記錄單
教師自己準備:小黑板、一杯食鹽水、一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過濾裝置
五、教學程序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科學教學應力求從兒童身邊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提出有關科學問題。所以,我對本節課作了如下設計:
(一)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知識,提出問題:食鹽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讓學生進行猜測,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問:為了能清晰地觀察到物質的溶解過程,應該選用怎樣的物質?從而引出新的課題,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膶W生已有認知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奠定良好的基礎)
。ǘ 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
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高錳酸鉀,并提醒學生取用化學藥品應使用藥匙。再讓學生簡單地觀察一下高錳酸鉀,在觀察后對高錳酸鉀顆粒進行描述,從而初步認識這一物質。其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高錳酸鉀溶解實驗,觀察的同時做好記錄。
。▌撛O真實的科學探究氛圍,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像一個科學家一樣去探究問題,激發其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學生根據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討論交流,從而對物質的溶解過程形成較清晰的認識。
。ㄔ谟懻撆c交流中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評價和接納不同觀點等開放的科學態度,促使學生學會尊重事實、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賞不同意見,并從他人意見中得到啟發和幫助)
(三) 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讓學生回憶上節課的研究活動,與本節課研究的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進行比較。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完成比較記錄表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狀態的異同,從而建立起溶解概念。
(四) 延伸拓展
討論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質能夠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質不能夠溶解在水中?
。▽⒖茖W課堂與生活相聯系,促進學生對溶解現象的理解)
小學科學說課稿2
【教學目標】
根據相關內容的調整和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以下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人體有哪些感覺器官,能運用各種觀察器官進行觀察;
●利用放大鏡、望遠鏡、聽診器等工具觀察,體會到用工具觀察更有效;
●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辨識和配制飲料。
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觀察;
●知道觀察的作用;
●知道各種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觀察是不斷發現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體驗到工具可以擴展人的感官功能——技術對科學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意識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觀察才會更全面、更準確。
●養成對周圍物體進行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準備】
課件,裝有蘋果、梨子、荔枝的黑色塑料袋,望遠鏡,放大鏡,聽診器,顯微鏡,紅糖水,白糖水,配方奶,紅糖,白糖,奶粉,小勺,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等。
【教學實錄】
活動一:認識眼睛的觀察作用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知道是什么嗎?
生:(露出好奇的目光)想。
師:(播放圖片)請靜靜地觀察圖上都有些什么?比一比,看誰觀察得最仔細。
(生觀察圖片)
師:誰先來說說觀察到了什么?比一比,看誰聽得最認真。
(生描述觀察到的景物,師引導學生補充)
師:(點一位沒有發言的同學)他們說到的你都觀察到了嗎?
生:有些沒有發現。
師:為什么沒有發現呢?
生:我觀察沒他們仔細。
師:老師相信你以后也能和他們一樣仔細觀察的。
師:剛才同學們用自己敏銳的雙眼觀察了圖片上這些景物,其實眼睛是我們身體重要的感覺器官,我們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細地看,可以觀察到很多事物。
[課中反思1]: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觀察特點,選用觀察圖片來替代教材中觀察自己的眼睛的活動,便于學生與同學比較觀察同一物體時存在的差異。在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這一環節時,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在不斷補充、追問等多邊交流中讓學生體驗到觀察時要仔細、交流時要傾聽,強化了觀察和交流的正確方法。同時,對觀察活動中沒有進入角色的同學,及時給予提醒鼓勵,有利于全體同學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教學思想。
活動二:認識手、鼻、舌、耳的觀察作用
師:(出示一黑色塑料袋)這是什么?
生:黑色塑料袋。
師:不打開袋子,你知道它里面裝的是什么嗎?
生:不知道。
師: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這個袋里裝的是什么?
生:可以用手摸。
生:用鼻子聞也應該可以。
生:我覺得還可以用舌頭嘗。
師:真聰明,如果老師現在就讓你來確定這個袋子是什么的話,你會怎么做?
生:先用手摸。
師:你為什么先選用用手摸這種方法?
生:我覺得比較簡單。
師:可不可以先用鼻子聞或用舌頭嘗?
(學生自主的發生辯論)
師:對,不明的東西不能隨便聞、隨便嘗,我們要注意安全。
師:我們每個組也有一個裝有不明物的黑袋子,請小組長從實驗桌中取出來,組織小組同學閉上眼睛,用你們剛才想的方法試試。
(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閉眼摸物活動)
師:剛才同學們活動進行得非常認真,值得表揚。誰來說說你用手摸準了哪些物體?
第2組:我們剛才用手一下子就摸出了荔枝,因為我們感覺到荔枝比較小,而且表面很粗糙,。
師:用手能感覺到物體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那些我們用手摸不能確準的,又該怎么辦?
生:還可以用鼻子聞。
(小組閉眼聞物活動)
師:聞到了什么?
第5組:我們這個組的小華特別喜歡吃蘋果,一下子就聞出了蘋果的味道。
(其余各組各抒己見)
師:你的鼻子真靈敏。在用鼻子聞不清楚的物體時,鼻子離物應該遠一點,用手扇一扇,然后慢慢的吸氣。
師:還有一些通過手和鼻子不能準確感知的,怎么辦呢?
生:還有一種方法可選用,那就是用嘴嘗味道。
師:剛才我們已經討論過,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嘗的。不過,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是干凈、安全的東西,你們可以放心嘗。
(小組閉眼捏鼻嘗物活動)
師:嘗出了什么味道?是用牙齒、嘴唇嘗的嗎?
第12組:跟第2組和第5組一樣,我們也是先確準了兩種,我們剛才用舌頭嘗出了梨子的味道。
師:哦,你們真棒,把袋子里的物體全認出來了。
[課中反思2]:把教材中分別用鼻、耳、手、舌等器官觀察的活動改為由閉眼摸物、捏鼻聞味、舌頭嘗味等游戲活動,既可以增加觀察活動的趣味性,又訓練了學生觀察的順序性和思維的邏輯性。)
活動三:認識耳朵的觀察作用
師:(播放音樂)你感覺到了什么?是用什么器官感覺到的?
生:我的耳朵聽到了美妙的音樂。
師:說明耳朵也能進行觀察,那我們現在靜靜的用耳朵觀察一下,看能發現些什么?
(學生聽并各抒己見)
師:剛才老師發現有幾個同學是閉著眼睛聽的,能說說為什么嗎?
生:這樣聽得清楚些。
師:是啊,有時候聽不清楚,我們就要想些辦法,你知道還可以用哪些辦法?
生:在聽的時候保持安靜。
生:我發現把手放在耳朵后面,可以把聲音都集中過來。
生:上周我到醫院看醫生,那位叔叔用一個戴在耳上的東西聽了我的心跳。
師:那是醫生用的聽診器。想用它來聽一下自己的心跳聲嗎?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聽診器,我們可以來試一試。
(各小組長取出聽診器,小組成員輪流聽心跳)
師:剛才我們用聽診器聽到了心臟跳動的聲音,很興奮吧!誰能把你用聽診器聽到的聲音描述出來。
(生模擬心跳聲音)
師:好,學得真像。課后我們還可以用它來聽聽大樹的“心跳聲”。
師:回憶一下,在前面的觀察活動中我們用到了哪些器官?
(生各抒己見,師相機板書:眼——看、手——摸、鼻——聞、舌——嘗、耳——聽)
師: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覺器官參與所經歷的這個認識過程就叫觀察。(板書:觀察)
[課中反思3]:在本環節的教學中,先用一段音樂激發學生興趣,使其認識到耳朵也是重要的感覺器官。緊接著引導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去猜想用各種辦法來聽清楚生活中不容易聽清的聲音,給學生充分表達、詳細描述的機會,并對學生的突發奇想給予鼓勵。最后讓學生用聽診器來聽自己的心跳,這樣,學生在經歷了運用各種感官認知事物的完整過程后,就能輕松地理解觀察的內涵,并在今后的活動中加以運用。這樣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四:認識工具對觀察的作用
師:好!現在我們來輕松一下。每個小組實驗桌中都有一張紙,上面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從桌中取出來讀一讀吧。
(生看著紙上的字好笑)
師:為什么好笑?
生:字太小,看不清楚。
生:讀起來很累。
師:有什么好辦法嗎?
生:可以借助工具來觀察。
生:用放大鏡。
生:用顯微鏡。
師:放大鏡是一種最簡單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體。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體。這張紙上的字用放大鏡看就可以了。
在我們實驗桌下有放大鏡,拿出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各小組借助放大鏡觀察小字)
師:現在看清楚了嗎?
生:看清楚了。
師:用放大鏡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放大鏡看得更清楚。
師:放大鏡作為一種觀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體放大,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的神奇。(拿出一臺顯微鏡)來認識一下,這就是一臺顯微鏡。請看書上55頁的兩幅圖,這是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猜猜看,它們可能是什么?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中是兩根木樁,第二幅圖是特殊的葉片。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像兩根手指,第二幅圖像絲綢。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更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第二幅圖更像孔雀的羽毛。
師:其實,第一幅圖中那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其實是靠近頭皮的兩根頭發,第二幅圖中那像孔雀羽毛的其實是冬天窗戶上結的霜花。沒想到吧!瞧!顯微鏡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奇異的微觀世界。你們有什么感想啊?
生:顯微鏡下的頭發競然是這個樣子,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也想用顯微鏡觀察一下。
師:好啊!課后大家可以到實驗室去觀察。那么你們還知道哪些觀察工具?他們可以用來觀察什么?
生:望遠鏡。
師:哪位同學用過望遠鏡?能夠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知道望遠鏡的知識嗎?
生:我家里有一臺,它可以使我們看清楚遠處的物體。
師:誰來用望遠鏡試試?
(學生用望遠鏡望窗外的景物)
師:把你們剛才的觀察情況跟我們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感覺到對面的迎春花就在我的眼前。
生:我剛才觀察的是操場邊的大樹,我也是感覺到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還數清楚了它的一根枝條上有11片葉子,可是我用手卻摸不到。
師:用望遠鏡可以讓我們把遠處的物體看得更清楚。
師:還知道哪些?
生:我還知道潛望鏡,它可以在水中觀察物體。
生:還有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天上的東西。
師:你了解的真多!天文望遠鏡可以將我們的視線領入浩瀚的宇宙。
生:我好像聽爸爸說過有一種哈伯太空望遠鏡,可能是望太空的吧!
生:我還從書上看到過氣象衛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觀察。
師: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借助氣象衛星可以從太空觀察地球,為觀察天氣提供依據。
師:你們覺得用這些工具觀察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工具觀察看到的東西更多。
生:更清楚。
師:對,這些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更細致、更清楚、更全面的觀察。(板書:工具)
[課中反思4]:用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經驗,用小紙上的小字活動來引入可以用工具幫助觀察。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對于教材中顯微鏡下的兩幅圖片,先讓學生描述和猜測,然后揭示答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工具在觀察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五:綜合運用多種感官觀察
師:大家今天表現非常棒,現在我宣布給每個組獎一杯飲料。這是杯什么飲料呢?請小組長取出來。
師;讓老師猜猜你們此時肯定在想:只有一杯,怎么喝啊?是啊,怎么辦呢?我們再來配制一杯和它一模一樣的飲料,好不好?那么怎么配制呢?
生:我認為先要知道這是杯什么飲料。
師:哦,你的意思是它怎么做成的,我可以告訴你們一點,就是水里面放了另外一種物質,放的是什么物質我也忘了,你們有辦法知道嗎?
生:可以先用眼睛看。
師:用眼睛能看出什么?
生:飲料的顏色。
師:根據它的顏色我們能判斷出什么?
生:能判斷出大概加的是什么物質。
生:還可以判斷出加了多少這種物質。
師:還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鼻子聞。
師:用鼻子聞能聞出什么?
生:能聞出飲料的氣味,進一步判斷這種物質是什么。
生:還可以用舌頭嘗出它的味道,就知道是什么了。
師:用舌頭嘗的方法可以,除了能嘗出它的味道還能嘗出什么?
生:還能嘗出味道濃不濃,就可以知道到底加了多少。
師:把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用上了,非常好!相信你們都能準確辨別出是什么飲料。
師:如果準確辨別出來了,那又怎么才能保證配制的是一模一樣的呢?在配制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么?
生:往水中加物質的時候要一點一點的加,邊嘗邊加,盡量保證加的量大致相同,這樣它的顏色、味道也才能相同。
生:最后還要攪拌一下。
師:好,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用你們剛才討論的方法,先觀察出這是什么飲料,確定后再到前面來領取你所需要的材料,然后仔細地配制。比一比,看哪個組觀察得最仔細、合作得、配制得最準確!開始吧!
(小組探究、辨別、配制飲料活動)
師:(組織交流,展示樣品和配制的飲料)你們組是怎么配制的?用了哪些感官?配制出的是什么飲料?成功了嗎?
(全班交流)
師:(總結)11個小組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成功地辨別和配制出來了一模一樣的飲料,說明大家已經掌握了科學觀察的方法。老師祝賀你們!但是,比觀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觀察的態度和習慣。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但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還沒有結束,平時,我們要多觀察和體驗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你將會有更多新的發現!
[課中反思5]:我覺得這個環節與上一個教學環節銜接得比較好,又掀起本課的一個小__。說是游戲其實是實驗,把觀察茶葉的活動改為了綜合各種感官觀察——辨別——配制飲料的活動。嗅覺、味覺、視覺的同時運用在這個小實驗中得到體現。課堂上,老師只是當了一個忠實的聽眾,并適時地“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為學生留出了一片“天空”,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科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天氣預報》是大象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
天氣是與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現象,其對我們的影響日益增加并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從小就對氣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于他們來說有很多知識需要探索。
本節課的主要資料包括有:明白天氣變化的自然現象;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搜集天氣預報的有關知識;學會制作科技小報等知識。
讓學生利用科技小報進行表達與交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成果;宣傳科技知識;鞏固學到的知識同時鍛煉學生收集資料,設計制作等本事。
2、學習目標
(1)明白天氣預報的流程。
(2)了解預報天氣的常用簡單方法,能堅持開展長期的天氣預報活動。
(3)能制作氣象小報。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天氣預報的常識。
難點:制作科普小報。
二、說學情
農村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對天氣現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對下雨前的自然現象有很多的了解,課文中這一資料完全能夠讓學生自我討論交流就能夠完成的,但對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師在這個資料上就要利用有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幫忙學生去了解。制作科技小報其目的是讓學生去收集資料,農村學生受條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資料上有局限性,這就要求學生的小報資料不限,形式多樣。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結合學生的情景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討論------交流”的方法,經過讓學生經過對天氣變化前的自然現象進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氣變化前的自然現象,然后經過教師的講解和查閱資料看圖片、視頻去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同時還要了解一些天氣預報新的資料——氣象指數,教師要指導學生怎樣進行長期的氣象觀測,培養學生長期觀察的習慣。在制作科技小報的時候能夠要求同學們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景,充分利用當地的一些氣象諺語和農民長期總結的一些氣象知識來制作。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閱讀與交流:首先讓學生閱讀“下雨了”連環畫了解動物與天氣變化的關系,然后讓學生交流討論你們還明白那些與天氣變化有關系的自然現象(這個資料對農村孩子并不困難,能夠讓學生歸納在一齊互相交流,讓大家了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討論:教師首先準備了有關天氣預報制作流程的圖片和視頻(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師能夠借助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深的了解現代科技與天氣預報的關系,了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為天氣預報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長期天氣觀察,測量,搜集氣象諺語,收聽天氣預報的習慣的培養(收聽天氣預報方法有:查詢電話12121或96121;看電視、報紙、和互聯網)。此外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我還利用幻燈片讓學生了解天氣預報增添的一項新的資料——氣象指數預報。這樣學生不僅僅了解了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同時也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識,這樣更加激發他們去長期觀察天氣。
第三部分:制作科技小報{討論交流},經過交流探討同學們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天氣預報的知識,這時能夠讓同學們把你們明白的有關天氣預報知識分資料寫出來,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長補短,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知識性的東西就能夠開始辦科技小報了,這時候教師能夠出示教師自我辦的一份小報作示范,同學們能夠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當然要要求學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樣,資料豐富,板式新穎漂亮。學生可能一時不能完成就布置在下一節課進行展出。
五、說練習設計
這一課的練習分為長期練習和當堂練習。
長期練習是:堅持長期的氣象觀測并做好觀測記錄,每月進行整理分析數據一次。
當堂練習是:修改科技小報(在修改過程中能培養學生收集知識本事和動手的本事,當堂不能完成能夠課外完成。
六、說教學效果
本課的設計方案我以往在我校兩屆五年級班進行了教學,效果很好,異常是學生辦的科技小報很有特色,有電子版的,有手寫版的,都是圖文并茂資料豐富,有必須的科學性。學生在辦科技小報的同時收集和積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識。學生對天氣的觀察記錄的興趣也培養起來了,大多數同學能堅持觀察天氣并記錄分析和整理,同學們自我成立了一個氣象小組,不定期的在班上發布氣象信息,編制氣象小報,效果十分好。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讓學生自我去交流----探究-----討論------交流,從而得到新的知識,這種方法比教師去講解要好得多,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獲得知識的方法,這才是教師要學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業(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需要在一周內完成)
1、用氣象符號記錄一周的天氣情景。
2、搜集有關天氣的諺語。
3、搜集動物、植物預報天氣的資料。
小學科學說課稿4
果實累累的季節
教學目標:
1、根據物體特征進行簡單分類
2、對植物的果實進行分類
3、了解蟋蟀的生活習性,了解果實的種類
教學要點:
這一節課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實。通過學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實。
學生準備果實,毛巾或餐巾紙。
教師準備小刀,盤子。
教學過程:
1、激發活動興趣
先評比上節課制作的樹葉書簽:小組內評比,每個小組推薦2件好作品。
教師對優秀作品進行點評,并在“小科學家成果展示欄”里展示一個星期。
提出問題:植物都長有形狀不同、顏色各異的葉子。除了葉子之外,樹上最常見的還有什么?
2、果實展示會
大家拿出自己帶來的果實,開一個展示會。
(1)果實都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看到的和觸摸到的果實形狀一樣嗎?
(2)果實都有不同的味道,聞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樣嗎?
學生小組內進行觀察。邊觀察、邊討論、邊記錄。把觀察到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
3、趣味活動——找“星星”
選擇梨、蘋果等果實,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誰能找到“星星”,即種子的排列形式。
歸納果實的特征:
注意事項:
(1)使用小刀時要注意安全,既不能傷害自己,更不能傷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開的果實、餐巾紙等要及時清理;
(3)小刀、盤子、毛巾要及時清洗干凈。
4、分類:找果實
把水果分一類,蔬菜分一類;
把桔子分一類,蘋果分一類;
根據能否生吃進行分類;
按照果實的顏色分類;
科學自助餐:馬鈴薯為什么不能參加果實大會。
拓展活動:采集植物的種子。
小學科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風》是九年義務教育冀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空氣中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初步感知空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構建風是由空氣的流動形成的這一科學概念,然后模擬制作風車模型實驗理解人類利用風力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初步歸納概括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直接感受風的力量、動手創作風車模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能根據材料,獨立進行探究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
在這一課內容中還有關于風力歌的介紹,培養學生觀察風力及時記錄的內容?紤]到一節課容量較大,放在第二課時完成。本節課的說課主要說第一課時的內容,感受風的力量,做風車模型,理解人類對風的作用。
二、說學生
三年級學生雖然才接觸科學學科,進行實驗探究剛剛起步,但對于風這一現象并不陌生,只是沒有從科學的角度認識理解風的形成。這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學生在學習了《認識空氣》之后,已經知道空氣會流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懂得風形成的原理,認識人類對風的作用。三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模擬制作實驗環節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
三、說教學目標
遵循新課標,科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依據這一理念,確立了本節課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能按示意圖組裝出可正常運轉的風車模型,通過實驗說明流動的空氣有力量。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分工與合作的重要性,激發探究知識的欲望。
3、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風是由于空氣的'流動形成的。
4、stse目標
能舉出實例說明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風有力量,了解風力的作用
教學難點:制作風車模型,理解風力利用原理。
五、說教法,學法
聯系小學生對實驗動手特別感興趣的實際情況,本課我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實驗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親自動手,從而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同時在采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聯系生活等教學方法。
1、教法
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特點,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問題。然后,對問題進行猜想,探究,實驗的形勢分析,最后,歸納總結獲得結論并通過動手實踐應用聯系生活。
2、學法
科學來源于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而小學科學課就應該是一個充滿個性色彩的全新教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并通過猜想,實驗,結論,應用一系列學習活動,實現由“學會”到“會學”。
六、說教具準備
本節課中需要提前準備的實驗材料有:紙,扇子,吹風機,氣球,風車模型制作材料(白卡紙、圓木棍、紙盒、線繩、電風扇每兩組一個)
七、說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課題
1、師:云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猜一自然現象)教師評價鼓勵。
師:風就像一位神奇的姑娘,時常伴隨在我們身邊,誰能能說出她的摸樣?讀詩:《誰見過風》。我們對風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風”
【設計意圖】:通過猜謎,讀詩,既激發學生思考,又讓學生體會到無處不在的風充滿了奧秘,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迫不及待的想對風進行探究 ,在學生興趣正濃時,我們的教學就開始了。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風是空氣的流動”
師:我們怎樣才能“制造”出風、感受到風呢?看誰想出的辦法多。
1、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代表發言,相同的答案不必重復,只闡述不同的做法,對每組的回答教師都要給予評價及時鼓勵表揚,激發學生們的自信心。
2、分組實驗,用盡可能多的方法感受風。
3、匯報交流:你是怎樣感受風的?(學生的方法很多,給予鼓勵,引導學生歸納兩種方式:一是皮膚直接感受到的空氣流動。二是被風吹動的頭發,紙片等物體是被流動的空氣帶動的。從而得出結論:“空氣流動形成風。并進一步感知風是有力量的)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初步進行科學探究,獲取知識,根據材料,讓他們自行設計實驗來驗證推測,鼓勵他們,讓學生體驗創造風的快樂,激發他們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所見和親身感受來體會到空氣的流動形成風,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聯系生活,體會人對風的利用
教師介紹: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利用風的力量來做事情。指導學生到謎底的同學教師給與表揚2師了解風車的應用。
1、出示風車提水圖。指導學生觀察,了解風車的基本結構和利用風力提水的原理。
2、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利用風車能做很多事情,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3、了解風力的其他作用。(風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圖片)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在讓學生動腦筋想、動眼睛看的過程中,認識風力的利用原理。使學生把自然現象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系,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增添樂趣。)
(四)、實驗操作,制作風車
師:風不僅可以是大自然變得美麗,還愛幫助人們,為人們服務。風車就是借助風的力量推動下轉動的,從而可以提起重的東西,F在就拿起你的材料,發揮你的聰明才智根據書中的提示一起制作吧,注意要小組分工合作。
1、學生觀察制作圖,動手制作風車模型。
2、分組展示制作成果,同時提出問題:“怎樣能讓風車轉得快呢?物體是怎樣被提起來的?學生敘述想法,初步調試。
3、利用電風扇比一比哪組風車模型提起的物體重,給做的最好的組獎勵。
【設計意圖】:正所謂只有放手才能放心。本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讀圖、自由奔放的發揮。引導學生結合書中給出的示范圖,在小組內充分發揮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尋找問題答案。
(五)、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風,知道了風是由于空氣的流動形成的,自己也動手制造了風車模型,并了解了風對我們生活中的用途,老師為你們的表現喝彩,感到驕傲。風還有很多有趣的知識,希望同學們課后查閱資料繼續探討研究。
【設計意圖】: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愿望,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課外資料搜集,延伸科學學習的時空,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更廣闊的科學學習大課堂。
八、說板書設計:
空氣的流動→風→風有力量→風力作用(發電、帆船)
小學科學說課稿6
各位領導以及在座的老師,大家好。我叫趙彬彬,是育才實驗小學的科學教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生命離不開水》。
一、首先我闡述的是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是以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水作為研究對象。水是組成世界萬物的重要物質。人體內有水、動物體內有水、植物體內也有水。水是生命之源,可以說我們的一切都離不開水。在本課的學習中,讓學生了解水與生命最深層次的關系,使同學們體會到水的重要意義,也為以后本單元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了解常見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標
能和同學交流自己對本課的不同看法,設想沒有水的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
3、情感目標
學生能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系,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水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4、說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充分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結合本節課的需求,師生應做如下準備。
(1) 多媒體課件
。2) 塑料袋、杯子、剪刀、水、新鮮樹葉、芹菜、橡皮筋、紅墨水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學目標及教材特點,我除了采用常用的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
一般方法以外,主要還采用了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2/引導探究法3/分組討論法等。以上教學方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日益高漲。
四、說學法
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學生一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本節課我強調以探究為主,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為輔的學習方式。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利用多媒體、情景激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睂τ谌昙墝W生來說剛剛步入神圣的科學殿堂,對于身邊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上課一開始,我就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了“魚鴨戲水”的情景,屏幕上那歡快的情景配上動聽的音樂,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提問:為什么水使小草變得嫩綠,使桃花開得鮮艷,使魚鴨游得歡暢,學生暢談感想以后將會知道水是生命之源。
2、討論交流、體驗匯報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討論說出幾項動、植物離不開水的事例,豐富學生對“水與生命”的認識。然后提出問題“水與動物、植物和人有著怎樣的關系?”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查找資料得出結論。最后師生小結(水對生命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生命體內的一切活動如呼吸、消化、光合作用都離不開水)。
3、主體參與、動手實踐
教師示范實驗,出示課前包裝好的新鮮樹葉,經過陽光照射后,讓學生觀察并提問:塑料袋原來是干的,里面的水珠是從哪里來的?學生觀察、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塑料袋里的水珠是從植物體內跑出來的,證明植物體內有水。接著我趁熱打鐵從人體出汗、排解等生理現象中也可以看出人體內含有水,那么我們平時吃的食物究竟含有多少水呢?
接下來我設計了擠西紅柿這個實驗,可以清清楚楚的觀察到植物體內究竟含有多少水。
下面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視頻吧。在這個實驗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最后。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幾種常見食物的含水量。知道各種食物以及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水。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生命活動,為了更直觀的展示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我選擇了芹菜作為實驗原料,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地進行實驗。在這個環節中我是這么做的:準備一杯調式好的紅墨水,然后把芹菜放入紅墨水中,過10分鐘后觀察芹菜的根部有什么變化,杯中的水為什么少了一些。把芹菜切成2段,芹菜里面的莖兒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在這個實驗中,學生圍繞了植物離不開水這一目標,演練了他們的科學技能,也豐富了教學的色彩。
4、拓展活動、反面例證
通過學生收集資料、討論交流、體驗匯報并動手實踐等多種探究方式,學生對“水與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果沒有水,我們的生活及周圍的環境將會變成什么樣?教師播放了一些有關于干旱的資料,通過觀看錄像,學生更深深感受到了生命離不開水,教師小結:(同學們,你可知道當你享受著幸福生活的時候云南的小朋友們正遭受著百年不遇的干旱,當你每天喝著三、四元錢買來的飲料的時候,你是否想到云南的小朋友們卻擔負著拯救家人、到處找水喝的使命,當你浪費每一滴水的時候,你是否想到這一滴水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同學們,請伸出你的手,用你的愛心去拯救那些孩子們吧,讓他們也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只要你能節約每一滴水)。最后教師總結:通過云南干旱教育學生珍惜每一滴水,滴水可以匯成河流,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每一滴水,討論結束后啟發學生以沒有水的世界為題畫一幅想象畫或寫一篇同樣題材的短文。
六、說板書設計
根據這節課的結構特點我是這么設計板書的:
從植物、動物、人離不開水從而得出水是生命之源,讓學生懂得節約用水、人人有責的道理,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明了,重點突出。
七、教學理念
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及時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指導性的評價,讓學生快快樂樂的做、開開心心的學。
以上是我膚淺的個人見解,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各位領導以及在座的老師諒解,多多給予批評、指導。謝謝!
小學科學說課稿7
一、 教材簡析:
《分類》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排序與分類》的第二課。本單元屬于小學科學探究中有關專門進行技能訓練的單元,這是因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只要引領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悟科學的真諦,同時,也必需指導同學掌握最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知識。
眾所周知,在人類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各種感官或借助工具、儀器等獲取大量有關事物的信息,這對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但還缺乏以能迫近客觀事物的實質,還必需通過篩選、提煉等思維加工過程方能形成相關的科學概念或結論——科學知識。前人大量的研究標明,“分類”和“排序”都是人們對收集到的證據(數據、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對同學進行這方面的專門訓練,不論是指導同學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還是協助同學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都顯得尤為重要。
本冊教材前面的幾個單元已經大量滲透了“排序和分類”的活動,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四年級的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類”的意識,這為本單元的教學提供了感性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對“排序和分類”的認識無論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探究的過程技能和方法,還是對“排序和分類”理性考慮肯定會得到質的提升。它不只標志著同學目前應該達到的認知水平,同時也為同學的認知走向更高遠、更廣闊水平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
本課教材的布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學隨家長在商場購物的情景圖片,其目的是喚起同學對生活經驗的回憶,從同學的實際生活入手,激發同學科學探究的興趣;然后,試圖通過同學親自對假設的、富有挑戰性的海洋生物圖片的分類活動,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初步學會分類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和籠統出“分類”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著,順理成章地給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布置了對各種各樣的動物進行分類的實踐活動,一方面鞏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進了什么是“多極二分法”,進而讓同學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中的運用,拓展同學的視野,提升科學學習的價值觀。由此可見,教材的布置是符合課程規范關于貼近同學生活、以科學探究活動為主、從感性到理性等多項編寫原則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分類的實質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進行分類和“二分法”是本課的重點,“多極二分法”和運用“多極二分法”是本課的難點;精心設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讓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增強同學的體驗、提升同學的價值觀是本課的關鍵。
二、 說教學目標:
小學科學課的總目標是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茖W素養中也包括著在科學探究中,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根據本課的結構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感悟分類是人們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對獲取的信息資料進行加工處置、使之形成科學
概念或結論的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運用和價值。
2、知道分類的基本規范——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學會“二分法”的基礎上,初步學會“多極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類的多種運用方法。
4、在分類活動中培養同學細心觀察、認真考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 說教學準備:
1、對教材的處置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對教材作了如下的處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學要求;
(2)設計動物、食物卡片和多媒體課件
(3)考慮到教材中給各種動物運用多極二分法分類與上面我們設計的卡片有雷同之處,為此,設計了給全班同學分類這一環節;
我們試圖通過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整合來體現課程規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兒童立場關照教學”的理念和思想。
2、具體技術處置
(1)制作動物與食物卡片,供同學分組活動使用。選擇素材的原則應該考慮到實際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樣性,并能同時滿足三種分法的前提下考慮具體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據葷和素、主食和菜肴以和生、熟等情況,我們決定選取面條、面包、米飯、青菜、四季豆、豬肉、雞和帶魚這些與同學生活比較貼近的食物做為素材。動物選取同學比較了解的啄木鳥、鷹、貓頭鷹、老虎、兔子、鱷魚、長頸鹿和羊作為素材。
(2)制作三大課件
、倥c同學分組活動相匹配的、可以拖動的動物、食物課;
、诠┤嗤瑢W進行二極分類的系統結構圖課件;
、劭苫厥蘸筒豢苫厥绽舱n件;
考慮這些課件的原則應該是便于展示同學的操作活動、增強引領同學開展活動的有效性和減少實物投影和課件之間的切換次數,為此,我們制作了以上三大課件。
四、 說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規范》強調: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同學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同學提供充沛的親身經歷的過程。教師是科學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遵循這些理念,我為本課預設了三個主要教學環節:
1、給卡片分類
分組活動是同學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準備了2組卡片,食物或者動物各八種。之所以選用2種不同類別的圖片,主要是考慮到同學原有學習基礎上對分類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樣可以更加強化同學的思維活動。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讓同學自身來動手分一分,使每個同學的思維都得到了調動,再通過小組代表上臺來交流的形式,又使小組內的活動變成了整個班級的思維碰撞。通過這個活動,同學可以在更高的層面上體會到了什么是分類。
教師在同學交流互動的同時,概括同學的發言,著重強調同學的分類是依照哪個特征來分,強化分類概念中所要依據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在同學對分類概念有了一定理解的同時,和時引導同學總結出二分法的基本概念。
2、給全班同學分類
通過同學暢談生活中二分法的運用,教師帶領同學試著將班級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分類,在將班級分為男生和女生的基礎上,拋出“能否在分男生女生的基礎上再往下面繼續分”,在同學們一致認可的基礎上,小組首先討論,給同學足夠的思維空間,再整班討論。對于一些相對而言的概念,教師引領同學來更加細化,鼓勵同學尋找一些顯而易見的規范!霸趧邮种跋葎幽X”.
在充沛討論的前提下,教師引領同學開展兩個全班性的游戲,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個是列隊游戲。這個游戲的目的有二,一是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分類活動中來;二是讓同學親自體驗什么叫多極二分法。
第二個是尋找同學,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隊列站好后,邀請一位同學來協助老師尋找某一類特征的同學,讓同學們體驗到分類的作用;待同學回到自身座位后,繼續請他來協助老師再次尋找剛才特征的同學,從中進一步感受到分類的重要性,就是能夠協助我們更迅速的查找到事物。
3、給自帶垃圾分類
展示學校生活中垃圾箱的照片,請同學來談談感受。通過同學間的交流,認識到我們平時在丟垃圾的時候經常丟錯,需要學會丟垃圾。開展自帶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還是不可回收垃圾的討論,讓同學充沛調動已有經驗來做初步認識和區分。教師對于典型物品的集體討論,讓同學明確了區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規范,從而來重新判斷自身所帶的垃圾屬于哪一類。在課堂上準備垃圾桶、每人來丟一丟,很好的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熱情,“準確、恬靜、快速”的要求又對同學的活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尋找監督員來監督同學丟垃圾的活動,更好的強化了“準”的指標。
通過對可回收垃圾處置方式的討論,讓同學發現,不同材質的垃圾又要進行不同的處置,結構圖的展示讓同學發現分類的方法不止可以二分,有的時候也可以三分四分或者多分,金屬類垃圾的再處置又要依照金屬的種類再分門別類的處置,從中體會到了分類中還有有別于多極二分法的許多種方法,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
最后對分類在生發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的討論,對分類的意義和價值起到了一個升華的作用。
小學科學說課稿8
各位領導、評委大家好:
我是潁州區袁集鎮***小學教師張鑫,今天我展示的內容是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四課《蚯蚓的選擇>>,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說教材: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學生在三、四年級的科學學習活動中,已經對生物體的基本特征進行了觀察、認識和研究,本課是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們進一步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建立起初步的動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對于一個生物來說,周圍的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生物環境有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環境有陽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在這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兩個對比實驗,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環境條件--黑暗潮濕,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動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
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
教學重點:如何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二、 學情分析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五年級是學生從中段進入高段的一個開始,學生通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如觀察、假設、簡單實驗、合作、記錄等。因而在進入高段的科學學習中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培訓,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比如強調實驗前后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并學習設計控制變量實驗等,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訓練以及探究方法的培養,讓他們從事物表面興趣發展為對科學探究持久的興趣,讓他們體驗到探究中思考與發現的樂趣。
三 、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過程"。根據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該具有開放性這一基本理念,針對《蚯蚓的選擇》這堂課,我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利用實物創設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教師在課的開始就要激活主體,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學的伊始,我為學生創設猜一猜,看一看實物蚯蚓的情境,讓學生對蚯蚓這種小動物產生喜愛之情,同時點燃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2.引導-探究法
"引導-探索"教學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學著像科學家那樣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 說學法
1.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全過程。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創造科學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提問、猜想、設計、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兒童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有選擇的進行開放式學習。
新課程標準把學生定位為科學學習的主體,也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體現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教師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訴的原則"通過為學生創設情境,提供機會"逼"學生自己去猜測、驗證的方法。從而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學探究的活動過程中,學生應該以小組為單位,加強與同組同學的交流,通過團結合作來完成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協作精神。
五 、教學模式
1.結構
情境導入--猜測--討論交流--設計實驗--實驗驗證--歸納結論--延伸探究
2.理論依據
科學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強調對學生的發展格外注重,表現在從對學生"學"的關注轉向對學生"人"的關注,強調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和社會,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
六、教學流程
。ㄒ唬┞撓瞪,激趣導入
1、今天我給同學們請來了一個動物朋友,想不想見見?是誰呢?教師板書。今天我們請來了蚯蚓跟我們一起上科學課。
2、大家在哪兒見到過它們?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為學生創設觀看實物蚯蚓的情境,并聯系學生生活,在哪兒見到過它們?使學生對蚯蚓這種小動物產生喜愛之情,,讓他們在原有認知和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環境,使學生輕松進入學習狀態,激發起學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動參與的欲望,為下一步學生們能以飽滿的熱情進行學習做好鋪墊]
。ǘ┵|疑猜測,引發前概念
根據大家的經驗,你能大膽地猜測一下蚯蚓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潮濕、干燥,陰暗、明亮)教師隨機板書。
[設計意圖:猜測是科學課培養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學生在三年級時就已經對蚯蚓這種小動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讓學生猜測蚯蚓喜歡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當學生產生了認知的沖突,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同時培養了學生大膽猜想,進行科學預測的習慣。]
小學科學說課稿9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注重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并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了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在《食物在體內的旅行》一課中我將從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教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預設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食物在體內的旅行》是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中第5課。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對消化的原有認識、理解基礎之上,猜想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過程,初步認識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可以初步明確,身體內部有一整套的器官來分解食物,不同的消化器官形態不同,作用也不同。食物進入人體以后是在一整套消化器官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
二、說學情:
對于一個四年級學生來講,人體的消化系統對于他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知道一些簡單的器官名稱如:口腔,胃,大小腸,等,知道牙齒是用來咀嚼食物的。但認識很模糊。既不清楚這些器官是什么樣的,也不知道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和特點。由于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本身就比較枯燥,純理論的灌輸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的設計上我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且直觀的視頻播放的方式來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自身身體內部的的認識,并豐富他們的科學學習經歷。
三、說教學目標(科學目標)
1、科學概念:
人體活動需要的能量來自于消化器官對食物中的營養的吸收。
人體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每個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
食物在人體內會按順序進入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重難點:
了解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
了解消化器官的特點和功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愿意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他人分享研究成果,合作交流。
正確對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認識,善于在反復觀察、研究中完善認識。
四、說教法和學法
人體內臟器官的知識因為平時見的較少,如果只是空洞的說教孩子們很難接受,為了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文字資料和視頻課件突破這個難點,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交流信息,自主找尋答案為教學方式,以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自學能力為目的,通過模擬實驗幫助學生研究不易觀察到的事物原理。以此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五、說教學過程
1、教學準備:
1)人體消化器官記錄單及文字資料每人一張
2)食品、粗細管子等。
3)電腦、多媒體課件。
下面我將具體說說我對這個內容的教學設計以及設計理念。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開課我就用提問引起學生對自身的研究興趣。為了能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課中獲得自己的成長,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我設置了研究饅頭的小實驗,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剛才吃進嘴里的饅頭到哪里去了呢?很自然地,引入新課。
2、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我們科學課培養的就是學生探究精神,所以我在學習新課中大膽放手,讓學生畫一畫,說一說等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并進行小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在板書課題進入新課后,我問:食物在我們人體內的旅行路線是怎樣的呢?此時我請同學們拿出筆試著畫一畫食物從口腔出發依次去了哪里。因為我在學情分析中提到了,學生對人體的消化系統還是比較陌生的,所以要求簡單點,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就行,可畫也可以寫名稱。
學生畫過后,我讓學生說一說。我是這樣啟發學生的:剛才我們聽了幾位同學的介紹,他們說的食物路線圖都不一樣,難道在我們不同的人體里食物的路線都不一樣嗎?那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回答,我相機肯定或指導方法并讓學生閱讀事先準備好的文字資料。通過閱讀指導孩子如何正確閱讀資料,學會迅速從資料中尋找有用的信息,為下面的學習進行鋪墊。
為了強化學生的探究成果,我又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匯報交流,使學生深入掌握食物在體內的主要路線圖: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
教師抓住時機總結便板書:我們把食物經過的這條路線稱為消化道(板書),而食物依次經過的每個景點統稱為消化器官(板書)第一個知識點很自然地落實了。
同樣第二個知識點了解消化器官的特征及功能我也是用了這樣的一些教學方法。
如在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食物的旅行主要去了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這些器官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怎樣的呢?一個簡單的提問很自然進入了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探究中。我播放消化系統視頻課件,學生觀看后再分別講解。為了讓學生很好地感悟,講的同時還組織學生做了一些很便利的模擬實驗,由于模擬實驗難以完全真實是反映現實狀況,只是針對莫一難以觀察的現象的直觀演示,其表現真實原理的可靠性受到約束,所以對模擬實驗的研究點我沒有過多的要求,盡量少,這樣既可以保證實驗效果,又可以避免科學性問題的出現。
為了鞏固所學,我在學習新知后設計了一個游戲環節: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認真,老師想來考考大家,我們來做一個消化器官的猜謎游戲,出示課件,學生搶答,這樣使學生對消化器官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設置這一內容,既能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讓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強化各消化器官功能的知識,真正做到在快樂與游戲中學習科學知識。
在這個基礎上要求同學們快速在人體消化記錄單圖二中畫出食物在人體內的路線圖,并做出清楚的語言描述。教學活動到此,學生已經對消化器官有了較多的認識,但我們并不要求學生能夠對各個消化過程的細節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因為在我們的教科書安排中,讓學生體驗到一個食物消化的過程是由多個消化器官共同協作完成的,器官的功能是由結構決定的,建立系統和有聯系的觀點是學習的重點。所以在最后學生總結的表述中教師應關注的是學生能不能將事物消化中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表述清楚,而不必強求消化器官的一些細節。
3、拓展知識,課外延伸,學為己用
新課結束了,我問:同學們,今天我們跟隨小饅頭作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有什么收獲?學生回答我總結到:通過這次旅行,我們終于明白了,一個食物的消化過程原來是多個消化器官共同協作完成的,而消化器官的功能又是由它的結構決定的,各器官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消化器官對我們如此重要,為了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我們應該養成哪些好的飲食習慣呢?讓學生談談感想,老師相機出示友情提示: 保護消化器官,請做到以下幾點。
。ǎ保┍3挚谇恍l生,堅持每天早晚、漱口。
( 2 ) 細嚼慢咽,不暴飲暴食,不亂吃零食。
( 3 ) 講究飲食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
這個環節的設置是將課堂知識,及時的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在學生思考的同時,能夠利用科學知識更好的改善生活,保健身體,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凸顯學習科學可以更好的服務生活的主題。
預期教學效果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期望學生能清晰掌握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知道消化器官的特點和功能,并經歷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養成樂于與人合作的學習態度,培養科學的認知方式和自然觀,發展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小學科學說課稿10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物質的變化》。本課是屬于物體與物質范疇,針對六年級這樣高年級的學生展開教學的,學生經過“物體—材料—物質”這三個層次來進行這方面的學習,物質的變化主題已進入第三層次,通過觀察與探討,了解物質到一些基本性質與變化過程,使學生的認識逐漸由具體向抽象過渡。
學生對于一些物質存放久了,就會發生變化已經有了一些零散的認識和知識儲備,比較熟悉物質不是一塵不變的,都是存在變化這個觀點,但對于這些變化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在科學上我們應該如何對其進行分類等等在系統認識上還是比較模糊的。
為此我從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了解科學探求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2、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3、 能用簡單器械作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紀錄。
4、 會查閱書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5、 能反思自己的探求過程,將探求的結果與假設相比較。
6、 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科學知識:
1、 了解物質有三種常見的狀態:固態、氣態、液態。溫度的改變可使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
2、 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生成新的物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想知道,愛提問。
2、 愿意合作與交流。
3、 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4、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六年級的學生對學“科學”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在解釋事物現象方面會有更多自己的見解,能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想探求的問題,并能運用實驗、觀察等手段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絕對不希望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卻更希望老師能跟著他們“走”,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就更注重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特長,讓他們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營造一個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毫無壓力下,從學習研究中充分抒發自己的見解,從而獲得身心的愉悅。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水平我將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認識典型的化學變化作為本主題的教學重點,而將通過實驗探求物質變化的秘密應該是學生需要突破的教學難點。
本課我安排3教時來完成,我將為學生準備必要的媒體資料以及實驗所需要的實驗用品等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本課的學習活動。
本主題可以分為三各部分,每個部分一課時。
第一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變”來“變”去的鹽,認識可逆的變化,認識青銅器的生產,制造蠟星星等活動進一步讓學生了解這是什么變化,科學定義這一類變化——物理變化的根據。
我打算采取實驗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他了解到向鹽這樣變來變去的變化稱為物理變化,以及物理變化的特征等等,培養他們通過實驗進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學會搜集整理所學知識的得出結論的能力。
第二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常見的銅生銹的現象,通過實驗探究金屬生銹的原因的基礎上通過收集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的方法。通過小組的質疑方式,讓他們從各個方面了解到金屬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并試著自己得出如果是一種化學變化的話,它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征,培養他們合作交流自主設計實驗這樣的能力。
第三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看燃燒的蠟燭,讓學生知道化學變化會伴隨著什么樣的典型特征。通過這些典型的特征變化,聯系生活中的其它變化,最終得出:只是形態上的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我打算采取利用科學欣賞的形式再現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拉瓦錫的實驗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動畫的形式對研究物質在燃燒中會發生哪些變化有直觀的印象,探討在此過程中發生各種變化的原因,對以后進行實驗重復驗證蠟燭燃燒的變化,有著積極的暗示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的形式,讓他了解到科學的結論具有可重復驗證,培養他們今后養成通過實驗驗證結論的意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倡導以探究為主,學生通過自主實驗的過程中既可以使其對什么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這兩種變化有什么樣的特征有了直觀地認識,同時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過程中 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對于以后養成通過實驗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習慣,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從教學過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根據學生的經驗以及興趣愛好圍繞“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個思路,進行教學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首先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讓學生置身于真實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 “活”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我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的機會學習,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
第一課時:“變來變去的鹽”需要為學生準備:酒精燈,蒸發皿,燒杯等,“煮海為鹽”、“青銅器的制造”的教學的短片。
我的意圖是先通過問題“我們知道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水利的鹽還能‘變’出來嗎?”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前經驗,積極的根據生活經驗積累進行猜測:得出鹽水是能變回鹽的。如果學生在此遭遇困難教師可以通過“回想水的汽化現象”給學生進行提示。此時再通過小組合作想辦法自己設計合理的實驗來驗證結論。在此基礎上通過媒體出示中國古代人“煮海為鹽”的歷史和方法,讓學生在實驗和媒體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分離水與鹽的方法和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演示酒精燈的使用方法,酒精燈學生生活中不常見,又是小學階段一個重要的實驗操作,同時考慮實驗的安全性,為了更有效率的進行實驗所以由教師演示規范,再讓學生通過小組通過合作實驗進行學習。他們會發現鹽能溶解于水,又能從水中提取出來,這樣的變化過程是可逆的;繼而進一步思考最終發現:生活中還有很多變化過程是可逆的。通過收集和整理有關變化過程的相關資料來加深學生對可逆變化的認識,并且做好資料的記錄和整理,養成實驗中隨時記錄的好習慣,并為以后的學習做好準備。通過青銅器的制作過程的錄像資料簡介以及如何利用可逆的變化之作蠟星星。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他們的動手動腦的意識。
第二課時:失去光澤的銅鏡,我將為學生準備鐵絲、細砂紙、吸水紙、白磁盤,出土銅鏡的短片等
銅鏡失去光澤,鐵釘上銹等金屬生銹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事,關鍵是如何了解他們上銹的秘密。我通過錄像短片讓學生直接思考,來預測原因,在此基礎上考慮怎樣提高實驗設計比較金屬生銹與否的實驗,深入到它們的里面,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概念。通過進行對比實驗進行研究,通過金屬存在的環境差異,預測可能出現的現象,因為此實驗當堂課不能完成,所以此時教師可以延遲評價實驗的結果。
我的意圖是在學習過程中有競爭才有進步,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使他們的探究熱情空前高漲,爭相嘗試各種方法。學生的實驗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給予肯定,從而使學生明白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多種的。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的探究能力,獲取了知識,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生銹的鐵和銅等讓學生了解鐵與鐵銹、銅與銅銹的區別。這個地方學生可能從很多方面進行比較,比較雜亂且有的毫無價值,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實驗表格讓學生從顏色、光澤、軟硬等方面進行重點觀察,讓他了解到這種變化是產生新物質,并不僅僅是形態的變化,為以后第三顆的學習埋下伏筆。同時根據金屬都會生銹的現象,以及生銹的秘密,回想在生活中人們是怎么來處理金屬生銹的問題的,讓科學回應于生活。此時可以通過補充這方面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防銹措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銅鏡失去光澤是一種可以看得見的產生新物質的變化,而生活中很多的化學變化人們不容易察覺,所以在第三個部分設計了常見的燃燒現象讓學生進行分析。
第三課時:蠟燭的燃燒,我要為學生準備:蠟燭、燒杯、澄清石灰水等、拉瓦錫實驗的短片
蠟燭的燃燒非常常見,但越是這樣人們越有可能認為是理所當然而不去思考他所蘊藏的科學含義。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的設計意圖是:先通過一個問題:“在生活中的常見的燃燒的現象,就以蠟燭燃燒為例在此過程中,蠟燭燃燒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讓學生通過觀察燃燒前和燃燒中蠟燭的變化,猜測燃燒掉的蠟燭變成了什么。在此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如果失火了,應該趕快用濕毛巾來滅火。之后可以通過讓學生討論如何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很多方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三個實驗:
。1)罩一個燒杯與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么變化
(2)罩一個在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在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么變化
(3)用一個白瓷板置于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白瓷板底部有什么變化 讓學生考慮燃燒掉的蠟燭是不是什么都沒了?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互相質疑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然后通過錄像重放當年拉瓦錫驗證的燃燒的實驗,通過這樣直觀的實驗使學生更為深刻地了解燃燒的本質。了解到燃燒會產生新的物質。同時讓學生結合前面的所學拓展了解還有那些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通過前面的學習,讓學生在所學基礎上講物質的變化的種類進行分類:
一類像鹽水轉換為鹽那樣,是可逆的變化,不產生新物質的變化。一類是像金屬生銹和燃燒現象一樣產生了新物質的變化。
讓學生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關鍵是是否產生新的物質。這樣就將普通常見的現象總結成為一個普通的規律,讓學生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
科學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僅僅從課堂上來解決問題,所以我布置了一個小任務:收集有關物質變化的資料,讓學生回去完成。因為收集相關資料并進行篩選的能力也是科學課所必備的,在下一堂課進行交流匯報和講評,這樣就使科學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同時也為下個單元整理信息,讓我們更有效的學習,作鋪墊。
出示板書設計。
物質的變化
鹽到鹽水:可逆的變化 物質形態發生改變,不產生新物質——物理變化
銅生銹
鐵生銹 :不可逆的變化 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燃燒
我的設計是從現象到本質,讓學生清楚物質變化的分類依據。
以上是我對《物質的變化》這一主題的教學思路,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小學科學說課稿1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中發現科學,探究科學的奧秘;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
2、培養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學會做坡度與物體下滑速度、沖出距離、爬升高度的對比實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情境:樂樂(玩偶)從陡滑梯(模型)上滑下,摔了個大跟頭!
問題:這個滑梯設計不合理,怎樣改進?
二、嘗試解決問題
學生想辦法改進:把滑梯坡度變緩,樂樂安全滑下。
(學生初次調試,很可能把滑梯的坡度調得過小,樂樂滑不下來,或速度過慢,不好玩。反復幾次,就會調整合適。)
三、引導學生提出新問題
教師引導:看來,小小滑梯里還有些科學道理。通過上述事件,你想了解滑梯的哪些方面的科學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后交流匯報,教師板書記錄。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滑梯加水后,玩起來有何不同?
不同材料制作的滑梯有何不同?
滑梯的坡度與下滑速度有什么關系?
滑梯的坡度與沖出距離有什么關系?
滑梯的坡度是否有限制?
下滑物的大小、輕重與下滑速度有什么關系?
怎樣可以使物體在下滑中途慢下來?
物體下滑后能否上高坡?
四、研究方法指導
1、篩選問題: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整理歸類,篩選出有研究價值又有能力研究的幾個問題。
2、各組確定研究問題并對所選問題進行預測假設。
3、確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計劃,并進行組內分工。
4、提示:①實驗條件的控制,②實驗現象的記錄。
五、各組自主選取實驗材料,自主實驗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六、初步歸納,得出結論
學生分組逐個宣讀實驗記錄、實驗結果,演示實驗方法。
七、交流評議
1、組內評議
2、各組互評
八、擴展延伸
思考后回答
1、騎自行車下陡坡應注意什么?
2、樓梯為什么要安扶手?
小學科學說課稿12
●說教材
熱脹冷縮是指物質遇熱膨脹和遇冷收縮的性質。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時候會裂開;茶壺里滿壺的水在燒開時會有水溢出來等等。熱脹冷縮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乒乓球踩癟了,可以浸在開水里燙一下,球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壓力變大就會重新鼓起來;果醬瓶的鐵蓋子擰不開,我們只要把瓶子倒過來放在熱水里浸泡一會,玻璃瓶和鐵蓋子放在熱水里都會膨脹,但是玻璃膨脹小,鐵蓋子膨脹大,瓶口和鐵蓋子之間的縫隙就會變大,瓶口就容易擰開了。一般物體都會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只是有些物體不是變化比較小,我們很難看出來;有些物體變化比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來。
中班的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敏感性不斷增強,他們會很驚喜地發現這個世界很神奇:為什么袋鼠爸爸會生孩子,我們的爸爸不會?為什么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外星球有沒有和我們一樣的小朋友?等等。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提出的問題也都是以“為什么”為主,他們關注現象,更關注現象后面的科學道理。他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去探究周圍的世界,他們是勇于實踐的探索者,會積極主動地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中班孩子對熱脹冷縮的現象在生活中有遇到過,但是對于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的經驗還不是很系統,很科學,因此在中班開展“熱脹冷縮”的科學探索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整合、梳理、提升這方面的知識經驗,還可以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的觀察,讓幼兒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是一種啟蒙教育”理念。
●說目標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教學活動內容,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熱脹冷縮的現象,積累熱脹冷縮的經驗。
2.知道熱脹冷縮與生活的關系,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其中“發現熱脹冷縮的現象,積累熱脹冷縮的經驗”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我將提提供各種操作材料,在活動中通過幼兒猜測、操作、記錄和交流來解決重難點。
● 說準備
根據活動的目標,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癟乒乓球三個、杯子三個、記錄紙一張,每人兩個笑臉貼紙,大記錄紙一張,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癟乒乓球、杯子,是為了讓幼兒進行實驗,感知熱了能使物體膨脹的現象,這份材料很好地體現了《綱要》所提倡的“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讓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記錄紙的設計很簡單,但是它的提供不僅可以幫助幼兒記憶實驗的結果,讓孩子有據可證,更讓幼兒學會尊重科學的實踐和真理。
2.笑臉貼紙是讓幼兒將自己的猜測或是實驗結果展現在大記錄紙上,便于教師和同伴的統計。大記錄紙可以將幼兒的猜測和操作結果進行匯總,便于幼兒直觀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實驗結果,并便于更好地進行相互交流。
3.Ppt的內容是由一個生活錄像短片“怎么辦”和“熱脹冷縮在生活中應用”圖片組成的。錄像短片是為了引出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圖片是為了幫助幼兒擴散思維,了解熱脹冷縮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說過程
第一個環節:引出課題
采用看錄像短片的形式,將生活中現實的場景展現在幼兒面前。通過一個小朋友的困難,激發幼兒幫助他的愿望,繼而激發幼兒想出各種辦法使乒乓球變圓。通過這一個環節幼兒的交流,教師能較好地了解幼兒積累的生活經驗。
第二個環節:猜測實驗
通過幼兒的猜測,讓幼兒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呈現在同伴和教師面前,允許孩子出錯。
接下來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想法,讓幼兒崇尚科學,形成讓事實來說話的觀念。當然,實驗的過程是一個發現變化的過程,需要孩子仔細觀察,從而發現“熱脹”的現象。
通過記錄實驗結果,讓幼兒嘗試簡單的記錄方法,學會看簡單的記錄表。
在交流中,讓幼兒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經驗,促進幼兒間的交流。
教師的小結是對生活現象的科學提煉,讓幼兒初步感受科學的嚴謹性,了解物質的這種現象是“熱脹冷縮”的性質。
第三個環節:討論交流
通過同伴間的交流,讓幼兒對自己觀察到的生活進行表達,教師能從中了解幼兒積累的生活經驗,也能引發幼兒對生活更積極地觀察和探究。
通過ppt的展示,圖片的直觀性更能讓幼兒了解“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這么廣泛,科學無處不在。
小學科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后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教材分為三部分:(一)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二)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三)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這三部分對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進行的。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學概念:
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時也可能有害。
過程與方法:
學習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處理信息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深的研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提高選擇食物的能力。
3、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學難點:
探究怎樣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三、說教學準備:
課件
學生在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牛奶餅干的配料表。
四、說教、學方法及手段
1、說教法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除了采用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作適當的點撥,還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滲透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信息。
2、說學法
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主題,學生們依據這個主題,從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入手,通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之中,并在經歷一個個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五、說教學過程
。 一 )、我覺得這節課材料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課前的材料準備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個板塊。
在上課的前一個星期,我就布置學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內吃過的食品包裝袋。課前,我對小組間所擁有的包裝袋進行了合理的調配和補充,確保每個小組都具有不同類型的包裝袋,如,有裝流質食物的包裝袋,有盒裝的包裝袋,有罐裝的包裝袋等等。由于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結構性,而且是自己或家人吃過的,這些研究起來,應該是更真實,更迫切,更得心應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設計師
孩子們在選擇食品時更多的是受到廣告宣傳和精致包裝外表的影響,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怎么辦?在讓學生收集食品袋時,我就要求學生思考“食品包裝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仔細觀察,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一查等。待到上課時,首先開一個“匯報成果慶功會”。讓學生匯報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誰說的最全面。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對信息的觀察、收集、整理、匯報,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裝上有: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份、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等內容。注意:凈含量、方便撕開口、條形碼、環保標志、質量合格標志等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師可做有意識的引導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裝的米粉,話鋒一轉,要求學生為這包米粉設計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創意的包裝說明。在設計過程中,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親身設計,更加有效地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問題了,提高了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ㄈ、我是最聰明的研究生
。1) 研究什么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
要求小組內選擇五種不同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重點比較五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并且完成老師給的統計表。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填表、討論、比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裝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的長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請孩子們品嘗美味可口的達能餅干,然后,再請同學們依然是分小組來共同探討,并把探討內容記錄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 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 作用:
孩子們在向縱深方向的觀察討論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不熟悉的配料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呢?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作深入的研究。
。ㄋ模、我是最精明的消費者
首先,通過電腦腦播放一段擺滿了各種各樣食品超市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親臨超市的感覺,從而激起學生購買欲。然后,讓學生運用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知識來清除這個超市中的不合格產品,當然,我有意識地把一些無產品名稱、廠址及已經過了期的食品放在購物架上,以此提高學生簽別偽劣食品的能力及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最后,我又要求學生根據下列情況來模擬購物:
1、一天,爸爸讓小敏隨自己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兩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順平去看望奶奶,給 奶奶買些食物。
3、王先生到國外探親,想帶一些國外不易買到的食物帶給親戚。
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提高學生選擇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結合各板塊的學習,通過對內容與方法的歸納,教師的點撥,最后形成了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兒歌式的板書,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包裝上,信息多,同項歸類整理好。 生產期,保質期,列表收集要記牢。 細觀察,善比較,食用有效身體棒。 大膽猜測勤研討,關注科學真奇妙!
小學科學說課稿14
一、 說教學內容:
《飲食與健康》是首師大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關愛健康》的第一課時,本課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導學生認識食物中含有哪些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然后指導學生學習幾種鑒定食物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最后向學生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本課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指導學生認識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第二部分:指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鑒定食物中的三種營養成分。由于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觀察出來,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鑒定。根據學校的儀器和設備情況,教材選擇了鑒定蛋白質、脂肪和淀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方法。
第三部分:向學生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在這部分內容中,主要介紹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報它的結構、兒童少年中的營養不良狀況以及營養午餐的事實、合理營養的原則等。
第四部分:讓學生應用合理營養的有關知識,進行科學配餐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指導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2、學會鑒定蛋白質、脂肪、淀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
發展目標:
1、關注自己的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雞蛋白饅頭 向日葵種子 花生 碘酒 酒精燈等
三、說教學策略、方法及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職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并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連線方法等。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節課的幾個環節
(一)、認識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開始上課后,教室談話: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進行簡單匯報。教室接著問: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哪些營養成分?在給學生一些時間進行交流,然后匯報,最后教師小結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學生交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思考,使學生對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更多的認識。
。ǘ、鑒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學習檢驗食物營養成分的方法
談話:我們怎樣來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呢?
。▽W生討論檢驗的方法)
2、介紹實驗方法:
實驗一:把蛋白質放在酒精燈上燒,問道難聞氣味,檢驗蛋白質
實驗二:把花生米在紙上摁壓,檢驗脂肪
實驗三:給食物點上稀釋的碘酒,檢驗淀粉
3、組織學生分組進行食物營養成分的檢驗
。ń處熢诖颂幙梢越o同學們創設“矛盾”,比如讓同學們猜一猜土豆里面含有什么營養成分,讓同學們的想法產生分歧,來激發同學們的積極性)
談話: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小學科學說課稿15
(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科學學科是在遵循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啟動的全新教材。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學生后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队H歷科學》是科學課的起始課。全課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從學生常見的自然和社會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好奇心,思考現象背后的原因,學習提出問題。第二部分是一個“吹紙片”的活動和一個拓展活動“吹乒乓球”,目的是通過完整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初步體驗科學地解決問題的過程,引起學生對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教學目標
探究目標:
1.能進行觀察、實驗、記錄等探究活動。
2.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做假設性解釋。
情感目標:
1.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及結果,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與他人交換意見。
2.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喜歡大膽想象,有樂于探究的愿望,能對探究有趣現象背后的原理產生興趣。
3.感到科學課很有意思,對科學課產生一定的興趣。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材料:
紙片、漏斗、乒乓球
課堂實錄
一、導入:
同學們,又到了我們的Science、科學課的時間了。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做游戲好嗎?(好)那我也非常高興。我希望同學們在游戲的時候不僅要玩兒得開心,還要把你的小眼睛擦亮認真觀察,用你的小手做好記錄,行不行?(行)
二、進行第一個游戲:吹紙片
1.提問引發興趣,鼓勵學生猜想:
師:同學們看(師拿一張紙并向紙吹氣)紙怎么飛起來了?
生:因為老師吹它了。
生:因為老師一吹有氣了,所以紙就飛起來了。
師:那如果我拿兩張紙從上面把它掰開像這樣拿著(師一手拿一張紙,捏住紙上沿的中間部位,然后分開)我從上邊向兩張紙的中間吹氣,這兩張紙是向兩邊分開呢?還是向中間靠攏?或者有其他的可能?同學們猜一猜。
學生們積極發言,發言的學生都認為紙會向兩邊分開。
師: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書三頁,看下邊的猜想與假設,書中給我們寫出了兩種可能,你認為是那種就在后面打對溝。如果你認為有第三種可能,就把它寫在(師指書)這條橫線上,再在后邊打對溝。下面就把你的猜想用對號表示出來。
。▽W生完成猜想與假設,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猜想紙會向兩邊分開。)
2.進行實驗游戲
師:你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同學們要像我這樣拿著紙(還像剛才那樣,一手拿一張)從上面向下吹氣,試一試就知道了。我要請同學們同桌兩個人合作,一個人先吹,另一個人把你看到的現象認真記錄在3頁下的橫線上,(師在書上給學生明確指出來)然后兩個人再調換。為了看的清楚,同學們可以多試幾次。好了,開始吧!
(學生進行實驗游戲。教師在巡視中發現,有一個學生拿著紙向上不停地吹,便暗暗記住了)
3.匯報看到的現象
師:誰愿意把你看到的現象說一說?
生:我看到的現象是紙向中間靠攏。(幾乎同學們都說紙向中間靠攏。)
師:你們看到的都是這樣嗎?
生:老師我們看到的是向兩邊分開。
師:那你們能給同學們再演示一下嗎?
。ㄔ趯W生演示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稍稍用些力。)
師:現在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
生:我們看到紙向中間靠攏。
師:剛才老師看到那位同學不停的向上吹紙,你發現了什么嗎?
生:我發現從下面向上面吹紙,紙會向兩邊分開。
師: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請同學們都試一試。
(學生親自體驗從下面向上面吹的感覺。)
師:現在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
生:我看到紙向中間靠攏。
生:我看到從下面向上吹,紙也向中間靠攏。
。▽W生在演示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從上向下吹還是從下向上吹,紙都會向中間靠攏。)
4.解釋現象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呢?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你怎么解釋這種現象?把你的解釋填在4頁上邊的方框里,然后再和同桌的、前后位的同學說說,聽聽他們的解釋。開始吧!
。▽W生在書中寫出自己的解釋,然后和同桌的同學、前后位的同學交流一下。教師要給學生稍長一點的時間,并在巡視時對語句不通順的學生略作指導,另外還要注意有創意的想法,在發言時要給他們機會。)
師:現在誰愿意大膽的說說你的解釋?
生:我認為是因為你一吹兩張紙中間的空氣就沒有了,所以兩張紙就吸在一起了。
師:看來你真的動腦筋思考了。
生:我覺得是因為他們兩個是好姐妹,所以不分開。
師:你真實一個可愛的孩子,冒出這么可愛的想法。其他同學,你的解釋呢?
生:我覺得這種現象與空氣有關。
師: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為什么認為它與空氣有關呢?
生:因為我一吹兩張紙中間的空氣就被吹動了,然后就發生了這種現象。所以我認為與空氣有關。
生:老師,我也認為與空氣有關。
……
師:正象有些同學說的那樣,這種現象與空氣有關。同學們想,如果我們不向兩張紙的中間吹氣,還會有這種現象嗎?
生:不會。
師:當我們用嘴吹紙,讓紙中間的空氣動起來的時候,才會發生這種現象。所以準確的說這種現象與空氣的流動有關。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那就把這種意思在書中記下來。
(學生在書中記下正確的解釋,對于他們自己的解釋,教師沒有作讓他們改動的要求,學生愿意保留就保留。)
三、總結游戲方法,鼓勵做吹乒乓球游戲。
1.總結游戲方法:
師:吹紙片的游戲我們是這樣進行的:先猜想會出現什么現象,再做游戲,在游戲中觀察現象,然后老師又提出了一個問題,最后同學們又解釋了這種現象。(教師邊說邊板書這五個方面)
2.進行吹乒乓球游戲:
師:接下來我們的吹乒乓球游戲,我想請同學們按這樣的步驟(指板書)照書上的樣子,分小組做一做。組長要先把你們小組的猜想記下來,然后到前邊拿一個漏斗。同學們,這漏斗和書上的不一樣,要含者漏斗的嘴吹,不要扎了嘴。組長要繼續把你們在游戲中觀察到的現象、對這種現象提出的問題,和你們小組的解釋都記錄好。咱們要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配合得好。同學們開始行動吧!
3.學生分小組做游戲。(教師巡視注意提醒組長做好記錄,同時對做得不太成功的組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在巡視中有一個學生興奮的告訴老師,他發現把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對著球吹氣,球也沒有掉下來,老師當即表揚了他。)
4.匯報游戲結果:
師:哪位小組長愿意把你們小組的游戲記錄告訴同學們?
生:老師我們小組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我們的問題是乒乓球為什么沒有掉下來?我們的解釋是與空氣有關。(引學生到多媒體前展示記錄。)
師:和同學們說說你們小組是怎樣做這個游戲的,好嗎?
生:好。我們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面,然后用力吹,多吹一會兒,就看到了這種現象。
師:能再給同學們示范一下嗎?
生按照剛才的做法又成功的做了一遍。
師:哪位小組長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的游戲記錄?
生:老師,我們小組一開始沒有成功。后來又做了幾次,才做成功了。我們的問題就是這是為什么?
師:那能給大家說說原因嗎?
生:一開始我們吹的時間短,力氣也小,所以沒有成功。后來我們慢慢體會到力氣大一些,吹得時間長一些,乒乓球就不會掉下來。
師:聽了你們小組的匯報,我非常高興。同學們也要像他們這樣,遇到問題不怕困難,積極研究,最后你一定會成功。
師:剛才老師看到第五小組的一個同學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我想請他給大家展示一下。告訴同學們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把乒乓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對著它吹氣,乒乓球也不會掉下來。同學們看!
。ㄟ@個學生按照剛才所說認真的進行了示范。)
師:這個同學是一個細心觀察、肯動腦思考的好孩子。我們的科學課就需要這樣的孩子,老師希望在以后的科學課上你們都能像他這樣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其他小組你們的結果是怎樣的?
生:我們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生:我們也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其他小組的游戲結果和上述幾組一樣。)
師:在漏斗的下面放上乒乓球,向下吹氣,乒乓球卻不掉下來,這種現象也與空氣的流動有關。同學們,剛才我們所做的這些就是我們的Science科學課,你們覺得怎么樣?
生:非常有意思。
四、總結本課內容,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科學的興趣。
師:我們的Science不僅有很多有意思的游戲,還能從中學到很多知識,能幫我們解決一個個“為什么”以后同學們還要多觀察、多思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小小科學家。
教學反思:
本課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動手進行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了科學的探究過程,揭開了科學課的神秘面紗。本課使學生感受到科學不是高深莫測,而是無處不在。在吹紙片游戲中學生從下向上吹的發現、在吹乒乓球游戲中,學生把球放在手心里吹這些發現都使我欣喜若狂。他讓我感覺到科學是最能引起學生興奮點的一門課程,只要教師精心備課、課上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那我們的課堂就一定生機昂然。同時,在吹紙片游戲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生從下向上吹的發現讓我欣喜,也讓我深思。他使我想到如果我把要求說得非常清楚,還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嗎?我深深得體會到一位科學教師一定要錘煉自己的語言,在課上語言必須清楚、明確、簡練
【小學科學說課稿(精選1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