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小學科學說課稿

        時間:2021-11-02 10:33:25 小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說課稿通用15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四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的第二課《食物中的營養》。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學。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類主要營養成分;通過實驗掌握鑒別蛋白質,淀粉,脂肪等營養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劑對人體的影響。這節課是在學生前一節課調查、統計一天中吃過什么食物的基礎上,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進行探究教學的。為此教材在編寫時更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將食物的圖片直接呈現給學生,以便了解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接下來的兩課是指導學生探討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和設計科學合理的營養食譜,因此這節課是承上啟下的一節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食物營養方面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所以課前還需要查閱資料來幫助他們。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年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指導學生認識食物中的七種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淀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

          2、能力目標: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培養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營養搭配。

          四、教學重難點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用實驗的方法鑒別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淀粉。

          五、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游戲激趣法、問題討論法,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以游戲激趣展開這節課的教學,暗示引導;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掌握食物中的各類營養成分,并能通過實驗加以鑒別。

          六、說學法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力,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

          觀察發現法 動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讓他們在看一看、議一議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動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

          七、教具學具準備

          脂肪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棉簽、水。

          學生準備:白紙、肥肉、花生。

          淀粉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滴管、試管、碘酒。

          學生準備:熟蛋白、米飯、淀粉。

          蛋白質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鑷子、酒精燈。

          學生準備:雞蛋白、瘦肉。

          八、說教學流程

          一、設景激趣,導入新課

          葉圣陶先生說:入境始于親。一個好的開頭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通過做游戲的方法自然的導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也是讓學生體會到科學來自于生活,達到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的目的。

          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玩個游戲好不好?游戲的名字叫《蹲蘿卜》",學生可能會踴躍參加,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也為了下一個環節做下了鋪墊。

          當學生還在回味剛才游戲樂趣的時候,我會抓住這個機會話鋒一轉繼續問:"剛才呀,在做游戲的時候發現同學們都非常的累,那老師就要有個問題問你們了,我們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體力的活動,但是什么支配我們的身體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課,并板書課題《食物中的營養》。(用時5分鐘)

          師講解:科學研究發現,食物里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淀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蛋白質是人體肌肉、皮膚、頭發、指甲、內臟、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構成人體細胞、促進生長的基本材料。(板書七類主要營養成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我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營養支配著我們的身體?赡苡械膶W生回答的還不夠完整或正確,但我也不會當時就給他們總結或指出。反而,為他們剛才精彩的回答"獎勵"他們一些豐富的食物。"同學們剛才總結的都非常好,為了獎勵你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好多好多好吃的東西。你們看……!"出示幾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邊看邊想對于這些食物他們還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們回答的時候,我會著重抓住"營養"二字進行教學。

          二、指導實驗,深入了解(實驗共用時30分鐘)

          實驗1、檢驗"蛋白質"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質嗎?我們又該怎樣鑒別它們呢?請各小組討論并制定檢驗蛋白質的方案。"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請各位同學用鑷子夾起一塊瘦肉或雞蛋白,然后點燃酒精燈用火燒,聞聞有什么氣味?(注意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實驗結束后,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的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結論。在他們原有的結論上加以指導和糾正。

         。4) 師生小結:在燒蛋白或瘦肉時,能聞到一股像燒雞毛一樣的氣味,這就是蛋白質燃燒時特有的氣味。所以,我們可以用燒、聞氣味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較多的蛋白質。

          實驗2、檢驗脂肪

          師:"剛才呀,同學們做的非常好。但我們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營養成分都不同,那你們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檢驗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營養成分呢?"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 師指導:" 請同學將花生米放在白紙上,用鉛筆壓碎,觀察白紙上有什么出現?用手摸一摸這個地方有什么感覺?" (可能有的學生認不清這是水還是油?所以我會讓學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紙的另一端涂抹,并將白紙舉起對著亮光,觀察有什么不同現象?)

         。3)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我們把花生米放在紙上擠壓,紙上會留下油跡,顏色發黃,摸著油乎乎的,不容易干,而且透光,與水跡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可以用擠壓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實驗3、檢驗淀粉

          師:"同學們非常的棒,我們用了不同的方法檢驗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兩種營養,那么下面請你們再試著去檢驗食物中含有淀粉的營養成分,好嗎?"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將試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試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搖晃試管,觀察到淀粉遇到碘酒變成了藍黑色。所以我們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淀粉。"

         。3)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學生在匯報時可能會發現,饅頭、米飯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藍黑色。而雞蛋遇到碘酒不變顏色,說明雞蛋中不含淀粉。這也是我為什么會讓學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實驗的目的。

          設計意圖:實驗是科學的生命線,倡導實驗和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探索過程,是當前小學科學課改的理念。理解營養成份的名稱并牢固掌握實驗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里,我讓學生先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匯報,要求他們說清楚方案設計的理由,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和探究。在學生匯報時,我引導他們對實驗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后作出合理的解釋,形成結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后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采用啟發引導法,實驗觀察法,交流討論法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始終處于引導地位,

          三。提問鞏固,加深理解(用時5分鐘)

          師提問:1、誰能概括的說一說怎樣用實驗的方法檢驗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營養對人體有什么樣的影響?

          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新授知識,以加深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

          九。說教學板書

          營養成分 檢驗方法

          蛋白質 ---- 燃燒

          淀粉 ---- 滴碘酒

          糖類

          脂肪 ---- 擠壓

          維生素

          礦物質

          纖維素 我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了然。

        小學科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在學生學習了太陽系的奧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關系,即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為下一步學習地球與月球的關系打下基礎。要求學生認識地球的公轉,以及公轉形成的一年四季變化,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材從四季的變化引入,首先通過教師幫助下的學生閱讀分析資料,了解地球自轉公轉,利用模擬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地球的公轉是引起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經過三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有關地球自轉、公轉的知識學生或多或少的從課外了解了一些,他們渴望知道更多的有關知識,而太陽及宇宙世界離我們比較遠,且不易研究。

          三、教法和學法

          1、教法: 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而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我倡導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引導學生模仿課件自己動手做實驗,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小組合作,類比推理。

          四、說教學目標

         1、能用模擬實驗研究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2、能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完成調查研究。愿意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模擬實驗。

          3、能解釋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的概念。能解釋四季變化與地球的公轉有關。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轉與四季變化關系的概念。

          五、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證明地球公轉是引起一年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

          六、說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景

          師:課件展示幾張遨游太空的圖片,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遨游太空,欣賞宇宙的奇觀呢?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太空旅行,你們知道我們所乘坐的“宇宙飛船”是什么嗎?你們知道這艘“飛船”是怎樣運行的嗎?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使他們產生探索太空奧秘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

          1、閱讀、理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師:(展示課件:模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指導學生觀看視頻、閱讀書上資料,并指導學生初步填寫課本87頁表格。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觀看、閱讀、資料分析來加深對自轉和公轉的認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歸納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有效的思考,為下面親身模擬實驗做好準備。

          2、猜想地球自轉和公轉導致的現象。

          師:提出疑問: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導致什么現象的發生呢?

          生:思考、猜想、交流、修正。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已有生活經驗來解答問題。培養學生大膽想象、積極思考的習慣。

          3、模擬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過程。

          師: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設,請動手來進行模擬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吧。教師指導學生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課件出示溫馨提示:

          (1)模擬實驗中用什么來模擬地球公轉的軌道、用什么來模擬地球和太陽、用什么來模擬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2)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都是自西向東逆時針旋轉,千萬不能轉錯方向呦!

         。3)在地球的公轉過程中,應保持地軸始終指向同一方向。

          學生進行模擬試驗。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結果。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和及時記錄結果

          設計意圖:本環節能夠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假設。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擬實驗中去。

          4、交流與表達。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通過模擬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哪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的發現。學生展示實驗結果及想法,嘗試解釋其中的原理。其他同學聆聽,并加以評價。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別人交流。通過質疑與評價,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匯報中要學會尊重別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特點、意義。

          師:(講述地球的自轉導致晝夜的產生;地球的公轉導致四季的產生。指導學生繼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在零散的認知之間建立聯系,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意義。

          6、知識鞏固與遷移。請同學們再次模擬地球的公轉,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系。提問:假如地軸不是傾斜的,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不會有變化?地球上還會有四季的變化嗎?為什么?

          學生首先進行模擬實驗,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系。

          學生再模擬地軸不傾斜的公轉情況,觀察、思考、假設并發表意見。

          設計意圖:1。鞏固、驗證地球公轉的意義。2。培養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討論問題的逆向思維。3。在新問題情景中能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提高遷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ㄈ、總結回顧——讓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四)、板書設計

          18、地球繞著太陽轉

          總體設計意圖:在教學過程中,設計運用觀察、演示、操作等教學方法。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發現事物運動的特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實例圖片講解,使學生掌握知識。通過完成模擬實驗的任務,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用來評價學生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完成練習,給學生提供自評、互評的機會,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素養的同時,滲透德育。

          七、說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中提到科學課教學應力求讓教學貼近生活,用學生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突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布魯納說過:“要使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他想到這門學科值得學習”,小學科學教育就是要利用“科學未知”的不竭魅力,吸引學生走入到科學的殿堂;诖耍抡n伊始,就課件演示讓學生欣賞遨游太空的情景,這勢必會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他們探索宇宙奧秘的愿望。

          地球的自傳與公轉學生很難理解,為此,教者運用課件模擬了地球自轉與公轉的情景,這比教師空洞的講授不知要強多少倍,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是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在教學地球自轉與公轉會導致什么現象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采取了大膽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記錄實驗過程,最后再抽象實驗結果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說課稿3

          一、教材簡析:

          本課通過引導學生研究身邊十分熟悉的鐵制品生銹現象來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探究鐵釘生銹的原因,并制定防銹的種種措施。學習的重點是能夠制定“影響鐵釘生銹因素”的實驗方案,教材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意在啟發小組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搜集信息、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讓孩子們“真刀真槍”地搞科學,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究水平。

          二、教學背景:

          鐵生銹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學生們非常熟悉,可能沒有考慮過鐵銹是否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本課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這需要學生收集足夠的證據,而探索活動將成為學生收集證據的過程。

          觀察鐵生銹的過程也是很有意義的活動,學生將自己設計對比實驗的研究計劃,并在課外進行對比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這個過程把課內和課外的學習有機地融合了起來。

          三、教學設計:

          (一)科學概念:

          1.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2.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2.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2.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體驗合作與分享的快樂,進一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以及愛護、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了解形成原因。

          難點: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教具學具說明與提醒

          相關圖片、課件資料、鐵片、鐵銹、簡單電路、磁鐵、榔頭等盡可能找到純的鐵銹

          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觀察鐵銹指導探究課堂總結

          導入新課和鐵形成對比認識(探索鐵生銹的原因)拓展延伸

          活動過程

          基礎設計個性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物體生銹的圖片)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2.鐵生銹的現象你在生活中見過嗎?(請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鐵制物品生銹的事實)

          3.看來生活中鐵生銹的現象還真多。鐵生銹了,才有鐵銹。鐵銹是新物質嗎?(學生猜測,并能說說理由)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鐵生銹了》(板書課題)。

          二、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嗎?如果鐵和鐵銹是不同一種物質,那就說明這是一種——化學變化,如果鐵和鐵銹是同一種物質,就說明這是一種——物理變化?磥,要想弄清楚鐵生銹到底是什么變化,還得先弄清楚鐵和鐵銹是不是同一種物質。

          2.師出示新鐵釘和鐵銹,提問:對它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展開研究?(顏色、手感、亮度、松軟、導電性……)

          3.教師提供材料(自制電路檢測器、榔頭、磁鐵、鐵、鐵銹等),要求學生觀察鐵銹,尋找證據,并做好記錄。

          安全提示:如果你的身體有傷口,請不要接觸到鐵銹。

          (課件出示)鐵盒鐵銹比較記錄表

          顏色光澤空隙手感敲擊導電磁鐵

          ……

          鐵

          鐵銹

          4.交流匯報:

          (1)請一組學生匯報,其他組補充。(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相應知識點)

          師演示鐵與鐵銹的導電性、吸鐵性。(鐵能導電,能被磁鐵吸引;鐵銹不能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

          (2)小結

          同學們通過實驗,找到了許多鐵與鐵銹的不同點,現在你能判斷鐵與鐵銹是同一種物質嗎?鐵變成鐵銹是什么變化呢?(板書:化學變化)

          三、指導探究,探索鐵生銹的原因

          1.過渡:

          同學們通過觀察、實驗驗證了自己的假設,用證據支持了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的假設,那么鐵為什么會生銹呢?鐵的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水、空氣)

          2.如果我們研究“鐵生銹與空氣有關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控制哪些條件不變?學生設計實驗

          3.交流。說說方案,相互質疑,不斷完善實驗方案。

          (課件出示)要點:

          兩枚鐵釘要一樣新。

          一枚鐵釘完全隔絕空氣(如放入菜油中),另一枚鐵釘暴露在空氣中。

          每天觀察一次,并做好記錄。

          4.小結。

          根據我們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過一段時間,我們來分享研究成果。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課件出示相關資料)了解鐵生銹的危害: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全世界每年因金屬腐蝕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7000億美元,是地震、水災、臺風等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總和的6倍。鋼鐵生銹是鐵的致命弱點,鋼鐵因腐蝕而報廢的數量約占鋼鐵當年產量的25%—30%,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

          你們說我們該這么做呢?(防止鐵生銹)

          2.引導學生探究防止鐵生銹的方法,為下節課準備。

          板書設計鐵生銹了

          水

          鐵鐵銹(化學變化)

          空氣

          課外活動根據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過一段時間,拿到課堂上繼續研究。

          生成預見用磁鐵研究鐵與鐵銹的區別,可能實驗結果是磁鐵能吸鐵銹,因為理論上鐵銹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鐵,磁鐵不能吸引,但我們提供的鐵銹中往往含有鐵,磁鐵吸住的是鐵銹里的鐵。教師用鐵屑與從生銹鐵制品上刮下來的鐵銹細末做對比實驗。如果找不到純鐵銹或者找到的鐵銹仍然可以被磁鐵吸引,可做演示實驗,也可以用與鐵銹相似的材料代替鐵銹做實驗,這也是允許的。提供一些不含有鐵的鐵銹如做不到,也應向學生說明。

          課堂評估學生能否歸納出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對學生設計的對比實驗方案做出合理的評價,并適當加以指導。

        小學科學說課稿4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循環"的第三課《凝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循環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后,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為學習下面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于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能力培養方面,屬于"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 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于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么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說學生

          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于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于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對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動手實驗能力。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愿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復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 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通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后得出結論并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ㄒ唬┙虒W導入

          我將采用復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象的認識,因此,這里我加入復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后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老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么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 老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因此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氣。

          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下面我們從一個小游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么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現在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ǘ┨岢鰡栴},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再匯報現象。

          師:聯系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ㄈ⿲W生猜想

         。ǹ赡苁呛舫龅模幔庵泻兴魵猓魵庥龅界R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這里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么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居捎趯氕h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 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ㄋ模炞C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制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氣并使它變成水嗎?)我采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后探究: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這里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么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赡苁撬魵庥龅嚼涞奈矬w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老師給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銹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于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后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可以提問為什么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對比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復再反復的檢驗!所以采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 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同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么這個不同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同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么條件下形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 凝 結 ) 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么方法?對比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匯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匯報之后,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并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ㄎ澹┑贸鼋Y論

          對于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后,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 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并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老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沖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含有有趣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ㄆ撸┩卣箲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書設計:

          凝 結

          凝結:水蒸氣--受 冷-→ 水

          五年級 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形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小學科學說課稿5

          果實累累的季節

          教學目標:

          1、根據物體特征進行簡單分類

          2、對植物的果實進行分類

          3、了解蟋蟀的生活習性,了解果實的種類

          教學要點:

          這一節課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實。通過學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實。

          學生準備果實,毛巾或餐巾紙。

          教師準備小刀,盤子。

          教學過程:

          1、激發活動興趣

          先評比上節課制作的樹葉書簽:小組內評比,每個小組推薦2件好作品。

          教師對優秀作品進行點評,并在“小科學家成果展示欄”里展示一個星期。

          提出問題:植物都長有形狀不同、顏色各異的葉子。除了葉子之外,樹上最常見的還有什么?

          2、果實展示會

          大家拿出自己帶來的果實,開一個展示會。

          (1)果實都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看到的和觸摸到的果實形狀一樣嗎?

          (2)果實都有不同的味道,聞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樣嗎?

          學生小組內進行觀察。邊觀察、邊討論、邊記錄。把觀察到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

          3、趣味活動——找“星星”

          選擇梨、蘋果等果實,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誰能找到“星星”,即種子的排列形式。

          歸納果實的特征:

          注意事項:

          (1)使用小刀時要注意安全,既不能傷害自己,更不能傷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開的果實、餐巾紙等要及時清理;

          (3)小刀、盤子、毛巾要及時清洗干凈。

          4、分類:找果實

          把水果分一類,蔬菜分一類;

          把桔子分一類,蘋果分一類;

          根據能否生吃進行分類;

          按照果實的顏色分類;

          科學自助餐:馬鈴薯為什么不能參加果實大會。

          拓展活動:采集植物的種子。

        小學科學說課稿6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斷的性質。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學習難點】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學習準備】

          學生(每小組):

          1.一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尺(每種材料的一端打一個孔)

          2.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3.測量彎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鉤碼一個,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學習流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塑料條

          木條的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后匯報觀察到的情況(木條斷,

          料條沒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后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才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后,不易折斷的特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1.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頭、塑料、不銹鋼)

          2.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并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序(提示學生材料不要弄斷)

          3.學生匯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發現:比較的材料由于寬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銹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教師引導,最后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虐涯緱l、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針掛上鉤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品謩e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彎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實驗情況。

          三、認識塑料

          1.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種塑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后思考:這些塑料制品分別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泡圖上。

          四、討論了解塑料的循環使用

          1.閱讀教科書,說說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標志",認識可回收標志。

          3.討論:我們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小學科學說課稿7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一門課,活動探究是科學課的載體,猜想驗證是科學課的重要過程,因而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學習活動,大膽假想、積極驗證,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才是關鍵。

          教材簡析

          《生命之水》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五課的內容,本課是 “走進水世界” 這一單元的第二部分教學內容,它是在第四課《青青的水》的學習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水和生命的密切關系”。本課教學內容有“我一天喝幾杯水?”、“動物都需要水嗎?”、“植物也喝水?”“幾種生物的含水量”、網上學“珍惜水資源”五項活動,安排兩個課時完成。我選擇的是前三個探究活動內容,即“我一天喝幾杯水?”、“動物都需要水嗎?”和“植物也喝水?”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年齡特點,并在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設定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物質,它與生命有著密切聯系。

          ●掌握使用量筒或量杯測量水量。

          能力目標:

          ●能和同學交流自己對于水與生命關系的不同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大膽想象沒有水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系,初步形成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課標》對這部分教材的教學要求是:意識到水與生物的密切關系。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意識到水與動植物以及人的密切關系,并能達成珍惜每一滴水的共識?茖W課的探究技能訓練是教學難點。

          二、依據學情說教法

          三年級學生已經接受了兩年的學校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他們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學習積極性高。他們對大自然中的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知識點散亂不系統,缺乏探究學習的體驗經歷。

          本節課我采取教學方法是情景教學法、信息搜集法、探究發現法和小組討論法等,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一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三、倡導自主說學法

          《科學》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強調對學生的發展格外注重,表現在從對學生“學”的關注轉向對學生“人”的關注,強調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認識自然和社會。因此本節課的學法是自主探究性學習法,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增強學生自身的科學素養。

          四、結合課程說理念

          根據科學課程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理念是:創設情景,激發興趣,主體參與,開放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另外,科學課程具有的開放性,決定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因此,本節課我從時間、空間和學習內容上進行拓展和延伸,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同學習能力、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

          五、突顯人文說過程

          這節課以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為載體,設計如下教學流程:情景導入—組織討論—動手實踐—交流匯報—信息分析—延伸探究。根據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課一開始,我就借助課件展現上節課的學習內容“欣賞美麗的水體”,美麗的景色、動聽的音樂及優美的詩歌朗誦,“因為有你,小草才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才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變得美麗”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驗美的感受。然后讓學生猜猜詩中贊美的是誰?學生給出答案后,板書一個大大的“水”字,這樣達到了激發興趣、醞釀情感的效果。為了提升這種效果,緊接著我又以講“四個小朋友出外旅游” 的故事形式導入本節課教學,達到承上啟下、過渡自然的作用,并設置疑問:他們怎么了?他們為什么會這樣?為下面“人離不開水” 的知識點傳授做好鋪墊、埋下伏筆。

          2、主體參與,開放教學。

          科學課從不以鈴聲做為課的始終,課前調查和課后探究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此前的一個禮拜我就讓學生參與體驗“我一天能喝幾杯水”的活動,記錄5天內自己每天的飲水的杯數;并在課堂上量出每天的飲水量。這樣使學生提前介入活動探究中,親身經歷并親手記錄、測量、計算相關數據。在測量水量時,我給出眼睛觀察水面的方法是俯視、仰視或平視三種答案供學生討論選擇,及時糾正學生的測量方法。這樣使學生親身體驗此類探究活動的方法過程,養成嚴謹的研究態度;當我以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五位同學每天的飲水數據后,有些同學會發現“同學們之間一天的飲水量不相同”和“自己五天中每天的飲水量也不相同”時,我再讓學生充分討論找出答案。這種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以學生的“學”為本, 更不是以老師的“教”為本,而是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兼顧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經驗積累的差異性,使學生親身體驗了知識的獲取過程。在達成共識后,進一步揭示“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物質”也容易理解了許多。

          3、拓展教學,積極驗證;

          “動物都需要水嗎?”“植物也要喝水?”是前一個教學活動的拓展和延伸。這兩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又讓學生在課前通過查閱資料,收集圖片和詢問家長等形式做一些調查,并在課堂上互相討論這個問題,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學生對“生命之水”的的認識,而課前的準備工作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關于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學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關于蚱蜢和蠶是怎樣“喝水”的,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設想,積極討論,互相交流所搜集的材料,然后告訴大家通過網絡可以找到相關資料信息,并立即演示,讓學生初步了解上網查閱資料的方法,為下一節課“網上學.珍惜水資源”打下基礎。學生對生命與水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動物、植物 “渴”了要喝水,已經知道生物維持生命需要水。我又利用課件展示有關水與生命的精美圖片,使學生獲得視覺體驗。學生們積極熱烈地討論著,同時畫面中美麗的風景更是讓他們對這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世界無比熱愛。然后,師生小結、揭示主題:水對生命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同時板書課題“生命之水”。

          4、反面例證,感情醞釀。

          通過學生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動手操作、匯報分析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學生對水與生命的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叭绻麤]有水,世界將會是什么樣的?”學生們各抒己見,我在他們的討論結束后,通過利用電影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切換出一幅幅蒼涼、悲壯的缺水場景,給學生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加深他們對缺水給大自然造成的災難的認識。從而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

          5、續寫小詩,升華感情。

          最后,出示本課開頭的優美景色,并告訴同學們:“千百年來,人們把承載生命的大地比作母親,那么地球上的水就是母親甘甜的乳汁,她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類。請同學們用詩的形式接著續寫《因為有你》這首詩,來贊美生命之水吧!”。用編小詩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生命離不開水的知識的理解,學生樂于接受;同時把科學教學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使學生在回憶相關學科知識的同時,又在濃濃的詩情中受到美的.熏陶、心靈的震撼!耙驗橛心,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 未寫完的小詩道出了生物對水的依賴,明快的詩句展現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麗。這是我的學生在課堂上創作的小詩,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用詩句來贊美水,感受水對自然的恩惠,在經歷科學教育的同時,也將在孩子們心里構筑起對水的美好情感。最后出示以“生命之水,請您珍惜”為教育主題的圖片,同學們已從“對水的認識”延伸到了關注環境、珍惜水資源的方面,對水的感情進一步得到升華,為下節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六、總觀全程說板書

          生命之水

          人 動物 植物

          請您珍惜。!

          恰當地設計板書,能加強課文內容的直觀性,便于學生對本節課的回顧和知識點的整理,簡明扼要,突出重點,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七、溫故知新說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進一步認識到:以探究為核心,以活動為主線,使學生經歷以猜想、實踐、驗證的科學學習過程的重要性,這種學習經歷能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正如特級教師路培琦老師所說:“學校給學生的,那應是若干年后,還留在學生腦海里的那些終生受用的東西!

        小學科學說課稿8

          說教材:

          這是《滑輪、輪軸與齒輪》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杠桿原理、輪軸省力原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中學生將認識這兩種機械,并通過用測力計測量、比較的方法研究滑輪的省力情況。在課堂上通過科學實驗活動希望幫助學生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機械原理,也將把學生引向滑輪組的探索中,所以《滑輪、輪軸與齒輪》的第一課時必須由學生自己猜測、自己設計實驗、親自動手探究驗證,從而進行觀察,發現問題、總結結論,讓學生從實踐操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說學情:

          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定滑輪的位置較高,比較隱蔽,真正見到過的不多,實際應用中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也常與吊鉤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學生對這類機械的感性認識是比較缺乏的,但只要留心也能觀察到,(現在建筑工地上、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所以在課前要搜集一些學生熟悉的滑輪圖片,教學中從生活中的升國旗實例出發引出定滑輪,最后又讓學生舉例說明滑輪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機械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說教學目標:

          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并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科學概念:

          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隨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動滑輪作用與定滑輪不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在操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4.教學重點:

          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5.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來驗證定滑輪不省力,動滑輪省力。

          說教學策略:

          1、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選擇必須對學生有啟發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根據本課知識特點,根據小學生對實驗操作很感興趣的實際情況,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實驗法”。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同時在采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

          2、學習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滲透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制定的三維目標,遵循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本著優化課堂結構的思想,我為本課教學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

          1、回想星期一升旗情景。你注意到了嗎?升旗手輕輕拉動繩子,旗桿上的什么裝置幫助我們把國旗升上高空?(學生回答:有滑輪)

          2、(出示課件)細心觀察的學生發現,原來在旗桿頂部有一個滑輪,你知道這個滑輪在工作時有什么特點嗎?(板書: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

          3、(出示課件)定滑輪的定義:像這種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科學探究

          (一)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

          1、定滑輪能不能省力呢? (學生猜測)

          2、請小組長領取實驗器材。

          3、請各小組討論利用現有的器材怎樣來證明你們的猜測呢?

          請各小組參照活動手冊上的實驗記錄表,討論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 各實驗組匯報實驗方案,全班分析討論并改進,確定正確的實驗方案。如下:

          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直接用手提升重物時所需的力的大小

          鏈接定滑輪,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測出所需的力的大小

          比較兩次用力的大小

          4.演示實驗

          5.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6、匯報交流:通過實驗你們小組發現了什么?(學生用數據分析總結 多叫幾個小組匯報增強結論的說服力)

          7、現在請大家總結一下定滑輪有哪些作用?(結論:可以改變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二)研究動滑輪

          1、(出示課件)提問:“圖片中的這些滑輪是定滑輪嗎?”(不是)為什么?(因為他們不是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

          指導學生從定義去認識并判斷滑輪的種類

          2、動滑輪的定義:那他們是怎樣轉動的?(板書: 隨重物一起移動)人們在搬運貨物時,常常使用這種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你能給取個名字嗎?(板書:動滑輪)

          3、猜測:你認為動滑輪的作用和定滑輪的作用相同嗎?(不同)會有哪些不同呢?(學生猜測)

          4、反問學生:你們猜得就對嗎?(學生說要通過實驗來證明)請各小組討論制定研究計劃來證明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

          5、學生匯報交流,教師概括。

          (1)組裝動滑輪。將細線套在滑輪的槽里,左端掛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著,將重物掛在滑輪架的鉤上,使滑輪成為一個能與重物同時升降的動滑輪。

          (2)用測力計測量將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

          (3)再用測力計測量將同樣多的鉤碼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大小。

          6.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完成書中表格

          7、交流發現: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用數據說明)

          小結:使用動滑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8、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定滑輪 優點:改變用力方向

          缺點:不能省力

          動滑輪 優點:省力

          缺點: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三、學以致用,尋找生活中的科學。

          1、談話:同學們你能舉出生活中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例子嗎?

          2、想一想我們在什么情況下選擇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選擇使用動滑輪?(搬運較重的貨物時就選擇動滑輪,想站在地面上把較輕的物體搬運到高處就選擇定滑輪。

          3.引申的問題:要把一堆重800斤的石板運到5樓的建筑物上,你會用什么樣的滑輪?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學習后的收獲是對本課知識進行回顧總結。

          請各小組組長迅速把器材分類整理好歸還老師。(教師清點器材,評價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

        小學科學說課稿9

          《認識角》說課稿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67頁——68頁的教學內容。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所見到的角抽象成數學中的角學生往往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材只對角做了一個初步的介紹,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內容設計上,特別注意強化學生的實踐活動,通過折一折、找一找、比一比等實際操作,讓學生對角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實際,直觀認識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能力目標:經歷“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合作探究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圖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觀區分角的大小。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有關。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的。教師的教需要通過學生的學來體現,而學生的學則是需要教師引導的!敖恰睂τ诙昙壭∨笥褋碚f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學中我將觀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機貫穿于課堂中的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在學法上,選用指導學生觀察、操作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ㄒ唬┝私鈱W生的學習起點,復習引入。

          回想一下,你已經認識了哪些平面圖形?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引導學生回顧復習,依次回答出各個圖形的名稱。然后教師引入新知: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新朋友,板書課題:認識角。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點出發,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新知的熱情與積極性,為繼續學習做好鋪墊。

         。ǘ⿵膶ふ疑钪械慕,到實物中抽象角,初步感知角。

          本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我先通過實物演示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角:剪刀張開的兩個刀刃夾成一個角,鐘面上兩根指針夾成一個角,紅領巾的兩邊組成一個角。然后問學生:你還能從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找到角?在此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幾何圖形,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初步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ㄈ┎僮饔^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在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形象之后,再提出問題:你能不能想辦法折一個角呢?把折好的角介紹給同學。這樣在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也使他們更充分的感知到角。這時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這些角有什么特點呢?閉上眼睛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充分調動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然后及時設計“判斷”,在平面圖中“指角、數角”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ㄋ模┰谧灾魈剿鳌⒑献鹘涣髦邪l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學生建立了角的正確表象基礎上,我設計了操作活動角和大小三角板對應角的比較兩個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角的大小。在這一環節里,我先讓學生在小組里充分動手操作,討論討論,看看你發現了什么?然后在班上師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出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口有關,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再巧妙運用多媒體演示驗證,變抽象為直觀,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ㄎ澹 拓展應用,提升學生能力。

          在這里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一張長方形紙,去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可以畫一畫,也可以折一折,還可以剪一剪,比比看誰想的方法多。在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請學生把幾種不同的剪法和同學交流,教師演示。這一設計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使教學達到了高潮。

          (六)回顧總結。

          讓學生回顧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然后通過出示:籃球場地、籃球板、球門架、樓梯以及樓房建筑物等,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于觀察,就會發現更多生活中的數學。

        小學科學說課稿10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月有陰晴圓缺》。

          《月有陰晴圓缺》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共二課書,分別是《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陰晴圓缺》,本課作為最后一節課,是在學生建立了對月球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對月球的進一步探索。與傳統教材相比,本課能夠化抽象為直觀,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由被動的接授轉變為探究學習,為學生提供全新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了現代教育理念。為今后學習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礎。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1、通過學生探究,讓學生了解到對于抽象的事物我們也能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并初步掌握這一方法2、通過探究,使學生對月相的變化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3、通過學生探究的親歷過程,體驗到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對天文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我根據科學課標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1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探月相變化的原因產生濃厚的興趣2、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提出假設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4、設計游戲、鞏固學習。5、實踐活動,課外延伸。每個環節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游戲的方法和常見材料來“模擬月相的變化”,在探究過程中進行觀察、比較,并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月相的變化是由于月球、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產生的”初步感性認識。將抽象的天文現象變為直觀的科學探究,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為此我在教學方法上,多媒體教學、學生模擬探究、多媒體游戲相結合,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進行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對天文現象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的主動參與者探究者。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在這一系列的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辯,小給合作、討論,模擬探究,實地觀察等多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將對月相變化的理解由膚淺走向深入,由抽象走向直觀,由感性走向理性。而這種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方法的體現,是對天文知識學習的新嘗試,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大特色。

          具體的教學內容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用幼燈出示一首意境優美的古詩,讓學生說一說“這首詩描寫一個什么現象”學生通過古詩,注意力馬上被聯想到月球上,生活中所看到過月球的種種現象立浮現在腦海中,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對了解月球的強烈欲望。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后,我適時提出,“你們認為月球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并引導他們進行討論。通過學生討論,可能得出一系列的結論猜想。學生可能猜測,月球的一半總是發光,然后自轉形成這一現象;月球總是發光,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月球反射太陽光線,并繞著地球運轉形成的等等。我及時的將這些猜想板書出來。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些猜測結果進行分析,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猜測的結論中,哪些可能是正確的,并說出自己的理由。由于猜測可能是多種多樣的,而一些不太可能的猜測,并不一定都需要通過實驗來證明其是錯誤的,如果那樣做的話,對有效的課堂40分鐘時間是不夠的,如果學生能夠利用一些現象來反證其中的錯誤,不僅能夠做到提高探究的效率,同時又能保證探究的興趣被進一步強化,對下一步的探究有著極大的驅動力。

          3、設計實驗。

          新課程理念強調過程與方法,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主體。因此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是科學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學生完成對月相變化產生原因的猜想后。我提出“要想知道你們的猜想對不對,我們可以怎樣做”,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之后我適時的引導,“同學們,你看月球離我們這么遠,而且又這么大,如果進行實地考查,又不太方便,我們也不能把月球、地球、太陽摘下來做實驗,那怎么辦好呢?”引起學生對實驗設計的反思與思考,進一步完善實驗的方法。通過多方討論,反復思考,學生最后決定還是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最符合我們探究的要求。這一環節中,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通過教師有目的,有層次的引導,使學生明白自己在進行實驗設計時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實驗的目的,實驗的可操作性,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平時看上去不可能進行的探究任務,也可

          以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初步掌握模擬實驗探究的方法。而小組討論的學習方法,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火花,能夠讓學生在設計實驗時,不斷修正自己的實驗方法,并刻骨銘心將這些過程和方法記在腦海中。

          4、探究實驗。

          在學生完成實驗設計后,讓學生按時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學生通過扮演,地球上的人,月球,以及用實物代替的太陽,完成對月相變化的探究。出示學生實驗錄相。角色扮演的方法,往往運用在游戲中,但對于實驗探究運用的比較少,因此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會特別感興趣,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更仔細,更認真。因為這一步的探究過程是在室外進行的,因此如何有效的組織實驗,是本環節的重中之重,要平常的室外組織活動中,學生可能會出現,不知道干什么?獲者不知道自己在實驗中的角色和地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受外因干擾而導至實驗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情況出現。因此我在這個環節,精心組織,首先請學生上來演示自己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的反復討論,反駁,使學生明白實驗的目標,每個人需要做什么?為了確保實驗不受場外因素的影響,我將實驗分成八個小組,確定每個組的組長,讓組長進行監督實驗情況,并對八個小組進行比賽。激起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達到提高實驗效率的目的。

          在學生匯報完對月相形成原因的結論后,出示月相形成原因的動畫。鞏固學生對月相變化的理解。

          通過模擬探究實驗,學生能夠初步掌握月相變化的原因。對不同時間,出現的月相,有一定的了解。

          5、鞏固練習。

          這一環節是通過動畫游戲,讓學生判斷,在什么時間,月相是什么形狀的。通過動畫的形式,進一步加深對月相變化的理解。

          6、課外拓展

          在學生了解了月相變化的原因后,讓學生在課外實地觀察。讓實驗走進生活,讓實驗在真實的環境下得到驗證。

          教學體會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合理的探究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正確的探究方法,能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跟采用傳統手段教學相比,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輕松。

          教學評價與教學保障措施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師生互評等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激勵學生。通過評價活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為了保障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針對六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努力地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愉悅地氛圍,以此使學生快樂地動眼、動口、動手、動腦,快樂探究科學的奧秘,快樂地攀登科學的高峰。

        小學科學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水與生命》是人民出河北版社小學科學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課的內容,是本冊教材中 “水”教學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在引導學生交流對水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安排了“觀察水”、“水與生命”、“榨果汁”等三項活動。目的是將學生各自已有的認識作較為科學的梳理,引導學生知道水是什么樣的,水與生命的關系,激發學生研究更多的有關水問題的興趣。我選擇的是這個內容的第二課時“水與生命”。

          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與水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它不僅孕育了生命,還為人類提供了物質資源和文明發展的基礎。在本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看待水與生命的更深層次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生命離不開水,為今后進一步認識水與生物的密切關系、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等內容打下基礎。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了解常見食物中的含水量。

          ⑶、大膽想象沒有水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

          ⑷、 初步培養學生根據科學程序進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和同學交流自己對于水與生命關系的不同看法。

         、啤⒛芤庾R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系。

         、恰⑼ㄟ^設疑、探究、研討、應用等活動,激發學生探索水與生命的興趣,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探究、求實創新的科學品質。

          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能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系,并能養成節約用水的生活習慣。

          二、教法、學法設計

          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重要方法和學習過程,這種過程很大程度上有別于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因此教學中必然要形成師生互動的教與學的活動過程。本課主要采用“討論、談話、交流匯報”等教學方法,并依照學生的學習規律,設計教——扶——放的教學過程,以保證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切實實施。

          為順利完成本課制訂的教學目標,教學中著重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討論交流——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

          三、教學程序設計

          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以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為載體,設計如下教學流程:

          1、 以創設情景開始,激發興趣,呈現新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針對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的特點,本課一開始,我就借助多媒體播放一幅優美的山水景,并配上動聽的詩歌朗誦“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绷⒓次藢W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驗美的感受。然后讓學生猜猜詩中贊美的是誰?接著提問為什么水使小草變綠,使魚兒歡暢,使地球美麗。當學生暢談感想后,教師歸納:“水是生命之源”。讓學生自然的進入愉快主動的學習情境,強化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了求知欲望和探索興趣。

          2、 以活動展開,交流反饋,體驗匯報。

          科學課從不以鈴聲作為課的始終,課前調查和課后探究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上節課“觀察水” 這一內容后,我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收集圖片和詢問家長等形式做一些有關水與生命的調查,要求每人說1—2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討論生命離不開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學生對生命的認識,而課前的準備工作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水與生命的精美圖片,使學生獲得視覺體驗。學生積極熱烈的討論著,同時畫面中美麗的風景更是讓他們對這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世界無比熱愛。最后師生小結:水對生命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生物體內的一切生命活動,如呼吸、消化、蒸騰、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以實驗鋪路,主體參與,探求真知。

          為了更直觀的展示動、植物生長離不開水,我引導學生大膽設計實驗證明,并提前準備了“植物喝水”的活動。讓學生觀察并做好記錄。這個活動需要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觀察,這一環節的設計,向學生提供開放的、主動探究的空間,給他們的活動留有充分的余地,提供條件或創設情境。圍繞“生命離不開水”這一目標,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演練他們的科學技能,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可選擇性,豐富了教學的素材,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4、以整合延伸,拓展活動,激情導行。

          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匯報并動手實驗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對水與生命的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叭绻麤]有水,世界將會是什么樣的?”學生們各抒己見。討論結束后,啟發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畫一幅以“沒有水的世界”為題的想象畫,或寫一篇同樣題材的短文。

          課后,要求孩子們用續寫詩句來贊美水,“如果沒有水……”感受水對自然的恩惠,在經歷科學教育的同時,也將在孩子們心里構筑起對水的美好情感。

          學生樂于接受;學生用詩歌自由的交流思想,表達情感,雖然有些詩句不太符合約定的語言格式,那又何妨?只要他們參與了、思考了、表達了,目的就達到了。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標精神作指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寓教于樂。實現了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培養。

        小學科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后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教材分為三部分:(一)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二)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三)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這三部分對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進行的。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學概念:

          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時也可能有害。

          過程與方法:

          學習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處理信息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深的研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提高選擇食物的能力。

          3、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學難點:

          探究怎樣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三、說教學準備:

          課件

          學生在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牛奶餅干的配料表。

          四、說教、學方法及手段

          1、說教法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除了采用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作適當的點撥,還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滲透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信息。

          2、說學法

          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主題,學生們依據這個主題,從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入手,通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之中,并在經歷一個個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五、說教學過程

         。 一 )、我覺得這節課材料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課前的材料準備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個板塊。

          在上課的前一個星期,我就布置學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內吃過的食品包裝袋。課前,我對小組間所擁有的包裝袋進行了合理的調配和補充,確保每個小組都具有不同類型的包裝袋,如,有裝流質食物的包裝袋,有盒裝的包裝袋,有罐裝的包裝袋等等。由于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結構性,而且是自己或家人吃過的,這些研究起來,應該是更真實,更迫切,更得心應手。

         。ǘ、我是最合格的設計師

          孩子們在選擇食品時更多的是受到廣告宣傳和精致包裝外表的影響,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怎么辦?在讓學生收集食品袋時,我就要求學生思考“食品包裝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仔細觀察,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一查等。待到上課時,首先開一個“匯報成果慶功會”。讓學生匯報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誰說的最全面。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對信息的觀察、收集、整理、匯報,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裝上有: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份、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等內容。注意:凈含量、方便撕開口、條形碼、環保標志、質量合格標志等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師可做有意識的引導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裝的米粉,話鋒一轉,要求學生為這包米粉設計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創意的包裝說明。在設計過程中,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親身設計,更加有效地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問題了,提高了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ㄈ、我是最聰明的研究生

          (1) 研究什么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

          要求小組內選擇五種不同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重點比較五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并且完成老師給的統計表。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填表、討論、比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裝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的長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請孩子們品嘗美味可口的達能餅干,然后,再請同學們依然是分小組來共同探討,并把探討內容記錄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 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 作用:

          孩子們在向縱深方向的觀察討論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不熟悉的配料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呢?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作深入的研究。

         。ㄋ模、我是最精明的消費者

          首先,通過電腦腦播放一段擺滿了各種各樣食品超市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親臨超市的感覺,從而激起學生購買欲。然后,讓學生運用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知識來清除這個超市中的不合格產品,當然,我有意識地把一些無產品名稱、廠址及已經過了期的食品放在購物架上,以此提高學生簽別偽劣食品的能力及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最后,我又要求學生根據下列情況來模擬購物:

          1、一天,爸爸讓小敏隨自己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兩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順平去看望奶奶,給 奶奶買些食物。

          3、王先生到國外探親,想帶一些國外不易買到的食物帶給親戚。

          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提高學生選擇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結合各板塊的學習,通過對內容與方法的歸納,教師的點撥,最后形成了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兒歌式的板書,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包裝上,信息多,同項歸類整理好。 生產期,保質期,列表收集要記牢。 細觀察,善比較,食用有效身體棒。 大膽猜測勤研討,關注科學真奇妙!

        小學科學說課稿13

          一、 教材簡析:

          《分類》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排序與分類》的第二課。本單元屬于小學科學探究中有關專門進行技能訓練的單元,這是因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只要引領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悟科學的真諦,同時,也必需指導同學掌握最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知識。

          眾所周知,在人類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各種感官或借助工具、儀器等獲取大量有關事物的信息,這對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但還缺乏以能迫近客觀事物的實質,還必需通過篩選、提煉等思維加工過程方能形成相關的科學概念或結論——科學知識。前人大量的研究標明,“分類”和“排序”都是人們對收集到的證據(數據、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對同學進行這方面的專門訓練,不論是指導同學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還是協助同學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都顯得尤為重要。

          本冊教材前面的幾個單元已經大量滲透了“排序和分類”的活動,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四年級的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類”的意識,這為本單元的教學提供了感性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對“排序和分類”的認識無論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探究的過程技能和方法,還是對“排序和分類”理性考慮肯定會得到質的提升。它不只標志著同學目前應該達到的認知水平,同時也為同學的認知走向更高遠、更廣闊水平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

          本課教材的布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學隨家長在商場購物的情景圖片,其目的是喚起同學對生活經驗的回憶,從同學的實際生活入手,激發同學科學探究的興趣;然后,試圖通過同學親自對假設的、富有挑戰性的海洋生物圖片的分類活動,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初步學會分類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和籠統出“分類”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著,順理成章地給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布置了對各種各樣的動物進行分類的實踐活動,一方面鞏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進了什么是“多極二分法”,進而讓同學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中的運用,拓展同學的視野,提升科學學習的價值觀。由此可見,教材的布置是符合課程規范關于貼近同學生活、以科學探究活動為主、從感性到理性等多項編寫原則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分類的實質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進行分類和“二分法”是本課的重點,“多極二分法”和運用“多極二分法”是本課的難點;精心設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讓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增強同學的體驗、提升同學的價值觀是本課的關鍵。

          二、 說教學目標:

          小學科學課的總目標是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中也包括著在科學探究中,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根據本課的結構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感悟分類是人們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對獲取的信息資料進行加工處置、使之形成科學

          概念或結論的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運用和價值。

          2、知道分類的基本規范——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學會“二分法”的基礎上,初步學會“多極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類的多種運用方法。

          4、在分類活動中培養同學細心觀察、認真考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 說教學準備:

          1、對教材的處置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對教材作了如下的處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學要求;

          (2)設計動物、食物卡片和多媒體課件

          (3)考慮到教材中給各種動物運用多極二分法分類與上面我們設計的卡片有雷同之處,為此,設計了給全班同學分類這一環節;

          我們試圖通過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整合來體現課程規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兒童立場關照教學”的理念和思想。

          2、具體技術處置

          (1)制作動物與食物卡片,供同學分組活動使用。選擇素材的原則應該考慮到實際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樣性,并能同時滿足三種分法的前提下考慮具體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據葷和素、主食和菜肴以和生、熟等情況,我們決定選取面條、面包、米飯、青菜、四季豆、豬肉、雞和帶魚這些與同學生活比較貼近的食物做為素材。動物選取同學比較了解的啄木鳥、鷹、貓頭鷹、老虎、兔子、鱷魚、長頸鹿和羊作為素材。

          (2)制作三大課件

         、倥c同學分組活動相匹配的、可以拖動的動物、食物課;

          ②供全班同學進行二極分類的系統結構圖課件;

          ③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筒課件;

          考慮這些課件的原則應該是便于展示同學的操作活動、增強引領同學開展活動的有效性和減少實物投影和課件之間的切換次數,為此,我們制作了以上三大課件。

          四、 說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規范》強調: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同學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同學提供充沛的親身經歷的過程。教師是科學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遵循這些理念,我為本課預設了三個主要教學環節:

          1、給卡片分類

          分組活動是同學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準備了2組卡片,食物或者動物各八種。之所以選用2種不同類別的圖片,主要是考慮到同學原有學習基礎上對分類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樣可以更加強化同學的思維活動。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讓同學自身來動手分一分,使每個同學的思維都得到了調動,再通過小組代表上臺來交流的形式,又使小組內的活動變成了整個班級的思維碰撞。通過這個活動,同學可以在更高的層面上體會到了什么是分類。

          教師在同學交流互動的同時,概括同學的發言,著重強調同學的分類是依照哪個特征來分,強化分類概念中所要依據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在同學對分類概念有了一定理解的同時,和時引導同學總結出二分法的基本概念。

          2、給全班同學分類

          通過同學暢談生活中二分法的運用,教師帶領同學試著將班級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分類,在將班級分為男生和女生的基礎上,拋出“能否在分男生女生的基礎上再往下面繼續分”,在同學們一致認可的基礎上,小組首先討論,給同學足夠的思維空間,再整班討論。對于一些相對而言的概念,教師引領同學來更加細化,鼓勵同學尋找一些顯而易見的規范!霸趧邮种跋葎幽X”.

          在充沛討論的前提下,教師引領同學開展兩個全班性的游戲,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個是列隊游戲。這個游戲的目的有二,一是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分類活動中來;二是讓同學親自體驗什么叫多極二分法。

          第二個是尋找同學,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隊列站好后,邀請一位同學來協助老師尋找某一類特征的同學,讓同學們體驗到分類的作用;待同學回到自身座位后,繼續請他來協助老師再次尋找剛才特征的同學,從中進一步感受到分類的重要性,就是能夠協助我們更迅速的查找到事物。

          3、給自帶垃圾分類

          展示學校生活中垃圾箱的照片,請同學來談談感受。通過同學間的交流,認識到我們平時在丟垃圾的時候經常丟錯,需要學會丟垃圾。開展自帶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還是不可回收垃圾的討論,讓同學充沛調動已有經驗來做初步認識和區分。教師對于典型物品的集體討論,讓同學明確了區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規范,從而來重新判斷自身所帶的垃圾屬于哪一類。在課堂上準備垃圾桶、每人來丟一丟,很好的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熱情,“準確、恬靜、快速”的要求又對同學的活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尋找監督員來監督同學丟垃圾的活動,更好的強化了“準”的指標。

          通過對可回收垃圾處置方式的討論,讓同學發現,不同材質的垃圾又要進行不同的處置,結構圖的展示讓同學發現分類的方法不止可以二分,有的時候也可以三分四分或者多分,金屬類垃圾的再處置又要依照金屬的種類再分門別類的處置,從中體會到了分類中還有有別于多極二分法的許多種方法,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

          最后對分類在生發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的討論,對分類的意義和價值起到了一個升華的作用。

        小學科學說課稿14

          教學目的

          1、認識各種通信懂得人們常用通信電報、電話進行聯絡。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現代的各種通信,培養學生學科學的興趣。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二、指導看圖,說說圖上畫的都是什么樣式的通信。

          1、引導看圖。

          2、小組互相討論

          3、指名說

          (1)烽火報警(2)驛馬送信

          (2)飛鴿傳信(4)電話

          (5)步話機(6)電報

          (7)衛星通信(8)電視電報

          (9)移動通信

          三、組織學生討論

          你們見過這些通信嗎?它們有什么好處?

          四、師介紹各種通信在現代化中的用處。

          五、課堂訓練

          1、思考:

          (1)你知道哪些通信方式?

          (2)這些通信是怎樣通信的?

          2、學生分小組討論

          3、小組匯報討論情況。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

          課后收集其它的通信方式。

        小學科學說課稿15

          一、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自然選擇(同一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體的形態結構也不同,與周圍環境相適應,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

          2、認識人工選擇,人們根據需要培育生物,豐富了生物的多樣性。

          過程方法:

          培養學生讀圖、讀文的能力,對資料內容歸納提煉,獲得認識。

          (因自然選擇漫長,學生考察條件有限,不可能親力親為,只有通過資料才獲得認識。因此,對資料的研究利用,獲取有用信息是本節課要求學生達到的重要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2、 意識到環境與生物的密切關系,增強環保意識。

          二、重點

          通過閱讀——讀圖、讀文字,分析資料,對問題尋求適當的解釋,了解自然選擇

          三、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自然選擇的基礎:生物個體都不相同,存在著差異。

          遺傳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基礎,但很多學生沒有這樣的知識基礎。對于隨著環境的改變,生物的形態也發生改變,大多數學生會認為是生物主動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其實是生物個體微小變異經自然選擇長期積累的結果。這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相沖突,學生較難理解。

          四、目標達成

          1、 知識目標達成

         、偻ㄟ^閱讀教材P84圖和文字,明確自然選擇

         、谥笇W生閱讀補充資料,加深自然選擇的認識,感受自然選擇在大自然中普遍存在。(ppt)

         、壑笇W生觀察幾種北極動物的相同點及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同種動物形態上的不同點,豐富自然選擇的認識。

         、芤龑W生搜索生活經驗,例舉人工選擇的例子,感受人工選擇豐富了生物物種。

         、萁榻B袁隆平爺爺。作為中國人應該了解使我們不再忍饑挨餓的袁隆平爺爺的豐功偉績,并幫助學生了解人工選擇為改善人們的生活所起的作用

          2、 能力目標的達成

         、僦笇W生閱讀資料的基本方法,先讀文,再讀圖,圖文結合理解資料的含義。

         、陂喿x資料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引導學生對資料內容歸納概括,轉化成自己的認識,并在小組中交流,獲得表達修正的機會。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達成

          ① 本課三次呈現資料、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交流,從閱讀、討論中逐步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② 本課最后拓展反思活動:引導學生思考——人類是生物嗎?自然會不會選擇人類呢?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感受環境與生物的密切關系,增強環保意識。

          五、難點突破

          要使學生認識到每個生物個體都不相同,存在著差異。我首先引導學生讀圖,從圖中看到青蛙的后代形態都有差異,體色各不相同。一代,兩代是如此,延伸到所有后代都如此。

          然后,在教師提供的資料中,也特別強調了達爾文的考察情況:即使是同一種生物,沒有哪兩個是完全一樣的,并以老虎和馬德拉島上的甲蟲為例加以說明。使學生逐步理解到生物個體之間本來就各不相同,經過自然選擇,能存活下來的基本上是能適應環境的,而不是都像變色龍那樣可隨意改變形態去主動適應環境。

          六、備課體會

          1、 目標的確立

          剛開始,我們對人工選擇的認識是不全面的。教參上說人類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變著生物,造就著生物的多樣性。我們卻認為人類砍伐、殺戮了那么多動植物,使很多物種滅絕,怎么能說是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呢?

          后來經常莉梅老師的指點,明白了人工選擇是通過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和淘汰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以改良生物的性狀和培育新品種的過程。我們現在吃的很多瓜果蔬菜都是人工培育出來的,它的確豐富了生物的多樣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而人類的砍伐、殺戮動植物的破壞行為不能界定為人工選擇。

          2、 提供給學生閱讀的資料如何呈現

         、 精簡資料

          達爾文自然選擇的例子很多,有動物的,還有植物的。曾經想選取植物的例子,這樣自然選擇的范疇更全面。但《物種起源》里植物的例子比較復雜,有些植物都不知是什么樣的。提供給學生很難建立起直觀的形象。所以就選取了反差比較大的花斑虎和白虎,殘翅甲蟲的例子提供給學生,學生比較容易理解。

          ②達爾文著作的論述專業術語多,如果原文提供給學生,學生是很難看懂的。因此我提供給學生的資料都是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用更通俗的語言改寫的。

          ③供學生觀察的圖片呈現梯度?v看,比較北極動物的相同點,觀察它們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生活具有什么優勢;橫看,觀察同種動物在不同的環境中形態不同,更深一步理解自然選擇。(ppt)

         、茉谡宫F袁隆平爺爺培育雜交水稻對人類的貢獻時,提供了一個數據——6000億公斤。這個數據學生知道很大,但大到什么程度?可供一億人吃20年,學生就能理解感知了。

          3、 關于大而圓的體形降溫慢的驗證實驗

          ①我們親自做了這個實驗,盡量滿足“同時放入同溫度熱水”的實驗條件,但這實際上很難達到。實驗前我們要把同溫度的水分裝進三個燒杯,再同時倒入容器中。分裝近三個燒杯時溫度就有了大概0.2℃的誤差,我們三個老師同時往三個容器倒水,都有快慢的分別。因此實驗開始時三個容器的溫度有0.2℃的差別,不可能做到起始溫度一樣才開始實驗。

         、谖覀兎磸妥隽怂拇螌嶒,所采集的數據是真實的。實驗時間也延長到了45分鐘。45分鐘后,量筒550毫升水降溫的速度比小燒杯300毫升水的快,分別是44.5℃ 51℃ 45℃。說明似球形的體形的確降溫慢,哪怕體形小一點。

         、圻@節課實驗不作為重點,只是給學生展示一下。是否可讓學生當堂驗證,可考慮單設一課,從設計、完善實驗方法開始,指導學生親歷實驗,驗證推測。

          4、關于本課可挖掘的教學資源

          本課是科學課六上四單元7課,根據單元目標:引導學生體驗、研究生物的多樣性,定位本課目標展現教材編寫意圖,供大家研究。

          隨著學習、思考的深入,發現圍繞“誰選擇了它們”還有更多可挖掘的教學資源,例如:

         、傥覀兛梢陨钊胝J識自然選擇,提供更多實例,引導學生討論達爾文關于長頸鹿進化的經典解釋,滲透科學家為驗證推測所經歷的曲折及求實證的精神。

          ②就是如前所述,求證大而圓的體形真的降溫慢嗎?設計公平實驗并親自驗證,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廴绻麜r間允許,孩子們感興趣,有一定的相關知識基礎,還可引入遺傳變異的學習研討。

        【小學科學說課稿通用15篇】相關文章:

        1.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

        2.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

        3.小學科學說課稿(集錦15篇)

        4.小學科學說課稿(精選15篇)

        5.小學科學說課稿(集合15篇)

        6.小學科學說課稿合集15篇

        7.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

        8.小學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說課稿范文

        關于我們|致應屆畢業生|會員協議|法律聲明|問題反饋

        覺得【應屆畢業生網】對應屆生求職有幫助,記得分享給其他應屆生,網址是“應屆畢業生”的聲母YJBYS.com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271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