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總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姊妹篇。教材緊緊圍繞人地關系這一主線,緊扣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主題,闡述了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節,尤其是本課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業小區為代表的發展模式貼近社會實際,對我國(尤其是河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龐大的現狀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工業形成與發展的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結合工業區的分布圖分析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學生自已收集有關工業區的圖文資料分析其形成的條件與發展特點;聯系本地工業實際分析工業生產活動的合理選擇和布局以及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對工業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運用學習過程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求變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采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于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復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于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并增強記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ㄒ唬。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第一課時,對認識地貌的形成和變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對地殼和地表形態有一個整體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關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內容。對學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以及選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質景觀以及“自然災害中的地質災害”有著廣泛的聯系,起著很強的基礎知識的作用。
。ǘUf教材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能用理論解釋宏觀地形的成因;
②。了解簡單的地質構造的概念和類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觀察力;圖文轉換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佟Mㄟ^列表比較,了解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與表現形式
、。運用動畫演示板塊運動,更直觀的去理解理論,解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成因
、。通過對地質構造示意圖的閱讀分析,學會簡單的地質構造類型的判斷和構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創新意識;培養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樹立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意識。
。ㄈ、說教材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把板塊的兩種運動形式對宏觀地形的形成作為本節重點之一;
②。重點之二即為兩種基本的地質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和地貌特征。
2。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①板塊構造與宏觀地形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是從很大的尺度來介紹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學生直接感知比較困難,須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高中一年級的同學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塊運動機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會有一些困難。
②地質構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這種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態,學生不易理解,所以作為一個難點。
二、說學情
心理特點:進入高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習行為任然已興趣為引導,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音象、動畫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知識基礎: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地形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但僅從感性上認識到地形在變化,至于地殼變化原因、運動的形式及結果等抽象的理論知識一無所知,而高一學生理性認識、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差,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
三、說教法與學法
1。 實例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圖表分析法;對比分析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析和思辨能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 視聽觀察法;邏輯思維法;討論分析法;圖文轉換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和合作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說教學過程構思
導入: 從觀看各種地形圖片,給學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通過圖文資料,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增強學生興趣,也使導入對本節課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
1。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通過導入,提出問題“是什么力量能讓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態?”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學生自主的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列表比較歸納,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地表形態的變化時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列表對比分析, 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使學生更能夠記住內外力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加強了形象記憶,同時增強學生探究自然奧妙的熱情。
2!皟攘ψ饔门c地表形態”
承轉(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有關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引出板塊學說)
①。 引導分析照板塊分布示意圖2—10,介紹板塊學說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認識六大板塊的名稱,分布及板塊的邊界類型(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
【教師澄清講解】①板塊是地球巖石圈被構造帶分割成的單元,而不是地殼的單元,也不是硅鋁層的單元。②六大板塊的范圍與大洲、大洋的范圍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塊都包括了海洋和陸地。板塊不是大洲、大陸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陸和大洋的名稱來命名。③消亡邊界(圖中實線)是板塊相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為海溝或造山帶;生長邊界(圖中虛線)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為海嶺或斷層。
通過“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視頻,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視聽過程,看到板塊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宏觀地形(因為在整個過程中會依次形成海溝,島弧,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后再演示東非裂谷的動畫,說明板塊運動與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大規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溝、島弧等地貌格局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視頻動畫,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后學生根據動畫及教材討論歸納,老師點撥總結活動探究1。2。,再歸納總結板塊運動和宏觀地形的關系,來完成對這一重點內容的突破。這里我是采用先把問題(學生分組討論,探究答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引出地質構造的概念,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再用動畫演示直觀認識褶皺和斷層,討論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現形式。
針對“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一難點,首先讓學生理解背斜與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區別,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況,巖石的堅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蝕的能力;然后再從巖層新老關系上來判斷,在此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思考沉積巖巖層新老的識別,給他們提供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機會,幫助他們歸納、總結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對于斷層,在演示動畫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斷層線兩側的運動方向,讓學生討論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斷層線上的巖石抗侵蝕強度,侵蝕后形成的地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拓展】我們學習了地質構造對地形影響的規律,在實踐中具有重大意義。例如,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開礦石也應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難度較小,開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一章中最后一節的問題研究課,前面學習了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和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產品是健康的產品,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前面的'知識是本課研究的鋪墊。本課的研究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拓展和運用。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活動,了解有關綠色食品的基礎知識,知道什么是綠色食品,綠色食品的標志是什么,知道怎樣鑒別綠色食品。懂得“綠色食品”在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調查研究的過程,學會運用各種調查的方法,培養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并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和應用的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討,使學生能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關注社會,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了解有關綠色食品的基礎知識,懂得“綠色食品”在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在活動過程中,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
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討。
三、學習方法
1、學生課前積極搜集相關資料。
2、發揮團隊精神,小組互助學習,積極探究。
四、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關注。在環保日益重要的今天,許多食品商家都說自己的產品是綠色環保食品,到底什么樣的食品才是綠色食品?今天,老師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討。
二、活動過程:
1、認識、了解有關“綠色食品”的知識。
⑴搞清綠色食品概念:
綠色食品概念:
綠色食品特指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食品生產的基本條件, 由于與生命、資源、環境相關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綠色”, 為了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并能給人們帶來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將其定名為“綠色食品”。
思考:
正是這綠色食品的規定,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綠色食品是農業科技進步的動力,能提高經濟發展,更能提高全人類健康狀況。只有嚴格執行綠色食品的標準,才能使人們吃上放心的食品,從而提高全人類健康狀況。
、谱R別、辨認食品包裝上的“綠色食品”標志。
綠色食品標志:
、钦f說“綠色食品”標志的含義
標志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態;顏色為綠色,象征著生命,農業、環保;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
、取熬G色食品”標志的等級
A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綠色,底色為白色,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白色,底色為綠色。
A級綠色食品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于環境和健康的物質,AA級綠色食品則較為嚴格地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于環境和健康的物質。
2、檢查反饋:了解學生掌握 “綠色食品”知識情況。
、排袛嗍欠袷蔷G色食品
出示第一組圖片:
⑵說出綠色食品的等級
出示第二組圖片:
3、在小組內展示、交流帶來的食品,首先觀察是否是綠色食品,然后判斷是A級綠色食品還是AA級綠色食品。
各小組派代表匯報。
4、教師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⑴要想了解更多的綠色食品,了解綠色食品的銷售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
⑵要想了解廣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態度,食用綠色食品的意義,是否懂得辨認綠色食品,以及什么樣的人群對此知識最缺乏等,我們應該怎么做?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5、做個“綠色食品”廣告設計師。
為你喜歡的綠色食品設計廣告語,每組推薦一個。
6、讓學生了解綠色食品認證程序。
7、綠色食品打“假”隊員在行動。
8、向學生介紹生態綠色食品基地。
三、活動總結:
通過研究、探討,了解學生對綠色食品的態度。
提問:民以食為天,吃,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你的爸爸媽媽讓你到超市買牛奶、方便面等,你會選擇什么樣的食品?為什么?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夠做到綠色消費,也希望你們向自己的家人、向周圍的
了解學生對“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與“綠色食品”的認識。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第一課時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的內容,課型是新授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個五方面分析說明。首先我說一下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學習了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與自然界的水循環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規律),同時本節也是今后學習高中地理教材選修模塊2海洋地理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講述了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特征,包括洋流的分類、形成、分布規律,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主要講述了兩個問題: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類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單獨受一個因素的影響,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第二是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按照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推導表層洋流形成及分布,著重講中低緯度海區的表層洋流。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于是結合課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洋流的概念、類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通過與氣壓帶、風帶知識的聯系,對地圖的觀察比較分析,提高知識遷移和運用地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探究并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會運用概念圖歸納知識要點,養成用彩筆或有區別的符號描繪地圖來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因果聯系的興趣,增強其客觀、理性地思考問題的理念,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我確定本節
教學重點: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布圖,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
依據:依據新課標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確定其為重點。
教學難點: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規律。
依據:該部分的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存在知識缺陷,故確定其為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建構主義理論是本次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引導者與促進者。它認為有效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教師通過幫助和支持,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為學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結合本節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想象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的特點,本著把課堂交給學生的理念,為了更好的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自主學習、合作解決問題能力。我借助自制多媒體課件,采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本節課結合地圖采用以“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為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具體學法有:
1.讀圖分析法和歸納法。
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式來說明風海流的形成原因;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繪圖分析法。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繪制各海區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其動手能力,再通過對比洋流簡圖,尋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
3.比較法。
通過比較,總結出洋流的分布規律。
這樣,教給學生“多讀圖、對比分析、綜合思考、動手繪圖”來獲取知識、思考問題的學習方法,既能增加學生參與機會,增強其參與意識,又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新獲”,“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為教學活動中真正的主體。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地圖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通過以下四個環節達成。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先創設一個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國舊金山市有一個童工,他在海濱浴場拾到一只瓶子,瓶中有張紙條寫著“我的遺囑:將我的遺產平分給拾到瓶子的走運人,和我的保護人巴里·科辛!边@是哪里來的東西呢?經調查得知,寫遺囑的人是英國一個擁有12億美元財產的資本家。那么,瓶子怎么會從英國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呢?
由一個關于洋流的小故事導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一起學習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為本節課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埋下伏筆。
講授新課、形成概念
讓學生們快速閱讀教材,思考洋流的特點,總結關鍵詞,先讓學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學生總結完關鍵字后,教師再展示出關鍵字與學生的答案作對比,并強調洋流的特點,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學習洋流按照性質的分類,講解寒、暖流的區別,并強調寒流和暖流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于所流經區域的水溫而言的。在講解后引導學生學會判斷寒、暖流,并用簡單表達概括,便于學生理解記憶。而后通過練習,鞏固加強學生對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斷。
通過學生自學課文,組織學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學生可以從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種因素――盛行風、大陸輪廓、地轉偏向力等的作用綜合形成的。教師再對每個成因進行講解,強調不同種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
讀圖繪圖、概括規律
由前面學習的洋流成因及氣壓帶風帶模式圖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圖,重點講授氣壓帶風帶知識與洋流模式圖之間的關系。對比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驗證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區的洋流環流,讓學生從全球氣壓帶、風帶和洋流模式圖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層洋流構成了分別以副熱帶和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和推理能力。
結合洋流模式圖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雖然課標不要求識記各洋流具體名稱,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稱,對他們理解洋流模式圖有一定幫助,也將為下一節課的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要求學生能夠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稱。
通過繪制太平洋海區和大西洋海區的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再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比較世界洋流模式圖、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圖和剛繪制好的洋流簡圖,引導學生找出分布的差別,發現其中低緯度海區和中高緯度海區大洋環流規律及其產生的原因,得出結論:
一、中低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為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大洋東岸是寒流,西岸為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為以副極地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大洋東岸為暖流,西岸為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緯陸地面積小,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
通過北印度洋海區季風影響下而形成的季風洋流分析,得出結論: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區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方向環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區受西南季風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方向環流。
可以說這是個對洋流模式圖讀圖分析過程,也是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實現圖文轉換,學會借助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為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從圖中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分析推理歸納,是高中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是高考必備的一項地理能力,也是學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項重要能力,故應著重引導訓練。
思考小結、問題探究
引導學生以簡練的言語概括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
。1)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為了考察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情況,最后在和學生小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要點的基礎上還設計了相關的探究問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間可相互補充,最后老師做以歸納總結,師生共同評價。這樣設計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給以鼓勵、評價,對知識加以總結概括,使學生在有所收獲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后布置課后問題探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去解釋相關現象,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意義構建。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為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范外,最好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所以我在設計板書時就力爭比較直觀、系統、精練,爭取既提煉要點,也突出重點、難點,揭示出本節知識的內在聯系,便于與學生總結回顧的同時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3.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
。ㄒ唬┭罅鞯亩x
暖流
。ǘ┭罅鞯姆诸
寒流
判斷:凸高為低,凸低為高
風海流
(三)洋流的成因密度流
補償流
。ㄋ模┭罅鞯姆植
1.洋流的形成模式
2.世界洋流的分布
3.洋流的分布規律
。1)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以上就是我教學的全過程。
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謝謝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自然資源分布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間產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運輸是實現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運輸線路的布局,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運輸布局的變化會產生哪些影響呢?課文主要從兩部分講述:
(1)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2)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教材的著眼點是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強調一個“變”字,體現兩個“影響”。
教材文字雖少,但內容與我們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本節配置了許多的“活動”和“案例”,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通過圍繞相關的“活動”設計活動內容教學,既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活動過程,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案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2)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發現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法、合作與探究、對比法,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節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聯系生活中的例子,將地理知識生活化,從而理解交通運輸布局的變化對城市及其商業網點布局和發展的影響,學會用發展的觀點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
。2)學會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城市交通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建議,培養學生參與城市交通布局和建設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培養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掌握知識的技能。
二.說教法:
通過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對比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文字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充分的收集資料、信息,采用多媒體演示手段通過各種圖片資料,強化對學生的感受,更好地進行分析對比。比如,根據圖5.8“山區商業網點示意”、圖5.9“平原商業網點示意”,對比山區和平原的交通運輸方式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得出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分布的特點及其原因。
三、說學法:
學生通過多媒體的演示的各種圖表,案例資料,通過各種形式的資料討論,對比,分析并說明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能較好地達成課標中知識與技能的要求。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問卷調查“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階層人士,要置業(買房),以下因素中,哪三個你認為是最重要的?”引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引入課題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2.新課講授:要了解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就先跟學生們一起復習有關聚落的基本知識和聚落的形式和空間形態的知識。再通過讀圖分析比較交通條件對聚落空間形態影響,通過補充知識《大運河沿岸城市的興衰》來分析說明交通線的發展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對第二部分“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也是通過上面的順序即先對商業網點相關知識作一下簡要的提問,再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交通條件對對商業網點密度,對商業網點位置,對集鎮發展的影響?偟膩碚f,這節課的教學,主要依靠具體的案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最后,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
一、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1.交通條件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2.交通線的發展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
二、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
1.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
2.對商業網點位置的影響
3.對集鎮發展的影響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課文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講述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思路與方法。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知識目標:以焦作市為例,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相關案例的學習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學會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關地理信息應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積極改造自己的地理觀、世界觀,用辨證發展的眼光正視事物的當前狀態。
教學重點:以焦作市為例,綜合分析其地理環境要素,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之路,并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給出合理化建議。
二、說教法
講述法、對照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整章知識的升華,將零碎的知識點和地理思想融匯在一個例子中。對于學生來說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綜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況需要學生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在相關資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讀圖,在地圖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況。然后,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備的潛在優勢,在考量綜合地理區位的情況下做出評估,對其經濟轉型給出合理化建議。學習本節內容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待事物的當前狀態。
四、說過程
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本節課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掌握較為良好。在導入之前有必要對前三節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主要針對“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工業集聚、分散的好處”、“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業區的特征及發展條件”等三個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理清本章重點、難點及教學思路。具體的導入過程相對簡單,只需介紹一下我國的工礦城市發展現狀即可,期間如有必要可以簡單復習一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布狀況。
課文主要講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經濟轉型,因而首先需要對焦作給予必要的介紹。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狀況,材料2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優勢。通過兩段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采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擁有煤、耐火黏土、鋁礬土等礦藏,公路、鐵路交通便利,旅游資源優良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良好等等。這樣做化繁為簡,有利于宏觀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日后學生處理相關地理資料的重要方法,當然這種篩選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加以配合。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可以適當安排學生搜集其他必要的資料,以期增加視野寬度和調節課堂氣氛。另外,通過地圖獲取必要的地理信息仍舊是地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絕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礦產、交通狀況等等都是可以通過對相關地圖的判讀加以獲取的。
分析過焦作市的地理概況和產業優勢后,就需要針對由于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既然是談經濟轉型,就應該將話題的范圍明確在這一領域內。通過材料3的相關內容,我們了解到焦作市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整改方針上下功夫。因而引導學生針對優勢與不足提出建議,以三個整改方針為基準,衡量建議的可行性是鍛煉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將教會學生的是解決問題方法而非案例的內容,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建議和教材資料分析所羅列的10點整改思路,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看法,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進而確定經濟轉型建議的具體方案。最后注意將建議與產業優勢相對照,看建議是否都是圍繞著產業優勢而提出的,這樣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建議和優勢的對應關系,將不難找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后我將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選取一相似案例,給出必要資料,引導學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總6篇】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總5篇06-23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總七篇06-15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10篇07-06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07-06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集合10篇07-06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5篇06-21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7篇06-21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7篇06-17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編5篇06-17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九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