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總七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授課內容。我將按說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教學改革這六個環節去說課。
一、說課程設置
1、說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就高中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具有強烈后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塊。學科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其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后聯系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
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許多問題涉及到學科的前沿及人類所關注的熱點,而高中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有涉及到相關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學期教學內容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2、 說課程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信息,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信息運用于地理學習過程,最后,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通過幾節課的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并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
3、 說課時安排:140課時
二,課程內容
高中《地理》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統一教材,分三冊,課程開設二學年,計140課時。其中理論課時130課時,實訓10課時。
1, 內容取舍
本課程按照國家統編教材,依據教學大綱統一執行。
2,課程內容
本教材主要講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內容,其知識內容以人地關系為線索,闡明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城鄉聚落、農業和工業生產地域、地域聯系、旅游活動、人類與環境、地理區域研究等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難點: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球的圈層結構,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的特點等。基本規律包括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洋流的分布規律,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等。
三、說課程實施
1、說課程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2、 說課程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3、教學手段
1)、多媒體。
所有教師都采用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可在單位時間內擴大教學信息量,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形式可將活潑、形象、豐富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展現于學生眼前,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這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2)考評。
考評不是目的、而是教學手段。通過考評,促進學生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發言,參與討論;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和期末時認真復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針對本門課程舉辦的社會調查策劃與實踐大賽,親身去體驗、踐行。
。3)作業。
以作業為手段,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受到教育。
四,課程評價
。1)學習效果考核方式。
我們改變單純以卷面考試定最終成績的做法,將學生平時對待本門課程的表現納入考評范圍,重點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綜合考核。
學生期末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三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占20%(主要由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和課程作業三部分構成),實踐成績占20%(針對本門課程舉試講大賽),期末卷面考試成績占60%(既考核學生對本門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又著重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側重于對理論應用的考核)。
(2)、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
學生網上評價;教師期末考試成績分析;領導聽課評價;督導老師隨機聽課評價;教研室教師聽課評價。
總體來講,教學效果值得肯定,因為近八成的學生肯定了開設本課程的價值,只是價值大小的差別。
五 課程資源
。1)課程教學團隊:本課程主講教師之間團結協作,精研教學,互勉共進。
。2)教學資源: 有多媒體教室,可提供網絡教學和影音教學,圖書館可提供全面的教學資料及其他教學資源。
六,教學改革
1, 相對于傳統模式的教學,教學效果有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很大改善。
2, 教學中有兩大不足,學生各方面地理基礎知識薄弱,基本能力欠缺。二是缺乏實踐實習平臺,學生體會不到能力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鍛煉的積極性。
3, 今后的改革中應加大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線是。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利于學生的發展。為避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關系,在課堂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本節主要講述了影響工業區位的地理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選擇與變遷,其內容作為人文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業地理的基礎知識,對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進行決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知識目標:掌握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并通過“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這一案例的學習,了解工業區位選擇變遷的原因。
能力目標:解釋相關產業工業地域的形成、發展、轉移現象;解決城市工業布局的綜合問題。
德育目標:樹立主人翁的責任感,積極為家鄉工業發展出謀劃策。
教學重點: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變遷對工業地域布局的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這一案例的學習實現能力的遷移,解釋相關產業變遷的現象;解決城市工業布局的綜合問題。
二、說教法
講述法、圖表法、案例教學法
多媒體電腦、相關圖表
三、說學法
對于本節課的學習需要學生具有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綜合的能力首先要架構在對具體知識的掌握上:什么是區位,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區位因素是什么,污染工業在城市中的布局策略是什么這都需要學生熟練掌握。綜合的能力需要在對具體習題的把握上逐漸養成,說熟了就是對某類習題敏感程度的提升。除此以外,一定的人文地理素養是必不可少的,這種素養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逐漸養成的,而它也是在綜合能力運用中充當新知識“粘合劑”的主要材料,學生要在平時多接觸地理,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用無形的積累換取有形的成績。本節課作為整章知識的技能儲備,難度相對較大,學習中要做到穩扎穩打。
四、說過程
對于《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章的教學,由于有前面農業地域知識的學習,引入作為一個啟發的過程顯得較為簡單,只需學生了解工業與農業在地域選擇方面的差異即可。在這里需要強化一下“區位”的概念,使學生明確區位作為一個地理名詞,不僅僅代表著一個地方或這個地方有某種事物,要體會其“聯系,相互作用”的意思層面,這將更有利于學生在處理產業地域問題時豎立“綜合考慮、運籌帷幄”的思維。
然后依照學生自身的理解,通過其腦中的思維將工業區位的因素想象成生產投入的“原料”,將生產過程的所需和產出結合起來,既明確工業作為物質加工再造的生產部門較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同時也促進其去思考工業區位的選擇到底需要一些什么因素。
明確了重要的工業區位因素以后,將師生共同列舉的常見工業按照主導要素的不同進行分類。這里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市場導向型工業的常見類型、二是電子裝配工業作為簡單的勞動力導向型工業其與技術導向型工業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這兩個考點最為常見,需要特別留心。
接下來讓學生閱讀教材60頁的《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三次變化》這段文字,由“鋼鐵工業到底是什么類型的主導產業”的討論導出,進行案例教學。教材所選取的例子十分富有時代意義,是較為理想的材料。通過對不同時代依靠不同區位因素建立起來的鞍鋼和寶鋼的對比學習,使學生意識到影響一種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在這段教學中可以插入世界主要鐵礦、煤礦,以及我國主要的礦產基地、鋼鐵生產基地的相關內容,不失為區域地理知識的很好補充和鞏固。
那么從現狀來看我國的鋼鐵產業基地多數污染較為嚴重,可見工業區位的選擇同樣要顧及到環境的因素,由此引入下一部分的內容。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區位因素外,環境、政策以及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等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這段文字的處理上,只需進行概念、道理上的陳述即可,重點要放在污染工業在城市中的布局這一知識點上。首先要了解什么工業會造成怎樣的污染,然后根據污染的類別分別講解不同的應對方略,最后將配以適當的例題以期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
最后將對本節內容進行小結,要在小結中闡述清楚本節課的兩大內容:即工業的區位因素和工業區位的選擇。然后點明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難點、重點。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安排幾道有關主導產業和城市工業布局的例題加以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一、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原料、動力、工人、市場、運輸、土地、水源、政策
原料導向型工業:制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加工廠
市場導向型工業:啤酒廠、家具廠、印刷廠、面粉廠、石化企業
動力導向型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工業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服裝制造業、制鞋廠、玩具廠、電子裝配企業
技術導向型工業: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制造企業
二、工業區位的選擇
案例: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
其他工業區位因素:環境質量、政策、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第一課時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的內容,課型是新授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個五方面分析說明。首先我說一下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學習了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與自然界的水循環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規律),同時本節也是今后學習高中地理教材選修模塊2海洋地理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講述了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特征,包括洋流的分類、形成、分布規律,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主要講述了兩個問題: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類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單獨受一個因素的影響,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第二是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按照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推導表層洋流形成及分布,著重講中低緯度海區的表層洋流。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于是結合課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洋流的`概念、類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通過與氣壓帶、風帶知識的聯系,對地圖的觀察比較分析,提高知識遷移和運用地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探究并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會運用概念圖歸納知識要點,養成用彩筆或有區別的符號描繪地圖來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因果聯系的興趣,增強其客觀、理性地思考問題的理念,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我確定本節
教學重點: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布圖,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
依據:依據新課標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確定其為重點。
教學難點: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規律。
依據:該部分的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存在知識缺陷,故確定其為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建構主義理論是本次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引導者與促進者。它認為有效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教師通過幫助和支持,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為學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結合本節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想象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的特點,本著把課堂交給學生的理念,為了更好的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自主學習、合作解決問題能力。我借助自制多媒體課件,采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本節課結合地圖采用以“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為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具體學法有:
1.讀圖分析法和歸納法。
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式來說明風海流的形成原因;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繪圖分析法。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繪制各海區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其動手能力,再通過對比洋流簡圖,尋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
3.比較法。
通過比較,總結出洋流的分布規律。
這樣,教給學生“多讀圖、對比分析、綜合思考、動手繪圖”來獲取知識、思考問題的學習方法,既能增加學生參與機會,增強其參與意識,又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新獲”,“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為教學活動中真正的主體。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地圖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通過以下四個環節達成。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先創設一個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國舊金山市有一個童工,他在海濱浴場拾到一只瓶子,瓶中有張紙條寫著“我的遺囑:將我的遺產平分給拾到瓶子的走運人,和我的保護人巴里·科辛!边@是哪里來的東西呢?經調查得知,寫遺囑的人是英國一個擁有12億美元財產的資本家。那么,瓶子怎么會從英國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呢?
由一個關于洋流的小故事導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一起學習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為本節課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埋下伏筆。
講授新課、形成概念
讓學生們快速閱讀教材,思考洋流的特點,總結關鍵詞,先讓學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學生總結完關鍵字后,教師再展示出關鍵字與學生的答案作對比,并強調洋流的特點,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學習洋流按照性質的分類,講解寒、暖流的區別,并強調寒流和暖流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于所流經區域的水溫而言的。在講解后引導學生學會判斷寒、暖流,并用簡單表達概括,便于學生理解記憶。而后通過練習,鞏固加強學生對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斷。
通過學生自學課文,組織學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學生可以從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種因素――盛行風、大陸輪廓、地轉偏向力等的作用綜合形成的。教師再對每個成因進行講解,強調不同種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
讀圖繪圖、概括規律
由前面學習的洋流成因及氣壓帶風帶模式圖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圖,重點講授氣壓帶風帶知識與洋流模式圖之間的關系。對比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驗證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區的洋流環流,讓學生從全球氣壓帶、風帶和洋流模式圖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層洋流構成了分別以副熱帶和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和推理能力。
結合洋流模式圖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雖然課標不要求識記各洋流具體名稱,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稱,對他們理解洋流模式圖有一定幫助,也將為下一節課的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要求學生能夠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稱。
通過繪制太平洋海區和大西洋海區的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再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比較世界洋流模式圖、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圖和剛繪制好的洋流簡圖,引導學生找出分布的差別,發現其中低緯度海區和中高緯度海區大洋環流規律及其產生的原因,得出結論:
一、中低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為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大洋東岸是寒流,西岸為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為以副極地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大洋東岸為暖流,西岸為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緯陸地面積小,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
通過北印度洋海區季風影響下而形成的季風洋流分析,得出結論: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區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方向環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區受西南季風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方向環流。
可以說這是個對洋流模式圖讀圖分析過程,也是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實現圖文轉換,學會借助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為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從圖中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分析推理歸納,是高中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是高考必備的一項地理能力,也是學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項重要能力,故應著重引導訓練。
思考小結、問題探究
引導學生以簡練的言語概括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
(1)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為了考察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情況,最后在和學生小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要點的基礎上還設計了相關的探究問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間可相互補充,最后老師做以歸納總結,師生共同評價。這樣設計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給以鼓勵、評價,對知識加以總結概括,使學生在有所收獲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后布置課后問題探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去解釋相關現象,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意義構建。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為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范外,最好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所以我在設計板書時就力爭比較直觀、系統、精練,爭取既提煉要點,也突出重點、難點,揭示出本節知識的內在聯系,便于與學生總結回顧的同時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3.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
(一)洋流的定義
暖流
。ǘ┭罅鞯姆诸
寒流
判斷:凸高為低,凸低為高
風海流
。ㄈ┭罅鞯某梢蛎芏攘
補償流
(四)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形成模式
2.世界洋流的分布
3.洋流的分布規律
。1)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以上就是我教學的全過程。
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謝謝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常見的天氣系統》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地理》上冊中的第二單元第五課,適用于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習。整個說課共分為四個部分。
一、 說教材
(一)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 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布、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 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第八課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ǘ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诶斫怃h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劾斫獾蛪合到y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 能力目標:①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
②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ㄈ 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①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②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
2、教學難點:①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
、谀媳卑肭驓庑c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 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系。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系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 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臺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 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濕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么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它們分別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 點的原因主要是難于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 說教學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 學方法:本課主要采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 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事物的空間分布,運動狀態,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三、 說學法指導
1. 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本課文字簡潔,圖像豐富,色彩鮮艷,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系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像,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并鞏固理性知識。
2. 借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借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如下圖:略
四、 說教學程序
。ㄒ唬 導入新課:
先播放兩段“城市天氣預報”和“天氣形勢預報”的錄像?赐旰,告訴學生要能夠看懂和聽懂這些天氣預報圖,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欲。
。ǘ┲v授新課:
一、 鋒面系統
。ㄒ唬╀h面結構與特點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1 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枺孩贋槭裁磁瘹鈭F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3 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ㄟ^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ǘ╀h面類型與天氣
。ɡ枚嗝襟w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系,完成表1內容)
。▎栴}: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暖氣團抬升情況如何?
②何為鋒面過境時、過境前、過境后?提示學生根據鋒面移動的方向來確定。
、劾洹⑴h面過境前,過境后分別在什么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
④冷、暖鋒過境時天氣如何?
、堇滗h、暖鋒降水都發生在鋒面的哪一側?它們又有何不同?)
教師講解:我國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系。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
天氣實例
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
五、練習與活動(略)
六、作業
七、課堂小節。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節教材是全冊書的最后一節,是本書的總結和升華。這節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中國為什么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中國怎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本章也是對模塊一與模塊二的總結。通過學習本單元,可以培養學生協調人地關系的意識,為“城鄉規劃”、“旅游”“環境保護”等選修模塊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
1. 知識與能力: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選擇,及其實施的基本途徑;理解循環經濟和傳統經濟的差別。
2.過程與方法:結合我國國情,分析、理解我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采取的措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際事例來分析人地關系的發展狀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用生產流程圖,分析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國情,對以后的發展,更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對待我國現存的一些問題,協調人地關系,向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結合中國國情,理解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循環經濟。
二、說教法:
結合中國國情,利用數據、圖片,文字等資料舉例說明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危機,得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選擇。通過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的比較,得出清潔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同時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用視頻資料引入,用幻燈片的形式把我國面臨的生存與發展的問題案例資料展示出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三、說學法:
通過案例資料的展示,讓學生參與到討論、分析中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說明在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危機,使學生對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狀況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然后得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的唯一的選擇。
通過列表比較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得出清潔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提倡循環經濟提供更有效地依據。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用觸目精心的一首MTV《EARTHSONG》導入新課,引出人類已經面臨嚴峻的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危機。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龐大的國家,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更加嚴重。既然我們知道了可持續發展的概況,了解了它的發展過程,從上節課內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為人類的發展,可持續是唯一的選擇,也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那么,具體到我們國家、我們周圍的生產、生活情況又該如何呢?
2.新課講授:首先,通過三則補充材料的案例和課本上的內容分別說明龐大的人口壓力,資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深刻的環境危機方面的問題,得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必然的唯一的選擇。接著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的白皮書的過渡引出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在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上,主要通過其中一種主要途徑-循環經濟的講解,特別是對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具體分析,總結出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事在必行,行必有果。再通過完成課本上最后一個活動題對本節內容進行深化。
3.總結本課內容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在上課前,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這些水果都是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嘗時候,有沒有想過,它們為什么會種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們也學習過一篇語文課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以上所說的種種,都和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農業區位的選擇有關。學習完今天的知識,我們或許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課前,大家都有讀過了課文,那么現在想請位同學告訴我一下,什么是農業?
好,請坐下,那么,由于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
下面大家請看這兩幅圖——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則是一個牧場,從事牧羊業。
那現在我又有疑問了,為什么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是不是和這兩個地方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關??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這兩個地方的不同選擇?要知道以上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
下面請同學們找到課本里有關農業區位的兩個含義并且一起讀出來: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
大家看起來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們再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來解說一下這兩個含義:
一是水稻這一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們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來說,這個是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首先,我們知道泰國是位于中南半島上,而這個地方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我們看一下這個圖片,圖片上的紅色曲線代表了氣溫的分布,而綠色的柱形圖則代表了降水量。在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氣候類型是全年高溫,而柱形圖表示降水,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間部分,也就是夏季時候,是降水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顯的干濕季,資料《高中地理說課稿《農業的區位選擇》》。這是和水稻生長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這些條件都有利于水稻種植。我們再來看剛才的那個湄南河平原水稻種植圖,在這一個圖上,我們有沒有看到有機械的生產啊?(沒有),嗯,是不是只有人力耕種,這也說明了這個地方的勞動力是——很豐富的。當然,它的機械化生產水平也就很低。而在這個圖上,我們也可以瞥見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的經濟水平也是比較低的。
好,以上信息告訴我們,氣候包括:熱量和水分、地形、勞動力和機械以及經濟基礎等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響一個地方的農業生產活動的。
現在我們來看課本上圖3.3——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這么多,那哪些是屬于自然環境因素,哪些又屬于社會環境因素呢??下面請位同學給我們總結一下。
(請同學回答,課件顯示兩個總結)——板書: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和社會,然后把學生說的寫出來。
好,現在大家花一分鐘的時間把這個 圖3.3 上的各種因素背下來。因為在以后考試的試題中,無非就是要考這些因素的應用。
好,接下來到了我們的分組活動時間,在這里,我們就來當一次農場主,假如你今天中了頭獎,拿到了一大筆的錢,興高采烈地去白云山腳下買了下面這塊漂亮的地皮,你準備如何去經營它?你要進行什么樣的農業活動?還有,你是如何考慮的?可以結合圖3.3來進行思考。
好,現在大家就開始規劃。討論3分鐘后,每個小組派位代表來講講你們的意見是怎樣。
(根據學生講的,在板書上指出來)-可以在副板書的地方把學生的想法寫下來。
嗯,看來各位同學都很有經濟頭腦。看來以后每個同學都可以成為大老板拉^_^
好,學習了這些知識后,我們來看看活動題部分。(直接在下面邊說邊分析)
首先,看第一題
第二題:先板圖,然后分層來說明綜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國江西省的千煙洲,是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位于我國的南方,這里氣候資源優越,光熱充足,屬濕潤地區,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
但是存在著地形地貌復雜,平原面積狹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
丘陵山區耕作易導致水土流失,宜發展林牧業;緩坡和谷地不易發生水土流失,可發展耕作業;洼地積水易澇,適合發展魚塘養魚業。
按照農林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因地制宜安排相應品種,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丘陵山地的土地生產潛力,減輕對有限耕地的壓力,把大量閑置勞動力轉移到丘陵山地的綜合開發中去,促進林業、畜牧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還有利于改善環境,建立良性生態循環。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課文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根據教材資料,看到存在的農民工現象,認識該支隊伍對常熟經濟發展的影響,了解該現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采取開展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研究問題、匯報總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的能力。
德育目標:增加學生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綜合分析農民工現象對遷出地以及遷入地經濟的影響,提出解決的方案。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對農民工現象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
【課時安排】1課時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在學習了整章知識之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學生可以在課前做好適當的調查工作,用實際的案例來說明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其次,在課上,學生要發揚合作精神,進行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得到真知;最后,在課后,可以在教師的知道下,完成調查學習的報告,以此來鞏固自己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1.通過視頻:農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引出對農民工現象的探究。
2.學習新課:
a.通過對資料一的分析,來認識農民工這一現象——發現問題。該過程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討論發炎為主,讓學生發現問題。
b.基于對農民工現象的認識以及資料2 的分析,請同學辨證的分析出這一現象的利弊——分析問題,當然,這一部分內容還是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但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
c.最后,請同學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該怎樣解決農民工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部分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局限于書本,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3.課堂小結: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探討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現象,了解了農民工生存的環境,以及體會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過合作探討,得出了一些列解決的方案。著重培養大家對于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希望大家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五.說板書設計
問題探究 如何看待農民工問題
1.現狀
2.影響
a.對農村:
b.對城市建設:
3.解決措施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總七篇】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總5篇06-23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匯編七篇06-20
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匯總七篇06-12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07-07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匯編七篇07-07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10篇07-06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07-06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集合10篇07-06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5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