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通用21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姊妹篇。教材緊緊圍繞人地關系這一主線,緊扣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主題,闡述了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節,尤其是本課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業小區為代表的發展模式貼近社會實際,對我國(尤其是河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龐大的現狀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工業形成與發展的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結合工業區的分布圖分析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學生自已收集有關工業區的圖文資料分析其形成的條件與發展特點;聯系本地工業實際分析工業生產活動的合理選擇和布局以及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對工業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運用學習過程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求變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采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于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復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于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并增強記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罕竟澱n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交通布局及其影響一章中最后一節的問題研究課,
前面學習了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還有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這對研究南京
的交通主要面臨問題和解決方案的探討有啟發的意義,教材中給出的資料也有
助于同學全面思考自行車在交通問題中影響的大小和發展方向。
知識與技能:
1.在問題研究中初步學會探究學習。
2.了解南京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的相應措施。
3.培養學生查找、搜集、分析地理資料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地調查或借助于圖書館、網絡等手段收集閱讀相關資料,分析南
京交通問題及解決對策。
2、小組互動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素養和態度。
2.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團隊精神。
3.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教學難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3.南京交通問題解決建議措施。
二、教學方法:
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學生在思考時要聯系本章內容,分析交通方式對城市的影響。
1.利用圖文信息,分析南京目前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
2.通過師生分析、發現的學習,分析南京交通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建議,并分析自行車應承擔的責任和發展方向。
三、學習方法
1、學生課前積極搜集相關資料。
2、發揮團隊精神,小組互助學習,積極探究。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方式是什么?
答:自行車
城市里交通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今天我們就圍繞交通談談有關話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總結出南京主要交通問題。
提問:你們在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交通擁堵問題、交通環境問題以及交通安全問題都是南京面臨的主要交通問題。
進一步和學生共同探討,南京的交通問題主要是交通擁擠和交通工具造成的
環境污染,并和同學分析造成南京交通擁擠的原因以及是否與自行車有關。
歸納小結:
南京交通擁擠的原因:
私人小汽車呈爆發式增長態勢。
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單一,軌道建設滯后于機動化發展進程
道路網體系和功能不完善
公交線路及站點設置存在問題
停車設施供應嚴重短缺
道路施工加劇了交通擁堵
交通管理上還存在不科學、不到位的地方
自行車和行人過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規則
強調:自行車多并不是造成我們南京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例如多使用自行車,可以相對減少私家車的使用,但在一些混合車道地段,自行車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
那么我們怎么去緩解交通擁堵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小結:
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確道路分工
合理規劃停車場
減少出行距離
錯開出行高峰
加大城市道路建設
進行科學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視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
提問:這組同學在幻燈片中提到城市環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城市交通環境問題除了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放帶來大氣污染外,還會給城市環境帶來什么問題?
這組同學基本同意自行車多是加劇南京空氣污染的間接原因,你同意他們的觀點嗎?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小結:自行車是一種綠色交通工具,既環保又經濟。只有當它在某些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不分的地段,影響車輛行駛速度的時候,它才可能成為加劇空氣污染的間接原因。
那么我們針對交通工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除了這組同學提到的三點解決措施以外,我們還有什么要補充的解決方法嗎?
歸納小結:
實施減少汽車尾氣污染的技術措施
加強道路綠化
合理規劃城市道路,提高車速
制定相關法規嚴禁各種車輛違規鳴喇叭
在噪音嚴重的地區設置先進的隔音設施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自行車過多并不是造成我們南京交通擁擠的主要原因,但自行車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確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從這方面來講,在一些混合車道地段,自行車是造成空氣污染加劇的間接原因。那么在我們南京到底是應該鼓勵自行車的發展還是限制自行車的發展呢?
學生辯論:鼓勵自行車和限制自行車
小結:針對我們南京的實際情況,《南京交通發展白皮書》的建議稿提出我們南京應該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對私家車的發展進行主動引導,并輔以有限的限制和差別化調控,更加關注改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
五、板書設計
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一、南京主要交通問題
交通擁堵
交通環境問題
二、交通問題的原因
三、交通問題的解決建議
四、自行車的發展方向
鼓勵自行車和限制自行車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這一主線,其中前兩節主要介紹大氣運動、氣壓帶餓風帶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前兩節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ǘ⿲W情分析
學生對大氣運動的原理已掌握,接觸過各類天氣現象,有一定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欲望,但在認識需加以引導。
。ㄈ┙滩闹攸c、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
2、教學難點: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
況和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系。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系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臺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濕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么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它們分別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于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 三維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欲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
趣;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 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采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事物的空間分布,運動狀態,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四.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艷,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系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并鞏固理性知識。
2、借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借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五.教學程序
。ㄒ唬⿲胄抡n:(展示一段天氣預報的畫面)
由今年初影響我國西南地區的凍雨危害實例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欲。
。ǘ┲v授新課:
一. 鋒面系統
。ɡ枚嗝襟w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氣團、冷暖氣團,了解鋒面的概念和類型)
【通過這樣設計,使學生從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運用以前的知識更好的理解念,為下面的知識做好鋪墊】
1 概念及類型: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枺簽槭裁磁瘹鈭F總在鋒面的上面?)
【適時的提問,使學生的思維再度擴展,引出對學習過的知識的回憶,為接受新知識提供依據】
3 天氣特點:
。▎枺孩賳我粴鈭F控制下天氣特點?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③氣壓、濕度、溫度之間的關系?)
。ɡ枚嗝襟w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系。)
(問題: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暖氣團抬升情況如何? ②何為鋒面過境時、過境前、過境后?提示學生根據鋒面移動的方向來確定。 ③冷、暖鋒面過境前,過境后分別在什么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 ④冷、暖鋒過境時天氣如何? ⑤冷鋒、暖鋒降水都發生在鋒面的哪一側?它們又有何不同?)
【結合動畫的展示,設計5個問題,是依據學生的思維模式,由簡入難,一步步的引導,啟發學生,是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參與,以及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獲的知識、得出結論】
教師講解:我國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系。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
。ㄔO計表格,學生填寫)
【運用表格,一是為了增強課堂的直觀性,二是由學生個體主動參與,完成知識的傳授;三是把一些繁雜的文字進行簡單的編輯,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低壓(氣旋)系統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在學習該天氣系統之前,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幾種基本的氣壓類型。
【在設計這個課題的時候,充分展示了學生生活中的實例,結合高一學生自身的特點,引導他們對生活中的天氣變化現象加以分析――引用毛澤東的詩詞“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增加地理課堂的文學性】
1. 五種基本的氣壓類型
。ɡ谩昂F矫娴葔壕分布”圖,介紹五種基本的低氣壓,高壓脊,低壓槽)
2 .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的對比
。◤娬{:低壓或氣旋,高壓或反氣旋,分別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低壓,高壓是對天氣系統氣壓狀況的描述,氣旋、反氣旋是對天氣系統氣流狀況的描述。)
。ɡ枚嗝襟w播放“北半球低壓系統的形成及其天氣”動畫,在學習了“大氣的運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該天氣系統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氣流特征,以及天氣特點。然后讓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壓系統的形成及其天氣”)
【在這里采用了比較分析方法,啟發學生從低壓、高壓的氣流特征入手,討論分析二者所影響的天氣特點,運用比較方法,更能使學生掌握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情況,提高知識的掌握程度】
。ǹ偨Y新課鞏固練習)
最后讓學生通過完成活動環節的3小題,來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
【這樣設計既能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鍛煉學生的個體,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布置作業)完成相應的練習
板書設計
2.5 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
1 概念:冷鋒、暖鋒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3天氣特點:
冷鋒
暖鋒
過境前
過境時
過境后
降水位置
鋒后
鋒前
例子
二、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1氣壓類型
2 氣旋與反氣旋的天氣特征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我是今天地理科目的xx號考生。我所說的課題是《中國可持續發展之路》。下面我主要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流程等幾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魯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前面學習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原則的基礎上,這為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同時,學好本節課對教材后面兩個單元的學習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思路,在本章中起著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鑒于新課程要求的學習和理解,又結合本階段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把本節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明確我國四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原因和具體措施。
。2)過程與方法: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的必然選擇,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內容,使學生樹立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教學的重難點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重點:從中國國情出發,研究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戰略。
難點:理解我國實施四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原因。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本節課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4)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采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說學法指導
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ń處熯^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主要是由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板書設計幾個環節構成。
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提出的教學是否有利于學生去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思維、求異思維,是否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的環節中:我設計的是利用教材的問題“將來我們住在哪里”引發學生的思考,自然引出為了避免將來出現“住無所居”的現象,當務之急就是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自然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
在講解新課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設計了本節課相應的導學案。導學案主要有兩大板塊組成,一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性”,二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四大戰略的存在問題和相應措施,簡單明了。導學案要填的內容都是教材中有的,這完全可以讓學生用幾分鐘的時間來完成相關的填空,但在完成相關的填空后并不是就算是掌握了本節的內容,或者說只是掌握了一些面上的東西,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是這樣來設計教學的:
對于學案上的第一個問題“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性”,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從書上先找出問題的答案,并提問同學回答,當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并回答了以后,我會立刻追問,既然我國深受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的困擾,那么你能就你的理解說說我們該怎么做嗎?這里讓學生自由發揮,一般學生都可以說出個大概,但由于學生掌握的地理專用術語不多,可能雖然意思表達了,但不那么的專業,這時老師可以幫助學生規范用語,只要經常性的給學生灌輸這些地理專用術語,久而久之,學生在以后答主觀題時就會自然地運用了。
對于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戰略,我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講中國在目前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其實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多數發展中國家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即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而中國存在的這些問題比其他很多問題要更為嚴重,然后我就這三個方面的問題作較細的分析,明確我國的發展問題的實質,及特殊性。第二步是學習對于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所應采取的相應措施,這本來是重點,也是難點,但通過上面的詳細分析,共同討論,很多知識學生已經具有,所以這里我是主要讓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后,進行歸納總結,對他們說的不全面的,語言表達不夠準確的我再進行點撥規范。
新課結束后請一同學做小結,我適時地加以引導、提示,并用多媒體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演示知識結構即板書內容)。
最后針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布置適量課下作業,鞏固本節所學知識。總之,在整個教學中努力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重視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以靈活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感性認識出發,拓展思維,通過討論解決問題,獲得理性知識。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常見的天氣系統》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地理》上冊中的第二單元第五課,適用于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習。整個說課共分為四個部分。
一、 說教材
。ㄒ唬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 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布、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 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第八課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ǘ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诶斫怃h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劾斫獾蛪合到y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 能力目標:①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
②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ㄈ 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①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诟邏合到y、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
2、教學難點:①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
、谀媳卑肭驓庑c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 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系。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系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 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臺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 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濕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么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它們分別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 點的原因主要是難于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 說教學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 學方法:本課主要采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 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事物的空間分布,運動狀態,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三、 說學法指導
1. 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本課文字簡潔,圖像豐富,色彩鮮艷,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系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像,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并鞏固理性知識。
2. 借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借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如下圖:略
四、 說教學程序
(一) 導入新課:
先播放兩段“城市天氣預報”和“天氣形勢預報”的錄像?赐旰,告訴學生要能夠看懂和聽懂這些天氣預報圖,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欲。
。ǘ┲v授新課:
一、 鋒面系統
。ㄒ唬╀h面結構與特點
。ɡ枚嗝襟w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1 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枺孩贋槭裁磁瘹鈭F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3 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ㄟ^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二)鋒面類型與天氣
。ɡ枚嗝襟w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系,完成表1內容)
。▎栴}: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暖氣團抬升情況如何?
、诤螢殇h面過境時、過境前、過境后?提示學生根據鋒面移動的方向來確定。
③冷、暖鋒面過境前,過境后分別在什么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
、芾、暖鋒過境時天氣如何?
、堇滗h、暖鋒降水都發生在鋒面的哪一側?它們又有何不同?)
教師講解:我國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系。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
天氣實例
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
五、練習與活動(略)
六、作業
七、課堂小節。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單元人口遷移,而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又對后面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在整個模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征之后,本節教材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一個發展歷程及今后的趨勢,可以理解為對一、二節的呼應和升華,本節的城市化對一個城市而言是城鎮等級升級的過程,對一個地區而言是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所以本課在本章節中起著提煉與升華的作用,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
2、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地理新課標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課改理念、高一學生的年齡特征及本校學生的實際,我們教學過程中應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倮斫獬鞘谢母拍、意義,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
②運用資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③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和緩解城市化給地理環境帶來壓力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和歸納,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關注家鄉城市化的現狀與趨勢,培養以可持續發展觀念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標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和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是本課的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可通過讀圖分析、圖文轉化、案例呈現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充分利用教材、地圖冊,搜集城區的各種資料,運用多媒體設備,各種課程資源互相補充,協調統一。
二、學法指導
心理特征及調節
高中的學生的理解能力基本以可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上本校生源素質較高,接受能力較強,但由于生活的閱歷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較偏面,所以在教學中需要老師有目的的啟發和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全面認識。明確的學習目的,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學習基礎
城市化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又學習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較大的疑惑。
知識建構方法指導
在教學中以建構主義理論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地理,通過讀圖繪圖實施自主探究,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建構。在教學中加強知識的前后聯系,加強與相關學科的聯系(本課的城市化的加速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而開始的,主要加強與相關歷史知識的聯系)。
學習方法指導
針對上面兩個實際,本課采用結合鄉土,案例呈現,通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層層引導剖析,聯系生活,激發學習興趣,探究地理問題。
三、說教法
。ㄒ唬┙虒W方法及依據:依據哈佛大學首創的案例教學法理論和瑞士思想家、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Piaget)的建構主義理論,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采用情景教學法、資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情景教學法:是指教師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事物的場景,使師生設身處“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我要學”、“我愛學”的氛圍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識。本課城市化定義教學中聯系本地實際,從學生身邊的地理環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入手創設情景。
案例分析法:通過安溪城區面積和人口的變化啟發學生得出城市化的概念;通過英國的城市化進程這一案例讓學生討論得出世界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及地區差異。
資料分析法:通過讀圖表、文字材料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演繹歸納出地理特征,是學生一項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要考查一項重要內容,本課資料豐富,是提高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好素材。
自主探究法:讀圖2.20和圖2.21填表,使學生學會從圖表上歸納出地理知識,地理規律,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ǘ┙虒W手段
(1)自制多媒體課件,利用我們學校教室已配備多媒體設備的有利條件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2)自制的八十年代的安溪城區地圖和今天的安溪城區地圖
。3)學具:地圖冊、課本等,事先印發的學案(略),包括學生上課要完成的圖表、課堂練習、學生學習目標評估和自我分析題目。
四、教學程序(第一課時)
針對本節課目標要求及內容的需要,設計如下教學環節:引入新課;新課學習;課堂小結;教學效果反饋。下面我就分別從這四個方面說一說: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節,是在學習過人口、城市之后關于生產活動的第一部分內容,之后是學習工業地域類型,這一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內容又是本章第二、三節進一步分析世界典型農業地域類型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具有鋪墊的作用。另外農業的生產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具有很強的實際和應用價值。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說學情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雖然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土地資源和農業”一節,但大部分學生對農業的基本知識幾乎沒有了解,加上本節課理論性又較強,所以課堂上應給予學生時間預習課本,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動口、動手、動腦,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采用目標導學法、實例導思法、引議釋疑法、點撥破難法,力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的教學理念;趯滩牡姆治龊蛯W生的了解,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案例分析及讀圖的能力,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學會運用這一理論知識合理進行農業區位選擇;通過具體案例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地區發展的影響,學會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和發展方向的選擇。
3、通過對農業區位知識的學習,理解在發展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思想,培養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思想。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影響農業選擇的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難點:運用所學原理合理地進行農業區位選擇。
五、說教法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活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將采用圖片導入法。播放“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與澳大利亞牧場”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農業的概念,接著說:“農業在這兩個區位的不同選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就是農業區位因素,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農業區位因素的選擇”,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圖片法利于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回顧之前的知識,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也與本節課聯系緊密。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主要包含“農業區位、農業區位因素、如何進行農業區位選擇、農業區位的變化”四個知識點。
1、農業區位
農業區位的含義比較簡單,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后可以知道農業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這些因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
我會順勢提問: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農業的布局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2、農業區位因素
我會通過具體例子提問,分析影響農業布局的農業區位因素:
(1)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練夂颉
(2)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都比較冷,卻出現了不同的農業類型!镜匦巍
。3)杭州的“明前龍井”引到日本,種植效果不佳!就寥馈
。4)天津漢沽區近年出現大面積葡萄園,幾年前卻很少!臼袌觥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幾年前銷量不佳,現在遠銷海外!窘煌ā
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回答完后,我會與他們一起總結出: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科技。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來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學生易于理解,體現了地理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3、農業區位的選擇
【活動探究法】全班學生分為三大活動小組,分別完成課本43頁的三個活動題,討論完成后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教師巡視指導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補充資料)
【學生代表回答】教師給予點評,并與他們一起總結歸納:
。1)水稻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的原因是,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滿足水稻好暖喜濕的條件,而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
。2)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是受地形條件限制。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受市場、價格、需求及政策的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探究,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區),噴灌(以色列滴灌技術),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類生產為主的城郊農業帶,美國東北部成為專門的乳畜帶,發達的交通和保鮮技術使荷蘭成為著名的鮮花供應國。提問學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后總結】由于人為改變了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使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而解決了本課的第四個知識點。
【設計意圖】農業區位的變化屬于一個較為綜合的知識點,放在鞏固提高環節,既可以檢驗學生對于前面知識的學習,也是對本節課的一個總結和升華。
環節四:小結作業
最后我會將課本44頁活動題“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作為作業,學生完成后下節課進行分析討論。
【設計意圖】有助于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人類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和郵政通信等。地域聯系對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經濟全球化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各種地域聯系方式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有力地推進了世界商品的循環,大大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的編寫,就是選擇了交通運輸這一最重要的地域聯系方式進行要點的講授。
本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通過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的比較,闡述了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發展趨勢,并選取了“南昆鐵路建設”等案例來說明交通運輸線、點的區位選擇及其發展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材內容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體的實例,單純的講授教材中的內容并不能完全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對交通的區位因素分析等內容進行深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俳煌ㄟ\輸的方式及其每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
、诟鶕\輸對象的特點及運輸要求,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及線路。
、劢煌ㄟ\輸網的形成和特點。
、芰私庥绊懼萍s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本節知識的學習既有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表格分析五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又有運用發展的觀點分析交通運輸網的發展趨勢和交通運輸布局的區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時,具有運動的、發展的眼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樹立、加強交通環保意識,并能夠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樹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特點及選擇
教學難點:影響制約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問題式討論,講練結合,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學習現代幾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如何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給學生充分展示各種交通照片和交通網地圖,同時注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合理利用選擇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時,還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愛護交通設施,保證交通安全,使交通運輸更好地為我們生產生活服務!
三、說學法:
本節課充分利用案例教學、講練結合,讀圖分析等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從交通方式的選擇到交通區位因素的分析,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做到了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和發表意見、動手填圖并完成習題,全程投入。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提高了課堂的實效。
四、說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學習。開門見山式導入人類的地域活動聯系,并設計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到的現代交通運輸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內容“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講解。通過導入,讓學生明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對交通運輸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認識,以便于下面教學內容的進行。
其次,進入新課講授。由于學生們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已經有感性的認識,因此在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方面的講解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閱讀課本的圖來學習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對于交通運輸方式的掌握,僅僅知道其優缺點還是遠遠不夠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問引導出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并通過實例與學生共同分析,選擇出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得出要綜合考慮,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根據運輸對象的特點和運輸要求,選擇最佳運輸方式的結論。
接著,過渡轉折,引出交通運輸網,通過“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鐵路”,以及從“畜力-船-汽車-飛機-管道”交通工具變化來綜合分析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并結合書上的“南昆鐵路”的實例,來具體分析幾個因素對南昆鐵路的建設的影響。突出過程和方法的培養,意在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
最后,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五種主要運輸方式及其優缺點。
2、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有運價、運量、運速。
二、交通運輸布局
1、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技術因素
2、南昆鐵路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9
(一)開場白(略)
(二)教材簡介
《地質災害及其防御》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第四單元《陸地環境》中的內容。本單元是自然地理知識最為集中、涉及面最廣的一個單元;而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陸地環境的組成要素——巖石、地貌、陸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后而編排的,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從課時容量考慮,教材有選擇地講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災害本身的基本知識、危害、地質災害之間的關系以及地質災害的防御等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及其與人們生活和生產關系的密切程度;特點之二,是從有利于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這與全書以闡明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為主線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知識目標:了解地震、火山爆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害,以及進行監測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
1、培養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2、培養分析知識點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
3、培養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即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德育目標:樹立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以正確態度對待地質災害的發生
(四)點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如果能抓住各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質災害知識點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要把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為教學的重點.通過對各種地質災害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習的主體——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
地質災害就其個體而言,有著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從總體上看,它們之間以及與其他自然因素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性。教材以動態和聯系的觀點分析了地質災害三方面的關聯性,學生在學習中普遍會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分析成為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要密切聯系舊有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視頻和圖片,把突破難點的過程當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的過程,當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從而全面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五)優化出教學方法和手段
我們的學生基本上都沒有經歷和目睹各種地質災害發生過程,雖然他們可以從電視、報刊雜志、互聯網上獲得有關資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統。由于條件所限,傳統教學也只能以小量的圖片和資料可以輔助講述,學生對各種地質災害的感受比較平淡和膚淺的。我們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地質災害現場觀察、體驗后進行教學。但在網絡環境下,充分的收集資料、信息,采用多媒體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上述的不足,強化對學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視頻素材和各種圖片資料使學生觀察到地質災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點,運用類比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結構,指導學生討論各種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歸納出地質災害的相關性,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進而提高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防御重要性的認識。因此,這節課可采用綜合運用視頻演示、講授、自學、討論并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應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由于本節內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較多,教學容量大,教師要注意控制教學進度,以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六)教學程序安排
從以上分析,本課教學應以了解、學習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從而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5分鐘。
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為導入新課的指導思想,列舉現實生活、生產中的事例進而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再介紹說明研究地質災害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例如可以播放視頻——加利福尼亞地震發生后的視頻一段,構建學生對地理圖像的直觀感悟能力,進而稍詳細地以地震為例,說明地質災害具有分布廣泛,危害大、傷亡多,突發性強等基本特點,接著導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現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闡明地理過程,再逐步深入了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舉實例時,要強調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研究地理學離不開觀察和分析,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礎又是學生認知的起點。在讓學生觀察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地質災害,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現代教學論認為,地理教學不僅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有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功能。講授地質災害應著力通過現實生活的實例創設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獲得更多感性認識,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迫切性,強化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加深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在培養能力方面可按大綱要求,還應包括培養學生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課文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講述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思路與方法。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知識目標:以焦作市為例,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相關案例的學習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學會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關地理信息應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積極改造自己的地理觀、世界觀,用辨證發展的眼光正視事物的當前狀態。
教學重點:以焦作市為例,綜合分析其地理環境要素,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之路,并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給出合理化建議。
二、說教法
講述法、對照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整章知識的升華,將零碎的知識點和地理思想融匯在一個例子中。對于學生來說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綜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況需要學生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在相關資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讀圖,在地圖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況。然后,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備的潛在優勢,在考量綜合地理區位的情況下做出評估,對其經濟轉型給出合理化建議。學習本節內容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待事物的當前狀態。
四、說過程
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本節課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掌握較為良好。在導入之前有必要對前三節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主要針對“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工業集聚、分散的好處”、“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業區的特征及發展條件”等三個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理清本章重點、難點及教學思路。具體的導入過程相對簡單,只需介紹一下我國的工礦城市發展現狀即可,期間如有必要可以簡單復習一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布狀況。
課文主要講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經濟轉型,因而首先需要對焦作給予必要的介紹。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狀況,材料2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優勢。通過兩段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采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擁有煤、耐火黏土、鋁礬土等礦藏,公路、鐵路交通便利,旅游資源優良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良好等等。這樣做化繁為簡,有利于宏觀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日后學生處理相關地理資料的重要方法,當然這種篩選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加以配合。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可以適當安排學生搜集其他必要的資料,以期增加視野寬度和調節課堂氣氛。另外,通過地圖獲取必要的地理信息仍舊是地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絕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礦產、交通狀況等等都是可以通過對相關地圖的判讀加以獲取的。
分析過焦作市的地理概況和產業優勢后,就需要針對由于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既然是談經濟轉型,就應該將話題的范圍明確在這一領域內。通過材料3的相關內容,我們了解到焦作市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整改方針上下功夫。因而引導學生針對優勢與不足提出建議,以三個整改方針為基準,衡量建議的可行性是鍛煉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將教會學生的是解決問題方法而非案例的內容,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建議和教材資料分析所羅列的10點整改思路,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看法,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進而確定經濟轉型建議的具體方案。最后注意將建議與產業優勢相對照,看建議是否都是圍繞著產業優勢而提出的,這樣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建議和優勢的對應關系,將不難找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后我將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選取一相似案例,給出必要資料,引導學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課標要求: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同,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以兩種不同的農業景觀圖引入,提高了學生想了解為什么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講述了區位概念的兩層含義,便于學生科學地理解概念。進而以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教師應該給學生進一步講解這些因素分別是如何影響農業生產的。通過P43的活動1和2,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具體某一農業生產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它們是如何影響的。通過活動3則很自然地引入到了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知識的講解,案例1的設置,使學生了解環地中海地區農業因素的變化而帶來的農業變遷,使學生掌握農業區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知識點。接著通過文字講述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農業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種農業地域類型,通過案例2讓學生學會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生產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知識與技能:
。1)、農業區位的含義;
(2)、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3)、農業地域的概念、類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景觀圖分析區域差異,得出農業區位的影響因素;
。2)、嘗試從本地農業生產實際出發,發現問題、分析情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難點: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一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
二.說教法:
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體電腦
一課時
三.說學法
1.利用圖文信息,提出知識性和能力性強的思考問題(新課導入)。
2.通過師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識、原理與規律(導學探索、新課講授)。
3.運用綜合歸納的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結反饋)。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用視頻以及圖片展示導入新課, 設計提問,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
◆設計意圖:直觀地引入農業生產的區位差異,提高學生想了解為什么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
2.新課講授
A.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區位的含義不作為重點內容講授,只要讓學生知道區位的兩層含義就可以了。
◆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閱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獲得知識的能力。
B.讀圖分析,了解并鞏固應用農業區位因素
要求學生分析教材圖3.3,從而初步了解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學生初步認識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之后,展示圖片:思考分別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分析各個地區發展農業的影響因素;通過圖片分析,幫助學生鞏固對農業區位因素的理解。
C.通過活動,引出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并通過讀圖以及案例《環地中海地區農業的變遷》分析鞏固
通過課堂活動:P43活動3題,啟示:除了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之外,還有哪些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因素)
并分析圖片分別體現哪些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后通過案例分析鞏固。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能力。分別說明市場、交通、勞動力、機械和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讓學生切實地考慮,拓展學生思路。教師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自主發現、探索知識,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檢驗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D.分析教材,識別圖片,理解農業地域
閱讀、分析教材,看圖識別,研究案例《澳大利亞地混合農業生產》、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圖片展示能清楚直觀地說明問題,通過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思路。
3.課堂小結: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顧課堂、鞏固所學知識。
4. 反饋練習:
◆設計意圖:知識與能力強化訓練,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授課內容。我將按說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教學改革這六個環節去說課。
一、說課程設置
1、說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就高中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具有強烈后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塊。學科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其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后聯系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
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許多問題涉及到學科的前沿及人類所關注的熱點,而高中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有涉及到相關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學期教學內容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2、 說課程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信息,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信息運用于地理學習過程,最后,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通過幾節課的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并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
3、 說課時安排:140課時
二,課程內容
高中《地理》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統一教材,分三冊,課程開設二學年,計140課時。其中理論課時130課時,實訓10課時。
1, 內容取舍
本課程按照國家統編教材,依據教學大綱統一執行。
2,課程內容
本教材主要講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內容,其知識內容以人地關系為線索,闡明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城鄉聚落、農業和工業生產地域、地域聯系、旅游活動、人類與環境、地理區域研究等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難點: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球的圈層結構,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的特點等;疽幝砂鈮簬、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洋流的分布規律,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等。
三、說課程實施
1、說課程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2、 說課程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3、教學手段
1)、多媒體。
所有教師都采用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可在單位時間內擴大教學信息量,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形式可將活潑、形象、豐富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展現于學生眼前,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這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2)考評。
考評不是目的、而是教學手段。通過考評,促進學生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發言,參與討論;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和期末時認真復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針對本門課程舉辦的社會調查策劃與實踐大賽,親身去體驗、踐行。
。3)作業。
以作業為手段,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受到教育。
四,課程評價
。1)學習效果考核方式。
我們改變單純以卷面考試定最終成績的做法,將學生平時對待本門課程的表現納入考評范圍,重點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綜合考核。
學生期末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三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占20%(主要由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和課程作業三部分構成),實踐成績占20%(針對本門課程舉試講大賽),期末卷面考試成績占60%(既考核學生對本門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又著重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側重于對理論應用的考核)。
。2)、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
學生網上評價;教師期末考試成績分析;領導聽課評價;督導老師隨機聽課評價;教研室教師聽課評價。
總體來講,教學效果值得肯定,因為近八成的學生肯定了開設本課程的價值,只是價值大小的差別。
五 課程資源
。1)課程教學團隊:本課程主講教師之間團結協作,精研教學,互勉共進。
。2)教學資源: 有多媒體教室,可提供網絡教學和影音教學,圖書館可提供全面的教學資料及其他教學資源。
六,教學改革
1, 相對于傳統模式的教學,教學效果有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很大改善。
2, 教學中有兩大不足,學生各方面地理基礎知識薄弱,基本能力欠缺。二是缺乏實踐實習平臺,學生體會不到能力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鍛煉的積極性。
3, 今后的改革中應加大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線是。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利于學生的發展。為避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關系,在課堂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3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一、 說教材
本節教材內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三節,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導入課,是人類為了實現飛天的夢想,所做的不懈努力歷程。通過對本節的學習,讓同學們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識,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 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在不斷的發展的,知道我國已步入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
2、 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3、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本節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用全面、發展、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些宇宙現象,并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認識人類在不斷探測宇宙活動中所獲得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
、谌祟愌芯、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
2、 難點: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
教材內容確定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進程。二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們把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和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在理解太空垃圾產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學們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它作為難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1、 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 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件制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 視頻錄相:通過神舟系列飛船的錄相,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六、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 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圖表來熟悉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歷程。
2、 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 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七、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利用人類生活、生產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來提出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本課所講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處。從天文探測的角度來看,人造衛星的發射,標志著人類活動范圍的又一次飛躍。所以教材以原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起點,介紹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對于本課重點:
、偃祟悓τ钪嫘绿剿鞯倪M程
、谌祟愌芯俊㈤_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我讓學生網上查詢有關宇宙開發的資料,設立專題《宇宙探險》,進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步驟:
、倜鞔_目標:人類開發宇宙的經歷、意義和宇宙環境問題。
②要求:標題明確,資料詳實,有自己的評述。
、凼占P鍵詞:阿波羅,登月,宇宙探險,宇宙開發,宇宙垃圾等。
對于保護宇宙環境這一難點,我將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提問導學法。首先提出問題:
(1)宇宙中垃圾產生的原因?
(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辦法? 然后進行分組討論來解決。通過這種分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和綜合分析的方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讓學生回答,教師最后歸納總結并板書.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理解起來也就沒那么困難了.
八、作業布置
讓學生讀一讀《神舟鋪路、中國撼天》的專題報道,確立一個研究性的課題即“中國航天之路”,讓同學們利用互聯網等手段來完成。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業余時間中去。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4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課文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根據教材資料,看到存在的農民工現象,認識該支隊伍對常熟經濟發展的影響,了解該現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采取開展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研究問題、匯報總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的能力。
德育目標:增加學生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綜合分析農民工現象對遷出地以及遷入地經濟的影響,提出解決的方案。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對農民工現象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
【課時安排】1課時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在學習了整章知識之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學生可以在課前做好適當的調查工作,用實際的案例來說明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其次,在課上,學生要發揚合作精神,進行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得到真知;最后,在課后,可以在教師的知道下,完成調查學習的報告,以此來鞏固自己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1.通過視頻:農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引出對農民工現象的探究。
2.學習新課:
a.通過對資料一的分析,來認識農民工這一現象——發現問題。該過程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討論發炎為主,讓學生發現問題。
b.基于對農民工現象的認識以及資料2 的分析,請同學辨證的分析出這一現象的利弊——分析問題,當然,這一部分內容還是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但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
c.最后,請同學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該怎樣解決農民工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部分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局限于書本,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3.課堂小結: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探討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現象,了解了農民工生存的環境,以及體會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過合作探討,得出了一些列解決的方案。著重培養大家對于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希望大家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五.說板書設計
問題探究 如何看待農民工問題
1.現狀
2.影響
a.對農村:
b.對城市建設:
3.解決措施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5
一、授課目的與考點分析:
1.了解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2.了解板塊構造學說,板塊運動與地形的關系。
3.了解地質構造的類型及其實踐意義。
二、授課內容:
一: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
三大巖類物質循環:
三大類巖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條件和環境,而巖石形成所需的環境條件又會隨著地質作用的進行不斷地發生變化。沉積巖和巖漿巖可以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巖漿巖和變質巖又可以通過母巖的風、剝蝕和一系列的沉積作用而形成沉積巖。變質巖和沉積巖當進入地下深處后,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又會發生熔融形成巖漿,經結晶作用而變成巖漿巖。因此,在地球的巖石圈內,三大巖類處于不斷演化過程之中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ㄒ唬┌鍓K運動與宏觀地形
1、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俚厍虮韺拥膸r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為六大板塊;②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相對運動;③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④兩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動,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塊移動發生張裂地區,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塊相撞擠壓處,形成山脈,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兩個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山脈。
2、板塊構造學說理論應用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1.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層變形變位,稱為地質構造,所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
2.實踐意義
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開礦石也應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難度較小,開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三、本次課后作業:
相關練習附后
四、學生對本次課的評價:
○ 特別滿意 ○ 滿意 ○ 一般 ○ 差
學生簽字:
五、教師評定:
1、學生上次作業評價: ○ 好 ○ 較好 ○ 一般 ○ 差
2、學生本次上課情況評價:○ 好 ○ 較好 ○ 一般 ○ 差
教師簽字: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6
[教學目標]
1.用圖例說明天體系統的層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運用圖表資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條件,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教學重點]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學難點]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學過程]
。▽胄抡n)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斗轉星移這些現象我們都是很熟悉的,你們當中有誰知道在地球上這些現象為什么會產生嗎?地球上為什么會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沒有生命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里將要學習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
、偬祗w類型
A、恒星 由熾熱氣體組成,自身能發光發熱的球狀或類似球狀的天體
B、星云 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云霧狀外表的天體
C、行星 在橢圓形軌道上環繞太陽運行的、近似球形的天體。自身不能發光。
D、衛星 環繞行星運行的、質量很小的一種天體。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顆衛星。
E、流星體 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小塊。沿同一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大群流星體,稱為流星群,闖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星體,因同大氣摩擦而產生的光跡,劃過長空,好像從空中的某一點向外散射開,這種現象叫做流星體。
F、彗星 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呈云霧狀。
此外,還有其它的星際物質。其中,恒星和星云是兩種最基本的天體
。ǜ剑壕毩曥柟虒μ祗w特征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②天體系統的層次
任何天體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各級天體系統的組成如下:
A、地月系 月球繞地球轉動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衛星。
B、太陽系 太陽、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構成太陽系。
C、銀河系 太陽系和其他恒星系構成銀河系。在銀河系以外,還有大約10億個同其相類似的天體系統,人稱河外星系。
D、總星系 銀河系和現階段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統稱為總星系。
天體系統共分為四個等級,按照從低級到高給的順序依次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總星系
二、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侔舜笮行堑倪\動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诎舜笮行堑慕Y構特征
劃分依據:距日距離、質量、體積
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2、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表現: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A、日地距離適中——適于生命姓的發展的溫度條件
B、質量和體積適中——吸附大氣,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
C、地球的內部結構和物質運動——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處的位置及自身條件外,還和它所處的宇宙環境的很大的關系。在太陽系中,大小行星繞日公轉方向一致,而且繞日公轉軌道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使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
[課堂小結]
1.用圖例說明天體系統的層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運用圖表資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條件,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課堂練習] 針對每個教學目標而選取的題目,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并對所學知識鞏固。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7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能夠用實例說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種地貌。
2.能夠通過閱讀各種地貌示意圖,判斷地貌類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讀圖析圖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2.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相互之間的關系
難點
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法,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提出問題:同學們形成地表形態的力量除了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力作用,還有什么作用力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來源
教師提問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學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被稱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3.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
轉承過渡既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四種方式,那這四種方式到底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態的呢,接下來我們具體一一學習。
(二)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1.風化作用
教師講解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巖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積物的全過程。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圖片展示教師出示風化示意圖,更容易讓學生理解風化的過程
轉折過渡風化作用的風化產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為外力作用的進一步展開提供了條件。外力作用還能做些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實驗。
實驗展示教師將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展示給學生:一個托盤,一杯水,一杯沙子。緊接著開始描述實驗過程。把托盤傾斜30°,然后把沙子放在托盤頂部,再把水從沙盤頂部慢慢倒下。學生觀察實驗,并說明實驗現象。
學生總結水把沙子沖了下來,還把它帶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盤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來。
教師引導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個表現形式: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
2.侵蝕作用
教師講解正像同學們剛才所觀察到的,流水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的破壞作用就叫做侵蝕作用,當然這種作用不只來源于流水,風力、冰川、空氣也都有侵蝕作用。
圖片展示風蝕蘑菇、海蝕陡崖、冰斗或U型谷、角峰等地貌景觀片。
轉折過渡以上我們了解了侵蝕作用種類以及它們所形成的地貌,現在再讓我們回到剛才的小實驗上來。流水把沙子侵蝕下來以后又怎么樣了呢?把沙子帶走了,這就是搬運作用。
3.搬運作用
教師小結除了水以外,風也具有搬運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區和海濱地區風力的搬運也很顯著。在流水和風力搬運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風速的降低,導致物質逐漸沉積,這種作用稱為沉積作用。
4.沉積作用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觀察托盤中被水沖下來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樣的關系。
教師總結在沉積過程中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質后沉積,所以沿著水流方向我們先看到顆粒比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礫石、沙、粉砂、粘土等顆粒大小不同的沉積物。
轉折過渡除了流水的沉積作用能形成沖積平原外,風力的沉積作用給人類又帶來了什么呢?
圖片展示堆積地貌——新月型沙丘圖片
環節三:鞏固提高
啟發提問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種表現形式,它們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
學生回答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沉積作用——搬運作用
教師總結風化為侵蝕提供了條件,風化侵蝕的產物又為搬運沉積提供了條件。所以外力作用這幾種表現形式是緊密相連的,又是互為條件的,正是在它們長期緩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態。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的對地表進行破壞,并把破壞不了的物質從高處搬運到低處堆積起來,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在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中,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他們作用的結果也往往結合在一起。
教師總結在黑板上展示外力作用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對外力作用的幾種表現形式記憶更加深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結合板書梳理本節課重點內容。
作業:搜集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類型的圖片。
四、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8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通過學習土壤的形成過程,了解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2.通過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通過對土壤標本或實地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明確人類活動與土壤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土壤這種資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樹立學生可持續發展和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土壤的物質組成
教材的第二部分,圍繞土壤的物質組成說明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形成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具有肥力特性是土壤對于人類和地理環境最為重要的因素,本段教材重點說明土壤的肥力,由于其肥力與組成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教材從土壤的成分出發,介紹了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和空氣,這四種物質分別為固、液、氣三相,它們共同構成了土壤這種獨特的自然體,教材用一幅扇性百分比圖表示了理想土壤各組分的比例關系。正是這種獨特構成,對土壤肥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闡述土壤的物質組成及與肥力的關系:①土壤中每種組分的作用及每種組分與土壤肥力的關系;②土壤中各組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對土壤肥力的影響。土壤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土壤的肥力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上,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加以說明,一方面,土壤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沒有土壤就沒有農業;另一方面,土壤是可更新資源,只要人們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不僅不會下降,反而會不斷改良和提高,如果利用不當,土壤肥力就會減退。
土壤的形成
由于土壤的肥力特性與土壤的形成過程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教材在第三部分講述了土壤的形成,這部分也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特別是植物和微生物起著主導作用,土壤肥力的大小起決于生物作用,因此教材著重講述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和影響,首先教材運用一幅“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說明土壤的形成過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階段,
、俾懵稁r石風化——形成成土母質,釋放礦物養分;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形成原始土壤,有機質和養分累積;
、鄹叩戎参镏纬沙墒焱寥,有機質更豐富并經過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質。在了解了土壤形成的基礎上,教材運用一幅“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圖說明生物對土壤肥力形成的作用,主要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有機質的累積過程,二是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通過生物的作用以及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參與作用,經過長期發育,成土母質就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
教材在說明了自然因素對土壤形成發育的影響后,在最后一段,說明了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過程的影響,并且用一分為二的辨證觀點闡述人類對成土過程干預和影響有有利和不利兩方面的結果,教材在最后提出人們對土壤利用的同時,應重視土壤的保護和培育,即人們對環境的開發利用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使人地關系能夠朝著協調的方向發展。
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本節教材介紹的土壤是陸地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要素,對于土壤,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對其都有感性認識,對其作用似乎也能夠意識到與植物生長或農業生產有著密切關系,而對于土壤在整個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則比較陌生,因此本節教材在開篇首先介紹土壤的概念,并用一幅“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及《說文解字》對土壤的概念加以說明,以幫助學生理解。從土壤的概念出發,通過“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教材闡述了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三個作用:
、偻寥捞幱趲r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過渡地帶,雖然土壤是由其他要素相互作用下派生出來的,但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它是結合陸地環境各要素的樞紐;
、谕寥朗堑乇砦镔|循環和能量轉化的場所,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
、弁寥滥軌驗橹参锷L提供扎根立足的條件,使裸露的地表草木叢生,從而改變了陸地環境及整個地球面貌。
教學建議
由于本節教材與實際聯系較為緊密,學生對土壤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有條件的學校,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土壤標本,或者條件允許,也可以帶學生到郊外實地觀察土壤剖面,增強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運用理論知識解釋實際現象的能力。
解釋土壤的概念,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通過對“土”字含義和圖像含義的了解,明確土壤的概念。運用教材提供的“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土壤如何聯系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并通過學生已有的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與土壤的關系等相關知識的遷移,明確土壤在四個圈層中所起的作用。通過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說明“土壤的肥力特性”,并使學生明確土壤的肥力與土壤的物質組成有密切關系,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說明土壤的物質組成及各種組成所占的比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或利用土壤標本了解土壤物質的組分與其肥力特性之間的關系。土壤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教師應使學生明確土壤合理利用,不但肥力不會下降,反而會不斷得到改良和提高,對土壤的改良可以通過調控養分——增加有機質,調控水分—灌、排結合,調控酸、堿度等措施保證土壤的肥力。這些知識對于城市的學生比較陌生,教師要利用學生生物、地理或化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加以引導、講解,使學生能夠了解這些知識!巴寥赖男纬伞辈糠挚梢砸龑W生觀察土壤標本、教材提供的“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或有條件的學?梢缘浇纪鈱嵉赜^察,通過觀察以及學生已有的關于巖石風化形成風化殼等知識的遷移,使學生明確土壤的形成過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圖使學生了解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關于“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的影響”,教師可以列舉實例說明有利和不利兩方面的影響,如通過開墾、翻耕、施肥、灌溉等,是土壤逐漸熟化,南方的水稻土是人類活動影響比較典型的例子,不利的影響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利用導致土壤出現沙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等現象,從而使土壤退化。通過對實例的分析,使學生明確對土壤這種可更新資源也要合理利用和保護。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9
一、教學目的
“三圈環流”一直是教學的難點。由于本節內容空間尺度大、要素多,只憑課本中的圖片,學生難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動畫展示,也只能看得見,仍然摸不著,學生也只是憑借畫面去想象,難以形成空間思維的概念,最后也是暈頭轉向。因此我們決定讓學生動手,制作三圈環流模型。以此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二、教學思路
本次實驗按照實驗準備――小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師總結這5步完成。在實驗準備階段,由老師事先安排好實驗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組分工對材料進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組結合課本上“三圈環流的形成”相關文字介紹,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對模型進行展示,教師對模型制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
三、教學準備
(1)地球儀。每個班準備10個橡膠地球儀玩具,其大小適中,并自帶經緯網,學科性強,可以在實驗的同時幫助學生加深地理認識。
(2)硬紙條。以打印紙為材料,上面已經繪制了4個垂直氣流、3個近地面風向和3個高空風向,只需要學生在上課時沿線剪下即可,大大節省了課堂時間。同時,在設計上,高空風和近地面風是不一樣的,高空風成弧形,最后偏轉了90°,近地面風成直線形。這是因為高空風向和近地面風的成因略有差異,在制作前需要給學生具體強化。
(3)透明膠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確分工。在課堂上,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理分工。2個同學負責剪紙,2個同學負責折疊,準備出4個垂直氣流、3個高空風、3個近地面風,另2個同學負責閱讀課本,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②合作互助。材料準備齊后,小組同學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區受熱最多,近地面空氣膨脹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而極地終年寒冷,空氣堆積下沉,所以極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
第二步,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后,高空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極地地區空氣下沉后,高空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氣由赤道流向極地(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在30°N附近高空偏轉成西風。這樣,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不斷在此堆積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因此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空氣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氣流(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低緯環流形成。
第三步,從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氣流(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西南風(近地面);極地空氣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空氣向南流出(北風),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從南邊來的西南空氣和從北邊來的東北空氣相遇,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氣上升后,在高空分別流向30°N(高空風)和90°N(高空風),組成了中緯度和高緯度環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組派代表展示小組模型制作成果,并結合模型說出三圈環流的過程。
五、教學評價
本次模型制作,體現了模型制作的以下優勢:
一是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傳統的教學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只靠死記硬背掌握知識的要點,學習的興趣不濃,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環流”模型制作,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在小組中合作學習,動手制作,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是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調用以往所學的“熱力環流”、“風”、“地轉偏向力”等知識,這也是“三圈環流”的難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查閱相關資料,加深了對以往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是將復雜、運動的地理事物進行分解,直觀地展現出來,深化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通過本次模型制作,學生對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與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3、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進行分析,并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帶的形成。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性分異規律。
教學過程
【導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復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么?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ǔ鍪揪坝^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說明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么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講授】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出示圖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溫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范圍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和我們家鄉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模小。
(提問)陸地上為什么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
生:由于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說一說,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著怎樣的特點。
(生討論,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復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濕熱的動物。
師:那么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ㄉ懻摚瑤熆偨Y)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為草類,耐干旱,根系發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境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圍內又表現為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
。ǔ鍪緢D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分析并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是有規律的。
。ǔ鍪緢D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為什么。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區,苔原分布于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師:對。受這種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度變化的方向,從赤道到兩極有規律地更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帶橫穿整個陸地?說一說在低、中、高不同緯度自然帶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熱帶雨林帶分布在低緯度地區。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的分布有著怎樣的特點?為什么?
生:在中緯度地區主要是受到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帶并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說一說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著怎樣的分異規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師:對。請同學們看“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并回憶氣候的相關知識,思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對應著什么氣候類型?它和同緯度的大陸東岸自然帶類型的區別是什么?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么請大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說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冬天溫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征,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較)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兩種氣候下生長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討論:它們各自是怎樣適合氣候的?
(生討論,師總結)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植物為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為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里的氣候特征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著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著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課堂小結
課后小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律的。我們這節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
課后習題
1、下列地域分異規律以水分為基礎的是:()
A、天山博格達峰從山麓到山頂自然帶有明顯的更替變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瑪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從連云港坐火車向西到烏魯木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觀的變化
D、從廣州沿京廣鐵路坐火車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觀的變化
古詩云:“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睋送瓿2~3題。
2、從地理學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非地帶性規律
3、塞北到江南景觀的差異,產生的基礎是()
A、水分B、光照C、土壤D、熱量
4、位于亞歐大陸35°~50°N之間大陸東部的自然帶是()
A、溫帶草原帶
B、亞寒帶針葉林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及其成因
。2)掌握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內容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判斷、推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文明習慣、公德意識及利用資源、保護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旅游資源開發評價條件
教學難點:
1.游覽價值
2.市場距離
3.旅游的環境承載量
教學方法:
案例法、討論比較法
教學手段:
電化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略
[講授新課]
[板書]4.5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
[點擊課件]展示圖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隨便丟廢棄物
提問:這幅圖片反映出旅游活動會產生什么問題?產生什么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1、環境污染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問:上述兩材料,反映旅游活動中存在什么問題?后果如何?
回答,總結:略
[板書]2、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提問: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動中的什么問題?有何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3、對背景環境的破壞
[點擊課件]展示圖片
提問:上述幾幅圖片反映旅游活動中的什么現象?會有何負面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4、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承接]除了以上問題,旅游活動還會對正常社會秩序產生沖擊。
[板書]5、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提問]誰能說一下,旅游活動會怎樣沖擊正常社會秩序?
回答,總結:略
[過渡承轉]略
[板書]二、旅游資源開發評價
1、游覽價值
[提問]從游覽價值角度考慮,旅游資源開發要考慮哪些條件?
回答,總結:
。1)資源的質量。舉例
、偃f里長城,秦兵馬俑
、诤贾菸骱,蘇州園林
。2)集群狀況。舉例
①北京景區
、跅畲逍∈澜
(3)地域組合狀況。舉例
、偬旖蛩瞎珗@
②北京雍和宮
[承轉]旅游地的資源價值越高,其經濟價值也就越高嗎?(不是)
講解:與其他產業一樣,旅游業也必須考慮市場因素。
[板書]2、市場距離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蘇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師總結:略。提出經濟距離的概念。
[點擊課件]展示“經濟距離”動畫
[承轉]經濟距離越長,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見,旅游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
[點擊課件]展示“吸引半徑”動畫
舉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陽
[板書]3、交通位置及通達性。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兩地中哪一個旅游資源的開發速度快一些?為什么?
[板書]4、地區接待能力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自學
[板書]5、旅游的環境承載量
[提問]請同學讀一下旅游環境承載量的概念,且說出它是用什么來衡量的呢?
師講解:旅游環境承載量包含著景區資源、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對游人數量的適應能力,有的景區大,有的景區小。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兩地在旅游的地區接待能力,旅游的環境承載量方面有什么差異?
回答,總結:略
[板書]“旅游環境的保護”
。ㄗ屚瑢W課下自學)
【高中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說課稿06-25
高中地理的說課稿11-06
高中地理說課稿11-06
高中地理的說課稿精選01-09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10-30
高中地理空間的說課稿11-05
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11-06
高中地理教材說課稿11-06
高中地理優秀的說課稿11-04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