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很多大學畢業生說,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做事,不知道除了知識,似乎應該還學些什么,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從學生到職業人的過渡資訊,我們一起閱讀了解吧。
一、學校和職場的差別
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社會環境不同于大學校園,其特點如下:
(1)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大學畢業生踏入了緊張的職場,結束了大學校園內寢室——教室——圖書館——食堂四點一線的簡單而安靜的生活方式,單純簡單的校園文化氣氛讓位于匆忙緊張的工作和加班,沒有了寒暑假和自由支配的諸多時間,有一部分人還要額外適應不同地域的生活環境和習慣。這種生活節奏的突然轉變讓很多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因為不適應而疲以應付。尤其對于那些沒有家人在身邊的同學,很容易陷入忙亂和困境,不能很好地適應離開校園后的生活。
(2)工作壓力顯著增加。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都會感覺到或大或小的工作壓力。一方面,由于缺乏實際工作經驗,開始工作時往往不能得心應手,或不知所措。另一方面,由于學校培養模式和實際工作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的畢業生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常常會發現自身知識結構的缺陷,感到力不從心;也有的畢業生不能很快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會感到壓力重重。工作壓力往往會給他們的心理造成很大負擔。
(3)人際關系復雜。處理好人際關系是每一個大學畢業生走上社會后必須學會的“課題”。剛剛從學校走出來的大學畢業生與人交往比較單純,相對于大學中的同學關系,職場中的人際關系復雜得多,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一些不適應。事實上,不同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和要求也不同。對于大學環境和工作環境的比較,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丹尼爾·費德曼(Daniel Feldmarl)有一些詳細的闡述,如下表所示。
變化了的社會環境要求身處其中的大學畢業生的人際交往方式有所調整和改變,完成從大學畢業生到職業人的社會角色轉變。我們知道找工作難,找到工作后將工作做好更難。所以,大學生應當重視進入職場后的角色轉變問題。
二、學生和職業人的差別
大學生角色與職業角色的根本不同在于社會責任不同、社會權利不同、社會規范不同。
1.角色不同
(1)社會責任不同。社會角色的角色義務就是角色的社會責任。學生角色的主要責任是接受教育、儲備知識、鍛煉能力。而職業角色責任則是以特定的身份去履行自己的職責,依靠自己的本領或技能去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兩種責任履行所產生的后果也是有區別的。學生角色責任履行的如何,主要關系到本人知識掌握的多少和能力培養的程度;而職業責任履行的如何,則影響較大,職業角色要求職業人能在社會中承擔某部分工作,充分履行其職業責任。
(2)社會權利不同。社會賦予角色的權利,就是角色履行義務時依法應有的支配權利和應享受的權益的總稱,或應取得的精神或物質報酬。學生角色的權利主要是接受教育;職業角色則是依法行使職權,開展工作,并在履行義務的同時取得報酬。
(3)社會規范不同。角色規范,是對角色扮演者的行為規定。對于不同的社會角色,就會有不同的行為規范和要求。如學生規范多是從培養、教育的角度出發,促使其以后能順利成長為合格的人才。學校制定有明確的規章制度,社會對處于成長時期的學生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要求,如怎樣學習,怎樣做人等。社會賦予職業角色的規范、提供的行為模式,則因職業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些模式既具體又嚴格,若違背了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甚至法律責任。比如國家工作人員,必須嚴以律己、克己奉公,瀆職、玩忽職守、收受賄賂等就要受到紀律甚至法律的處罰。
總之,學生角色與職業角色的不同點在于:一個是受教育,通過學習現代科學知識,掌握本領,逐步完善自己,為將來服務于社會做準備;一個是用已掌握的本領,通過具體工作為社會付出,具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以自己的行為承擔社會責任。
2.要求不同
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從學生角色轉換到職業人角色,跨度非常大,對其角色要求也更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人不同于學習時期的學生角色,其社會責任大大增強。職業人角色責任履行的結果,不僅會影響到本人的收入和職業生涯的發展,還會對其所處的社會單位甚至整個社會中的某個領域產生影響。因此,相對于簡單的學生角色,職業人角色的社會責任大大增強。
(2)獨立性增強。大學生的生活從經濟上主要依賴于家庭的供給,從接受教育和管理方面有老師、家長的引導和同齡人的溝通和交流。而大學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不但經濟上要走向獨立,而且在工作中的各個方面都需要獨立承擔:從生活的安排、工作中問題的思考與解決、參與競爭、承擔責任以及職業生涯的定位與抉擇等。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那些原來獨立生活能力強的同學,會相對迅速地適應新角色的要求,逐步鍛煉,基本達到獨立的要求。而對于那些習慣于依賴的同學,他們總試圖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尋找新的依賴,但其新擔當的職業角色是難以滿足這一要求的。大學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如果能較快地適應新角色的要求,將有利于自身的發展和事業的成功。
(3)規范性增強。大學生雖然也應當遵循學校的規章制度和紀律要求,但學生的行為規范相對于社會中的職業規范要簡單得多。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現代社會中,每種職業都會有其相應的行為規范、職業道德規范和技術操作規范,要求員工遵守一定的勞動紀律和規則。告別了浪漫溫馨、"無拘無束"生活的大學生們走上了工作崗位,應當盡快樹立起規范意識,虛心學習,按照工作崗位的要求做事,遵守原則,增強自律,為自身的成長和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初入職場可能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
由于學生角色與職業角色不同,因此,畢業生步入社會后,必須按承擔的職業責任和行為規范調整角色。角色轉換的時間有長有短,有的一年半載,有的一年至兩年。適應期的長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有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兩大類。
(一)自身因素
1.心理因素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期望與實際的不平衡使畢業生產生了一系列走向社會的不適應心理現象:①依賴心理;②自我否定心理;③失望心理;④尋求理解表現的心理;⑤攀比與嫉妒的心理。畢業生在爭取單位幫助的同時,應當注意調整、控制、改善自身的心理狀況,以樂觀的精神面貌和勤學苦練、踏實肯干的良好作風贏得大家的認可,順利地融入社會環境,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
2.生理因素
由于工作時間、勞動強度以及緊張程度等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而導致生理上難以適應,出現過度疲乏、頭痛等癥狀。因此,健康的體魄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學生在校努力學習的同時應注意加強體育鍛煉,以良好的身體狀態迎接工作的挑戰。
3.素質因素
畢業生在知識結構和能力上的不適應表現為:一是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的要求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二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周期加快,所學到的知識很快就會變得陳舊;三是由于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有的畢業生不能做到學用一致,況且知識并不等于能力,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把知識化為能力優勢的問題。
4.觀念因素
讀書時主要是靠個人努力獲取知識,工作后不僅需要個人努力,更需要有整體工作觀念;學習書本知識是一種半封閉的思維,常在書本知識上跳躍,而走上工作崗位后,廣泛接觸實際,就要建立開放性思維的觀念;課堂教學的形式,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一定的依賴心理,而在工作崗位上,主要是靠自己摸索,掌握工作方法,完成工作任務,必須虛心向他人請教,培養獨立工作的觀念。
5.性格因素
各個工作崗位的特點不同,對從業者性格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崗位要求從業者性格開朗、外向、善于言辭,否則就難以完成工作任務。如銷售人員,要喜歡交際,開朗大方,能用恰當的語言將產品的性能、特點向客戶宣傳。有的崗位則要求從業者性格要穩重、細心。如醫生,必須耐心地傾聽病人對病情的敘述,細心觀察病情變化,面對突發事件,沉著冷靜,不亂方寸。當然,任何一個工作崗位對性格的要求都不是絕對化的,關鍵是一個從業者必須根據工作需要,努力克服個人性格缺陷,培養良好的素質、性情,以恰當的心境去對待工作,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
(二)環境因素
角色轉換過程伴隨著環境因素的變化。進入新的角色,首先必須努力適應新的環境,包括工作、學習、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環境。部分畢業生就業前在工作條件和福利待遇方面的期望值很高,就業后在艱苦的工作、生活條件面前,畢業生往往大失所望,無法適應艱苦緊張的生活,難以安心工作,對職業角色產生對抗性的潛在意識,不愿意進入新的角色。由于當代中國社會的特定環境影響,有些畢業生生活自理能力差,行為懶散,舉止較為隨便,好遲到早退,花錢無計劃無節制,沒有了就伸手向父母耍,擺闊氣,這些毛病都和工作環境相矛盾。生活習慣不適應,造成處處別扭。
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與經濟的關系密不可分,學習已不是階段性的任務,而是終身的任務,是人生的一大主題。以為畢業就是學習任務的完成,不愿意再動腦筋,不愿繼續學習,必然無法盡快熟悉工作和轉變角色。
從學生到員工應該如何轉換角色
很多大學畢業生說,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做事,不知道除了知識,似乎應該還學些什么。“讓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去刻光盤,一個星期都沒刻好。經理去催問,他說一個小時就夠了。可幾個小時后,他卻跑過來問,到底要刻什么?”
北森測評網朱倫表示,這是很多大學生剛走上工作崗位時經常出現的毛病,工作沒有責任心,缺乏主動性。他說,我國傳統的大學教育,很多方面已經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兩者脫節比較嚴重。就業前,大學生需要準備的東西還有很多。
朱倫的話,得到了不少畢業生的認同。剛剛進入電視臺工作的小李說:“工作后首先感到不適應的,就是心態沒有調整過來。第一次拿工資,都覺得不好意思,因為在學校里做事是沒有報酬的。從學生到員工的轉化過程,是個社會化的過程。如何社會化,是職前培訓最重要的一點。”
剛到一家軟件公司工作的小張說:“工作以后待人處事的方式有了很大變化,在學校里同學們一起稱兄道弟,現在對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說話方式,剛開始非常不習慣,心態調整很重要。”另一方面,小張說:“當學生時做錯了事,學校和社會都會比較寬容。可一旦參加工作,就是一個獨立承擔責任的人,有什么錯誤必須自己承擔。對于壓力的承受,也是很多人不能適應的地方。”
現在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缺少的東西大多。職業發展與人生規劃咨詢專家徐小平表示,很多人沒有明確的就業意識,比較盲目,學得多,但用不著。“要有明確的就業方向,這是一種人生哲學,到底是選擇讀到博士還是讀到大專或者退學,核心就在于你想干什么。”
徐小平說,走上工作崗位前的具體準備,應該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就業前要培養敬業精神。無論這個工作你是否喜歡,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因為你拿到錢,就要對得起這份工資。第二,就技能來說,除了大學設置的很多基礎型課程外,還應加強在應用型學科方面的實踐與學習,提高個人的應用能力。
北京市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任占忠說,目前很多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如何幫助學生找到工作,但很少會教他們如何去適應工作。因此,畢業生的心理狀態、實際能力與用人單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出現不適應,用人單位和學校都有責任。學校不能發了畢業證就不管了,可以在實習或勤工助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培訓,使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
大學生也應該有意識地對自己進行職前培訓。任占忠建議說,走上工作崗位前,大學生應根據崗位的要求,在短時間內進行知識的補充和業務能力的鍛煉,并且在心理上做好準備。另外,用人單位要在業務能力上對剛畢業的學生進行培訓,使其盡快適應工作。他說,現在大學的教育內容與崗位的實際需求或多或少都有些差距,除了醫學、教育等專業的學生比較容易上手之外,很多專業都缺乏實際的動手能力,所以,職前的培訓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