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聘選拔人才的定位不清晰
在招聘選拔人才的時候,我們不妨可以將人才分為:操作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品牌宣傳型人才、替補型人才、培養型人才等等。針對不同的招聘選拔要求與動機,方可有效地對候選人進行針對性面試與篩選。人才的包裝固然很重要,但企業不能因外在的包裝而迷失了招聘的本質與實效。所以在招聘選拔人才的時候,一定要理性去分析人才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綜合考慮人選的潛力、現在崗位所需的實際能力。
二、注重學歷,忽略潛力與工作能力
然而,許多企業在招聘選拔人才時一味的注重“高學歷、高文憑”的傾向處處可見。不少企業在招聘時,往往將學歷視為唯一的“剛性”要求、甚至“一刀切”的現象,嚴重影響招聘選拔人才的效果。學歷與能力是不能簡單地渾然一體。學歷的高低只能反映出人選接受教育的程度,而在同一層次學歷的人群中,也同樣存在著學問的差異。所以,人的能力是需要在企業中不斷實踐加以培養,同樣,只有在實際的工作中才能有效的積累工作經驗,從而不斷增強工作能力。
三、注重個人感受,忽略組織需求
在招聘選拔中常出現這樣的現象,企業招到的人往往都是面試官喜歡的人,但并非企業想要的人。不僅在普通的主管身上存在,更可怕的是在不少老總身上同樣存在。如果老總是銷售出身,那招聘選拔的時候一定是用銷售的角度去招聘面試,招來全是銷售明星,卻沒有招到銷售管理明星,二者存在明顯的區別,銷售明星多數只從個人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不會顧全大局,但銷售管理明星卻恰恰相反,不僅要從銷售全局考慮,還要懂得如何去分配銷售指標、如何去監督銷售過程管理、如何去制定激勵機制等等。
一個企業猶如一個動物園,如果全是大象或全是老虎,那就很難吸引別人的眼球。選人才未必要求完全符合自身的標準,而是要站在組織的高度去思考公司中團隊里缺少什么?有哪些優勢及劣勢,讓人才之間形成相互的彌補,正所謂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
四、注重工作穩定性的絕對化,忽略現實工作的貢獻率
每次面試時,離職原因一定是企業最關注的話題,如果不能在上家公司工作三年以上定會受到面試官的質疑,為什么要離職?選擇我們企業的動機又是什么?離職的頻率高低與很多因素有關聯,比如:企業文化、管理者的風格、薪酬待遇、發展空間、交通便利、個人能力等都會影響人才的流失。作為企業的面試官,應當清醒的分析跳槽的背后原因,主動離職還是被動離職。
通常我們對工作穩定性會有一些片面的理解與不足,認為在一家公司做的時間越久越好,越久越能說明人選的穩定性與忠誠度,其實現實未必如此。一個人在公司做的時間很久,無非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做的還不錯,混混沒有問題,不求更大的發展與進步,二是沒有找到比現在更好的發展平臺;三是與老板關系很好,不求經濟利益,只圖奉獻,不過這類人群少之又少。針對穩定性只是選才的諸多因素之一,最重要是衡量人選在企業中做了哪些業績,對企業貢獻有多大。所以工作穩定性相對而言是因人而異,我們不要為了所謂的穩定而忘記了貢獻。
五、注重個人經驗,缺乏面試工具與方法
在招聘面試中,時常遇到對后選人把控不準,難以判斷的情況,原因何在?眾多的面試官太相信自己的直覺,認為自己的感覺很準,總是跟著感覺走。卻不知當今網絡如此發達的大千世界,在網絡上隨便一搜索面試技巧的文章多如牛毛,很多人選對面試官要問的問題都已背的滾瓜爛熟,倒背如流。如果我們還停留在自己的經驗上那后果一定要吃虧的。
憑借我們自己面試經驗的同時,我們要學會借用一些面試技巧與方法,針對不同的人選要采取不同的面試方法。在如今知識爆炸的時代,唯有學會與時俱進、學會借用專業加經驗與科學合并的方法,方能從面試中真正找到符合公司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