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是一篇提名為《國家如何選拔才俊杰?》,由應屆畢業生人力資源網提供,請閱讀;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每個王朝興起時,帝王們都在廣納賢才,而每當王朝沒落之時,廟堂上卻少見賢良。國家、企業的興衰究竟與廣納賢良有何關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選拔這些賢良之士呢?
一、任用小人的后果
如果是賢良者當政,他們制訂的治國方策,大多數能做到老百姓與統治階級分享利益,從而化解了他們之間的矛盾,使大家共享富足、太平。
如果是小人當政,他們制訂的方策必定偏向統治階級,使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那些淪落民間的賢能者就會帶領老百姓反抗壓迫,一場場觸目驚心的暴動,將不斷動搖王朝的根本,這幾乎是所有王朝傾覆的關鍵。
每年的五一勞動節,歐美許多企業都會發生大范圍的罷工,并且,他們的工會與雇主的關系緊張。其原因就是因為那些有能力煽動罷工的“賢能者”未被選拔出來,委以重任,導致雇主與員工的利益分配失衡。僅僅是開除他們,只能說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無能。
二、國家如何選拔才俊?
三皇、五帝、八王精通《易經》,“慧眼識珠”是其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比如堯選舜,舜選禹;先秦時期,諸侯是通過聽取“游說”的方式選拔人才,比如像蘇秦等;漢代是“薦舉”品行優異的孝廉,才學優異的秀才,作為干部候選人;漢武帝采取考試的方式選拔了董仲舒、東方朔等俊才,從唐代以后,“科舉”制度被廣泛采用。
“識慧”、“游說”、“薦舉”、“科舉”這四種方法都是為了選拔優秀的人才。前三者都不宜標準化、大面積推廣,而自唐以后近1,500年間,“科舉”是統治階級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改革開放后,國家恢復了高考,開通了成人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公務員考試,將社會精英從一般群眾中選拔出來,無論出身高低貴賤,均可以通過考試的方式讓土雞變成金鳳凰。不過,想讓“李自成”考進士,恐怕有些困難,于是,那些靠打拼出來的實干型人才,就給他們一個人大代表、政協代表的身份,相當于開明紳士。
國家采用了以“應試選拔”為主,“業績選拔”為輔的方式,將社會精英們全部攏到了上層建筑中,中國社會空前穩定,國家也越來越富強,中國共產黨無愧于三個代表。
幾千年的實踐證明,可以大面積、標準化推廣的還是“應試選拔”,它是一種考察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人才選拔方式。我們應該看到,通過應試選拔出來的人才,大多數都是符合客觀實際,孔乙己只是極其個別的失敗案例,我們不能因噎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