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國內企業中,在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中較之于以前已有長足進步,形式多樣、行之有效的公開競聘和雙向選擇方式,都是人才流通上的可喜現象。目前眾多企業在員工選拔渠道上,普遍采用了內部選拔結合外部招募的方式。通常又以內部選拔為主,外部招募為輔的思路進行。然而,由于某些傳統思想模式的影響,在選拔人才中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考核走過場”。在內部選拔上,當某些“人才”被人力資源部門推薦為后備力量,將被選為“棟梁之材”時,一般需例行組織考核。但是,即使伯樂識千里馬,固然是慧眼獨具,但伯樂是否也會看走眼的時候,且人力資源部門對現場實際了解是否透徹,都是頗值得商榷的。其次,組織部門的考核,應該是全面了解才不會有偏頗,找個別人了解往往有一定的偶然性,特別是所在單位、部門領導指定的人員,其真實性就大打折扣了。再次,中國人素有儒家風范,中庸之道者不在少數。先肯定其成績,再略談一二缺點,以說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之理,成為模式,使考核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二、競聘答辯式。在對外招募時,采用個別或集中竟聘答辯的方式凸顯優異者,這與以前招聘的傳統模式相比,確實是一大進步,增加了公開性和透明度,體現了一定的公平性。然而既為公開競聘,就應更趨于合理完善。在競聘中評委的打分是很關鍵的,評委先后提問,應聘者一一作答,然后由評委予以評分。從某種角度說,應聘者的命運就掌握在“評委”的手上。但評委的水平不一,各有所好,其中“東郭先生”亦不能排除,在評分時高低分不一,有些甚至是相差懸殊,此其一。其二,應聘者也各有不同。有人能言,有人善辯,有人卻“內秀”,不善作表面文章。(當然不排除某些人確實是“全才”,但也不排除有些人善長“耍嘴皮子”,)如這些競聘者因之而獲高分,這豈不是對另一些人的不公?當然,應聘崗位各異,需求也不一樣;但如果僅以票數的多少來取舍,有些甚或以一票之差而名落孫山,豈不太可惜。
三、專業人才與全面人才之現象。在查看竟聘者崗位需求是,往往有很多選擇,即可以為普通員工,也可以為主管;即可以做技術,也可以做管理。完全不同類型的工作崗位,竟適用于同一個人。當然,我們不排除這其中確有人可以干得很出色,充分發揮其內在潛質,角色轉換得當,也能為企業的經營生產立下汗馬功勞,堪稱游刃有余,事業有成,是個綜合才能的多面手。但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這其中也不排除有些人是萬金油,這里涂一點,那里擦一下,不思有功,但求無過;以做官為樂,而無工作實績。但還有一種人就需要警戒了,這種人“在其位,不謀其政”,只謀一己之利,只做“伸手者”,最后“被捉”,給企業、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其實,除了其本人的品質、素質外,人力資源部門在選人用人上是否也有失誤和責任?有的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呼聲中,“薦賢不避親”,將“親”作“賢”而薦之,將“親”作“才”而用之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