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年終獎排名:杭州等6城市成為第一梯隊
每到年底,“年終獎”這三個字總會讓每一位職場人士牽腸掛肚。
日前,國內人力資源數據調查機構眾達樸信的《2014~2015年企業年終獎特別調研報告》顯示,2015年84.3%的企業會發放年終獎,并有71.5%的企業會增加年終獎額度;不發年終獎的企業占比15.7%。
從年終獎發放形式來看,現金形式依舊是主流,78.5%的企業采用現金方式。另有8.6%的企業采用販物卡的方式獎勵員工。
從獎金額度來看,近半數企業人均年終獎集中在5千元到1萬元的額度,22.4%的企業人均年終獎少于5千元。當然,還有4.1%的“任性企業”,人均年終獎額度破3萬元。
《年終獎特別調研報告》顯示,上海地區年終獎平均值是8523元,居全國第一。除了北上廣深,杭州人均年終獎6601元,步入“6進入時代”成為年終獎第一梯隊。廈門、南京、寧波、成都和天津成為第二梯隊,人均年終獎以5千元為一級。其余大部分城市仍然在人均4千元的梯隊里。
年終獎發不發、發多少,到底誰說了算?
年終獎該不該發、該發放多少,一般存在許多影響因素。一者,集體企業、國有企業的年終獎,往往更平均,也更容易發放,而大多數小企業則往往顯得摳門一些;二者,公司的效益往往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你所處的行業屬于落后產能,公司虧損、瀕臨破產,則就不要指望年終獎了;三者,多勞多得、按勞分配,有些企業明碼標注了獎金與銷售業績的比例分成,業績好的職員自然有讓人羨慕的年終獎。
說到底,年終獎作為社會經濟的一個元素,也是由市場因素決定的。但是,我國的年終獎發放真就符合市場規律,是完全的市場行為嗎?
綜合看來,影響年終獎發放的非市場化因素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保護下的特殊領域與重點企業,往往年終獎會出奇的高,比如金融業的年終獎往往是最高的,這離不開我國金融主管部門對于存貸利率的壟斷;二是某些特殊行業的暴利性質,比如
,去年某房地產企業一次性獎給了一位售樓小姐500萬元現金,這就是房地產行業暴利的一個體現;三是之前許多地方政府部門大搞年終獎,隨著作風建設的推進情況有所好轉,但不排除還有一些部門利用小金庫或公共財政任意而為。
目前,太多的非市場因素左右著整個社會的年終獎分配,不斷拉大著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和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
青島一“90后”年輕女老板給員工送出天價“年終獎”,拿出一百多萬元購買了四輛豪車,獎勵4名業績突出的員工,引發了不小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