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裳馬靠鞍".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是培訓師的第二張臉。那培訓師的語言又有哪些特征呢?我們又如何修煉才能做到口吐蓮花、出口成章呢?
一、語言的骨胳-主體結構或框架
砌房子應先打地基,再做主體框架,最后封頂或做房檐。寫文章、講課、做課件亦是如此。可將其分為三段式,做到"龍頭豬肚鳳尾".中間部分是主體,要確定支柱。沒有框架的房子只能是堆砌,堆砌的房子是不牢固的,是沒有力度的,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所以,培訓師語言的第一要訣是謀篇布局,"謀定而后動".
二、語言的神經-主線清楚,脈絡清晰
文章、課件要有"一根筋",這根筋就是中心思想,要貫穿始末。要想做到全文如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就要注意素材的前后順序、過度銜接。沒有主線的語言就只能是前言不搭后語、想到哪里說到哪里,胡編亂侃。培訓師在組織語言時,一定要緊緊圍繞主線進行開枝散葉,做到尤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當文字無法清楚地表達脈絡時,可借助予流程圖、模型圖、魚刺圖等。
三、語言的肉-有內容,有內涵
語言要吸引人必須要有內容,有內涵?斩礋o物、清湯寡水、陳詞濫調、一成不變的炒剩飯是沒有生命力的。要做到有內容就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收集素材,旁征博引,引經據典,用數據說話,舉實例驗證。
思想可以是高度的概括、總結或提煉,亦或是推陳出新,舊瓶裝新酒,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看待問題,分析問題。
四、語言的血液-多樣化
沒有血色的臉會顯得蒼白無力。要做到語言"面色紅潤萬人迷",就要使語言的表達方式多樣化。千篇一律的陳述句、修飾太多的長句會使人乏味、乏力,學會合理地使用長句、短句、反問句、疑問句、夸張句、排比句等,使各種句式交替出現,錯落有致,長句要連貫,短句要精悍,反問、疑問要注意語氣,夸張、排比要加強氣勢,這樣才能使整個語言渾然一體,各種句式交相輝映而奪人耳目。
除了句型豐富多樣,還要做到內容的精彩紛呈。名人名言、耳熟能詳的廣告語、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諺語、唐詩宋詞、"之乎者也"也是"裝飾""點綴"語言的不二選擇。當然不能為了"之乎者也"而"之乎者也",否則就會被人嗤之于做作、窮酸、迂腐和書生氣。對語言的潤色要做到不動聲色,不著痕跡,宛如傍晚時樹林里輕輕掠過的一縷清風讓人覺得清新自然心曠神怡。
五、語言的精氣-情感豐富
驚濤駭浪比波瀾不驚更會使人心潮澎湃。再美麗的語言如果只是平鋪直敘,也會使人審美疲勞,睡意漾然。培訓師應根據背景、情節和表達的需要或急促或緩慢,以達到一張一弛或欲擒故縱的效果。
除了聲的抑揚頓挫以外,還應做到情的情不自禁。"人非草木",筆者認為,培訓師適度的煽情是可取的。激情澎湃處一個緊緊握住的拳頭,憤世嫉俗時一雙咄咄逼人的目光,憂心如焚時一個愁眉不展的額頭,情到深處奪眶而出的盈盈淚光,都會是使原本平淡無奇的培訓課堂更加生動和引人入勝。
值得注意的是,煽情是適度的,是收放自如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入"戲"太深,致使場面失控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真摯情感的流露或激情四射是需要對課程內容的成竹在胸、深信不疑和對培訓事業由衷的熱愛。
吐詞清楚,發音準確不可或缺,剔除大量不合適宜的驚嘆詞、俗語、俚語更不可小覦。要做到以上五點,看上去容易,實則需要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多看、多寫、多講、多查才能積沙成塔、積液成裘。在看讀說寫的過程中,遇到生字辟詞千萬不要放過,要一查到底:查字典、查手冊、查baidu的"知道".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心動不如行動,現在就開始吧,說不定哪天你就成了"金嘴""名嘴",即使不是某行業的,也可以是某地區、某單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