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培訓市場可謂魚龍混雜。
有很多機構的所謂“培訓”,要么課程教材通用、千篇一律;要么內容教條、形而上學;要么培訓方式過于呆板、陳舊,缺乏創新;要么培訓的形式太過于單調,缺乏生動性;要么培訓就是在會議室里訓人或者是教條般地講死理論,沒有真正實戰的案例;要么一些所謂的“大師”在裝腔作勢、上竄下跳、擠眉弄眼,就像在“說相聲”、“講評書”、“演小品”,差不多趕上馮鞏、趙本山他們了,如同開聯歡會;要么帶有顏色葷素段子頻頻拋出,引得講臺下一片歡聲笑語,茶余飯后的談資相當充足,更有甚者,從來沒有創過業或者開一家小超市的,竟會向人傳授成為億萬富翁的秘訣,二十來歲的年紀沒有正兒八經做過營銷,竟來講授如何讓產品一年之內提升銷售100倍的訣竅,真不知是唬弄還是忽悠.
無怪乎許多的企業發出如此感嘆與困惑:“我們培訓活動開展的不少,培訓講師聘請的也不少,培訓費用投入的更不菲,為什么培訓的效果總是不行呢?”
事實上,培訓不是隨隨便便都可以做的,培訓成為企業人才搖籃原動力的前提,是它的實操性!體現在這個培訓能不能消化及轉化;企業團隊能不能接受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間運用到什么程度等。
現實是真正優秀的培訓機構蒙受不白之冤,而歪門邪道的所謂培訓大行其道。許多搞培訓的人員和機構,沒有經過市場實戰的大風大浪考驗、根本沒有在一線體會過市場的殘酷,也有的人就如人們俗稱“穿上兩天白大褂就冒充老軍醫”式在地攤上練過幾日,就說自己實戰經驗是多么多么豐富,稱自己是“實戰派”,自己是從市場一線而來,是自己的實戰經驗總結,結果搞得整個培訓市場烏煙瘴氣。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CEO于斐先生認為,一個好的培訓要從能夠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出發,因為再高的理論、再漂亮的方案、再完美的培訓,如果企業沒有辦法去實施、運用,那么就不是具有實操性的培訓。許多培訓機構和人員根本做不到透徹、全面了解企業的情況,也沒有經過深入的市場調查,他們所做的培訓也是無法為企業量身定做的,更妄談實戰、實操了。
在生活中我們常會發現,有的培訓機構和人員經常是以“一指禪”功夫走天下,將一個案例翻來覆去的講,根本談不上新意,給每個企業講課都是陳詞老調、如同在背誦“老八股文”一般,根本沒有時效性、針對性。
應該講,在企業競爭日益表現為人力資本競爭的今天,培訓無疑是企業培養高素質員工并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而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真正將培訓納入人力資源管理范疇正規運作,也不過是五六年的光景,在這期間,我們看到企業無論大小,幾乎都進行過多種形式的培訓嘗試,現場技能培訓、產品銷售培訓、人員凝聚力培訓、潛能開發培訓,甚至也有將企業內訓做成軍訓的。然而,這些企業內訓的形式、內容、效果究竟如何?為企業各層次的員工帶來了多少真正的收益,又為企業創造了多少可喜的效益?企業老板究竟是把培訓當作一項管理投資在做,還是僅僅當做一種潮流走過場?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鑒于企業在培訓方面存在的困惑,著名品牌營銷專家于斐先生為之答疑解惑,他認為好的培訓必須具備:
度身定做——實效性
每個企業如同每個人一樣,都有自己不同的個性特點。企業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如他們通過培訓要解決什么難題,這些難題是不是核心問題;員工的綜合素質怎樣,能不能到達預計的培訓效果;企業的領導者希望由培訓來傳遞什么樣的理念;企業文化建設開展的怎樣等等方面。
企業匯聚了四面八方的人,受教育的程度、學習的理解力等都不一樣,培訓講師必須根據企業當前出現的相關問題設計解決方案,避免晦澀難懂,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為其提供如何提升技能的方法,如通過表格、工具、制度等的實際運用達到提高相關技能的方法和途徑,使員工掌握解決問題要領和關鍵所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有實效的培訓應該能夠及時解決企業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通過培訓將一個團隊打造成具有相當戰斗力的精英團隊,經過培訓使企業達到組織管理協調、人員調配順暢、分工協同有序。
生動活潑——實戰性
在企業實施培訓培訓過程中,安排一些能夠開啟心智活躍氣氛的故事,講一些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實實在在的案例,選擇本地、本企業的案例,案例越貼近員工越有感染力、發生的時間越近越好,同時要求培訓員工進行現場模擬和討論等互動方法,以此來增強員工的參與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使員工在快樂的培訓氛圍中掌握知識點,使得他們輕松學習,輕松記憶,這樣就可使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
學以致用——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