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到底效果如何?”,其實,這已是一個令眾多企業尷尬的問題。一方面我們的企業對培訓已經并不陌生,明白成功的企業都視培訓為“法寶”;另一方面經過“實踐論證”又發現培訓并達不到我們所期待。用時髦的話講,叫郁悶!這里,先談兩個我感觸很深的親身案例:
一家“很重視培訓”的食品企業,邀請我參與一場員工內訓,主講職業心態。負責人表示他們會“精心準備和組織這次培訓的”。課程那天我看到有100多人坐滿了現場,這大大超過了常規的培訓班規模,顯然也不是先前所說的一個部門的40個人。該負責人回應說:主要是考慮的“人多氣氛好、鼓掌也熱烈些,這樣培訓才有效果”,聽他的這條件,似乎對“培訓效果”已是胸有成竹;另一家同樣“很重視培訓”的化妝品企業,做了一次“投入很高”的培訓,課前動員、現場布置和組織都做得很好。學員積極性也很高,一天的時間,除了課堂安排的討論,還提出了很多與課題相關聯的問題。學員有需求講師就有責任,所以課后作為主講老師的我主動聯系該企業,希望多點跟進輔導。企業很熱情,約定好時間。可是那天到了企業,出現的僅是三五個熱情的“接待者”。我們很真誠地說不是來參觀和考察的。而企業也非常真誠地說:除了“專門的培訓”,我們真的安排不出來時間。
你看,“氣氛好,培訓就算有效果”,“下課了,培訓工作就全部結束了”?
其實,不僅是這兩個案例而已。在一次調研中,“請用簡單的詞匯將‘培訓’替代”,竟然在眾多的詞匯里“上課”、“學習”二詞不約而同地大量出現在各張問卷上。這就是多數企業在潛意識中對于培訓的大部分理解。他們主要的力和標準都“押”在“上課”、“學習”這里,力求華麗的現場(強主持、名老師),熱烈的反應(掌聲、笑聲甚至哭聲)。達到這樣,認為就是好培訓。但是經過反復,從一段時間來看并沒有出現應有的“績效”,于是“培訓到底有無用”的矛盾境地也就出現了。
培訓一詞是從Training and developing中來的,Training是指訓練;從中文來看培訓包含培與訓,就是說培訓不僅是上課受教(“培”),還包括配套的“訓”。也就是說培訓工作是一個系統的工作,并非我們以為的上課、聽講座、記筆記而已。但是在實際中,我們在“訓”方面太過忽略,而只是做了“培”的工作,奉它為培訓的全部。多數的培訓工作被做成“夾生飯”而不了了之。這種半途而廢和前功盡棄式的工作,若把他獨立出來衡量具有多少意義,筆者還真是不敢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