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考核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戰略目標體系及其目標責任體系、指標評價體系、評價標準及評價方法等內容,其核心是促進企業獲利能力的提高及綜合實力的增強,其實質是做到人盡其才,使人力資源作用發揮到極致。本文由yjbys整理。
企業進行績效考核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員工積極性、提升業績。在很多企業,績效考核的最終體現就是績效工資
但是實際上在很多企業績效考核都流于形式,績效工資也就成為了固定工資的一部分,做好做壞都沒有差別。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兩個績效工資案例:
案例一
績效工資定義為總工資的一部分,而不是獎金性質。比如,小李進公司工資為5000元,那么他的績效工資就是其工資總額的20%,即1000元,意思就是根據工作任務和日常工作表現等,績效工資部分會有折扣。
雖然該公司目前來說工資都是按照總額發放的,但一提起績效工資,員工就覺得每個月時間都付出了,工作也是按照公司安排做的,做的多就錯的多,一出現失誤就要扣錢。所以一到點就下班,沒有人愿意加班。
案例二
銷售型企業,工資底薪是3500元,大家都一樣,績效工資1500元,是獎金性質的,每個月全勤無遲到、遵守公司規章制度能拿到300元;認真工作,每天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能拿到500元;剩下的是提成部分,設定指標,多完成多得,少完成少得。公司氛圍很積極,大家都自動自發努力工作、無償加班要去做業績。
那么,從這兩個案例來看,績效工資的設計到底應該怎么去做呢?
績效工資要注重員工的心里感覺
績效是對已完成的工作或任務的價評,所以績效工資確實是報酬的一部分,而獎金是對超出預期的行為的獎勵,鼓勵的是未來的行為。
本文兩個案例實質是一樣的,只是做法不同。案例一采取的是減法,先設定總額,再根據績效相應減扣,員工心理感覺是在苛扣;而案例二是先設定基數,再根據績效指標完成逐項加額,員工心里感覺是在掙錢,其實是利用了心理學原理。
打個比方,就像孩子去商店買一斤糖,一個阿姨稱糖先抓一大把,再一點點減去至一斤為止,小孩子就不高興,認為阿姨給的少;另一個阿姨先抓一點,不夠再往上加點,再加點,直到一斤為止,結果小孩很喜歡第二位阿姨,這就是心理原理,其實都是一樣的,方式方法不同,人的感受就不同。
做人力資源的是與人打交道的,也應掌握些心理學知識,做起來可能效果就好很多!
績效工資應該是對員工工作的肯定
有人認為案例一太呆板,可以減,為什么就不能加?只要整個公司的整體績效是可控就可以。內部出現差異化是很正常和有一定激勵性的,雖然整個激勵是從鞭策的角度出發的。其實兩個案例來看,員工沒有那么實在就單純的認為1500不屬于我,我的工資就是3500。
員工會覺得,我努力后的結果也就是5000,我在案例一中只要不犯錯的結果就是5000。兩者僅從薪酬角度來說,案例二給人的待遇水平未必會有競爭力。但案例二可以給人學習和努力的空間,并給與努力以物質肯定;是從正面進行了激勵。
和績效工資對應的考核方案更為重要
績效考核應該根據崗位性質的不同,分類設計分類考核。職能輔助崗位可以設定固浮比例;公司創收的崗位績效考核不要封頂,完成超過100%的照樣給予激勵。
某公司的銷售部銷售業務員崗位每個月流失非常大,基本每個月更換一批人,后來了解他們銷售部的薪資方案,招聘告訴別人底薪是1800(其實,出勤底薪是1200,剩下600元為崗位KPI考核)+業務提成,業務提成為項目利潤的千分之一。
但是,能接到市政工程的除了老板外,銷售是沒有機會的,所以也就每個月1200+600。而且這個600還得根據崗位KPI達成情況再兌現,承諾的底薪1800,基本只能拿到1400左右。所以員工流失率很大。很明顯,該公司的考核方案需要重新調整,包括銷售部組織架構。
所以說績效工資不是多與少的較量。
文中的兩個案例,企業實際付出的金錢差不多,但是卻造就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工作表現和氛圍。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企業給員工工資,并不是高薪就一定能激勵人產生更多價值,工資一定要和績效有效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激發員工潛能,為企業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