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究竟是用來干嘛的?
顯然,正如德魯克所說,“管理是對內部的管理”。
當企業從當年一兩個人的小作坊逐步成長為數十人的團隊,“管理”的必要性就逐步凸顯出來了。
小作坊時代是不需要什么管理的,就那么一兩個人,而且通常不是親人就是親密的朋友,彼此非常了解,哪需要什么管理?自己干,有什么事口頭招呼一聲就行。
但隨著組織的快速發展,團隊慢慢大了,人數慢慢多了,老板們發現不“管理”幾乎無法干活,人越多越容易混亂。
于是,“管理”便成了企業里每天工作之重。
由此也容易進入另一個誤區,為了“管理”而“管理”。
不顧企業所處發展階段,甚至忽略企業績效目標,盲目的追求“規范化”,眼睛只向企業內部看,全身心關注對內的管理。
我們都知道,企業內部的溝通與協調往往會耗去大量精力。
畢竟團隊是由人組成,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脾氣、習性,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工作習慣,要將這些來自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凝聚在一起,干出點事業,難度是不低的。
團隊人數多了,企業自然要出臺各項管理制度、工作標準與規范,讓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崗位交出近似的答卷,至少不要出現太大的工作偏差。
也因此,我們不得不將大量的時間花在內部建設上,我們不得不將心力集中在內部管理上。
而正是此時,一個非常大的危機正在潛伏,那就是容易陷入追求完美的內部“規范化管理”中,忽略組織外的成果,漠視組織績效。
企業是依靠成果存活,企業的成長與發展來自于在組織外取得的績效,一切企業內部管理工作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即為了達成卓越的組織績效。
正如德魯克所言,
“管理存在的目的是幫助組織取得成效。
它的出發點應該是預期的成效,它的責任是協調組織的資源取得這些成效。它是幫助組織在組織外取得成效的工具,無論這個組織是企業,還是大學或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