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考核方法引入國內之后,真正創新的少,照搬照抄的多,結合企業實際的少,千篇一律的多,為了扣工資扣獎金的多,為了激勵鼓勵員工的少,離不開專家指導的多,企業能獨立操作的少……導致績效考核成了HR們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績效考核原本應該與具體工作的員工息息相關,結果卻成了企業少數“精英”才能理解才能使用的“奢侈品”,仿佛沒有復雜的公式就不能進行績效考核,似乎離開了希臘字母就無法表述計算依據。一句話,脫離具體企業的格式化考核害人不淺,導致今天國內的企業不是考核過度,就是考核不足,不是過左,就是過右。
對考核偏差及考核之煩,HR們也許比我有更多切身感受,故無需我去一一列舉。今天只想說明一個問題:量化并非績效考核的全部!
首先聲明,我是主張考核要盡量量化的,只不過,我認為量化并非績效考核的全部。
為什么我要特別強調量化不是績效考核的全部呢?因為有的企業高管人員提出:考核必須量化,一切以系統(指企業的REP系統)給出的數據為準。凡是系統沒有數據支撐的事項就不要納入考核范圍。沒有業績指標的員工就不要考核。
果真如此,那績效考核就太簡單了!就不會讓無數企業老板每夜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了!
真能如此,那人力資源部門的員工睡覺都會笑出聲了。
如果一個企業實施績效考核只針對部分員工,那么這樣的考核是不完整的、不公正的。如果只考核有業績指標的員工,那么績效考核不要也罷,因為這與計件工資似乎沒有什么兩樣。
順便說一句,規模小的企業,不走“績效考核”的形式,工作安排到位,員工都很自覺,要不要這種“形式的考核”真沒有什么影響——創業初期無制度有活力的企業就是最好的證明。
問題是一個規模較大的企業,員工超過千人甚至過萬人,如果還不引進或實施規范的績效考核,恐怕其發展就難以為繼了——許多因人浮于事而倒閉的企業應該是最好的證明!
國人有句老話“做多錯多”。如果考核一味量化,帶來的結果就是做得越多的人,可能會得分越低——因為他犯錯誤的機會更多。不做、少做工作的人則犯錯誤的機會大大減少。特別是對哪些沒有業績指標的崗位員工,這方面會表現的特別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