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曾在幾家企業工作過,幾乎在每個企業都遇到一種情況,即“總”是“對”的,“總”是“錯”的,請看:
——總能聽到某些領導對下屬大加訓斥:“怎么說了這么多遍你還是不懂?”、“怎么做了這么長時間,這個還不懂?”
——有的領導還不等下屬把話講完就強行打斷:“我知道你的意思,你的想法不對……”,甚而至于:“不要談你的想法,聽我的……”;
——也經常聽到一些領導說:“我的那些人都不行”,或者“總是招不到好的人才”;
——開會時,總是最高的一位領導夸夸其談,其他人員使勁點頭、拚命稱“是”。
在與其他企業員工在交談時,還有一種情況:員工提的方案被主管反對、主管修改后提交的方案被經理反對、經理的方案被總經理反對、總經理的方案被副總裁反對,副總裁的方案被總裁反對,總之,不管是多大的企業——50人也好,500人、5000人也好,都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在國人做領導的外企也不鮮見。
而且,以上現象不只在企業里有——在家里,父母總是“對”的;在學校,老師總是“對”;學生考試,標準答案總是“對”的;在政府,除過聽領導講話外,其他人只能舉手表決,全體“一致通過”……
因為領導總是“對”的,這樣一級一級往上遞推,整個企業(或政府單位等)就永遠只有一個人的腦袋在思考,整個企業都只能在一個人的思想框架下運行,其他下屬、員工的腦袋都只能當腳用、不能有任何的“異端邪說”、不敢有任何的不同聲音,永遠無法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如此,下屬、員工就會變得越來越被動,久而久之,就會聽到員工說:“既然領導這么定了,我們就這么做吧,管他呢!”——“創新”能力就這么被扼殺了!
Robin的這種說法可能有點過于嚴重,但我們看一下目前的狀況,改革發放已經三十多年,整整換過了一代人,中國經濟也的確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中國的制造業,很大的程度上依然停留在發達國家“加工廠”的水平,這么多年來,中國的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了多少?中國的制造業,創造了幾個響當當的自主品牌?中國“高速”增長的GDP里面,包含了多高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中國的制造業離中國“智造”、中國“創造”還有著很遙遠的距離……
德魯克說:“如果沒有考慮每一個可能方案,那就會產生偏頗;管理者的決策不是從‘眾口一詞’中得來的,好的決策應以互相沖突的意見為基礎從不同的觀點和判斷中選擇;除非有不同的見解,否則不可能有決策——這是決策的原則。”注意,這里說的是“決策”的原則,而不是做出“好決策”的原則!
然而在我們的企業里,這樣的“沖突意見”被剿滅了,這樣的“不同見解”消失了,甚至連“眾口一詞”也沒有,只剩下了領導的“一言堂”了!這樣如何能做決策?更如何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真正有智慧的領導,并不是那些做出決策的領導,而是那些根據錯綜復雜的信息、綜合來自各個渠道的不同聲音、不同意見而做出決策的領導!領導不可能所有事情一把抓、什么事情都懂,因為領導的手也只有那么大!這樣的領導,才能像德魯克說的那樣“做正確的事”。讓下屬們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吧,領導者的聰明才智在于用人,而未必在于事事強于人。有多少員工,就讓多少個腦袋思考問題吧,這樣的企業才會不斷創新,才會有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