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及祭祖文化的孝與善
中元節作為我國漢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盂蘭盆節或鬼節,俗稱“七月半”。該節日流行于全國各地,其時在農歷的七月十五。
其發源一說始于道教,道教認為,正月十五為上元節,此時祭天,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其時祭水,而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傳說這天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是日道觀作齋醮薦福!兜澜洝份d“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谄淙找怪v誦是經。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
一說始于佛教,為追薦祖先而舉行,佛經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蓮曾設百味果,供養十方僧眾,救母于倒懸之中,佛教于是興起“盂蘭盆會”。唐韓鄂《歲華記麗·中元》:“道門寶蓋,獻在中元。釋氏蘭盆,盛于此日。”《辭源》“盂蘭盆會”詞條:佛教儀式,每逢夏歷七月十五日,佛教徒為追薦祖先而舉行。盂蘭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譯,意釋“救倒懸”。《盂蘭盆經》說,目蓮以其母死后極苦,如處倒懸,求佛救度,佛令他在僧眾夏季安居終了之日(即夏歷七月十五日),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即可解脫。中國梁代開始仿行。后世除設齋供僧外,還加拜懺、放焰口、演《目蓮救母》劇等,曾相沿成習。后演變為民間祭祖日,家家追薦祖先亡靈,并有放河燈等活動,以超度亡魂野鬼。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們對祖先的一種思念、一種崇敬,還有一種畏懼,是民族心理的真實寫照。思念體現的是人們對自己的祖先在社會生活生產活動中的業績的回憶,崇敬體現人們把自己平安幸福歸于祖先的庇護,畏懼體現了人們怕不行善積德而受到祖先的懲罰。這種復雜的心理狀態,凝聚為我國文化核心之一“孝”。 “孝”即善事父母,在更為廣義的范疇里,它還規范了宗族內兄弟、姊妹、妯娌之間應該如何相處,這一規范協調了宗族內的關系,維護一種秩序,建立一種和諧和睦宗親關系。祭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后期,直到今天還保留著對華胥、女媧、黃帝、炎帝、堯、舜等史前社會領袖人物的祭祀。長期的祭祖活動中,同時伴隨著對無主孤魂的祭奠。其用意在于讓無主孤魂在人們構想的冥界衣食有著,在善事父母、善事祖先的同時,善待無助孤魂,建立以祖先為中心的冥界的和諧共處的秩序。
善者,美與好的集中體現,有完善及友好親善之意,是人類社會長期追求的目標之一。關于善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有大量的論述,《大學》起首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論語》中道:“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物資辱焉!庇值溃骸耙娚迫绮患,見不善如探湯!薄睹献印分械溃骸肮胖,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毕仁兊恼撌鼍诮袒藗冊谌松煌矫鎻纳疲采钌铙w現了他們對善的追求。這一追求在祭祖過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人們將現實社會的體驗推及到陰間,希望冥界人人無凍餒之憂,且友好親善,和諧共處,這里也寄托了人們對現實社會的理想追求。這正是祭祖文化在今天要進一步挖掘的積極意義之所在。
祭祖文化體現的孝與善,其內涵對于今天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和諧與統一,在人際關系方面,主張“貴和尚中”?鬃又鲝垼岸Y之用,和為貴”。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薄豆茏印分刑岢觯骸靶笾缘,養之以德。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偕習以悉,莫之能傷也!薄赌印诽岢觯骸敖逃柍济瘢秃现!睆堘纺暾J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即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統一”。程思遠在論述和合文化時說,“中華和合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精髓之一和主要組成部分”,“這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整體系統思想”。這些,均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論述,即為“和合文化”。而和合文化的建立,要在一種秩序、道德與美好友善的條件下,方能實現。而祭祖文化所倡導的孝和善,正是和合文化構成的兩個主要因素。古人說“百善孝為先”,這正是建設和合文化的核心所在。
今天,如何實現人們理想的和諧社會,是一個尚需深入思考和實踐的重大課題。我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國力不斷強盛,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國家建設日新月異,其貧困人口不斷減少,國家在世界范圍內的綜合競爭能力快速上升。構建和諧社會,關心社會弱勢群體,讓慈善事業受到普遍關注,形成全民共識,需要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的積極意義,并開展慈善活動,倡揚人道與倫理精神。這不但符合民族文化心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慈善事業在民間的進一步拓展,對構建和諧社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方面,中元節正是可以利用的民族傳統節日。
中元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不但在我國民間一直傳承至今,而且在東南亞華人中有極其廣泛深入的影響。陜西興平市莊頭鎮金家村中元節廟會從元代開始,延續至今。廟會之前,村里要進行宗廟祭祀,村民們除在廟址處燒香焚紙,祭奠先祖,還要在南巷中搭棚,掛上菩薩等佛教傳說中的眾神畫像,進行祭祀,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廟會,影響周圍六七個村莊。這種情況在興平市并非僅此一家,據當地群眾講,中元節這一天,舉行和本村同樣的廟會就有多個村莊,這充分說明中元節在民間一直傳承至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華人以中元節為基點,整個七月均在祭祀祖先并以各種形式進行中元節慶祝,其三清道教會在中元節舉行“緬懷祖先,知恩超本”的“超度大法會”,并積極倡導一種“人道和倫理”精神,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據新加坡報刊文章評論:中元節活動既有緬懷先人,追思功果,也有關懷貧困人群的現實意義。表面上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其實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推動慈善事業,倡導孝道,它已超越了種族和宗教信仰的范疇!疤蕹孕派士粗性獣募w拜祭,對象不僅是自家的先人,推己及人的布施,也是集合了道教、仁慈、‘老吾老幼吾幼’的義舉;一年一度鄰里聚餐,標售福物,動員人力物力,需要強大的組織力量和獻身精神為后盾,中元節慶的全過程,肯定加深了鄰里關系;競標福物籌集的款項,以及現場的踴躍募捐集腋成裘,惠及貧困與弱勢人群,更是社會關懷善行的有效推廣!(摘自新加坡華文報紙《中元節專輯》)國內民間和海外華人利用中元節關懷弱勢群體,和諧村社關系,推動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對我國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更多相關文章閱讀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及祭祖文化的孝與善 】相關文章:
關于孝與無后的辨析的文化論文08-14
中國咖啡的發展與文化10-08
淺談中國的文化與情感11-06
《論語》中的孝文化09-18
圍棋與中國文化09-13
淺談泰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與互補10-27
淺談文化符號與中國文化研究10-29
淺談中國與西方文化的較量10-26
中國茶道文化與茶道禮儀11-10
淺談南宋官窯與中國禮樂文化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