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文伶官傳序原文翻譯
伶官傳序在寫法上,則欲抑而先揚,先極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壯”,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通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突出莊宗歷史悲劇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與人”的結論,顯得更加令人信服。下面是伶官傳序的翻譯,歡迎參考!
高中課文伶官傳序原文翻譯 篇1
伶官傳序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伶官傳序注釋
伶官:伶,戲子,或唱戲雜技演員,現代的娛樂人員。伶官:宮庭里供統治者娛樂表演的人物?梢姺饨ǔ凰加诿裆凰加谶M取,奢華淫樂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見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求本原來,探究。
其:語氣副詞,表示期望、命令的語氣。
廟:太廟,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
從事:這里指負責具體事物的官員。
一少牢:用在豬、羊個一頭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組:絲帶,這里指繩索。
抑:還是。
逸豫:逍遙游樂,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戀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函:包容。
忽微:極細小的東西。
伶官傳序譯文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后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鼻f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后莊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人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里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里,使人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完成,他那神情氣概,是多么威風!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安定,一人在夜里發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頭發來對天發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這樣的嗎?還是認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杰,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果陷于困窮,難道僅只是溺愛伶人有這種壞結果嗎?于是作《伶官傳》。
高中課文伶官傳序原文翻譯 篇2
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 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譯文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誓,割下頭發,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哪里僅僅是伶人?
高中課文伶官傳序原文翻譯 篇3
原文:
君子所求于人者薄,而辨是與非也無所茍?鬃幼镌子柙唬骸坝谟枧c何誅①!”罪冉求曰:“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②。”二子得罪于圣人,若當絕也,及為科③以列其門弟子,取者不過數人,于宰予有辭命之善則取之,于冉求有政事之善則取之,不以不善而廢其善。孔子豈阿其所好哉?所求于人者薄也。管仲功施天下,孔子小之。門弟子三千人,孔子獨稱顏回為好學,問其余,則未為好學者。閔損、原憲、曾子之徒不與焉;冉求、宰予之得罪又如此。孔子豈不樂道人之善哉?辨是與非無所茍也。所求于人者薄,所以取人者厚。
蓋辨是與非者無所茍,所以明圣人之道。如宰予、冉求二子之不得列其善,則士之難全者眾矣;惡足以取人善乎?如管仲無所貶,則從政者若是而止矣;七十子之徒皆稱好學,則好學者若是而止矣,惡足以明圣人之道乎?取人如此,則吾之自取者重,而人之所處者易。明道如此,則吾之與人其所由可知矣。
故薄于責人,而非匿其過,不茍于論人,所以求其全。圣人之道,本乎中④而已。
【注】
、僭子钑儗嫛W釉唬骸靶嗄静豢傻褚,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诩臼细挥谥芄笠矠橹蹟慷揭嬷。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③為科:評定等級。
、苤校褐钢杏埂
譯文:
君子要求別人的東西很少,但分辨是非時卻一點不馬虎?鬃又肛熢子钑r說:“對于宰予這樣的人我能批評他什么呢?”指責冉有又說:“你們敲著鼓去攻擊他就行了!边@兩個人得罪了圣人,孔子好像和他們決裂了,等到評定學生等級時,挑選的不過幾個人,因為宰予善長辭令而被他選中,冉有善長政事也被選中,并不因為他們的缺點而忽略他們的長處。難道這是孔子討好他喜歡的人嗎?只不過是由于對別人的要求很少而已。管仲的功績造福于天下,但孔子卻輕視他。有三千名學生,只表揚顏回好學,問到其他人,他就說,沒聽說誰是好學的。閔損、原憲、曾子等人都不在好學之列。冉求、宰予又這樣得罪了孔子,難道孔子不喜歡談論別人的長處嗎?只不過分辨是非一點不馬虎,要求別人的'很少,別人向他學習的卻很多。
分辨是非不馬虎可以闡明圣人之道。假如像宰予、冉求這樣的人都不可列入好的一類,那么就難找到十全十美的人了,哪能發現別人的長處呢?假如對管仲不去批評,那么從政的人只要做到這種地步就會停止,七十子都被稱贊好學,那么好學的人只要像他們那樣學習就會停下來,怎么能解釋圣人之道呢?這樣選取人的長處,我自己可以學習的就會很多,人們處世就會容易。像這樣明白道理,那么我和別人運用的方法就很清楚了。
因此說對別人要求少,并非掩蓋他的過失,談論別人不馬虎,才可以要求他全面。圣人之道,建立在中庸的基礎上!洞呵铩返拇罅x難道比這還容易嗎?
【高中課文伶官傳序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伶官傳序》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08-13
蘭亭集序原文及翻譯08-12
《蘇武傳》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03-15
謝弘微傳原文翻譯賞析08-19
離騷課文翻譯屈原08-29
日月潭課文原文08-29
少年閏土課文原文08-28
謝弘微傳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08-19
大鐵椎傳原文譯文08-15
離騷原文和翻譯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