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于剛專訪
現年60歲的于剛選擇在生日當天宣布第三次創業,或許是外界無法理解的。
60歲生日當天,于剛宣布開啟人生中第三次創業。這是他13年前以“人才引進”身份加盟北京兒童醫院時不曾料想的。
援引他自己的說法,“這一決定并不輕松”。在此之前,被朋友評價為“有想法”“愛折騰”的于剛,內心經歷過無數次自我論證的追問,甚至與家人有過多次尋求理解的爭論。
“是享受創業的過程么?”健康界試圖找到他“愛折騰”的原因。
“其實不僅是享受創業的過程。創業的沖動、創業的過程、創業的成功,三部曲都不可少。最珍貴的是,和一群有愛心、有想法的團隊一起做事、一起前行。”坐在小圓桌一角的于剛會心一笑,挪一下身子,說這個問題很好,思考片刻后一臉認真地回答。
“其實,創業過程中的一些挫折和失敗也是我所享受的。”他又跟了一句。
對話發生在于剛正式宣布創辦美和醫療集團的一周前,北京西環廣場T1座19層的北京美和眼科診所。
往前追溯,深耕小兒眼科領域三十余載的于剛,可謂創新無數,嘗試性行動幾乎涵蓋如今醫療行業的所有熱詞——多點執業、自由行醫、民營醫院、異地辦院、大篷車醫院、品牌醫生、醫療傳播、互聯網醫療,而且每一次都頗具深度。
在長達4個多小時的專訪里,健康界一直在探尋這位心態年輕的連續創業者背后的思考邏輯與創業理想,甚至按捺不住直接發問他對成功的定義,得到的答案是“活著就要做事情,做事情就要做好。”
訪談越深入,越發覺喜歡褚時健的于剛不僅打造了自己的“移動帝國”(請參見健康界2015年專訪文章《于剛:一個醫生的移動醫療“帝國”》),更是將視角投向品牌團隊的搭建、醫生創業的孵化,第三次創業伊始便選擇醫院、診所、視光中心、視覺產品研發中心、醫生集團五個項目齊步走。
唯變所適,不逾矩,F年60歲的于剛,創業再出發,為很多人,亦將被很多人追隨。
老小孩與醫匠
“我們的理想是,做自己的醫院,做有溫度的醫療,掙有尊嚴的錢。”這是于剛的期待,也早已在踐行。
提問美和醫療集團的愿景描述時,于剛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賣了個關子”,笑著將問題拋給坐在一旁的美和傳媒年輕的負責人李誠誠。后者心領神會,給出與于剛在生日當天發言時同樣的總結。
言語之外,細節之中。于剛和團隊對“人情味兒”頗為重視。
為了緩解很多患兒的害怕,于剛逐漸改變出診穿白大褂的職業習慣,主動來到診所休閑區,在寶寶們玩“樂高”玩具的時候,見縫插針完成會診。
他花費心思的瞬間,越來越多地被細心的同事和孩子家長記錄。于剛笑著說,后來才有所察覺,自己給寶寶們看病時,總是不自覺地握著他們的手、撫摸著他們的頭,而且“葛優躺”、單膝跪地的姿勢愈發日常。
“于剛爺爺”的稱呼也因此根植于孩子們的內心,寶寶、寶媽、醫生團隊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可是,疏遠的卻是自己的孫子。于剛語氣里透著遺憾地告訴健康界,孫子現在快4歲了,自己去看的次數還不超過6趟。“去年見了我就哭,后來通過食物、玩具、小狗的“誘騙”才不哭了,逐漸接受了這個‘陌生的爺爺’。”
“其實,你說哪個做爺爺的不想和孫子一起玩,去看著他長大?”于剛突然有點哽咽,聲音中夾雜嘆息:“就像最近比較火的達康書記,有評論說他什么愛好都沒有,連撲克都不會打。”“但人生可能有很多活法,有時需要我們慢慢調整,伴隨孩子們的成長。”
曾有媒體采訪于剛:“現在很多醫生想塑造品牌,卻又苦于沒有時間和精力,該如何是好?”他的回答直白樸實:“品牌是用心血、精力、時間換來的;是用犧牲母愛、父愛、孝道、健康、時間換來的。”
這個答案顯然并非夸張。
于剛在健康界學院做直播時,曾分享過一件觸動內心的事。幾年前,在一次團隊成員親子活動時,逗趣地問主任醫師曹雯紅的小女兒,喜歡媽媽還是爸爸。小姑娘的答案是爸爸。而之所以不喜歡媽媽,是因為媽媽回家只做兩件事:回復患者帖子和縫鼠標墊練習顯微手術。
“對我的孩子來講,我只是個母親;但對患病的孩子來講,我就是整個世界。”吳倩(創業合伙人)微博的開篇語,讓于剛感慨良多。
人文與溫度的氣息亦在團隊內部彌散。譬如,美和診所精心設計了“探險尋寶”的故事場景,用游戲的方式提前讓孩子進入手術室,通過術前心理干預讓孩子不再害怕,順利配合麻醉師、眼科專家完成手術。同時,為了給孩子更好的體驗感,于剛團隊將麻醉面罩設計成小動物的頭像,包括長頸鹿、大象、獅子等等。玩具是孩子的詞匯,游戲是孩子的語言,于剛團隊深諳此理。
此外,美和小課堂的開設,也讓候診間隙的孩子們樂在其中。而美和小課堂的主力軍是于剛在去青海義診過程中結識的大學生支教志愿者。比如,于剛的助理趙欣舒,擅長美術并具備教師資格證,平時會開設眼病寶貝繪本班,讓寶寶們學畫畫、看眼病兩不耽誤。
“我的團隊就是我的后天親人。一看見他們,創業過程中的很多艱辛和苦悶,就都煙消云散了。”于剛說這話時,已至正午。原本訪談定在上午九點,后因外地患兒家長加號,被推至十一點。期間,一位現任某醫院院長的老同學臨時來訪,希望取創業之經,訪談再次往后順延。
每人一份酸辣粉,外加一個肉夾饃。于剛特意安排助手叫了外賣,一個一度火爆全城的中餐品牌——西少爺。“我平時顧不上吃飯,商場里的外賣都被吃遍了,這家創業公司的飯菜很不錯。”于剛像代言人似的不停點贊,推薦品嘗。
創業抉擇
于剛的創業同樣迎來無數點贊。原本退休的年紀,此番再次“出山”,不僅在醫療圈內,就算其他領域的創業圈也屬鮮見,更況以“創業老兵”的身份。
活動當天,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全科醫生集團創始人于鶯、著名營養師顧中一、百度人工智能總經理李政、健康界總裁趙紅以及華康移動醫療COO戴廉、醫療互聯網科技領軍人王咸毅、眼科界知名自媒體創始人李宇等業內大V悉數到場,一起見證這場別有意味的啟航儀式。
“其實,這次創業可以算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于剛講述背后的故事時,毫無掩飾地激動起來。
凡事預則立。早在美和醫療集團成立的一年多前,于剛已精心籌建美和傳媒,不僅有攝像、編導,還有編輯,完全團隊化運作。包括新近成立的醫生集團,十幾位專家和視光師也已搭建成熟,同時擁有IT團隊的支撐。美和醫療集團收購并重新研磨了國內暫無先例且屬于醫生的視覺產品,打造了一個弱視、斜視治療和訓練于一體的研發中心。坦白地講,這些事并不是醫生簡單說辭職開始創業就能駕馭的。
在正式訪談于剛前,健康界還特意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輸入“北京美和眼科診所”幾個字,因為當時得到的消息也只是于剛創業的第一件事是落地了診所,其他并不知情。
法定代表人顯示的是張豐(創業合伙人,跟隨于剛24年的眼科專家),開始讓健康界有些疑惑,F場追問企業關聯關系,方才知道于剛正在描繪的創業圖景已非單純開設診所這般簡單。他現在的身份已是注冊資金1億元的美和醫療控股的董事長,更多的職責是把更多的“醫生集團”引進到美和這個平臺上來。
“當時考慮北京美和眼科診所的選址時,是已有連鎖的打算么?”二環邊上開診所,只開一家顯然不合邏輯,成本和營收的平衡亦是艱難,于是不禁好奇地問于剛。
于剛首肯之余解釋稱,在確定現址前曾和團隊先后看過70多個地方,后來綜合交通方便、規模設施以及標桿效應等多重因素最終敲定,即便診所每年就將消耗近300萬的成本。
既定規劃藍圖也慢慢舒展。“我們這次要做成全國連鎖,集團化運作。未來還有美和婦嬰、美和口腔、美和整形、美和視覺、美和公益,未來上市也不是沒有可能。北京會建立3個中高端的兒科眼科診所、4-5個視光中心、2個日間手術室和1家中高端綜合性醫院。”
于剛透露,位于北京朝陽區的美和醫院現已開工建設,建筑面積3.2萬多平米,醫院的手術室有兩層,未來主要用于為自由執業醫生(集團)提供日間手術室,定位是大?、小綜合,以兒童眼科為特色?。“還會進行一些醫生創業項目的孵化。目前我們已經和4個麻醉醫生集團達成合作意向,下一步我們會成立美和麻醉醫生集團。”
目前,美和醫療集團已邀請兩位在兒科和婦科經驗豐富的院長、國內某三甲醫院前任眼科院長加盟,于剛20年的創業伙伴國外眼科專家David Zheng也已正式加入美和醫療集團并任美和海外聯合創始人。
診所連鎖亦已在進行之中,而且第二個和第三個已進入籌備階段,首選地址是深圳、武漢、成都,后者溝通已有時日。
“我們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美和,美和現在也面向全國招募醫護人員、視光師、宣傳人員、運營專員,我們希望打造一個醫療新業態。”
實際上,于剛創業的想法已醞釀三年。期間,健康界曾三次約訪都被婉拒。“雖然當時規劃的遠景輪廓基本清晰,但并不成型。”就在等待的過程中,醫生創業風潮涌起,張強、于鶯、龔曉明等醫生大V先后從公立醫院辭職,各有天地。
“萬事俱備,東風可能都不欠。”于剛笑著說,13年線上線下的積累已經實現透明轉化,現在宣布創業,時機正好。
值得一提的是,新政策再送東風。于剛生日當天,《北京市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掛網發布,明確重點支持在醫療資源薄弱區域舉辦的醫療機構,在緊缺專業領域舉辦的醫療機構,品牌化、集團化、連鎖化經營的醫療機構,“互聯網+健康醫療”、“保險+醫療”、醫生集團等醫療新業態。
醫生與企業家
至此,于剛的身份也再經轉換。36年眼科醫生、13年眼科醫院院長、19年眼科主任,再到如今的美和醫療集團董事長。
“為什么我們現在敢做這件事?前段時間,我和準備創業的醫生們聊天時就問了一句話:掙不掙錢說不好,創業者你敢擁抱失敗嗎?敢擁抱失敗,你就敢出來。”于剛自問自答。
曾經“失敗過”的于剛坦言,自己的人生低谷時期實際上是去北京兒童醫院的頭兩年。作為“醫療北漂一族”,他來北京的真實想法原本只是“不再折騰”,不曾想更大的折騰迎面而來。
2004年的北京兒童醫院,雖已有著62年歷史,可小兒眼科發展比較滯后,掛靠在五官科之下,沒門診、沒病房、沒手術、沒獎金、沒項目,醫生團隊也只有三個半(注:有1名退休專家),科室收入1年只有50萬……彼時,擺在于剛面前的挑戰似乎遠大于機遇。
時隔十多年,北京兒童醫院眼科的年度門診量已經到22萬,各項綜合年收入1.24億元,科室也發展成擁有96人的醫、護、技團隊,科研成果、醫學文章、發明專利都居國內兒童醫院前列,成為國內最大規模綜合的小兒眼科團隊。
“從小到大,從無到有,從內心講,我無愧于這兩個平臺——第一次創業的張家口眼科醫院,第二次創業的北京兒童醫院。我要真誠感謝四位提攜我、幫助我、寬容我的院長。”于剛深情地念出了四位院長的名字:劉化周、曹文桂、李仲志、倪鑫。“我無愧于接納我的北京兒童醫院的父老兄弟。”坦然的言語中流露出不舍和留戀。在此期間,于剛收到的“橄欖枝”不在少數,包括愛爾眼科集團董事長陳邦多次邀請,試圖說服他加盟參與,做全國的小兒眼科事業。
“昌樂,你說我現在還缺少什么?”于剛略作停頓,反過來問筆者。
“可不可以理解為,您的一生都是一個戰士的角色?”倆人相視一笑。
“男人就應該是個戰士。”于剛繼續說道:“有一句話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除非有一天做不動了,就退了。”
“我原來有個計劃,就是退休后把奧斯卡大片全部再看一遍,然后寫寫影評、做配音、幻燈。”創立美和醫療集團之前,作為“奧斯卡”追星族的于剛曾如此暢想自己的退休生活。
很顯然,于剛接下來的日子并不會比以往輕松。“這些都是她們給我布置的作業。”聊天間隙,于剛看似輕松地望了一眼坐在對面的李誠誠,并展示自己塞得滿滿當當的手提包。“包括一星期后開業當天的安排,都得提前熟悉。”
關于集團的發展,于剛更傾向搭建平臺,誠邀有創業想法的醫生加入。“機會一定是留給有準備的醫生。創業者必須敢于擁抱失敗。醫生創業還必須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懂市場、懂網絡、懂稅法、懂政策、懂醫療、懂創新、懂人情世故、懂謙讓。” 八個“懂”字,實則是“于式”創業真諦。
這一點可以模仿,恐難超越。而且,從創業與投資角度來看,于剛幾乎不用講述創業故事,扎實的技術和多元化團隊充實的BP(商業計劃書)干貨自成體系。
盡管目前已有不少資本約見,于剛的解決方案則是采用合伙人制的方式辦醫療集團,暫不準備引入風險資本。在他看來,這會影響集團的自主決定權,干擾集團的大政方針。
圍繞文化融合,與于剛同樣聊了很久。期間,有意三次追問未來美和醫療集團連鎖化進程中的人員招聘和團隊理念如何融合處置。坦白說,健康界并未得到簡單而直接的答案,但于剛分享的現階段團隊發展節奏與狀態,完全有理由讓人充滿期待:
“新建的醫院旁會有咖啡廳、餐廳,還有兩套公寓,一邊是患者用,另一邊是專家用。中間設計一個共享花園、菜園作為休閑區。”“補貼員工提供住宿。對于一些骨干員工,我們會專門登門拜訪,和家屬聊聊對孩子的期望值。”“現在顧不上,先做了非常簡單的三件事:一是中午加餐,二是給每人免費辦理共享單車騎行卡,三是為護理人員買學分卡,四是給所有的醫護人員發放書費。”“未來老職工還要一起出國旅游,獎勵模范員工。享受全部眼科治療、手術優惠股權激勵在不久的將來也有可能設立。”
【于剛專訪】相關文章:
王健林專訪02-28
專訪草根創業故事12-09
專訪唯勝VR03-01
專訪ARCFE總裁Lily Guo02-25
人物專訪寶媽創業02-27
專訪馬云創業那點事03-03
專訪李寧:從溫和走向強勢01-16
專訪李開復:為何看好美圖03-27
專訪“財富狂人”嚴介和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