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國古代哲學與現代人生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談談中國古代哲學與現代人生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談談中國古代哲學與現代人生論文 篇1
接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精華部分的熏陶,對當代大學生各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如何分析中國古代哲學與現代人生?
對待中國古代哲學的態度,有人認為應當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國的落后完全歸咎為傳統的哲學思想,主張全然拋棄中國古代哲學而全盤西化。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正如古人所云:“東海西海,心同理同!泵恳粋國家或民族的哲學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階段對社會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我們必須肯定它們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來審視古今中外的哲學思想。對待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更應當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批判繼承。
縱覽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歷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學思想不斷地斗爭、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學思想。對于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哲學思想,我們可以將其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而對于有些內容,我們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為對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一
縱觀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我們基本可以理清中國古代哲學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人生。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往往從生活的實踐出發,來研究各種哲學問題,所以特別注重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學重所講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對人生、人性,以及對人的生命的一種認識;道家所關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遙與解脫,向往著飄逸灑脫、高潔絕塵的風骨神韻;佛家追求成“佛”,將達到涅槃境界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兩千多年來,對人生的審視,對人的自我追求的關注,始終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孜孜以求的核心問題。
(二)注重踐履。
知與行的關系向來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簡而言之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中國古代的哲學成就不僅僅表現在理論方面,更體現在這些理論的踐行上。誠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里所謂的“樂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實踐,從而獲得一種樂趣。道家的退隱,墨者的身體力行……無不表現出中國古代哲學家們不僅關注理論的構建,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
(三)注重道德。
中國古代哲學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道德哲學,儒家的“五倫”、道家的修身、佛教的向善都是以道德為第一要義的,封建社會的秩序也是通過道德來維系的。道德實踐可以提高人們的修養,從而達到社會整體關系的良性互動。
(四)注重和諧。
中國古代哲學不僅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且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道家創始人老子在追尋萬物產生的本源時,體會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的就是要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各種關系,以達到“人和”的.境界。中國古代哲學極力通過各種方式追求一種和合的境界。
二
幾千年來,中國古代哲學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形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心理積淀。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許多思想,不僅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對促進世界的文明與進步也起到了推動作用。誠然,中國傳統哲學作為封建社會經濟、政治的產物,其中自然存在著一些糟粕,至今仍會產生一些消極的作用。因此,有人曾質疑:21世紀,我們還需要接受這些傳統哲學思想并使之作用于我們的行動嗎?這些傳統的哲學思想是不是已經過時,應該被扔入故紙堆中了呢?
對于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很多思想,我們應當客觀、理性地來看待,其中有很多精華部分與當今的時代并不相悖,只要我們能夠賦予它們新的涵義,給予它們新的理解,那么它們仍然會給人們以啟迪,對現實仍然具有指導意義。今天,當我們重新翻閱中國古代的哲學典籍,細細品味,仍然會獲得很多感悟,而這恰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魅力所在。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不斷受到外來的沖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念一再地受到沖擊。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社會的進步,但一些西方消極的、錯誤的思想也隨之而來。
生活在充滿機遇與挑戰的21世紀,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代大學生任重而道遠。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都給予了他們很高的期望,但很多社會現象卻不得不讓人警醒,很多大學生的現狀不能不讓人擔憂:人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真空、公民意識的淡薄、生命尊嚴的淡漠、責任感的缺乏、社會道德的淪喪……這一切已為高等教育敲響了警鐘。將中國傳統哲學導入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非是一種倒退,而是希望能用傳統哲學思想中一以貫之的那一部分優秀思想和觀念來震懾當代大學生的心靈,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三
了解中國古代哲學,接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精華部分的熏陶,會對當代大學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養成、為人處世等各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一)中國古代哲學重視個人的修養和理想人格的培養,對當代大學生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前,很多大學生進入高校后,便放松了自己,對未來
感到很渺茫,于是把精力放在上網、戀愛上,白白地虛度了寶貴的光陰;有些大學生為了獲得獎學金,取得榮譽,甚至不擇手段……殊不知,大學時代正是一個人加強自身修養,培養理想人格的時期。未來的路究竟應該怎么走,將自己定位于何處,這些都離不開個人修養,以及思想認識的提高。
中國古代哲學的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個人自我修養的充實。在儒家看來,人只有具備完整的知識結構,才有完善的理想人格,因此就要努力充實個人的學識和涵養?鬃影褜W習當作一種樂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孟子認為,人無論在何時,都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自身的操守,不因名利損毀個人的品格。道家哲學認為,虛假的名譽會給人帶來傷害,莊子認為:“名止于實,義設于適,是之謂條達而福持!敝灰u與實際相符合,善行與能力相適應,就可以了。墨家也非常重視“修身”,強調“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總而言之,當代大學生應當注意自身修養的提高,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腳踏實地地學習,老老實實地做人,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正是古人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今天被時代賦予的深意。
(二)中國古代哲學主張正確地對待義利之間的關系,對當代大學生面臨義、利的矛盾時作出正確的抉擇具有重要的意義。
義和利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爭論的焦點,在義利問題上,各家各派都有各自的觀點。在義利問題上,當代大學生又當如何去抉擇呢?當前,有的大學生為了賺錢,誤入傳銷組織,為不法分子所利用,害人害己;有的大學生為了獲取蠅頭小利,向自己的同學兜售一些“三無”產品;有的大學生違反學校的相關規定,為了獲取利益鋌而走險……
中國古代的哲人們在義利問題上曾做出許多不同的選擇。儒家承認謀取物質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們的共同追求?鬃釉唬骸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說:“欲貴者,人之同心也!钡寮艺苋擞终J為:“君子謀道不謀食!痹谒麄兛磥,物質利益只是人們為了生存的一種基本的、低層次的需要,還有更高層次的需要,那就是對道義的追求。在道家哲人的面前,名利富貴皆煙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認為應當去掉過分的追求、過分的欲望和過分的企盼。莊子反對爭利,特別反對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利益。
今天,在社會主義社會,每一個人都應當正確地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三者的關系。首先要肯定每一個人的正當利益,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難免會產生矛盾。當發生這樣的矛盾沖突時,應當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原則,個人應以大局為重,必要時,還應為集體利益作出犧牲。當代大學生如通過合法的手段去賺取生活所需,這無可厚非,高校往往也鼓勵學生勤工儉學,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擇手段謀取利益,其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三)中國古代哲學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對于當代大學生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在的大學生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長輩關愛呵護的對象,這也就造成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但是進入大學以后,遠離父母,大學生開始了集體生活。如果還繼續保持“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凡事只考慮自己,那么,這樣的大學生將很難適應大學生活。
中國傳統哲學崇尚“仁愛”的原則,強調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認為在人與人的相處中,應當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避髯訌娬{:“仁者自愛!蹦訌娜伺c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則的角度,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從仁愛精神出發,我國的古人主張“和為貴”,強調社會和諧,講求和睦相處,倡導團結互助,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始終堅持與人為善。
今天的大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同樣應奉行這樣一種“仁愛”精神,努力搞好與同學、老師的關系,凡事多做換位思考,平等待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四)中國古代哲學注重道德的實踐,倡導言行一致,對于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現象,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利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某些大學生身上也有這樣的一些表現,如在考試時違反考試紀律,與人交往時不講誠信,面對父母長輩頤指氣使……這不禁使人們在心中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難道今天的大學生就是如此不講道德嗎?”
中國歷史上的儒、道、墨、法、佛等各家都認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的實踐。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如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舍生取義、見義勇為、發憤圖強、恪守誠信等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深入人心。
而今,當代大學生仍應踐行這些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基礎上形成的道德傳統,并要身體力行,做到言行一致,不能說一套做一套。相信在當代大學生的表率下,我們的社會將會更加和諧、美好。
中國古代哲學可以說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有些哲學思想表現出積極、革新、進步的一面,屬于精華的部分;有些哲學思想則表現出消極、保守、落后的一面,屬于糟粕的部分。當代大學生應注意繼承和弘揚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積極思想,并根據現實,賦予它們以新的內容,使這些思想能真正為我們所用,為我們自身的發展,為社會的進步提供有益的借鑒。
談談中國古代哲學與現代人生論文 篇2
本文以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概念范疇及其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來梳理中醫學的古代哲學基礎,進一步從哲學角度對中醫理論的窘況提出幾點反思意見。
哲學是人類對世界的思考和認識,因此分為主觀和客觀兩種;而科學是可重復的客觀規律,因此哲學包括科學。在主觀哲學中,一種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驗證的主觀真理(如果論述所處角度,就成為科學);另一種是從未驗證,卻認為是對的,包括宗教和迷信。中醫是一種哲學,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模式基礎之上具有其獨特的中醫藥理論思維方式的醫學體系。中醫學作為一種以中國古代哲學為基礎的建構醫學體系,其形式必然表現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原理,即以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為主旨,其核心是陰陽和五行,其中尤以陰陽為所有理論體系構建的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精氣學說
精氣學說是一種古代哲學關于宇宙生成及發展變化的認知體系,其自身認為:宇宙的本源是精氣,以精氣為介導的宇宙是一個萬物相通的有機整體;作為宇宙萬物之一的人類,其構成亦離不開精氣;精氣是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運動不息的精微物質,其自身的運動形式是推動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與變化的原動力!吨芤住は缔o上》說:“精氣為物!闭J為精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源。精,又稱精氣,在中國古代哲學認知體系中,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精微物質,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髓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源,F代唯物主義哲學中物質是世界的根本觀點與精氣學說的物質觀頗為相似。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中一個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疇是氣,其普遍的范疇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兩漢時期興起的“元氣一元論(又稱“元氣論”)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認識論。
古代哲學精氣學說奠基于先秦、兩漢時期,這一時期正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時期,因此古代哲學精氣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尤其是中醫學精氣生命論和整體觀的雛形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中醫學的精氣學說是闡釋人體內精與氣的本質、來源、分布、功能、相互關系,以及與臟腑經絡關系的系統理論。古代哲學精氣學說關于精或氣是宇宙萬物本源的認識,影響到中醫學中便形成精是構成人體生命的本原,氣是人體生命的動力,人體的臟腑形體官竅皆由精化成形,人體的各種機能皆由氣機推動和調控產生運動變化的理論。中醫學的精氣學說融入了古代哲學精氣學說的精髓,將其作為一種思維范式構建其中,與其固有的理論和實踐相融洽,興起了中醫學獨特的精氣生命認知理論。但是古代哲學精氣學說認為,精氣的概念涵蓋了自然、社會、人類的各個層面,自然、社會、人類及其道德精神獲得統一的物質基礎是精氣;宇宙萬物的本原是精氣,精氣充塞宇宙中各個萬物形體之間,具有信息交融的媒介作用,使天、地、人之間產生感應。這些深邃的哲學思想滲透到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拔升了中醫學的同源性思維和相互聯系的認知觀,形成了闡述人體自身完整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
2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闡釋陰陽的定義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以此闡述宇宙形體物理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體系,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亦是古人探索宇宙本源和闡釋宇宙變化的一種辨證觀念,屬于中國土生土長的唯物論和辨證法的范疇。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瓣庩栒,一分為二也”。陰陽學說認為世界的整體是物質性的,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相互作用的結果推動了世界本身形體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通過中醫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基礎的發展研宄及思維模式和方法論的初探,以此來解釋宇宙自然和生命本體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學說對中醫理論的指導,促使中醫學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思維范式,普遍用來解釋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及病態生命的原因和變化過程,從而更好地診斷和防治疾病,使之成為了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學說在疾病防治的認識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指導作用!胺ㄓ陉庩枴保鶕臅r陰陽的變化情況養生防;根據病癥的陰陽偏盛、偏衰情況確定治療原則:陰陽偏盛者,損其有余;陰陽偏衰者,補其不足。然后再根據藥物的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立法方藥,調整疾病過程中的陰陽失調,使之陰平陽秘,從而達到驅除病邪、恢復正氣的目的。
3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系統論,和陰陽學說一樣,注重于事物的矛盾作用和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形式,從事物的結構元素關系及其運動變化形式,探索和闡釋宇宙物質形體間的運動及動態平衡。五行一詞,首見于《尚書》!渡袝ぶ軙ず榉丁吩唬骸胺d埂洪水。淚陳其五行!蔽霓o對五行的特質從哲學角度作了高度的`抽象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愛稼墻!逼渲械奈逍,不單單只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具體物質元素,而是從中抽象上升為哲學的理性范疇。五行學說是探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定義、特質、生克制化乘侮規律,以此來闡釋宇宙界萬物形體間的發生、發展、變化及相互作用關系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是屬于中國古代所特有的唯物論和辨證法范疇。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構成了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推動了自然界萬物形體現象的發展變化。
五行學說以五行的特性來闡釋人體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和精神情志等諸多功能活動,形成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達成與自然環境相聯系,營造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憑借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來分析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運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來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最終達到診斷和防治疾病的指導作用。因此,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主要的思維范式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對中醫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中國古代哲學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礎上,中醫學繼承和創新的運用醫學理論來闡明人類生命活動和外界環境的關系,解釋了疾病發生、發展及其防治規律,從多方面措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和提高生產勞動能力等,形成了中醫學獨樹一幟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中醫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基礎思想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等,都具有注重宏觀觀察、整體研究、擅長思維哲學、強調功能聯系等四個方面的基本特點。
總之,中醫學是興起于中國古代的一門比較系統的醫學學科,在探索人體生命運動規律時,把中國古代較為先進的哲學理論和醫學理論有機地熔鑄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并拔升至哲學形態。中醫學以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自己的哲學基礎,運用綜合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醫學理論和醫療實踐,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學密切交融的特點。
4中醫學古代哲學基礎的幾點反思
中醫哲學基礎以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為核心,從《內經》時代以來沒有大的變化。古代較為深邃的哲學思想指導使中醫理論大放異彩,也使中醫滯澀不前。如何在新時代里與時俱進,勤奮、嚴謹地繼承和創新,進一步完善中醫理論是一個刻不容緩的醫學時代命題。
4.1中醫五行學說要實事求是,不應吹毛求疵 為了反擊廢除五行論,近代學者對五行哲學思想進行了新的研究,如從數理思想、非線性動力學、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等方面論證五行思想的合理性。但是必須看到,五行學說在中醫理論中更多的是起到方法論的意義,它在構建五臟關系的研究上功不可沒,對指導臨床用藥亦有積極作用,但其畢竟只是一種研究五臟關系的方法模式,實際上五臟關系遠比五行生克論復雜得多。按數學規律,五臟可發生的兩兩關系有10種,二臟相關關系有10種,四臟相關關系有5種,因此拘泥于五行生克理論不利于拓展臟腑病機學的理論發展。近人有提出“五臟系統相關”說者,值得參考。
4.2系統論之下亟待完善中醫五行學說 系統論是當代最時髦的哲學話題,五行學說有系統論的雛形,但還不是完整的系統論,只能說是整體論。中醫具有系統整體性思維特點,這一點對比西方還原論有很大的優勢,但也有局限。中醫有徹底的整體論,但在局部和細節問題上常陷入僵局,這是“司外揣內”思維的結果,也是過于偏重整體論的結果。系統論的創始人貝塔郎非認為:為了理解一個整體或系統,不僅需要了解其各個部分,而且同樣要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生命是穩態的開放系統。不了解局部,就無法構建完整意義上的系統聯系,因此中醫理論還需在人體內部細節上多作完善,發現新的聯系方式。
4.3中醫學理論要在古代哲學基礎上進行繼承為前提、創新為契機的思想突破 首先,說到中醫理論的突破,必須正視中醫理論體系的傳承誤區。中醫具有注重整體聯系、模糊思維的特點,摒棄煩瑣的求證過程,直接抓住主要矛盾,但是習醫者感悟具體病機、治療原理的解釋造成了本真化的缺失。中醫重功能不重實體,在認識人體內部細節上要借鑒解剖學的成果。在認識人體方面中醫有必要進一步格物致知,完善中醫理論體系。其次,中醫取象比類的思維模式是一種亟待完善的象數思維體系。因此應適當借鑒實證研宄、實驗研究,以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為核心,建立以藏象為基礎的象數醫學模式,充分運用中醫的意象思維來構建數理之上的直覺品質,使中醫學在古代哲學高屋建瓴的指導下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日日為新。再次,拓寬五行思想的延展性,拓展更廣泛的認識論、方法論,加以系統論為借鑒指導,適當借鑒西方還原論的某些方法。但是中醫在以分析思維為模式的五臟整體論方向走的道路與西醫以結構思維模式的還原論是南轅北轍,完全等價勢必水火難容,最終也會殆盡中醫的特色和優勢。
總之,中醫理論的產生、發展是與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的,其中儒、釋、道三教的哲學理論對于中醫理論的影響深遠,并伴隨著三家哲學思想內涵的不斷發展而齊頭并進。中醫思維哲學和為醫之道的知識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這些隱性知識如浩瀚星河,可能與人類認知的絕大部分不可割裂,它們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研究挖掘。運用現有的理論和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顯性化,從多學科交叉的角度初步嘗試表現醫家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思維軌跡,相信隨著后續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技術的更新成熟,在中醫學古代哲學基礎的研宄領域會得到更豐碩的成果。
中醫的創新和現代化勢在必行,但是切莫削足適履。廣大的中醫學者需要在深入理解中醫古代哲學經典的基礎上,吸收新的哲學思想,衷中參西,使得橘泉井香,中醫學滿園春色!
【談談中國古代哲學與現代人生論文】相關文章:
談談現代企業管理的哲學反思12-06
談談和諧發展哲學底蘊論文11-21
談談龍與中國古代文化論文02-13
淺析中國古代水之哲學論文03-08
深究儒家人生哲學之孔子人生哲學論文03-05
對哲學的看法論文03-08
學習哲學論文01-01
關于哲學性的哲學教育論文02-1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