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科技發展與自然關系的哲學反思
從科技與自然關系的變化不難看出,科技的不斷發展在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形態變遷的同時,也大大影響著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態度和生活習慣,從而成為構建人和自然關系的重要手段與環節。
摘要:
工業文明使科技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從巫魅到祛魅的演變。在“人類中心主義”的科技理性支配下,工業文明的科技價值觀、方法論乃至實踐過程都追求對自然的控制和改造,必然導致科技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生態文明視域下,應對科技理性、價值觀、方法論和實踐過程進行全面反思,推動科技形態的生態化轉型,發展并促成一種“親自然”的生態化科技還魅于自然。
關鍵詞:
生態文明;科技發展;親自然;哲學反思
大約在500年前開始的西方近代科學革命迅速地改變了人類的技術形態。在近代科技杠桿的撬動下,人類的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開啟了機器大生產的工業文明時代。在工業文明的社會中,人們借助現代科技和先進工具,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產生了顛覆性的改變:人力得到了巨大的釋放和提升,開始大肆開發、改造、征服,甚至是掠奪自然,相形之下,自然力退縮了。今天,人類面臨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及其所衍生的不可持續發展的威脅,近代科技與建立在其基礎上的工業文明都難辭其咎。然而,“沒有科技的轉向,就不可能有文明的轉向”[1];诖,要克服環境問題,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基礎性的工作就是要促進科技形態的轉變,即以生態化科技引領生態文明新形態。在我國,制定科技發展戰略是引導并支撐科技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生態化科技,需要科技發展戰略的生態化轉變。如何促進科技發展戰略的生態化轉變,則首先要探討科技發展與自然演變的關系。
1科技與自然關系的歷史變遷
討論科技發展與自然關系,有必要首先厘清“技術”、“科學”與“科學技術”3個概念的演變與內在關系,因為這3個概念之間既反映著科技形態的發展與演變,同時也內含著與自然的關系演變與發展。用一個簡化的模式呈現3個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所反映的科技形態的演變:技術(與人類生存具有源始性關系)→科學(始于希臘人開創的“理性科學”)→科學-技術(工業文明時期受近代科學興起影響,引起科學與技術一體化的形態轉變)。科技形態的改變意味著人與自然交換方式的改變,最終也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改變。
1.1前工業文明時期科技與自然的關系技術從古至今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前工業文明時期,人類主要以技術作為和自然打交道的中介,借助技術,人類改變了身體受制于自然的狀態,生產方式由采集漁獵過渡到農耕畜牧,發展出能夠掌握較為穩定的生活資料來源、熟練栽培植物、馴化動物的農業文明,并伴隨著人口增長、對自然需求的增大。由于技術的發展水平還很有限,前工業文明時期它的運用雖打破了自然原有的生態平衡,但整體上看還是局部的、可恢復的,對自然尚不能形成傷筋動骨的破壞。而科學在前工業文明時期與技術融合的程度還比較低,二者的界限也較為明顯。即便在前工業文明幾千年時間里,科學的形態也不斷變化———從純邏輯思辨的理性科學演化出了基于經驗論的實驗科學和基于唯理論的數理科學,科學卻鮮有直接參與干預自然。理性科學對形而上學的執著關注反而并不重視機械技術的發展,近代數理實驗科學在工業化生產到來之前多處在實驗室或紙面階段。盡管在前工業文明時期,技術和科學都沒有對自然造成大范圍的生態破壞,卻并不代表前工業文明的技術和科學是符合生態文明的,尤其是近代科學,它的興起為科技結合和工業文明到來做了思想和物質上的鋪墊。
1.2工業文明時期科技與自然的關系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使牛頓的力學體系和熱學理論得到了技術化應用,也意味著科學和技術結合的開始,成為“科學-技術”(下文簡稱為“科技”),通過對自然界物質的分解、重構和再造,將科學成果不斷轉化為生產力,從而煥發出了幫助人類改造自然、變革自然的巨大魔力。蒸汽機在生產領域迅速而廣泛地使用,使機械力開始代替了人力和畜力,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其后,近代科學武裝下的科技在距今不過300年的時間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人類一步步擺脫了對自然和牲畜提供生產動力的依賴,改造自然能力空前提高,以石化燃料為動力的機器、火車、輪船將人類帶入了大機器生產的工業化社會。流水線的機器生產徹底改變了人們長期以來以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就連農業生產也同樣用的是工業化的生產模式。但是,工業文明發達的生產力背后是對自然資源需求的爆炸性增長,而對生產和效率的追求使自然的生態平衡被輕易忽視———大規模地攫取作為生產原料的自然資源投入工業生產,之后又將生產廢料“還”給自然。近代科技幫助人類更新了文明形態,也的確豐富了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內容,提升了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效率,帶來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卻也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摧殘,遠遠超出了自然的環境承載能力?梢砸姷,工業文明是以犧牲生態換取的。
2工業文明:科技發展導致環境問題的哲學反思
從科技與自然關系的變化不難看出,科技的不斷發展在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形態變遷的同時,也大大影響著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態度和生活習慣,從而成為構建人和自然關系的重要手段與環節。近代科技追求效率和力量,這為工業文明的意識形態提供了支持。在工業文明的社會結構中,整個社會都把資本增值作為最高目標和行為準則,人類通過科學對自然的改造也不例外,人們已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現代科技的邏輯,被納入了現在科技的“座架”之中,為獲取更多資源滿足人類的利益,從而加強對自然的控制和改造,同時也對發揚這樣的科學和技術予以支持,使得其獲得更多的資源[2]。
2.1人類中心主義的科技理性近代哲學使人的主體性得到彰顯,成為了世界的中心和價值的唯一尺度,這也將人從自然的整體中抽離,成為宰制自然的主人;加之人類長期以來希望擺脫自然束縛的樸素愿望,必然地要求有一種服務于人類的科技理性和與之對應的科技形態。而科技發展到工業文明時期,解釋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客觀上也有了顯著的提升,于是相互作用下衍化產生了“親人類”的科技理性。近代科技理性奉行人類中心主義,把擺脫自然束縛、征服自然視作對人類的造福,在這種科技的理性支配下,近代科技放大了對力量和效用追求,正如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在滿足人類自身利益和追求社會“進步”的旗幟下,近代科技理性對待自然的態度已從順應變成了控制、利用和征服,探索自然的奧秘不過是為了更好地駕馭自然。
2.2科學主義的科技方法論實證科學和數理科學是近代科學的兩大重要組成,機器化則是近代技術的鮮明特征。實證科學倡導經驗的方法,認為了解自然需要通過觀察實驗,將所研究的自然物置于實驗室的極端條件下進行反復刺激,以“嚴刑拷打”的方式逼問自然,當考察物在非自然干預下的反應以規律的方式呈現,自然的奧秘就被解開了,科學也就有了預測和控制自然的能力。數理科學的方法則是對世界進行數學化解析,通過建立了貫通幾何和代數的直角坐標系,將物質和空間置于其坐標系內實現了世界的普遍數學化。同時,近代科技還推崇機械自然觀,認為自然世界和人造的機器并無本質差別,世界可以像機器設備一樣被拆分。近代科技的方法論即是用擠壓和拆解的方法來解釋和改造世界,還將其認定的研究方法擴張到了自然以外的方方面面,使得科學成了真理的代名詞,科技成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唯一正確方案,凡是不能被實證的或不能用數學的方式量化分析的都是非科學的,都會遭到科學的拒斥。近代科技的獨尊地位停滯了其對自身的反思,就好比缺乏制動系統的車,在反自然的歧途上越滑越遠。
2.3單一維度的科技價值觀近代科技把自然當作一個可計算、可拆解的對象,以不斷精確的尺度對其進行解構、細分和還原,使“自然本身在新的數學的指導下被理念化了”[3]。但每一次解構也都是一次對自然去質化的過程,當自然被表述成符號化的等式、模型或是部分的加總,它的整體性、內在性等其他價值維度卻被遮蔽,自然的價值被縮減為只剩下物質和材料。科技消弭了自然的神秘感,“宇宙被視為一臺由死物質(至少是無聲無息的物質)上演的戲劇”[4]。它打消了人對自然的敬畏,使人改造和掠奪自然變得更加心安理得。近代科技的價值觀也充滿了對自然環境的挑戰,往往以人工化再造改變自然環境展示自身的強大。在效率邏輯的推波助瀾下,科技的適用性和自然的生態平衡常常被忽視甚至無視,導致科技對自然的侵略和破壞也是高效率的。
2.4與自然對立的科技實踐近代科技在與自然互動中將自然看作可任意擺置的持存物。“在現代技術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種促逼,此種促逼向自然提出蠻橫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夠被開采和貯藏的能量。”[5]932自然被科技效用化為提供滿足人類需要的能源庫,是被置于股掌之間的擺弄對象———“空氣為著氮料的出產而被擺置,土地為著礦石而被擺置,礦石為著鈾之類的材料而被擺置,鈾又為著原子能而被擺置,而原子能則可以為毀滅或和平利用的目的而被釋放出來。”[5]933科技的濫用也導致了人的異化。技術理性“對自然界的支配是以人與所支配的客體的異化為代價的,隨著精神的物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身,甚至個人之間的關系也異化了。”[6]人被卷入科技發展進程,獨立性被漸漸消解,成了科技發展特殊的能源、工具和持存物,膨脹的欲望和異化的事實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陷入惡性循環。
3生態文明:實現生態拯救的科技發展之路
工業文明的科技割裂了人與自然的整體及內在聯系,并在工業資本的推波助瀾下導致一個反諷的結果:以對抗自然的方式滿足人類利益,最終導致人類利益難以為繼和人類文明不可持續。生態文明的要義與價值精髓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文明視域下為實現生態拯救,需要全局性、有步驟地摒棄過去一味“求力”、“逐利”的科技發展道路,戰略性地引導科技發展從觀念到實踐進行生態化轉向,尋求可持續的生態化科技發展。
3.1樹立親自然的科技理性環境危機的教訓已經證明了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并不能脫離自然獨立存在。自然是內在性的領域,它按照固有的規律運行。科技并非萬能,它雖能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自然、把握和利用自然的規律,卻也無法改造這些規律,能夠改造的實際上只是自然與人的相處方式。工業文明時期追求“改造”和“征服”的科技理性已經顯露出了其不可持續的局限性,實現科技生態化轉型首當其沖的是要扭轉這種局限。生態文明的科技理性需要在承認并尊重自然生態整體性的前提下建構,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態整體主義的親自然理性。親自然的科技理性倡導“傾聽自然,對自然保持一種虔誠的態度,認為人類的一切真知識本質上都來源于活生生的自然,而不是來自實驗室中的自然切片,不是實驗室中遭到'拷打'和'拷問'的自然。”[7]正如自然的動態平衡是依靠物種的多樣性來維系,親自然的科技理性反對近代科技對“人類中心”及科學確定性的偏執追求,更注重多元性和適應性,主動放棄挑釁性的思維而以適應性取而代之,主張適應自然的科技才是可持續的、有意義的。
3.2建構親自然的科技方法論應該承認,借助量化、分解、實驗等近代科技方法的祛魅,人類擺脫了巫魅的狀態,對自然的理解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因此,雖然工業化造成的嚴重生態惡果印證了工業文明時期科技與生態自然的不相適性,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因噎廢食,徹底否定科技的方法和工業文明的成果,而是要在近代科技的基礎上批判地探索出一種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科技方法論,“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技術文明的成果,以達到人和自然的解放,和將科學精神從為剝削服務的毀滅性濫用中解放出來。”[8]科技解釋自然的能力越強,未知的領域也越寬,莫測的自然能給人類和科技的發展無限的啟迪。親自然的科技方法論尊重并且認可自然,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不是以自然為敵,而是以自然為師。工業文明帶來的物質繁榮是由單向度的生產———消費模式締造的,它最終必然走向自然能源的消耗殆盡,地球也將變成大垃圾廠。而生態文明的科技以“仿生態”為方法,摒棄對生產數量的刻意追求和資源的一次利用,以效仿自然的循環模式取而代之。自然是一個系統,它不能只由單一的物種構成。生態文明的科技方法論并不自恃為唯一真理,對其他科學形態和非科學的智慧表達都能以寬容的態度吸收或欣賞,人文和自然科學在生態化科技這里不僅并不對立,而且努力促成二者的有機融合。類比生態系統需要借助物種的多樣性維持其平衡,生態科技也將在多樣化智慧的交流和碰撞中形成對世界愈發全面的認識。
3.3引導科技價值觀還魅自然工業文明的科技價值觀強調科技改造自然的效率,卻不幸造成了環境的迅速惡化,欠下了大筆的“生態債”,可以說片面效率邏輯的價值觀是一種短視,贏得當下,輸掉未來?萍、自然和人三者并非是此消彼長的競爭關系,而是共生共榮的。生態文明的科技價值觀不否認效率,但也不忽視整體,是兼顧“數量上多”和“質量上好”的價值觀,通過強調整體性的和諧穩定為科技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贏得前提。生態化的科技價值觀對自然是博愛的,破除普遍科技化對自然價值的抹殺。通過培養人和科技與自然萬物付諸情感的平等交流還魅與自然,是一種親人類、也親自然的科技觀。“世界的形象既不是一個有待挖掘的資源庫,也不是一個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個有待照料、關心、收獲和愛護的大花園。”[9]作為生態系統的自然具有一種內在的秩序,它本就不應是人類征服剝削的對象,而是生命萬物無私的孕育者和養育者,是人類情感的依托。“我們將不再只滿足于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機械地操縱世界,而會對它懷有發自內心的愛。我們將像對待自己的至愛之人一樣呵護它,使它包含在我們之中,成為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0]生態文明的科技價值觀會引導科技發展也還魅自然,回歸生活世界和生活技術。
3.4引導親自然的生態化科技實踐親自然的科技實踐秉承生態化的思想,在與自然的互動過程中自覺踐行親自然的科技觀,進而引導科技模式朝著親自然、生態化的方向轉型。科技生態化轉型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需要著眼未來、著手當下過程?萍忌鷳B轉型需要循序漸進,但這并不能成為逃避現實的借口,反倒提醒人們在科技轉型的過程中更需要注重科技行為的親自然標準,將其貫徹到生產循環的始終,實現全過程的親自然。警惕不成熟的“所謂”生態技術埋下的未來生態隱患,例如,雖然開發風能、潮汐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減小高度依賴化石燃料帶來的嚴重污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等措施確實不失為當下緩解環境危機的有效手段,但當因耗損被更換的設備不能被有效降解或人工貯藏的能源不慎泄漏,其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深度和廣度甚至遠超工業化的生產。親自然的生態實踐也要求科技要主動作為,應主動、深入地探索能源多層次利用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轉變資源的“高效利用”為“生態化利用”,最大化地實現全過程無污染的“真正生態化”。為讓被人化的自然物能夠回到有序的自然循環秩序中,生態化的科技實踐還可更進一步地致力于對自然進行主動優化,要在“未來不欠自然生態債”目的的基礎上盡可能償還過去對自然的虧欠,如借助生物技術的治理,恢復因人類活動遭到破壞的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觀,對可能影響整體平衡的局部環境主動介入優化,以達到科技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互利互惠的目的。
3.5促進親自然的生態化科技形成當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已經被嚴重生態危機困擾,并且已經意識到生態危機的科技根源和生態文明本質上的優越性之后,我們沒有理由放棄它而坐等生態破壞終將帶來的毀滅,而更應該促進這種擁有“善性”的、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良性調和,對人的自由發展和詩意棲居起促進作用的生態化科技更快、更好地完成轉型和普及。但這需要經歷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畢竟工業文明的科技在過去的幾百年里為人類社會作出過卓越貢獻,而生態文明的科技還處在探索的階段,許多并不完全成熟?萍家簿哂猩鐣,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建構。從現狀上看,工業化的科技對社會的影響還未散去,表現為普遍推崇技治主義的管理思維:工程師領導、科學家決策、量化管理、數據化考核等,而社會領域這種缺乏多樣性的工業科技思維正是生態科技所反對的也是生態科技出場的阻礙。促進生態化科技的形成,要先讓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內心,使其成為人們的信仰和自覺的行動,并在與生態科技的互動中加深對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其次還要治理好社會環境。生態科技認為追求“整體”、“適度”、“博愛”是維持生態可持續的方法,這恰也是政治、經濟等社會諸領域永葆發展活力的方法。因此,推動社會的和科技的生態化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最后,生態化的科技有一定的自我隱匿性,猶如自然處于動態平衡的狀態時,其和諧之美卻常被人忽視,只有當平衡被打破、環境問題出現以后,和諧的可貴才被人察覺。從這個角度說,生態化科技也如同一個“理念”,需要人類不斷體驗、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盧風.生態文明與新科技[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1(4):90
[2]田松.警惕科技迷信[J].讀書,2012(11):101
[3]埃德蒙德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M].張慶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27
[4]查倫斯普瑞特奈克.真實之復興[M].張妮妮,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23-24
[5]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6]霍克海默,阿多爾諾.啟蒙辯證法[M].重慶:重慶出版社,1978:24
[7]吳國盛.回歸博物學[J].博覽群書,2007(3):22
[8]馬爾庫塞.工業社會與新左派[M].任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28
[9]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M].馬季方,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33
[10]王治河.后現代主義的建設性向度[J].中國社會科學,1997(1):30
【談談科技發展與自然關系的哲學反思】相關文章:
談談和諧發展哲學底蘊論文11-21
談談現代企業管理的哲學反思12-06
哲學與法學的關系探析02-28
談談藝術與科學的哲學思維論文01-01
試談論科學與哲學的關系02-28
談談科技風險與倫理思考12-31
當代醫患關系哲學思考論文04-24
儒家政治哲學的產生與發展12-0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