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儀態禮儀中的傳統文化論文
現代禮儀規范了人們在儀態現象方面的行為舉止,它是從現代社會的需求來塑造每個人在社會交際中的儀態形象,開放帶來了東西方禮儀規范的趨同,但傳統的文化不會因為開放兼容而消失,反而會在某些方面更顯其獨特精神?v觀歷史,我們不難從現代禮儀規范中找到傳統文化的影子。
文化是什么?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簡言之,文化是民族傳承的精神,傳統是民族精神具體化的制度、習俗等。中華傳統文化是內斂的文化,它表現在個人修養方面最突出的特質是要做謙謙君子,所謂君子慎獨仁愛都是建立在內斂基礎上精神層面的塑造完美人格的行為標準,這種內斂的文化在禮制原則上又表現出高度的自謙。溫、良、恭、儉、讓是君子之人的行為準則。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尊重。就如俠客交鋒,出劍的俠客總是在對方出手后方才拔劍出鞘,以守為攻,不溫不火方顯俠義之氣。
稱呼之禮,首在尊人抑己。人與人交流,稱呼對方是交流的第一步,稱呼不當,會為進一步的交流造成阻礙。我們的傳統文化在這一點上就能做到與人玫瑰手有余香。尊貴顯而易見是抬高對方,敝在下則是把自己放低到再下一個層次,明明自己的家人顏值很高,卻偏要謙稱拙妻犬子小女,中國人的自謙可謂是到家了,但這并不影響自身的形象,抬高了對方也彰顯了自己,雙贏的策略。
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又要彬彬有禮。一般性打招呼,傳統上行拱手禮。方式是雙手合抱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進門與落座時,主客互相客氣行禮謙讓,行的是揖禮,稱之為揖讓,揖讓時要低頭,上身略向前傾,我們的老祖宗同樣倡導揖要深。身份再高的人也要回禮揖讓。
入座之禮,不論是傳統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座次都講究井然有序,面門、居中、東向,尊卑自現、主次分明。誠然如此,所謂的西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上席,被推舉為西席的人,在入座前要對在座的人拱手致意,感謝大家抬愛,方能入座,這叫承讓入座。
行走之禮,尊者居中、前行,是通行的禮儀規范。西方人講究挺胸抬頭昂然闊步。我們的文化傳統則內涵更加豐富。君子行路要四平八穩,取意在心性的平和,性格的健全。在長者、尊者面前,要表現出應有的禮節。首先要放低姿態,低眉垂手而立。古代有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對尊者的禮敬?柞庍^庭這個歷史典故大家都熟知,作為兒子,孔鯉每次經過父親堂前,都是趨庭而過,在父親大人面前,他必須表現出他的謙恭,;《戰國策》名篇《觸龍說趙太后》同樣寫了這樣一個細節,有腳疾的觸龍,面見太后之時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這種傳統,還體現在鄉間民俗里,即便是尋常百姓之家,那小小的門檻,也不是隨意能踩的,須是邁過方是正式的入門。這邁就意味著禮的存在。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仁者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者他人,以贏得他人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收到良好的時候效果。傳統文化的浸染,又表現為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禮節性的表示,更是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者,是恭敬虔誠的,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儀原則在當代時候仍然值得提倡,這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儀態禮儀中的傳統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現代禮儀論文(精選12篇)05-07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08-01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09-02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論文05-05
淺談歌唱中的呼吸問題論文05-01
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問題論文05-01
薩克斯教學中的問題分析論文05-05
房屋施工中的問題與措施論文04-25
愛情中的心理學論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