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從多重記憶系統看外語能力與學習論文
論文關鍵詞:語言能力 多重記憶系統 信息處理 雙模式系統 四通道記憶
論文摘要:語言能力包括多種能力,以往的理論在闡釋時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把語言能力與語言表現割裂開,二是過分強調某些能力而忽視其他能力。針對以上缺陷,本文用認知心理學的信息處理模型闡釋語言能力,不但把原本相互脫離的各種能力納入一個框架,而且把反映處理速度的自動性也納入語言能力之中。這種框架不但有助于認識語言能力,而且有助于認識語言學習和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0.引言
語言能力包括多種能力,以往的理論在闡釋時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把語言能力與語言表現割裂開,二是過分強調某些能力而忽視其他能力,結果是所提供的能力闡釋并不能全面解釋語言表現,例如未能容納語言自動性、語塊的作用、聽說讀寫技能等。針對以上缺陷,本文用認知心理學的信息處理模型闡釋語言能力,不但把原本相互脫離的各種能力納入一個統一的框架,而且把反映處理速度的自動性也納入語言能力之中。這種框架不但有助于認識語言能力,而且有助于認識語言學習和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1.信息處理模型
信息處理理論是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能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認知理論。認知心理研究歷史上早已有之,但由于缺少科學的方法而在20世紀初遭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批評。行為主義心理學采用極端機械的方法研究一般學習和語言學習,因而在20世紀5O年代遭到喬姆斯基的抨擊,并因此失去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心理學家重新開始研究內部的認知問題,并開始采用科學的實證法。1958年,DonaldBroadbent首次提出了認知信息處理模型,使該模型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主導范例(paradigm)。1960年,A.Newell等人探討了以計算機為理論基礎的控制論概念與心理學的關系,提出了關于認知的信息處理理論和驗證這種理論的方法論。(Newelleta1.1960:SectionP)1967年,UlricNeisser首次提出“認知心理學”這個術語并對新的認知心理學加以界定,認為人是一個動態的信息處理系統,認知包括對感官輸入信息的改造、減化、細化、儲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過程,這種過程可以用計算術語加以描述。1979年,認知科學(cognitivescience)這門新學科正式確立,這標志著認知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于語言是最復雜的認知活動,信息處理理論對語言學習和教學理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多重記憶系統
信息處理系統包括輸入、分析、儲存、輸出等眾多系統,其中記憶系統是儲存和分析等活動的場所,在信息處理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記憶的實證性研究始于19世紀,起初并沒有按時間嚴格地劃分記憶,但發現短時間內的記憶容量是7個單位左右(Ebbinghaus1902)。1890年,詹姆斯(James1890)首次提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區分。這種區分后來被廣為接受,人們通常把幾十秒內的記憶稱為短時記憶,把一分鐘以上的記憶統稱為長時記憶,但強調的是長期保存。20世紀50年代之后,信息處理理論被引入認知心理學,人們開始以計算機為模型探討大腦的編碼、貯存、提取等心理活動。認知科學誕生之后,各相關學科形成合力,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的心理機制,神經心理學利用現代技術所取得的成果尤為突出。在此發展過程中,人們認識到記憶不是一個統一體,而是由不同的記憶組成,每種記憶具有不同的形式與功能。1968年,Atkinson和Shiffrin首次提出了多重記憶系統模型(Atkinson—Shiffrinmemorymode1)。他們從短時記憶中區分出“感覺記憶”(sensorystores),如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等記憶,時間約為1—4秒(cf.Carroll1999:47—8)。1974年,Baddeley和Hitch等人提出了“工作記憶”(workingmemory)這個新概念,該記憶在容量方面與短時記憶相同,但具有處理功能,是個信息進出的加工場。(BaddeleHitch1974)與此同時,長時記憶也被劃分為多種記憶。早期的研究將長時記憶分為情節記憶(episodicmemory)和語義記憶(semanticmemory)(Tulving1972),情節記憶由經歷和事件組成,包括具體的時間和地點,語義記憶是一種廣義的概念,相當于一般知識。為了區分語言代碼記憶與未經語言代碼的記憶,原來的“語義記憶”后來被區分為“百科知識記憶”與經過預言代碼的“語義記憶”(Clark&Clark1977:135)。至此,長時記憶被分為三種:一般知識記憶、情節記憶、語義記憶(Richardseta1.1992:158),其中的語義記憶指詞、詞義、詞義組合和分類等記憶。但是,由于一般知識記憶和情節記憶在本質上難以區分,人們后來將兩者統稱為“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memory)或“心理百科”(encyclopedicknowledge),同時又把經過語言代碼的語義記憶稱為“心理詞典”(mentallexicon)(Clark8,-Clark1977:41O—l2)。之后,根據意識的作用。人們又把長時記憶的所有內容都劃分為兩種記憶:“外顯記憶”(explicitmemory)和“內隱記憶”(implicitmemory)(GrafandSchacter1985;Schacter1987)。“外顯記憶”是有意識參與的記憶,其提取過程屬于“概念驅動過程”(conceptuallydrivenprocessing)!皟入[記憶”是沒有意識參與的記憶,屬于“材料驅動過程”(data-drivenprocessing),即可以通過某種刺激信號觸發記憶。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又將長時記憶的全部內容分為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memory)(Ullman2004)。陳述性記憶是能夠通過意識的作用提取的常規知識性記憶,而程序性記憶指的是無法說明和描述的心理程序性記憶,例如技能和習慣。(Stillingseta1.1987:312—3)。程序性記憶可以獨立儲存,也可以寄生于陳述性記憶之中,使陳述性記憶帶有自動性。以上對記憶的區分形成了現在的多重記憶系統理論,其中的每一種記憶都與語言處理有關。
3.長時記憶中的語言記憶
長時記憶中儲存的內容無所不包,能反映人在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中的一切經驗和活動。根據各方面的研究,長時記憶中的儲存包括范疇、命題、概念、詞匯、程序、情景、表象、語言范例等多種內容。這些內容都與語言有關,例如語言規則是范疇,詞匯是概念,語義是命題,語言聲音和書寫符號是表象,說話和書寫動作是程序,情景與語言交際有關,語言范例就是語塊。同時,長時記憶也貯存人們所說的原話(cf.Kess1992:167—8)。下面從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3.1詞匯{己·}乙
人們最早研究的是詞匯,因為詞匯與概念和范疇密不可分。按照現代心理學的分類,詞匯與百科記憶屬于不同的記憶,但實際情況很復雜。心理百科無所不包,包括許多概念層次結構(hierarchyofconcepts)或命題層次結構(cf.Clark&Clark1977:408),下層概念比概念上層具體,每個概念都代表一組互相關聯的事物、活動、情景等。在這些概念中,有些經過語言代碼,有些只是一種認識,沒有語言表達的詞匯。因此,心理詞匯只是百科知識的一部分。除了語言代碼方面的區別,兩者之間在內容方面也有所不同,因為心理詞匯中的每個詞條還包括詞的發音、詞形、詞義和詞性等。關于兩者之間的關系,學術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記憶中的詞義是抽象的系統意義(sense),這種意義是概念,也同時存在于心理百科之中。因此,兩種記憶可以交叉和參考。以程序語義學(proceduralsemantics)為代表的另一種觀點認為,詞是指導人們確定詞義的一組心理程序,詞義的答案在心理百科之中。例如“男人”的語義成分是[男性(x)&成人(x)&人類(x)],這些成分不是答案,而是指導大腦在心理百科中搜索的問題(ibid.:439—43)。無論如何解釋,詞匯與百科知識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3.2語言規則記憶
記憶中的語言規則包括語音、句法、語義等規則。對本族語人而言,這些規則大部分屬于程序性記憶。根據研究,音位規則比較抽象,但作用很明顯,可以幫助大腦把聽到的語音按照音位規則進行組合(Day1970)。語法以范疇的形式儲存,在組織句子時發揮作用,如“性”、“數”、“格”、“時態”、“主語”、“謂語”等。句子結構比較抽象,但實驗證明,人們對句子成分的心理反應與語言學家的分析一致(Carroll1999:131—4)。語義規則與邏輯知識和常識有關,人們在少年時期就已經掌握,例如兒童經常把TheCOWwaskissedbythehorse理解為TheCOWkissedthehorse(Fraser,Bellugi&Brown1963)。在語言發展過程中,兒童逐漸了解到形式結構不一定與命題結構一致,然后學會了通過形式結構理解概念結構的方法。由于實詞可以幫助人們直接進入概念結構,人們有時甚至過于自信而不再分析形式結構。例如研究人員(Fillenbaum1971,1974)用Don’tprintthator1won’tsueyou.為實驗材料,讓受試聽后復述,結果是60的受試沒有發現won’t這個錯誤,而是說聽到了Ifyouprintthat,I’llsueyou.在會話規則和語篇規則方面,人們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基本掌握(Carroll1999:298—299)。在母語中,以上各種語言規則多數是隱性程序性記憶,人們自己意識不到。 3.3語言范例記憶
長時記憶中不但儲存語言規則,也儲存大量的語言形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學術界強調語言規則在語用中的作用,沒有重視記憶中的這些語言形式,覺得它們對語言能力影響不大。從2O世紀7O年代起,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覺得語言規則的'作用被高估,因為他們通過調查發現,日常語言的主要特征不是創造性,而是重復性和可預見性,語用的基礎主要不是抽象的規則,而是具體的詞和“語塊”(chunk)或“范例”(exemplar),如詞組、搭配,習語、句子、句子骨架或“詞化句干”(1exicalizedsentencestems)(Bolinger1975;Pawley&Synder1983;Bod2006)。范例來自日常的經驗和積累,有的是通過死記硬背獲得,有的是通過規則和聯想逐漸形成的語言自動反應模式。無論怎樣產生,他們在記憶中的儲存和提取與詞匯一樣快捷。大量的范例形成一個系統,這種系統具有多頭儲存、直接使用、快速高效等特征(Bod&Cochran2008)。這種認識得到多方研究成果的支持,例如大規模語料分析發現,詞匯的組合既遵守開放式規則,也遵守習語規則,但在通常情況下,習語規則占據優先地位(C.f.Skehan1998:32—3)。相關的神經語言學研究發現,做過腦部手術的癲癇病人可以忘掉語法規則,但沒有忘記一些固定用法(Stillingseta1.1987:312—3)。基于這種認識,2O世紀90年代左右,Skehan等人提出了語言“雙模式心理表征”(dual—moderepresentations)的觀點。該觀點承認大家認可的語言規則的作用,但認為還存在大量的語言“預制件”。以此為基礎,他們提出語言能力包括兩個系統,一個是以語言規則為基礎的系統(rule—basedsystem,簡稱為“規則系統”),另一個是以范例為基礎的系統(exemplar—basedsystem,簡稱為“范例系統”)。這兩個系統都發揮作用,但具體的作用視情而定。人們在通常情況下為了快速和流利而主要啟用范例系統,但在需要語言創造性和精確性時則會較多地啟用規則系統。
3.4語言四通道記憶
自從索緒爾在2O世紀初定調以來,語言學長期研究抽象的語言系統和語言能力,不重視語言的外在體現。這種情況現在已經改變,因為在認知心理學和信息處理理論中,語言的輸入、處理、輸出都在一個框架之中。感覺記憶是通過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種感官輸入的信息,進入長時記憶后以表象的形式儲存。在處理新的信息時,這些表象被激活,用來辨別和處理新的信息,例如在聞到一種味道時,我們立即可以根據過去的經驗斷定這種味道的類型。在五種感官輸入形式中,有三種與語言有關:聽話、視覺閱讀、盲文觸覺閱讀。通過聲音和書寫符號兩種媒介,抽象的語言體現為具體的聲音語言和視覺語言,這兩種語言都儲存在長時記憶之中。在聽話和閱讀中,聽覺通道和視覺通道是兩個不同的神經系統,兩者不可替代,會聽不等于會讀,會讀不等于會聽。在語言輸出方面,說話時用聲音為媒介,通過發音器官的動作產生語言。書寫時用書寫符號為媒介,通過手部動作產生語言。這兩種動作通過不同的神經系統完成,也不可相互替代。因此,會說不等于會寫,反之亦然。從記憶角度分析,長時記憶中的范例不僅僅是一種結構預制件,而且帶有聲音表象、書寫符號表象、發音程序和書寫動作程序。這種記憶與輸入和輸出的四個通道相聯系,可為語言四通道心理表征,都屬于程序性記憶。當然,是否同時存在四種表征還要取決于個人的學習情況。
4.語言能力的構成
4.1記憶內容
在信息處理框架內,語言能力主要從內容和自動性兩方面分析。在內容方面,語言能力不僅僅包括語法和詞匯,還包括百科知識、語義規則、范例儲存、四種通道的程序性記憶等多種內容。具體地分析,語言能力包括以下幾點:1)各種規則,例如音位規則、句法規則、語義規則、語篇規則;2)詞匯知識,例如詞匯量和每個詞條中的詞形、詞義、句法屬性以及詞與詞之間的關系或聯想;3)范例儲存,例如詞組、習語、諺語、常用的完整句子、詞匯化的句子骨架以及這些語言單位與語用情景的聯想;4)四通道語言心理表征,具體包括聽覺表征、視覺表征、發音程序記憶、書寫程序記憶;5)百科知識記憶。在以上這些記憶中,百科記憶是語言能力的背景知識,其它都是語言能力的直接構成成分。只有在以上記憶的基礎上,大腦才能在任何語用方式中進行輸入、處理、儲存、輸出等心理活動。
4.2自動性
由于工作記憶的容量只有7個單位,注意的焦點通常只有一個,大腦的處理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語言能力必須包括自動性。自動性存在于所有的記憶類型之中,這點可從以下幾方面看到:1)各種規則熟練之后產生自動性;2)熟悉的詞匯本身是個具有自動性的認知單位,激活之后還能引起許多聯想;3)詞匯構成更大的語言范例或語塊,這些語塊可以通過死記硬背而成,也可以來自多次構建,但都可以像詞匯一樣能自動反應;4)具有生成能力的范例在激活后需要根據情況略加編輯,但編輯所需的認知資源有限;5)詞匯與百科記憶具有內在的聯系,詞匯可以激活百科知識,百科知識的積累始于嬰兒時期的經驗和學習,經驗和學習首先產生圖式,然后形成范疇和各種更高級的組合,成為各種具有自動性的認知模式;6)聽、說、讀、寫等活動都是復雜的心理程序活動,如果不能自動反應,就會導致整個處理過程癱瘓。
5.結束語
每個時期的語言能力理論都反映時代的特征。在行為主義理論統治時期,刺激反應理論占主導地位。在當時背景下,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理論為了脫穎而出,必須矯枉過正,所以片面強調了語法能力的生成性。在生成理論統治時期,交際語言能力觀為了脫穎而出,也必須矯枉過正,特別突出語言的交際能力。回顧歷史,每次矯枉過正都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信息處理理論是在認知心理學占主導地位的形勢下產生的理論,也帶有時代的特征。但是,信息處理理論具有更強的科學性和包容性,能容納行為主義心理學、生成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人工智能、神經語言學等各種學科和流派的研究成果。在外語學習和教學中,這種理論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淺談從多重記憶系統看外語能力與學習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