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實施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一年多,各實驗區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尤其在選修課程的開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寶貴經驗。選修課的開設,是高中語文課程結構的重大突破,對學校來說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是必然的。下面就一些實驗區在開設選修課程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希望通過探討和交流以推動實驗區選修課程的開設,為即將進入課改的地區提供借鑒。
一、關于高中語文選修模塊的選擇和設置問題
從已經開設的選修課程來看,以下問題值得思考。
第一,如何處理好綜合性和專題性內容相結合的問題。在選修模塊的設置上,一些學校很少考慮專題性內容和綜合性內容相結合的問題,有的學校設置的選修模塊都是專題性內容,有的學校則一律是綜合性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它們各有優勢,如何發揮它們各自的優勢,同時克服它們本身的局限性,應該成為學校設計選修模塊時考慮的重要因素。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選修課程模塊的選擇和設計應該注重點面結合,避免只見森林不見樹木或者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的弊端。因此,學;虻厥薪萄胁块T在選擇或者規劃選修課程模塊的時候,應該對眾多的可以開設的選修模塊進行審慎的選擇和規劃,因為不同的選修課程的模塊組合,具有不同的價值和功能。同時,選修課程的價值也絕對不是幾個選修模塊價值和功能的簡單相加,要充分考慮到這些模塊相互作用所可能產生的價值和功能。
另外,如何處理專題性內容或綜合性內容模塊內部的點面結合問題,也是設置選修課程和選擇選修課程教材時要考慮的,要注意從點到面或者從面到點,也就是說從具體的內容延伸下去,或者從廣泛的內容中選擇某一具體內容深入下去。當然,如果教師具備較好的專業素質,在處理這些內容的時候就會自然地注意并有意識地打通具體模塊本身的“點”與“面”。
第二,如何處理教師的特長、興趣和愛好與學生發展需要之間的關系。選修課程的設計與開設需要充分開發、利用教師本身的資源,每位高中語文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長、愛好,在設計選修課程的過程中,應該尊重教師的意愿,發揮他們的優勢。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充分挖掘教師的潛能,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在充分尊重和考慮教師的個人因素的同時,需要注意教師個人的興趣愛好與學生發展的需要相統一。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和愛好,特別是學生發展過程中所必需的內容,應該成為選修課程設計的重要因素。例如,有的老師喜歡李白的詩,并在這方面有很好的積累,但是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儀僅學習李白的詩肯定有局限,選修課程應該基于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考慮如何發揮教師的特長和優勢,而不是教師僅憑自己的好惡來選擇,更不能避繁就簡或避難趨易。
第三,如何處理經典內容與地域特色內容相結合的問題。有一些實驗區學校,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一些學校,積極挖掘和利用地域及民族風情等方面的資源,創造性地開發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選修模塊。教師與學生都覺得這些模塊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從而調動了學習熱情。特別是一些薄弱學校的學生,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加,以往一些上課睡覺、搗亂的學生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興奮點,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不可否認,具有地域特色的選修課不僅能體現一所學校的辦學特色,還能夠就地取材,靈活機動,極大地提高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對本地區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的認識和理解。
開設這些選修模塊的學校和教師大多都認為,學習這樣的內容有助于學與用的結合、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從而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但是,從模塊的具體內容來看,能夠作為選修課程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內容還很有限,這為教師開發和設計這樣的選修課程提出了挑戰。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地域性內容的優勢,學習本地區、本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內容,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借鑒吸收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文化精華。因此,可以從地域性特色內容切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之后逐漸轉到與此相關的經典性內容的學習上,F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要讓學生意識到將來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地域,到更廣闊的世界中學習、生活。同時,讓學生通過地域特色內容和經典性內容的學習,更加深入地理解與思考本地的文化精華。
第四,如何處理好自主開發和選用教材的問題。在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實驗第一學年開設語文選修課的學校都遭遇了沒有現成教材可以直接使用的困境,一些學校做了大膽的探索,自行編寫和印制了一些選修教材。由于這些教材是本校教師自己動手編選的,在一定程度上切合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有利于推進語文課程改革。但是也不可否認,由于自身專業知識方面的局限性,教師對一些模塊內容的把握會出現一定的偏差。因此,如果自行開發教材,在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的同時,一定要保證所選的文本的精當,不應出現專業知識方面的問題。
隨著課改的推進,一些己經通過審批的選修教材逐漸進入市場,學校和教師可以選用這些教材,以減輕自主開發教材的壓力。但是,如何用好教材也是值得思考的。出版社出版的選修教材大多是某一領域的專家編寫的,體現了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但是由于這些編寫者大多不太了解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編選出來的教材多少帶有大學選修課程的味道,在教材的適應性和操作性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因此,一方面,如何積極引導教師發揮自身的優勢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應該成為教材培訓和教研活動的重點;另一方面,應該鼓勵語文教師充分借鑒、吸收這些教材的優點,特別是專業知識力一面的優點,以提升自身素質和目主開發教材的質量。從教學實際來看,開發教材的探索有利于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因為這樣的工作往往是教師自發的,他們具有強烈的內在動力。
二、關于高中語文選修課開設的時間問題
大多數學校都沒有在高中的第一學年開設選修課,即采取了上完必修課再開設選修課的做法。只有極少數學校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開設了選修課,還有的學校開設一個必修模塊之后就開設選修模塊。上必修模塊時教師和教室是固定的,上選修模塊時學生自己選擇,各班級的同學重新組合。教師和學生都覺得這樣做效果很好,特別是學生,通過選修課感受到了不同的語文教師上課的風格和思路,開闊了視野,再回到必修課的時候,有利于語文學習方法和思路的調整。
選修課的開設時間,應該根據地區和學校師資、教室等具體情況而定,不一定采取整齊劃一的上完必修上選修的模式。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考慮以下兩個因素:第一,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的銜接問題。盡管語文課程內容不同于數學、物理等具有嚴密的邏輯體系和線性關系,但還是大致有序和螺旋漸進的。因此,在設計選修課程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必修和選修課程內容的銜接問題。第二,要考慮所在地區教研活動的安排問題。在選修課程還處于探索階段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之間的研討和交流活動非常重要,如果在這個地區只有一個學校開設了這個模塊,就很難展開交流活動。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各省出臺的高考方案必修課程內容要占三分之二,另外,老師們普遍反映必修教材內容多,時間緊,很多課文講不完,因而必然要拉長必修課程的時間而擠壓選修課程的時間。
三、關于高中語文選課指導問題
學校應做好選修課的組織工作。有的學校首先組織相關人員學習了有關的文件和規定,提高了教師對選修課的認識,同時協調各方面的力量,成立了學校選課領導小組和選課指導小組,并組織教師編寫了詳細實用的《學生選課指導手冊》,學校教務處幫助協調人數,安排教師,制定課程表。
選修課打破了原來的固定班級授課模式,實行流動班級授課制(有的叫“走班制”“走課制”)。從現有情況來看,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指導學生選課以及針對出現的問題做出適當的調整。比如有的學校規定報名人數不少于30的選修課才可以開課,然而有的選修課報名只有二十幾個人,而有的卻高達一百多人。出現情況該如何調整,事先需要制訂嚴密的方案。
為了做好學生選修課程的指導工作,有些學校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經驗。為了保證選修課的順利開設,一些學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充分調查。根據一些學校的調查,學生對待選修課的態度和選修課設計的初衷有很大出入,比如學生選擇較多的是一些現代的、文學的等方面的內容,所以教師開設選修課前要進行調查,做到心中有數。
第二,做好模塊內容的介紹說明并進行必要的宣傳,讓學生對所選課程有充分的了解。有的學校編定了詳細實用的《選課指南》,對選修課、選修模塊的內容、選修課表的使用等做了詳細的解釋,學生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第三,給教師和學生之間更多交流的機會。有的學校在選課過程中出現了非常有趣的現象,由于很多學生對其他班級或年級的老師不是很了解,只熟悉給自己上必修課的教師,選課時往往選擇原來老師開設的模塊。學校應該在開設選修課前提供機會讓教師和學生多交流,便于學生了解教師。
四、關于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評價問題
選修課程的評價不應僅僅采用試題測試的形式,也不應僅用分數的形式。需要打破目前筆試一統天下的局面,采取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原則。這樣的原則,大家似乎都認可,但是現存的困惑和問題是如何根據這樣的原則制訂切實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方案。
1.關于選修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問題
目前實驗區一些學校選修課程的評價方案中,選修模塊的學分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書面的試題測試(占60-80%),一是形成性評價(占20^40%)。各學校都開始注重學生平時的表現,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但是,在形成性評價方面,存在的很多問題也值得思考。
第一,關于形成性評價折合成分數的問題。目前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將形成性評價折合成分數,例如有的學校形成性評價由四部分構成:出勤情況10分、按時完成作業10分、課堂表現10分、單元測驗10分。實際上,形成性評價有些可以折合成分數,有些很難折合成分數。有的學生為了回答問題而回答問題,例如,“課堂表現”要求學生課堂積極回答問題(3次)或參與討論(3次),有的學生為了體現積極回答問題的態度,即使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自己的想法也舉手,但是等到教師叫了3次之后再也不舉手了。從一定角度看,這是完全采取量化評價而造成的結果。形成性評價中有很多定性評價是很難量化的,如果量化就失去了定性評價的價值和作用。
第二,關于形成性評價的煩瑣化問題。一些學校制訂的量表過于瑣碎,失去了操作性,甚至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例如,有的學校要求老師將形成性評價及時地記錄下來,制訂了很詳細的表格,為了能夠及時地記錄,有時候學生回答完問題或小組討論正在熱烈的時候,教師不得不使活動停下來以完成記錄工作。有的學校要求將記錄及時輸入電腦,所以有的老師上完課后急忙趕回辦公室輸入記錄。還有的學校實行學生進校門,刷卡、食堂吃飯刷卡、圖書館借書刷卡等,將這些數據作為學生日常表現的記錄。
第三,高中語文形成性評價應該關注關鍵要素,使評價目的、內容、途徑和手段一致,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事實進行評價。目前,一些評價方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關注的要素太多,重點不突出,操作起來比較煩瑣。學生語文學習的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無非是督促、引導學生多讀書和讀好書、勤于思考和動筆,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些要素在階段性的測試試卷中,有時難以很好地體現出來,所以在形成性評價中將其作為關鍵性因素。比如,可以把學生的讀書筆記、周記或札記、實踐活動等作為語文學習形成性評價的要素。這可以充分展示學生平時語文學習的過程,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反饋,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這樣的形成性評價既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又能發揮傳統做法的優點。
第四,形成性評價力求簡潔、便于操作,以發揮其引導、反饋作用。在操作過程中,不應該追求終結性的結果,而應該追求描述性的、信息性的反饋,以具體指導學生提高、改善自己的語文學習。所以盡量少用量表,最好不要直接轉換成分數。
2.關于選修課程測試試卷命制的問題
目前各實驗區的選修模塊的測試試卷大多照搬了現行高考試卷的模式,因為誰也不知道三年后的高考試卷是什么樣的,可是沒有別的參照,只好參照現行的高考試卷。對于選修課程試卷的命制,有以下問題值得思考。
第一,如何體現試題的整體性和綜合化。從命題的整體思路到具體的題目,盡量體現出整體性和綜合化,而不是像原來那樣,一道試題對應一個知識點或一個能力點,比如即使是側重積累的題目,也可以把學生的閱讀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生活體驗等都充分地考查出來。
第二,如何體現選擇性和開放性。選修課程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通過選擇不同內容的學習實現共同基礎的提高,同時不同的學生對于同一選修模塊的學習也可以有所側重。因此,選修模塊的測試試題也應該體現出選擇性,以適應不同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學生。例如,可以出三道側重不同材料的閱讀試題,學生只要選擇其一回答即可。另外,有些試題還要體現開放性,以倡導個性化的理解、體驗和運用,給學生留下比較大的探索空間。
第三,試卷結構應該盡量簡約。一個選修模塊要求在十周內完成,學生在很多具體內容上很難說掌握得多么扎實、透徹,如果試卷還是像高考試卷那樣面面俱到,就很難體現這個模塊的重點和整體。例如寧夏吳忠一中開設的“古詩詞鑒賞”模塊,測試試卷由名句積累、古詩詞賞析和嘗試創作古體詩三部分構成。“中外優秀小說欣賞”的試卷,第一部分是根據所提供的一段材料來分析這段材料中的人物形象,第二部分是分析所學課文中一個人物的性格,第三部分是運用所學小說中刻畫人物的手法寫一位熟悉的人物。這樣的試卷既能體現模塊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和主要內容,又簡單易行,便于操作。
五、將選修課開設成必修課:選修課程遭遇的尷尬
目前有些實驗區的高考方案是根據高中語文五個選修系列設計一定數量的試題,要求學生選做其中的幾道題(如一個系列出3道題,一共15道題,選擇其中的5道題回答)。由于要求選做的題目數量一般不超過兩個系列所覆蓋的試題數,一些地區和學?赡芫椭婚_設兩個,最多不超過三個系列的選修課。這樣的做法當然便于管理和教研,學校也不必擔心教學場地和師資方面的問題,學生也不用選擇,教師不變、班級也不變,只要承擔不同模塊教學的教師輪流來上課。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實際上暴露出了實驗區高考方案的弊端和漏洞。未來的高考試卷不應該簡單設計成必修和選修兩部分,而應該將必修和選修打通,充分體現出選修課程的基礎價值。
【淺談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實施存在的問題及思考】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材問題芻議教育論文11-15
試析對比較文學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思考02-21
淺談關于《高等數學》課程教學與后續課程銜接問題的幾點思考11-18
淺談加強高校公共選修課管理的幾點思考02-22
淺談現代音樂的音樂存在方式問題論文11-16
淺談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12-06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思考論文03-1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