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論文2000字(精選6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1
【摘要】
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的文化道德對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與民族性格的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將這份珍貴遺產融入到現代精神文明的建設中不僅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能夠促進現代精神文明的建設步伐,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找準傳統文化美德和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點,本文主要分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以及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對策。
【關鍵詞】
傳統美德;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融合對策
傳統美德作為現代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礎,對于整個民族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將傳統文明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進行有機幾何對于整個人類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均可以起到積極的效用。
1、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與外延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來,在勞動與社會交往的過程中累積的優秀道德傳統,這不僅是歷史上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也是當代社會前進的重要推動力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古到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都貫穿在我國傳統的文化道德之中,這也是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如三國時諸葛亮的憂國憂民、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追求、明清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思想、譚嗣同挽救國家的英勇獻身精神等,這些追求與行為都蘊含著深深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精神共同構成了愛國主義的寶貴思想。
1.2 為民族、國家的奉獻精神
在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之中,十分注重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以集體、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如《詩經》中的“夙夜在公”、“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墨子》中的“舉公義”等等,都是強調為國家和民族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崇高理想,這種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以西方思想最大的區別。
1.3 仁愛寬厚的人際關系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強調仁者愛人的思想,孔子也將“仁”作為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是“仁愛”的體現;在墨家思想之中,也提出了“愛人無差”、“愛人若愛其身”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于加強民族團結、協調人際關系都起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4 尊敬父母、尊老愛幼
早在《尚書》之中,就提出了“義父、母慈、兇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思想,這些道德思想,除了維護封建等級思想的糟粕應該拋棄之外,其他的思想對于改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安定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這些思想依然是我們應該遵循的傳統美德,實際上,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隨處可見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積極作用。
1.5 吃苦耐勞的精神
儒家思想主張,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前提之下,每個人都應該有吃苦的思想以及向往理想的人格,“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舍身成仁”、“臨財勿茍得,臨難勿茍免”等均是傳統道德吃苦耐勞精神的重要體現,這些精神均凝聚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品質。
1.6 尊師重教的精神
教師是傳播文化的使者,每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教師的諄諄教誨,在封建社會之中,幾乎每個人家庭的正廳都擺放著天地君親師位,將教師的地位與天地、皇帝和父母等同,尊師重教成為一種永恒的思想,也是傳統文化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1.7 謙遜禮貌的精神
“滿招損、謙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很多成就卓然的為人都依然保持著謙遜禮貌的美德,他們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將目光集中在他人的閃光點之中,積極的向別人學習、充實自己,如唐代的杜甫,其創造成就顯著,但是依然贊賞初唐四杰的成就,稱贊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窮”,稱贊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這種尊重他人的行為準則也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美德。
1.8 強調正身,為民執法
在封建社會,雖然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但是卻有著公正執法的精神,如“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便是公正執法精神的重要體現,魯迅也曾經說明:“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也有舍身求法的人”,這也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在我國的轉型階段,弘揚公正執法的精神,嚴格的依照法律來辦事對于提升中華民族的文明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2、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方式
第一,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也有的區別,在歷史的變革下,兩者都是不斷發展的,為了促進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必須要意識到兩者之間的聯系與不同,正確的處理兩者的關系,取精華、去糟粕。
第二,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在現代社會,思想道德建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對于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必須要做好黨政干部建設工作,黨政干部需要意識到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結語
總而言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堅信,只要正確的處理好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繼承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的精華,吸收人類文明的成果,定能夠全面的推進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邵先鋒.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促進當代精神文明建設[A]. 炎帝與漢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2002
[2]靳志高. 當代中國的認同危機與公民教育的歷史性復興[A]. 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2004
[3]藍荃彬.簡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與精神文明建設[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0(05)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2
當前我國旅游行業在正在不斷的發展進步,傳統文化對旅游行業起到的推動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在旅游企業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當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企業管理結合起來,根據旅游企業特色構建一套附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旅游管理理論,在推動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對旅游景點進行規劃,在行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我國作為歷史大國,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結合發展旅游行業。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行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當前將自然與人文結合起來的旅游已經成為旅游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無論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還是對旅游行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結合旅游元素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經過歷時的積淀之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了相應的特點。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對人文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響旅游行業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通過二者的相輔相助,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并推動著旅游行業當中的人文資源的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作用
旅游管理理念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業在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同時注重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業的管理水平,并且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當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樹立正確旅游管理觀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觀念的形成過程中,應當與我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過樹立以人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發揮以人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貴民的民主思想,從而促進我國旅游行業可以持續發展。
(二)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
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儒家思想主張以和為貴,只有在旅游企業的管理模式當中注入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業的凝聚力。只有打破傳統的旅游管理模式,將旅游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將傳統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拋棄,采用含有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進旅游企業的發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過將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與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結合起來,通過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業管理當中,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管理水平,促進旅游行業持續發展。
三、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理論構建的影響
(一)加強旅游資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旅游的概念也不僅停留在對景色的欣賞,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追求旅游區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對旅游企業管理理念的構建過程中,需要在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項目投入資金,滿足當前人們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注重結合當地旅游特色以及傳統文化,通過不斷的完善與進步,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對于歷史建筑,應當注重定期進行維護,在挖掘其價值的過程中,注重對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將歷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宣傳與推廣,帶動旅游行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對文化旅游區域進行合理規劃與管理
旅游行業的發展會帶動當地旅游區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貿、住宅等多方面共同發展。在對城市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體現出當地旅游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對歷史性的建筑進行規劃或者擴建時,應當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而不是對古城本身進行改造。在建設規劃過程中應當注重將景區內部的綠地率與森林覆蓋率設為規劃建設的重點。通過科學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對旅游區域進行實質規劃,促進旅游行業的持續發展。
(三)做好傳統文化旅游管理理論的'推廣工作
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發展的精髓,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時刻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對旅游地區的旅游者、居民與相關工作者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旅游景點的開發過程中,需要將旅游推廣融入到傳統文化當紅總,通過開展展會、文藝活動等形式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推廣。同時可以利用我國傳統的節假日對 我國傳統文化思想進行宣傳,將傳統節日當中的人文文化、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紹給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發展了人文。
四、結束語
旅游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經濟來源,旅游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對旅游管理理念有著重要的影響,旅游企業應當深刻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人文精神,做好旅游景點的規劃與宣傳工作,通過完善景點建設,不斷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并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理念,促進旅游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3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藝術靈感的發源之所,特別是動畫藝術的創作,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入手,汲取優秀的創作思源。動畫創作的前期是動畫造型設計,主要是動畫角色的造型,從角色的形體與色彩兩個方面進行整體塑造。要創造出具有中國韻味的動畫形象,造型設計者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通過借鑒和提煉,把握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賦予動畫作品鮮明的藝術神韻。
關鍵詞:傳統文化元素;動畫造型;設計
一、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概述
中國歷史悠久,歷史文化的積淀形成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如水墨畫、陶藝、京劇臉譜、皮影藝術、壁畫藝術、剪紙藝術等,絢麗而豐富的表現元素和表現形式為中國動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造型設計素材。綜觀我國優秀的動畫作品,無一不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符號,如,動畫片《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的造型設計借鑒了中國傳統藝術,如京劇、年畫等,通俗易懂,富含民族特色。2016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小門神》,從動畫人物造型設計上看,是根據中國傳統民間傳說設計的,使“門神”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觀眾的喜愛;從動畫故事上講,是對門神故事的原型再造,契合了中國民間關于門神的`傳說。這就使影片對于中老年觀眾而言是對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的溫馨回憶,對于青少年觀眾而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正因如此,這部影片反響熱烈。近年來,動畫業界重新研究將古老的皮影藝術應用于動畫創作,把傳統的水墨畫與三維技術相結合制作動畫片,等等,都賦予了動畫造型強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體現,一方面是在動畫造型設計上借鑒和引用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中國文化精神內核的傳承與發揚。根據現代動畫造型審美特征,運用現代動畫造型設計手段對傳統文化元素中那些能夠為我們所借鑒的造型設計元素進行進一步的提煉、改造和運用,既能夠將其以新的、現代的方式進行傳承,又能夠使我國動畫的造型富有民族韻味,從整體上提升動畫作品的美感和藝術感染力。動畫創作的前期工作是動畫造型設計,主要是設計動畫角色的造型,從角色的形體與色彩兩個方面進行整體塑造。在造型設計中,設計者應注重對傳統文化元素形與色的借鑒和提煉,把握傳統文化精神內核,賦予作品個性鮮明的藝術神韻。
1.中國式“形”之傳神藝術審美表達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積淀了儒家、道家等多家學派的思想,將其體現在我國的動畫造型設計中,能夠使我國的動畫作品從思想上具有獨特的東方魅力。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以形表意,這與西方遵照現實、追求形象逼真的創作原則不同,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創作出來的動畫形象的藝術風格也必然有所不同。西方繪畫講求透視關系和逼真寫實;中國繪畫中對人物的表現遵從“肩擔兩頭,立七坐五盤三半”之說,對人物面部有“三庭五眼”的劃分,臉型則可用八個漢字概括,即“國、目、田、甲、由、申、用、風”,生動又形象,更加注重以形寫神。如《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動畫形象設計,為了突出孫悟空的機靈聰慧,造型設計者有意識地將孫悟空的形象進行了夸張的變形,并借助中國傳統藝術京劇中的人物形象和動作設計,在孫悟空的面部中心用心形的紅色色塊將其鼻子、嘴巴和眼睛統一起來,加之設計出長腿細腰、虎皮短裝,將孫悟空的機靈表現得淋漓盡致。
2.中國式“色”之傳神藝術審美表達在動畫造型設計中,色彩對于表現動畫角色的個性特征和傳情達意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色彩的使用上,東西方也有各自的藝術追求和藝術原則,西方藝術家講求對色彩和光線的嚴格把握,任何微妙的光線變化都不容忽視,對逼真性、寫實性有著近乎苛刻的重視;而中國傳統藝術更加重視韻味的主觀表達,如中國傳統水墨畫,畫家可以不考慮光色等方面,更加注重以筆墨塑造形象,通過墨的濃淡干濕、線條的起承轉合、筆觸的輕重等抒發情感。如,《小蝌蚪找媽媽》就利用了傳統水墨畫元素,將游動的小蝌蚪表現得淋漓盡致。
結語
我國動畫只有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探索,才能在世界動畫舞臺上大放異彩,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運用更是大勢所趨。我國的動畫造型設計者只有充分、深入挖掘我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并將其體現在動畫造型設計中,才能夠以更加形象和直觀的方式傳承、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并引領中國動畫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4
關鍵詞:傳統文化 教育
在一次針對小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有按重視程度給傳統節日排序的題,大部分學生按照春節、中秋、清明、端午的順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學生眼中相對不受重視的傳統節日,而將圣誕節和端午節相比,一些學生更喜歡圣誕節。今天,部分年輕人不重視傳統節日而喜歡過洋節,不重視傳統手工藝而崇尚西方的科技產品。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面臨一定的困境。作為一名美術教師,筆者每每看到這樣的現象或聽到這樣的報道便很揪心。
筆者不愿看到漠視乃至忽視傳統文化藝術的現象愈演愈烈,不希望傳統文化藝術只能成為人們腦海里的模糊記憶,而人們徒留悲嘆和深深的惋惜。筆者希望盡最大的努力通過美術課的教學傳遞重視傳統文化的信息,感染、影響學生,讓他們在重視傳統文化藝術的道路上有所作為。筆者認為,重視傳統文化藝術應該從學校、從課堂抓起,讓學生形成重視傳統文化藝術的意識,尊重、呵護傳統文化藝術。在美術課堂上,教師不應僅僅照本宣科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而應該有所作為。中國的文化藝術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精華被塵封在角落里。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時尚。而傳統文化藝術很古樸、很稚拙、很耐人尋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國味道,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筆者認為,教育者有必要在課堂上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結合課本知識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在長期耳濡目染的學習環境中提升品德修養,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藝術。如何在學校美術教學中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筆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師隊伍中提倡再學習的必要性
現在一些教師從教后在具有壓力的工作環境中,已無心繼續學習以充實自己的學識,更談不上在教學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再加上本身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難以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代表了強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須加強教師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再學習。
現在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癡迷于中國的京劇、武術、書畫、皮影、剪紙等文化藝術。一個偉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古人云“技進乎道”,對于教師來說,技就是教學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師的教學必須以文化為基礎。教師學習傳統文化迫在眉睫,只有這樣,其才能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
二、在教學過程中讓傳統文化藝術與教材相結合
中國是禮儀之邦,這體現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們看到故宮的布局嚴謹、左右對稱、色彩絢麗、莊嚴神圣、前朝后寢等,處處體現了天子的威嚴和皇權的至高無上。還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過體量、布局、空間、色彩等體現了自然、等級、內外有別、尊卑有序等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的哲學觀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比。
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體現的是人定勝天,征服自然,具體表現有修剪得非常整齊、壯觀的樹木苗圃以及高聳入云的尖頂等,嚴謹的計算和度量也體現出他們嚴謹的思維與科學觀念。這就是東西方人的思維差異。教師在關于建筑的課堂上向學生講解這些內容,既讓學生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在建筑中的體現及其對建筑的影響,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寬教材的知識面。
三、教材與本土文化相結合
教育部規定中小學每周必須上一堂書法課,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中國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亦是我國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師在美術課堂上要重視對書法的教學。
一是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了解五千年的漢字文化,并通過解釋一些漢字的淵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二是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臨摹經典范本,由此學生在學習書法時既了解了文字的根源,又學習了文字與文化的結合,可謂一舉兩得;三是不能忽視教師的現場示范,教師講得再多、再精彩,對于學生而言不如現場具體示范效果顯著,最主要的是現場示范更直接,往往許多難以口頭講明白的知識點現場一演示學生就悟到是怎么一回事,這就是示范的好處,千萬不能省掉。
總而言之,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發展到何種程度,最終還是要回到根源上來,F在,有的人不愿拿筆,不談文化只談名利,沉迷于手機、網絡,看到這樣的情景,教育者有必要及時作出應有的反思與行動。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以勇攀高峰的斗志與毅力;傳統文化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梁,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筆者希望大家共同守護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5
【摘要】隨著新課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學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還要求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到傳統文化,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中國所獨有的文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小學生語文
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還讓學生學習相應的民族文化知識。小學階段是學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較關鍵的時期,在這階段傳授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習的知識,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在識字過程中學習傳統文化
讓學生學習相應的漢字,在識字過程中進行文化滲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學語文學習階段,學生要學習比較多的生字,在課文量上也比較多,關于傳統文化知識的閱讀內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規》《三字經》等,在教學中可以將這些內容以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是知識的承載者,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模仿者,為此,教師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質,在教學中要注重文字的書寫,只要教師能夠書寫比較好的文字,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夠認識到文字的美感。由于很多學生的文字書寫方式和教師的差不多,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書寫的美觀、大方,讓學生感受到書寫的魅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書寫中,不僅能夠學習到相應的書寫知識,還能夠在書寫中感受傳統文化,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學習詩文時感受傳統文化
古詩詞的學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滲透傳統文化,對學生在寫作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講解詩文時可以將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視角來給學生講解相應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誦讀也是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誦讀可以讓學生積累很多的相關知識。李白“摧眉折腰事權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孔子認識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終生憂勞不悔;“憂道不憂貧”,屈原憂國不復興,君不明察,憂“世人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杜甫也始終憂勞不輟,寫出了驚警后世的“三吏三別”,目的是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面臨“賊氛方熾”的混亂社會,痛感“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這些都構成了中華民族向前的動力,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以此在詩文的學習中更好地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課本內容中感受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課本內容都是按照一些古典書籍進行學習的,然后再經過現代作家的改編成為教材。因此,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中感受傳統文化。例如《開天辟地》主要是講解萬事萬物的由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又如在《司馬光砸缸》中主要講述的是七歲的孩子就已經有了成年人的思維,當別的孩子在玩時,他卻在讀書。當有個孩子玩耍掉進水缸里時,別的孩子都比較緊張,只有司馬光想到用石頭救出落水的孩子。這個故事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從這個故事的學習中不僅讓學生學習到相關的知識,還能夠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
四、結語
新課程教育理念提出了在教育教學中更多地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在教學中,可以將識字內容以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在講解詩文時可以將學生帶入到學習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視角來給學生講解相應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另外,通過對課本內容的學習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也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房殊.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
[2]童一峰.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思考[J].求知導刊,2015(23).
[3]于春霞.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J].才智,2016(25).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6
論文摘要: 儒家理論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認為這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其主要內容簡單說就是是仁和義。仁義的觀念是儒家思想最為強調的觀點,以前人們說某某人是偽君子,罵他“假仁假義”,就是說仁義觀。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和諧社會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構成
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道家和佛家思想為兩翼的文化思想體系。
在孔子、孟子確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觀后,儒家思想發展的歷史貫穿了中國從先秦到“五四運動”以來幾千年的歷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其基本思想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中國古代兒童入學,首先要讀“四書”,即儒家哲學最重要的讀物——《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完美的補充,儒、道、佛三家和諧共存,構建了中國人自己的精神家園。所以說把握住這三家文化的內涵,就把握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對和諧社會的思考和貢獻。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人生觀——個人與社會的和諧
儒家理論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認為這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其主要內容簡單說就是是仁和義。仁義的觀念是儒家思想最為強調的觀點,以前人們說某某人是偽君子,罵他“假仁假義”,就是說仁義觀。其實儒家仁義觀是一種高尚的個人道德情操觀,他要求人們做事情必須符合道德標準。如果是出于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該做的事,這種行為也是“不義”的行為,用一個為孔子和后來儒家學者所蔑視的詞來說,那就是“為利”!傲x”與“利”之間的辯論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熱門話題。
其次,儒家理論強調家庭的和睦與社會的和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被儒家經典理論提倡的一個和諧社會的基本次序!凹液腿f事興”,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直接影響社會的平安、和諧。儒家思想強調依靠道德的規范作用來實現家庭和諧,通過提煉、宣揚相應的倫理規范來調適父子、夫婦之間的關系,從而構成了中國人的基本價值觀及和諧繁榮的道德世界。
三、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諧觀——人與自然的和諧
道家文化與儒家思想簡單地說是一種對立統一。儒家強調人的社會責任,但是道家強調人的內部的自然自發的東西,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們常說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中國哲學的這兩種趨勢,約略相當于西方思想中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儒道兩家文化既相互對立,同時又相互補充,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文化認為只有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界萬物在不斷變化,萬物變化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規律是“物極必反”,這種思想來自道家的祖師——老子。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向極端方向發展,這些性質一定會使它轉向自身的反面,這構成一條自然規律。所以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掌握“度”這個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
那么,怎樣衡量事物變化發展的“度”·事實上,沒有人能劃出適合一切事物、一切情況的絕對界限,必須依據客觀不斷變化。例如過去人們認為海南不能發展工業,而現在,我們提倡“生態立省”和“一省兩地”戰略,就是考慮到海南保護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的必要性和發展工業的優勢等現實情況,合理把握事物發展的“度”,在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佛家文化的平等和諧觀——內心自我的和諧
佛教傳入中國,是中國歷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傳入中國以后已經與中國的思想相結合,推動著中國的哲學思想不斷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文化——禪宗,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影響深遠。
佛家文化的和諧理念首先是關于心境之間的和諧,也就是在人的認識層面構建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和諧。佛教的平等和諧觀教人擺脫苦難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種新的認識體系,從自我的心理上尋求突破。在這種新的認識體系的指導下,既體悟到世間一切的虛幻性,又認識到世間一切存在的價值以及它們之間的圓融與和諧,從而在實現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圓融和諧的基礎上,完成精神的終極超越。
綜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文化都在各自的立場上提出了其對和諧社會的思考和探索,包含了不少思想的智慧和精華。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新一代炎黃子孫的職責所在。我們將倍加努力,堅持科學發展觀,科學地繼承和發展和諧理念,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而奮斗。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08-01
中國傳統文化儒家論文11-18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09-02
中國傳統文化繪畫論文12-17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3000字03-28
中國傳統文化古詩論文11-18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儒家的論文11-18
中國傳統文化對廣告制作的影響論文10-13
略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觀的論文03-23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論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