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構建形成性評測提升針灸學教學質量優秀論文
摘要:教學評價模式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的實施具有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的針灸學教學模式,難以對動態的教學過程作出全面準確的評價。將形成性成績引入針灸學教學的評價體系,將考核的過程貫穿學習的始終,使教與學始終處于良性動態中,實現了教學與評價的有機結合,明顯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教學質量。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針灸學;教學評價
針灸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研究經絡、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討運用針灸防治疾病規律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醫高等院校各層次、各專業醫學生的必修課程,也是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重點科目,是一門特別強調操作技能的臨床學科。本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針灸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更要熟練掌握針灸的操作技能?荚囀呛饬繉W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方法之一,是檢驗和指導教學工作的杠桿,長期以來,我校及國內多所中醫藥院校針灸學課程成績的評定,主要以期末理論考試成績為最終考核標準,并以此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績的唯一指標。這種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的方式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行為,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主動性,制約了學生潛能的發揮,阻礙了針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此我們從2013年開始逐漸構建了針灸學形成性評價模式,并予以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總結如下。
1構建針灸學形成性評價模式的意義
教學評價模式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的實施具有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策略、確保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1],也是學生學習的風向標。多年來,針灸學的考核多采取期末閉卷考試這一終結性評價方式,雖然在期末考試命題過程中,我們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力求從相關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核,但是受到試卷容量、考試時間及考核形式的限制,難以體現針灸學課程的特點,也無法達到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教學全過程及學生整體學習情況的目的。另外在期末評卷的過程中,即使老師發現了某些問題,也難以及時反饋給學生,使得考試與教學過程嚴重脫節,不利于教師隨時總結,及時改進教學方法。
對于學生而言,為了考出高分,更多的是注重了理論知識的復習及記憶,忽略了操作技能的練習;而“一考定論”的方式,也助長了部分平時懈怠的學生,考前突擊,考后完事大吉的學習方式,高分低能現象難以避免?梢娊K結性評價為主的傳統評價方式,不利于針灸學實際能力水平的提高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性評價,是與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相對的一種評價檢測手段,是根據教學目標,將理論課與實訓課緊密結合,更側重于對學生學習態度,教學參與情況,知識的理解、分析、應用,實踐能力的測試;即側重于對學生平時表現,參加各項活動的評價[2]。目的是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及效果的全面把握和評價。即要求通過動態的、多樣的考核評價方式,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持續觀察、記錄、糾正,促進的方式,能夠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不斷自我完善與提高的機會,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取得學習上的更大進步[3]。這種評價方式能夠實現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評價的參與者[4]。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信,提高綜合素質,更能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習效果。這種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隨時反饋性的評價方式非常符合針灸學課程的教學要求。
2針灸學形成性評價的具體模式
目前我校中醫學專業的針灸學課程由理論課72學時及實訓課36學時構成,四年前我們逐漸開始了形成性評價模式的嘗試,并將形成性成績由10%逐漸增加到30%。開學第一節課,教師即將本課程的課程構成方式、學習方法及考核方式告知學生,即考核由形成性考試和課程結束后終結性考試兩部分構成。實訓課的目的是通過老師的示范性教學,讓學生能夠在人體上準確取穴,全面掌握各種針法、灸法、拔罐的操作方法及技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為針灸臨床治療疾病打下堅實的基礎。形成性考試內容包括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小測試、18次實訓課(36學時)課堂表現及操作考試成績。其中課堂提問占10%,小測試占10%,實訓課小組討論講解設計和操作報告占60%,最終實訓操作考查占20%。
任課教師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將課堂提問、討論、小測試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督促學生隨時復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及主動性。教研室為了配合形成性考試形式的實施編寫了《針灸學技能操作實訓手冊》,內容包括經絡的循行,重點腧穴的定位方法,各種針法、灸法的操作規范以及實際操作考試內容和評定標準等。上課前督促學生認真預習《針灸學技能操作實訓手冊》,找出問題,以便在實訓課上及時解決。實訓課為小班授課,每個班級大約15名學生。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我們將實訓課分化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復習示范。每堂課指派一組同學擔任主講,按照頭面、軀干、四肢分部位進行經絡循行的總結復習,并在同學身上確定重點腧穴的位置,然后教師進行補充、總結示范,并在重點腧穴上進行毫針刺法及灸法的操作示教。第二部分是分組訓練。要求學生依據操作流程,3人1組進行練習。課堂上教師認真觀察學生的表現,并在每次實訓課結束前針對所發現的問題,及時給予點評分析。課后要求學生將本堂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寫出實訓報告。教師根據同學的課堂表現,實訓報告等綜合情況給出客觀、公正的評定分數。
3實施對象
我校中醫學專業2011—2014屆本科及本碩中醫臨床專業及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共計600余人。12個班次。共計有五名教師參與本項研究。
4形成性考試的成效
重視課前提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往由于學時數有限,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課堂提問及小測試等環節。近年的教學實踐證明,課前三五分鐘的提問,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回答問題,參與課堂討論這些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記憶所學內容、督促學生思考,還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對知識的把握情況、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需求,及時調整完善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另外這個環節也明顯改善了學生的出勤率及課堂紀律,糾正了一些同學的懶散作風。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訓課教學,增進了師生間的溝通:通過引導學生走上講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表現的形式和機會,增強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實訓課前多數學生都能做到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積極準備講稿教案,增強了團體合作的意識。教師的適時點撥,也快速提升了學生們總結歸納及表達能力。課堂上同學之間相互練習、相互借鑒,能夠隨時把握自己的學習進度與狀況。尤其是將點穴及一些重點腧穴的針刺、灸法等操作訓練融為一體的實訓內容及方式的調整,使得實訓課堂內容更加充實,學習的氣氛更加活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即刻的評價方式,有利于引導學生對自我學習方法的反思:在實訓課堂分組練習時,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問題,及時給予糾正,并給出評定結果,這種方式不僅增加了師生間的溝通機會,而且有利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真正實現了“以考促學”、“以考促練”的目的。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切實提高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及綜合素質,保障了考核的公平性。形成性評測模式使學生從課程開始就會在教師的帶動下,將聽課、參與課堂互動、復習、實際操作、考試等環節全方位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測評、反饋、改進、提高過程中趨于完善,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明顯提高。實施了形成性評測模式以來,針灸學結業的學生都能夠做到熟練掌握頭面、軀干、四肢等部位重點腧穴的常規針刺方法及灸治方法,有些學生代表學校參加了全國的針灸技能大賽中,均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在日常生活中,他們能夠更加主動地采取針灸的方法,為家人及周圍人解除病痛,時刻感到針灸技能可以成為他們最首要的立業之本,在臨床實習期間也得到了帶教老師的認可和肯定。通過四年多的教學實踐,我們體會到:通過建構形成性評測模式,將考核貫穿于整個學期的始末,實現了教學與評價的有機結合;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到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及知識目標達成度;有利于準確把握教學活動的方向和進程;較好地實現了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全方位管理與掌控。但是由于這種方式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因此目前在我校針灸學課程中還未做到全方位開展。如果相關部門能夠將這種考核方式作為教師工作量的考核指標之一,會對這種考核模式的推廣,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另外今后教師也應該尋找更好的方式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學生互練、互評等靈活形式,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及負擔,而且還能夠激勵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及時發現自己的弱點,及時糾正改進。有利于促進學生溝通交流與協作意識的養成,以順應21世紀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楊波,沈宏亮,徐志飛,等.構建形成性評價模式提升手術學基礎教學[J].南方醫學教育,2012(1):40,29.
[2]鄧衛紅,戰海艷,劉賓娜,等.醫學院校畢業實習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考核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8):51-53.
[3]馬躍,蔡兵,雷斌.交叉學科研究的形成性評價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7):28-38.
[4]周向陽,王榮林,劉耀波,等.構建網絡形成性評價體系提高臨床實習質量[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10):21.
作者:王淑娟 蘇妝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
【構建形成性評測提升針灸學教學質量優秀論文】相關文章:
試析構建學校特色的本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08-20
校企合作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論文04-21
高校聲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探析的論文04-11
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論文04-21
高校聲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探析論文04-21
高校模擬實驗教學質量提升論文05-03
人道尺度與歷史尺度的生成性統一08-09
開放教育形成性考核中存在的問題論文05-06
快樂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08-05
高校教研文化構建論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