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實現法理學的改革論文
法理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在不斷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但是,教學效果仍不盡如人意,致使很多學生沒有形成系統的法力知識結構,更加無法掌握法理的本質。法理學除了要傳授法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外,還要實現對法學方法和法律思維的培養。只有具備較高的法理素養,才能夠在法律現象中發現法學的價值所在,實現對正義的不懈追求。
一、法理學的地位
法理學是高校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有助于學生思維方式和務實能力的培養,是法學研究和學習的向導。法理學是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對不同類型的法學提供理論依據;同時,法理學屬于宏觀性的學科,能夠開拓視野,實現法學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用途,實現法學地位和價值的提高。對于法理學的研究是治國的根本,缺少法理學,就意味著文明和現代化的程度需要不斷提升。
二、法理學教學現狀及原因
。 一) 高中教育與大學課程存在銜接問題對于大學法學教育,其主要目標是實現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更多素質高、法學素養過硬的綜合性人才。但是對于剛剛踏入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說,在高中沒有接觸過法學的實質性知識,不具備對法律基本知識的認識,社會經驗匱乏,無法適應突如其來的法學理論,面對抽象性極強的法學理論,感覺無所適從,心生恐懼。同時,對于人文科學知識的匱乏導致學生無法理解和掌握法理課程中的定義和精神。
。 二) 學生和教師對法學理論教學存在輕視的態度當前,在各個領域里,對于實用性的追求十分迫切,十分重視社會實踐的實際功效,甚至與經濟效益等同,要求所有理論學習和研究為其提供基礎,同時,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收到成效,沒有認識到各學科、學術之間的區別。在這種認識的指引下,很多從事理論教學的學者忽略了理論性學科的價值,很多學生也將其視為借口,將對理論學科的不重視視為一種正常現象,忽視了理論知識和儲備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的作用。在短時間看,是找到了一條捷徑,但是為未來發展埋下隱患。
。 三) 法理學教材內容比較乏味和枯燥雖然法理學的教材種類比較多,但存在風格統一化的問題,千篇一律,毫無活力。在教材中,所有的原則、定義等內容被堆積在一起,內容缺乏形象性,晦澀難懂,教條化比較嚴重。同時,在教材中,對理論的闡述層次比較低,理論觀點比較陳舊,一家之言嚴重,沒有融合當下最新的思想和理論,無法引起學術上的共鳴。
。 四) 教學思想陳舊,教學手段落后在當前的法理學教學中,主要的教學方法為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形式,沒有充分認識到教學目標與教學對象之間的聯系,沒有將教材上的理論觀點與實際相結合,各自獨立,脫節嚴重。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學輔助都源于網絡,不加更改,直接照本宣科,忽視學科發展趨勢與學生的認識層次直接的關系。一旦出現法理學教學效果較差的情況,就將責任推給學生的不勤奮。這種傳統的教學思想必然導致教學模式的落后。
三、法理學教育背景的變化
( 一) 法學教育生源受到沖擊鑒于法學就業前景的不樂觀,尤其是一些低等的法學院,學生質量不是很高。雖然我國法學教育層次相對完整,但是近年來,法學畢業生就業不容樂觀,邊遠地區的基層很少有人問津,而中層法律崗位又供過于求。為此,很多優秀的高中生源流入其它專業。生源質量的下降是影響法學教育品質的關鍵。
。 二) 法學就業市場呈現多元化的局面當前,法學就業市場呈現多元化局面。職業市場對于人才的判定就是社會對法學畢業生的評價,也就是對法學院的定位,因此,法學院校不得不將這種職業市場的導向作為教學的指導。鑒于公檢法招錄的飽和狀態,更多的法學畢業生流動法律服務行業,進入企業、事業單位、基層部門等。多元化的行業導向要求學生具有專業素質的同時,還要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法學院校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教育方向,實現與市場的接軌。
。 三) 法學學生的精力不集中,用于學習法學知識的時間逐漸被減少,對法學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當前,很多學生都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司法考試、培訓等行為中,有些學生在踏入學校的初始就進入備考狀態。這樣就導致學生只有很少一部分時間投在專業學習中。同時,在司法考試的熱衷下,很多法學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發條的梳理和傳授上,以至于學生對法理學習的興趣逐漸降低。但是,司法界當前逐漸開始重視法理課,認為其有助于培養法科學生法律素養。因為一旦缺乏法理知識,學生是不可能勝任法律職業,不可能適應社會需要的。而掌握法律職業技能需要以相應的法學理論知識為前提。
四、如何實現法理學教學的改革
。 一) 不斷改變教師和學生對法理學的輕視態度從事法理教學的管理者必須充分認識到法理學對于法律學生職業生涯的重要性,樹立完整的法學觀念,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形成有效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改變急于求成的思想,實現理想與長遠發展規劃的有機融合,使學生明白: 一個合格的法律從業者既要掌握法律條文、司法程序,還要培養自身對于法律本身思辨性的理解,因為再多法律條文不能實現對所有法律現象的概括,一旦遇到新的問題,需要運用法律的思辨性來進行解決。
。 二) 對課程的設置進行不斷優化對于法理課程,至少要達到 96 個學時,最佳課時數量為 120 個學時,這樣可以實現對法理相關理論課程的學習,構成相對完整的知識架構。同時,可以在高年級設置思想史等選修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 三) 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鑒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法理學的教學思想要實現與時代的結合。教師要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重視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度,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拓展思路,實現與法學發展步伐相一致,達到對法學理論的傳授。指導學生正確認識法理的抽象性,培養耐心,實現法理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使學生掌握法學的發展過程,幫助他們掃清法理學習過程的障礙。要選用新型的教材,實現新穎教學方式與生動素材的結合,同時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勢,用實例揭示法學觀點,以法理透視生活。
注意師生之間感情的增進,重視創新精神的培養,開展多種討論會,增進師生感情的同時,改變被動的教學形式,變被動為主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素質。事實上,生活中具有很多法理教學素材,尤其是一些爭議較大的案件,其立法提案不是對相應法律條文的異議,而是對理論背后公正機制的衡量標準的爭論。因此,對于法理的學習要突破課堂的限制,到豐富的社會生活中檢驗理論。依法治國的提倡使得社會成為法律生活的模式。書本的理論知識是靜態的,社會生活才更具動態變化。因而,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到生活中去尋求學習的源泉。
法理教師要對教學方式進行不斷整合,提高教學品質,靈活運用各種案例,實現對價值的考量,培養學生的評判能力。
司法體現的是一種理想思維,需要通過長期法實踐才能形成。
五、結語
鑒于我國法學教育的爭議性,為了適應我國的法治環境,要培養出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實現專業素質與職業素養的結合。法理學的課堂教學要滿足法學專業的教學目標,采取合理、科學的教育手段,尊重教育規律,傳播現代法律的精神,幫助學生形成職業法律思想,形成高素質的法律素養,塑造理想的法律思想人格,同時也為未來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如何實現法理學的改革論文】相關文章:
化工原理課程改革論文05-31
田徑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08-11
菜單設計課程改革論文05-31
高校教育改革方向之我見的論文05-11
化工原理課程改革與創新論文05-29
機械制圖課程改革研究論文04-13
高校外語教育改革論文06-25
我國公訴制度改革的問題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