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生活論文
導語: 談生活中的心理學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在生活當中的一些教育孩子的心理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心理學生活論文,希望能幫助大家!
內容摘要:教育問題,是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最為看重的一個問題之一,也是最復雜的問題讓許許多多的家長及老師都傷透了腦筋。現在的孩子想法各種各樣,千奇百怪。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更傾向于找到正確的心態,而不是用各種不適應的方式。因此要是把心理學融入教育中,那么教育中的問題就不會變得那樣的復雜。
關鍵詞 貝爾納效應 尊重心理 換位思考
一、 貝爾納效應—用身體語言教育孩子
經常聽到有的父母在埋怨:“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難教,說什么都不聽,怎么說都不聽!比欢S多孩子也有很多不滿:“爸爸媽媽總是啰嗦,嘮嘮叨叨都快被他們煩死了”
的確,在大多數情況下,許多家長都是習慣運用語言,習慣通過語言去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其實,這樣的教育效果是不明顯的。不少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中,只有7%的內容是通過語言傳達出來的,而55%是通過面部表情、手勢、眼神、體態等等來傳達的。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就完全可以將重心更多的放在身體語言上。身體語言更能表現感情,傳達出愛。
(一)利用眼神
憤怒、責怪的眼神會讓孩子覺得不安,甚至失去信心;而溫和,慈祥的眼神能讓孩子覺得溫暖,能給孩子以鼓勵。那么在孩子面前,父母就應該保持信任、親切、期待的目光,即使在孩子犯錯時也都這樣做,會比打罵更有效果。因為這會讓孩子在感受到溫暖的同時,讓他們自己發現錯誤的根源,在自我羞愧中改正,孩子能自己看到希望,獲得信心。特別在同孩子在談話時,更要注意自己的眼神,若總是心不在焉、左顧右盼或想自己的工作生活,讓孩子覺得
無法溝通,產生隔閡,不利于以后交流教育的開展。
(二)注意姿態
父母的姿態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教育。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遇事總是手忙腳亂、暴跳如雷或者表現出不雅的舉動,猥瑣的行為,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導致教育無法進行。如果父母在教育時運用的姿態大方得體,自然穩重,會讓孩子產生學習的愿望,他們會更愿意接受這樣的方式。這樣的姿態不僅本身就能感化孩子,還能讓孩子更能明白父母的教導,因為這樣是身體力行的。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和父親相依為命,父親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單親家庭的原因,女孩很調皮,鄰居們常常覺得很傷腦經。并且在女孩犯錯時,不會聽見從家里傳出的打罵聲,大家都認為這家人缺乏家教。但是,女孩一天天大了,變得越來越懂事,熱心善良,甚至成為學校里的學生榜樣。人們覺得很奇怪,就問女孩:“你爸爸是怎么教育你的?是不是很嚴厲?有沒有打罵?”女孩微微一笑說:“爸爸很少罵我,但是他會很直接教我這件事情該怎么做,那件事情這樣做是錯誤的。而且是不是用爸爸自己的行動告訴我他很愛我。我能從爸爸的眼神里感覺到愛與關心,我很幸福!”所以,當語言變得蒼白無力時,父母不妨試試用行動去教育孩子,不要只是局限去“說”,不要迷信去“說”。多用身體語言,更真實的去表達。
二、 尊重心理:保護孩子隱私權
中國父母自古以來都把孩子稱作自己的“心頭肉”,隨時隨地都是百般呵護,萬般疼愛。但是現在有很多父母過度緊張的去關懷孩子,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成長中遇見什么麻煩又不愿傾述,誤入歧途。所以便去窺視孩子的隱私,這些父母往往固執的認為:父母在孩子面前就應該保持神秘性,孩子的方方面面父母都應該理所當然的去了解,顯然這是不明智的。
看過這樣一個報道:一位母親發現在上初一的女兒最近總是心不在焉,面對自己的時候總是有什么話想說卻欲言又止。于是,母親趁女兒上學不在家撬開了女兒鎖住的小箱子,發現里面有一封來自同桌的寓意朦朧的信。母親很氣憤,拿著信立即找到了學校,并且馬上交女兒帶回家進行教育。悲傷的女兒受
不了刺激,奪門而出。幾天后,大人們在河邊發現女孩的尸體,母親悲痛欲絕,卻也無力回天。所以,即便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都本著愛孩子關心孩子的心,但是一定要選對方法,選好方法,要不往往適得其反,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對立情緒,就會出來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難管”的現象。
(一)正確的態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不愿意和別人分享的東西。即使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也有擁有自己隱私的權利。而家長不要把孩子的隱私看得微不足道,反而要像看待自己的隱私一樣去看待孩子的隱私。對待孩子的隱私家長應該以從容,客觀的態度去分析,從側面去關懷孩子,讓孩子明白父母一直都是最關心他們的,讓他們自愿的去與父母交流,分享秘密。
(二)基本的信任
父母應該給孩子足夠的信任,不要去干涉孩子自己的個人世界。要培養孩子學會獨立成長,讓他們擁有屬于自己的空間。在一些情況下,父母應該充分的相信孩子,讓他們去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相信他們是有判斷力和解決能力的,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相信他們的。這樣一來孩子會覺得得到了父母的鼓勵和信任,反而更愿意同父母交流,隱私就不會那么多了。
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尊重,孩子也不例外。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行為是為了孩子好,為孩子著想,就可以自私的走進孩子的隱私世界。那樣既傷害了孩子的心,也影響著父母與孩子的感情。父母的都需要明白:不要用愛的借口去做傷害孩子的事情,未成年人同樣具有隱私權。
三、換位思考:以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經常可以聽到許多父母的質疑:為什么孩子總是不聽話,一遍又一遍的強調也聽不進去。作為父母其實并不是注意孩子的吃飽穿暖就可以了,更多的是應該去了解孩子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有時候就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事情,但是很多家長制很威嚴的父母也根本不去重視。其實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父母不去忽略孩子的想法,不去硬將自己的想法強壓到孩子身上,做到將心比心,反而會收獲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了解孩子的立場
換位思考,首先自然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場,設身處地的去思考一個問題,
要給孩子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不少父母在孩子同樣錯誤時都采取雷霆般的責罵,或者嚴厲的質問:為什么不記住上一次的教訓,為什么還要犯錯,不斷的重復這樣做怎么不好,那樣做如何不對。卻不問問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做,在做這件事情時的想法是什么?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二)不要過高的要求
要做好換位思考,就不能孩子的要求過高。因為也許有的要求家長自己都達不到,又如何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呢?父母對孩子的高要求從本質上來說是合乎情理的,可是孩子畢竟是孩子,有一個成長的階段于過程,而各個階段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父母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不要用衡量大人或衡量自己的標準去對待孩子。作為父母,不僅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且也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去要求孩子,這樣的教育是事半功倍的。
巴西的球王貝利,自小就是一個踢球很有天賦的孩子,他是父親的驕傲。但是,有一次在街上父親看見貝利居然在街上和比他自己大很多的不良少年抽煙。父親很是生氣,心里立即就有沖動要上前教育孩子。但是當然邁出第一步腳時,他在想:兒子現在的年齡正是最要面子的時候,平時在家里也是教育他要獨立面對問題,要是馬上教育兒子面子上肯定過不去。他把兒子呼喚過來問他:“貝利,我看到你吸煙了,是我看錯了嗎?”貝利羞愧的低著頭說:“不,您沒看錯!备赣H繼續詢問著貝利抽煙的時間,突然貝利看見父親抬起了手,貝利覺得自己肯定要挨打了,但是父親沒有,而是將貝利拉到懷里,認真的告訴他:“你踢球一直都有很高的天賦,將來一定是一個高手,但是你如果繼續抽煙、喝酒,那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你將很難再保持90分的水平,這事兒你自己決定吧。”說完,父親已滿臉淚水。從此以后,貝利再也沒有抽煙,并且成為享譽世界的球王。但他說:“我永遠也無法忘記,父親那溫暖的懷抱!”所以,孩子是有思想的,父母也要想想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三、總結
孩子都是天真爛漫的,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心理,他們想的是什么,需要的又是什么。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不聞不問,而是在與孩子真誠的交流中找到可以溝通彼此心靈的橋梁。這樣一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變得事半功倍了。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的個性和天賦,父母應該正視孩子的心理想法,
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體會來自父母真切的關愛,體會成長帶來的快樂與幸福。
參考文獻
[1](美)里克·M·加德納 《日常生活心里學》 2008年7月
[2] 卜鶴 《無師自通—生活心理學》2010年11月1日 新世界出版社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3] 王新波《從“心”生活—學會真正的生活心理學》 2011年10月1日 朝華出版社
【心理學生活論文】相關文章:
心理學及生活的論文12-07
心理學與生活的論文(精選15篇)01-27
心理學論文開題12-11
最新心理學的論文03-21
心理學的論文模板03-21
行為心理學論文12-07
身邊的心理學論文12-07
簡單的心理學論文03-21
廣告心理學論文12-05
品牌心理學論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