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醫學心理學論文1
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醫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勢必要求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應適度的加強與發展。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與學也像其他醫學課程一樣在其醫學知識結構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通過醫學心理學學習,使學生獲得整體醫學觀念。醫學心理學課程是醫學院校本科專業的公共限選課,提供了一個看待病人、看待疾病的新視角。醫學心理學作為醫學生的必修課以及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已成為醫學院校的師生們的共識。
在現今新的醫學模式下,針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應履行的醫師職責,“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都值得我們去探析。醫學院校培養的學生是未來醫學事業的繼承者與開拓者,其社會角色是救死扶傷的白衣戰士,面對的是患病的群體。身為醫者是要治‘‘患病的人”還是去治“人患的病”?醫學模式的轉變、預防疾病戰略的轉變、臨床醫療工作的需要、改善醫患關系的需要等因素決定了醫學心理學已經成為當代醫學科學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這樣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對象的教學模式就面臨著與心理學理論相矛盾的巨大挑戰“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成為醫學院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
1.重新修訂教學大綱
通觀全國醫學院校,目前醫學心理學教材仍沿用傳統結構模式,即:以基礎心理學為主干,結合了變態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護理心理學等心理學分支學科理論,其中基礎部分占總學時的1/4,使得與醫學生密切相關的臨床心理學、醫患關系、心理干預等因為課時太緊只能草草帶過。內蒙古醫科大學所有專業學生使用的《醫學心理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第二版)分12個章節,要求在24個學時之內講完,內容涉及面很廣,給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掌握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由于大多數醫學生畢業后不可能進入精神科或從事心理工作,這樣的課程安排使未來的臨床醫生既不重視課堂學習,又不能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失去了學校課程設置的意義。
醫學心理學具有自然學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具有實驗科學和理論科學的雙重屬性同時也具有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雙重屬性。這種雙重性給該課程的教學提出了雙重的要求。醫學心理學研宄的范圍主要是與醫學領域有關的心理學課題,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不包括在內,但是作為一門課程它必須考慮到授課對象的知識結構和一門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銜接關系。醫學心理學的臨近學科有臨床心理學、行為醫學、變態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和護理心理學等,這幾個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側重點是不同的。醫學心理學側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軀體障礙中的作用與機制臨床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是心理測驗和心理治療行為醫學主要采用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問題變態心理學側重于探討各種精神障礙的心理原因和機制健康心理學側重于研究各種維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護理心理學側重研究各種心理護理的原理與方法?梢钥闯鲠t學心理學與這些臨近學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獨立的,因為它們都有各自的研究對象和側重點。拓展醫學心理學學科外延,建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等專業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仍是將諸多醫學心理學分支學科內容合并為一?梢愿鶕䦟W校具體情況選擇開設合適的選修課如心理學概論、心理測量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診斷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康復心理學、異常心理學等。作為教學這些知識對醫學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給醫學生開設6門心理學課程,隨著教學改革,醫學院校逐漸開設了臨床心理學、醫患溝通等選修課,給醫學心理學的授課帶來挑戰,現實的做法就是在醫學心理學的講授中兼容并蓄,同時講授其他幾個學科的內容但又要同時兼顧已選修過這幾門課程的學生。
在開設課程時間安排上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將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但此時才學習醫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基礎知識部分,顯得太遲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與教學要求形成脫節現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課程中有關醫學心理學的內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詢與治療、病人心理、異常心理等與醫學專業課程緊密相關而本階段學生內外婦兒、診斷學等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據心理學的知識從基礎到分支學科從理論到臨床實踐合理安排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學年,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學年,臨床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四學年。
英國心理學家J.韋曼博士曾把醫學心理學研究的具體領域歸納為5個方面:(1)伴隨著老齡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經學損害等因素的行為改變;(2)心理因素在醫學問題發生中的作用;(3)醫生-病人關系(4)病人對疾患和治療的反應;(5)治療的心理學方法。根據韋曼博士的歸類,我們認為醫學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應分為:基礎心理學理論、異常心理、心身疾病、醫患關系、心理干預和心理健康6個方面。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時數會隨著各校的重視、師資力量的充實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學時而言必須進行教學大綱修改重新分配教學內容,逐步縮小目前的基礎部分的知識而逐步擴大臨床部分的知識內容學時才比較適宜。就我們學校而言現在醫學心理學為限選課,24學時,在不增加學生負擔基礎上,結合目前一年級有心理健康教育課,二年級有社會心理學,四年級有臨床心理學、醫患溝通選修課,重新制定醫學心理學教學大綱,使之與前后知識呼應,又體現醫學心理學的特點,我們認為理論授課分18個學時進行,另外6個學時用于觀看影片、討論、辯論和考試等需要。學時上重新安排如下:講授醫學心理知識在開始先簡單回顧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用2學時時間,異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預各占4學時,而醫患關系、心理健康2個內容各占2學時。這樣醫學心理學的課程圍繞一條主線展開,學生學習有章可循,教師授課主次分明。
2.改進授課方式、手段
醫學心理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緒、思維、意志、認知、人格、特質、自我、智力、潛意識、心理應激……。所以,傳統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在教學中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聯系臨床實踐。醫學心理學的課本不只是教師的“教材”,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包括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材料閱讀、討論、練習、實驗、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內容提要、學習目標、案例問題。從臨床實際中編撰醫學心理學課中的一些思考問題和案例。
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可以采用電影、動畫、討論、辯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突破邏輯思維的框架。
借助于計算機技術生成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使單純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測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心理學基本知識、技能能以準確、清晰、直觀、形象地場景再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2。問題討論法實施的關鍵在于選材和問題的設定以及課堂氣氛的營造和控制,時間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擬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定情景分派角色組織開展教學模擬活動。其優點是現場感應性強容易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
例如在講“心理應激”這一章時可以將“應激的心理反應”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緒反應”與“心理防御機制”結合起來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講述?梢愿嬖V學生在每個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煩惱與困惑”也許還會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應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在一個較大的負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學生“失戀”“親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為個體的“我”該如何面對?積極應對消極等待還是回避或逃避?請學生按照心理活動的規律分析這幾種解決方法的優劣。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最后得出結論:當一個人面對應激時,如同身上背負著許多東西,單腿立地。這時會對自己說我實在堅持不住了,怎么辦呢/方法很簡單,把腿放下來就行了。
角色模擬法從現實出發,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點去解決每個個體都會或多或少面臨的難題(“應激源”),幫助學生體驗實情,找出癥結,研究問題,尋求對策,并在課后讓學生以論文的形式寫出來。這樣做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專業能力的培養。
在實例教學中運用靈活機制培養學生創新素質,醫學心理學課教師除在教學中應用心理學實驗儀器以及各種心理測試的模具和量表為學生開設示教實驗,還可以引導學生從事一些實驗和臨床研宄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加強實際案例教學的探索3,如發展心理學興趣小組,培養學生積極性,使之在努力學習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同時,針對現實社會的大中專學生存在心理因素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情況調查,并在教師指導下開設、組織心理咨詢講座以幫助他們解除心理障礙。
授課時既要通過簡單的課堂實驗和實驗室實驗這些實證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生理的關系與機制,還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辯的方法從整體上講清人的心理結構、人格結構、醫患關系及心理的病理機制等;既要通過理論講授使之確定心身統一觀,從心身兩個方面認識人、觀察人、培養其人文精神,還要通過課堂練習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心理課評定方法、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重要的一環。在課程中吸納醫學心理學最新的研究進展,在現有教材資源基礎上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如教材配套光盤、基本練習、實踐活動、參考文獻、推薦閱讀、相關網站等,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加強醫學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建立網絡學習環境,供師生交流、合作、查閱信息等。建立醫學心理學課程網絡教學系統提供教學資源、相關鏈接、論壇、留言板、試題庫、郵件列表等欄目促進師生、學生之間進行網上交流、合作、討論、答疑以及傳送作業等。
3.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
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充分體現靈活性與全面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有效地考察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教學評價可兼顧課堂表現、結業考試、論文撰寫等形式。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出勤情況、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創造性見解的情況,結業考試主要采取筆試不僅考查知識面也注重考查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課程論文包括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報告、自主閱讀的文獻筆記以及案例分析等內容。
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荚嚥粌H要考核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目前學生考試內容死記硬背的多,發揮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的少,學生為了獲得好的學習成績,就必須背講義,教條地套教師的標準答案。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采用一些靈活的方式補充考試的不足。平時課堂要求學生以理解為主,多提問或讓學生提出問題由全班進行討論;對于大家普遍感興趣的問題,可以組織集體辯論,把辯論內容整理成文,酌情給學生加分,作為平時成績。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發揮思維的作業題。如:學習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學生通過簡單的人格(包括能力、氣質、性格)測驗,了解自己的人格特點,根據自己的成長過程,分析影響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機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荚嚳梢苑乓恍┙浀溆捌托睦韺W錄像,讓學生針對其中的人物或情節給出心理分析,說明這些人物存在什么樣的心理問題,或采用了什么樣的心理防御機制,并且可以結合自身經歷談談體會。通過多種考核形式的進行,把單純考察學生死記硬背知識的水平,轉向側重考察學生的分析問題、理解問題、鑒別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方面來,真正發揮出考試的驗收作用,達到考試應有的督促、提高、檢查、評價的目的。
醫學心理學課程新體系教學模式的探索,有利于滿足醫學生對于醫學心理學的學習需要和期待,即:第一,通過醫學心理學的學習,解決自己在大學時期遇到的諸如人際交往、情感和愛情、學習能力和動機、職業生涯設計等問題,實現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第二,通過醫學心理學的學習,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為今后在醫療行業工作打下基礎。使學生感到“心理學是生活的學問、身邊的科學,醫學心理學是成為高素質醫務工作者的必修課”。有利于為當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增加理論和實踐依據。
醫學心理學論文2
醫學心理學作為我校醫學生必選的公共課之一,引進CDIO教學模式,從而實現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個人學習向合作學習,以概念為中心向已問題為中心等的轉變。本研究采用CDIO教學模式,試圖打破已有路線行進的教學理念,鼓勵并積極培養學生創新思考。學生依據給出的條件,主動思考、積極設計、嘗試實現、實體化運行,從而從方法論上解決了專業課程怎樣教的問題。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活動與病理過程相互影響的心理學分支,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產物,是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1]。醫學心理學兼有心理學和醫學的特點,它研究和解決人們在健康或罹患疾病以及二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所涉及到的一切心理問題,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中的作用。目前醫學心理學現已列為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必考公共科目。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幾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這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在20xx年的適合由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聯合經過四年的探索研究聯合創立,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國際合作組織。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CDIO培養大綱將大學生的能力分為基礎知識、個人能力、團隊能力和實踐能力四個層面,大學生要在這四個層面達到預定目標,并以綜合的培養方式才能符合大綱的要求[2]。
20xx年,顧佩華院士第一次將CDIO教學理念引入中國,并于20xx年成立“教育部CDIO研究與實踐課題組”。目前我國已經有近40多所試點高校在進行CDIO教學模式改革。CDIO改革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種以“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的理念下強調研發與實踐為主的教育,使學生能夠掌握扎實的技術基礎知識,引導新產品和新系統的開發與運行,理解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對社會的重要性影響。
一、醫學心理學課程中引入CDIO教學模式的理論分析
高等教育是一種能力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同樣強調“做中學”,其本質上與CDI0教育模式異曲同工。所以,在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學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重視行為導向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可以通過關注學生自己的實踐或行動來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目前較多數高等教育在理論教學方面以教師講授為主;在實踐教學方面主要以驗證性試驗和模擬實訓為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運用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手段,但卻忽略了對學生自主創新和開放性思維的培養。采用CDIO教學模式試圖打破已有路線行進的教學理念,鼓勵并積極培養學生創新思考。學生依據給出的條件,主動思考、積極設計、嘗試實現、實體化運行,從而從方法論上解決了專業課程怎樣教的問題[3]。經調查發現,目前國內醫學院校尚無引進 CDIO教育模式進行課程教學的例子。醫學心理學作為我校醫學生必選的公共課之一,非常有必要引進CDIO教學模式,從而實現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個人學習向合作學習,以概念為中心向已問題為中心等的轉變。
二、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改革思路
(一)《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引入CDIO 教育理念。
醫學心理學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產物,是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是一門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且操作性極強的應用性課程。此次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為:首先以CDIO“一體化”理念整合課程體系;其次以“項目”實踐為載體踐行教學理念;最后以“做中學、學中做”為目標體驗學習樂趣。
(二)《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強調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教學。
基基于CDIO 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能力本位的培養模式,其著重點在于幫助學生獲得各種實踐能力和素質。
CDIO 教育模式強調基于 “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教學,是“做中學”和“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達[4]。因此,以“全生命周期”為載體的CDIO 人才培養理念高度契合《醫學心理學》課程培養需求,其“ 一體化”、“項目”等教學理念無疑也是適合《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的。具體課程的實施方案見圖1。
圖1 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的總體方案
三、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中子項目與綜合項目的實施情況
(一)開展項目教學的實施情況
此次教學改革安排在秋季學期,在20xx級臨床醫學專業的某個班展開。第一次授課,即向學生表達了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CDIO模式,開展項目教學,項目包括子項目與綜合項目。例如,子項目有心理應激研究、心身疾病研究、健康行為研究、心理干預研究;綜合項目有病人心理研究、醫患溝通研究、心理干預研究。每個項目的執行都可以化解為四個階段:“構思”(C)階段:學生根據授課老師的提示,開始構思所要研究的內容,確定項目名稱;“設計”(D)階段:收集各種文獻資料與臨床資料,小組成員共同商定執行方案, 包括目標、使用的技術方法、時間、費用等!皩嵤(I)階段:即把方案付諸行動,學生根據設計好的方案開展調研!斑\行”(O)階段:即在評估與結案、跟進階段,根據方案設計的目標評估效果,進行結案并做好跟進。
基于CDIO 的子項目教學過程是: ①確定任務,學生組成團隊,根據任務分析背景資料,進行構思;②團隊集體討論,細化任務,設計出方案;③提交方案及方案展示;④答辯;⑤教師點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把案例教學、課堂模擬等教學方法與子項目教學糅合在一起,采用其作為CDIO 子項目教學的具體落實形式,推進項目教學的實施。
圖2 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體系
(二)開展綜合項目教學的實施情況
綜合實訓項目是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在綜合實訓項目中設置了病人心理研究、醫患關系研究、心理干預研究等問題構成的多個項目,要求學生以 5-6 人為團隊在課程結束一周之前完成一個項目。其實施步驟與子項目大致相同:如心理干預研究項目,步驟如下:①學生自由選定項目,以項目為核心形成工作小組,組員集體分析背景資料,進行相關個案診斷,初步考慮使用何種咨詢方法和技術(構思);②集體討論細化項目背景資料,設計咨詢方案(設計);③提交方案并進行角色扮演,錄制個案咨詢過程DV(實施);④DV 分享與答辯,提交項目總結報告(運行)。
四、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的總結與討論
(一)課程改革實現了“做中學、學中做”
美國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到“做中學”這個理念,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它使得學校理論知識的獲得與生活應用實踐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5];缄P系研究,同學們可以到醫院去體驗一下自己作為患者跟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醫生對患者的影響等等。也可以對廣大患者做相關問卷的調查,從而真正體驗和領悟到課本上所陳述的理論知識。
(二)課程改革提升了教學質量
(1)創設學習情境:學習環境和工作環境合二為一。充分利用學校心理咨詢室、團體輔導室,融合各種醫院見習機會,加強實踐環節。
(2)提高項目教學的質量,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創新性。
(3)注重教師的素質:加強《醫學心理學》教師團隊專業理論水平、職業培養等的提高,積極爭取各種學習進修的機會。
(4)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課程設計符合社會發展要求,適時機調整項目設計和整體課程設計與時代發展相協調一致。
(三)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的成果有望在高等醫學院校進行推廣
此次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優化了課程結構,形成《醫學心理學》COID教學方案。將CDIO教育理念深化到具體的課程教學中去。以此全過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此能力既包含了個人掌握的知識,而且也包括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團隊交流能力,以及終生學習的能力。其次,此次課程改革促進高等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方式與CDIO教育理念的有機結合,為培養出更能適應工作崗位(群)要求和滿足社會各種職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而努力。
醫學心理學論文3
醫學心理學是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學教育改革的需要而開設的課程。在我國,經過30年的發展,醫學心理學課程建設已取得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課程設置不規范,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等問題,阻礙了學科的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對醫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作以探討。
1.醫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在課程設置方面,課程內容龐雜,目前我國多數醫學院校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內容由心理學概論與諸多專業心理學內容合編為一門課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內容,使得課程內容相對龐雜,在有限的學時每部分內容難以深入講解。而且部分內容與健康心理學、行為醫學、精神病學等學科內容重復,學科本身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在開設課程時間安排上,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將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但此時才學習醫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基礎知識部分顯得太遲,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與教學要求形成脫節現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課程中有關醫學心理學的內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詢與治療、病人心理、異常心理等與醫學專業課程緊密相關,而本階段學生內外婦兒、診斷學等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據心理學的知識,從基礎到分支學科,從理論到臨床實踐合理安排課程。
在教學方面,教學目標重結果而輕過程,重認知而輕情感,重概念的記憶、理解而輕知識的整合、實踐;教學方法依舊以講授式教學為主,雖然輔以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案例法等教學方法,但是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上還不夠,學生大多習慣了教師教什么,就被動地學什么,習慣了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試回憶筆記的學習方式,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的認知建構;現今的教學手段由于教學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體呈現信息,但是這種電子板書如果給學生呈現的信息量太多,也會大大加重學生的認知負荷。
2.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路
醫學心理學既然成為臨床醫學等專業課程中的主干課程,現有醫學心理學學科的單一課程已經難以適應醫學模式發展趨勢和醫學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變當前單一醫學心理學課程,架構一個比較科學的、完善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
2.1 合理建構醫學心理學課程體系,與相關醫學課程整體協調
優化課程體系的教學安排?筛鶕虒W內容和性質,結合學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將課程分解開設于不同學年,課程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為心理學基礎。是以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動過程、人格、心理應激、心理健康等。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學生通過對個體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其基本規律的學習理解,有助于學生觀察力的培養,有助于記憶、思維規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緒的調節與控制,這些對醫學生學習其他醫學形態學科有很大幫助,同時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增強適應社會、應對壓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為醫學心理學內容。是以與臨床相關的醫學心理學內容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測驗、心理咨詢與治療、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異常心理等,重點放在醫學過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與醫生的心理學問題,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學生臨床學習階段,因為這些內容與臨床內、外、婦、兒各科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因此應當與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等相關課程及臨床見習同步安排?梢越Y合實際條件合理采取理論講授與臨床實踐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有利于促進臨床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形成學科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與實用性,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應用,在實踐中認識和解決服務對象在醫療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
拓展醫學心理學學科外延,建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等專業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仍是將諸多醫學心理學分支學科內容合并為一?梢愿鶕䦟W校具體情況選擇開設合適的選修課,如心理學概論、心理測量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診斷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康復心理學、異常心理學等。
更新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在課程中吸納醫學心理學最新的研宄進展。在現有教材資源基礎上,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如教材配套光盤、基本練習、實踐活動、參考文獻、推薦閱讀、相關網站等,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加強醫學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建立網絡學習環境,供師生交流、合作、查閱信息等。
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聯系臨床實踐。醫學心理學的課本不只是教師的“教材”,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包括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材料閱讀、討論、練習、實驗、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內容提要、學習目標、案例問題。從臨床實際中編撰醫學心理學課中的一些思考問題和案例。
2.2 合理建構醫學心理學教學體系,提高教學效果
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學諸因素中最具變化活力的因素。在當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以及現代教育技術開發的影響下,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師生教學的互動性、教學活動的生命性、教學方式的現代性。根據不同的主題,在傳統的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案例法等基礎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①研討式教學法。在學習醫學心理學初期,就向學生介紹和醫學心理學相關的中英文期刊,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文獻并提交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研討,尋求新的研宄課題,然后鼓勵有共同興趣的同學組成小組或者設計問卷進行調查,或者準備材料進行實驗,沿著所選定的課題開展研宄。適用于醫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如情緒理論等;②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法,此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及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等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方法。可根據醫學心理學的教學內容提前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由學生查閱資料后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如,在學習心身疾病一章時,可以讓學生從流行病學、心理社會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經驗和心理治療等方面查閱資料來分析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癌癥等心身疾病的表現特征,然后請同學們根據個人所查閱的資料開展討論,最后由教師做歸納總結,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訓練,從而達到認知建構的目的。
改革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整合進教學中:①多媒體教學。借助于計算機技術生成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使單純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測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心理學基本知識、技能,能以準確、清晰、直觀、形象地場景再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②網絡教學。建立醫學心理學課程網絡教學系統,提供教學資源、相關鏈接、論壇、留言板、試題庫、郵件列表等欄目,促進師生、學生之間進行網上交流、合作、討論、答疑以及傳送作業等。
改革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充分體現靈活性與全面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有效地考察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教學評價可兼顧課堂表現、結業考試、論文撰寫等形式。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出勤情況、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創造性見解的情況。結業考試主要采取筆試,不僅考查知識面,也注重考查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課程論文,包括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報告、自主閱讀的文獻筆記以及案例分析等內容。
綜上所述,按新的思路架構的醫學心理學課程是階梯式的貫穿于醫學教育全程的課程設置體系,教學方法、手段更加靈活多樣。通過該課程教學的改革,培養學生全新的現代醫學理念,以及利用心理學的知識處理醫學問題的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醫學本科生對醫學心理學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論文
醫學心理學作為醫生處理醫際與醫患關系的重要學科,早已為廣大專家學者廣泛重視。一方面,作為理解病人心理活動的重要知識手段,醫學心理學在幫助醫生進一步地理解處理醫患關系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作為一名社會人,合理得當地處理人際關系亦是十分必要,醫學心理學也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诖,醫學院校的心理學教育成為培養醫學生的關鍵一步。文章通過對正在學習“醫學心理學”的醫學院學生進行走訪調查,對醫學生醫學心理學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現狀提出改進措施。
1 方 法
調查問卷的調查對象為中國醫科大學正在進行醫學心理學學習的大四年級學生,包括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專業等醫學相關專業。問卷由15道選擇題構成,涉及內容包括對“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態度、對該課程設置的意見、對任課老師的評價,以及對該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問卷共發出115份,收回有效問卷109份。將數據錄入SPSS 13.0 統計分析。
2 結 果
2.1 學生對待該課程的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有大到半數同學對待該課程態度較好,在其中有13人很重視醫學心理學課程,認為其為醫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同學因為該課程內容較為抽象,認為心理學理論是“偽科學”而放棄學習。有超過60%的同學因課程中穿插有心理學電影欣賞部分及微表情、夢的解析等有趣的小知識而對該課程印象較深,僅少數同學對該課程沒有印象。
2.2 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及收獲
慕課對《醫學心理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與啟示論文
慕課以其免費、在線、大規模等鮮明特征,席卷并極大的影響了全球的教育方式。當前,醫學教育面臨著由傳統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轉變的趨勢,而關注身-心-環境三者關系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在高等醫學院校中的受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教學方式也面臨著由傳統課堂授課方式向“慕課”方式的轉變,如教學理念和學習方法上的改變,以及學習效率上的提升。但同時“慕課”教學當前還存在著學習完成率和教師監督等現實問題。
1 關于“慕課”
“慕課”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的音譯,這一概念最早由亞歷山大和科米爾在2008年共同提出。[1]其基本理念是“將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資源、送達地球最偏遠的角落”。在“慕課”平臺上,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學習者可以自由參與到自己喜愛的課程活動中!澳秸n”首先在美國迅速崛起,隨著研究人員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慕課”取得了井噴式的發展,許多國內外的知名高校都已加入“慕課”陣營,已然成為一股席卷全球的教育浪潮。
“慕課”之所以能以如此迅猛得態勢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席卷全球,離不開其自身的幾個重要特點。首先,“慕課”是免費的和在線的!澳秸n”平臺上所提供的課程對所有學習者免費開放,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在職人員,不論年齡或國家,都可以通過學習“慕課”提升自己;同時“慕課”的學習只需一臺能連接互聯網的電腦,不再受傳統課程的時間、地點等時空的限制。學習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自由時間,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合適的課程、學校與聽課方式;其次,“慕課”的規模是巨大的。比起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一門“慕課”的學習者可能會數以萬計,這是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再次,“慕課”擁有完整的課程體系,有完整的課程教學過程,包含授課、測驗、反饋答疑、討論、考試等諸多環節。如果學習者想要獲取認證學分,也只需支付相關的認證費用,且遠低于學校攻讀學位獲取學分的成本。
高職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
21世紀伊始,如何培養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大學生,是教育界研究探討的熱門課題之一。有關研究顯示,醫學生常感到學習任務重,學習壓力大,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因此提高醫學生心理素質意義重大。作為高職醫學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自身的專業專長,在教學的同時,尋求更為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十分重要。醫學心理學是根據我國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也是高職醫學生的必修課,是一門主要研究心理現象與健康和疾病關系的學科,課程內容中大部分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因此筆者嘗試通過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探討改善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促進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大二學生152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75人,男29人、女46人;實驗組77人,男30人、女47人,年齡在18-23之間,兩組在年齡和性別差異上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研究工具
采用的調查工具為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由美國的德羅蓋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編制。該量表涉及情感、思維、意識、行為、人際關系、生活習慣等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共90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飲食和睡眠)10個因子。每個項目為5級評分,0表示沒有該癥狀;1表示自覺有該癥狀,但發生得并不頻繁、不嚴重;2表示自覺有該癥狀,其程度為輕度到中度;3表示自覺有該癥狀,其程度為中度到重度;4表示自覺有該癥狀,其程度為中度到十分嚴重。此量表作為心理健康水平的測量而被普遍地使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關于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路論文
醫學心理學是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學教育改革的需要而開設的課程。在我國,經過30年的發展,醫學心理學課程建設已取得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課程設置不規范,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等問題,阻礙了學科的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對醫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作以探討。
1.醫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在課程設置方面,課程內容龐雜,目前我國多數醫學院校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內容由心理學概論與諸多專業心理學內容合編為一門課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內容,使得課程內容相對龐雜,在有限的學時每部分內容難以深入講解。而且部分內容與健康心理學、行為醫學、精神病學等學科內容重復,學科本身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在開設課程時間安排上,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將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但此時才學習醫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基礎知識部分顯得太遲,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與教學要求形成脫節現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課程中有關醫學心理學的內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詢與治療、病人心理、異常心理等與醫學專業課程緊密相關,而本階段學生內外婦兒、診斷學等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據心理學的知識,從基礎到分支學科,從理論到臨床實踐合理安排課程。
在教學方面,教學目標重結果而輕過程,重認知而輕情感,重概念的記憶、理解而輕知識的整合、實踐;教學方法依舊以講授式教學為主,雖然輔以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案例法等教學方法,但是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上還不夠,學生大多習慣了教師教什么,就被動地學什么,習慣了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試回憶筆記的學習方式,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的認知建構;現今的教學手段由于教學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體呈現信息,但是這種電子板書如果給學生呈現的信息量太多,也會大大加重學生的認知負荷。
醫學心理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的論文
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和醫學相結合而形成的—門交叉學科,是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它將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應用于醫學實踐,并研究解決醫學領域中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為問題,從理論上全面闡述心理社會因素在健康與疾病治療過程中的作用,為人們提供更為全面的醫學觀、疾病觀和健康觀。可以說,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應用研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分支學科。這門學科的應用性要求學生要在掌握大量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和臨床實踐操作當中。因此,在該門課的講授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使他們既能掌握書本上的理論,又能將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進而促進其自身和患者的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而傳統的教育方法過分強調教師授、學生受的接受學習,使得學生雖然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卻脫離實踐,缺乏體驗。鑒于此,體驗式教學被引入到醫學心理學的課程教學中。
體驗教育是基于現代教育理論,吸收教育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等相關學科成果,針對現代人的工作特點和現代組織的特征而開發的—種新的學習方式。體驗式教學是教師創設合理的情境,有目的、有計劃地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感知、領悟世界的豐富性,培養學生獨立審視問題的能力,師生共同經歷生命活動或歷程,并且在這樣的活動中經歷著對生活的感悟和自我實現,建構著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體驗式教學注重為學習者提供真實或模擬的情境和活動,讓學習者在人際活動中充分參與獲得的個人經驗、感受并進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過反思總結并提升為理論或成果,最后將理論或成果應用到實踐中。
醫學心理學教學思路的轉變論文
20世紀90年代后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學習。教學理論。新的理論認為,個體不應死板地反映客觀事物,而應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解釋現實,構建現實。學習是以已有的認知結構(包括原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策略)即“圖式”(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為基礎,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借助他人(教師、學習伙伴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主動獲取、加工和建構新“圖式”的過程。
醫學心理學受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影響,教師一方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而學生一方處于被動和被支配地位,學生習慣于教師教什么,就被動地學什么,學習缺乏自主性,這種灌輸式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忽視學生創造意識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的認知建構,久而久之,不但磨滅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使學生深陷于背概念的苦海中而失去了學習興趣。新的教學理論為當前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啟示,注入了一股鮮活的動力。
1.醫學心理學教學目的不應局限于新的醫學模式下知識結構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掌握知識建構的能力,達到終生學習之目的
醫學心理學是醫學學科體系中既年輕又不成熟的學科,在醫學院校擔負著傳播心理學知識,促進心理學知識在醫學中的應用,促進醫學對人性的關注,促進“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建立和完善等重要任務。
既往醫學心理學教學更注重心理學知識和理論的傳授,較少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認知建構和心理健康,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因此,醫學心理學的教學不應該立足于單純的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狀態,而應把實現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建構學生良好認知結構作為教學的基本價值取向。加深學生對自身心理發展特點的認識,不斷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主動探索知識,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探索發現,學會認知加工,學會自我監控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學習醫學心理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方法和技巧的同時,認知、思維、學習和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使教學具有很強的開放性,真正實現理論和實踐、學習知識與發展能力的和諧統一。
基于案例教學角度下對醫學心理學進行研究論文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和疾病相必考科目之一,這充分體現了醫學心理學在醫學教育互轉化過程中的規律的科學,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中的重要性,F行的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以教師課堂學心理學越來越為人們重視,也是國家執業醫師考試講授為主,從以往的口授、板書到多媒體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如何引導學生從所學的醫學知識出發積極主動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是醫學院校醫學人文社會科學教學改革的重點。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目前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熱點,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習精神和實踐能力,不僅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注重對知識的選擇、轉化和創造性使用,已逐漸成為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教育都有應用報告,但應用于醫學人文學科的研究報告不多,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在醫學心理學應用效果如何值得研究。
一、對象與方法
醫學心理學主要包括基本理論和應用兩大部分,我們將去年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影像醫學專業二年級學生(99人)作為實驗組,法學專業二年級學生(38人)作為對照組,用觀察法、訪談法和調查法進行綜合評價。問題遵循難易適中、具有現實性的原則,案例選自臨床醫學同學實習所見的真實病例,課前下發案例,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小組代表匯報,教師小結。評價分為對本教學改革方法的態度和學習成績兩方面進行,自編態度問卷從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教學安排和其他四個維度調查學生對病例討論形式教學效果的評價,在醫學心理學課程結束時對學生進行無記名調查。學習成績用課程結束考試題目中的案例分析題成績作為參考指標。
探析現代醫學心理學專業的改革手段論文
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醫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勢必要求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應適度的加強與發展。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與學也像其他醫學課程一樣在其醫學知識結構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通過醫學心理學學習,使學生獲得整體醫學觀念。醫學心理學課程是醫學院校本科專業的公共限選課,提供了一個看待病人、看待疾病的新視角。醫學心理學作為醫學生的必修課以及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已成為醫學院校的師生們的共識。
在現今新的醫學模式下,針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應履行的醫師職責,“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都值得我們去探析。醫學院校培養的學生是未來醫學事業的繼承者與開拓者,其社會角色是救死扶傷的白衣戰士,面對的是患病的群體。身為醫者是要治‘‘患病的人”還是去治“人患的病”?醫學模式的轉變、預防疾病戰略的轉變、臨床醫療工作的需要、改善醫患關系的需要等因素決定了醫學心理學已經成為當代醫學科學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這樣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對象的教學模式就面臨著與心理學理論相矛盾的巨大挑戰“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成為醫學院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
1.重新修訂教學大綱
通觀全國醫學院校,目前醫學心理學教材仍沿用傳統結構模式,即:以基礎心理學為主干,結合了變態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護理心理學等心理學分支學科理論,其中基礎部分占總學時的1/4,使得與醫學生密切相關的臨床心理學、醫患關系、心理干預等因為課時太緊只能草草帶過。內蒙古醫科大學所有專業學生使用的《醫學心理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第二版)分12個章節,要求在24個學時之內講完,內容涉及面很廣,給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掌握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由于大多數醫學生畢業后不可能進入精神科或從事心理工作,這樣的課程安排使未來的臨床醫生既不重視課堂學習,又不能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失去了學校課程設置的意義。
研究醫學心理學的健康問題-以云南某醫學院為例論文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歷來備受關注,有報告顯示,大學神經衰弱等癥狀為主,較嚴重的心理障礙者約占10%,嚴重生中有16.0%~25.4%存在心理障礙,其中以焦慮、強迫癥、心理異常者約占1%,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另有調查顯示,大學生中精神行為檢出率為16%,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54.4%,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健康的弱勢群體。因此,許多醫學院校都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然而有限的課時加上繁重的課業負擔,很難對醫學生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心理訓練。而將其納入大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和相互滲透,不僅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為載體加強和深化醫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和理解。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因素與健康、疾病關系的科學,是心理學和醫學相互結合,交叉滲透的一門學科,是許多醫學院校的必修課。醫學心理學課程的內容涵蓋了許多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知識,如心理學基礎理論、心身疾病、心理應激、心理障礙及不良行為、心理評估、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健康等。因此,在醫學院校利用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為平臺,以培養心身健康的醫學人才為核心,實現專業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創新教育模式方便可行、操作性強、受益面廣。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云南某醫學院2008-2010級學習醫學心理學課程的212名同學為被試,其中男生91名,女生121名。
淺談醫學心理學教育融入現代醫學模式的必要性論文
現代醫學模式已經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就要求培養的醫學生除了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外,還應該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和較高的人文素質。傳統的醫學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種簡單的教學方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不能夠有效維護人類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對健康進行了新的定義: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適應社會和道德健康。而醫學心理學是醫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是有效適應現代醫學模式在醫學與心理學之間架起的橋梁。因此,醫學心理學的教育也逐漸受到各大醫學院校的重視。醫學心理學教育融入現代醫學模式是不可缺少的。
1 醫學心理學教育現狀
1.1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重視程度不足
專科醫學生的學制是三年,對于醫學生來講很多人文素質課,包括醫學心理學的課程設置及教學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大部分的課程設置均偏向于專業課,忽視了目前社會潛在壓力下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雖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開設了醫學心理學課程、成立了心理咨詢中心機構等,但其程度遠遠不夠,不能深入大學生的內心。調查研究表明,我國醫學生存在人際交往障礙、情緒控制力差、生理成熟與心理不協調、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心理問題。在現代醫學模式下,醫學心理學的教學目標不清晰,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1.2醫學心理學教育滲透不足,內容偏離
醫學心理學是讓學生懂得在臨床醫學實踐中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然后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換句話說,學習的目的就是服務于臨床。而目前大部分的授課教師均是心理教師,在課程講授的過程中只注重心理學的教育,而醫學內容滲透較少,不能很好的.結合臨床,導致學生不能將心理學熟練運用到醫學當中,這使得醫學心理學理論知識抽象難懂,學生學習時重應試而輕臨床,達不到醫學心理學的教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