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地理教學
【摘要】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基于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研究、教學模式開發日趨深入,網絡對教學的作用與潛能愈加顯現出來。本文論述了網絡教學及其優勢,以及在網絡環境下的地理課堂教學設計原則和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多媒體 網絡環境 地理課堂 教學
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研究、教學模式的開發已日趨深入,網絡教學的作用與潛能愈加顯現出來,尤其在主體性教育觀、素質教育觀的策略方法與學科整合中體現得更加充分。本文以高中地理第一冊中《大氣環境保護》一課為例,來探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優勢及教學設計。
一、網絡環境下教學的優勢
運用多媒體網絡組織地理教學,相對傳統教學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優勢:
1.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利用網絡組織地理教學,內容具有時代性,手法具有多樣性,教學氛圍輕松、活潑,可以使學生在良好狀態下自主、積極地學習。采用超級鏈接的形式,集音、文、圖乃至觸覺和嗅覺信號于一體,以動靜結合和可觸可感的方式,把教學內容立體地呈現在學習者的面前,為學習者提供了多樣的外部刺激,控制性好,交互性強。學生可以通過鼠標點擊自由地在不同知識點之間進行轉換,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信息,使教學容量大為增加,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在此基礎上,針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交流,其思維廣度和深度也大大增加。
2.改革教學模式,促使教師提高
多媒體網絡教學強調教學中知識信息資源的多元化,并且根據教學的要求,通過對現有多種資源進行再次利用,實現對知識信息的加工、組合和整理。因此知識重組、意義建構、資源整合對多媒體網絡教學具有決定性意義。在對多媒體信息的發現、搜索、開發、利用過程中,教師可以成為真正用心于鉆研教學的專家,教學不再僅僅是知識教學,而是透過多種知識資源所實現的知識、意義、思想、價值、理念、情感結合于一體的教學。
借助于多媒體網絡技術,教師的備課實質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創作過程,它需要教師對知識的再加工,需要融進教師的個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體現教師所具有的一切本領。經過這一準備過程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受益無窮,得到充分發展,而且有利于教師的成長與進步,使教師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職責。
3.自主建構知識,培養學生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利用網絡組織地理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通過“人機對話”的方式自主探究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意義建構的目的。學生通過網上沖浪去尋找知識,通過獨立思考、對話交流去獲取知識,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獨立精神和協作品質,以及運用網絡獲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顧及個體差異,落實因材施教
利用Internet傳遞信息的一個重要優勢便是交互性,它使學生不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同時還是發送者、說話者,不僅是事后的說話者,還是適時的說話者,從而適應了現代人崇尚自由、渴望參與的心理要求。傳統地理教學采取的教學方式是“抓兩頭,帶中間”,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而建立在上述優勢上的多媒體網絡教學,則為學生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多種可能,使個性化學習成為現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與學習進度,自定進度進行個別化學習,基礎薄弱、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并回答問題,同時也能得到教師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通過網絡去獲取更多的知識。這就克服了傳統課堂無法兼顧每個學習者興趣和能力而形成的“一刀切”現象,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
二、教學設計原則
1.課題選擇必要性原則
從地理學科發展、社會發展的角度考慮,選擇的內容要具有時代的特征。隨著地理學科、社會的發展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原有學科知識和社會理念在新的條件下,也許已經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選擇這些知識進行教學是沒有多大價值的。“大氣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海洋國土開發”等知識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選擇這些內容進行計算機網絡教學,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從學生認知角度考慮,選擇的內容應該是學習者感興趣的,有利于學習者在實踐中體驗因學習而獲得的技能或觀念。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更強一些。如果某項知識內容學習者沒有想了解的欲望,自然就沒有繼續往下學習的可能,甚至課程內容連呈現的機會也沒有;如果該內容是學習者已經在實踐中體驗過的或以后明顯有可能體驗到的,那么對于學習者來說這是對其需要的一種滿足,其學習將會是積極的。
此外,還應該考慮不同層次學習者原有的知識背景。所選的內容與學習對象之間應該有一個對應的關系,否則學習者可能會因缺乏必要的知識鋪墊而遭受挫折,最終導致喪失學習的興趣。
2.優化網絡信息資源原則
網絡學習資源雖然非常豐富,但是往往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有時為了得到一條有用的信息,常常要以游覽大量無關的信息為代價。因此,教師必須對課堂上學生需要的、主要的Internet信息資源進行認真篩選、下載、整理,通過超級鏈接的形式存放網絡課件里,學生通過鼠標點擊直接進入相關內容進行學習;少量需要加以拓展的信息資源,教師也應該設計導航圖,并設置好學生機游覽器的安全設置和分級審查,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減少網絡使用過程中的不良影響。例如:在專題學習網站《大氣環境保護》中,我們整理的“電子教材”、“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相關網站導航”等信息資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3.交互性原則
在網絡環境下,每一個學習者都是通過人機或與他人之間的對話,來構建自己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這種對話是否有效,將直接關系到其對意義的建構,這就要求網絡課件必須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功能。在《大氣環境保護》專題學習網站中,我們采用超級鏈接形式將所需信息與主頁面連接,界面友好,操作簡捷;使用 Javascript制作了“討論區”,師生、生生之間可以就某個專題或問題進行在線交流和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想法;而“鞏固練習”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檢測。通過多媒體監控系統,教師可以隨時對學生在線交流或在線檢測情況進行監控,以加強對教學的調控和引導。
4.目標性原則
確定一個明確的、具體的教學目標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教學目標可以為教師提供分析教材及設計學生行為的依據,能為教學評價提供科學依據,可以使學生了解他們預期的學習成果,也可以幫助教師評價和修正教學的過程。教師應該通過準確、詳細的語言,將學生學習后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應具備的個性品質,作為確定的、可檢驗的要求提出來。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采用以下流程:情景導入→自主探究→網上討論→反饋評析→鞏固練習→思維拓展。教師設計網頁,采用目標式教學,把本節課的課程內容、教學目標設計成思考題,作為學習任務上傳到網頁上;诮嬛髁x的學習理論,學生利用網絡環境進行探索和學習,利用電腦對所學的內容進行自主建構。然后在網上互相交流學習成果,圍繞課堂內容討論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充分利用網頁、網站及網絡課件,相互協作、尋找答案、提出見解、展開討論,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共同討論和歸納問題的答案。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相關問題,學生進一步思考并回答,學生自主進入學習自測,檢測自己是否真正達到了意義建構,是否真正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打開網絡課件,觀察課件中的三幅漫畫:“沙漠中的企鵝”、“傘破難遮陽”、“雨中垂釣”,提出問題:這三幅漫畫分別反映了什么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個人學習,自主探究
在大屏幕上顯示出本課的學習目標,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大氣環境問題是怎樣產生的?容易造成什么危害?應該怎樣防治?同時指出注意事項,提出具體要求,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指定的學習任務,然后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制作成文檔。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對相關網頁、站點、鏈接進行訪問。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對學習中碰到的問題,作個別輔導,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
3.協作學習,意義建構
學生在通過人機協作進行自主探索的同時,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各種形式的協作學習,如生生協作、師生協作等,通過對全球變暖、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酸雨的危害與防治進行分析,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想象,總結各自解決的辦法,然后進入“討論區”進行交流,討論其可行性,以達到意義建構。
4.網上交流,展示作品
學生把自己的或小組制作的文檔作品保存好以后,上傳到網站的作品展示區,教師要求學生就其中任意作品進行評價,肯定優點,指出缺點,并提出建議;同時也可以對照其他同學的作品,對自己的作品加以改進。最后,教師略加點評并小結本課。
5.反饋講評,鞏固加深
教師指導學生進入測試網頁,由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能力水平,選擇不同層次的測試題,獨立在網上完成測試,測試結果由網絡反饋給師生。教師通過遠志多媒體教學系統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監控。根據計算機反饋的情況,對其中有代表性的問題作適當的講評。
6.思維拓展,課題延伸
布置學生課后根據自己的需要,訪問與大氣環境保護有關的網站,閱讀課外知識,擴大知識面,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對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通過發送電子郵件、留言等方式進行交流。
五、注意的問題
把網絡資源和網絡技術運用到地理教學中,要避免出現以下幾種錯誤傾向:
1.片面追求課堂氣氛
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進行地理教學過程,已從教師的邏輯分析過程轉變學生自己上網獲取知識、探究問題的過程。課堂內大部分的時間,學生以進行網上探究、在線交流為主,師生、生生之間的語言交流反而較少,所以課堂氣氛往往不如傳統教學模式活躍。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作了有益的嘗試,設計了諸如動手操作、口頭討論、分組搶答、地理游戲的活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但也有部分教師片面追求課堂氣氛,活動過多、過頻;還有的教師按教學內容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組內協作學習,這樣課堂氣氛似乎活躍了,但由于每個小組只學習了其中一部分內容,結果反而使課堂效率大打折扣,這顯然已經背離教學改革的初衷。
2.忽視教師指導作用
建構主義倡導的教學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但并未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則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要對學生的意義建構過程起促進和幫助作用。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絕不能忘記教師的責任,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事實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若想要取得較理想的學習效果,都離不開教師的認真組織和精心指導;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減輕和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這兩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明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只是由場上的“主演”改變為場外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灌輸減少甚至取消了,但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和事先的準備工作、組織工作都大大增強,所以對教師的作用不應有絲毫的忽視。
3.否定傳統教學手段
有的教師在嘗到網絡教學的甜頭之后,對其它教學方法不屑一顧,不論何種教學內容、課型,一概使用網絡教學,全然不管其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益。"教無定法",網絡教學固然有其它教學手段和教學媒體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其它常規媒體的許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視,如地理掛圖、投影的靜態展示功能,地理模型的直觀空間結構功能,錄像機、影碟機的操作簡單、快捷實用等,是計算機和網絡教學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結合使用其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和效益。
4.疏于平時教學運用
目前,在許多學校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為了應付一堂公開課、比賽課,好幾名教師齊心協力、費盡心機、苦戰多日,終于磨出一個課件;平時的教學中,對多媒體網絡教學則敬而遠之,將其束之高閣。這顯然不能充分發揮網絡教學的諸多裨益,也不利于教師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一份"調查報告"中顯示:有74.5%的教師認為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會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94.5%的教師擔心網上不健康的內容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淺談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地理教學】相關文章:
淺談基于校園網絡下教學網站的建設12-08
淺談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的語文教學03-29
基于QBASIC環境下的數學算法教學11-14
淺談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網絡教學參考文獻12-09
淺談網絡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02-23
對網絡環境下歷史教學模式的探究03-26
淺談網絡教學12-02
淺談信息環境下高校本科教學01-1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