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淺談中專詩歌教學

        時間:2024-09-15 14:12:50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淺談中專詩歌教學

            論文關鍵詞:詩歌 誦讀 探究

            論文摘要:在當今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中,詩歌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和關注。本文以教授課文《聲聲慢》和《孔雀東南飛》為例,從詩歌教學的誦讀和探究兩個方面進一步闡述了如何使詩歌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
            提起詩歌,我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春花秋月、大漠孤煙、姹紫嫣紅、孤藤老樹等等的景象,雖然毫不相同但卻一樣讓人感覺到美麗與陶醉。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孕育了無數杰出的詩人,詩歌在我們璀璨的中華悠久文明中,是最明亮的一顆星星。詩歌不僅僅是人文的體現,也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值得我們認真去傳承與發揚。
          本人在中專執教語文近五年,發現現在的學生急于求成,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學這個有沒有用”。雖然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材偏重于實用,但一些經典的詩歌仍然有被收錄在教材中,對此,我十分認同。我認為不管到任何時刻,語文的審美性與文學性都不能丟棄,我們在講究實用之外不能忽略了美,更不能割裂了語文的含義。下面,我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談一談。
          1誦讀發現字詞之美
          我今年教的是中專二年級的語文,在今年所教授的三十多篇課文中,學生學習興趣最濃的是南宋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與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這一個發現讓我十分驚訝,原先我以為因為時代的久遠學生會對古詩興趣不大。但經過多次教學實踐,我發現關鍵在老師的引導與教學。詩歌的學習沒有訣竅,誦讀是一條必經之路。我在教導這兩首詩歌的時候,把誦讀放在了首要的地位。例如《聲聲慢》,開篇十四個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我在教學的時候,首先引導學生不停誦讀,找出這十四個字的特點以及理解詩人的動作與心境的變換。學生首先發現了它們是“疊詞”,其次學生們感悟到作者的動作先是尋覓一番,而后發現周圍一片冷清,心里覺得十分凄涼,更是一片戚戚然。疊詞的運用以及反復強調,再次凸顯了作者的愁緒,詩句中十四個字,雖無一字是愁,但實則景景是愁,處處是愁。套用作者的最后一句,真是“怎一個愁字了得”。這種愁緒也強烈地感染了讀者,叫人不禁沉浸在詩人的愁懷中無法自拔。
          而當我講解到“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這一句時,我要求學生一再地朗讀,特別注意讀到“雁過也”時,要放慢速度,特別把最后一個“也”字拉長,要讀出那種大雁飛過的感覺。這句話詩人寫得特別好,不僅有形,而且有聲。我讓學生在有感情的誦讀中體會作者看著大雁飛走,感覺周遭的一切物是人非的悲痛。
          當我提問“大雁的鳴叫真的傷心嗎?為什么?”學生回答說不是的,是因為詩人的心情悲傷,所以聽見大雁鳴叫的聲音也覺得很悲凄。我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列舉了學生非常熟悉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告訴學生在詩歌中,一切的景語皆情語,因為詩人自己感動,于是看見花在落淚,詩人不愿意別離,所以聽見的鳥鳴叫得心碎。這就是文學的美,沒有科學根據,只憑借著自己的內心去感受,去體悟那一種深沉的美麗。學生聽后不停點頭,我也收到了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
          2探究擦出思想的火花
          現在中專的課本里常選用一些現代的勵志小品文,這些文章當然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然而那些經典傳統的詩歌,除了能給予我們美的享受,同樣能夠與我們的心靈碰撞,擦出思想的火花。新課標中指出:“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钡拇_如此,有一些詩歌可以帶給人們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而有一些詩歌卻因為人們的解讀而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優秀的長篇敘事詩,詩歌中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禮教家長專制的殘酷以及門閥觀念的罪惡,表達了人們渴望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講授這篇課文之前,我讓學生去回顧溫習中國古代那些美麗的愛情故事。例如 “牛郎織女”、詩人陸游與其表妹唐婉的“血淚沈園”,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雙飛蝴蝶”等等。同時,我也讓學生們思考三個問題,第一、這幾個故事有什么相同之處;第二、而造成這些悲劇的原因你認為有哪些?第三、為什么這些故事會經久不衰地流傳下來?
          帶著問題我們開始了這首詩歌的學習,通過對課文重點章節的分析以及細節的講解,學生漸漸掌握了課文的主要脈絡以及各個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些學生不理解劉蘭芝為什么那么懼怕她婆婆,而她婆婆又為何能那么權威?我指出,這其實與當時的封建意識形態息息相關。據《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苯鼓钙群⑻m芝用的是第一條!抖Y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苯鼓笁褐平怪偾溆玫木褪切㈨樳@一條。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焦母在那個家庭當中的地位就如同一個皇帝般可以為所欲為,無所不能。劉蘭芝和焦仲卿他們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死已經是一種他們力所能及的最大限度的反抗與叛逆。
          我講到這里,有一位學生舉手回答我之前提出的三個問題。他指出,這幾個故事的相同之處在于他們都是受到封建禮教、家長專制的迫害與摧殘。而造成這些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當時的社會風氣和社會氛圍,這些故事之所以流傳下來是因為像劉蘭芝焦仲卿這樣敢于反抗的精神值得歌頌和贊揚。對于他的回答,我暫時不置可否,而是問其他同學的意見。大多數同學表示同意,而有些同學則有自己的看法。我鼓勵有不同想法的同學站起來回答。于是有人提出第二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當時人們的門閥觀念太過嚴重,虛榮心太強。還有同學說第三個問題他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這些故事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現代社會也有這樣的情況存在。當今社會婆媳矛盾突出,婚嫁門第觀念嚴重。
          讓我十分驚訝的是,有一位平日里十分沉默的女同學舉手回答,說她認為這些故事之所以流傳千年,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做不了劉蘭芝焦仲卿、梁山伯祝英臺,很多人都不敢為愛情而死,他們卻敢,人們很羨慕,于是就流傳至今。她的回答十分另類,頗有新意。這讓我不禁想起作家李碧華寫過的一段話,“大概一千萬人之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為蛾,蟑螂、蚊、蒼蠅、金龜子……就是化不成蝶,并無想象中之美麗!
          對于學生們的這些回答,我都予以了肯定。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同的文章由不同的人讀來,肯定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能夠自圓其說,即可。語文本就沒有什么標準答案,詩歌尤其如此。我最欣慰的是學生能在老師的啟發下自主思考,主動探究,進一步優化自己的語文能力與情感素質。
          綜上所述,中專的詩歌教學應該得到我們充分的重視。誦讀和探究對于詩歌的鑒賞更是必不可少的。誦讀是鑒賞的基礎,探究是鑒賞的深入,只有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在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1]唐圭璋. 《唐宋詞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王國維.《人間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淺談中專詩歌教學】相關文章:

        淺談中專語文詩歌創新教學有效方法初探12-08

        淺談中專體育與健康教學12-24

        淺談實踐法中專CAD教學12-08

        淺談中專民族音樂教學的探究12-08

        淺談中專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12-08

        淺談中專英語教學與學生能力的培養12-09

        淺談當前中;瘜W教學改革探索12-08

        淺談交往式教學在中專語文教學中的應用03-08

        淺談合作學習在中專數學教學中的應用12-08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