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從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談自控能力的培養
論文關鍵詞:課堂問題行為 自控能力
論文摘要: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已成為一種時尚,然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包含著與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因此這種自主學習必須是建立在一定的紀律約束和良好的自控能力的基礎上。
隨著的發展,學生變得越來越有“主見”,越來越有“個性”,“自我實現”的傾向正在迅速擴展,因而課堂也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較多,大致有:注意力分散、相互打鬧、不聽指揮隨意變換練習的項目或內容、不與他人合作、情緒波動大、隨意停止練習或離開練習場地等。這些問題行為的出現,干擾了正常的教學,弱化了教學質量與效率,從而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
1 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
課堂問題行為是指:課堂上學生干擾教學的正常進行,對教學效果產生了直接或消極的影響的行為。如干擾他人聽講解、看示范和從事身體練習等直接性行為,學生個體的懶散、情緒波動、過激的言行和舉動等對其他學生產生消極性影響的行為。問題行為的產生與學生的興趣、心情、所處的以及教師的教學與組織能力有關。
1.1 需求得不到滿足
新課程通過選項教學較好的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隨著自身的發展,不斷產生新的需求。如:希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尊重理解、有展示自我的機會等,這些需求在一段時間內得不到滿足,上便會產生一種被遺忘、忽略的失落感。為了彌補這種感覺,就會通過另類的方法引起他人的注意。如:上課故意遲到,報數時怪腔怪調等。
1.2 尋找發泄的突破口
當學生受到家長或其他教師的批評,甚至懲罰后,由于一時想不通,易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而這種不滿情緒又不敢直接發泄到刺激他的對象上,而是轉移到沒有直接關系的其他人身上。如學生因考試成績不理想,受到了家長的責備、教師的批評,體育課上其他同學不小心碰了他,他便借機發泄與同學發生爭執,甚至動手。
1.3 教師不合理的教學
教師對教材、教法鉆研不足,對學生缺乏了解,就不可能制訂出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和方法;教師常因缺乏對學生練習時的幫助與保護使學生缺乏安全感;運動負荷過大使學生感到身心疲憊;教學手段和方法不靈活,教學貧乏,使他們感到呆板而缺乏吸引力,導致他們逃避體育課。
1.4 教師情緒的不穩定
湯姆金斯說過“第一性的動機體系就是感情(情感)體系。”可見教師的“情感功能”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體育課中教師的驚惶失措會導致學生學習信心不足;過于嚴肅會使學生感到緊張;訓斥的結果是學生對體育學習產生厭惡情緒。而這些,對那些體育動機本來就不明確,身體或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而言,無疑是消極的刺激因素。
1.5 外界因素的影響
體育課是在室外進行的,年級與年級、班級與班級,人與人之間是相對開放的。相互影響也就不可避免,當外界的事物使他感興趣時,便會受其誘惑,產生問題行為。如:放棄本班的練習轉而到別的班級參加感興趣的運動等。
2 學生自控能力的培養
體育學習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靠學生自己的努力,但教師適時、適當的幫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可多角度創設有利條件,引導、培養學生變被動控制為受自身學習目標和意志影響的自我控制。
2.1 轉變教學觀念,培養主體精神
體育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教學控制的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尊重學生體育學習的自主性,合理安排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生動活潑的學習,使其自覺地控制自己的問題行為與不良心理。
2.2 注重角色轉換,培養責任意識
把教師的角色定位于學生發展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善于創設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獨立思考、決策、解決問題和發表見解。在充分信任的基礎上,讓學生承擔一定的學習責任,將學生由被動接受體育知識技能的地位,推向主動探究獲得更大發展的前臺。教師的任務就是將學習任務與學生的學習愿望有機統一起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責任感。
2.3 改變師生關系,營造和諧氛圍
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實現主體性教學的前提。因此,營造、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已不只是一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而應成為教師追求的目標。應當充分發揚教學民主,讓學生在民主的教學氛圍中,積極主動的學習。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念,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欲望和熱情。關愛學生,與他們接觸,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對學生的進步給予充分肯定,對學生中存在的困難則是熱情幫助、指點,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教師應多與之交流,并加以引導。
2.4 注重多元評價,提高自我認識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一群性格各異的學生,由此決定了每個學生在發展上的差異。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不同的場合運用不同的評價形式,對學生的學習不要輕易的作出絕對的終結評價,而是在肯定其積極學習態度的前提下,讓他們體會到:只要努力就會取的成功。合理的教學評價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從而采取積極的學習策略,這是學生自我控制的理性動力源泉。因此學生發現問題行為時,教師應巧妙的運用評價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期望,從而變消極為積極。
2.5 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抗挫能力
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的能力實際上是心理品質的外在表現,可以通過學習和鍛煉而獲得提高。當前學生多為順境中成長的獨身子女,抗挫能力差,而來自、家庭、學校的壓力很大,所以教師要注重對他們進行對挫折的認識與抵抗的。比如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自我定位,確定合理的個人目標,盡量減少挫折,減輕心理緊張。在教育方式上,教師可在學習過程中適時而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困難和障礙,讓他們去克服,這樣不僅磨練了意志,培養戰勝困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明白了加強意志品質鍛煉的重要性,從而內化為自覺行為。
3 結語
體育教學過程中對有問題行為的學生,教師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給予他們足夠的引導、關愛和信任,并有針對性地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培養和鍛煉學生優秀的意志品質,發揮非智力因素的積極作用,消除心理障礙,克服體育教學中的問題行為,使學生變“要我練”為“我要練”,從而積極主動地獲取體育知識技能,以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勝興.體育課學生偶發性錯誤的成因及解決方法[J]. 中校體育,1994.6
[2] 童憲明.對中學生體育課堂問題行為的研究[J]. 中國學校體育,2003.4
[3] 胡亞明.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與矯正[J]. 中國學校體育,2003.5
[4] 黃小平.體育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缺失及矯治策略[J].體育教學,2003.3
【論述從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談自控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論述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表現及其原因分析03-06
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問題12-04
談如何在化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12-05
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01-15
談學生能力的培養教育論文02-25
談基于職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培養11-25
談高職院校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11-24
談如何培養高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11-24
- 相關推薦